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用韻
關於古詩的用韻問題
淺說詩詞格律
一、平仄音
一般來講,普通話里的第一、第二聲(既陰平、陽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詩詞聲韻部里的「平聲」;
而三、四聲都是仄聲(既「上聲」和「去聲」),但這僅僅是一般而言,絕不是肯定。如以普通話發音
作為韻的平仄確定,一準出現錯誤。因為在不少入聲字里,它的發音就是普通話里的陰平、陽平聲,而
入聲字,又偏偏就是詩韻中的仄音。我對入聲韻字最頭痛,稍不留神就會出錯。自己創作的古典詩詞里
,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為入聲字的錯誤使用。
入聲字怎樣才能記住?有人總結了竅門,但我不太認可。我認為入聲字的掌握,應該是在長期寫作時慢
慢感悟出來的,在不熟悉的時候,只能靠查韻書去確定,這樣做雖然比較煩瑣,但是,能夠有效的避免
了平仄出現錯誤。
入聲字韻書上寫的很分明,這裡就拿幾個字作為例子,不過是希望大家知道,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
仄音:剝、吃、出、*、激、息、等等,這些字的發音都是普通話的「陰平」,但在詩韻里,它們都是仄
韻。
附加講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平仄聲的問題: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
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
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
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
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其實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
一樣。比如「乙、億、邑」,它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部,可在普通話讀
來卻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說這麼多,其實,如果手裡有一本韻書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許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準的
時候,就可以翻查。過去我比較喜歡使用「平水韻」,而現在只喜歡在書店裡購買的《詩韻新編》,在
本書被稱為「新韻」,而新韻就是改良後的古典詩詞的韻書。如果到一些比較大的書店裡去,應該可以
找到這類書賣。(三聯書店裡就有這些書籍)。
附:《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書本定價10.60元
二、關於韻的幾個概念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實,一個字如果出現在詩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稱為律,如果出現錯
誤,就被稱為「出律」,一個字在韻腳處才叫「詩韻」,如果出現錯誤,就被稱為「出韻」。詩人在詩
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甚至連民歌都會押韻。在
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於是,「押韻」又稱為「合轍」。
一般人在寫古典詩詞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習慣不按格律平仄去寫詩詞,他們在格律上的使用,
習慣按普通話發音確定,所以,出律與否不提了,本就沒有按格律寫作,但是,韻卻很可能出現錯誤,
我固執的認為,一首古典詩詞,它能錯律但絕不能錯韻,否則就完全談不上古典而屬於現代詩歌,甚至
屬順口溜了。另一部分朋友喜歡按格律寫詩詞,參照的韻部多為「平水韻」或者是「聲律啟蒙」里的規
定,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儘管已有不少人呼籲以普通話發音去確定一首詩詞韻聲部,但是,這些呼籲一
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或認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詩詞在韻上不出現錯誤,還是要使用古人為
我們寫出的這些規定。牽扯到韻的使用問題其實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韻書規定外,再就是把幾個必須掌
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總結歸納一下與韻有關的定義,也算是名詞解釋吧:
