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福報靠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殊勝。什麼是法供養?

福報靠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殊勝。什麼是法供養?  

2010-09-18 17:53:18|  分類: 資料彙集 |  標籤:供養  眾生  修行  諸佛  如來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福報靠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殊勝。什麼是法供養?

善男子,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所謂

如說修行供養、

利益眾生供養、

攝受眾生供養、

代眾生苦供養、

勤修善根供養、

不舍菩薩業供養、

不離菩提心供養。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一切供養當中,

以法供養最為第一。

法供養這裡列舉了七個方面。

法供養的供品是法,

其中有一個修行的內涵,

這個內在的如理修行就是殊勝的供品。

第一、如說修行供養。

在《大智度論》上說:

「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

   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

這是要求我們

心口要如一,

知行要合一。

能夠實行,這時候說的才是真實,

不能去實行,這個說就是空談;

如果說而不修行,不能稱為智者,

明白道理之後真實地去修行,這就是具足智者的體相。

只有如說去修行,去實踐,才能獲得真實的覺悟,

只是口頭上的言說,心裏面不實行,不能說是相續清凈。

這第一個如說修行供養,實際上是總說,

下面利益眾生等等都是大乘「如說修行」的展開宣說。

真正能如理修行,這就是最殊勝的供物。

大家想一想:

一個外財,

比如十萬美鈔

或者一座樓房,

一頓美餐等,

能比得上內心實行聖法的價值嗎?

一種外在的財物,

根本比不上自己的心真實和聖法相應,

後者才是殊勝的供品,

多少錢多少物質堆起來

也比不了一念心和法相應,

以這個道理就說:

真實殊勝的供養就是正行供養。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大法句經》上說:「

雖誦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聞,

勤修得益。」

雖然念誦了一千句,如果不去實行,有什麼利益呢?

不如聽聞了一句,就努力去實行一句,努力去做到一句。

又說:「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然是讀誦了一千句,但這個句義不能正確地領悟,

不如一句得到要點,就能消除自己錯亂的認識。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得度。」

念誦了一千句,但是不相應,不相宜,有什麼利益呢?

不如一個義聽了之後能去實行,就會進步;

雖誦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樂奉行。」

讀誦了一千句,假如內心不恭敬,有什麼利益呢?

不如對一個修行,能真正有一種歡喜心去頂戴奉行;

雖誦千言,

我心不滅,

不如一句,

舍驕慢逸,」

雖然念了一千句,執著我的心不能止息,

比如法達念了三千卷《法華經》,我慢還是那麼重,

不如聽了一句,能夠放下驕慢舍離放逸;

雖誦千言,

求名愈著,

不如一說,

棄執離著。」

念了一千句,求名聲的心反而增上,表現自我的心反而更強烈,

不如聽到一句法語,能夠舍離我愛的執著;

雖誦千言,

色情愈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懷」,

雖然念誦了一千句,對於外在色法的執著反而更加堅固,

不如一句法語入心,心境超然,無掛無礙;

雖誦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悟,

絕離三界。」

雖然念了千句萬句,心裡從來沒有發起過一次出離世間的心,

不如一次領悟,超脫於三界之外;

雖誦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聽,

自他兩利。」

念的千句萬句都是聖人的話,

可是心裡既不存慈悲,又沒有智慧,

不如聽一句行一句,能夠自他二利。

以上說明了如說修行很重要,

真正實行到一分,才是真有一份無上的供品。

所以聞思明白法義之後,真正去實行非常重要。

在《文殊章》當中說:

「如說修行,如行而說,若不能爾,是亦不能利樂眾生,自疾不能救等」,

必定是要按照言教去實行,必定是要按自己的實行來說,

不能如此的話,利益眾生是不可能落到實處的。

什麼原因呢?

因為連自己的毛病都不能對治,怎麼有能力讓眾生遠離這樣的煩惱無明呢?

《文殊章》上又說:「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

如來唯一是從修行而來的,

如果你能夠修行,就是真正成就了供養如來,

所以要理解「如說修行」是最真實的供養。 第二、利益眾生供養。

在《十地品》當中說:「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

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

大乘的修行是以眾生為所依的,所以,能夠利益眾生確實是供養如來。

《十地品》當中說:「諸佛出世,本為利樂一切眾生」,

諸佛出現在世間,不是為自己,

他的本懷唯一是為了讓一切眾生獲得利益安樂,

如果你能去用心利益眾生,那是真正和諸佛的心愿相應,真實能讓諸佛歡喜,

大家思維一下:

如果一個菩薩不顧自己,無私地關懷照顧眾生,

我們在旁邊看到,我們歡不歡喜呢?

