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四0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四0集)
蔡禮旭老師 2013/10/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2-140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接下來跟大家交流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第三個重點,就是我們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這樣我們就盡到增長學生慧命的責任。而這個主題,每個人人生的體悟都不一樣。所以這個分享,禮旭是拋磚引玉,也是我們為人君、為人親、為人師,自己要不斷的積累更圓融的、更有智慧的思想觀念。比方說一個父親他人情練達,那他的孩子就跟一般孩子的見識不一樣;一個老師他處事非常圓融,處處替人想,他的孩子跟他相處兩年,絕對受他很大的影響。包含孩子跟著我們幾年,你遇到事情是緊張、是退縮,還是冷靜,還是很果決的去面對、去處理,都有可能會發生。所以這個思想觀念,我們可以透過人生的積累,甚至於可以不斷的從經典、從歷史學到更多的做人做事的智慧。這個深度、廣度,還得老師自己下功夫。我們早一天有智慧,早一天表現出正確的做人做事態度,學生就早一點種下了好的種子。孔子是「學而不厭」,為什麼他學習不厭倦?他學到的智慧馬上可以去幫助學生,所以早一天覺悟,學生就早一天得利益。那不是當老師這樣,當父母,還有當領導,都要有這樣的使命感。
首先,對人應該有的思想觀念、態度是什麼?第一,對人第一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我們閩南話講的,「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敬鋤頭」,你吃水果要拜這顆樹,大樹樹神;你今天吃米飯,你要感謝那個鋤頭,就是它們耕耘才能有米飯。當然這個意思也是要感謝農夫,感謝成就我們可以吃到米的一切因緣。
那延伸開來,我們有四重恩,最重要的四個恩德。父母恩。為什麼它是最重要的恩德?沒有父母怎麼有我們的生命?尤其三歲以前,一把屎一把尿拉拔成長。懷胎十月的辛苦,臨產,那個生產非常辛苦。昨天我才看到我們一個老同仁,他的太太生了個男孩,他太太差不多四十公斤,很瘦,還流了很多血。他說他印象很深刻,覺得母親的恩太浩瀚,女人生產都有生命的危險。那包含生完產,這個念子忘憂,孩子一生下來,最大的痛苦早就拋到九霄雲外,都是念念考慮孩子的健康。幫我們洗尿布,洗濯不淨,哺乳養育,喝母親的乳汁,三年哺乳可能都要幾百公斤了。所以女人的骨頭是黑色的,偏黑,那個營養都給了嬰孩。
我們整個成長,父母操了多少心?從我們的健康,跟兄弟姐妹的相處,還不懂事常常打架、吵架,那最傷父母。還有安全問題,你們自己當哥哥姐姐要特別注意弟弟妹妹的安全,不能帶他們去游泳,very dangerous,就很危險,真的出了什麼意外,那怎麼跟父母交代?要愛護、保護好兄弟姐妹。包含讀書,有沒有友愛同學,有沒有尊重老師,有沒有用心讀書,這個父母都得操心。包含工作,尊不尊重領導,跟同事能不能和睦。以後結婚還得操心我們夫妻相處、孩子教育種種。所以「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甚至於臨終都還在為孩子著想。
那知恩得要報恩,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在念父母恩,我們翻到五十一頁八十二句,我們複習一下:「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啣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這段敘述,最能讓人回想成長過程中,父母對我們種種的愛護。一開始就講到,那片長得很茂盛的莪蒿,再近一點看,原來不是莪蒿,是青蒿。人很多憂思的時候,往往看東西都看不清楚,因為心中充滿憂思,竟把青蒿都看錯了。因為他的憂思來自於回想父母的辛勞,所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可憐辛勞一輩子的父母,他們為了養育、照顧我,「劬勞」就是勞苦、憔悴。
當然,從父母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母親照顧孩子,踏出了孩子的人生,也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包含我們自己的父親,「父身病,是為子勞成疾」。父親在我們的心中是非常高大,為什麼父親會生病?為家裡的經濟,太操勞,積勞會成疾。我都感覺父親是個巨人,巨人生病了,那個家就感覺好像要塌下來,這是我的感受。我父親一輩子沒有躺下來到醫院去,這個感謝祖宗的庇蔭;我的母親有,曾經生病打點滴,很嚴重。我記憶深刻,都好像世界快要黑暗下來了,沒有母親那種感覺很恐懼,就是母親生病了,自己內心都很恐懼。父母真的是天地啊!所以當唱到《跪羊圖》那個「父身病,是為子勞成疾」,是真的;「母心憂,是憂兒未成器」。剛剛講到的,我們一堆習氣,還讓父母提心吊膽,那是太不應該了。