1、通韻:古體詩寫作時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2、窄韻:某韻部的字數很少。(寬韻與窄韻意思相反,略去不提)3、出韻:應該按詞譜規定用韻時,詩詞里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叫做出韻。4、和韻:在唱和別人詩詞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作詩叫和韻。5、次韻:也稱「步韻」,既用原詩詞相同的韻字,且前後秩序都必須相同。
6、用韻:既使用別人原詩中相同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7、依韻:既用與原詩詞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8、抱韻:既首句與末句押韻,第二句與道第二句押韻,以此類推向中環抱的押韻方式。9、偶韻:既逢偶句才押韻10、隨韻:既一呼一應進行轉換的押韻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韻,下句隨押。11、排韻:既從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種韻。三、對仗:
「對仗」如果細說,不如買本書自己細看,主要是內容實在太多了。記得當初我看見「對仗」這個詞的
學習資料居然有那麼多的時候,吃驚極了。總以為掌握基本知識就夠了,沒想到還有那麼多的東西需要
學習了解。在對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難以在這裡歸納全面,所以,只能揀一些易
記、多用的知識作為筆記內容,再深的知識,就必須看書了。
詩詞中的對偶,就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便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由。一般
講的對偶,指的是上下兩句的相對。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對句」。
律詩中的對仗與對聯中的對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則屬錯誤。對聯里的對仗面很寬,意思到了就算工整
(又稱寬對),但律詩就不同了,律詩的對仗在工整方面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比詞、曲中的對仗都要
嚴。 因七律詩里對仗比較多,頷聯、頸聯都要求必須對仗,所以,對仗又多在格律詩中的「七律」體裁
上使用,絕句則少用對仗。詞、曲的對仗要求比較松,一般來講,古典詞里出現的五言、七言句子,只
要兩兩相對的出現,均要求使用對仗,詞的開篇兩句如要求使用對仗,詞譜會做專門要求,比如「西江
月」、「踏莎行」等詞譜的開頭兩句,都是要求對仗出現的。好在這些要求不少詞譜沒有刻意提醒,所
以,現在我們在填詞時,這方面即使出現錯誤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詩的對仗規則有下面幾個重點:
1、句法相同。2、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律詩中則不允許。
3、詞性要相對。既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
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
,等等。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對仗里不能是同義詞。例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
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
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這樣的對仗,才叫做工對。
4、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5、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使用。詞的對仗,有兩點和律詩不同。
第一,詞的對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又如「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城對河,是平對平;外對下,是仄對仄)。
第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如「千里冰封」對「萬里雪飄」;又如「馬蹄聲碎」對「喇叭聲咽」;「蒼山如海」對「殘陽如血」。
除了上面這兩點外,詞的對仗跟詩的對仗是一樣的了。關於對仗使用中的幾個名詞解釋:
1、合掌----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
合掌」。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2、流水對---- 上下句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四、古詩、古詞用韻的不同點:
古詩的用韻與古詞的用韻有一些不同。分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古體律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律詩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
2、古體詩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詩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
;
3、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齊梁體」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詞的用韻可以在詞譜里查,填詞時的用韻不象格律詩那樣要求一韻到底,在詞韻允許範圍內可以選擇其
它韻部使用,這樣的做法稱為「通押」。通押的韻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依然還是詞韻中規定的部
分。
詩韻、詞韻和曲韻都有所不同,可以從網路搜索中找到,這是知識全是古詩詞創作時的必備工具,如想
寫出一首合格合律的古典詩詞,就不得不依靠它們才能做到準確無誤。畢竟詩韻的內容太多,我們根本
記不住,所以,列印出來放手邊,或者是購買一本書籍,還是最佳選擇。
五、其它方面的幾個問題:1、近體詩格律常識記憶訣竅:
從首句,往下推,聯內必對聯間粘。一三便,二四定,平勿孤獨仄可單。尾字平,是韻腳,句後三聲調莫同。中間聯,講對仗,句式尚變字性通。截鄰聯,成絕句,有無對仗各自便。前加頓,為七言,後面無疑何須顰。字再多,理一樣,只是格律稍放寬。詩再長,律無異,中添幾聯自相安。註:(1).最後三字不得同平或同仄。(2).不得犯「孤平」。即可平可仄處必須為平。(3).一三不論,二四不動。(4).粘:聯間第二字平仄相同。(5).對:各聯內各字平仄相對。頷聯和頸聯各字詞性要相同。(6).韻:偶句押韻。首句末句平字,須押韻2、「孤平」與「拗句」的定義: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
,在唐詩中極少見到。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就叫作「拗句」。
3、「拗救」的定義:為了避免孤平,就必須作些改動,把平仄音作些調整,(如第一個字必須是仄音時
,那麼,第三個字就換成平音救一下一句詩中平仄的不符),這樣就避免了孤平出現。而這種作法,就
叫作「拗救」。
特別交代:
自救孤平。非常常見,非常有用。拗救萬金油。多用在起句。特拗句,合律。常用於尾聯。1)
一東之韻寬洪,二冬之韻穩重,
三江示爽朗,四支顯縝密,五微蘊藉,六魚幽咽,七虞細貼,八齊整潔,九佳舒展,十灰瀟洒,十一真嚴肅,十二文含蓄,十三元清新,十四寒挺拔,十五刪雋妙,一先雅秀,二蕭飄逸,三餚靈俏,四豪超脫,五歌端莊,六麻豪放,七陽宏亮,八庚清厲,九青深遠,十蒸清淡,十一尤迴旋,十二侵沉靜,十三覃(讀作「潭」)蕭瑟,十四鹽謙恬,十五咸通變。略談詩詞用韻
【作者】吳世昌
這些字被用作詩中的韻腳,那末在一個時代念起來很和諧的協韻的字,在另一時代就不協韻,不和諧了
。[1]另外有些字,在一個時代本來不同韻的,但過了一個時期,它們在口語中又變成同韻了。因此,各
個時代的韻書,如果嚴格地科學地按口語記錄、分類,應該是很不相同的。
在古代,例如記錄《詩經》中那些歌辭的時代,屈原在澤畔行吟的時代,根本沒有什麼韻書,詩人完全憑口語押韻,後人把那些古代詩歌的韻腳收集起來,分類排比,就成為「古韻」的資料。從漢、魏到六
朝,詩人們還憑口語押韻,但那時已有人注意到四聲的辨別和音韻的研究。隋代陸法言等所撰《切韻》
,是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韻書;稍後,孫忄面的《唐韻》,宋代的《廣韻》和《集韻》,都是在《
切韻》的系統上改編的韻書,其分部大體與《切韻》無甚出入,但增加了字數。這些韻書,先區別四聲
,再按韻分部,共有二百另六部,即二百另六韻。(唯《集韻》已合併了一些韻字)但是,唐、宋的詩
人做詩押韻,卻沒有這麼仔細、嚴格,他們常常押「鄰部」的韻,即在口語中念起來能和諧的韻,不一
定只是在二百另六部中某一部裡面去找韻腳。因此,元代劉淵刊行的《禮部韻略》,就唐宋詩中所用的
韻,歸納為一百另六部,即後世所謂「平水韻」。這部書據正大六年(南宋紹定二年,即一二二九年)
許古的序,知是金代王文郁所撰。(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平水韻」條)明清以來一般人做
詩,都按「平水韻」押韻。
但是文人或詩人「做」詩,還算是比較嚴格地遵守格律的——也可以說是比較拘謹地墨守成規的。至於一般講唱的藝人,那就沒有這麼多清規戒律,他們很自由地用口語來押韻,尤其是長篇的作品,某一部
的韻字不夠,便大膽採用口語上相近的「鄰部」之韻。例如敦煌俗文學《季布罵陣詞文》即把上平聲的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三韻通押,這就為後來詞韻的大解放「導夫先路」。[2]
詞也是詩歌的一種,因為在晚唐、五代的歌者唱這些詞曲,均按口語押韻,所以後來文人仿作,也不依嚴格的詩韻。較早編集的詞韻相傳是根據南宋大晟樂府韻部編的《詞林韻釋》。這部韻書已把上、下平
