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猛:邵逸夫和他的影視帝國

107歲的邵逸夫走了。不過他締造的香港影視黃金時代,即使再過100年,依舊是個傳奇。這位生於大清帝國光緒年間(公元1907年)的歷史人物,於1958年創辦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上千部膾炙人口的華語電影在此拍攝。過了半個多世紀,他旗下的無線電視(TVB)亦執香港電視行業之牛耳。   

香港回歸那年,一位90歲的長者舉辦了人生第二場婚禮。他叫邵跑跑(ShawRunRun),蕭伯納的Shaw,范跑跑的跑跑。在內地,他以邵逸夫之名而家喻戶曉——國內哪個看過電視的人沒看過邵氏電影?又有哪個有點規模的大學沒有逸夫樓?   

香港電影是貧乏的,說的是邵氏以前;香港電影是沒落的,說的是邵氏以後。1932年邵逸夫搗鼓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從而聲名鵲起,到了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因他一躍成為「東方好萊塢」。邵逸夫以其近乎壟斷的姿態向世人宣布,他就是香港電影業的那個老大。   

邵逸夫是香港電影業的英雄,談不上開天闢地,也有那麼點意思;說不上無堅不摧,但也橫行霸道過;論不了蓋世英雄,但也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一言蔽之,他就是一拓荒者,霸道了一些,但值得我們去尊敬。現在他要放手了,給世界留下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傳奇。   

與電影結緣的富二代   

邵逸夫是個典型的富二代,其父邵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老闆。邵氏四兄弟也過著不錯的日子,邵逸夫的大哥當了律師,而他本人也自幼受英文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邵逸夫跟電影結下不解之緣。當時上海劇院「笑舞台」老闆因無力還債,只得把劇院典當,邵逸夫他爹就派當律師的長子邵醉翁接收該劇院。邵家老大經營有方,劇院改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風雲激蕩的1923年,邵家開始走向沒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劇院。邵氏兄弟破釜沉舟賣掉房子,全家擠在劇院裡邊。精明能幹的老大邵醉翁從買賣電影片子做起,後來開始放電影,沒過多久竟然開始拍起電影來,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橫空出世。   

邵氏兄弟買來一部電影攝影機,1924年出品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該劇原是邵醉翁編導的一部話劇,影片獲得極大成功。旗開得勝的邵氏兄弟為之歡欣鼓舞,之後一口氣拍出《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和《孟姜女》等黃梅調古裝戲,深受觀眾喜歡。   

電影公司一開始就是個家族作坊:老大邵醉翁是製片人兼導演,妻子陳玉梅領銜主演,老二邵邨人是編劇,老三邵山客管發行,中學剛畢業的邵逸夫也被搞得心癢難耐,放棄升學進電影「作坊」當了個小夥計。由於邵逸夫勤奮又肯鑽研,很快對攝影、編劇到導演等電影製片環節都了如指掌。這些經歷,成為邵逸夫此後紮根電影業的資本。  

 海外圖存:中國有聲電影鼻祖   

在上海灘吃電影這碗飯沒那麼容易,「天一影業公司」很快遭遇四面楚歌。為求一條生路,老三邵仁枚跑到東南亞開拓門路。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來自廣東、福建的新加坡華人拒之門外,幸得一位浙江老鄉出手相助,邵仁枚帶去的幾部片子很快受到歡迎,一時爆棚。   

生意太好的老三忙不過來,只得拍電報回國讓六弟過來幫忙。1926年,19歲的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創業的時日里,邵逸夫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由於流動放映需要到處跑,江湖笑傳這就是其英文名ShawRunRun的由來。不過根據邵逸夫的解釋,RunRun是根據他的原名「仁楞」音譯而來。   

走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大小鄉鎮,兄弟倆在新加坡站穩了腳跟,於1930年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後收購幾家劇院,專門上映「天一影業公司」的新電影。   

目光敏銳的邵逸夫很快就意識到,儘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業基礎,但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有聲電影相比,自己的無聲狀態定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他說:「現在大家都困難,捨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命不該絕的他抱著一塊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飄了一夜後獲救,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   

邵逸夫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後,在他的電影院安上了有聲設備。放映設備有了,但有聲影片還沒拍出來。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來寫劇本,兩隻腿被蚊蟲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腳泡在水裡。一寫半個月,可是都不滿意。他一邊繼續拍無聲片,一邊摸索有聲片的拍攝技術、訓練人員,包括他自己。多年之後,邵逸夫談到他當時的心境時說,如果有聲電影最後搞不出來,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1932年,邵逸夫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先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據說放映的時候,觀眾對電影中的人說話十分驚奇,只要一有聲音出來,就大聲歡呼!有一次在泰國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害得邵逸夫以後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   

