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解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緣網站 佛教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第一 講 稽首本然凈心地無盡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雲香雨花雲及花雨 寶雨寶雲無數種為祥為瑞遍莊嚴 天人問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薩至 三世如來同讚歎十方菩薩共歸依 我今宿植善因緣稱揚地藏真功德 慈因積善誓救眾生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 智慧音里 吉祥雲中 為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 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一切慈母眾生不墮三惡道,速速從生死輪迴之中解脫出來,所以如理如法地聽聞《地藏菩薩本願經》。 感謝十方諸佛菩薩慈光的加被!感謝地藏菩薩威神的加持!非常高興有這麼一個機會,與大家在靈泉寺共同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不定時更新,如果有ipad可以到蘋果商店搜索「 大願說法」下載,《大願說法》電子書ipad版。 五重因緣我們希望靈泉寺能夠建設成為一個規模宏大、持戒清凈、道風良好的叢林。新道場的建立,一定首先是講《地藏經》。因為我們建設寺院,要依於地,有地才能建寺院。我們建好這個寺院只是硬體。 同樣的,我們修行修道要依於心地,在心地上下功夫。我們大家都在心地上下功夫,成為一個如法如律的道場,這就需要學習地藏法門。道場如法如律,我們功德就很大;如果道場沒有在心地上用功夫,成為一個虛耗信施,乃至於爭名奪利的場所,那我們業障就很重。所以這是我們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第一重因緣。 第二重因緣:因為《地藏經》是整個佛法的根本法。好像樹、花有根一樣,我們看鮮花如果有根的時候,盛開的時間會比較長。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斷插在花瓶裡面幾天它就萎謝了。為什麼我們學佛一開始信心很足,漸漸地覺得好像沒有什麼成就和感應呢? 因為我們沒有在根上下功夫,沒有重視地藏法門。就好像插在花瓶裡面的鮮花一樣,前面是好看的,後面就凋謝了,那我們學佛道心就容易退轉。所以學佛第一年是鋼條,信心很堅固;第二年就軟下來了,是麵條;第三年可能就是油條。那就是說明我們沒有了解地藏法門,所以難以得成就。一般人都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因果、三惡道苦、地獄,這個很淺我自己都看得懂。其實不要輕視這個法門,這個法是無上醍醐,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法。 我們一般都知道說《地藏經》是佛門裡面的孝經。但是我們更加要知道《地藏經》是我們的救命經,救濟眾生免墮三惡道的救命經。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乃至於出家、皈依、學佛很長時間,我們將來能夠免墮三惡道嗎?將來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嗎?不一定的啦。很有可能是墮到三惡道中間去。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學佛的人很多都是多惡少善。我們學佛的人呢?一天反省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也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多,起煩惱的時候多,真正想修持佛法,能夠保持正知正念的時候是非常少。所以在《百法明門論》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面善的心所只有十一個,可見是多惡少善;而且就算是修善法的時候也不圓滿。 我們最初發心修善法也是發心不廣大,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而是求一些人天福報,而且很多很多的求願。你看有些老太太拿幾個蘋果來,第一個蘋果供在佛前,"保佑我孫子要能夠健康成長,能夠考上清華大學";第二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兒子做生意發財";第三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健康長壽,八十歲好像三十歲一樣。"如果佛菩薩敢吃,那就是怪事了!(眾笑) 我們做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比較迷惑的。最初修善法的時候是發心不圓滿,中間修的時候容易懈怠。我們開始發願說:"我要每一天堅持誦一部《地藏經》。"或者"每一天堅持誦一部《藥師經》。"但是修一下、修一下,漸漸地這個心就懶惰懈怠了。就說:"我很忙,沒有時間誦。明天再補吧。"明天又說:"我很忙,後天再補吧。"一天復一天,非常的懈怠。 就算是中間堅持做了,而且這個事情做圓滿了,做圓滿以後能夠不起驕慢心的也是很少,做完以後執著我有一個修行的功德。好像《六祖壇經》上講的法達法師一樣:誦了三千部《妙法蓮華經》就貢高我慢得不得了,見了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不落地。 可見就算是修善,初、中、後都是不圓滿的。這樣我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要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夠有很大的信心說我決定不墮三惡道,我還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嗎?很難說。 所以我們要學習地藏法門。救度一切眾生免墮三惡道苦的救命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好好地學好她,我們決定最起碼有一個保險:我們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根本法,不要說發願發得很大,但是不切實際,自己沒有腳踏實地去修。 民國時候的諦閑法師他有一個年輕的弟子,跟著他出家的時候,看了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很歡喜。他就跑到師父面前說:"師父啊,弟子發願跟地藏菩薩的願力一樣,到地獄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法師這個時候正好在點香,手裡拿了三支香,法師說:"你來,你來。"那個弟子就走過來,法師拿著香往他手上一插。 "唉呀" 燙得他馬上叫起來,痛叫一聲。 諦閑法師說:"你看看,這麼小小的一點點火你都不能夠承受,你還說到地獄裡面極熱火焰之中去度眾生,你可能嗎?" 所以說我們在發廣大誓願的同時,一定要培養道力,好好修持。 