而他已經成人了,可是父母不在了,他覺得「無父何怙」,沒有父親可以依靠誰?「無母何恃」,沒有母親可以仰賴誰?其實,他是心理上覺得沒有辦法回報他的父母。而且一個人能讓他內心最踏實的,就是可以報父母、報對他有恩的人的恩德,這是讓一個人內心最踏實、最歡喜的事情。所以古人才留下來,最大的悲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當然,有聖賢的智慧,世間任何的事都可以轉,這一點好像上一節課有跟大家強調。有聖人的智慧,可以轉煩惱為菩提、轉危機為轉機,可以化悲憤為力量。雖然父母已經離開了,《孝經》告訴我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一個人真正道德學問成就,在經典當中講到,「一人得道,九祖升天」。為什麼?沒有父母、祖先,哪有他?他的成就最大功勞就是父母、就是他的祖上,所以父母、祖上得的福報最大。世間沒有事情不能挽救的,只要我們明白真相。人哪有死?靈魂哪有死?是身體壞了嘛,身體是靈魂住的地方、用的工具。
大家有沒有騎過腳踏車?有。你們小時候腳踏車騎,騎壞了怎麼辦?修理。修理到不能再修理了呢?換一台。有沒有人特別念舊,這一台已經陪了我八年了,我怎麼可以這麼沒有情義,以後走路我把它背在身上。那也不行啊。所以哪有人活三百、五百,不可能,他終究這個身體會壞。那壞了就是換身體,所以死亡並不可怕,就好像換一件衣服。是人不了解生死,所以對它產生恐懼。
那當老師的人要不要教生死的問題?要啊。我們的學生也會面臨他的爺爺奶奶、他的家人離去,你不給他引導正確、引導好,他會得憂鬱症。我曾經初中的時候,我一個最尊敬的大姨丈去世了,車禍,我好幾天睡不著覺,他對我非常好。然後我就想,這麼好的人怎麼死了?我想不通。最後我自己跟我自己溝通,我說可能他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轉了念頭才睡得著覺。大家就看得出來,我情執深重,感情太重了。都要了解這些宇宙人生的道理,自然而然在面對生死,就會很豁達、很正確的心態。
孔子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個就告訴我們人有靈魂。但靈魂,祂的智慧、靈性,祂會變,祂是往上升還是往下墮?這個就是最關鍵的,智慧可以帶得走,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更不可能帶得走。真正明白人生這些道理,他絕對努力帶得走的智慧、靈性、德行的提升,他不會去努力追逐那些身外之物,一樣也帶不走。不只帶不走,他還牽掛老半天,一口氣在那喘半天,喘了三年、五年在病床上不肯走,「我的房子,我的車子。」多苦!這叫家累,多了一大堆的累贅。人家竇燕山受了聖賢教誨,人家就不一樣,活到八十幾歲。那一天,他自己知道自己壽命到了,該走了,齋戒沐浴,洗得乾乾淨淨,跟所有親屬道別,「我走了啊。」給大家say goodbye(說再見)。講完,坐著,眼睛一閉就走了,無疾而終。五福臨門,最殊勝的就是無疾而終,「考善終」。有一句俗話叫「好死好超生」,他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智慧,他的靈性就往上提升。
我們的學生,人生會遇到多少的境界因緣,你老師這些都不懂,你怎麼引導他、輔導他?所以這個時代當老師得鍊出十八般武藝(用閩南話念出),十八般武藝都得鍊,都得積累才好。對不起,我今天講閩南話講得比較多,因為我今天收到消息,我們閩南漳浦教育局局長大力推展《弟子規》。現在每個禮拜,那個地區所有老師培訓,一培訓就是七天,這個教育局局長親自上課,還有很多老師去支持。那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就這樣七天七夜一直培訓,每次幾百個老師這樣培訓。有這樣的父母官,讓我非常感佩,因為太高興了,今天就多講了幾句閩南話。真的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詩經》講的,「君子如祉」,君子是人民的福祉、福報,「亂庶遄已」,有他在的地方,很多人民的災禍就化掉。這些老師都學會了,去教育孩子,很多孩子本來要叛逆的就轉過來了。
我們也是今天聽到,在內蒙有個老師也是學傳統文化,他負責的是全校那個年級最差的那一班,他給他們聽了一年的傳統文化講座,好像是一個禮拜的哪一天聽而已,就這樣聽了一年,很多頂嘴的孩子收斂了、改過來了。結果一個全年級最差的班,參加高中聯考,考上好高中的是整年級最多的。要化腐朽為神奇啊。所以大家要相信,孔子是會顯靈的。松花江中學當時候推展傳統文化,他們的成績快速提升。本來隔壁那個學校比他們好很多,結果他們推展了一、兩年,整個成績跨越、超過他們非常多。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這些好消息我也不能講太多,不然課又上不完,做事還是要掌握分寸,我還得把進度要拉回來。這個叫人逢喜事精神爽,隨喜這些好的父母官。
