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眾說岳飛死因

岳飛死於政治不成熟

岳飛善於謀略,一生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其治軍嚴明,軍隊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他寫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成了他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千古絕唱,激勵著後世的愛國人士。

    岳飛於紹興十一年農曆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岳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但他的死也印證了「秀木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    

岳飛死於昏君趙構和姦臣秦檜之手。而他的死卻是一種必然,即使不死於趙構之手,也會死於其他君王之手。

     其一:公元1126年北宋太上皇宋徽宗、皇上宋欽宗及皇子被金俘於開封,北宋滅亡。1127年康王趙構在河南商丘稱帝,史稱南宋。此後在與金國的連年戰爭上,岳飛脫穎而出,名震山河。他統領的「岳家軍」由最初的幾千人變成了十幾萬餘眾,成為與韓世忠、張俊鼎立的三大抗金主力。但另外兩支主力是康王趙構的禁軍所組成的,屬於嫡系。而岳飛的軍隊主要是收編、招安、改良過來抗金義軍,包括被鎮壓的起義軍。這種軍隊邊戰鬥邊募集,大部分都不吃朝庭的俸祿,像私人的軍隊多過像國家。如果把韓、張二系的軍隊比做國民黨時候蔣介石的「黃埔系」的話,哪岳飛的軍隊就是張學良的東北軍。這就決定了趙構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信任他。

    其二:岳飛參與立儲問題。立儲問題不論哪是朝代都是為人臣子非常忌諱的事情,趙構在苗劉兵變時驚嚇過度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其立儲問題變得更為敏感。可岳飛卻多次在趙構面參與意見,已引起了趙構的懷疑。而岳飛為人孤傲得罪了很多同僚,甚至包括韓世忠等等。

    其三:岳飛執著迎回二聖,觸及了趙構的新病。宋朝崇尚以孝治天下,「迎二聖還朝,雪靖康之職「的口號只是趙構佔領輿論市場,順應天意民心的一種手段而已。岳飛執意迎回「二聖」,將是對趙構皇權與地位最大的威脅。

    其四:沒有正確估計形勢。南宋當時的國量只能夠將金兵趕出淮河地區,岳飛固守的鄂州,控制的區域就是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也是南宋抵禦金兵渡江的中軸地帶,岳飛手下有十萬精後,而且經常不顧死活地打到到開封附近。打仗就是打後勤、打綜合國力,南宋處於風雨飄搖中,國力難以支撐這場戰爭。宋軍在江淮地區痛打了金軍,羸得了幾場關鍵的勝利,使得金國想快速滅亡南宋的夢想破滅,可財政國力卻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時南宋最需要集聚力量,調整經濟結構,休養生息。但岳飛似乎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仍然不顧死活的北伐,戰爭使經濟陷入泥溏,造成國家動蕩不安,鄱陽湖地區出現的鐘相、楊玄農民起義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五: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已經認識到國力已不能再支撐這場戰爭,可直接提出無疑會被扣上賣國的罪名,岳飛的存在讓社會的輿論似乎看到了解北伐成功的希望。殺死岳飛拔掉岳飛主戰派的大旗,成了趙構必須的選擇。作為趙構路線的堅決執行者的秦檜,也就成了殺害岳飛的最有力行刑者。

  岳飛的死是一種必然的強果,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而軍事其實只不過是政治的沿伸。岳飛之死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中國的國家外交政策越來越僵化。所有敢於喊出議和主張的人,都要冒著被說成再生的秦檜、無恥的漢奸的巨大風險。所以後世的李鴻章登上去馬關的輪船時,才會深情黯然,憂心忡忡。中國人開台習慣於把策略性的議各與真正的的漢奸全部一網打盡的思維,好像只有魚死網破的與敵國爭鬥,才更顯正氣凌然。

岳飛之死新解

岳飛是公元1132年(宋紹興二年)到的九江,當時叫江州,他的官職是神武副軍都統制,相當於州軍分區司令,那年他虛歲三十,已在軍隊服役十年,與金軍作戰了六年。他主要是平定各股在戰爭中竄入南方的北方流軍,這些人借著戰爭的機會拉-起了隊伍,但又不打金人,反而竄入南宋的後方,有時,接受朝廷的招安,騙-些錢糧給養,有時,則不聽朝廷節制,劫掠民間,基本上是自立為王的軍閥。岳飛在江州駐防了約四年,期間曾南下廣西平定叛軍,西下洞庭,剿滅楊么農民起義,因為軍功卓著,兩次受到高宗皇帝的親自接見,官職也一路上升,一直做到靖遠軍節度使、檢校少保,完成了由「師長」到「方面軍司令」的跳躍。

