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一、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

    1.教育孩子要比任何工作都難

    [法]蒙田:「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

    [德]康德:人類有兩件事情最難:一是如何「統治」他人;另一個是如何「教育」他人。

    [蘇]高爾基:「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於教養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

    可是,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松的心態:只有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有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國父母什麽時候開始承認教育的艱難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兒童」,父母們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2.科爾曼報告: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中國家長普遍願意把孩子成長的責任全部推卸給學校。如果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問題,家長更願意指責學校的老師,一般不願意承認那是家長自己的的失誤。1966年美國人科爾曼向國會遞交了《機會均等調查研究報告》,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這個調查研究的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在此以前,人們只知道,黑人學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而且越往後差距越大。科爾曼和大多數人一樣,都以為這種差距主要是學校的辦學條件造成的。調查結果卻發現,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校舍設施、教師工資等有形條件上的差距,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麽大。而造成黑人學生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的條件,而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父母決定的!「科爾曼報告」發表後,人們開始從兩個方面調整自己對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視學校教育質量評估;二是重視學校教育背後的家庭教育。

    3.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業」。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當父母就是一日為父,終身為父,一日為母,終身為母。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麽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孩子可能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也可能會成為我們最大的悔恨。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麽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無論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敗,整個人生就失敗。無論國家多麽發達,家庭教育失敗,整個國家就陷入衰敗。世界各國教育的競爭,與其看作是學校教育的競爭,不如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競爭。家庭教育的成敗,同樣決定學校教育的成敗。「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家長的手中。」

    把天才培養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最大的犯罪。由於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有,連補償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我們只有把這個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這幾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家庭是人成長的根部和根本,是為孩子的成長墊底的典籍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得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對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體狀況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學校,而是孩子從父母那裏所接受的遺傳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永遠的底色。孩子所接受的遺傳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後操縱孩子的學校生活。

    4.中國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中國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著感覺走」,忽視教育科學和兒童成長規律。

    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範本」。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有教養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養,孩子必倒黴。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還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

    蘇霍姆林斯基在《家長教育學》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結婚證前必須學習家長教育學,否則不發結婚證。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科學訓練的父母,正如一個沒有領到駕駛執照的司機一樣,如果匆匆上路,必然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現在的中國,什麽都提倡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西方方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

    我們經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我們的孩子還沒到起跑線(還沒出生),就意味著已經輸掉了。

    二、13歲前後,改變孩子一生的關鍵

    在此結論之上,我們不妨加上這樣一個教育期限--13歲。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13歲以前的有效教育、優良教育,必將改變孩子的一生!

    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如果在發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1.人的三大發展關鍵期:3歲、6歲、13歲

    事實證明,孩子在13歲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極強的。如果這個時候,給他的大腦中輸入樂觀、勇敢、有禮貌、知識無價、人生美好等關鍵詞,那麽這些優良的品質與思想,必將伴隨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終身;而如果此時,將狹隘、自私、懶惰、學習很苦、社會黑暗等關鍵詞輸入孩子的大腦,那麽這些不良的品質與思想,也必將伴隨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終身!

    13歲,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這不僅是因為從此以後他們即將告別小學生活、進入中學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歲以後,其業已成型的個性、習慣,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極難改變的。

    13歲前,父母的作用無人可替代。為什麽是13歲?13歲,意味著什麽呢?