孝子們覺得人生最大的遺憾,沒有辦法跟父母同住盡孝,所以他就感覺「出則啣恤」,在外行走的時候,心中悲痛,「啣恤」就是抱著遺憾;「入則靡至」,「入」是回到家裡又見不到父母,就感覺好像沒有到家一樣,房屋空空蕩蕩。這個我們想到翟導演,推開他們家的門,他說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喊一聲「娘」。沒有父母就不像一個家庭一樣。「父兮生我」,父親生下我;「母兮鞠我」,這個「鞠」是養育,三年哺乳,養育之恩。尤其我們在這個時代,其實我們小時候父母都是很艱難,當時候又要工作,又要回來哺乳,母親所承受的壓力非常大,這個大家要回去了解。
我們有一個學長,他就怪他母親沒有照顧他,哺乳只哺了四個月。後來,剛好我們班級裡面有「述祖德」的學習活動,他自己回去了解到小時候他幾個月大的情景,才知道他的母親要工作,趕回來給他哺乳,來回的路程就要五十分鐘,而請假只能請一個小時,他的母親必須在十分鐘之內哺乳。你看那種奔走,那個壓力很大,所以哺乳四個月之後,就因為身心太疲憊,就沒有奶水了。我們不了解情況還怨母親,一了解,才知道自己太不能體恤母親的難處。要善體親心,就知道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
我自己讀到這句「母兮鞠我」,這個我要非常感謝我的祖父。因為我的記憶沒有記得這麼早,都忘了那個情境了,我的祖父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就提醒,你媽媽生你們三個小孩,還得去學校教書。我們住海邊,我記得我三、四歲回到老家,我三歲就到高雄市。我母親去上課,她是沿著海岸線,那個路很小,都要貼著沿海很謹慎的走,不然會掉到海裡面去,這我小時候的記憶都還有,六、七歲還懂。那我母親每一天下課時間,她要趕回來給我們三個哺乳,還要走那個路很危險的。然後我爺爺就說了,「你母親太累了,帶那個班六、七十個人,還要回來養你們三個孩子。」有時候上完課,下課就昏過去了,累到昏過去,然後上課都是學生給她搖醒,說:「老師上課了。」沒辦法,醒不過來。啊,當時候聽了很感動,就好像母親在那裡奔走的那個影像就歷歷在目,因為我們自己也知道老家的情境。
爺爺沒有給我們提,我們哪知道?又說我們愛哭,哭哭哭,母親隔天還要上班。然後我爺爺就說,「媳婦,你去睡覺,我來照顧就好了。」我爺爺也很體恤我的母親。所以當公公的人體恤媳婦,就多了一個女兒,媳婦就多了一個父親。很微妙,我爺爺曾經五十幾歲的時候胃出血,那胃出血你沒有及時發現會沒命的,就又是我母親發現的。所以我爺爺會說:「啊,我這個媳婦救我一命。」你看這個公公跟媳婦之間那個緣分結得非常深。就我爺爺晚上哄我們睡覺,我聽他老人家講,他也很睏了,就用腳搖,拉一條線用腳搖。後來功夫很高,睡著了還能搖,這個可能是藉由那個慣性定律。聽到這個不只是感母親的恩,還感爺爺的恩德。我們的人格健康就是因為父母、爺爺奶奶這些長輩,都提醒我們我們忘記的恩德,這個太重要了。這「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拊」,撫育;「畜」是疼愛。母親最早起,母親吃飯吃得最晚,然後最早吃完,又去忙,又去給我們弄水果,所以母親對我們的撫育之恩,都在每一個生活的小細節當中。尤其最晚睡,洗衣服洗到很晚,最早起又要弄早餐。「畜我」,這個疼愛,我母親很疼愛我們,所以我們很喜歡回家,都有香噴噴的東西可以吃。我父親也非常疼愛我們,當時候我們念初中都在長身體,又要讀書讀到很晚,都是父親出去買熱騰騰的東西給我們吃。然後我記得我念小學六年級,我父親買了一台二手車,那個是人家開了十年的車,買來的時候後座是歪的。我們三個姐弟擠在那裡,感情愈來愈好。雖然家裡不富裕,為什麼要買台車?全家剛好出遊,那些出遊的情境都是我們一生的回憶。包含那個車子性能不怎麼好,爬坡爬到車子往後退,全家尖叫。雖然它是十年的車,對我們來講,完全是感覺父親他是全心全力的在陪伴我們成長,給我們留下生命中最好的回憶。
所以看這些句子,好像幾十年的歲月就浮現在自己的腦海。「長我」,長養我們,尤其是智慧的增長。我父親平常話很少,最主要是我犯錯比較嚴重,他會訓斥我。那印象最深的就是提醒我要自愛,不要糟蹋自己。「育我」,教育我。而父母給我們的教育,往往在每一個生活的情景,包含我父親在給我奶奶拍背,按摩。晚上老奶奶睡不著,父親也不睡,在那裡陪伴,這都留在我們的印象。甚至包含母親只有打過我一次,打我兩下,就轉過身去,那我就感覺母親是流淚了,不願意給我看到,「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這教育我一輩子,那種感受,怎麼忍心再讓父母擔心。所以很多親戚朋友說我父母看起來比較年輕,我父親講說,「沒有被孩子氣。」其實我爸爸太厚道了,我們還是有做很多不對的地方。但是就是因為深深感覺父母的愛,就覺得不願意再讓他們難過,報恩都來不及了,還讓他們難過?