   岳飛雖是行武出身,但情商極高,且文才不俗。他腦中充滿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形諸筆端,便留下了他那為數不多,傳唱千古的壯麗詩篇。他一生征戰南北,行程萬里,留下了歌頌祖國美好山河的詩句。在他行走過的祖國山河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廬山了。他在廬山買地造屋,建起了一片不小的宅子,到他出事前,在廬山的地產有「(水)田七頃八十八畝,(旱)地一十一頃九十六畝,水磨五所,房廊草瓦屋四百九十八間。」四百多間房,十八、九頃水、旱地,按現在的標準看,是不小的莊園了,但和當時的中興諸將劉光世、張俊、韓世忠等相比,岳飛的宅院是相當「寒傖」了,因為那些人佔地動輒成千上萬頃,房屋更是無數。所以,岳飛一直是以不愛財貨,生活儉樸著稱。他熱愛廬山,不僅把家安在這裡,而且把母親、妻子都安葬在這裡。南渡以後,他母親一直隨他行動,1136年,這位傳說中的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的偉大母親,在他鄂州(今湖北武漢)的軍營中病逝了,享年七十歲。岳飛率兒子岳雲親自扶靈柩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下葬。今天,九½-縣砂河鎮西南約3公里的株嶺山上,尚存岳母墓,墓碑上刻有「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十二個大字,現為½-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岳飛的夫人李氏葬在距岳母墓西南3公里的太陽山上,墓碑刻有「宋岳忠武王李夫人之墓」,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按岳飛自己的打算,當他掃平北酋,勒石燕然之後,也要回到廬山,息隱林泉,終老於此的。當他奉命北伐,率軍出征時,還給他的朋友,廬山東林寺的長老慧海禪師寄詩,表達這種心跡,要慧海長老辦好「白蓮社」,等他征戰歸來,一起吟詩悟禪。

唯其如此熱愛,廬山不僅成了他生前死後都想居住的地方,而且也成了他的心靈家園,一遇到不可排遣的苦難,他就要回到廬山來,讓這裡的青山綠水來平慰他壯懷激烈的心緒,於是,廬山也就和他所蒙受的劫難密不可分地糾結在一起了。

1136年,他扶母親靈柩歸葬廬山時,雖然也給朝廷上了奏摺請假,但未等批複下來,就匆匆離開軍營上路了。按國法,這屬於擅自離開軍營,要治罪的,但高宗皇帝沒有治罪,只是派了一位宦官到廬山敦請他返回軍營,前方軍情緊急,離不開他。按當時的制度,岳飛可以在家守孝三年再回軍隊上班,但既然皇帝派特使來請,岳飛就只有「移孝作忠」,馬上返回鄂州軍營了。

1137年3月中旬,因為在把劉光世軍劃歸岳飛指揮這件事上,皇帝變卦食言,岳飛非常生氣,不辭而別,返回廬山。高宗皇帝下了三道親筆御旨,請他回來,並下死命令,派他的屬下王貴和李若虛,親自上門敦請,威脅王貴與李若虛要是請不回岳飛,將以軍法治罪。在僵持了近三個月後,岳飛才又回到了軍隊任上。岳飛此舉,可以說是以辭職要挾君上,當時就頗招異議,就是放在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行政,特別是軍隊管理體系中,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後來有不少歷史學家把這件事也歸結為岳飛的死因之一,但筆者並不這麼看,原-因在後文細說。

1141年8月,岳飛被解除樞密副使的職務,返回廬山賦閑,這一年他才三十九歲,北方仍在金國的佔領之中,想必他絕無終老林泉的閑情逸趣。九月初,他的兒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已被誣陷入獄,朝廷派殿前司統(即御前侍衛總管)楊沂中到廬山去招岳飛到首都臨安(今浙½-杭州)為此案作證。派這麼一位軍官來招自己,岳飛也預感到事情不妙,但懷著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朗闊心情跟著楊沂中走了,這一去,就再沒回來。岳飛被害死在杭州,葬在西湖,那裡雖然也是青山綠水,而且岳飛也受到百代後人的祭享,但和他本人想歸隱廬山,葬在母親、妻子身旁的念頭,卻是去之千里的

趙構這個人

在宋史研究中,關於誰-是殺死岳飛的主謀曾有過爭論,主張秦檜是主謀的人,拿出的是史料根據,而主張宋高宗趙構是主謀的人,講的多是道理,即邏¼-分析。筆者同意趙構是主謀的觀點,這是因為以岳飛的地位,若不是皇帝親自下了決心,秦檜是動不了他的,當然,這也是邏¼-分析,但在沒有史料的情況下,邏¼-比任何東西都可靠。岳飛這個案子事實上已¾-沒有留下多少真實的史料了,更多的真相只能靠邏¼-分析來探明。宋高宗趙構知道岳飛沒犯罪,既沒有造反,也沒有拖延軍令,更沒有通敵,但他想殺岳飛,所以,就指使秦檜去羅織了這些堂而皇之的「罪狀」。高宗之所以信任秦檜,就是因為秦檜有這種敢冒天下大不韙的「犧牲精神」,要知道,羅織罪名去陷害一個清清白白的人,而且要把全部責任全攬到自己頭上,是那些飽讀儒家¾-典的士大夫們所不齒的,秦檜這麼做了,所以,在高宗的眼裡,秦檜是「忠朴過人」的人,為了酬報秦檜的「奉獻」,高宗此後一直讓秦檜身居相位,直到病逝。秦檜死時,高宗對他褒獎甚隆,贈申王,謚號忠獻。秦檜死後多年,高宗還充滿對他的懷念。公元1162年6月,宋高宗宣布退位,將帝位傳與宗子趙昚。這位趙昚以孝順著稱,很尊重太上皇趙構,所以,後來給他封的廟號是孝宗。孝宗是個有點理想的人,很想北伐收復失地,他一直對岳飛之死耿耿於懷。岳飛在世的時候,曾¾-見過他,那時他才是個十歲的孩子,岳飛認為他堪為社稷之主,為此上奏書給高宗,建議他早日將趙昚(那時的名字叫趙伯琮)立為太子,此事惹得高宗很不高興,以至於有史學家甚至認為這也是高宗殺岳飛的一個?-因。由此事來看,孝宗對岳飛是懷有較深的私人感情的。當然,最重要的是岳飛這案子實在太冤了,天下人都知道,而且孝宗要改變高宗的議和國策,轉為進攻政策,就必然得給主戰派壯威,所以,繼位後不到一個月,在1162年七月十三日就下詔給岳飛平反。而退位的高宗所居住的德壽宮新房落成,高宗親筆題名「思堂」,孝宗來為高宗設宴祝賀新房,隨口問太上皇,為何把新房命名為「思堂」,高宗冷冷地回答:「思秦檜而已。」這事一方面反映出高宗對自己地位和政策連續性的擔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對秦檜的感情之深。孝宗領悟到了這層意思,所以,儘管給岳飛平反,但沒有追究岳飛一案的責任。直到1206年(寧宗開禧二年),才追奪秦檜的一切王爵,改謚謬丑。其時,高宗已去世十九年,大概也就是從這兒以後,人們才把殺害岳飛的主謀完全歸結到秦檜頭上。於是,岳飛是秦檜「矯詔」而殺害的說法開始出現在史料之中,甚至還有進一步的說法,說秦檜本來就是金人的姦細,回國就是為了葬送大宋½-山,按金人的命令殺害岳飛的。這些有鼻子有眼的傳說,其實都來自皇室官方輿論導向。這事兒好理解:岳飛可以平反,冤案必須有人負責,但這個責任總不能讓自己的大宋皇帝趙構來負吧,必須找一個天下都能接受的罪人了結此事,那麼就只有秦檜了。從這個角度上說,將秦檜定為殺害岳飛的「首犯」,實際上也是一樁歷史冤案。

