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優良家風與大學精神一脈相傳

家風家教大家談

優良家風與大學精神一脈相傳

郭廣銀 《 光明日報 》( 2014年02月19日   02 版)

 

    通過對家風的教育學意義探討可以發現,優良的家風與現代大學教育在目標追求上一致、育人方式上相類、價值觀念上相通,融合會通優良家風和大學精神對培育優秀人才具有積極作用。

       培育健全人格是優秀家風與現代大學精神的共同目標追求。在人的價值觀念形成過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構成了價值觀念教育的系統和鏈條,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樞紐,而大學則處於學校教育的頂端。儘管家庭教育和大學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二者在教育的目標追求上,存在著內在邏輯上的一致。家庭教育的靈魂是人格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家庭成員尤其是年輕成員做人,在進入學校和社會之前為培養健全人格打底立本。同樣,現代大學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大學對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風繪就的底子上開展的,正如《論語》所強調的「繪事後素」。同時,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的良好人格也有助於學生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影響。這就要求我們調動一切積極的教育要素,在家庭教育上強本固基,在高等教育中引導培育,使優良家風和先進大學精神一起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言傳身教是優秀家風和現代大學的共同育人方式。父母教育孩子和教師培育學生的過程,是一個執柯以伐柯、修己以安人、以人為尺度、培育人塑造人的過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和老師,父母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有著巨大影響。歷史上許多偉人的成長都得益於優良的家風,叨陪鯉對、孟母斷杼、岳母刺字、朱子家訓等優良家風,在家庭教育史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話。同樣,現代大學強調教師立德樹人,即強調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完善的人格喚醒人、以優雅的氣質影響人。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共同育人方式表明,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的第一老師——父母長輩和大學教師必須率身而行,擔負起傳道解惑的責任,充分發揮優良家風和先進大學精神的培育作用。

    弘揚大愛精神是優良家風與大學精神的共同價值觀念。中國傳統優良家風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主張「近能取譬」,著手從家庭這個最堅固的文化堡壘開始培育人倫之愛,同時強調「泛愛眾,而親仁」,主張沿著家、國、天下的順序次第推愛,即孟子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溺若己溺,人飢若己飢」,最終實現張載所倡導的「民胞物與」,使大愛充滿宇宙大家庭。從中華文化的特質來看,這個始於家庭的人倫之愛是個人實現道德價值追求的現實基礎。「大學之大,非只大樓之大謂,乃有大師、大愛之謂。」中國大學精神對大愛的追求正是立足於優良家風培育的人倫之愛,使其不斷擴充並超越血緣的限制,向著更高更寬的天地境界擴展。

    (作者系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叨陪鯉對、孟母斷杼、岳母刺字、朱子家訓等優良家風 叨陪鯉對

【唐】王勃《滕王閣序》:「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指來日將接受父親的教誨。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   

叨陪鯉對是《論語》中的一個典故,出自《論語·季氏》。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字伯魚,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   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   孔鯉是孔子的獨子。出生時,魯哀公特送去一條大鯉魚祝賀,孔子便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孔鯉比孔子先故,一生無建樹,因為是聖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候」,孔氏子孫尊為「二世祖」。孔伋(孔鯉之子)繼承孔子的學說並有所發展,著《中庸》等儒家經典,被元帝封為「沂國述聖公」,孔氏子孫尊為「三世祖」。

孟母斷杼

孟母典故:孟母三遷、孟母斷杼、合稱擇鄰斷杼

 

【 孟母】 

孟子叫孟軻,孟子之母仉(zhang三聲)氏。關於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遷、孟母斷杼,合稱擇鄰斷杼。孟母為改變孟子的學習環境,三次遷居。孟子從此勤學自奮,師事子思,終成大儒。《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之句,系據上述傳說編寫的,在封建社會中,孟母被推崇為賢母的典範。

 

1、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和母親住在墳地附近,早晚跟祭墳的人學悲號啼泣。孟母怕耽誤了兒子的學業,便搬到屠宰場附近居住。孟子又學屠宰之事。孟母再次搬遷,住到學宮附近。孟子於是跟從學宮中人學習禮儀和文化知識,孟母為給兒子找到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三遷其居,後世傳為佳話。孟母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看到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作用的人。(《烈女傳》)

 