「顧我復我」,這個「顧我」就是反覆顧看。生病的時候最明顯,看的時候那個憂心就寫在臉上,一晚起來好幾次。「復我」就是掛念,我們求學在外,父母都常掛念。尤其回到家中,第一句話,「你怎麼瘦了?」趕緊煮我們愛吃的東西。
然後「出入腹我」,要出門、進門的時候抱抱我們。我告訴大家一個祕密,據我的記憶,我抱我母親應該是抱到小學四年級,還在抱,所以我一些長輩都笑我,這麼大了還常常粘著媽媽。粘愈久,母子連心的效果愈好,我現在一想起來都有那些情境在。當然,媽媽愈疼我們,抱我們抱到小學四年級,我們要怎麼回報?把父母給我們的這份真愛,要去愛別人,這個才是報父母的恩,這樣父母才沒有白愛我們。「出入腹我」。
所以「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念著比天高、比海深的恩德,回想父母的含辛茹苦,卻沒有機會報答的時候,就是感嘆,念著蒼天,然後心裡憶念父母的恩德。所以這個是痛切自己,這一份遺憾不能夠停止。那當然我們就轉成「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至誠一定感通,父母在天之靈一定會很欣慰。
好,那我們體會父母恩,接著我們看怎麼來報恩,五十七頁八十九句:「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侍奉父母,日常居家的時候應盡恭敬的心去伺候,不只讓父母食衣住行無憂,而且要以恭敬的表情、恭敬的心去伺候。所以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歡歡喜喜、恭恭敬敬的表情、態度去侍奉父母,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我遇過父母,孩子讓他衣食無憂,挺會賺錢。但老人家講,「我們也不缺那些錢,讓我們最難受的就是孩子頂撞我們,那言語就非常忤逆,對我們發脾氣。」老人家講,「他這麼一頂撞過來,兩個禮拜緩不過勁來。」所以這個「居則致其敬」,恭敬很重要。
為什麼緩不過來?我當時候聽,我就推想,因為父母從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看著我們的容貌這麼天真、這麼可愛,然後一把屎一把尿這樣把我們拉把長大,經過了多少的歲月,陪我們喜怒哀樂。所以當他看到一個長得比他高的兒子、比他大的女兒,他回想的是整個過程。而今天他抱在懷裡的孩子這麼可愛的臉龐,居然頂撞他,你說他緩得過勁來嗎?所以有時候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父母的心,就不知道我們這一句話殺傷力有多大。
所以夫子這些提醒很重要。「養則致其樂」,奉養的時候應該和悅的心、歡喜的心去服侍,食衣住行都是「養則致其樂」。煮父母喜歡吃的,煮的時候不要太硬,「軟、暖、緩」。老人牙齒比較不好,食物要煮得軟、煮得爛,他才好咬;第二,要煮熱食,吃涼的食物傷胃,不能給老人吃涼的東西;第三,老人吃飯比較慢,不好咬怎麼會吃得快呢?這個時候不要催老人吃東西,還有跟老人一起吃飯不要吃太快,當孩子的人、當孫子女的人,一下子吃完了,「爺爺,你怎麼吃這麼慢?」他就很有壓力,一直吃。還有,老人還沒吃完,就在那裡開始收盤子了,那老人也很有壓力。所以伺候老人要柔軟,尤其人老了像小孩一樣,要細心呵護。所以跟老人一起吃飯要吃慢一點,一定要吃得比他慢,他就沒有壓力了,你陪他吃,他很高興。
食、衣,穿衣服,保暖。常常春夏秋冬,體恤這個季節的變化,提醒父母加衣服,或者添加新的衣裳。有時候摸摸父母的背,感覺一下夠不夠暖。我想那一個動作,可能會讓父母覺得比衣服還要暖。有時候抱抱自己的父母、抱抱老人,這個都是父母跟我們之間很好的這種肢體的溝通。
那當然你買衣服也要孝順,順,要順父母之心意。你不要買他覺得太昂貴的衣服,還是買很好的品質,但不要太貴。甚至於雖然買的品質很好,不算太貴,可能父母還嫌貴,這個時候你假如三百塊錢買的,你就跟爸爸媽媽說五十塊錢,那父母一想,「哦」。不然他覺得太貴,穿在身上,每一次看到,「哎呀,好貴,好貴。」那他穿著不歡喜,所以這個時候可以跟父母說「五十」。父母一拿來穿,說:「還是有點貴啦。你明天再幫我買一件。」那你要趕快去買,你不能說,「啊,又要買一件。」要很歡喜說,「好好好。」你不要又在那裡算:又要三百。那你要改進,你心中沒有父母,只有money(錢)。孝子心中沒有那些金錢跟物質的概念,只要父母歡喜,全心全意去辦到。
