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邦削藩:彭越、英布出局

劉邦削藩:彭越、英布出局

  

  淚痕春雨

  

  在攻打陳狶時,劉邦曾派人向彭越徵調軍隊。彭越推說自己有病,就讓手下將領率軍協助劉邦討伐陳狶。

  

  彭越的這種行為,說沒錯,也沒有什麼錯誤;因為,他顯然接受了皇帝的徵調,只是沒有自己親自率軍前往罷了。問題是,皇帝在前方與敵人打仗,派人徵調你協助,你卻在後方吃喝玩樂,就派一個將領前去,你的譜也有些太大了吧!

  

  於是,劉邦就派人責備彭越。

  

  在這種背景下,彭越一下也陷入了進退失據的背景下。因為,他向劉邦表示忠心,就有可能讓劉邦兵不血刃的解決了他;如果他還保持與劉邦分庭抗禮的局面,就有可能在劉邦的軍事打擊下走向覆滅。

  

  在這種背景下,彭越內心痛苦極了。

  

  楚王韓信、趙王張敖向劉邦表達忠心,讓劉邦兵不血刃的活捉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狶認為向劉邦表達忠心凶多吉少,所以公然造反,結果讓劉邦打得亡命天涯了。

  

  你說,彭越應該選擇怎樣做呢?

  

  彭越的手下就勸他,事已至此,咱們不如反了吧!

  

  彭越知道這種選擇的危險後果。因為,一旦走出這一步,那就什麼幻想也不用有了。關鍵是在天下已快變成劉氏天下的背景下,以彭越的實力,反叛似乎是看不到出路的。

  

  在彭越這種猶豫不決時,劉邦派使者進入梁國,兵不血刃的就把彭越活捉了。

  

  此時的彭越,之所以不敢選擇反抗。大約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最大的罪過,就是沒有及時明白,天下是劉氏的天下,所以一直心存幻想,想要裂土封王。

  

  現在,事情走到這一步,他是該放棄幻想的時候了。關鍵是,彭越對劉邦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他感覺劉邦削了他的藩後,肯定會封他一個昌邑侯的(就如削了韓信的藩後,曾封韓信一個淮陰侯)。而且,彭越大約也會告訴自己,自己以後一定會吸取韓信的教訓,被貶為昌邑侯後,一定要本本份份作人。

  

  卻沒有想到,劉邦把他廢為庶人,讓他到蜀地居住去了。彭越對此失望極了,在路上他遇到了呂后,就找呂后哭訴自己的不幸遭遇。總而言之,看在我過去的功勞,看在我一直忠於皇帝的份上,請原諒我過去的種種錯誤,我的要求並不高,我只希望可以回老家昌邑。

  

  從某種意義上,彭越就是沒有反叛的具體事實;而且,他在被皇帝廢為庶人後,也是渴求皇帝理解自己,繼續給自己一個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寬容一些,應該會封彭越一個昌邑侯的。

  

  呂后聽到彭越的哭訴後,對彭越那是一副理解、關心的樣子。總而言之,我理解你,我會替你向皇帝求情的。彭越滿懷希望的跟呂后走了。卻沒有想到呂后竟然勸皇帝殺掉他。

  

  劉邦為什麼會決定殺掉彭越呢?

  

  就我理解,這是因為劉邦對如何處理彭越,也感覺有些左右為難。因為,對殺了彭越,會讓英布感覺兔死狐悲的;如果英布感覺兔死狐悲,接下來解決英布時,困難就比較大了。問題是,不殺彭越,彭越的確不是池中之物;如果不先徹底解決了彭越,等收拾英布時,彭越就有可能成為反對派的另一面旗幟。

  

  有時,人處於兩難選擇中,而且兩種選擇之間各有利弊,並且沒有明顯的優劣差別時。人的選擇,自然就是一念之差。所以,劉邦開始饒了彭越,但彭越又主動回來了,劉邦終於忍不住殺了他,而且還是斬草鋤根了。

  

  彭越被殺後,欒布(彭越的小弟)對著彭越的頭顱哭得沒完沒了。

  

  劉邦對此大怒,於是決定活烹了欒布。欒布告訴劉邦,在你與項羽作戰時,彭越一直堅定的站在你身後,否則,你早就被項羽打敗了。現在,你取得了天下,你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用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往死整彭越。你覺得應該嗎?更主要的是,你這樣兔死狗烹,不怕功臣們人人自危嗎?