其實,秦檜本人也不是高宗所想得那麼「忠朴」可靠。他也不願意完全由自己承擔這件昧著良心的冤案的責任。在大臣們追問為何要迫害岳飛至死時,有一次他熬不住了,說了一句:這是皇上的意思。這不是把高宗給抖出來了嘛!其後,他兒子秦熺主修高宗朝的史書《日曆》,筆者估計在這部《日曆》中,他或隱或顯地留下了此案的一些真實記錄,可能指向高宗,所以孝宗朝重修了這部《日曆》。此後,整個當時有關高宗朝的歷史都傾向於一個口徑:秦檜是奸臣,連高宗都怕他。甚至有個說法是,秦檜死後,高宗對別人說:「朕從此上朝不用再在靴統里插上匕首了。」我想,這當然是個扯淡-的說法,高宗見韓世忠、岳飛這些武將時也沒怕成這個樣,何況對一個文官秦檜呢,用得著嗎!總之,岳飛一案的真實史料,在高宗朝,由高宗和秦檜留下的就是半明半暗,模模糊糊的。到了孝宗朝以後,好像是明朗了,但是明朗的史料多是¾-過增削處理,重新塑造出一個強悍、奸惡的秦檜和有些仁弱無能的高宗來,這些造偽的全部目的就是把一切壞事推到秦檜頭上。既然是偽造的歷史,邏¼-上的漏洞,史料間的破綻,就比比皆是。所以,對於這樣的歷史如果完全從史料出發,就無從說明問題了。

事實上,宋高宗趙構這個人,完全不是個軟弱的人,在宋徽宗的三十一個兒子中,他是最有膽量的,他還當皇子的時候,就敢主動作為談判代表,親入金軍大營,他鎮定自若的膽氣讓金軍統帥都覺得這不像他們老趙家的人,所以把他趕了回去。他是敢打仗的,崛起於戰亂之中,幾乎是在無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在糾集各種民團、潰兵中建立自己的王朝的。他身¾-外國入侵,士卒兵變等多起災難,能生存下來,還保住了一個小朝廷的架子,這並不容易。高宗不僅有膽量,而且下手狠,他殺了上書要求抗戰的太學生領袖陳東,殺了清白無辜的抗金名將岳飛,破了宋太祖立下的不殺士大夫和大臣的祖訓,其誅戮之重,在有宋一代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說他受秦檜挾制,顯然不合事實,既然手握重兵的大將都敢殺,還怕一個只會在身邊處理奏章的宰相嗎?岳飛殺得,秦檜更可殺得,只是他不想殺而已。  

說起來,在宋代的各個皇帝中,宋高宗是毛病較少的一個。他沒什麼惡習,生活儉樸,建炎年間,他睡的是白木床,上面只鋪了一層蒲薦黃羅被褥。他對大臣說他不太喜歡吃肉,而多食蔬菜豆腐。他還認為器具物品只要適用便可,不必美觀,因此他準備把宮中的金制酒器折為黃金五百兩賞給有功將士。他很注意了解社會生產的實際狀況,勸課農桑,自己在皇宮裡親自種稻養蠶,目的是使自己知道稼穡的艱難,了解這方面的實際生產情況。他不貪女色,也不寵用宦官,他主政的時代里,沒出現後宮干政和宦官專權的情況。他很勤政,也很好學,生活很有規律,一般是早上批閱奏章,午後和晚上讀書。對於歷史書,下的功夫尤深,《左傳》曾通讀過多遍,還設專門的講座,與他探討《資治通鑒》。他腦袋也很聰明,在判斷事物性質方面比較準確,進而採取適當的應對辦法,而且都能引¾-據典,說的頭頭是道。他建朝初期,還是希望通過軍事手段來穩定局面的,所以,對各軍事將領擴充軍隊持支持態度。當時有不少文官建議限制各將領招兵買馬的數量,高宗皇帝表示反對,說漢高祖平定天下時,諸將手下都有十數萬兵馬,這樣才能打下天下。紹興七年之後,與金的戰勢趨於穩定,雙方逐漸在秦嶺、淮河一線形成穩定的戰線,這時,他開始考慮逐漸收回各將領的兵權,所以,在紹興八年,岳飛再上奏摺請求增兵時,他坦率地批複說,現在諸將之兵,已¾-夠多的了,到了不聽指揮的程度,「尾大不掉,古人所戒」,所以,寧肯縮減岳飛的防區,也不再給他增兵。他的器局不夠開闊,嘴上說漢高祖對諸將領兵十幾萬方能平定天下,可輪到他自己的時候,對諸將兵馬的限制卻十分嚴格,終其一朝,他下面的大將沒有一個帶兵超過十萬的。以著名的中興四將為例,張俊、劉光世素以玩寇養威、擁兵自重著稱,他們帶的部隊最多時不過五萬出頭;韓世忠和岳飛各自的部隊連五萬都不到,只有三萬左右。諸將手上其實沒有多少兵馬,從來沒有形成有戰略意義的軍事集群,這也是南宋沒有恢復故土的一個重要?-因。