我們看德育故事,曾子伺候他的父親,剛好今天那個菜,父親特別喜歡吃,吃吃吃,吃完了,問曾子說:「還有嗎?」「有。」沒有都馬上說有,為什麼?人老了,脾胃比較弱,要遇到他很喜歡吃的東西,不容易。所以看到老人胃口好,那孝子心花怒放,很高興,沒有都馬上說有,然後回到廚房趕緊做。或者,廚房沒有,趕緊去借,一定要拿來讓他父親吃得歡喜痛快。所以整個物質只要父母歡喜的,趕緊去提供給父母,報這個養育之恩,這個是衣服。
食、衣、住,住的環境,注意老人最怕摔,他那個浴室,這些老人生活的環境,都要有防滑的措施。最近整個我們祖國大陸重視傳統文化,現在連鞋子都有孝親鞋,那個底部特別防滑,這個都體恤老人怕摔。這個企業絕對做得成功,他不只在經營事業,他還在弘揚中華文化。那個底部好幾層,老人一穿非常穩、非常舒服。所以,住的考量,包含溫度、濕度、通風都要考慮。
甚至於老人比較習慣住在他熟悉的環境,他一熟悉,一吃飽飯可以出去散步,跟這些老朋友談話聊天,他日子非常舒坦。結果有時候我們沒有體恤到老人的心情,硬是把他帶到都市叢林。這個譬喻不錯,那高樓大廈一棟一棟的,有沒有像那個森林一樣都圍起來了?都市叢林,那他整個生活就很不習慣。
其實,你們很喜歡住都市,我喜歡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首先空氣清新,空氣比吃的食物還重要,對自己生命的幫助,空氣跟水住在鄉下最好,在都市還要買礦泉水,花得更多。你常常出門就是青山綠水,那個芬多精很多。所以你真的孝順,搬回去鄉下跟父母一起住也挺好的。我的事業呢?那你不明白,你這一生的福報,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你回鄉下去,還是可以賺得到這些錢、這些福報。那陪父母晚年日子過得這麼舒坦,將是你一生最大的安慰。
所以我本來打算,因為我成績不錯,考上老師,剛好我就住在那個鄉下,代課一年。那個校長問我,「你願意留下來嗎?」我們學校裡就有一座山,我一下課就可以爬山,特別幸福。結果因為成績好,可以回都市,我打電話給我爸爸說,「爸,您覺得我在鄉下好,還是回到都市?」我爸說,「回來吧,離家比較近。」我就聽話,我就回去了。不然我現在也教書十多年了,在鄉下可能每天晚上出來賞月、泡著茶,跟人家談《群書360》。也有可能啊,現在台灣印這個書很多,說不定就在跟人家探討。那後來就回家了。我們孝順嘛,順著父母的心意就對了。
好,這個食衣住行,生活點滴都要體恤入微,養父母之身。再來,養父母之心。不能讓父母有被冷落的感覺。工作再忙,回到家陪父母坐一坐,談談心,是一定要有這份孝心就對了。其實,我們最親的家人都很能體恤我們,但我們要以一份真心去換、去感得他們的欣慰。
昨天我跟我們執行長,他很愛護我們,吃飽飯,給我們很多勉勵,其中他就舉到他們夫妻相處。這些相處的真心,大家要會聽,要舉一反三,反三有點來不及了,現在要舉一反一切,對一切人都要用這樣的心。
他有提到,他的工作比較辛苦,他是兩千多人的大家長。現在更辛苦,海外還有小孩,嗷嗷待哺。所以當大家長不容易。白天出門,太太還在休息;晚上回來,太太已經睡覺了。這是披星戴月。很早起床,天還沒亮;很晚回來,天也是暗的。所以只要有時間,一定把這個時間空出來給太太,「啊,夫人,我有時間了。」一排出來,然後他的夫人就說,「你已經這麼辛苦了,你好好休息。」因為他把太太放在心裡,一有空了,絕對第一個馬上都想到自己太太不容易,馬上就把這個時間空出來給太太。那太太感覺他的真心,馬上就說,「你太辛苦了,好好休息。」說不定要煮一餐很好吃的。這是我的推想,待會下課再跟執行長確認。
你看夫妻這樣真心相待,那孩子一定懂得夫妻之道,每天都在真心相應給孩子做表率。那我們馬上有時間,都想到父母、想到子女,縱使陪伴他們的時間不是很多,他們絕對可以體會到我們的真心。真心做出來了,最親的親人都能感覺到。為什麼做不出來?沒心肝,沒放在心上,才會做不出來。然後就會有一個非常漂亮的藉口,「我忙啊,忙到沒時間吃飯……」所以這個時代有點不是很妥當,就是好像賺錢最多的人,誰都要看他臉色,誰都要給他開綠燈,好像他不回家看望父母,沒時間陪家人,全部都要給他綠燈。其實不對的。
