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如何困住了香港?
在香港這樣的大都市,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樂窩,是每一個打工仔的夢想。可惜近年來香港樓價居高不下,令這些人只能「望樓興嘆」。有機構做過統計,香港平均住宅價格冠絕全球,將倫敦、紐約、新加坡和東京遠遠拋在身後。機構的調查也發現,香港住宅樓價蟬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港人連續17年不吃不喝才可置業。收入追不上樓價升幅,成了很多人感受最深的事。那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高樓價,高樓價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利益鏈條,則是本集的《財華專題》需要尋找的答案。
香港高樓價的成因說來話長。首屆特首董建華任上提出每年興建不少於8萬5千個住宅單位,寄望10年內香港七成家庭可自置居所,輪候政府公屋的時間可縮短為3年。可惜政策生不逢時,遇上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更多房屋推出市場加速了樓價的下跌。在1997年樓市高峰期,香港人將平均月薪的74%用來供樓。可以想見,許多在那時入市的中產階級一夜之間成為負資產,頓時民怨四起。
在2004至2014年的十年間,特區政府的建屋計劃推行緩慢。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資料,2004年公屋(公共租住房屋)的落成量還有2萬1千個,到2014年只有6千個;同屬於公營永久性房屋的資助出售單位十年間落成量竟少於500個;地產商提供的私人永久性房屋也呈下降態勢。幾乎是同一時期,公屋申請者由9萬1千個,猛增至去年的27萬9千個;獲得編配入住單位的公屋申請者,則由2萬3千個,降至只有1萬3千個。供需之間的二元對立可見嚴重。
香港的房屋類型,有俗稱「公屋」的公共租住房屋,業權屬於政府,租住給合資格人士,保障中下階層的住屋需要;還有俗稱「居屋」的資助出售房屋,由政府一般以市價的七折出售給市民,市民想要出售則需要補回樓價的「差額」;剩下的房屋類型統稱「私樓」,主體是由地產商發展的樓盤,向市場推出。公屋與私樓的租金差別有多大?房委會的統計發現,2015年3月底時,港島、九龍、新界的綜合平均月租為55、61、49港元每平米,而對應三個區域的私樓月租則達387、322與242港元每平米,幾乎是公屋租金的9倍。
香港寸土寸金,居住面積狹窄,遊走於法律邊緣的「劏房」風靡,因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甚至近年來隨著需求居高不下,有不少人違法經營本做辦公用途的工業大廈,將其改建為「劏房」供人租住。所謂「劏房」,屬於香港出租房的一種,常見於遍布在港、九、新界的唐樓等舊式建築物。業主通常將普通住宅單位分割成若干面積狹小的獨立單位出租,每個獨立單位設有浴室及衛生間,雖然幾乎難以落腳但租金便宜,通常受草根階層和單身人士歡迎。但也因為未向政府申請而私自改建樓宇結構甚至排水設施,以及租戶多人流大,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政府十年間建屋速度緩慢,加上配額積分制推行,增加了14萬的申請者,輪候公屋的人數飆升。如何能確保公共資源更公平合理地分配,就顯得非常重要。
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實行了三輪量化寬鬆措施,貨幣基礎大幅增加。香港實行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匯制度,遊資大量流入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表示,由08年起,流入香港的遊資達1300億美元。遊資流入,資產價格飆升。事實上,以1999年樓價指數為基淮100來看,樓價指數在09年開始加速上漲,同時期有三次美國量化寬鬆,分別為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及2012年9月。
地產是香港重要的支柱產業,不僅政府有相當一部分財政收入依賴賣地,普通市民也習慣投資於房地產獲利。為遏抑樓市炒風,香港政府提升買賣物業的印花稅並作出修訂,俗稱樓市「雙辣招」。踏入2016年,香港樓市將會調整幾乎成為市場共識,因擔憂樓市暴跌再次造就「負資產」,影響有房一族的利益,「撤辣」的呼聲愈加厲害。不過,行政長官梁振英多次表示不會「撤辣」,說政府無責任確保樓價只升不跌。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塗國彬認為:「對於樓市最難把握,絕大多數,無論是用家或者投資者來講,就是政府的政策。因為之前那幾年,考慮到可能有相當多的投機的遊資又好,或者內地的資金也好,令樓市熾熱。當其時寓禁於徵, 做了好多印花稅的措施,想嘗試做需求管理,但這件事有個問題,你會令成交量減低,最終你會見到,由於成交量減低,價格信號就更加滯後,這對市場的自由調節並不好。」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需求管理的爭議還未休止,增加土地與房屋供應,幾乎成了必然的選項。香港可用的土地有多少?這些土地能不能用怎麼用,可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問題。
關於香港怎麼規劃與發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在新界粉嶺經營小區農場的Zoey,認為政府有其他的方式發展土地,不需要盯著農地不放。「今年年初本土研究社出了一個研究,就是原來香港有超過1000公頃的棕土的土地,主要是貨櫃場,或者是廢車場,我們也講了幾年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政府以很便宜的地價租金租給私人高爾夫球會所。以好高的價錢賣會籍令人進去打高爾夫球,那使用率很低,我們一直要求,為什麼不去優先發展這些土地,而觸碰非原居民村落呢?」
另外,地產商是擁有土地的大戶。除了投得政府土地之外,香港的地產商也多了收購農地的動作。小區農場所在村落,Zoey說,地產商20年期就來囤地了,將地塊用鐵絲網圍起來,坐等地區開發。
香港業權及地權複雜,光是處理房屋問題的部門,就有房委會、房協、市區重建局;而土地儲備最多的新界區不止有大片農田,亦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屬於原居民的「丁權」與「丁屋」,同時鄉事委員會等地區組織頗多,在土地資源捉襟見肘的時刻,各種持份者的利益糾葛在一起,形成複雜局面。
丁權也是一個歷史的問題,一直遺留下來,而且丁權更淮確地,把它以法律的方式,或者以一個權力的方式演繹出來是1972年。所以有一個歷史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是按照當時已經制定的政策去給予原居民一個丁權、丁屋跟其興建。但這個究竟應該怎麼處理,面對未來一段時間,總有一天土地是不足的,包括原居民所擁有的土地等等,所以長遠來講還的確要尋求一個解決的辦法。
香港政府推出多項地區長遠發展規劃,其中以新界東北發展區最受關注。黃遠輝說,政府希望以6比4的公屋私樓比例建屋,這樣不僅可提供公共住宅,也可以創造地區就業。
住房短缺向來是香港社會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如何應對高樓價,很多人說,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這話說起來容易,但政府如何能在面對樓價起起落落、不同利益團體的要求時,保持穩定的政策和長遠的眼光,才是過去十年應該汲取的教訓。
作者:楊傑東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家都要黑林建東 ?有沒有喜歡東東的朋友 ?
※在認為殖民主義對中國近代發展的影響弊大於利的前提下,如何解釋香港澳門回歸時經濟等方面領先大陸?
※全文轉載:歷史錯誤下,我成為了建制派 曾鈺成
※香港四大天王的歷史地位誰更高?
※哪些餐廳可以代表香港粵菜的高水準?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