在控馭臣下方面,宋高宗手段純熟,¾-驗老到,深通擒縱之法。在重用一個將領時,他好話說盡,觀其給岳飛、韓世忠諸將的信札,多有「國家全依靠你了」、「您對國家最忠誠」之類的體已話,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他曾親賜「精忠岳飛」的錦旗給岳飛部隊,可見岳飛的「精忠報國」之名也是他給宣揚出來的。但當他要殺岳飛的時候,也敢網羅罪名,無情下手。

總的說來,在個人品德和政治技術方面,宋高宗基本上沒什麼缺陷,按這種素質,他是可以成為一代中興之主的。但是,他有一個缺陷,而且是致命的缺陷:沒有理想!

什麼是理想?理想就是超越一切現實功利算計,為了某種偉大的想像中的目標而不惜一切代價去奮鬥的能力。具體到宋高宗所處的時代,有關國家的理想就是不僅要收復故土,而且要掃平敵國,使自己的疆土無限擴大。今天回過頭來看,幾乎百分之百的人會贊成這種落在紙面上的理想,但真的把今天的人都拎到南宋初年的烽火歲月,就不一定是那麼回事了。趙構是南宋的最高執政者,擺在他眼前需要做出最終決策的是:這個國家的目的是什麼?在這種事上,一向有兩種態度,一是理想主義的態度,那就是上面說過的,國家的目的就是無限的疆土,無限的人民和無限的尊嚴;另一種則是現實主義態度,那就是這碗水和這碗面,維持任何一種現實的平衡,哪怕是屈辱的,沒有尊嚴的平衡。按這種人看來,國家的目的不在於強大和尊嚴,而是有限範圍內的安居樂業,宋高宗趙構就是這麼一位現實主義者。他為什麼是現實主義者?這沒辦法,是天生的!我們也只能從他已是個現實主義者的事實來理解他。

筆者曾很長時間想不通,這個趙構為什麼那麼熱衷於向金人求和?作為一國之君,手下又有能征善戰的大將和剛毅有為的能臣,他是完全具備北伐中?-,收復½-山的客觀條件的,可他為什麼能置家仇國恨於不顧,甚至不惜向滅亡自己國家、焚毀自己宗廟的敵人屈膝稱臣?想來想去,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得通他的行為,那就是沒有理想,他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因而,從來就不會把建立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強大受人尊敬的國家作為自己的施政目標;相反,他特別容易接受一切現實條件的約束,能維持一個小朝廷也就行了。在極端的情況下,讓他退位,退就退。建炎三年(1129年),他剛登上皇位不久,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逼他退位,他也就順從了,是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這些人不滿苗、劉當道,率兵勤王,又把他給推出來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金主完顏亮南下失敗,宋朝上下抗戰激情澎湃,他覺得無法繼續堅持「和議」路線,所以主動禪位,讓孝宗趙昚當了皇帝。他也很能「忍辱負重」,紹興八年(1178年)金人提出的「議和條件」居然有一條是要他趙構行臣子之禮,跪拜接受金國的詔書。此事在南宋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但直接受辱之人趙構卻準備接受這個屈辱的條件,他說「若使百姓免於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愛一已之屈。」雖然,最後是秦檜出的主意,趙構稱病不見金國的使者,由秦檜出面到館驛跪接了金國的詔書,但也可以看到,這位皇帝是連自己的尊嚴和面子也不要的人。這就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尊嚴和面子都是虛的,實際的安寧生活才是真的。這種人在判斷威脅時,一定把離自己近的威脅看作是頭等威脅,而離自己遠的威脅則是次等的威脅;在判斷利益時,也一定把手邊馬上能得到的利益看作是頭等利益,哪怕是小利益,而對那些¾-過努力可以獲得的大利益,則看作是可有可無,甚至就不存在的東西。所以,他害怕身邊的武將甚於害怕金國的大兵,因為金國畢竟離著他遠,而武將離著他近。他一生中至少遭遇過兩次兵變,近在肘腋的軍人不費吹灰之力地就將他囚禁起來,所以,如果有機會維持住這麼個和局,他可以從容地削減武將的兵權,對他來講,才是摸得見、看得著的好處。由於沒有理想,他沒有遠大的國家目標,只有眼前的利益存在,所以,他也不想要一個強大的國家了,也不想作一個漢光武劉秀那樣英明的中興之主,只是想′-口氣,過兩天安生日子。給金人下跪固然屈辱,但是畢竟這輩子只跪一回就行了。可如果要繼續北伐打仗,他就得每天對手握重兵的大將陪著小心,就他自己的感受而言,這和讓他每天都給大臣下跪差不多了,而且效果如何,能否北伐成功還難說呢!他有過叫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的¾-歷,所以,當有大臣反對對金人跪拜時,他反駁的理由是,當年在揚州潰敗時,我倒是想向那些大將跪拜一百次,可連個接受跪拜的人都沒有。所以,一旦金人拋出了求和的誘餌,他就迫不及待地吞下,下定決心要「議和」了。

