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曆二月廿一】普賢菩薩聖誕

農曆二月廿一

普賢菩薩聖誕

普賢菩薩(梵文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意思是具足無量大行、弘深誓願,示現於一切諸佛剎土,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的坐騎為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種清靜,四足代表四種功德。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梵語又稱Vishvabhadra,音譯:邲輸跋陀。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凈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凈世界,使其莊嚴清凈,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凈,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凈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願王,《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禮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摩訶薩是大乘菩薩行的大願、大行的代表,象徵著中國大乘佛教的精神。

名稱由來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1)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2)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三聖圓融觀中,明二聖三對錶法:

(1)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徵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里,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1.音聲忍:菩薩對佛所說一切教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

2.順忍:菩薩能於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凈,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3.無生法忍: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4.如幻忍: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

5.如焰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焰。譬如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語言顯示。

6.如夢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凈,而有示現。菩薩觀一切世間,悉皆如夢,無有差別。

7.如響忍:菩薩觀如來說法聲音,悉同於響。雖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譬如谷響,從緣所起,而於法性,無有相違。

8.如影忍:菩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舍於大願;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

9.如化忍:菩薩觀世出世間法,一切如化。觀世間染法如化者: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觀出世間凈法化者:清凈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眾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礙,辯才所說故;菩薩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

10.空忍:菩薩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間界。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想、無起、無二故。一切眾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猶如虛空,以無所行,無分別,無差別故。一切禪定,所說一切法,一切佛身猶如虛空,以三際平等,不可言說,無著無礙故。

普賢十大願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普賢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嗔害心,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涅盤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眾生),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

《四十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

1.  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遍於身口,進行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

2.  稱讚如來:稱即稱頌,贊即讚歎。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者如如不動,指不生不滅的心體,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變。

3.  廣修供養:廣指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皆供養。供養之物有財供養與法供養。財供養:有內財與外財。內財,如《法華經》說: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即禮拜讚歎供養。如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是為法供養。

4.  懺悔業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輪迴之苦。

5.  隨喜功德:功德分二種:一者世間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間無漏功德,如了生脫死,廣修六度、四攝等。

6.  請轉法輪:如來說法,一句一字,皆從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轉入心中而成妙法,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我們應請大法師代佛說法,即請轉法輪。

7.  請佛住世:釋迦滅後,彌勒未生,曷能請佛住世?當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

8.  常隨佛學:我們時時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對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

9.  恆順眾生: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對任何眾生,都要承事供養,如敬父母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10.普皆迴向:菩薩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菩薩道場

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

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要牢記弘一大師的兩句話:「願得普賢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紀念日提示:請誦經、禮佛、獻花、供燈、吃素、放生等,廣作功德。


推薦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解
農曆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
梵網經菩薩戒之十重戒
你藐視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地藏菩薩本願經》全文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