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明白,孩子換牙時暗藏的教育玄機……

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明白,孩子換牙時暗藏的教育玄機……

01

最近我家小帥哥魂不守舍,原因就在於換牙期,口中的四顆牙齒同時鬆動,讓他煩惱的總是想去擺弄一下那幾顆鬆動的牙。

其中一顆在已經斜躺了兩個多月後,終於在昨天用手輕輕一扳就掉了。少量出血後,第二天再來觀察,才發現落了乳牙的位置新牙其實已經長出了一半多,也正是因為這顆新牙的存在,那顆舊牙才會不忍離去、垂死掙扎了那麼久,斜躺在那裡耍賴,但最終還是被新牙趕出了歷史舞台。

總體上來講,目前口中到處呼嚕呼嚕活動的牙,的確給在春節時本來可以胡吃海喝的熊孩子帶來了諸多不便,他自己甚至提出建議:「要不就去醫院拔掉吧,免得影響吃飯。」

然而我卻拒絕了他的請求。現在每一顆能在口中多停留一下的牙齒,都是個極好的佔位。都將為他在矯正牙齒的過程中,延長時間窗口。因此,調整到足夠的生長空間和位置後,乳牙才脫落是最佳的。

我是在孩子6歲第一次換牙時發現他的牙齒位置不整齊而選擇進行矯正,這個時間要持續四年到五年,對於他而言,在早期矯正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地遇見換牙,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這其實已經和幾年前我們在他最初換第一顆牙時的做法大相徑庭了。

在熊孩子小的時候,我曾經聽一位年長的媽媽說,為了讓孩子的牙齒不亂七八糟的生長,最好孩子在換牙時,牙齒一鬆動就抓緊時間去醫院拔掉,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總是去舔牙齒,防止生長錯位。

我一直牢牢記住那個媽媽的話,也一直是這麼踐行的。

那時候華西兒童口腔醫院算是熊孩子拔牙的快樂場所,已經松的牙打點麻藥,拔起來一點都不痛,之後還能在醫護人員的建議下吃個冰糕止血。

隨著孩子換的牙越來越多,我發現,這牙齒最重要的還是遺傳,包括形狀和位置(當然不是遺傳我),最終讓我擔心的錯亂牙齒還是開始瘋狂生長了,於是帶著孩子走上矯正牙齒這條路。

我們採用的是一種夜間睡眠矯正的戴牙套的方法矯正。這其實主要是通過牙套調整位置以擴位的方法讓每顆牙在生長過程中有自己足夠的空間,這種方法適合於12歲之前完成,否則就只能等到青春期後以口中沾滿鋼釘、或者白天也需要帶透明的隱形牙套的方法矯正了。

這個階段牙齒的佔位非常重要,所以自然脫落是最科學的方式。

就像有一次,熊孩子的乳牙上有了一個小洞,華西兒童口腔的醫生建議拔掉,醫生認為如同一件要扔掉的衣服,根本不需要再來補紐扣。

當我綜合了矯正醫生以及成人牙科等多方意見,還是為熊孩子的那顆蛀牙做了根管治療,明知道這花掉的1000多元治療費會在半年後因乳牙的脫落浪費,我也不願意在他矯正牙齒的黃金窗口期,錯過大半年的大好時光。

往往根據想要的結果,追溯到前端所要選擇的行動,才是最有效的。

02

細想一下結果和行動的關係,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就像早期澳大利亞第一代移民,如果不是根據想要的結果採取不同的行動,也不會有今天如此繁華且富饒的國度吧。

18世紀澳大利亞被英國佔為殖民地,當時英國的囚犯太多,英國政府決定把這些犯人移送到澳大利亞,這樣做的好處,一能緩解監獄的壓力,二能充實澳大利亞的殖民地人口。

當時是由英國政府出費用,選擇第三方也就是私人的船隊進行運輸。

可在實際的運輸過程中,英國政府發現,這些私人船隊往往不顧及犯人的死活,在生活以及就餐醫療方面沒有給予必要的保障,很多犯人在前往澳大利亞的途中就死去了。

如果犯人的數量少了,怎麼能夠在澳大利亞充實殖民地人口呢?

英國政府後來想出了一招,那就是改變最初以上船犯人總人數付錢的方式,根據抵達澳大利亞後活犯人的數量支付費用。

這樣一個根據結果而導致前端行動的轉變,使得這些私人船主們不得不高度關注運送犯人的身體和健康狀況,畢竟這和他們自身的經濟收益密切相關,最終犯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實現了英國政府擴充殖民地人口的目標。

可見,由於想要的結果不同,才會採取與最初完全相反的行動。

03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忘記去思考一件事情結果的重要性,而是糾結於過程的不完善的細節,以至於越走越遠,到最後也沒法看見自己想要的結果。

就像我們現在經常吐槽的中國教育,如果考評學校和教育成果的時間段可以更長,考核的目標不再是重點率和升學率,才有可能改變現在教育短期急功近利的行為吧。

比如說我們現在單純的根據升學率來判斷一個學校的教學成果,這是一個升學考核標準,但不應該是唯一的考核標準,否則難免會走偏。

有多少學校和教育管理機構以及第三方機構,在10年、20年後,為榮耀升學率數字有過貢獻的那些學生們的生活現狀做過調查?

他們會把一個學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作為教育的目標嗎?究竟培養出多少畢業20年後還在堅持學習的終身學習者呢?培養出各行各業的翹楚了嗎?培養出多少藝術家和發明家呢?

短短几年的教育成果就需要馬上面向社會反饋,並且只有一個指標那就是升學率進行考核,這個目標未免太直接了,太容易注重短期效應了。

這可能也是中國教育目前最讓人困惑的地方,為什麼我們不能給這樣的考評體系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呢?我們為什麼不能以綜合的評價體系作為公布的結果?為什麼選擇人才都是統一標準?統一標準和機器人乾的事有什麼區別?

也許從教育最終的結果來考慮實現的途徑,就會發現新的契機。才會發現「天生我才必有用」絕對不是一個自我麻痹的語錄。

也許從熊孩子換牙想要的結果、18世紀英國政府想要的結果,都該想想,我們究竟想要的教育結果是什麼?

是極少數進入社會打造精英面孔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還是不管做什麼職業都能夠有價值感、讓自己的一生過得趣味盎然,熱愛生活的大多數幸福普通人?

即使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作為最該為孩子教育負起責任的父母,我們能不能做到給孩子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慢慢地等待他們的成長,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愛與耐心的澆灌?

其實,任何事情想要的結果才是實施方法的唯一路徑,焦慮中別偏航與想要的結果背道而馳,才是王道。

不是嗎?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選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推薦閱讀:

學習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種活動
人生更需要「閑暇」來獲得升華
和桐桐一起長大(11)邏輯
氣場,這東西。真的很迷人
沒出息

TAG:親子 | 成長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