秋燥易上火,去火用藥有講究
在這個秋燥的季節,上火是難免的,起痘痘,嘴角爛,大便乾燥等等,通常上火了,第一反映是吃點去火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去火用藥有哪些講究:
去火有講究
藥物請勿濫用
其實治療上焦的火,很有講究,因為用藥不當,還會加重體內的寒,火沒有清掉,寒邪反倒是加重了。
上火的病機可以歸結到溫病這一塊,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在《外感溫熱論》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就是治療頭面部熱性病的重要指導思想。
根據「升降浮沉」的理論,藥物的升降浮沉趨向,除了和藥物的氣、味、藥用部分、質地輕重有關外,還與用藥量的大小有關。
同一味葯,量輕可上達表,量重可下降走內。
比如說,桑菊飲能治療風熱外感,對只是咳嗽、不發燒的人效果最好,它在選葯上就非常講究,不但氣味俱薄,而且方中「菊花一錢,桑葉二錢五分,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都是分量非常輕。
又比如桑杏湯,也是治外感的良藥,組方為「杏仁一錢五分,桑葉一錢,沙參二錢,象貝一錢,香豉一錢,梔皮一錢,梨皮一錢」。方中用量最大的也沒超過二錢,足見其量之輕!
輕者,輕如羽毛,飄蕩而上,直達上焦,因勢利導,驅邪於外,反之若用量重則沉而下降,引邪內陷或變生他證。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有兩層意思:其一,用量要輕;其二,要選用氣味俱薄的藥材,如桑葉、菊花、蒲公英、薄荷等。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桑杏湯一方後的自注里也說:「輕葯不得重用,重用必過病所。」
用量多少合適,患者自己是不好掌握的,這時建議患者服用中成藥,如黃連上清片、牛黃上清片、三黃片等,飯後服用,即可起效。
中成藥一次吃幾片,用量很輕,飯後服用,葯走上焦,也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原則。
對於經常上火的人,除了服藥外,還建議大家平時多用菊花、桑葉等泡茶喝,這些輕清之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五臟之火上於頭
按表現部位來辨別
「火性炎上」,這裡的火,既包含外邪侵襲頭面化火,又包含臟腑之火。
五臟氣血郁滯而不暢,氣有餘便會化火,化火之後,會借其所屬經絡上行於頭,所以我們看到頭面部「上火」的時候,除了考慮到清上焦之外,還得思考火的源頭,即五臟之火。
火走頭皮
發癢、長疙瘩
與肺火亢盛有關,因為「肺主皮毛」。
火走眼睛
紅腫熱痛
與肝火亢盛有關,因為「肝開竅於目」。火走面部(長疙瘩),與心有關,因為「心之華在面」。
火走耳朵
疼痛、長疙瘩
與腎有關,因為「腎開竅於耳」。
火走鼻子
鼻腔發熱生癤
與肺有關,因為「肺開竅於鼻」。
火走口舌
長瘡
與心有關,因為「舌為心之苗」。
火走牙齦(腫痛),與胃有關,因為「牙齦屬胃」。
……
通過這些屬性,就可以對號入座,在選用清輕之品治療上火時,就可以有目的地選擇藥物,做到有的放矢。
推薦閱讀:
※孩子這幾個地方決定孩子是不是有體內火氣
※「上火」如何翻譯為英語?
※上火嘴唇腫了怎麼辦!!!?
※如何根治上火引起的口臭?
※上火不要亂用清熱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