  

  既然你覺得,我身為彭越的臣屬,哭祭一下彭越就該活烹,也用不著別人動手,我直接就跳到鍋里算了!

  

  劉邦覺得欒布說的話非常有道理,於是赦免了欒布,並任命他為都尉。

  

  其實,劉邦對欒布的處理過程,大約仍然是洗腳見英布的翻版。換而言之,先是把人的心理打到十八層地獄,接上來再讓人回到地面,甚至拉一把,讓你感覺到了天上。

  

  當然了,劉邦這樣對欒布,也許並不是簡單的想征服欒布本人。而是希望通過這樣戲劇性的行為,把自己的態度、目的告訴所有的人。放到現在,這就是傳說中的作秀與炒作。

  

  因為,開始劉邦手持大刀,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卻忽然扔掉大刀,捧出官印,一副寬容理解的樣子。這種表現,充滿了戲劇性,所以更容易被人們記住,也更容易被人們傳說。在沒有報紙、電台的年代裡,這種行為取得的宣傳效果,那是絕不可低估的。

  

  劉邦這種行為,一方面會讓欒布本人感覺心理踏實,更讓彭越從前的臣屬,通過這件戲劇性的事件,也感覺心理踏實了。因為,這一切顯然可以證明,劉邦不會擴大打擊面的。

  

  欒布開始哭祭彭越,大約也是因為,他對前途充滿了迷茫。因為,自己作為彭越的親信小弟,劉邦誅殺彭越的三族後,會怎樣對待自己呢?

  

  以欒布的智慧,大約知道,劉邦不會擴大打擊面的;但是,這種事誰也不敢保證。於是,欒布就用哭祭的方式看了一下劉邦的底牌。換而言之,大家也別藏著掖著,咱們現在就攤牌吧。我欒布絕對是條漢子,所以,我死也會站著死的,我活著,也要堂堂正正的活著。

  

  而欒布的這種選擇,也符合劉邦的意圖,於是,劉邦就配合他演了一場好戲。本來呢?彭越被誅後,欒布作為彭越的親信小弟,實在難以抬起頭繼續做人了。但是,經過這件事後,欒布依然可以昂著頭作人。

  

  在那種血與火的政治鬥爭中,你想昂起頭作人,就需要在關鍵時候,敢把頭提在手上。否則,你永遠無法昂起頭作人。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欒布一看自己大哥被劉邦砍成肉醬了,當時就嚇得魂也沒有了。就算劉邦不誅連他,也絕不會真正重用他了。

  

  欒布的大哥被劉邦殺了,欒布轉而投靠了劉邦。但是,人們也覺得,欒布是條漢子,更覺得,他對彭越太忠心了。這就是欒布的本事。

  

  當然了,劉邦對蒯徹的處置,也有類似的含義。

  

  劉邦既然能在一個時代脫穎而出,自然絕不缺乏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但是,劉邦表現在外,卻顯然是說風就是雨,情緒化非常明顯的人。

  

  比如,一怒就要殺人了,而一聽對方的辯解,就又讓原諒了對方,甚至馬上重用厚賞對方(對欒布、蒯徹);比如,對人非常不禮貌,而一聽對方的指責,馬上就變成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對酈食其、陸賈、隋何);或是依然能讓對方感覺,他非常重視自己(對英布)。

  

  就我感覺,劉邦一再作出這種戲劇性的行為,是希望通過類似的行為,把自己的態度、原則,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讓更多的人相信它。如果放到現在,這就是傳說中的炒作與作秀。

  

