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服飾的變遷(二)
中國近現代流行服飾
對於人類而言,20世紀業已被證明是迄今最具時尚意識的世紀。「時裝竟然可以毫釐不差地揭示時代的情緒,為世界的情感狀態提供出色的記錄。」英國聖馬丁藝術學院的安德魯·塔克說。一方面,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對人們的衣著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另一方面流行服飾也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
對於中國人來說,在20世紀80年代前幾乎沒有「流行」、「時尚」等概念,那時的中國人被外國人形容成「螞蟻」———一色的軍裝或中山裝,渺小、灰頭土臉、蠅營狗苟。到如今處處講究「個性」和「品位」,時尚流行發布幾與世界同步。這前後只有短短二十多年。在多元化的21世紀,中國人不再盲目追求單一的「時髦」。
一.旗袍
中國在清明時期已出現旗袍,後人一直將其視為中國最經典的服裝,且一直是中國人的最愛,流行至今。甚至有的外國人也穿上了旗袍。現在還流行一種說法:穿著旗袍的女人是最有味道的。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抗日戰爭硝煙燃起,雖仍有醉生夢死者,但大多數國民皆無心於服飾的奢侈。摩登女子常來常往的咖啡室、茶座、舞了、劇院等消閑處所,也大多門庭冷落。經濟處於蕭條時期,物資極度匱乏,物價飛漲,尺絲寸縷非常昂貴。據40年代初報載,衣料漲價百分之百。故而服飾裝扮上力行節儉,倡導"舊衣運動"。當時頗有影響的《申報》元旦新春例發"衣食住行"計劃:"在這國難深重的今日,正應節約救難,提倡穿舊衣運動,衣服新舊無關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腦筋就好了......";"只要求其適體、經濟,萬一要做新的,就採用純粹的土布。......二期抗戰,經濟重於軍事,定元旦起推行經濟抗戰運動一一更要注意身上穿的都是國貨。"社會輿論對於服飾節儉的倡導,可謂苦心孤詣。
二.中山裝
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新中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樸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18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鈕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鈕扣,後背整塊無縫。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如依據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而確定上衣前身設4個口袋,依據國民黨區別於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而確定前門襟為5粒鈕扣,又依據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確定袖口還必須有3粒扣子等。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中山裝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三.連衣裙
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這時的旗袍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變化,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線美感。建國後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連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留學回國帶進了中國的。三十年代穿著者逐漸多了起來,連衣裙的樣式也不斷豐富起來,成為上海流行一時的時裝。
四、現代
隨著連衣裙的流行,許多有錢人家的大小姐,以及當時的明星都穿上了連衣裙,不久後,普通百姓也開始穿連衣裙,一直到上世紀,女性們都喜歡穿洋裝.洋裝剛開始都是清一色的上衣,長裙後來發展成較短的百褶裙、A字裙.上世紀90年代,人們的穿衣風格越來越大膽,越來越誇張.從2000年到2006年,出現了具有嘻哈風格的寬大T恤,水褲,人們喜歡在牛仔褲上剪一兩個洞,還出現了很多中性的服裝。女性開始偏愛野性的打扮,如:穿虎皮,豹皮花紋的衣服,穿映有獅頭等兇猛動圖案的上衣。漸漸,皮草也成為許多女性的最愛,在碎花的連衣裙上披肩皮草小襖,成為當今時尚的打扮。
服裝從人們生活的必須品發展到生活中的裝飾品,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對衣服的要求越來越高,花在衣服上的錢也越來越多,衣服的經營者每年都會獲得很高的利潤,這就是衣服給人們帶來的商機。縱觀衣服的發展史,我們可以起清楚地看到這一切,這也是我們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所在。
五、古代流行首飾
1977年,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金耳墜、金臂釧就是採用鑄造、錘揲技法製成的,它的造型樸拙渾厚,含金量已達到80%。首飾是隨時代的不同、人們生活習慣和服飾的變化而發展的。唐代是我國金銀飾品製作和使用的鼎盛時期,那種把金、銀、珍珠、寶石相互搭配,發揮不同材料的特點,充分展示出飾品絢麗多姿、豪華精美的風采,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製作對以後的金銀細作有著深厚的影響。
推薦閱讀:
※普京被推舉為2018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日本寶麗就對中國客人不敬告示道歉,你怎麼看?
※那些中國讀不懂的世界
※稱骨算命法-中國人自己的命理學,出生那一刻決定你的命運(男女版)
※?張宏傑:中國人為何會變成今天這樣?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