    從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結束小學的學習生活,進入中學繼續求學。

    從孩子的心理特徵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已經結束兒童期,進入了少年期,並即將踏入青年的初期。

    從孩子的生理特徵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跨入一個高速成長的階段——青春期。

    從教師的感受方面講,13歲前的小學生,往往更遵從學校的規矩、聽從教師的管束,可塑性很強;13歲以後的中學生,若其已經養成了頑劣的學習態度、不良的學習習慣,往往會令人束手無策。

    從父母的感受方面講,1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很簡單,父母的思想通過簡單的轉化,就可以轉變為孩子的思想;13歲後,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強,不聽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們標新立異的方式。

    2.教育一般只在孩子16歲之前起作用,16歲之後只能看孩子個人的造化了

    作為父母,不管你的孩子尚處於幼兒期,還是學齡前、小學階段,眾多13歲以後,或者說是中學生母親的煩惱,就是你必須以之為借鑒的——

    「本以為孩子上了中學,就會改掉馬虎的毛病,而事實卻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癒演愈烈。」

    「孩子小時候,就不愛說話,我也沒太在意。現在,連讀篇課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學的時候,在我的強迫下,孩子還能學習點。而今,我一說該學習了,他就嫌我煩,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

    馬虎、閱讀能力差、厭學等等不良現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長大之後日益顯現的問題。可其實,這些問題的病根,在孩子13歲以前,就已經成型並根深蒂固。

    有關專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從幼兒期開始到小學階段是孩子個性形成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個性以及行為習慣方面,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反之,如果錯過了這個"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極有可能是無效的。

    3.小初銜接,你準備好了嗎

    12—15歲,是孩子成長的獨立關鍵期,這一階段又叫心理斷乳期、青春叛逆期、發展危險期。這一階段,孩子與父母吵架、離家出走、自殺、犯罪的最多。

    據調查:43%的小學畢業生不適應初一新生活。

    小初銜接階段,孩子面臨「三大變化」:生理變化(性發育成熟,對異性好感);心理變化(渴望獨立,自我感覺長大了;青徐變化頻繁);學習方式變化(急需要提高自學能力)。

    在此,父母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常常認為「孩子還小,沒關系,長大了就好了。」一位母親,就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悔恨地寫到——

    孩子小的時候,就十分不愛學習,教他數數都不願意學。對此,我也沒在意,心想,這些知識很簡單,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十分貪玩,作業只有在我的嚴格監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長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將註意力集中在學習方面。

    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小學畢業進入中學後,本就不愛學習的他對學習更是提不起一點興趣,上課睡覺、逃學,成了家常便飯。我急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關在房間內令其閉門思過……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剛剛發現孩子不愛學習的同時,媽媽就能夠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採用多種方法去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許,事情就不至於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註重方法,還必須及時。

    4.你了解多少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比如: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反面例子)

    秩序規範關鍵期(2—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這就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古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狼孩和豬孩)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這一階段也叫心理斷乳期、青春叛逆期、發展危險期。這一階段,孩子與父母吵架、離家出走、自殺、犯罪的最多。

    (培養孩子獨立,請從讓他獨房獨床睡覺開始。)

    所謂「成人」,就是成為獨立的人。成為獨立的人,簡稱「成人」。如果期望孩子成為獨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須先過獨立的生活。有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幹擾孩子的成長。

    5.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如果父母都選擇了事業,則可以考慮付出較高的代價,為孩子尋找受過專業訓練的「家庭教師」,而不是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保姆」。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愛20%;

    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

    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

    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

    初中  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

    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做母親的,「該放手時就放手」;做父親的,「該出手時就出手」。

    三、給家長的「十條建議」

    1.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母親的工作是天使的工作)

    一直有這樣一個關於母親的故事,深深地感動著我、啟發著我:

    一天,在美國某所大學的日文班裏,突然出現了一個50多歲的老太太。開始大家並沒有感到奇怪,因為人人都有權利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可過了不長時間,年輕人們發現,這個老太太並非是退休之後為填補空虛才來這裡的。每天清晨她總是最早來到教室,溫習功課,認真地跟著老師閱讀。老師提問時她也會出一頭的汗。她的筆記記得工工整整,年輕人們紛紛借她的筆記來做參考。每次考試前老太太更是緊張兮兮地復習、補缺。

    有一天,某位老教授對年輕人們說:「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們可以問問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養的孩子。」

    大家一打聽,果然,這位老太太叫朱木蘭,她的女兒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女部長--趙小蘭。

    人們常說「見其母,知其子」,這並非是沒有道理的。研究表明:母親的素養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將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乃至一生!

