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他最早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助李自成打到北京,卻被冤殺

明朝末年,社會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由於土地兼并非常嚴重,失地農民越來越多,再加上連年的災荒,導致各地流民起義蜂擁而起。

這些流民起義基本都屬於盜賊流寇性質,或大或小。主要是打家劫舍,劫富濟貧,沒有太高的目標和追求,也沒有明確的長遠規劃,往往是打到哪兒算哪兒。最初,闖王李自成的隊伍也屬於此類。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農民出身,從小家境貧寒,也沒讀過多少書。李自成於崇禎二年(1629年)起兵造反,中間換了王佐掛、高迎祥等好幾個老大,最後自己挑頭兒單幹。剛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轉戰達十年,但是成果慘淡,有次還差點兒讓陝西總督孫傳庭等人打的全軍覆沒,只帶了十幾個人躲進了深山老林。

崇禎十三年(1640年),緩過點勁兒來的李闖王帶了幾千人從大山裡出來了。這次,他運氣不錯,遇到了對他今後的造反事業幫助最大的人---李岩。

李岩,河南杞縣人。他出身鄉紳之家,從小家庭條件優越,飽讀詩書,天啟年間還曾經中過舉人,可以說是文武全才。他雖然是公子哥出身,但為人行俠仗義,古道熱腸。不但沒有紈絝子弟的做派,反而樂善好施,關愛窮人,在家鄉口碑甚好。

後來,他因為賑災的事得罪了地方官員,家鄉待不下去了,正趕上李自成重新出山經過河南,志在四方的李岩就帶人參加了李自成的隊伍。李自成早就聽說過李岩的才華和威望,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大有劉備遇孔明的意思。

自此李岩留在李自成身邊,成為了他重要的將領和謀士。李岩比較有遠見卓識,他明白要想成大事必須先籠絡民心,把招牌打的響一些。明末的農民起義本質上是饑民起義,土地大部分在豪強地主手裡,農民吃不飽飯,還要負擔各種苛捐雜稅,實在過不下去了。

李岩清楚看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於是向李自成提出實行「均田免賦」的政策,所過之地不但不騷擾百姓,反而開倉放糧,救濟窮人。這樣一來,李自成的義軍名聲大震,受到萬民擁戴,各地百姓都盼著李闖王趕緊打過來,「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有了民心所向,李自成部很快匯聚了百萬之眾,勢不可擋,從陝西、河南、山西一路打到了北京,逼的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在煤山自縊殉國。於是李自成自己在北京當了大順皇帝。

農民軍佔領北京後,剛開始軍紀還不錯。後來可能是看到北京城好東西實在太多了,這些人流民草寇的本性慢慢暴露出來了,開始四處勒索搶劫,紀律渙散,形象一落千丈。李自成等農民軍領袖也感覺好像是大功告成了,開始放鬆警惕,貪圖享樂了。

這時李岩還是保持了很清醒的頭腦,他明白現在還遠未到享受革命成果的時候。關外後金的十幾萬虎狼之師在虎視眈眈,關內各地未歸順的明軍勢力也有一兩百萬,大順政權其實處境危險。於是他向李自成提出要約束手下人的行為,嚴肅軍紀,並且善待在京的明朝官員及其家屬,這其中就有手握重兵的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家眷。

對於李岩的建議,李自成滿口答應,但實際卻不以為意,並未認真實行。農民軍大將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惹的吳「衝冠一怒為紅顏」,引著清軍入了關。一片石之戰,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夾擊下大敗而回,只剩三萬人馬撤回北京。

在清軍和各路明軍的逼迫下,大順軍形勢不妙,北京是待不下去了,於是離開京城經山西往陝西撤。而清軍在後面一路死追不放,大順軍節節敗退,士氣低落。

此時,南明弘光政權已建立,河南一些原來投降大順軍的地方,很多又復投南明或清軍。這時,李岩提出帶兩萬人馬前往河南中州,穩定河南根據地。李自成此時已經開始疑神疑鬼,他擔心李岩另有所圖,沒有同意。軍師牛金星素與李岩不合,趁機誣陷李岩要投敵,使李自成終於動了殺心,他自毀長城,密令牛金星暗殺了李岩。

李岩死後,李自成又接連打了幾個敗仗,丟掉了陝西河南的地盤,又重新變成了一股四處逃亡的流寇。而李自成這位大順皇帝,最後竟然因為查看地形,在湖北九宮山地區被幾個鄉民殺死了。

推薦閱讀:

TAG: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