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小龍當初為什麼回香港?

      李小龍原本是在美國好萊塢發展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經因為出演了電視劇集《青蜂俠》而走紅,但是李小龍在1970年回香港拍攝了 《唐山大兄》後才開始了他的電影傳奇,是什麼原因趨勢他回到香港的呢?又是什麼動力和環境讓他成就為一位電影功夫天王呢?下面筆者會通過文字帶你回到那個70年代,雖然李小龍只在這個年代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年時間,但就是這三年,也使得李小龍的名字永久地銘刻在了功夫電影地歷史之上--

                      

時光要回溯到1970年,當時在邵氏公司擔任CEO的鄒文懷毅然離職,在外自立門戶,成立了嘉禾電影公司。關於鄒文懷的離去的原因眾說紛紜,比較直白和可信的說法就是邵氏公司不能給予他滿意的報酬,所以他產生自己當老闆的想法,這也是人之常情。

鄒文懷的離去,無疑使邵逸夫失去左膀右臂,鄒文懷同時也拉走了很多邵氏重要的演員和導演,給公司的正常運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可是這些並不能真正撼動邵氏公司在影壇的霸主地位,邵氏公司當時就已經發展了數十年,豈能因為鄒文懷一夕的變故就被擊垮?邵氏方面也開始反擊,面對無比強大的邵氏公司,就算鄒文懷雄心萬丈,也難以正面對抗這麼龐大的電影公司。要知道,當時邵氏公司無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都足以蓋過嘉禾公司,嘉禾公司幾乎不懼備和邵氏正面交鋒的實力。

鄒文懷是敢為天下先,他率先打起對抗邵氏旗號,膽量和魄力令人欽佩。可是膽量不能當飯吃啊,公司的運作需要大筆的資金,電影公司也必須出品能夠引起轟動效應的大製作電影。尤其是一個剛剛成立的電影公司,就更需要幾部過硬的產品來樹立自己良好的口碑。可是目前的嘉禾公司並沒有像狄龍、姜大衛這樣的大牌明星,要想一鳴驚人,就必須與眾不同。鄒文懷此時要在票房大戰中取勝,最好要突破邵氏的傳統模式,能夠拍攝出具有新意的電影,這樣才能夠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目前在香港最熱賣的類型片就是功夫片,拍攝功夫片自然是首選,嘉禾這邊也有不少人才,可惜缺少的是明星,物色功夫片男主角就成了首要問題。

這時,歷史對於邵氏和嘉禾都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契機。在美國發展多年的李小龍想要回香港拍攝電影了。李小龍在美國一直都是二流演員,因為是黃種人的關係,始終無法坐到第一男主角的位置,但是他之前在美國出演的電視劇《青蜂俠》在港台地區引起很好的反響。李小龍1970年攜妻兒回港度假,他沒想到在自己的故鄉受到這麼熱烈的追捧。雖然他在《青蜂俠》中只是男配角,可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能夠在美國電視劇中擔任這麼重要的角色,已經非常不簡單了,港人和各大香港媒體對他的追捧,不亞於任何一位好萊塢明星。在故鄉受到這種禮遇,對於一直立志在好萊塢發展的李小龍是一個不小的鼓舞。李小龍回到美國之後,看到美國製片公司對他還是不冷不熱,感覺在美國發展是不會有太大的前途,此時的李小龍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回港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了。 

            

 

這個事情的起始在此有必要仔細說一說,李小龍首開「金口」承認想回港發展,是在一次香港電台的越洋電話採訪中,記者問他是否有意回港發展,他說「那當然,如果片酬和劇本都合適的話。」這一下就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了,香港眾多電影公司都向在美國的李小龍拋出了橄欖枝,希望李小龍能夠加盟到自己的公司。當時李小龍唯一能夠看得上的就是邵氏了,邵氏是香港電影業的龍頭老大,在整個東南亞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如果回港發展,那麼邵氏必定是首選。結果大家都早已知曉,我也不用在這裡故弄玄虛,可是李小龍最後為什麼轉投了當時籍籍無名的嘉禾呢?問題就處在兩個公司領導人對他的態度上,邵氏財大氣粗,明星多如牛毛,實際上也不缺你一個李小龍。而且當時李小龍對於他參演的電影的投資和劇本要求非常高,這也不是習慣於控制明星的邵逸夫所能接受的,條件苛刻一點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即便是高傲的李小龍也能接受邵氏的部分條件,可是邵逸夫讓屬下轉告李小龍,「讓他先回香港來,一切都可以安排。」這就讓李小龍難以忍受了,他回復道:「是你們向我發出邀請的,請你們派人到洛山磯與我談,你們不來,拉到!」就這樣給談崩了。 

        

李小龍和邵氏的接洽失敗,給嘉禾公司帶來了曙光,邵氏的確不缺大明星,可是嘉禾非常稀缺,當時正好大導演羅維的妻子劉亮華在美國,劉亮華是嘉禾的製片人,鄒文懷本來是派她去拉攏鄭佩佩的,當時鄭佩佩赴美結婚,劉亮華希望鄭佩佩能夠加入嘉禾公司,鄭佩佩最終沒有答應。就這樣,劉亮華又奉命順道去拜訪了李小龍。劉亮華是所有香港電影公司中第一位來拜訪李小龍的製片人,李小龍盛情接待了劉亮華,對於李小龍開出的條件,劉亮華也答應盡最大努力替他實現。就是這樣的陰差陽錯,李小龍最後成為嘉禾公司的一員。 

  