    如果此刻,我們問天下所有的母親這樣一個問題: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怎樣的人生?我想,無一例外的,所有母親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幸福、富有、快樂、有知識、有修養、事業有成……」甚至有些母親會說得更具體:「我想讓孩子成為明星」、「我想讓孩子從政」、「我想讓孩子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可為了將這些美好的心願變為現實,作為母親,我們究竟該為孩子做些什麽呢?

    2.父教力度決定孩子高度(父親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會的橋梁)

    中國的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孩子年齡越大,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100%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99% 的母親為此操持而忙碌著。100%的孩子需要並渴望父親的愛與教導,卻只有1%的家庭意識到父教的重要性。父親是孩子成長中最堅實的臂膀,父親的愛,父親的教導,將決定孩子的一生,父教力度決定孩子高度。

    父教缺失會讓孩子終生缺鈣。對於男人來說,做父親也應該是事業的一部分。父親會給孩子權威感、紀律感、約束感。沒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紀律教育和監督的機會。

    父親別無選擇地要成為孩子的榜樣。現在有些母親經常在孩子面前貶損丈夫「窩囊、沒本事」。對於孩子來說,父親的權威性沒有了,榜樣就倒塌了。兒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學習是觀察學習。有教育意識的母親應該在孩子面前盡量維護父親的形象。

    父親會讓男孩成為真正的男子漢,會讓女孩更有自立精神。

    3.先有夫妻之間的幸福婚姻,才可能有孩子的幸福成長

    不要顛倒了家庭教育中的因果關系,顛倒的後果是:夫妻之間忽視或取消了正常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裏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恩愛與美好,孩子的成長便陷入災難。自身不幸的人,不僅無法幫助他人,而且可能給他人帶來不幸。成功的家庭教育始於幸福的婚姻。先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後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如果夫妻之間為了孩子的教育而忘記了自己,這樣的後果是:父母的破釜沈舟式的期望將使孩子承受沈重的壓力,父母會以愛孩子為借口、以愛的名義破壞孩子的成長。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閑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父母在家庭所營造的環境構成了孩子的後天遺傳。家長的責任是為孩子提供兩個「遺傳」:一個是先天遺傳;一個是後天遺傳。

    先說先天遺傳:教育者可以對教育持樂觀的態度,但不要樂觀到不考慮遺傳的程度。不要恨鐵不成鋼,鐵有鐵的用處,鋼有鋼的用處。不要以為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是醜小鴨努力學習的結果,真實的原因是:醜小鴨的媽媽生了一個天鵝蛋而不是鴨蛋。

    再說後天遺傳: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是為孩子提供「後天遺傳」。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類似母親的子宮。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宮殿,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二宮殿。父母的使命,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和諧溫馨的充滿書香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出了問題,孩子就會成為問題兒童。有時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藥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4.慎重對待「吃飯的習慣」

    不要讓孩子養成偏食的習慣,孩子的偏食習慣100%都是家長造成的。偏食的孩子不會獲得成長需要的全面營養,偏食的孩子都是營養不良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吃過多的糖果、巧克力以及其它甜食。在糖果、巧克力面前不能節制的孩子,長大之後不會有什麽出息,至少,他的身體不是臃腫,就是脆弱。吃甜食而不節制的孩子,身體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裏去。

    不要讓孩子吃零食和喝飲料。中國市場上的兒童食品和飲料幾乎都是垃圾食品,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不要讓孩子吃零食和喝飲料!讓孩子吃喝這些東西,就相當於讓孩子喝毒藥!父母尤其應禁止孩子飯前吃零食。飯前吃零食會讓孩子處於似餓非餓的麻木、饜足狀態,孩子會因此而失去食慾。沒有食慾的人,食慾不強烈的人,是不幸的。「不能從粗糙的木桶中飲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

