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九期《詩詞世界》 詩藝漫談欄目
李文慶
意境思維在詩詞創作中的運用例解意境思維,古人稱為「境思」,是形象思維規律在詩詞創作中的具體運用、特殊表現。形象思維是文學創作中的普遍規律,意境思維是詩詞創作的特殊規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在這之前,我在幾篇文章中分別闡述了意境思維的幾個方面內容。賞析以意境取勝的優秀詩詞作品,可以使我們加深對意境思維的理解,可以直接指導詩詞創作。本文試圖以詩人毛澤東的優秀詞作《卜運算元·詠梅》為例,綜論意境思維在詩詞創作中的具體運用。先看原詞:
卜運算元·詠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格律詩通常也稱近體詩,是相對不講格律的古絕和古詩而言的。格律詩,句數,每句的字數,語音的平仄起伏節奏,押韻等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即格律的。使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和諧好聽,語言精美,耐人尋味。格律詩包括五言律絕,七言律絕,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詩聲的平仄聲律是格律的核心,字音古時分平、上、去、入四聲。古時平聲謂平聲,上、去、入聲謂之仄聲。聲律定式中標平聲的地方,用平聲字,標仄聲的地方,用仄聲字。
《康熙字典》開篇載有歌訣,道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 其大意是說,平聲平讀,不向上高揚,也不向下低落,尾聲自然延長;上聲自中稍下再向上起,猛烈而高亢,並無尾聲延續;去聲自上向下讀,有尾聲哀遠而較短;入聲發音木質而切實,一讀即歇,並無尾聲。 今天,以普通話為規範的現代漢語也有四聲,但與前面介紹古四聲有所不同,今四聲分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按今聲,陰平聲、陽平聲、謂平聲、上聲和去聲、謂之仄聲。 古代的入聲,分別已演化為平聲、上聲和去聲字當中,平聲的特點是柔和圓潤,尾聲自然延長。仄聲的特點是亢直短促,故格律詩押韻都押平聲韻。今四聲如下: 聲(shēng—— 一聲·陰平) 繩(shng—— 二聲·陽平) 省(shěng—— 三聲·上聲) 聖(shng—— 四聲·去聲) 珠(zhū—— 一聲·陰平) 竹(zh—— 二聲·陽平) 煮(zhǔ—— 三聲—上聲) 著(zh—— 四聲—去聲) (竹,古讀入聲)為了便於了解掌握和說明格律詩的格律,首先了解和掌握五言律絕的正格定式,掌握好了五言律絕的正格定式,律絕和五、七言律詩格律也就好掌握,所以一定掌握好五言律絕的正格定式,五言律絕的聲律正格定式有以下兩種:
五言律絕正格平起式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王維《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五言律絕正格仄起式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李白《憶東山》): 不向東山久, 薔薇幾度花。 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通過對上述兩種正格聲律定式的仔細觀察,我們能發現: 頭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名和第四句,平仄聲正好相反,即一聯中,平仄相對。 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二個字與第四個字,平仄聲相同,術語稱其兩句相「粘」。 第二句與第四句押韻。 平起式與仄起式,所用平仄句型,只有四個,為基本句型,只是不同安排而已,四個基本句型並不難記。 平起式與仄起式的關係是: 平起式的一二兩句,恰是仄起式的三四兩句。 平起式的三四兩句,恰是仄起式的一二兩句。 奇數句的尾字是仄聲,偶數句的尾字是平聲,並且押韻。第一首例詩中第三句「春草明年綠」中第1字「春」是平聲不是仄聲,第4句「王孫歸不歸?」中的第3字「歸」是平聲不是仄聲。這樣做詩合律嗎?答案是肯定的,合律。為什麼?鑒於平仄聲變化交替主要反映在第二、第四個字上,人們認為在不影響聲律美的情況下,(即在不出現三平尾,三仄尾及孤平的情況下)。應放寬限制,即一三不論,二四分明,所謂孤平是指一個句子中,除尾字平聲外,其它字只有一個平聲。因一三字未按原正格定式而出現上述三種病,以一三不論,調整一三處的字使之無上述毛病,對此術語稱之為救拗。
了解並掌握了五言律絕的正格定式後,七言律絕,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正格聲律就很容易掌握。 七言律絕的正格定式即是五言律絕正格定式上每句前加二個相應的聲,即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得。 七言律絕正格仄起式為: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泊字古讀入聲)七言律絕正格平起式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令孤楚《漢苑行》):雲霞五彩浮天闕,
梅柳千般夾御溝。 不上黃花南北望, 豈知春色滿神州。 (註:「夾」字古讀入聲) 對人們認可的七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運用時需注意不要犯「孤平」、「三仄腳」、「三平腳」等毛病。 五言律詩正格平起式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正格仄起式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七言律詩正格平起式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言律詩正格仄起式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特別注意:律詩三四兩句和五六兩句都要對仗,即不僅字聲相對,而且字意也要對仗。例: 王灣·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達,古讀入聲)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忽、白、即、峽,古讀入聲) 下面再看首句入韻的別格聲律。 首句入韻的律絕別格平起式與仄起式都是把原正格的第四句用做別格的第一句和第四句,其餘不動即是。 首句入韻的五言律絕別格平起式為: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首句律韻的五言律仄起式為: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首句入韻的七言律絕別格仄起式為: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首句入韻的七別格平起式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那麼,律詩的情況又是怎樣呢?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別格平起式是律絕別格和正格平起式上下組合。仄起式類似。 首句入韻的五言律詩別格聲律分別是: 平起式為: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起式為: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首句入韻的七言律詩別格聲律分別是: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註:凡首句入韻者,亦可押韻) 所以,格律詩的格律只要記住四個基本句型,正格每聯平仄聲相對,且奇數句的尾字都是仄聲,律詩中間兩聯對仗。所謂別格,即首句入韻或押鄰韻。律絕中二三句相粘,律詩中二三、四五、六七句要相粘。奇數位上的字音平仄字聲放寬限制即一三五不論(是在不出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情況下而言的,為不出現上述情況可以充分利用一三五不論進行調整)。押韻,是為使詩聲優美和諧,韻部窄則使用詞範圍大大縮小,押韻適當放寬會大大有利於詩的寫作。另外,也想特別指出,唐人在寫詩的實踐中,又找出一個新的句型,即把「平平平仄仄」句型改化為「平平仄平仄」,這樣雖然第六字有時不合粘,但讀音和表意仍然很好,所以也被大家所認可並採用,故也稱合乎格律。這種聲律通常稱作變格聲律。 例如:王駕· 雨晴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推薦閱讀:
※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值得普通中國人去移民?
※假如沒有限制,中國將會有多少人去移民呢?
※量子衛星是何物?快戳進來漲姿勢?
※美為何對朝突然示好?背後原因轟動全球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