這部電影為邵逸夫大規模進行電影製作打開了道路,影片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第一人。   

東方好萊塢:邵氏出品,必屬佳片

  

二戰開始前,邵氏兄弟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成了聲名顯赫的大富豪。然而,戰爭毀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經營20多年創立的龐大產業。1945年抗戰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他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場,重振邵氏家業。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亞和美國,迫切地感到邵氏的電影事業不應該只是恢復舊業,而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全新事業。   

他選擇了香港。   

在1950年代,得歷史之機的香港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闢事業新天地而拼搏。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要想搶佔香港這個制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後者難度更大,關鍵要有製作優質電影的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地少供不應求,他只買得清水灣一塊地皮。那是一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話說,在山上向四周開槍,都不會擊中任何人。   

邵逸夫以實際行動來要求自己成為精通電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   

邵逸夫曾言:「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同時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一早就來(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慮的是觀眾喜歡不喜歡。為了保證影片質量,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他寧願燒掉。據稱,邵氏燒掉的影片有數十部。以這樣的態度做電影,場場爆滿也就不足為奇了。據說邵氏最盛之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   

清水灣影視基地的建立讓香港電影騰飛起來,幾千家影院也給香港經濟提供了巨大幫助,但工業化的做法給電影本質以致命打擊:人們受不了早上還是清純的林黛玉,中午就客串搶盒飯的包租婆,晚上又演繹媚態十足的潘金蓮,更受不了搶劫、坐車、販毒、掐架、黑社會談判都在一個似曾相識的場景中。   

邵逸夫造就了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但他從未懂得珍惜。霸權主義的思想看上去是人人平等,實際上就他一人享受了應有的待遇。李翰祥和鄒文懷等人的離開、李小龍等人的棄用,直接導致了其沒落,還好,精明的他又搗鼓出了TVB,從影壇老大轉為電視老大。   

笑傲香港電視圈   

1965年,邵逸夫開始進軍電視業。他與利孝和、余經緯及英資公司合資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無線電視」)於1967年正式開播,邵逸夫為常務董事。70年代末期,電影業開始走下坡,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縮電影業務,轉投無線電視。1980年,利孝和心臟病突發逝世,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並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邵逸夫開始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電視明珠台和翡翠台,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使「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雄視港島,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時至今日,仍然是香港免費電視的翹楚。   

1967年邵逸夫創建TVB,並於1971年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   

TVB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台:《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後,捧出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當年轟動一時的「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由邵逸夫一手操辦。   

慈善大業:「東方諾貝爾獎」  

 

多年來,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他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首屈一指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內地。從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港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他對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   20多年來,邵逸夫一共向內地捐助了30多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先生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吿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邵逸夫說:「我相信人類的偉大在於追求、研究、傳授學問、造福人類。」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傳奇百年   

邵逸夫創造的記錄之多,令人咂舌——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攝了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拍攝電影數量(1000餘部)為中國所有電影製片廠之冠;擁有影院(最高時期達200多家)為中國私人擁有量之首;他還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這位叱吒影視圈和商界80餘載的老人,除了擁有邵氏兄弟和TVB兩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業,保守估計其私人資產值超過100億港元。   

回首邵氏百年,其實就是回顧中國電影史的百年,中國電影因他變得連貫而精彩——1907年農曆10月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原名邵仁楞。因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   

1926年,19歲的他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   1928年,赴南洋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30年,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1957年,從新加坡正式來香港發展,接管邵氏公司業務,建立清水灣影城。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   

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   

1965年,與利孝和、余經緯等創辦無線電視台,於1967年11月19日開台啟播。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猛的電視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1974年,由於貢獻突出,獲得英女王頒發的CBE勛銜。   

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80年,邵逸夫以無線電視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製作。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會公益方面所做的貢獻。   

1997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迎娶方逸華,時年90歲。   

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授予100萬美元獎金。   

2006年,獲台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世紀影壇大獎」。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雖無大礙,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50周年,邵逸夫迎來百歲誕辰。

 

推薦閱讀:

在嗎?我想讓你看到不一樣的結局
4· 影視新聞|明星請不起怎麼辦?「網大」幫助你
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只能看到「真相」?觀音菩薩為什麼這樣說呢?
《媽媽是超人》里讓我那些讓我淚目的文案!
除了戛納的紅毯,你還需要知道這五部華語片

TAG: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