只要跟父母、跟家人相處,覺得我們冷落了家人,都不妥當。把那麼多的時間都花在外面,那你花那麼多時間是真心嗎?對父母、對親人都不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妥當。尤其假如學傳統文化,還讓父母、家人覺得被冷淡。「來人吶」,是要處罰的,是沒有做好表率。說到這裡我要懺悔一下,我當時候念大學,回到家裡,好像大部分時間都跑出去找朋友了。這個還是冷落了自己的父母跟姐姐,後來姐姐點了我一下,「你回家,在家裡的時間好像蘸醬油」,蘸一下就不見了,不見人。這很慚愧。你看父母還這麼包容我們。
好,不能讓父母有煩惱心,什麼讓父母在煩惱?趕緊改正、去掉。不能讓父母有驚怖的心,恐懼、擔憂,不行,要趕緊去解除掉。不能有愁悶心,憂愁煩悶。不能有難言心,讓父母很想講的話,憋在心裡講不出來,這是很不孝的;要讓父母心裡話,隨時可以跟我們講。不能讓父母有愧恨心,慚愧、抱憾、埋怨的心不可以有。
那要真的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有一段話非常好。「父母所欲為者」,「欲為」就是父母的志願、志向,「我繼述之」,發揚父母的事業,或者圓滿他的志願,「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非常關心、掛念的兄弟姐妹跟孫子女,或者是孩子,父母本身也有兄弟姐妹,也有孩子、也有孫子,「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昨天我們一位學長,談到他父親有一個姐姐,當時候他們移民到大馬,他這個姐姐還在大陸,生活很不容易。他常常寄錢回去給姐姐,後來他姐姐的孩子全部讀到大學,都是他父親支援他姐姐跟這些外甥、外甥女。那他這麼照顧姐姐跟她的後代,誰最高興?他的父母啊。子孫對父母來講就是他的枝葉,父母是根。
這個是養父母之心,還有他的志向,最後是養父母的智慧。孔子提醒我們,「老者戒之在得」,人年紀大了,最重要的就是讀聖賢書增長智慧,愈來愈豁達,愈來愈放得下。假如沒有深入修學聖教,這社會風氣攀比很厲害,比來比去,患得患失,煩惱會愈來愈多,就沒有寧日可以過了。所以子女孝順父母,在他晚年一定要讓他深入聖賢的教誨,他一定寬心,他一定人生很充實、很有目標。好,這是養父母之智慧。
回到我們跟大家講到,對人首先要知恩報恩。對我們的老師,報恩最重要的,依教奉行,對社會做出貢獻,是給曾經教導過我們的老師最大的欣慰。當然,過年回家一定要去看望老師,老師年紀都大了,一定要把《群書治要》,把《弟子規》、《了凡四訓》帶給老師,老師會很欣慰自己的學生在學這個。你帶回去給老師,說不定其他的同學去了,老師又把這些書介紹給他們,那你以前那些同學都有緣分。我們知道遇到老祖宗教誨的難能可貴,要知緣、惜緣、造緣,造更多的人能夠聞聖教的因緣,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現在是聖賢弟子。
國家的恩,剛剛跟大家提過,還有大眾的恩。「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個人一天,各行各業在照顧我們。那怎麼回報各行各業對我們生活的照顧?首先,自己也要把自己這個崗位做好,這個行業做好,我們就利益了這個社會。那每個人都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崗位、行業,整個社會就非常安樂、非常興旺,每個人盡一份力量。
再來,面對各行各業的服務,我們要非常感恩的去謝謝他們。比方我們開車的時候,那個公路上收費人員,他也在服務我們。你過去的時候,給他親切的一個問候、感謝,說不定他三天心情都很好。今天你到餐館去,也很感謝那些服務人員,說不定他整天工作都非常愉快。甚至於因為你很感謝他,下一次你到那家餐館吃飯,他會給你加菜。然後第三次去,你記得把書拿過去送給他。假如他學了,以後他服務的人,說不定他都送他經書,那你功德無量。你那份感恩,就當了學傳統文化的好榜樣,人家給你結善緣,那你廣結善緣,說不定他也廣結善緣。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在這個功利時代,沒有遇到孔老夫子聖賢教誨,人生怎麼會光明呢?我們自己曾經走過黑暗,就不忍心看人再多一秒鐘在黑暗當中。所以我記得,當時候只要有人說想要拿什麼《弟子規》、《了凡四訓》,再晚我們都給他送去。甚至於車上隨時都準備好,你跟他聊兩句,那個人眼睛發亮,書就拿出來了。說不定你這輩子就跟他見最後這一次,或者只有這一次,你下次想給他,可能因緣就不具足了。