  劉邦如果在殺掉彭越後,只是通過一系列公告,讓彭越的臣屬相信,劉邦絕不會擴大打擊面,彭越的臣屬恐怕未必會真心相信;如果劉邦對欒布的行為,直接給予一定的表彰,雖然也可以起到讓彭越臣屬安心的作用,但是,效果卻是有限的。

  

  劉邦對欒布一副兇惡煞的樣子,而後來又一副溫和有禮的樣子。讓人感覺,他殺彭越也是一時衝動的結果,甚至讓人感覺,如果之前有人好好勸諫他(訴說一下彭越的功勞),彭越都不用死了。

  

  當然了,劉邦這種戲劇性的表現,也讓人們感覺到,此時的劉邦已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劉邦重用欒布,也讓大家感覺,只要自己不反對劉邦,劉邦就不會打擊自己,相反還有可能重用自己。

  

  在一個缺乏報紙、電台的社會中,一個政治人物想把自己的態度與目的,很快的讓整個社會知道,並且讓他們願意相信,這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適當的時候,編些神呀、鬼呀的話題,自然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所以,適當的作一些極盡戲劇性的行為,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甚至在現代媒介空前發達的社會中,公眾人物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也會適當的整一些戲劇性的事件。

  

  但是,處於英布的角度,卻感覺越來越恐懼了。因為,韓信五年前被貶為淮陰侯,現在被殺了;彭越一直小心謹慎,現在也被殺了;韓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至於臧荼就更不用說了。

  

  面對此情此景,英布終於感覺到,劉邦這是在不動聲色的削藩。換而言之,劉邦的下一個目標,有可能就是自己。但是此時,英布實在有些孤單了。此時,天下似乎已是劉氏的天下了。現在與自己同病相憐的人,似乎只有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問題是,他們三個人的勢力加在一起,與劉邦一系相比,也差的實在太遠了。

  

  現在,剩下的這個諸侯,都有著各自的盤算。但是,他們顯然都缺乏挑戰劉邦的信心與勇氣了。

  

  燕王盧綰也清楚的知道,這樣下去,別看自己與劉邦是好朋友,也會被劉邦削藩的。因為,說到關係好,張耳、陳余就是傳說中的刎頸之交,後來,陳餘一心往死弄張耳,張耳後來把陳余殺了。

  

  所以,燕王盧綰在臣屬的慫恿下,開始想辦法保持燕國的獨立地位了。

  

  英布更清晰的知道,劉邦絕不會放過自己的。但是,英布也實在缺乏挑戰劉邦的信心與勇氣,所以,他全面的計劃,就是如何割據東南地區。

  

  至於,吳芮更不敢多想了。他雖然也不想主動削自己的藩,但是,他也絕不敢反抗劉邦的。只是,吳芮勢力太小,所以,他連與劉邦玩陰謀的勇氣也沒有了,他只是用完全遵守諸侯行為準則的方式,試圖保留自己的既得利益。

  

  當然了,南越王趙佗,更遠在嶺南。此時的嶺南,只是中國歷史的邊緣地區,所以,趙佗只希望與漢帝國相安無事。而且,從情形去看,實現這種目標,應該是沒有什麼難度的。至少,趙佗相信,自己所佔的地區,是一塊中原王朝鞭長莫及的地區,只要自己不公挑戰中原王朝,就可以與中原王朝和平相處的。

  

  此時的英布,實在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皇帝既然有削藩之意,而英布又開始被恐懼迷漫了心頭。那英布在恐懼的支配下,自然做出種種防範中央政府的軍事布置。英布做出這種軍事布置時,從情理而言,他完全是想自衛。但是,從法理上說,這就是要造反了!