第三重因緣:我們看到《地藏經》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後,在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以前這個漫長的時間,這些眾生釋迦牟尼佛都託付給地藏菩薩教化。 我們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什麼時候講的嗎?是釋迦牟尼佛講完《妙法蓮華經》以後,為了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的恩德,帶領弟子上升到忉利天三個月,講說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二月十四講完,又下到人間來,到曲女城,二月十五就講《大般涅槃經》,一天講完,講完以後就示現入大涅槃。可見這個經是釋迦如來在臨入涅槃之前,把我們這些後世沒有解脫的末法時期的眾生託付給地藏菩薩。 可見地藏菩薩是代理佛,一直要過兜率天的四千年,也就是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才會下生成佛,所以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中都是地藏菩薩教化我們。 當然釋迦如來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釋迦如來入涅槃以後,正法一千年戒律堅固,眾生依靠嚴持戒律可以成就。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眾生修習禪定可以得成就。末法一萬年斗諍堅固,凈土成就。我們現在是什麼時候?我們北傳佛教,中國的佛歷是三千多年,就是說按照中國的說法佛陀入涅槃三千多年了。按照南傳佛教通用的說法,今年是佛歷二五四八年,也就是說佛陀涅槃那一年稱為佛曆元年,佛陀入涅槃已經二千五百四十八年。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末法一萬年也過了五百四十八年,這一萬年最後還有《無量壽經》留後一百年度眾生。《無量壽經》之後還有阿彌陀佛聖號留後度眾生。再往後還有五十六億多年這個漫長的時劫之中都是地藏菩薩來教化。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地藏菩薩也是誓願宏深,所以留下了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故事:劉備託孤白帝城,三國時候的劉備要死的時候把他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他怕諸葛亮起二心,就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肖,汝可取而代之。"你乾脆取代他,你來做皇帝。 諸葛亮很聰明,馬上跪下來說:"我絕對不會起異心,一定是一心一意輔佐幼主。" 所以後面我們可以看到《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看杜甫紀念諸葛亮的詩說: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但是劉備這個兒子扶不起,我們常說扶不起的劉阿斗。劉禪他在諸葛亮死掉以後不久就亡國了。亡國以後被俘到西晉的首都,當時西晉的君主問他:"你在這邊習慣嗎?你還懷念四川嗎?"他說:"此間樂不思蜀。"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會留念四川的。這個很愚痴。 當然這是個比方,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之前,把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託付給地藏菩薩教化。但是很多眾生還是如《地藏經》所說: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為教化。地藏菩薩剛剛把他救出來,救到人間來,他又造惡業,又墮到地獄裡面去了。所以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業障深重,迷戀這個娑婆世界。你看劉禪是此間樂不思蜀;我們有些眾生是娑婆世界以為樂,不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口裡面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心中真正厭離娑婆,願生極樂這個心沒有真正生起來,所以難以成就。 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上,佛陀臨入涅槃了,一再地把末法眾生託付給地藏菩薩。而地藏菩薩也是誓願宏深,說:"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真正學佛的人,有菩提心的人,讀到這段經文的時候一定是痛哭流涕!為什麼?第一個是感動地哭。如來臨入涅槃,他心心念念想的,是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沒有什麼機緣能夠聞到佛法。聞到佛法以後,也還是迷惑顛倒不起信心,起信心也不堅固,容易退轉,所以墮落到三惡道中間。因此釋迦如來悲心懇切,一再一再地將我們託付給地藏菩薩,以我們為念。 第二個應該是感恩地哭。佛陀與地藏菩薩的恩德勝過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因為父母愛護子女是一生一世,而佛菩薩救度眾生是生生世世。所以我們看《本願經》上說眾生都是"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我們不單單是今生得人身聞佛法呀!我們過去生也曾經得人身,聞佛法,但是迷惑顛倒造惡業,墮到地獄中間去了。地藏菩薩把我們救度出來,我們現在又得人身,如果我們不好好修行,將來又要墮到三惡道中間去,又要勞累地藏菩薩把我們再救出來,乃至於"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所以佛與地藏菩薩的恩德勝過父母親對我們的恩德,無量漫長的劫數、時間之中來救度我們,幫助我們。 第三個應該是慚愧地哭、懺悔地哭。祖師有一個偈子說: 佛出世時我沉淪,今我出生佛滅度。 懺悔此身業障重,不見如來金色身。 佛陀出世的時候我們也在這個世界上,但是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見到佛陀。我們那個時候可能是做一條小蟲子,沒有這個機緣聞到佛法。"今我出生佛滅度",現在我出生了,得到人身,但是佛陀入涅槃了。"懺悔此身業障重,不見如來金色身。" 實際上我們經常會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大家信不信?說:"沒有吧,我從來沒有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乃至於我朝拜九華山也沒有看到過,也沒有得到什麼感應。"什麼是地藏菩薩的化身知道嗎?我們心中起惡念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過來提醒我們,用佛陀的正法來教化我們,這個就是地藏菩薩加持他。為什麼?你看地藏菩薩誓願宏深啊!救度那些乃至於五逆十惡、惡業極重的地獄眾生他都能救、能度,其他眾生更加好度。其實我們常常會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但是我們不肯相信,不肯接受,信心不夠。 