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經里的人生哲理?九九八十一條

佛經里的人生哲理九九八十一條     (轉帖兼編輯)

 

一、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二、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不用解釋只需懺悔就行;這就是修行的一種,叫『息事寧人』。

四、當你真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隱瞞或唐塞;最好的辦法還是真誠懺悔。如果惱羞成怒,就會暴露你品質低下的本質。

五、不要自怨自嘆,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很多。多向下比較會有幸福感。

六、愚痴的人,總希望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更多地了解自己。

七、看別人永遠用讚許的眼光;看自己永遠尋找不足;這是減少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八、來到這個世間是偶然的;既來之則安之,因為人間只是驛站,走是必然的。問題是走到哪裡去?你必須考慮清楚。

九、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順應自然;慈悲是你最好的心態。

一十、只要能勇敢面對現實,稱讚和詆毀都不能撼動你的心,你才能超越現實,達到超脫。

十一、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即便一時鬼迷心竅,一旦覺醒後悔不易。

十二、不懂得自愛自尊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自尊心太強烈就會不近情理。

十三、學佛的過程就是在學做人;先做好品質的人,成佛也就很快了。

十四、世界上的法不分正邪;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十五、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想明白了也就坦然了。

十六、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的你至親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學佛人要做到不離不棄。

十七、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審視自己的缺點。經常誇獎他人的長處,也就容易發現自己的短處。

十八、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一切,要會珍惜;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東西,可能真的不適合我。

十九、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二十、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脫。

二一、佛陀從不勉強人們去修行;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最後的結局。至於你要怎麼做,還是須要自己去選擇。命運是掌握在各人手中。

二二、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二三、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二四、一個常常看到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一定做的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二五、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是在你心中沒有放是非的位置;是非天天有,不聽還是有,那只是存在於別人的談笑中。不理踩它是最好的。

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沒有功利心、回報心和感恩心,只是為了解決他人的困難。

二七、愛一個人有時不需要理由;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你必須容忍他某些缺點和習氣。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他。

二八、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很簡單;第一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第二明白生命的輪迴,知道死後不一定比現在活著差。

二九、所有的病患中,自己是醫生最難治,因為你的治療方案他要摻合自己的經驗;所有的眾生中,那些固執己見的人最難渡。

三十、一匹驢吃再好的草,也不會成為一匹俊馬。不去掉執著和分別心,再精進的修鍊也不會成佛。

三一、了解生命永恆的真理,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過於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三二、雖然你討厭一個人,但卻又能發覺他的優點好處;並能舉薦他。這就是有修養的聖人。

三三、世間的自在人是隨遇而安的快樂人;大自在的菩薩是洞穿事件的本質,有大智慧解決問題的人。

三四、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逐漸你就能深入佛法的密藏。

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吶喊二十一遍「我用不著為這一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現,你心裡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三六、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三七、大自然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因果輪迴是自然的規律。當你遇到不順或受氣的時候,也就不會抱怨他人,而是檢討自己。

三八、就算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勢,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叫做有涵養。

三九、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從閑話生。

四十、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四一、太過於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四二、活在別人的掌聲和鮮花中,就不容易禁得起苦難和曲折。

四三、自己的妄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把握做人時的機會,克服妄心。

四四、壞孩子總是讓父母比較操心。所以對於罪業愈深重的眾生,佛菩薩會更加憐愍他,額外地寬恕他開導他。

四五、要立志度眾生,先要將自己及與自己有緣的眾生度到彼岸。說白了就是自己先修行進入佛道;再去影響其他人。

四六、用平常心對待生活;用慚愧心對待功名;用恭敬心對待上師;用寬容心對待同修;用菩提心契入佛心。

四七、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現有的程度而已。

四八、人家怕你恭維你,不要趾高氣揚,這不是一種福報;人家欺負你,並不是一種侮辱,更可能是一種討債。

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五十、不要刻意去曲解別人的善意,你應當往好的地方想他人行為的長處。

五一、要是感到世上的事都不如己意者,那是很正常的;因為修佛法就是逆常理而行。要是感覺處處順眼,那就同流合污了。

五二、人的幸福感並不是此人擁有財產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

五三、吃了食物,吸收了營養後就一定要拉出廢物來。人學習佛法有了心得體會後要隨緣釋放。否則就會?便秘。

五四、常以為別人在注意你而搔頭弄姿,或希望別人注意你而故意顯擺,就是自尋煩惱。

五五、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死是各人了。

五六、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

五七、人類最大的錯誤,在於不敢承擔聖人的心。

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

五九、如果你準備結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六十、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度過每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後的結果才能評定。而人的一生功過總是在命終時才算總賬。

六二、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律是最公平的審判官。你也不必和命運爭辯,命運它從來就不會誤人。

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我只能用慈悲感化你。如果你不能接受,那我就只能讓你認命了。

六四、你希望掌握永恆的快樂,那你必須現在就控制自己的行為。

六五、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只會污染你的心。還不如把他當成你的善知識。

六六、當你在生活中有人跟你起爭執,你就讓他贏。因為爭辯永遠是沒有結果的;各人所處的角度不同;觀念也不一樣。所謂輸贏,不過是一種人為的概念。你不會失去什麼的。

六七、我們修行佛法,不能將生命都浪費在文字語言的捉摸上。而是腳踏實地親證自己的佛性。

六八、當別人對於你的修行不理解時,你不必感到很委曲;而是要有一種自豪感,因為你的心比他們清靜,比他們更明白人生真諦,比他們更早得解脫。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六九、別人可以違背因果,甚至毀謗我們的修行,因為他們不懂;可是我們自己要有一顆堅定的心念;保持一顆清凈的心,就是修行。

七十、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能為他做些什麼?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於欠了一份債。

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七二、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一切苦海中的眾生。

七三、佛不渡無緣的人;不能渡的人,我們就把他當做菩薩來看。

七四、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對方的權勢大,財富大,氣力大,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這不算忍。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負了你,對不住你,但他什麼都不及你。你雖然有足夠的力量對付他,而你卻能以悲憫心容忍他。你不屑與他計較,是怕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又徒增罪孽。

七六、如果我們放眼從累生歷劫去看,那麼一切的眾生,誰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眷屬?誰不曾做過我的仇敵冤家?如果說有恩,個個與我有恩;如果說有冤,個個與我有冤。這樣子我們還有什麼恩怨親疏之別呢?

七七、再就智慧愚笨來說,人人有聰明的時候,也有愚痴的時候,聰明的人可能變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變聰明。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好人也會做糊塗事。如此我們反覆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

七八、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七九、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障,世界在你眼裡也會變得醜陋可恨。那你的人生就很苦悶。

八十、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的馬牛。

八一、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寧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

被別人原諒的人是弱者。

 

 

 

 
推薦閱讀:

如何把環境變成你想要的那樣
菜根譚說交友要有三分俠氣,何謂「俠氣」?
魯迅「真正」說過的金句有哪些?
幸福課第6集 樂觀主義
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那些「魔咒」?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