如果連我們都會歡喜讚歎這位菩薩,諸佛能不歡喜嗎?

所以所謂的供養,是要自己的心和佛心相應,

你能做諸佛最歡喜的事,你能放下自己的身心,

一心為眾生服務,這就是真正和諸佛的心愿相應,這就是真供養。

佛在《像法決疑經》當中有幾句話,可能會讓大家大吃一驚。

佛說:「如果一個人在阿僧祗劫當中,以身供養十方諸佛,

以及菩薩、聲聞眾,不如有人對畜生供養一口食物,

後者的福德勝過前者百千萬倍,無量無邊。」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對可憐眾生有大悲心的緣故。

《丈夫論》上說:「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

(以悲心布施一個人,功德象大地一樣廣大。

為了自己布施一切,相比於前者,所得果報象芥子一樣小。)

救一厄難人,勝餘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在別人危難的時候,你去救濟他,這勝過其餘一切的布施,

  天上眾多的繁星雖有光,可是不如一輪圓月的明亮。)」

所以,真正難得的是有一顆象金子一樣愛他人的善心,這是以任何外物都換不到的。 第三、攝受眾生供養:

就是以慈悲心隨順眾生的意樂、根性而攝持他,讓他趨入涅槃,

經中說:「諸佛出世,為以慈悲攝眾生故」,

諸佛在眾生面前示現種種的行為相,

目的是什麼,就是隨順他攝持他,

因為只有降低到眾生的層面,

跟他的意樂、生活方式、語言方式相適應,

才能夠攝受他。

比如幼兒園的阿姨為了攝受孩子,

很隨順兒童的心理、語言、行為來和孩子交流,

這就是慈悲心的流露,如果不慈悲,必然不肯這樣做。

佛視一切眾生都象獨子一樣,以大慈悲平等攝受,

如果你能如佛的存心來做,當然會和佛相應,這樣就是真供養。

哪怕一分錢也沒有,你在諸佛如來面前彙報,

我這一段時間沒有錢供養您,我真實做了利益眾生,

諸佛歡喜不歡喜呢?決定歡喜。

維摩詰大士住在毗梨耶城中的時候,

他的財富無量,他就去攝受貧苦的民眾,

而且他以守戒清凈,就攝持毀壞凈戒的人,

他以安忍調順的行為攝持那些嗔恚者,

以自己的大精進攝持懈怠的人,

又以禪定攝持散亂的人,

以智慧攝持愚痴的人。

維摩詰大士是這樣攝受眾生的。

自己安住在聖法之中,就能攝受眾生,

自己做得好,讓別人感動,主動向你學習,要這樣子來攝受。

一切菩薩都是以普門示現來攝受眾生,

就是應當以何種身得度,就示現何種身度化他,這叫做普門示現。

這樣表演,用意是攝取眾生把他安置在佛道當中。

能這樣做,就是作如來的使者,就是和佛心相契。 第四、代眾生苦供養:

這也是上品供養,

因為諸佛唯一想讓眾生離苦得樂,

想把一切安樂舍於眾生,

想自身承當一切有情痛苦,

如果你能代受眾生苦,

那正是上合佛心,上合天心,

所以是真供養。 第五、勤修善根供養:

自己所精進的地方

應當唯一是修善根,

而不是精勤於追求名利財色,

為什麼要勤修善根呢?

因為自身不能努力勤修,

就不能做到圓滿地利樂眾生。

諸佛菩薩因地發大願,

都是為了利樂一切眾生的緣故,

以這個為動力發起大勇猛精進。

所以,為了有能力最圓滿最徹底地利他,

就要積聚如海的善根,

這樣以善根力圓滿,

才能做到利樂眾生。

這裡面的關係就是為了能利益一切眾生,

就要日夜勤修善根,這樣才能為眾生做依怙,

比如一個人要救濟貧民,

他自己首先

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才能夠做得到救濟,

同樣為利他,就要勤修善根。

一個在善法很努力勤修的人,

實際是真正的富人,

他有極殊勝的供品供養諸佛,

相反只擁有財富而善根上貧乏的人,

是拿不出上等供品的。

《大智度論》當中有一段佛的話,

佛說:「

過去我也曾經作過惡人和小蟲,

但我由於累積了善法,

現在得以成佛。

佛的十八不共法當中,

有一法是「有欲無減」,

就是佛了知善法的恩德,

所以常常想集善法的心念不曾有過減少。」

在經中,佛還這樣說「

功德果報甚深,

沒有如我一般了知這種恩德之量的,

我雖然能夠窮盡它的邊底,

我原本是以欲心沒有厭足的緣故,

才得以成佛,

所以今天還不止息,

雖然再沒有功德可證,

可是我的欲心也無休息。」

由以上的教證可以知道,

我們勤修善根,無有厭足,

正是合乎佛心,是殊勝供養。 第六、不舍菩薩業供養:

不離開菩薩事業,

就能利樂眾生。

能在行持菩薩的事業上鍥而不捨,

這是真供養。 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

就是恆時不舍離菩提心,

在《離世間品》上講到十種退失善根的法,

忘失菩提心行諸善法,

是為魔業,

是被魔所攝持。

在《文殊章》上也說,

暫時舍離菩提心的人,

這也不能利樂眾生,

什麼原因呢?

因為菩薩為了利樂一切眾生,

精勤地求證無上菩提,

如果沒有眾生,

一切菩薩不成正覺,

所以應當這樣理解法供養,

就能成就供養如來。

當然,供養飲食財物都叫供養,都是很好的,

這裡經文的密意是以殊勝來呵斥下劣,

讓與法不相應的眾生,

內心能趣入聖法的內涵。

在《文殊章》上還講到:

菩薩有十種法,

是具足圓滿修習真實的供養諸佛,

第一是以法供養,

第二修行諸行,乃至於如說能行,如行能說,

第九是長時遍修,心無疲厭,

第十是常常不舍離大菩提心,

假如具足這十法,

就是成就供養如來,

並不是以財寶、飲食、衣服名為真供養,

什麼原因呢?

因為如來恭敬尊重聖法的緣故,

就象孝子尊重父母,

就能承順父母的臉色,

心裡沒有暫時的舍離,

假如有一個人對孝子的父母很恭敬很尊重,

那這位孝子就會倍加尊重這個人。

同樣的道理,

諸佛如來是從法化生,

法是諸佛的母親,

假如有眾生能夠供養法,

那就真正成就了供養如來,

以諸如來尊重法的緣故。

所以大家要明白,

如說修行供養乃至不舍菩薩心供養等,

是真實供養,

是無上供養。

不要認為沒有錢不能供養,

只要能夠真正如說修行,

盡量利益眾生,

這樣一個正行的供品遠遠超過億萬元的財物。

希望大家在這個道理上生起定解。 以上所說法供養的重點,

總結來說就是要順乎佛心,

能夠利他自然就和佛的心愿相合。

當前的佛教徒,

把供養和利他這兩個法分成兩塊,

聯繫不起來。

他不知道真正利他

就是符合諸佛的心愿,

就是上品的供養,

一方面損害眾生,

一方面供養諸佛,

這樣是不能和佛心相應的。

在《楞嚴經》上,

阿難尊者在世尊面前這樣說: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我能證果,成就如意寶王一般的佛寶,還來度脫如是恆沙數的眾生。

我將這求佛果度眾生的甚深大願心,供養微塵數剎土的一切諸佛,這就叫作報答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伏請世尊為我作證,我願意首先趣入五濁惡世

教化剛強難化的眾生,假如有一個眾生不成佛,我終究不取證涅槃。) 下面是正式校量功德:

善男子,

如前供養無量功德,

比法供養一念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俱胝那由他分、

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

亦不及一。

過去集積的財供養無量功德

和法供養一念的功德相比,

以法供養一念的功德分成一百分,

無量財供養的功德不如它的一分;

又把法供養一念的功德分成一千分,

無量財供養的功德也不如它的一分;

又把法供養一念的功德分成百千俱胝那由他分、

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

無量財供養的功德也不及它的一分。

這就明顯地顯示出法供養的殊勝。

俱胝那由他都是大數的名詞。

迦羅分就是把人身的一根毫毛析為一百分。

優波尼沙陀分,意思是近少分,

就是把大塊碎為微塵的數目。 何以故?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

則得成就供養如來。

如是修行,

是真供養故。

法供養超勝的原因何在呢?

因為如來尊重法的緣故,

因為以如說修行而出生諸佛的緣故,

假如菩薩修行法供養,

那就能夠成就供養如來,

這樣的修行是真實供養的緣故。

因此,

外在的財供養和內在的法供養相比,

法供養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這裡有一個問題,

廣修供養的願文當中所說的供物,

都是一些花香燈燭、傘蓋音樂,

看起來是財供養,

你上頭說,法供養遠超財供養,

那經文當中所說的是財供養還是法供養呢?