所以我們要知道諸佛菩薩在我們迷的時候,他會透過我們身邊的人善巧方便地用如來的正法來啟發我們,勸導我們;起惡念時令我們惡念止息;這個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我們如果是起惡念、造惡業的時候還有人在旁邊讚歎,這個就是妖魔鬼怪在加持他,是妖魔鬼怪的化身。 所以我們要依止善知識,蕅益大師說:持戒為本,觀心為要, 善友為依,凈土為歸。 儒家也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很正直,很寬容、體諒,而且多聞正法。這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我們要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 華智仁波切曾經作一個偈子說: 我得人身無義恆空過,我為佛子未如教修學, 彼諸暇滿精勤勵力者,願仗上師三寶共加持。 無量劫以來我們也得到過人身,但是毫無意義地浪費掉了。《無量壽經》上面說:"世人共爭不急之務。"為一些瑣碎的事情煩煩惱惱地將光陰虛擲,歲月空拋。無量劫以來,我得人身的時候也曾經聞過佛法,也做過佛的學生,但是以前考試不及格,說不定還是零分,所以還在做凡夫,還是業重的眾生,沒有依教奉行、沒有如教修學。 所以我們要向那些大德學習,得到暇滿人身要精勤勵力修持正法,好像密勒日巴尊者、六祖惠能大師一樣。祈請地藏菩薩加持我們,祈請十方三寶加持我們。 第四重因緣:為什麼我們要講《地藏經》,這個因緣是什麼?因為很多人學佛多年他不能安心,不得感應。 我們經常會聽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看《地藏經》上面講修地藏法門,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有二十八種功德。《藥師經》上也說念《藥師經》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富饒得富饒,求長壽得長壽。為什麼我們念了很久也沒得到這些?以為說這個經好像不靈,其實錯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如何如法地去求,沒有了解這個法門。誦《地藏經》的人很多,真正透徹懂得《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人、了解地藏法門的人有幾個?都是表面上念一念就等待說這些經中的利益都會得到。看起來很容易:我們乃至以少香少花供養地藏菩薩都能夠得到無量的功德。為什麼好像沒有得到?因為我們沒有了解,一切都是表法的。我們供少香、少花、少水都是表法的。 曾經有幾個居士看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上面說可以求智慧,如何求呢?如果有人讀誦經典沒有記憶力,你只要在南方清凈之地擺一杯凈水,然後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念地藏菩薩聖號,一日一夜,吃下去以後就可以記憶力非常好,能夠永持不忘。他也做了,也真的一天一夜沒睡覺。水喝下去以後說還是沒有開智慧,還是沒有增強記憶力。 其實他不懂!知道佛陀說供一杯水,水是什麼意思嗎?我們供一杯水,水是清凈的,我們供這杯水的時候提醒自己要修清凈心;水很平靜不會動,這是平等心,告訴我們見到這杯水,供這杯水我就要修平等心;水很清澈,好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夠照見人影,就是照見,就是覺悟,所以供水就是清凈、平等、覺悟。 不是你擺一杯水在那裡就可以了,所以不是這個法不靈,而是你不懂。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要真正知道一切都是表法的,然後如理如法地去做,不要單單學一個形式。有些人做水供很快很快地擺很多杯水,擺了以後馬上又倒掉,然後再擺,如果沒有了解內含的深意,功德就比較小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法門是告訴我們如何能夠得感應,如何能夠得成就。最重要的是如何轉業力為願力,轉業報為示現,《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告訴我們了。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要了解地藏法門的精髓。 如果你沒有能力超出業力的控制,無論你怎麼修都是凡夫。如果你能夠轉業力為願力,能夠轉業報為示現,那是真正的成就!轉過來的人決定沒有自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決定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的前半部分就是離我人四相,後半部分就是離我人四見,見是相的根本。 所以我們要學習地藏法門,了解由地獄眾生乃至於成佛,一切都離不開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是體,因果不空是相。"我們首先就要樹立正見,世間的正見是業果如理取捨,出世間的正見是中觀正見、般若空性智慧。 第五重因緣:我們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其實將整個的菩提道次第都包含在其中。我們顯教裡面有三種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但本願經之中就包含了整個的菩提道次第,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到暇滿難得,到念死無常,到三惡趣苦。我們看《地獄名號品》到皈依三寶,其中《稱佛名號品》是佛寶,《校量功德品》是法寶,《見聞利益品》是僧寶,到業果如理取捨,就是說特別詳細地講解了共下士道的修法。再往上就是求解脫心,修四諦、十二因緣,乃至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整個的菩提道次第都包含在其中。 大家不要輕視這個共下士道,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來說如果能夠把共下士道修好根基就有了,其他的法門都容易成就。如果共下士道沒有修好,哪怕你修密集金剛也不能成就,也不為高。有一位仁波切說過,如果真的能夠修念死無常,任修何法皆是深法,如果不能夠真實地生起修念死無常的功德,你就是修密集法也不為深,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地藏法門,重視共下士道的修法。 能海上師曾經給隆蓮法師題過幾個字,告訴她如何修行。能海上師說: 解般若道,行下士行。 不空不著,內蘊悲心。 這個就是實修法的精華。"解般若道"見地上要很高。"行下士行"行持上要非常踏實,業果取捨如理如法。"不空不著",不空,要重視這個事相的修持,但是要不執著。"內蘊悲心"。 海公上師說:"般若無相,寓於六度萬行,故曰慧行。"般若智慧沒有形象,通過六度萬行,通過具體的行持體現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修慧行。慧行沒有實證,稱之為正知正見;能夠真正實證就是般若度。 這個是我們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幾重因緣。希望大家了解了本願法門以後,能夠真實地心與法相應,心與戒、定、慧相應。 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表面上是學佛,甚至於皈依多年,乃至於受了菩薩戒,但是每一天中間心與貪、瞋、痴相應的時候多,與戒、定、慧相應的時候少,你說我們會到哪裡去?