    中國民間的經驗是:「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不要讓孩子吃得太飽,吃好就行了。吃得太飽,胃就會大腦爭營養,造成大腦缺氧,影響大腦發育。小胖墩沒有幾個聰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特別的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個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全家人圍著一個桌子吃飯,彼此牽掛著對方的飲食習慣,聊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杯盤之間偶爾發出清脆的響聲,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常常是因為父母長期不和孩子圍著一個桌子吃飯的緣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學會了怎樣做一個風趣的講話者和一個好聽眾。

    與父母一起吃飯,孩子更優秀。據研究機構調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較高的學業成績,很少出現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伏爾泰說:「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駕駛它們的天堂。」

    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5.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麽,在做什麽。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註意把八個字:惜「言」如金,點到為止。

    6.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麽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正常的人」。不要光羨慕人家的高樓大廈,我們在教育孩子上要先打好地基。

    「一隻手」、「一隻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一隻手」:指責甚至打罵孩子;「一隻眼」:只看孩子的考試成績。其實一個孩子,如果情感不好,個性不好,道德不好,人際關系不好,就是學業再好,也是很難有什麽出息的。「一根筋」:不顧一切,一條路要走到黑。

    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中國家長的三板斧:誇、罵、打。

    好的家長能用一百種方法教育同一個人孩子;不好的家長用一種方法教育孩子一輩子。

    7.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塗,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

    愛是一門藝術。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

    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溺愛」的嚴重後果就在於,一個孩子很可能一直「長不大」,一直無法「社會化」,最終成為一個「超級嬰兒」。

    8.不要在孩子面前非議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增強孩子的向師性,就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而一旦老師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打了折扣,孩子就會對老師「嫉惡如仇」,甚至會遷移到「不學老師所教的課,不做老師布置的作業」,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其實,既為人師,必有其可取之處,也必有其閃光之處。就像陳美如教授曾在「兩岸三地」的學術會議上的現身說法:有一次,她的孩子在她面前抱怨自己的老師。她拉著孩子的手說:「孩子,這個世界上,老師大概有四種:第一種是學問好做人也好。遇到這樣的老師,要好好珍惜,好好學她的學問,好好學她的做人,這是機緣,是福分;第二種是學問好做人不怎麽樣的老師。遇到這樣的老師,要好好學他的學問,不要學他的做人;第三種是做人好學問不怎麽樣,遇到這樣的老師,就要學他的做人而不學他的學問;第四種是做人不怎麽樣學問也不怎麽樣,遇到這樣的老師,就要好好自學。這也是機緣,也是福分啊。所以,永遠不要說自己的老師不好!」

    9.性教育,晚講不如早講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徵發育為標誌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時期。青春期是個體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一般來說,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約從10-12歲開始,而男孩子則從12-14歲才開始。

    「性」要怎麽說出口?拐彎抹角不如直言不諱。不要把孩子正常的異性交往當作早戀。

    為孩子選擇一本青春期教育書。推薦:《藏在書包裏的青春——中國青少年性教育生動讀本》《袋鼠媽媽教我如何長大——童話中的性教育》等。

    10.千萬別錯過孩子的黃金閱讀期

     8—14歲,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黃金閱讀期。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有效的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一個人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讓孩子書包裏多點「太陽」。

    閱讀是分階梯的。為孩子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圖書,非常重要。一本不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書,哪怕它再經典,也只能敗壞孩子的閱讀胃口。

    教給孩子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營造書香家庭。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

    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

    把人帶往遠方。

    這渠道最窮的人也能走,

    不必為通行稅傷神,

    這是何等節儉的車,

    承載著人的靈魂。


推薦閱讀:

你孩子有多厲害?
有娃家庭踩過的十個裝修大坑
【以案說法】離婚後,孩子到底跟誰姓?
孩子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更幸福?
寶寶3歲以後就不要在人前這樣稱呼TA了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