  

  現在的英布,你讓他主動向劉邦表達忠誠,因為有韓信、彭越的前車之鑒,他實在不想干這種傻事了;你讓他公開叛亂,因為有燕王臧荼、韓王信的前車之鑒,他也實在不敢這樣做。

  

  於是,英布就是暗中調動軍隊,希望製造一種形勢,讓劉邦不敢對他輕舉妄動。但是,英布的這種計劃,因為賁赫的逃走,馬上就無法繼續執行了。

  

  英布懷疑賁赫與自己的寵姬有染,所以就想捉拿賁赫。賁赫逃到長安後,就把英布的種種不法行為(暗中調動軍隊),報告給了劉邦。

  

  劉邦為了安撫英布,於是先把賁赫抓起來關進牢房;並且派人到英布的地盤上調查。劉邦的意思非常明顯,總而言之,現在有人告你謀反,我不相信這是真的,但是,我派人告訴你這件事,希望你不要因此害怕。

  

  當然了,劉邦更可能會讓使者暗示英布,你是不是應該到長安城向皇帝親自解釋一下這件事呢?總而言之,皇帝相信你沒有反叛的意思,但是,有小人造你的謠,你如果不向皇帝親自解釋一下,會有意無意的證明,那個小人所說的話,並不是虛言。

  

  如果放在幾年前,英布還沒準兒,真會鑽進這種套裡面的。現在,英布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誘人的套。因為,英布真敢到長安向劉邦解釋這件事,肯定會被劉邦抓起來的。關鍵是,抓起來以後呢?韓信、彭越就自己的未來。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腳,我操你大爺,既然你不給老子活路,老子就反了。

  

  劉邦一看,英布竟然沒有中計,所以只能派軍圍剿他了。

  

  夏侯嬰召來楚國的令尹薛公詢問英布的事。

  

  薛公說,英布是應該反叛的。你想吧,皇帝一手拿著胡蘿蔔,一手拿著大棒,把韓信、彭越都兵不血刃的消滅了,現在,皇帝還想玩這種把戲,估計是有些不靈了。

  

  夏侯嬰把薛公的話告訴了劉邦。劉邦一聽薛公的話,說得比較有意思。就親自去詢問薛公。總而言之,你既然明白英布的心思,那你處於英布的位置上,你會如何做呢?

  

  薛公說,我處於英布的位置上。我有上、中、下三計。如果我用上計,關東六國故地,就會脫離漢帝國了;如果我用中計,那天下就有可能處於翻盤的關鍵時刻,換而言之,誰勝誰勝就難說得很了;如果我用下計,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問:「什麼是上策?」薛公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併齊國,佔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山東地區就不再歸漢王所有了。」

  

  劉邦又問:「什麼是中策?」薛公回答說:「向東攻佔吳國,向西攻佔楚國,吞併韓國佔領魏國,佔有敖倉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了。」

  

  劉邦又問:「什麼是下策?」薛公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身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慮了。漢朝就沒事了。」

  

  劉邦問:「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薛公回答說:「選擇下策。」

  

  劉邦說:「他為什麼放棄上策、中策而選擇下策呢?」薛公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劉邦說:「說的好。」賜封薛公為千戶侯。冊封皇子劉長為淮南王。

  

  就我理解,英布放棄上、中二計,主要原因是他缺乏與劉邦放手相爭的信心與勇氣。

  

  因為,從已知的條件去看,英布與劉邦絕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在這種背景下,你讓英布鼓起勇氣,一舉取代劉邦。估計有些強人所難。

  

  劉邦質問英布,你為什麼要造反?英布說,我想當皇帝。但是,英布顯然沒有這種雄心的。

  

  其實,英布的中計,歸納為一句話,就是率軍一鼓作氣打到函谷關門口。

  

  這種打法,其實與項羽當年破釜沉舟攻打章邯一樣。現在,他們能不能取得勝利?主要就看有多少人會響應自己了。

  

  在巨鹿之戰時,項羽抱著必死之心與章邯決戰。於是,諸侯們紛紛跟進,所以項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英布叛亂後,如果英布抱著必死之心與劉邦決戰,自然就率軍一鼓作氣打到函谷關下。到時,只要六國故地不滿劉邦的力量,紛紛響應他,他就有機會一舉把劉邦構建起來的帝國打得磚崩瓦解了。

  