由此看來,一個君王,尤其處於戰亂之時的君王,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他的一切技術方面的完美品質也就全都沒有任何正面的意義了,反而成為他能夠作惡的手段。放在太平年代,宋高宗也許是個不錯的皇帝,而在這麼一個需要以理想支撐國家方向的時代,他不僅力不從心,而且是整個國家衰亡的根本?-因。他本來也是個亡國之君,只是由於金人內亂,加上尚有幾個能臣武將維持住局面,所以,僥倖成了一個偏安小朝廷的開國之君,至於像漢光武劉秀那種中興大業,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

當亡國之君遇上中興之將,悲劇就開始了。

為什麼偏偏是岳飛?

宋高宗本來對岳飛是寄予厚望的,當靖康元年(1126年)趙構在河南相州任兵馬大元帥時,岳飛還只是名普通的士兵,到紹興七年(1137年),岳飛升為太尉,只有十年時間,可以說,岳飛是趙構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愛將。不過,提拔岳飛,也是趙構控馭武將的一種策略。趙構對武將的辦法無非兩條,一是閑置宿將,就是把那些功高權重的大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掛」起來,剝奪其實際的兵權;二是提拔偏裨,即從年青的低級軍官迅速提拔一批新人,以制衡老將。提拔重用岳飛的目的之一,就是以他來制衡劉光世、張俊、韓世忠等老將。在這些年間,高宗趙構對岳飛可以說是關懷備至,天冷了寫信問寒問暖,岳飛病了,高宗從宮裡派御醫到軍營去給岳飛治病。兩個人的交流也很融洽,他們年齡相近,岳飛還長高宗四歲,在言談中,高宗很尊重岳飛,除了談軍國大事,宋高宗還和岳飛談起「相馬¾-」,筆者想這是高宗努力尋找與軍人間共同的興趣點,以融洽談話氛圍。不僅如此,宋高宗還寬容了岳飛的許多錯誤,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飛的辭職風波和建儲風波。

岳飛辭過兩回職,第一回是在紹興七年(1137年),是因為宋高宗趙構剝奪了劉光世的兵權,本來答應好將劉光世的五萬兵馬撥給岳飛指揮,岳飛十分高興,覺得這下北伐中興有望了,那時,岳飛直屬的兵馬還不到三萬。沒想到高宗中途變卦,派了一個只會夸夸其談的呂祉去接管劉光世的部隊。岳飛一?-之下,給高宗上了辭職的奏章,回廬山隱居去了。為此,高宗皇帝曾三次下親筆詔書請他回來,言辭懇切,第三次還派岳飛的部下王貴和李若虛親自去請,說如果請不回來岳飛要治他們兩個人的罪。李若虛等到了廬山,做了六天的工作,李若虛已¾-說出了「您想造反嗎?」、「造反也別à-著我們一塊死」這樣的狠話,才把岳飛給勸了回來。第二次是紹興九年(1139年)宋與金和議成功,當時金人答應將河南的宋祖陵歸還給南宋,高宗擬派人去洛陽祭拜皇陵,岳飛當時駐軍鄂州(今武漢一帶),是北上祭陵的必¾-之路,宋高宗命岳飛接待北上祭陵人員,岳飛多次請求隨同使臣一同到洛陽去祭皇陵,他的主要目的是趁機偵察北方的軍事形勢。高宗與秦檜是深知岳飛心跡的,生怕他到了金人的佔領區域再惹出事端,所以拒不批准。岳飛憤而上表,請求辭職,第一道奏章皇帝沒理,他又上了第二道,皇帝勒命不許,這回岳飛也就作罷了,沒再提出辭職的事。這兩件辭職的事按當時的規則,可視為是以辭職要挾皇帝,不守臣則。故後來也有史家認為這是高宗殺岳飛的一個?-因。

所謂建儲風波也發生在1137年,岳飛第一次辭職風波之後。岳飛聽從李若虛、王貴的勸告,回到軍營後,曾去拜訪高宗謝罪,高宗和他談得很好,告訴他別記在心裡,自己是不會記他這個仇的。高宗推心置腹地說:「你這些輕率的舉動確實不對,改了就好,我沒對這事真生氣,要真生氣了,就會把你調離軍職了,現在三番五次讓你恢復?-職,就表明了我的態度,太祖說過,犯吾法者,惟有劍耳!可我沒對你用這些手段,說明了一切。」也許是這些推心置腹的言談讓岳飛深受鼓舞,他又興奮起來,覺得皇帝如此對自己,自己也得為皇帝的根本大計著想,於是在這一年的秋天,有一次面見高宗時,就提出他應早立趙伯琮(就是後來的孝宗趙昚)為太子的事,沒想到皇帝當場變了臉,說:你雖是個忠臣,但是在外統率重兵的大將,這種事情不是你該說的。岳飛也自覺失言,出來後懊惱不已。這件事上,岳飛做得是不對,也有違臣則,因為按歷代慣例,在外手握重兵的大將是不能主動提及立?-當太子的事的,聰明些的大臣連皇帝徵詢意見時都避而不答,說:「知子莫若父。」所以,也有史家稱這也是岳飛致死的一個?-因。

