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鄉土情,其它的民族真不懂。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祀先人,春節也不例外。
一年年的時間過得真快,眼看又要過年了,臘月二十四回鄉祭拜母親。那天正好是周末,回老家路程不遠,往返不到一天的時間。
母親生在故鄉,在老家長大,成年後在異地工作,大半生遠離家鄉。在世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回鄉走走看看,每次母親從老家回來後,談到家鄉變化和家鄉的親人時,眼裡充滿了喜悅。退休後多次說到希望回家鄉定居,但沒能等到這個願望實現就架鶴西去,身後安葬在故鄉也算是完成了母親生前一個心愿。
母親年紀大了,更加留戀故土,因為那兒有她小時候的回憶,有她成長的經歷,其實她更想念的是家鄉的親人們,想見一見已經長大和正在長大的晚輩們,還有和她從小長大,如今正步入老年的同輩們。
作家柯靈在《鄉土情結》 中這樣描述。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
作家的這句話說到了每一個中國人心坎里了,但這種故土情結不是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民族都能理解的。
這讓我想起了美國政府於1882年簽署的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史上第一個限禁外來移民的法案———《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謂的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這是美國政府針對華人的一項歧視性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排華法案成為中美關係的障礙。經F.D.羅斯福總統提議,美國國會1943年12月17日通過了《麥諾森法案》(Magnuson Act),或稱排華法案廢除案,從而廢除所有排華法案。
20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對排華法案致歉。
華人是在1848-1855年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中開始大量進入美國的,後來參與了美國當年的鐵路建設。他們踏上漂洋萬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用自己勞動換取報酬讓遠在中國大陸的家人的經濟生活更有保障。華人勞工們以低於其它族裔廉價價格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掙得微薄的收入,部分用於極簡生活,甚至很少在美國額外消費,剩餘收入寄回家鄉。當年的華人很少在美國置業購房,基本不參與美國的社會活動,比如政治活動、工運,他們中大部分人希望有錢後,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有些華人勞工客死在大洋彼岸,還想盡一切辦法把屍骨運回萬里之遙的家鄉。
這一切也形成了美國社會對華人的偏見,認為華人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國化,不可能接受美國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之上的倫理道德標準,指責華工通過壓低工資進行不正當的商業競爭,造成了同美國工人搶飯碗的緊張態勢。成為當時主張排華者的依據,導致這項不公正的法案在美國國會不可思議的通過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標榜民主政府的恥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對故鄉的依戀是中國人的天性,思念家鄉的鄉土情結蘊藏在中國人血脈里, 這是其他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體會鄉土在中國人心中的份量。
眼下年味兒正濃,天南海北的遊子們湧向各地車站、機場、高速公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車流中,背負著重重的行囊,踏上回家的旅程,在疲憊焦急的面容下心裡的只有一個主題:回家!家鄉在國人的內心當中何止那山、那水、那人,還是人生的期許,生命的寄託。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長年在外漂泊的人們懂得這種心境。
母親一生大部分時光在異鄉度過,晚年碎碎念念渴望回老家定居,但遲遲沒有實現,最後成了遺願,這或許是一個心理原因。
送母親的骨灰回老家的那天,家鄉的親人們提前為安葬老人做了準備,送老人最後一程。
母親順利回到故鄉,入土為安。願母親在天之靈安息,佑護子孫和親人們安康!
今天很多人從小離家求學,工作後遊走在都市裡,整日為生存奔波著,有時工作地常變,房子經常換,生活中總是帶著一種漂泊感,故土,會不會成了兒時記憶中片斷,變成無法剪接出來的完整的畫面。
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國人的血脈中,鄉情是故鄉的一段記憶,它留存在記憶中,定格在自己心靈的最底層。無論走到哪兒,那份濃濃的鄉情總是揮之不去。
寫在2017年春節,祝在家,在路上的人們平安、快樂!
喜歡的請點贊
有用的點分享
鼓勵的就打賞
公眾號:始於自然而歸於自由
微信號:QQ89228933
推薦閱讀:
※就性價比而言,你會買國產車還是日系車?
※講真,會「作」女孩才好命!
※女人冬天吃什麼對身體好?
※自己閨蜜圈高顏值是怎樣一種體驗?
※出來聚:房車旅行||做一個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