  為什麼薛公認為這是中計呢?因為,這太冒險了,這種孤軍深入的打法,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響應他,他隨時都會進退失據的。就好像,如果項羽率軍沖入秦軍陣地後,卻發現反秦聯軍,誰也不響應他,項羽雖然牛逼,估計也得死在那裡。

  

  但是,以弱勝強,又想迅速取得成功,這是別無選擇的一種打法。想當年,陳勝率領九百人,就敢高歌猛進,一路直奔秦國統治中心殺過去。結果呢?陳用雖然只率領了九百人,但是因為整個天下紛紛響應他,於是龐大的秦帝國,突然間磚崩瓦解了。

  

  陳勝當年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然後率領九百人,一路高歌猛進,直撲秦帝國都城而去。於是,陳勝從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突然變成了一個歷史的標誌性人物。

  

  現在,如果英布振臂高呼,劉邦想把天下變成劉家的私人財產,它就是傳說中的竊國大盜!然後率領數萬大軍,一路高歌猛進,直撲函谷關而去,會是什麼結果呢?誰也不知道!

  

  英布的上計,歸納為一句話,那就是先佔據項羽從前的地盤,再把齊國佔據了。同時聯合燕國、趙國一塊造劉邦的反。

  

  從軍事上考慮,英布似乎有這種能力,因為,英布一出手,就把吳國、楚國的軍事主力打敗了。從某種意義上,英布已席捲了項羽從前的地盤。只要他能取得趙國、燕國的響應,齊國應該就看不到出路了。這樣一來,天下就又恢復到了戰國的格局。

  

  英布不敢選擇上計、中計,絕不是簡單的因為他的魄力不夠,而是因為在當時背景下,到底有多少人還想挑戰劉邦?到底有多少人,還希望天下回到戰國時的格局?英布實在一點信心也沒有。

  

  如果普遍的利益群體,都想接受現在天下統一的局面。英布造反,本身就無法得到關東六國故地的普遍響應。而無法得到關東六國故地的普遍響應,所謂的上計、中計就都失去了基礎。

  

  事實上,這絕不是英布估計的比較悲觀,而是因為,當時的形勢,實在不容英布樂觀。

  

  所以,英布的主要盤算,還是割據東南。而這種打法,從理論上是難以看到出路的。因為,這就是傳說中的以一隅之地與天下對抗。

  

  因為,大家都清晰的看到,英布實在沒有勇氣沖在最前面,與劉邦決一死戰。既然英布都沒有與劉邦決一死戰的決心,其它人哪敢站在英布背後挑戰劉邦呢?

  

  就好像,如果陳勝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卻不敢高歌猛進直逼秦帝國都城;陳勝肯定不會成為歷史上的陳勝。就好像,如果項羽不敢破釜沉舟沖向秦軍,項羽也不會成為歷史上的項羽。

  

  如果當時天下是眾多諸侯割據著,中央政府用武力削藩,就會按倒葫蘆起了瓢,這樣折騰下去,中央政府有可能會接受英布用武力割據地方的事實;如果英布佔據著一塊邊緣地帶(比如南越王趙佗),中央政府用武力削藩,自然會覺得一切得不償失。這樣折騰下去(甚至中央政府都會有自知之明),中央政府也會接受英布用武力割據地方的事實。

  

  問題是,英布起來反抗的時機,實在有些太晚了。此時,天下已幾乎就是歸劉氏所有了。在這種背景下,英布再起來反抗,多少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孤單。

  

  問題是,英布所佔據的地方,絕不是趙佗所佔據的那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

  

  從這層意義上,英布當時最優的選擇,就是親自到中央政府解釋,就算被劉邦活捉了,也有一半對一半的機會。因為,劉邦讓他繼續裂土封王,估計是沒有機會了,但是,劉邦卻有可能封他一個侯,讓他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當然了,他也可能會被劉邦找碴殺掉。

  

  想當年,英布作為驪山刑徒,突然崛起於亂世之中。現在,英布坐擁淮南為王,卻發現自己似乎陷入了絕境。因為,向前、向後都似乎是危機重重。

  