好,這個是大眾的恩。老祖宗也留了一句話給我們,「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我念這一句的時候,剛好跟這個講台背景有點呼應,這個滴水之恩都要放在心上。歷史當中有講「一飯千金」,有一個婦女看到韓信當時候很落魄,一看面有菜色,餓了好幾天,非常憐憫他,煮了一餐飯供養他。韓信念茲在茲,不敢忘了這個恩德。後來他當了大將軍,把這個婦女找過來,然後賜給她千金。這「一飯千金」的典故,就是從韓信不忘一飯之恩來的。
另外,韓信不簡單在哪裡?曾經侮辱過他的一個少年,讓他從他的胯下爬過去,他也把他找來了。結果這個人嚇得半死,「今天可能命沒了」,跪下來發抖,「將軍饒命。」結果韓信感謝他,讓他修忍辱。一個人的成就,絕對跟他的忍耐、忍辱成正比。當時候假如忍不了,跟他一衝突,可能就會有傷亡。所以這個因緣提醒他要能屈能伸。他今天成就事業了,感謝他,不只沒有處罰他,還給他一個官位做。
大家假如聽這個故事聽懂了,可能會開悟,給他羞辱的人他都感恩,那我們學到了,這一生不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了?所有的人都是來提升我、來成就我,有增上緣,有逆增上緣。他罵我,讓我訓練定力,不受他影響,那他也幫助我啊。而且他罵我、毀謗我,我沒有犯這樣的錯,「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沒有過失被人家毀謗,「子孫往往驟發」,這《了凡四訓》講的。那被人家罵,好事還是壞事?你們好像有點吞不下去。所以啊,人只要這句經文一入心,你的太平日子就來了。入心了,「我沒有過失他罵我,他送福報給我,我還修智慧。」為什麼?「一切法得成於忍」,你忍得過,你才定得住,定之後就能開智慧。你一下他一罵,哇,火冒三丈,功德全部燒光光。所以他給我福報,他又給我智慧,讓我練功夫。
那這些道理真搞明白了,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現在很多人要移民,你真明白了,還有什麼好跑來跑去的?跑到最後,現在很多人跑海外去又跑回來。為什麼?跑海外去,語言、生活環境、背景什麼都不一樣。老祖宗有德,我們中國、還有華人在的地方都會愈來愈好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聽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真聽老人言,幸福在面前。
接著對人,第二個要愛敬存心,這是對人很重要的心態。不管你面對什麼緣分,那個人找你麻煩,你還念念為他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化掉了。假如這個人找你麻煩,你跟他對立衝突,那就沒完沒了了。所以人要有肚量,而且學聖教的人「正己而不求於人」,不要求人,要求自己、正己。別人不恭敬我,我一定恭敬他,不然我就白學了孔子的教誨。「君子喻於義」,對人要有道義,要仁愛存心,孔子又沒有說,對你好的人你才愛他。顏回夫子說「人善我,我則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這才是修養啊。顏子講,「人之無良」,他是舉《詩經》的句子,非常美,「人之無良」就是人家不善良,惡意對我,「我以為兄」,他不善意對我,我把他當兄弟看待,那這個才能化掉,才能給社會最好的表率。
好,學傳統文化從哪裡學起?今天回去考慮一下,哪一個人是你最討厭的人,先練功夫,把他的照片放在你的床頭,每天睡前、起床給他鞠一個躬,慢慢心就轉過來了。轉過來以後,再去現場練功夫。這個也叫循序漸進,不然一下子去見到,有時候轉不過來又跟他杠上了。可以先練,這叫真幹。