很難脫離三惡道啊!不管你學了多少法,不管你說我也參過禪、念過佛、持過咒、灌過頂,不管你怎麼做,最終你的去向恐怕是三惡道的多了。為什麼?起心動念的時候與貪、瞋、痴相應的多,那不去三惡道去哪裡? 所以要真實地在心地上下功夫,不要表面上盲目地這裡求法,那裡朝拜。如果心不與法相應,不管你怎麼修都是輪迴法,不是解脫法。所以這是我們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應該得到的非常重要的啟示。 五重玄義 接下來我們來講一下五重玄義。按照天台宗講經的規矩,一開始要講五重玄義。賢首宗就講十玄門。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這個稱之為五重玄義。 釋名 我們先解釋這個名稱。這個經名《地藏菩薩本願經》,經名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所以是人法立名。 在七種立題之中有單人立名、單法立名、單喻立名。《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這是單人立名;《大般若經》,"般若"是法,單法立名;單喻立名:《稻稈經》、《纓絡經》這些都是單喻立名。 還有人法立名、人喻立名、法喻立名和人法喻具足立名。比方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法的體、相、用大方廣;"佛"是人;"華嚴"以菩薩六度萬行的因花來莊嚴萬德莊嚴的佛果;這是比喻,人法喻具足立名。 我們詳細講一講這個經題:《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 先講這個"地"字: 第一個是能生意。大地能夠生長萬物,一切萬物都依靠大地而生長;菩薩能生長一切善法。 第二是能攝意。土地能夠攝一切生物,令他們安住,一切萬物都安住在大地上;菩薩能夠攝持一切妙法。 第三是能載意。大地能夠負載礦物、動物、植物;菩薩能夠負載眾生到解脫的彼岸,能夠攝持一切妙法在大覺心地之中。 第四是能藏意。大地能夠含藏礦物、珍寶;菩薩能夠含藏無量的妙法。 第五是能持意。土地能夠令萬物生長;菩薩能夠總持妙法,總持善行使它增長。 第六是能依意。土地為萬物所依靠;菩薩為眾生的依靠,在娑婆世界,乃至於無量世界為眾生的依靠。 第七是堅牢不動,地大堅固性,地性堅實不可動。菩薩的心性如金剛,所以《地藏十輪經》上說:"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名"地藏"。心如大地能夠安一切,能夠攝持一切,地不分好惡,不會說這個是好人,我就載他;那個是惡人,我就不載他。所以說地不會分好人惡人,都會載負。我們的真心也是不分,我們的妄心在分。 所以我們看到地藏菩薩這個名字,要能夠啟發自己的心地,開發自己心地具足的三德秘藏。我們經常會說聞地藏名能夠得到無量的功德,這個"聞"不是聽一下,聽到念南無本尊地藏王菩薩就能夠得到那麼多的無量功德了嗎?不是的。這個"聞"是指聞慧。 【藏】 然後講"藏"。 "藏"是心地含藏無量的自性功德,盡虛空、遍法界。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地藏,心地真如本性裡面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圓滿具足,十法界都在我們心地之中。"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生萬法是表現在外面的十法界依報、正報的莊嚴。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能夠開發認識心地寶藏,這個就是修地藏法門。 三德秘藏 心地中有什麼寶藏呢?三德秘藏。 第一個是法身德。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這是我們的法身德,開發自性。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可以直了成佛。心地法門就是地藏法門。 我們可以用月亮來比喻。凡夫眾生沒有接觸佛法,好像初一、初二的月亮一樣,雖然有,但是看不見。同樣的,自性功德圓滿具足,但是不能顯發。 剛剛學佛,好像初三、初四、初五的月亮一樣,有一絲的月牙;到了證小乘果位的時候好像初六、初七、初八的月亮一樣;到了菩薩,乃至於好像十三、十四的月亮一樣;到圓滿成就佛果的時候就是十五、十六的月亮。 所以我們八月中秋賞月的時候,不要只是說這個月餅好吃,或者大家團聚一下。最重要的是賞月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要開發我們的自性功德,好像十五十六的月亮一樣,這樣來成就法身德。 如何開發呢?如何超出六道輪迴呢?其實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已經給我們講透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這個皆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顯發出來呢?智慧是是體;德相是相。如何顯發出來呢?就是要斷執著、分別、妄想。 真正能夠斷執著的時候就可以超出六道輪迴,進入四聖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這個佛法界要知道不是指的圓教佛,是藏教、通教的佛。能夠進入到四聖法界之中基礎是什麼?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永不歷三惡道苦。所以我們前面聽到說學地藏法門能夠不歷三惡道苦。 不要認為這個很容易,這個不容易,你能夠真正做到永不歷三惡道苦是什麼果位?小乘的初果--須陀洹果,大乘圓教的初信位。到了這個果位才能夠真正地說是永不歷三惡道苦。 小乘的須陀洹果就是八十八使見惑斷盡,這時候才可以永不歷三惡道苦,七次往返於天上人間就能夠證得羅漢果位。須陀洹果,預入聖賢之流,所以稱為預流果。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二果斯陀含是一往來,一往來於天上人間就成羅漢。三果阿那含是不來,他盡此生就生到五凈居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四禪九天中間就包含了五凈居天,是聖賢所居住,他不來人間了。四果阿羅漢,無生,殺賊,所作已辦,梵行已立,灰身滅智,不受後有。 這個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斷八十一品思惑。八十八使見惑歸納起來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八十一品思惑歸納起來就是五鈍使:貪、瞋、痴、慢、疑。 我們基礎就是要能夠永不歷三惡道苦,然後斷執著以後再入四聖法界。如果能夠斷分別的時候,能夠超出四聖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還有妄想。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位次,這樣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乃至於等覺菩薩以後,斷最後一品無明,入金剛喻定,圓滿成佛,究竟成佛,圓教佛。 所以我們這樣去開發法身德,三德秘藏。 第二種是般若德。