聲歸併為「東紅」、「邦陽」等十九部,每部下又有上、去二聲。(由於此書已經把一些入聲字分別讀
作平、上、去三聲,與宋人詞中「入」聲獨立一部者不同,可知實際上是元以後的人編的「曲韻」。)確
實根據前人詞的用韻編集的韻書,有清戈載編的《詞林正韻》也是分為十九部。其最末五部是入聲韻,
前十四部則各有平、上、去三聲。這樣,他把「平水韻」的一百另六部裁併為只有五十七部了。這書仍
有許多缺點(如把一些入聲字派作平、上、去三聲,又把詩韻原有序次改用號碼,增加混亂。)但編者
根據唐、宋人填詞用韻的實際情況,指明詩韻中那些韻部可以通押,對於作詞的人是有用處的。同時,
也可以考見宋人詞中用韻之寬,不僅遠遠超出《廣韻》的範圍,也打破了「平水韻」的拘束,充分說明
了像詞這樣聲調嚴格、體制繁複的古典作品,當時作者尚且用口語協韻,則今日作者用口語的韻寫詩詞
,自然也是理所當然了。
也許有人認為,詞韻較寬,許多鄰韻可以通押,自古已然,但詩韻仍須嚴守「平水韻」。其實,在宋人的作品中,不但詞韻得到解放,連詩韻也是打破了韻部的分界的。就以「七陽」和「三江」這兩個韻字
較多的部門而論,宋詩也常常通押的。下面是順手檢來的一些例子(為節省篇幅,只舉絕句,不舉律詩
)。
(一)葦蓬疏薄漏斜陽,半日孤帆未過江。唯有鷺鶿知我意,時時翹足對船窗。——王禹群」呀。這當然並不是那些詩的作者寫詩時有這麼一個預定計劃,而是後人「貢獻」的解釋。但就照這
個解釋而論,既說是「孤飛」或「歸群」,可見它和其餘的韻腳一般是「雁」,不能說別的韻因為不「
飛」一就變成鴨子了。因此,出韻就是出韻,通押就是通押,很不必造出許多解釋來加以文飾或辯護。
至於古詩,用韻更寬。上文所引把「真」、「文」、「元」三韻通押的《季布罵陣詞文》,以體裁而論,可以歸入七古。這是無名作家的俗文學。我們還可以看看大作家如杜甫的作品:他的五古《石壕吏》
,一開始就把「元」(村)、「真」(一)、「寒」(看)三韻通押,後面又把「真」(人)、「元」
(孫)和「文」(裙)韻通押。可見當時民間俗文學的作者,並不比杜甫用韻更寬。至於仄聲韻的通押
,如《廣韻》中的「洽」和「狎」通用,「業」和「乏」通用,則早已有人指出:「自唐迄天禧皆然。
」(錢大昕引周益公語)[3]而「平水韻」之裁併《廣韻》,也不過是就實際情況加以整理而已。但如上
文所說,唐、宋以來作詩者也只有在寫近體詩時其用韻才大體上與「平水韻」相合。若作古體歌行或詞
,那是連裁併了的「平水韻」也束縛不住的。
最後,要略略說一下平仄。古詩不但用韻寬,連平仄也不拘。當然,有時為了讀起來和諧,詩人們也在長歌中採用對偶句的句法,運用律詩的平仄相間的技巧,和不用平仄的比較樸質的句子相錯綜,以增加
詩中的多樣性。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用了不少這樣的對句:「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
春。」「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遲遲鐘鼓初
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等等。不過這是比較個別的情形。一般說來,古體詩是不受這些拘束的。
但如果作近體的律詩或絕句,尤其是律詩,卻不可不注意平仄,否則念起來非常彆扭,就不成其為律詩了——因為「律」詩的定義就是合乎格律之詩,而格律即不外平仄和用韻。這兩之中,我以為平仄比用
韻更須注意。因為律詩的韻腳都是平聲字,凡口語中押韻之字,大體上不會錯。而平仄問題卻比較不簡
單:因為在現在的普通話中,入聲字分化為平聲和去聲(有的地域也轉為上聲)。因此這個仄聲便和平
聲混雜了。不過普通話中上、去二聲和平聲是分得很清楚的,而入聲之變為平聲者畢竟不多,所以在做
律詩時注意辨別平、仄聲,不應會有很大的困難。
但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古體詩可以不拘平、仄,而近體詩非講究平、仄不可?則我以為:第一,古體詩傳自漢、魏,那時讀字並不嚴格分平子、仄,[4]傳統如此,沒有改變的必要。近體詩是唐代新創的作
品,而在唐以前的詩人中,已有人注意平、仄在詩歌中的作用。故既欲寫近體詩,就須遵守其格律。第
二,古體詩可以寫得很長,若通篇每句要嚴守平、仄格律,不但束縛太多,而且也太單調、呆板。長詩
而嚴守平、仄格律者是排律。人們不喜歡排律,就因為它太呆板、單調。第三,古體詩適於敘事,比較
接近散文,最要抒寫自如,不受拘束。近體是抒情詩,比較短,需要讀起來和諧悅耳,才能和抒情、述
懷的情調相稱。和諧要靠節奏,而平、仄的錯綜配置,正是構成節奏的重要因素。律詩是比較嚴格的一
種詩體,不能太接近散文,所以幫助聲調和節奏的平、仄,便不能不受到作者的注意。好在近體中的絕
句只有四句,律詩只有八句,注意調整每句的平仄也不太費事。
附記:此為未刊稿,近由先生遺作中尋出。據注文,可知作於一九六四年。謹發表於此,以為永久紀念。
【原載】 《文教資料》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也談古典格律體的平仄和用韻原載:http://www.jhxxy.com/cgi-bin/leobbs.cgi
很久沒有讀今人寫的舊體詩了,今讀老乃的七律《感懷》〔附後〕,覺得少了常見的迂腐氣,多了新鮮
感,很受用。我是喜歡研究音律的,藉此發一些議論。
時代在變,語言在變,作為酒瓶裝新酒的古體格律,是不是也應該變一變呢?