不過,筆者覺得在辭職和建儲風波這些事情上岳飛是有過錯,高宗皇帝也因此很不高興,但還不是他致死的根本?-因。首先,那時的武將確實跋扈,辭職撂挑子的也不只岳飛一個,皇帝也沒殺。而文官建議立儲的人也不少,下自縣官,上至宰相,都有,皇帝也沒有為這些事處理過人。而且他還是很了解岳飛這個人的:出身行伍,沒受到嚴格的文官訓練和官場打磨,性格剛烈,有什麼說什麼,不太懂官場的規矩,不知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所以,他對岳飛這些錯誤還是?-諒了的,他說不為辭職的事記仇,可能真沒記仇,如果記仇的話,這事本身也就可以成為殺岳飛的一個理由,何必再費那麼大的勁兒去虛構罪名。就算1137年時他迫於形勢還離不開岳飛,但1139年時,和議已成,而且不久他就把岳飛明升暗降了,所以,如果真為這事激?-了的話,當時就可以以「辭職要君」之罪殺了岳飛,他說這麼做,是因為他確實沒記仇,而且那時也不想殺岳飛。至於建議立儲一事,高宗更沒往心裡去,他發現當面批評了岳飛,岳飛臉色不好看後,還讓別的大臣去安慰一下岳飛,告訴岳飛別記在心裡。

那麼,高宗趙構到底為什麼要殺害岳飛呢?

因為岳飛是個理想主義者。

無論在哪個時代、以哪個標準來看岳飛這個人,都不得不承認,他的個人品質幾乎接近完美,是那種純正的理想主義者才有的完美。在南宋的「中興四將」中,岳飛帶的軍隊最有紀律,最有戰鬥力。當時這些人帶的兵,都是由潰兵、民團和農民起義的俘虜構成的,軍紀鬆弛,政府糧餉稍有不繼,則縱兵擄掠,只有岳飛的部隊,真正做到了「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所以,深得老百姓擁護,「岳家軍」在社會上的聲譽極好。而一個下面的軍官得到如此深重的「民望」,是任何一個皇帝都會忌憚的。「岳家軍」之所以能有如此,和岳飛個人以身作則有關,他寢不暖席,食不甘味,常常在吃飯時想起被囚於北方苦難之地的徽、欽二帝可能吃不上飯,就流下眼淚。他生活十分儉樸,皇上給的賞賜全分給屬下,他的理想是很樸實的「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就可太平了。」張俊、劉光世、韓世忠等人都多置田產,岳飛從來沒有做過那樣的事,他的那二十來頃田按當時的職務算不上多。他模範地遵守自己制定的軍紀,就是在他被朝廷詔往首都臨安入獄的旅途中,為避免擾民,他也不住民房,只是借用了一戶人家的門洞過夜。

在「中興四將」中,岳飛崛起最晚,他還是一個普通士兵的時候,張俊、韓世忠等人已是中高級軍官,當皇帝把岳飛提拔成和張、韓地位一樣的節度使時,這兩個人是不服的,岳飛沒有跟他們鬧僵,反而愈加尊重他們,每有勝仗,總是把繳獲的戰利品送給他們,所以,這兩個人慢慢地對岳飛也就友好了。

這麼一個完美的人物肯定會受到人民的歡迎-,也會贏得歷史的褒獎,但當時的皇帝可能未必這麼看,岳飛沒有毛病,這在皇帝看來就是個大毛病。皇帝不怕大臣有毛病,你貪財的,可以以財攏住;好權的,可以以權吊住,而岳飛這種人,不貪財,不好權,只要實現北伐敵寇、光復故土的理想。如果高宗也有這種遠大理想的話,那岳飛當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高宗沒這個理想,他自己清楚地明白這一點。開始,為了維持局面,他還口頭上叫嚷一下恢復故土,但當他下定決心安於現狀,徹底求和時,他明白,他過去曾¾-許諾給群臣的「理想」徹底只是個泡?-了。泡?-破壞之後,對那些可以以錢、以權攏住的有毛病的大臣,他並不太擔心,他知道這些人會坐下來和他一起安享太平的。但對於岳飛,他就沒把握了,岳飛不要錢,不要官,只要北伐大業,只要恢復中原-山河,就算他辭官閑居在家,可以他已¾-積累起的社會聲望,如果「和局」一事有個風吹草動,岳飛出來振臂一呼,很容易造成應者雲集的局面,到那時,或者政變,或者民變,總之,局面就控制不住了。所以,如果想把局面控制住,就得先把岳飛處理了。