般若德最重要的是修正知正念,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 "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 薩婆若海,一切如來的一切種智海。因地上名為般若度,果地上就是如來的一切種智。如何修空呢?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實修的方法就是保持正知正念。保持正知正念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夠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下功夫,不能夠轉變自己的念頭,不管你怎麼修都是假修,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保持正知正念,這個就是慧行,就是般若行。 我們朝拜五台山的時候,西台頂有個法雷寺,法雷寺有個文殊菩薩的洗缽池。這個故事可能有些人已經聽過。 明朝時候法雷寺住了一個老師父,帶了一個小徒弟。這個徒弟一開始道心還好,後面漸漸地就妄想很重了,貪著世間的財色名食睡。 有一次師父下山以後,來了一批香客,供養了一些銀子來修寺院,他就把這些銀子納為己有。師父派他下山買東西的時候他很早就出發,拿了銀子到外面買肉吃,買酒喝,然後把那些東西採辦好,很晚才回去。 回寺院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太太,拿一個出家人吃飯的缽,在池邊洗缽。他覺得很奇怪,就問她:"老人家,為什麼這麼晚還不回去?" 老太太說:"我就是在這裡住的,我就是法雷寺常住的。" 這個老太太沒有說假話。因為西台供的是獅子文殊,她是文殊化現的,她是在這個裡面常住,沒有錯。 但是這個小沙彌不知道,他說:"不會吧,我們法雷寺只住了兩個人,我跟我師父。你不是這裡的,你肯定是哄我的。" 老太太笑一笑說:"你哄我,我哄你,無非都是哄自己。" 他很驚奇,想一想,這肯定不是一般人,馬上就請她開示。 她就說:"我哄你,你哄我,當初出家又為何?心不正,毀功德,銀子也能變成鐵。" 就把這件事情說穿了。 這個沙彌很害怕,馬上就頂禮。他一抬起頭來,這個老太太不見了,他再看自己口袋裡面還剩下的一點點銀子果然就成為鐵塊塊了。他知道這肯定是文殊菩薩點化他,就向他的師父求懺悔,然後很精進地學修。 所以說要能夠保持正知正念,要修般若度。 《入菩薩行》上面說: 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 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所以希望大家,尤其是出家人能夠把《入菩薩行·護正知品》背下來,能夠真正地倒背如流。 第三種接下來是解脫德。解就是解開。解開煩惱習氣,解開妄想、分別、執著。脫就是脫離三惡道,脫離六道輪迴。這是解脫德。 所以我們能夠真正地去開發心地本具的三德秘藏,成就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就可以轉五蘊為三德。 轉色蘊為法身德,這個時候就悟到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有些人雖然修凈土法門,他不了解,他看經就執著於文字相。 看到《阿彌陀經》上面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他就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向西,過一個世界,過兩個世界,過三個世界,乃至於過十萬億個世界,就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他是那麼執著。對不對?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曾經有個師弟,他學到一個祖師的開示以後迷惑了,然後他就還俗,沒有信心了。看到祖師的什麼開示呢?"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修凈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則決定生,決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則實不去,實際上沒有去。那是不是沒有那個世界?他迷惑了。 大家理解嗎?前面那個講法說從這個娑婆世界過一個世界、過兩個世界,乃至於過十萬億個世界,就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個說法是不圓滿的,我們娑婆世界是什麼世界?是生滅的世界。你由生滅的世界過一個世界,過兩個世界,過三個世界還是生滅世界,過一萬個世界還是生滅世界,過十萬億個世界都是生滅世界。而西方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 所以大家不要那麼理解,要有智慧眼,要多聞法,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怎麼理解呢?明白法身德以後就知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出世間不是離開這個世界另外有一個世界,而是要有正見,有正見就是出世間。 所以要明白這一點,極樂世界也在我這個自性之中,也在我這個真心之中。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無量世界都在我這個真心之中,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華嚴經》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一定要正確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為什麼會有同體大悲?你看,一隻手上面生了瘡流膿,另一隻手是好的,這隻好手會不會幫生病的手?肯定會幫。同樣的,佛菩薩是好手,煩惱眾生是壞手,都是同一體,同體大悲,所以會真正去救度他,真正具足慈悲心,知道眾生是諸佛心內的眾生。 但是大家又要聽清楚了,到底有沒有一個極樂世界在?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那我們說十萬億佛土之外是什麼意思?就是十惡。凡夫身三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口四惡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惡業:貪、瞋、痴。這個十惡業我們如果不消除,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嗎?很難的。所以說如果造這個十惡業,極樂世界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修十善業,持戒念佛,當下即轉,當下心就在極樂清涼的七寶蓮池、八功德水之中。 所以我們要能夠明白,在心地上下功夫。一般人看《六祖壇經》就以為六祖大師反對念佛,不是那樣的。看到《壇經》上說東方人心惡,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心惡,念佛求生何國?他以為六祖大師反對念佛,不是的,六祖大師只是說"十惡八邪",所以極樂世界凈土離我們有十萬八千里,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以外。十惡,十萬億佛土。不能行八正道就是八邪。 