我以為,古體格律中的合理部分當然應當繼承下來。例如近體詩的平仄規定,它與現代語言並沒有矛盾
,也不會給愛好寫近體詩的現代人造成困難,因此沒有必要破除它。有的現代人寫的近體詩根本不講究
平仄入律,這本來也沒什麼,因為還有不講究入律的古風體,你就當是在寫的古風體好了,可有的人偏
偏要冠以什麼「律」呀,「絕」呀,掛的是羊頭賣的可是狗肉,就有些不倫不類,你何必徒具虛名呢?
近體格律古今矛盾最大的是語音,現代人寫近體詩最頭疼的也是語音。根據什麼來區分平仄?如何用韻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恪守傳統的老夫子自然要抬出《平水韻》來,以為非此莫屬。不遵《平水韻》者就是沒有品味,沒有水
平!
我卻以為,我們是現代人,說的是現代話,我們欣賞古代人的作品,為了體會古人的藝術魅力,自然應
當用接近〔!!!〕古代人的語音去讀,去欣賞,這原本是莫可奈何的事。可我們自己重新寫現代人的
近體作品,酒瓶雖舊,裝的畢竟是新酒,為什麼不可以按現代人的實用語音去寫作呢?
或問:以哪一種方言為準呢?答曰:當然是按普通話也!
反對者會說:古代有入聲,普通話無入聲,怎麼辦?
答曰:普通話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不管什麼入聲,不就行了嗎?近體詩的寫作無非是要
造成「流美婉轉」的韻律風格,根據這種普通話平仄寫的近體詩能保留這種韻律美,不就完全達到了目
的嗎?我們追求的應當是實,而不是名啊。
反對者會說:這麼弄,寫近體詩也許行,寫詞就不行,有些詞牌規定用入聲,普通話沒有入聲怎辦?
答曰:規定用入聲的詞牌改用仄聲不行嗎?如果你想造成仄逼的聲韻效果,你就單用去聲好了,甚至單
用上聲也行,這樣就會形成兩種風格有異的新詞牌啊!我們創造了兩種單用四聲的現代格律詞牌就不成
嗎?就會把讀者嚇退不成?〔真要有人被嚇退了,那就活該!哈哈!〕
或問:照你這麼說,用韻也可以不按《平水韻》,可以按普通話了羅?
答曰:對呀,不成么?要是你喜歡用韻嚴一點,對平水韻又熟悉。套用平水韻自然沒有人反對。要是不
熟悉平水韻,有一些現代韻書可以套用,按戲曲十三轍也可以,例如秦似編的《現代詩韻》;再不,就
利用新華字典押大致的韻也行〔按:平仄可不要弄錯了哦!〕當然,如果有有心人,重新再編一本可寬
可嚴的新韻書,任人選用,則善莫大焉!
我是主張用韻可以寬泛一點的,這是有原因的。韻就好像是音樂調式里的穩定音,樂句必須落在穩定音
上,才使人感覺樂句已經結束,否則樂曲還得繼續下去。穩定音里有最穩定的音,叫主音,樂句能用主
音結束當然最好,用其它穩定音結束也是可行的,同樣能夠有結束樂句的功能。嚴韻就好比主音,大致
鄰近的韻就好比其它穩定音,能夠具備韻式的基本功能,為什麼就非得那麼死板教條呢?