李小龍回港,對於香港電影史和世界電影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李小龍一直呆在好萊塢半紅不黑,那麼也就不會有後來他後來的一段傳奇。李小龍回港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唐山大兄》,全劇在泰國拍攝完成,唯一的看點就是李小龍的功夫。如果說李小龍在這之前只是一個明星,那麼在《唐山大兄》之後,他旋即成為無與倫比的天王巨星,並且他的影響力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在《唐山大兄》之後,《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一次次在刷新港片的賣座紀錄,他也在一次次衝擊著邵氏電影。當時整個邵氏公司都感到了威脅,因為沒有人可以和李小龍正面抗衡。試問,有那個香港演員可以在70年代紅極一時,就連美國少年的卧室里都貼著他的海報?只有李小龍,只有他才是真正的華語電影功夫之王。 

    

李小龍和鄒文懷,他們成為最早撼動邵氏的兩個人。李小龍靠自己一人之力,使處於完全劣勢的嘉禾公司打開了局面,也為嘉禾公司後來的輝煌奠定了基礎。李小龍的成功來自與他的個人魅力和實力,還有嘉禾公司開放的管理制度。這是邵氏與嘉禾最大的不同點,正因為鄒文懷可是給大牌明星更多的賺錢機會和自由,促使嘉禾拉攏了大批的電影人才。邵氏管理嚴謹,有自己獨特的明星制度,明星再大牌,也都必須聽從公司的調遣,而且也不可能按票房分紅或是自己成立子公司。可是嘉禾就可以,嘉禾允許明星自組公司製片,嘉禾提供資金,明星的創作力得到空前的發揮,這和邵氏對於明星的牢固束縛簡直是天壤之別。成龍、洪金寶在嘉禾時期都有自己的公司,他們的公司負責攝製自己的影片,然後由嘉禾負責發行。這種情況現在在好萊塢也非常多,很多大明星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運作方式和嘉禾的一致。 

   

                 

    李小龍的轟動效應給邵氏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就在邵氏苦想應對之策時,李小龍傳來了噩耗,一代功夫巨星就這樣撒手人寰,剛剛邁向國際的香港功夫電影也停止了腳步,李小龍的死,是香港電影界巨大的損失。 李小龍給嘉禾的發展打開了一個很好的局面,他就這樣的匆匆離去,給嘉禾公司留下了一個無法填補的空缺。成龍的崛起還要再等5年,1978年的《醉拳》才使他揚名立萬。在1973年和1978年這個空檔,很多電影公司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人來代替李小龍的位置。這些電影公司還特別找來和李小龍長相相似的演員來出演功夫電影,可是事實證明,李小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成龍這個時期也拍攝了模仿李小龍的電影,就是1976年的《新精武門》。但是這部影片相當不成功,成龍在這部戲還耍起了雙截棍,搞笑有餘,威猛不足。嘉禾公司在李小龍去世之後也面臨很大的危機,嘉禾再度陷入朝中無人的窘境。這時候歷史又會出現一個分岔路口,如果沒有一個人能替嘉禾公司繼續拍攝賣座影片,那麼嘉禾公司真的是難以為繼,那麼嘉禾公司最後的結局肯定會是慘淡收場。可是由於邵逸夫的獨斷,偏偏又為嘉禾送去一員猛將。 

  

李小龍能夠撼動邵氏公司,不僅僅是他超凡的實力,也有鄒文懷的鼎力支持。鄒文懷有自己的一套用人制度,和邵氏公司完全相反。嘉禾能夠給予演員足夠的發展的空間,正因為這一點,嘉禾吸引了笑匠許冠文和弟弟許冠武、許冠英、許冠傑的加盟,當然主力肯定是許冠文了。許冠文是李翰祥一手發掘的笑星,因為邵逸夫否定了他的劇本《鬼馬雙星》,並且拒絕了許冠文票房分紅的要求,許冠文繼而投奔了嘉禾。事實證明,許冠文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喜劇演員,他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賣身契》等等喜劇經典,為嘉禾帶來了豐厚的商業回報。這次,又是邵逸夫棋失一著。在李小龍時期,是鄒文懷和李小龍並肩作戰,共同對抗邵氏的進攻。李小龍之後,鄒文懷依靠自己先進的管理模式,招攬了大量的電影精英,鄒文懷以一己之力,奠定了嘉禾在香港影壇獨一無二的地位。

邵氏公司後來的停產,並不能說是嘉禾真的大獲全勝,因為當時邵逸夫的工作重心已經轉到了電視行業。《射鵰英雄傳》、《上海灘》在85年之前已經推出,造成了港台和內地的轟動,《射鵰英雄傳》在內地的火爆程度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當時如果邵氏想要重新收復失地,就必須要對整個邵氏的片場制度進行大改革,這樣傷筋動骨,到最後也不能保證再創20年前的輝煌,索性把資源全部轉給無線,這樣無線也能有更大的作為,所以邵氏在85年宣布了停產,一個曾經稱霸一方的電影公司,就此退出了香港影壇。但是這並不是說邵逸夫對於電影的貢獻到此為止,各位看官可以留意一下,目前香港影壇甚至是華語影壇的中堅力量,如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有哪一個不是從無線走出來的?杜琪峰是《射鵰英雄傳》的導演之一,劉偉強是邵氏時期的攝影助理,王晶在邵氏就導演了《花心大少》這樣的賣座影片,也為傅聲多留下了一部傳世作品。還有張徹大師的一眾弟子,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在香港影壇打拚。邵氏為香港影壇貢獻了一個巨大的寶藏,邵氏時代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個黃金時期。


推薦閱讀:

看到唐立培言論的一點感想
內地人去紅館看演唱會需要做什麼準備呢?尤其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去香港的?
香港和台灣有哪些應該知道的議員?
HKTV未能獲電視免費牌照為何引起巨大的爭議?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