其實六祖大師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要持戒念佛。這個《地藏本願經》是告訴我們修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相通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個五根中間,如果你不能夠具足前三根,你要往生極樂世界是很難的。所以要真正了解,這樣才能得解脫。如果我們執著於這個娑婆世界的時候,那麼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所以大家要能夠行中道,要正確了解佛法。 我們如何得解脫呢?解脫就是大自在。最重要的是前面講的,要斷執著、斷分別、斷妄想。執著全部是煩惱障;妄想全部是所知障;分別,一分是所知障,一分是煩惱障。《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有個法師他就因為這八個字開悟了。六祖惠能大師就因為聽到《金剛經》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 我們聽了一輩子好像也沒有感覺,是不是?這就是問題了。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掉下來打在他頭上,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地心有引力。我們就是把整個樹的蘋果都搖下來,還是不能夠發現什麼,是不是?根基是很有關係的。(眾笑) 有位法師他讀到這句話,他不太會讀,但是他開悟了。本來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他不會斷句,他就念"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看到這幾個字,馬上豁然大悟。那樣斷句也是對的,什麼意思知道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在所知上面去立一個知,這是無明的根本。就是說你分能分所,有一個能見自性的我,有一個所見的自性,你能不能見自性?永遠見不了自性。因為你有能、有所。 其實不需要分能所,當下即是,放下即是。因為分能所的時候,能見就成為見分,所見就成為相分。見相同源都是一個自證分,你把這個自性就迷掉了,所以就流轉生死,枉受輪迴。 所以地藏菩薩他的本願就是教我們,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寶藏:能夠究竟開發的時候就與諸佛無二無別;部分開發的時候就是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是菩薩;不知道開發是六道凡夫。 轉五蘊成三德 如何轉五蘊成三德呢?色、受、想、行、識五蘊,轉識蘊成般若德;轉色蘊為法身德;轉受蘊、想蘊、行蘊成解脫德。 把我們這個色蘊轉變為法身德,法身德是佛的本體,常住不變,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轉識蘊成般若德,覺了一切諸法實相,這是諸佛的妙智慧。 轉受蘊、想蘊、行蘊成解脫德,就能夠遠離一切煩惱系縛,這是諸佛的妙用、勝用。 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能夠斷執著,就能夠超出六道輪迴,入四聖法界;能夠斷分別,就能夠超出四聖法界,入一真法界;能夠斷妄想,就能夠圓滿成佛。能夠修習斷妄想的時候,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天台宗所講的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六即佛意。究竟即佛,徹底斷盡執著、分別、妄想。所以最重要的是轉念頭,轉念頭的當下就能解脫,所以修行落實於當下。 我們很多人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疑惑:我念了十年阿彌陀佛將來能不能往生啊?不知道。這樣就很麻煩,其實應該"念念彌陀念念覺,聲聲喚醒本來人",用阿彌陀佛來保持我們的心清凈、平等、覺悟、正覺、慈悲,這樣能夠轉念,就是有正知正見。 所以什麼是地藏法門?我們知道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心地所含藏,所變現的,可見這個地藏法門是廣大無邊的。依照心地法門來修習的人就叫做地藏菩薩,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如果我們不能轉念頭就很難成就了。 你看《彌陀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這麼漫長的光陰之中我們到底在哪裡流浪?到底在哪裡輪迴?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接引我們,但是我們業深障重,讓阿彌陀佛等待了十個大劫,一直到現在我們才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佛垂金手放毫光,接引往西方。"我們聽到以後有沒有真正徹底地相信?很難說了。沒有看破、放下就不是真正地徹底相信。不能轉念就不是真正地徹底相信。 我們好像前面故事裡面的劉禪一樣,還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此間樂不思蜀,娑婆樂,不願生極樂,留戀娑婆世界的財產、兒孫,留戀娑婆世界的一切,心心念念不放。你執著於此世,關注於此世,注重於今生今世的名與利,重現世,輕後世,你雖然表面上掛個名說我皈依了,我學佛了,是真正的佛弟子嗎?沒有真正入道啊!為什麼?心與法不相應,心裏面所想的都還是世間的名與利,都還是與貪瞋痴相應。與貪瞋痴相應就是與三惡道相應,與地獄、餓鬼、畜生相應,那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所以我們最基本要做到輕現世、重後世,這樣煩惱會減少,正知正念會生起來。這樣能夠成就,就不會讓阿彌陀佛長垂金手,苦苦地等待我們,我們還是不肯去。 說個故事,日本有個善太郎,這個人是修凈土的,專念阿彌陀佛,他修得很好。 有一次他到外面辦事,很晚了,就到朋友家裡借住一個晚上。運氣不好就被人家冤枉了。 他的朋友有一件很名貴的衣服,他家裡的傭人起了個壞心,把衣服偷出去藏起來了。剛好善太郎來借宿,住一晚上,傭人故意把善太郎帶到放了名貴衣服的房子里去住。第二天早上善太郎就回去了。 然後他的朋友找那件名貴衣服,要出席一個大型的活動,找不到。想一想,昨天晚上就是善太郎在這裡住,可能是他偷去了。那個僕人故意說:"肯定是你朋友偷去了。"善太郎的朋友很生氣,馬上就要善太郎賠錢。 善太郎明明受了冤枉,但是他也沒有分辯,沒有像我們一樣,我給人冤枉了,我一定要分清一個是與非。他馬上一言不響地就說:"這件衣服多少錢,我賠錢給你。"而且很歡喜地把佛前供的粽子送給他的朋友。 這個傭人良心發現很後悔,冤枉了好人,馬上就在主人面前懺悔,把事情真相給說出來。 你看這個人修得很好,把那個倒霉的事情能夠當作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說法,當作"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我們能不能夠做到這樣?能不能夠把遇到倒霉的事情、委屈的事情,想到是阿彌陀佛逆緣加持我?諸佛的智慧是甚深廣大的,在如來了知一切的大智慧之中,他知道什麼樣子最能夠幫助我們。如果順緣太多,讓我們墮落、懈怠、懶惰的時候,如來就會用這種逆緣、違緣加持,讓我們覺悟,讓我們知道苦,因為苦而生起覺悟心來。 