1141年(紹興十一年)四月,宋金局勢相對穩定,高宗開始了他蓄謀已久的收回大將兵權的行動,他調動韓世忠、張俊到中央任樞密使(相當於總參謀長),岳飛為樞密副使,這一明升暗降的舉動很快為老於官場的張俊、韓世忠所察覺。張俊自己上表請解兵權,更是表忠心,願意為皇帝的任何命令效勞;韓世忠多置田園,不問政事,過自己的逍遙日子去了。只有岳飛,還不明白就裡。皇帝不是沒給過他機會,高宗的下一個步驟是肢解各將領帶出的部隊,打亂後,再由朝廷統一安排,並且想利用將領之間的矛盾實現這個目的,就派張俊和岳飛去楚州視察韓世忠帶過的部隊「韓家軍」。皇帝的意思是讓他們找個茬兒,將這支部隊拆解了,調往其它部隊混編,張俊領會了這層意思,不想岳飛卻堅決反對,他說,目前國家能打仗的,就咱們三個人的部隊,如果全拆散了,過上幾年,一旦再打起仗來,一時間再上哪裡去聚集這麼好的隊伍!所以,視察之後,他的意見是維持「韓家軍」舊有的編製,而且不用在楚州修築城牆做防守的準備,因為這支部隊要隨時北上,是進攻金國的部隊。張俊辦不成事情,回來向皇帝彙報,皇帝對岳飛也徹底絕望了,他明白,岳飛是個忠誠的將軍,但只是忠誠於理想,忠誠於國家,而不是忠誠於他個人,對這種純正的理想主義者,如果理想在,當然無礙-,但如果理想不在,除了殺了,恐怕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秦檜的作用

如果岳飛存在,收歸兵權,整編部隊這件事看樣子就辦不下去,要把這事辦下去,就得先把岳飛弄下去。高宗有了這個念頭,誰-來執行呢?秦檜。

秦檜這人搞陰謀是很有一套的,他先唆使言官,即主管監察的右諫議大夫万俟卨上表彈劾岳飛不聽軍令,並由張俊作證,這份顛倒黑白的奏章一上奏,便被趙構批准。為壯聲勢,秦檜又動員了另外一批文官御史中丞何鑄和殿中侍御史羅汝楫繼續上表攻擊岳飛,在1141年八月,皇帝下詔免了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岳飛又回廬山閑居。同時,秦檜收買了「韓家軍」一名錢糧官誣告其他軍官,造成軍隊將領不和的假象後,拆解了韓家軍。又收買了岳飛軍隊的一名軍官王俊,讓他誣告岳飛的女婿張憲和岳雲要造反,以此理由將張憲和岳雲收監入獄。並再以讓岳飛來做證人的理由將岳飛從廬山家中?-到首都臨安,下到獄中。進到監獄之後,岳飛已¾-明白了,所以,任其拷打,一聲不吭,沒有提供出任何可供治罪的口實,以致於連續幾個辦案的官員,如大禮寺正卿周三畏和曾彈劾過他的御史中丞何鑄受不了良心的折磨,辭官而去。

其實,硬要殺掉岳飛這樣一個清清白白、「表裡俱澄澈、肝膽皆冰雪」的人物,趙構是有些猶豫的。他好像難以下定決心,所以,案子拖了兩個月,還沒結論。這時,秦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案子的深入,株連的人越來越多,具體辦案的官員甚至主張給岳飛判上兩年的有期徒刑了事,秦檜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個案子的偽證都是他一手收羅的,一旦岳飛活著出去,皇帝再一反悔,做個好人了,岳飛放不過他,皇帝也會把他當犧牲品甩出去,那麼死的可能就是他秦檜了。所以,他下定決心,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就以那幾條「莫須有」的罪名,下令殺害了岳飛父子和張憲。至於是否是先斬後奏,現已不得而知了,因為如前文所說,這段案子的?-始資料已¾-過兩次篡改,早已沒有本來面目。在殺害岳飛這件事上,趙構是主謀,秦檜是幫凶、執行者,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岳飛有無別的選擇?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對一個已¾-形成為結果的事實,再去討論其事前的諸種可能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尤其是涉及這種人的天賦秉性的問題,更沒有討論的餘地。趙構生就為現實主義者,岳飛生就為理想主義者,這是他們均不可能選擇的事實。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在和平年代或尋常生活中,或者還能互補,安然相處,一旦到了國家命運的最後選擇關頭,則必然會產生這種你死我活的分歧。而在皇帝趙構和大將岳飛這種角色關係的定格之中,理想主義者岳飛除了死,恐怕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話,那麼岳飛還有很多條出路,比如他可以像劉光世手下的大將酈瓊那樣帶兵反叛,投到偽齊去;或者至少可以像韓世忠,放棄北伐主張,回家過自己的逍遙日子。但這些,都是現實主義者的選擇,而已被造物弄成的理想主義者岳飛是做不到的。推·-趙家皇帝,那就是推·-大宋江-山,這不和被他鎮壓過的那些造反的亂軍一樣了嗎,這不是他的理想;帶兵投敵,更是有悖他心中的天理人倫;而因為皇帝放棄北伐理想,自己也就放棄理想,這在岳飛來說又做不到,他投身軍旅,戎馬半生,所為者就是個恢復大宋江山的理想,如今,以任何理由讓他以任何形式放棄這種理想,他都做不到,他生命的天然品質拒絕這樣做。那麼,他只有死了!這麼完美的將軍是給同樣完美的君王準備的,如果那個君王有致命的缺陷,這位將軍就只有以死來保持自己的完美了。這麼完美的英雄是給一個偉大的時代準備的,如果那個時代註定走向懦弱下賤,他也只有以一死來證明自己超越時代的偉大。這麼完美的人是給歷史準備的,現實生活沒有給他光彩謝幕的機會,他就以自己生命天然優秀的品質,以一死寫下悲壯的結局,以此成就歷史的完美。是啊!因為有了岳飛這種人,中華民族的歷史才是連續的、完整的,不論¾-歷過多少次朝代更替,無論經-歷過多少次異族亡國,這個民族的文化認同是穩定的,他們共同的記憶中始終有些偉大英雄的形象,那些為了夢中的理想不惜一死的形象,總會激發起新的英雄的豪情和熱血,讓他們去「收拾舊山河」,重建一個新中國。

岳飛,死得其所!

