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繼位之謎
司馬遷為什麼把五帝本紀時的地理環境各大川河流說得很詳細,看了馮著後恍然大悟,古中國是一個大的農業國,而農業又以水和地為兩大要素,自然山川河流顯得格外重要,禹治水成功後登帝位也與這個有關,在那個農業大社會,治好了水促進了農業生產以及擴大了耕種面積,不僅使各諸侯獲利,也使百姓獲福,所以重人也就擁戴禹登帝位了。禹就要圓滑世故的多,可以說禹是我國上古時代第一位實行詐謀並取得成功的人物。根據《尚書》的記載,鯀被誅殺後,禹審時度勢,採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 「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儘管禹不一定如此地奴顏婢膝,在舜的左右總邁著小步行走,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但在鯀被殺後還能擔任要職這一事實至少可說明禹是善於詐謀的。在傳統觀念中,有一種對偉人的寬容態度,即俗語說的「一好遮百丑」。只視其功,不視其過。 禹的時代,社會結構有了比較顯著的變化,於是禪讓制也呈現出微妙的狀態。 禹在位時,選擇皋陶為繼承人。此舉充分反映了禹的智謀和狡猾。皋陶是偃姓部落首領,早在舜的時候就威望很高,曾經當眾詰難過禹,但後被禹所籠絡,便「令民皆則禹」。舉薦皋陶,實際上是加強了禹自己的權勢、擴大了禹自己的影響。特別應當注意到,皋陶和禹同在舜手下任過職,從言論和行為上看,皋陶是年長於禹的。禹選定皋陶為繼承人時,兩人均已至耄耋之年。選擇一位比自己年紀大的老人為繼承人,正是禹工於心計的表現。因為這樣的繼承人是不會對自己及其兒子啟構成太大威脅的,即便皋陶先於自己死去,也可以延後繼者佐政的時間。。 果然,皋陶被舉薦後不久死去。禹又舉薦不大受擁戴的益為繼承人。難怪司馬遷這樣解釋:「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政日淺,天下未治,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根據一些古書中的記載,禹搞禪讓,實際上是設下了一個圈套。「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這就大大減少了打破舊傳統帶來的阻力。就像曹操,始終「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臣的面貌出現,而把稱帝的任務留給了兒子曹丕來完成。禹和曹操儘管時代相隔甚遠,但其機敏、權略的相似之處還是有的。
推薦閱讀:
※戰國七雄怎樣形成的?
※如何客觀評價抗日戰爭
※隋煬帝第一寵臣宇文化及為何要弒君?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07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姓制之始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