所以遇到不順利的時候,不要想著佛不保佑我,可能那個真是佛保佑你。如果你太享受了,一切都順利,你墮落得更快,享福是消福,受苦是了苦。所以我們為佛弟子要修福,不要享福,享福的人沒有不造惡業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那造的惡業有多大!追求世間表面的名與利,造多大的惡業!? 所以遇到違緣的時候要很歡喜,也是諸佛加持我們。《百業經》上說:"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的。"乃至於大海的水全部幹了,諸佛的悲心也不會離開眾生。所以我們要能夠像善太郎這樣,真正地在感謝佛恩的心情之中,舍離內心的貪慾、憤怒、種種染污,舍離貪瞋痴,這個是真正的出離心。而不是說你出家了就有出離心了,如果你留戀娑婆更糟糕。你能夠真正舍離內心的貪瞋痴慢疑,這是修出離心,出離紅塵的家,出離三界的家,出離五欲六塵的家,乃至於出離執著、分別、妄想的家,這是真正的出家。 這樣能夠每一天都活在極樂世界的光明之中,每一天都歡喜自在,這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真正的修地藏法門,在心地下功夫。 還有一次天很熱,善太郎工作得很疲勞,很晚才回去,哪裡知道他的太太不但是沒有燒水,飯也沒做。他突然就控制不住,很生氣,馬上手裡面拿起一根棍子,準備打他的太太。 棍子舉起來的一剎那之間,他好像聽到內心中間念阿彌陀佛的聲音。馬上就覺悟了,馬上就哭著跑到阿彌陀佛面前,把木棍子供在佛前。然後在阿彌陀佛面前懺悔說:"阿彌陀佛啊,你看看這個善太郎今天又原形畢露了。" 我們能不能這樣子,我們犯了錯誤的時候,能不能馬上跑到佛前說:"諸佛菩薩啊!地藏菩薩啊!你看看,某某人今天又原形畢露了。"這樣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能夠這樣子就容易成就。 善太郎這樣懺悔,一邊哭一邊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是修心。 修心肯定有一點難。如果你一切都很順利,那不可能的,要生處使熟,熟處使生。 我們心的習氣,煩惱習氣,一遇逢緣對境就容易生煩惱,容易造惡業,已經很熟練了,造六道輪迴的業,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受輪迴苦。這個很熟練了,我們要使它生疏、使它陌生起來。 熟處使生,生處使熟。心中間保持正知正念,保持戒定慧,這個很生疏。要漸漸地熏習,多懺悔,生處使熟,使它熟練起來。這樣業障分分消,習氣分分斷,才有成就之一日。 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不起貪瞋痴,最可貴的、最重要的就是一起貪瞋之心,馬上能夠覺照,能夠觀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能夠懺悔,這個是真正的修行。所以需要時時刻刻觀照和練習,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地修習地藏法門,在心地上面下功夫。 這是我們講"地藏"兩個字。 【菩薩】 接下來是講"菩薩":大道心的眾生,覺有情,覺悟的有情。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是為了說明諸法實相,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能夠把真相認清楚就不會迷惑顛倒,就不會造惡業,不會犯過失;我們認不清就會犯錯誤,就要負因果的責任,就會變現六道輪迴。 清凈法界有真如門和生滅門,真如門是圓成實性,生滅門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的生滅門之中又有覺和不覺,覺就是佛性,不覺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之中就是馬鳴菩薩所造的《大乘起信論》上所說的:"無明一念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無明一念生三細是什麼?我們因為無明一念就有了三細相:無明業相、能見相和境界相。無明業相是自證分,能見相是見分,境界相是相分。 所以這個外在的山河大地,不要認為跟我不相干,依報隨著正報轉,都是我們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迷惑顛倒變現出這個相分來。我們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些人說不好理解。其實很好理解:有情有想,變現出有情世間;無情無想,變現出器世間。我們要覺悟成就了,能夠達到智正覺世間。 境界為緣長六粗,遇到境界的時候長六粗:智相、相續相,這個就是第七識;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這個是第六識;業系苦相這是前五識。 就像我們前面《楞嚴經》上所講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楞嚴經》上面還說:"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因為你拚命地去追求,想了解一個本性,你想求開悟,能夠開悟嗎?不能開悟。你求開悟這個心當下就分能、分所,求開悟的心是能,所求的開悟是所,有能、有所不能成就。有能知、有所知,有一個能見的我,有一個所見的本性,這樣有能所對立,你就有見分、有相分,難以成就了。 所以但盡妄緣,即如如佛。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是三祖僧璨禪師的《信心銘》。但莫分別,洞然明白,不會去分能、分所,就不會產生能所的對立。我們就是因為習慣性的,習慣於凡夫,習慣於去將能所對立,那麼就把這個大智慧轉變為見分。所以就迷惑顛倒,就有了六道輪迴。這樣子能夠認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夠超出生死輪迴。 【本願】 "本願":根本的誓願,菩提誓願。世間法重視立志向,佛法重視發願,從真如本性之中所發的大宏誓願,這個稱之為本願。我們看《地藏本願經》說地藏菩薩在因地所發的誓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唯入地獄,而且莊嚴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以六道眾生再三殷勤地囑託地藏菩薩來教化,把我們託付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是代理佛。 在我們中國也有示現--九華山地藏道場。在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六百五十三年,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二十四歲的時候帶著一條白狗,名字叫善聽,航海來到九華山,修行七十五年,在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七月三十成道了。這個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這個菩提誓願很重要,我們受皈依的時候,一定要跟著法師念四弘誓願,發四弘誓願,我們身體裡面的脈就容易張開。如果執著不放,我執很重,脈就難以張開,因為十法界在一心。心以下的是眾生脈,心以上的是菩薩之脈。