2、買肉啖子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幹什麼?」「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3、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複去地背誦這麼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精忠報國 ——岳母刺字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湯陰縣岳家莊的一戶農民家裡,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給孩子起個什麼名字好呢?恰在這時,一群大雁從天空而過,父母高興地說:"好,就叫岳飛。願吾兒像這群大雁,飛得又高又遠。"這名字就定下來了。岳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把岳家沖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艱難。岳飛雖然從小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一次,岳飛有幾個結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岳飛。岳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並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萬萬不能幹!"眾兄弟再三勸說,岳飛也沒動心。岳母從外面回來,岳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志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一誓言。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後來,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座右銘,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800多年來,岳飛「精忠報國」慷慨悲壯的動人故事,一直在我國人民中間廣為流傳。岳飛(公元1103—1142年)出生於河南省湯陰縣一個貧苦農家。據說岳飛呱呱墜地的那天傍晚,剛巧一隻大鳥從屋頂上飛鳴而過。父親岳和便給他取名叫「飛」,字「鵬舉」岳飛青年時代,是在國家內憂外患之中度過的。宋朝統治者縱情享樂;長期生息在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勃然興起,建立了金政權。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滅亡。這一年,岳飛正好24歲。這個飽讀兵書、諳熟武藝、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盼望有一天能夠投身疆場,為國家報仇雪恥。當招募「敢戰士」的消息傳來時,他報名參軍。就在他走上戰場的前夕,深明大義的母親,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囑咐他一生一世都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勇殺敵,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岳飛參軍後,一直堅持戰鬥抗金的最前線,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殺敵。他率領的「岳家軍」不畏強敵,獨當一面,先後六次與金兵交鋒,均獲全勝,「岳家軍」聲威大震。而趙構卻重用寵臣主和派代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為了拯救淪陷在敵占軍的苦難同胞,把敵人驅逐出境,岳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給皇帝趙構,堅決反對繼續向南逃跑,力諫趙構返回汴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樣將帥一心,一定可以收復中原。這道奏書進呈後,觸怒了趙構和黃、汪這些妥協投降派。他們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飛的官職革掉了。閑居三個月後,岳飛難以壓抑心中報效國家的強烈意願,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岳飛慷慨陳詞,決心以身許國,消滅敵人,恢復故土,以報答父老鄉親。從此,岳飛又轉戰在抗金的戰場上,而且越戰越勇,「岳家軍」的旗幟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徵。金兵統帥不得不驚訝:「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朱子治家格言

註:《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作者朱柏廬(1617-1688)名用純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蘇崑山人,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於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並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一時頗負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為先生所拒絕。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和《愧納集》。《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講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朱子家訓》僅522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

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

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

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

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

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

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

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

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

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

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

須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

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

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

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注釋

 

1、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注釋〗:庭除:庭院。這裡有庭堂內外之意。

〖譯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來灑濕庭堂內外的地面然後掃地,使庭堂內外整潔;到了黃昏便要休息並親自查看一下要關鎖的門戶。

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譯文〗:對於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

3、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注釋〗:未雨而綢繆(chóu móu):天還未下雨,應先修補好屋舍門窗,喻凡事要預先作好準備。

〖譯文〗: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要先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到了口渴的時候,才來掘井。

4、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譯文〗:自己生活上必須節約,聚會在一起吃飯切勿留連忘返。

5、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注釋〗: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饈(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譯文〗:餐具質樸而乾淨,雖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節約而精美,雖是園裡種的蔬菜,也勝於山珍海味。

6、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譯文〗:不要營造華麗的房屋,不要圖買良好的田園。

7、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譯文〗:社會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荒淫和盜竊的媒介;美麗的婢女和嬌艷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8、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裝。

〖譯文〗:家僮、奴僕,不可僱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艷麗的妝飾。

9、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譯文〗:祖宗雖然離我們年代久遠了,祭祀卻要虔誠;子孫雖然愚笨,五經、四書,卻要誦讀。

10、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

〖注釋〗:義方:做人的正道。

〖譯文〗:自己生活節儉,以做人的正道來教育子孫。

11、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譯文〗:不要貪不屬於你的財,不要喝過量的酒。

12、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

〖譯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販們交易,不要佔他們的便宜,看到窮苦的親戚或鄰居,要關心他們,並且要對他們有金錢或其它的援助。

13、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注釋〗: 乖舛(chuǎn):違背。

〖譯文〗:對人刻薄而發家的,決沒有長久享受的道理。行事違背倫常的人,很快就會消滅。

14、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譯文〗:兄弟叔侄之間要互相幫助,富有的要資助貧窮的;一個家庭要有嚴正的規矩,長輩對晚輩言辭應莊重。

15、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譯文〗:聽信婦人挑撥,而傷了骨肉之情,那裡配做一個大丈夫呢?看重錢財,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兒子的道理。

16、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注釋〗: 厚奩(lián):豐厚的嫁妝。

〖譯文〗:嫁女兒,要為她選擇賢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貴重的聘禮;娶媳婦,須求賢淑的女子,不要貪圖豐厚的嫁妝。

17、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譯文〗:看到富貴的人,便做出巴結討好的樣子,是最可恥的,遇著貧窮的人,便作出驕傲的態度,是卑鄙不過的。

18、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譯文〗:居家過日子,禁止爭鬥訴訟,一旦爭鬥訴訟,無論勝敗,結果都不吉祥。處世不可多說話,言多必失。