  現在,面對劉邦的無形壓力。英布知道,自己就象一隻陷入獵人包圍圈的猛獸。是勇猛的衝出去?是繼續後退?還是負隅頑抗?英布覺得,屬於自己的路越來越窄了。

  

  英布之所以敢選擇反叛,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得到的情報說,劉邦現在身體一天比一差,所以,英布覺得,劉邦親自率軍攻打他的可能性並不大。

  

  如果不是劉邦前來,一個普通的統帥,絕對無權讓關東各大藩國全力支持他的行動;更無權調動關東各大藩國的軍隊。在這種背景下,追隨在英布身後的人,自然敢於更堅定的站在英布身後,因為他們覺得中央軍不具備打敗他們的實力。在這種背景下,只要英布取得幾輪勝利,漢帝國中央政府自然會選擇和談的。到時,英布就有機會擁有割據的機會。

  

  但是,劉邦親自率軍前來,一切就不同了。

  

  劉邦最初計劃叫太子劉盈(也就是後來的惠帝),率軍平定英布的叛亂。如果是太子率軍,從自然有權讓各大藩國支持他的行動,更有權調動各大藩國的軍隊。問題是,一個文弱的,毫無戰爭經驗的太子,領導一群身經百戰的將領,太子肯定不會擁有實際的指揮權,到時眾多將領之間,如果誰也不服誰,這種仗還怎麼打?關鍵是,劉邦授予太子的許可權太大了,太子在外戚集團的支持下,就有可能會失控(到時劉邦就可能需要提前退休了);如果劉邦授予太子的許可權太小,讓太子率軍攻英布,還不如讓曹參、周勃之類的人攻打英布。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考慮來考慮去,覺得這仗,還得自己親自去打。

  

  英布起兵反叛的時機,實在有些太晚了。要知道,燕王臧荼、楚王韓信、韓王信、趙王張敖、梁王彭越一個接一個的,都已被淘出局了。英布現在才想起反叛,自然有些太過孤立了。

  

  而英布保守的打法,讓他更看不到出路了。因為,英布本人都不敢全力以赴的與劉邦決一死戰,其它人,自然更不敢跟在英布身後與劉邦作對了。

  

  在這種背景下,英布與劉邦打仗,就是傳說中的以一隅之地與天下對抗。於是,英布很快就失敗了。

  

  在打敗英布之後,劉邦的霸業就算接近尾聲了。

  

  一方面,整個天下似乎都已真正臣服在劉邦腳下了,另一方面,劉邦的生命也快走到終點了。

  

  劉邦從48歲起兵,在後來的13年時間裡,幾乎一直都在戰爭中渡過。雖然很少有人認為,劉邦是第一流的統帥。但是,在13年的征戰生涯中,劉邦一直奔走在戰爭的第一線;親身經歷的戰役,就有不下百次;在戰爭中,還曾傷痕纍纍;而且好幾次,還與死神擦肩而過。別的事都不用說,作為一個大軍統帥,願意時刻親臨戰爭第一線,直接面對死亡的威脅,本身就是常人所不及的。

  

  關鍵是,在13年的戰爭中,他越打越強大;並且所有的競爭對手,一個接一個的淘出了局。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劉邦幸運,問題是,這絕不是一個幸運可以解釋的。別的內容都不用說了,單憑項羽在四五年的時間裡,都一直無法把劉邦擊倒,本身就可以證明,劉邦的軍事才能,絕對是第一流的。如果項羽在長達四五年時間裡,集中軍事主力,都無法把一個二流的統帥打倒在地,項羽的軍事才能,又是第幾流的呢?

  


推薦閱讀:

讀《史記》解劉邦及漢初人物之謎
【西漢篇】第二十篇·附屬勢力·沛縣豪傑·汁邡侯·雍齒
胯下之辱:韓信人生中第一次成功演出
漢惠帝劉盈的虐心至孝
國士無雙韓信,為何不願聽蒯通之言,三分天下?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