我們肉體的每一個毛孔都是眾生,如果度不盡,攝受不完全,就不能成佛。所以說全身七萬二千條脈都要開。 以菩提心,發菩提誓願。包括了五種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和六大明點菩提心。《金剛經》上面另外有幾種菩提,也是有五種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這個是般若道;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這個是方便道。 所以《地藏本願經》上所教的法門是教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教孝,教信,教我們要信因果、信輪迴、信業力,才能了脫生死。 這是我們講"本願"。 【經】 "地藏菩薩本願"這是一個別名,"經"是一個通名。"經"的意思是貫、攝、常、法,這些不詳細講了。還有五重意思: 出生意,能夠出生妙善。 泉涌意,好像泉水湧出來這個樣子,意味無窮。真正會讀經的人,每一個字都能夠知道有無量無邊的意思,都能夠受到無量無邊的啟發。 第三是顯示意,顯示正理。 第四是繩墨意,辨邪正,好像以前木匠做木器活一樣,拿一個木斗彈一根黑線,照著這個黑線來做。 第五,經又是徑路的意思。 這是我們講這個釋名--《地藏菩薩本願經》。 辨體 本經的體是以不思議性識為體。性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性是佛性,識是阿賴耶識。我們剛才講過了,這個清凈法界真如門是圓成實性,生滅門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的覺就是佛性,不覺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間就產生了三細六粗,這是妄心。 釋迦牟尼佛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依據佛陀自己的真心,再依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來說此經。 明宗 第三就是明宗。就是具體修行的方法,本經以不思議行願為宗。具體修的方法是什麼?教孝、教施、教願、教信。 教孝,教我們一切修行的根本是孝順。 教施,《校量布施功德品》是講法寶,所謂"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這是彌勒菩薩所說的。布施度可以把一切法都包括起來,整個佛法說到底就是修布施度。為什麼呢?六度也可以攝到布施度裡面來,"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 教願,發菩提誓願。好像地藏菩薩因地一樣,因地為婆羅門女,為光目女,為了救度母親發宏深誓願,度惡道眾生。 教信,信因果、信輪迴、信三惡道苦。 所以本經也是稱之為佛門中的孝經。 還有一個《盂蘭盆經》,講目睷連尊者為了救度他的母親,設盂蘭盆供。釋迦牟尼佛也是孝順父母的典範,釋迦牟尼佛為父王說凈土法門,勸往生極樂,父王往生以後,釋尊又親自抬父王的棺材。而且臨入涅槃又升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地藏法門,這是教孝。 我們觀經三福上面講到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是善的標準,三世諸佛成就凈業的正因。這個本願也就是把三福展開來詳細地講。 論用 本經的用是以不思議方便為用,《地藏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方便法來度眾生,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契入佛道。《大日經》上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你看我們《本願經》上說:佛告四天王,"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地藏菩薩用種種的方便來教化我們,我們前面說如果起一個惡念,有一個人來提醒我們,這個就是地藏菩薩方便教化我們。 佛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釋迦牟尼佛了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根基低劣,善心易退,起一個善念容易退失,所以佛告地藏菩薩說,你要用百千種方便勸他們勤心莫退。 又地藏言:"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一毛",我們正報中間身體上的一根毫毛,這是最微小的了;"一沙"是依報中間最微小的了。你做的善事,很微小的善念,地藏菩薩都會善巧方便度化我們,使我們得大利。 什麼是"大利"?超出六道輪迴是大利。不是說你得到那些人天福報,當然凡夫比較執著的時候,菩薩也會善巧方便滿眾生的願,但是要如法地求。 《法華經》上說: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乃至一低頭,皆共成佛道。 這個都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我們要了解不可思議,最重要的是兩種不可思議:諸佛如來的加持力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 《解深密經》上面觀世音菩薩問佛:諸佛菩薩具足無量財寶,為什麼這個世界還有貧窮的人?佛說:眾生業力不可思議。 我們要知道諸佛如來的加持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才能成就;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所以還有無量的苦難眾生。經中間會詳細地講。 判教相 本經以無上醍醐為教相。 我們天台宗的判教是五時八教,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個是五時。這個教相方面來說是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無上醍醐,最殊勝的圓教。 《地藏經》是說在《妙法蓮華經》之後,《大般涅槃經》之前,這個是"無上醍醐"。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 佛陀在講完《妙法蓮華經》以後,上升忉利天給母親說法報母恩,在天宮住了三個月講《地藏本願經》,二月十四下降到人間,將《大般涅槃經》一天講完,二月十五示現入滅。所以教相是非常殊勝的圓教。 譯者 唐于闐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三藏:經、律、論;沙門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我們迴向,明天再詳細地講。 |
推薦閱讀:
※農曆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
※今天是韋馱菩薩聖誕日,來看看韋馱菩薩的降魔杵有哪些暗示?
※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
※果真老法師: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事迹不虛
※你可以做菩薩嗎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