後人的選擇        

岳飛已是定格於歷史中的英雄,贏得了後人的普遍膜拜。但膜拜與學習是兩回事,事實上,人們對英雄的膜拜大多數都是葉公好龍式的,以至於印度的聖雄甘地把「膜拜英雄而不奉獻」視作為一種罪惡。在實際生活中,像岳飛和秦檜這樣的人都是少數,更多的是像張俊那樣見風使舵和韓世忠那樣明哲保身的人,每朝每代都有岳飛和秦檜那樣的人,也更有張俊、韓世忠那樣的人。所以,後人們也按照自己的本性從豐富的歷史中擷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英雄學習岳飛,佞臣學習秦檜,更大多數的「中間人」會學習張俊和韓世忠。一個人何以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另外的一個人?是來自他們的主觀選擇還是造物主的自然選擇?這樣的問題已是有著太多不確定性的哲學問題了,古今中外,沒人給出確切的答案。總之,在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都在做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好像是自己成為自己一樣,但如果到了生命終了的那一刻,又都會發現,其實自己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這樣,宿命論屬於暮年,而關於選擇的信念則持續了幾乎一生。Ω

文章節選自《休閑讀品·天下》第三輯文章《岳飛之死》,2010年五、六月合刊,轉載請註明出處)

宋高宗一定要殺害岳飛呢?博主劉照興對此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分析,終於揭開了岳飛之死的疑團。

一、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是罪魁禍首。歷史上的岳飛既是一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一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岳飛退回;年輕時岳飛喜歡喝酒,皇上勸了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家為?」這樣一個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產、不怕死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宋高宗趙構心裡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只容得住貪財好色糊塗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像岳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那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岳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岳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縱無秦檜,岳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還不如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二、淮西事變是岳飛被害的重大伏筆。朝廷採用宰相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了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部隊。他的部將後來在要求歸岳飛節制而不得的情況下,發生嘩變,殺了呂祉,率領全軍五萬多人集體叛變,投降了偽齊。淮西事變,不但攪亂了北伐大計,而且改變了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了,急令岳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家軍隊。要不,老百姓為什麼叫他們作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劉家軍?沒有一支皇家軍?四大主力軍全是這些首領們自已拉扯出來拚殺出來的部隊,這些兵將只認多少年來帶領他們出生入死的首領,而不怎麼認朝廷的。如果再來一次「淮西事變」,甚至回過頭來打朝廷,該如何是好呀?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頓軍制,把這些軍隊變成真正的皇家軍隊!但要整軍,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只有和談。趙構不是個無能的皇帝,他馬上開始行動了。第一步是和談。第二步是剝奪韓世忠,岳飛和張俊三將(劉光世早已交過軍權了)的帶兵權,讓他們離開自已的部隊。第三步是把管兵、調兵兩權分開,由兩個部門管轄。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了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了宰相,使岳飛由信任到受猜忌並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害。難怪岳飛死後有悼詩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

三、提出的北伐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不合時宜。據說有一次岳飛為感謝皇上對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過了頭,他說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黃龍府,迎二聖回朝。並把此作為北伐的口號。黃龍是金軍老窩,搗了也罷。迎回朝的二聖是誰呢?一個是皇帝老爸徽宗,一個是皇帝哥哥欽宗,大家想想,如果他的父親跟他的哥哥回來,那他的位子還能坐得穩嗎?後來秦檜還跑到皇帝那去打小報告,聲情並茂的說了一番,還畫了三個太陽,意思是提醒皇上,這國無二主,天無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說,心裡肯定不悅。口號這東西似乎頗為國人所鍾愛,它簡潔明了,便於凝聚人心,同心協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如近些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等,無不簡潔有力,頗具奇效。可口號這東西也不能亂提,弄不好就會渙散人心,模糊目標,甚至會丟掉身家性命。

四、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1137年,岳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岳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岳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了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干預起皇帝的「家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了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後死了,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而後來岳飛還經常干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家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只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了。岳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後就當起了髮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五、性格固執以致意氣用事。岳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岳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岳飛了。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讎家恨,不共戴天。只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岳飛岳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迴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干。高宗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岳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這樣,迫使趙構在三下詔令之外,又好言寬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如合併淮西軍和強令撤軍)時,就鬧性子,撂挑子,上廬山。在封建時代,這叫做抗旨,叫桀驁不馴,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況再三?

   

六、據說當時還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殺岳的決心。第一是說,岳飛三十齣頭就當上了節度使,岳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齣頭當節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岳飛解了兵權之後,岳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岳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岳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岳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了。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關岳飛的死因,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了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了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了他。岳飛的所作所為,在有了所謂「杯酒釋兵權」的宋朝,要換了崇禎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家了。趙構忍了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岳飛當成親信的,岳飛也是趙構的衛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岳飛的,而岳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趙構的忌諱,而岳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岳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岳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麼懷疑,只有震怒,於是有了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了反,卻不願意為岳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岳」這個字,把岳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岳飛的態度。而事實證明,自岳飛死後宋朝又存活了138年,所以說議和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投降。倒是秦檜在自己的遺囑中讓他的後世一定要「遠離政治」。


推薦閱讀:

還我河山千古恨,精忠報國有誰知?——紀念岳飛誕辰915周年
岳飛手下五大將,高寵難當第一,岳雲榜上無名
岳飛的傳奇人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