〖評說〗: 爭鬥訴訟,總要傷財耗時,甚至破家蕩產,即使贏了,也得不償失。有了矛盾應盡量採取調解或和解的方法。

19、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譯文〗:不可用勢力來欺凌壓迫孤兒寡婦,不要貪口腹之慾而任意地宰殺牛羊雞鴨等動物。

20、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譯文〗:性格古怪,自以為是的人,必會因常常做錯事而懊悔;頹廢懶惰,沉溺不悟,是難成家立業的。

21、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注釋〗: 狎昵(xiá nì):過分親近。

〖譯文〗:親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會受牽累;恭敬自謙,虛心地與那些閱歷多而善於處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難的時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導或幫助。

22、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釋〗: 譖(zèn)訴:誣衊人的壞話。

〖譯文〗:他人來說長道短,不可輕信,要再三思考。因為怎知道他不是來說人壞話呢?因事相爭,要冷靜反省自己,因為怎知道不是我的過錯?

23、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譯文〗:對人施了恩惠,不要記在心裡,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記在心。

〖評說〗:常記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圍的人及所處的環境,則人間即是天堂。以忘恩負義之心看待周圍的人事,則人間即是地獄。

24、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譯文〗:無論做什麼事,當留有餘地;得意以後,就要知足,不應該再進一步。

25、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欣幸心。

〖譯文〗:他人有了喜慶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禍患,不可有幸災樂禍之心。

 26、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譯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見,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壞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惡人。

27、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注釋〗: 匿(nì)怨:對人懷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現出來。

〖譯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將來報應,會在自己的妻子兒女身上;懷怨在心而暗中傷害人的,將會替自己的子孫留下禍根。

28、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注釋〗: 饔(yōng)飧(sūn):饔,早飯。飧,晚飯。國課:國家的賦稅。 囊(náng)橐(tuó):口袋。

〖譯文〗:家裡和氣平安,雖缺衣少食,也覺得快樂;儘快繳完賦稅,即使口袋所剩無餘也自得其樂。

29、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譯文〗:讀聖賢書,目的在學聖賢的行為,不只為了科舉及第;做一個官吏,要有忠君愛國的思想,怎麼可以考慮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30、安分守命,順時聽天。

〖譯文〗:我們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31、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譯文〗:如果能夠這樣做人,那就差不多和聖賢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家風家教大家談

「禮」之傳統應在家風中承襲

李庚其 《 光明日報 》( 2014年02月19日   02 版) 中華民族尚「禮」。「禮」,是先賢們提倡的觀念經兩千多年的被選擇、被認同後,鑄成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認為禮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禮記》中有這樣幾段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以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意即為,人之所以為人,區別於鳥獸,是因為懂得「禮義」。

    「禮」,對於個人而言,是規定品德修養、行為舉止的具體要求;對於社會而言,是規範社會秩序、人際關係的具體約束。「克己復禮」,就是要人克制自己的私慾,用公認的道德規範來要求自己,回到禮義的規範中去。東方儒學講求「吾日三省吾身」「知恥近乎勇」。馬克·吐溫說,只有人是知道臉紅的動物。諸如羞恥、尷尬之情,是「克己復禮」的心理基礎。法律可以讓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讓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讓人不願越矩。

    家風與家教,無形中培育著下一代的意志和品格。「禮」與「義」之內涵,諸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傳統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千年的傳襲與繼承中,具體化為「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等銘文。

    良好家風傳承,非通過訓詁等口頭方式傳承,更重要的是長輩的「身體力行」。西漢初年學者韓嬰《韓詩外傳》中記載有孟母「斷織」的故事:孟子小時不知努力學習,時常中斷自己的學業。孟母為教育他,有一次竟用刀將自己織機上將要織成的布割斷,從而使孟子感悟到「半途而廢」的道理。劉向《列女傳》亦有著名的「孟母三遷」故事。范仲淹之所以志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為幼時母親告訴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良相可以治國安邦,良醫可以治病救人,一個人想要自己快樂,就必須讓別人先快樂。家教之重要性,還可以馬為喻。馬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但若把一匹幼馬從小單獨飼養,長大之後才讓它進入馬群,由於它的社會性本能從未被後天誘導過,它就不懂得遵守規則,容易成為「害群之馬」。人同樣如此,兒童若是從小缺乏道德的啟蒙,他的善良本能就無法激發,自私與冷漠的性格便難以抑制。

    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雖在時刻變動,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拋棄它的傳統而重新開始。中華傳統「禮」「義」之文化中所包含的人倫觀、自然觀、生命觀,都應當成為醞釀當下「家風」的珍貴的思想資源。

    (作者系國學教育家、歷史學家)

 

推薦閱讀:

大學必備神器
有哪些只能在大學做的事情?
《大學》求義:第十四章 致知與知至
讀大學沒做過這幾件事等於白讀了
暖陽初感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