如果是財供養,那它遠遠不如法供養,

這樣一方面是讚歎普賢供養願是願王,

另一方面又自己貶低普賢供養,這是自相矛盾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先講一個《維摩詰經》當中的公案,然後再下結論。 《維摩詰經》上說:有一次佛命令一位善德長者,去向維摩詰大居士問病,善德很為難地說:「我不勝任,我不能到他那裡去問病。」然後他又自言自語地說:「我以前自己在父親家裡做過大布施,供養當時的一切沙門、婆羅門、外道、貧困戶、下賤,還有孤獨者、乞丐等等,經過七天布施圓滿了,維摩詰大士他過來對我說:『布施大會不應當象你這樣子施捨,你應當做法布施的大會,何必操辦這種財布施的大會。』我就講:『居士,什麼才是法布施的大會呢?』他解釋:『法布施的大會,就是無前無後,一時之間,供養一切眾生,這就叫法施大會,就是以菩提生起慈心,以救護眾生生起大悲心,以受持正法生起歡喜心,以攝持智慧行持舍心,以攝持慳貪生起布施波羅蜜,以轉化犯戒生起持戒波羅蜜,以無我無法生起安忍波羅蜜,以遠離身心之相生起禪定波羅蜜,以一切智生起般若波羅蜜。』而且他下結論說:『善男子,這就是法布施大會,假如菩薩安住在這種法布施大會當中,這是大施主,也成為是一切世間的福田。』當時我心就獲得清凈,嘆為希有,我頂禮維摩詰大士,解下價值千萬的瓔珞向大士供養,可是他不肯接受,我祈求說:『唯願大士接受,隨意使用。』維摩詰接受瓔珞之後,分成兩份,一份是供養大會中最下賤的乞丐,一份是供養最尊貴的難勝如來,與會的大眾都見到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瓔珞出現在難勝如來的手上,變成四個柱子的寶台,四面都裝飾得很莊嚴,不會互相障蔽。當時的維摩詰大士示現神變之後,就說:『假如施主以平等心布施一位最下賤的乞丐,等同如來福田之相,沒有勝劣的分別,大悲平等,不希求果報,這就名為具足法布施。』」

通過這個公案後面維摩詰大士的教誡,

我們就知道財施和法施的關係,

維摩詰居士是施主,乞丐和難勝如來是受施者,瓔珞是所施的財物,

因為供養布施瓔珞的時候,維摩詰大士用心寬廣,平等平等,沒有高下的分別,沒有人我的分別,智慧和實相相應,大悲不障礙隨緣,因此悲智雙運,施而無施,度而無度,這就是功德無量。

維摩詰大士教善德長者,能夠這樣做,財施就是法施。

所以經上說:「如果施主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賤的乞丐,如同供養如來福田的心相一樣,平等大悲,不求果報,這就叫作具足法施。」所以,平等布施,也就成為是法施。

維摩詰大士作財布施,都能叫做法供養。以此類推,就知道普賢甚深微妙的觀修,當然既是財供養也是法供養,而且是殊勝的法供養,因為能供之因是普賢行願力和甚深信解的緣故。圭峰大師說:真正按前文所說的觀行如說而行,就是如說修行。在修觀行的時候,一一都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等等的善心相應,這就是真正的法供養。所以普賢雲供既是財供,也是殊勝的法供養。

善德長者有什麼過失被維摩詰大士呵斥呢?

因為他的布施有限,

因為只在父親舍宅,

這是處所有限;

只布施七種人,

這是所施之境有限;

七天期滿,

這是時間有限。

財施有限,

法施無窮,

財施是世間果報,

法施是出世間果報,

所以受到維摩詰大士的呵斥。 下面是總結無盡:

此廣大最勝供養,

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供乃盡。

而虛空界乃至

煩惱不可盡故,

我此供養亦無有盡。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這也是無盡的、

無間斷的供養大願,

這個願王沒有時間上的間斷,

沒有身心的疲厭,

是這樣一種大行願。

我們的心性廣大無量,

沒有局限沒有盡頭,

稱性所發的供養大願也就沒有任何局限,

因此這樣的廣大殊勝供養,

乃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

我的供養才有窮盡的時候,

以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窮盡的緣故,

我的供養之行,也是永無窮盡,

而且念念相續,沒有一個剎那間斷,身語意業沒有一絲毫的疲倦厭足。

這樣的願王真正是豎窮橫遍,是真正地發到底的。

以這樣的行願,就可以證入不可思議的法界,就可以成就如來不可思議的功德。


推薦閱讀:

TAG: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