總之,我主張根據《平水韻》或者根據普通話寫近體詩都是可以的,這個問題也犯不著爭辯,大可各行
其是就是。只是兩者不要混淆起來煮夾生飯,非驢非馬就不大合適。
老乃在自己的《感懷》前面冠以「新韻七律九首」,實際上他已經在實行我的主張,我的發言算是馬後
炮吧。
老乃用新平仄和新寬韻用得好的地方很多,不過有些詩句的平仄有點煮夾生飯,我試作抽樣式的評點。
《感懷》老乃
人到中年愛感懷,額頭褶皺鏡中哀。小兒衣褲頻頻短,妻子容顏漸漸衰。
偶有餘錢沽酒去,常招故友看花來。深更無事常獨坐,明月清霜一地白。評:「看」古讀平聲,這裡按實際讀去聲,「白」「獨」古入聲,這裡按實際讀陽平,好;尤其是「白
」作平聲押韻,是泥古者最看不慣的地方。「月」古入聲,現讀陽平,此處不合律了,似可改為「月映
清霜一地白」。
《春登高台夜雨臨池而作》
散散輕愁漫捲來,更深寂寞上高台。風徊細雨千絲落,夜浸梨花一樹開。
塵外身無明月照,池邊柳是舊人栽。波心已作迷離碎,春水漣漣不堪哀。評:「月」今音陽平字不合律,「堪」字處應為仄聲。似可改為「塵外身無明鏡照,池邊柳是故人栽」
〔按:前面有句「風徊細雨千絲落,夜浸梨花一樹開」,此句的明鏡自然可以理解為明月〕;「春水漣
漣不勝哀」。
《重洋外秋日有感》
清秋細雨重洋外,落葉西風異國中。樹漸輕黃知冷暖,思雜舊夢染霜楓。
人生螻蟻空南北,天地蜉蝣任西東。坐悟清涼殘月照,心隨萬象一虛空。評:「國」古入聲,現陽平,可改為「域」;「西」陰平,此處應改仄聲,可又無更好的改法,就讓它
不協律吧;「月」陽平應改仄聲,老乃你斟酌一下。
《江邊春日》
迷霧輕輕塵邑外,絲絲風把柳須裁。去年飛雪千村閉,今歲桃花一岸開。
群鷺頻逐青波去,孤鴻疑是故人來。江邊寂寂獨立眺,何事心中向晚哀?評:「波」處應為仄聲,「青波」似可改為「春水」;「立」本應為平聲,只是出句不協律問題不大。
《書蟲有感》
讀經讀史又讀詩﹐夜夢莊生曉夢蝶。銅臭埋人千萬萬﹐書香傳世一些些。
蚊蟲大笑嗤迂腐﹐意氣清狂正品德。把盞無錢何處去?春風當酒漫將賒。評:「蝶」古入聲,此處按現音陽平作韻腳,好。此詩押韻甚寬,何嘗不可?
《初夏一手》
眾芳搖落草萋清,小院殘紅似曉星。窗外西山含遠黛,門前老樹吐新蔭。
世人常羨春花好,吾意唯覺木葉親。洗去芳華猶一笑,梧桐碧綠更真心。評:「覺」古仄聲,按現音作平聲,好。
《憶冬夜飲酒懶睡》
踏冰艱苦夜歸遲,呵手爐邊念酒卮。三兩新醅添炭暖,一杯舊事浸相思。
酣中窮舍常聽鼠,醉里書生任盜雞。曉盡風寒猶未醒,村邊雪地夢題詩。評:「三兩新醅添炭暖,一杯舊事浸相思」對仗過於不工,似可改為「三兩新醅燃暖炭,一懷舊事浸相
思」。
《憶深秋清涼懶睡》
一盞青燈一夜寒,秋風寂寂日高眠。淮南桂樹招幽隱,世外桃源付笑談。
睡枕白雲三萬里,夢遊來世五千年。誤傳生死傷故友,巫紙飛來當酒錢。《憶春日閑散懶睡》近來煙雨過寒食,凌亂東風翦碧枝。人事漸隨花事散,新愁更比舊愁凄。
漫翻書卷新竹下,聊看夕陽老樹西。窗外柳棉飛又散,天天懶卧賦閑詩。評:「竹」古入聲,此處作陽平,好;兩個「散」字重複了,前一句可改為「人事漸隨花事遠」。
老乃:
嚴重感謝逐明兄批點俺的古西,並在音律方面給予指正!我對古詩格律的觀點,基本和兄一致。
提起古詩,說來話長。我最早是先寫古詩的。小學時,字寫得差,被父親責罵,於是開始練毛筆字,常
抄古詩,後來手癢,自己想寫,偶爾湊幾句,覺得李白似的。到初中,才開始知道韻啊律的,老師講不
清,我便常問別人,也買了點書看。終於知道平仄聲韻是古今有差別的。當時想,古詩古詩嘛,當然得
依古法。曾在新華書店購得幾本書,有平水韻之類的內容。便開始按古韻律作,開始比較麻煩,老查書
,後到高中,覺得順暢些了。師範大學來了幾個實習老師,說毛主席都說了,不要寫古詩,我就跟著寫
新詩了。但畢竟古詩我花了許多心血,總也忘記不掉,便也不時寫幾首。
關於古詩音律的問題,網上網下評述針論很多,我自己常看,並結合自己寫古詩的經驗,反覆思考古詩
的音律問題,想來想去,自己有幾個基本想法
(1)按普通話寫,用1,2聲平,3,4聲仄(其實,1,2聲之間以及3,4聲之間還是有細微差別的。)
(2)壓寬韻。
(3)初些可按格律。格律畢竟是古代詩歌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本質是使詩歌音調變化豐富又有內在規
律,畢竟古人俺它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歌。遵循它其實是一種捷徑。有人說格律是一種限制,我不很同
意。其實,所有的藝術活動倒有一個規律。開始的時候,我們需要按一定的規律或者已經有的東西來反
復訓練(比如素描,舞蹈,書法描紅等),等熟練掌握這些基本規律之後,技巧成熟起來,又可以超越這
些規律,甚至創造出新的規律和風格,藝術也因此不斷發展。再說,其中一些規律(比如平仄),一開始
是一種限制,但當你諳熟後,反而成了一種信手而得的技藝。我們看很多優秀律詩,都很合平仄,但你
看不出其刻意於平仄,也看不出平仄對語言的限制。所以,我想,這大約是一種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
飛躍。
(4)但也不必要僵化地遵循,畢竟音律不是詩的全部。詩應以「韻味」「意境」「意趣」為主,不依照格
律或者偶爾出律也不要緊,只要整詩「韻味」上完整,感人,就行。而且,作為一種繼承和發展,新詩
的創作手法,包括現代辭彙和口語,都可以整合到古詩中,極大豐富古詩的形式和內容。
(5)我自己從來不反對,甚至尊重別人按他自己覺得合適的音律形式(包括遵循古韻和平仄),殊途同歸嘛
,目的都是寫出好的詩歌!
月在普通話中,是去聲(仄)吧?
春水漣漣不堪哀。「堪」字處應為仄聲。這裡是有點問題,當時也反覆琢磨,但覺得「不堪」二字在古
詩中很常用,此處用上也比較自然,反覆讀幾遍,有去聲「不」字穩著,似乎也不拗口,所以就沒改。
《重洋外秋日有感》
清秋細雨重洋外,落葉西風異國中。樹漸輕黃知冷暖,思雜舊夢染霜楓。
人生螻蟻空南北,天地蜉蝣任西東。坐悟清涼殘月照,心隨萬象一虛空。評:「國」古入聲,現陽平,可改為「域」;「西」陰平,此處應改仄聲,可又無更好的改法,就讓它
不協律吧。
是的,兩處都出律。我曾改異國為異地,覺得不好,又改回來。
西東為了對南北,就只好犧牲格律了。總之,還是俺功底不夠,火候不足,才造成這個現象。。。《江邊春日》
迷霧輕輕塵邑外,絲絲風把柳須裁。去年飛雪千村閉,今歲桃花一岸開。
群鷺頻逐青波去,孤鴻疑是故人來。江邊寂寂獨立眺,何事心中向晚哀?評:「波」處應為仄聲,「青波」似可改為「春水」;「立」本應為平聲,只是出句不協律問題不大。
「青波」以前我用的是「沙浪」。立字一直在琢磨。。。。
《憶冬夜飲酒懶睡》踏冰艱苦夜歸遲,呵手爐邊念酒卮。三兩新醅添炭暖,一杯舊事浸相思。
酣中窮舍常聽鼠,醉里書生任盜雞。曉盡風寒猶未醒,村邊雪地夢題詩。評:「三兩新醅添炭暖,一杯舊事浸相思」對仗過於不工,似可改為「三兩新醅燃暖炭,一懷舊事浸相
思」。
三兩新醅添暖炭,一懷舊事浸相思。這樣保留「添」字如何?
《憶春日閑散懶睡》
近來煙雨過寒食,凌亂東風翦碧枝。人事漸隨花事散,新愁更比舊愁凄。
漫翻書卷新竹下,聊看夕陽老樹西。窗外柳棉飛又散,天天懶卧賦閑詩。兩個「散」字重複了,前一句可改為「人事漸隨花事遠」。
推薦閱讀:
※媽媽?我為什麼要學古詩文?
※釵頭鳳 〔宋〕陸遊 凄美愛情故事
※人民日報公布一批易錯字,第一個我就讀錯了……
※初二下古詩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