「先難」,怎麼落實仁愛大道?先從最難的習氣對治,先從最難的人去落實仁愛、去落實愛敬存心,這叫有氣魄、有氣概!真想成就,真想給社會做表率,真想利益眾生,你就能真下功夫。人不肯改習氣,還是願力不強、利眾的心不切。因為我們不改,就給人不好的影響,就給孩子負面的帶動,那你真愛護他怎麼願意呢?所以你真的知道抽煙對孩子的健康不好,你那個父愛一提起來,當天就斷掉了。有沒有人抽煙?大家都沒有,都是good student,都是好學生。
這個愛敬,不難。為什麼恭敬?因為我們明理,每一個人都可以成聖成賢,你怎麼不恭敬他呢?每個人都有明明德,都有本善,我們今天跟他有緣,沒有別的目的,就是協助他成聖賢,不然太可惜了,所以敬。愛呢?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哪有不友愛、不和睦的族人呢?諸位學長,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以每次放那個「黃帝頌」,聽了都很感動,體會炎帝、黃帝這些聖主他們的心情,你就沒有看不順眼的人了。
那這一份愛體現在哪裡?親戚朋友相處,要「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貧賤不輕;遭苦不捨」。親戚朋友之間表達這份愛護,「難與能與」,他有急需錢財,通財之義去幫助他。「難忍能忍」,家裡人哪有不摩擦的?能包容、能禮讓、忍讓、謙讓。「難作能作」,辛苦的自己帶頭做,犧牲的自己帶頭做,難作能作。親戚朋友之間,他有很多心理話跟你講,你不能去再講給別人聽,不言家醜這個也很重要。「貧賤不輕」,他比較貧窮,地位比較低,一樣愛護尊重他。甚至於他雖然貧窮,但是我們小時候,他對我們很多的愛護,我們要放在心上。人絕對不要因為自己的錢多、地位高,而被這些名利所染污,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智慧的提升、是真心不斷的保持跟提升,這是帶得走的。親戚朋友遭到苦難,絕對不棄不捨,全心全意幫助他。
這幾點,假如一個團體裡完全去貫徹,那這個團體向心力、凝聚力會非常強。每一個人在這個團體當中非常安心,因為他只要有問題、情況出現,所有的人都拉他一把,鐵定可以度過難關。別人人生會有起起伏伏,不管是學業還是事業,那我們會不會?會。別人跌倒你拉他,改天我們不小心跌倒,必然種因得果,也有人會拉我們,「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所以什麼人最沒有福?斤斤計較的人、不肯吃虧的人,那是沒有福報的人。
再來,我們對人應該有的態度,師長講到的:「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能這麼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人和」,鐵定可以讓家庭、事業興旺,甚至於就像我們執行長他的企業,他們這樣去落實,那感動中國以外,現在這次來感動很多我們大馬的企業家,還有海外很多因緣,都很感佩。誰不願意自己的企業團體變成一家人一樣?
其中有一個員工離開五年了,結果聽到消息,她得了重病,全公司募款,趕緊去看望她、幫助她。哇,她的母親就說到,她現在的公司都還沒有來看她,怎麼是五年前的公司來看她?公司的同仁就講了,她雖然離開公司了,她還是我們的家人,我們還是要愛護她。所以能這樣去愛護自己的員工,這是仁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現在很多父母,比方說兒子在公司被感動了,說那我連女兒都到這個公司來工作。所以我們執行長他們公司,現在很多可能是母女檔,還是兄弟檔,還是姐妹檔,這樣的拍檔應該是愈來愈多。這樣人事招聘都省下來了。現在企業裡面最大的損失是什麼?人員流動。一流動你要重新栽培,那是最大的損失。人員都不走,他們的親戚朋友都來。
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上天都會庇佑這個行仁道的團體。我相信老祖先、聖賢人都在庇蔭,一個企業能夠盡心的弘揚中華文化,所以固鍀的願景就是將聖賢教育、聖賢文化帶給全世界、造福全人類。我們這個民族就是最重視倫理道德的民族,在各行各業都是奉行聖賢、契入聖賢。所以在醫學界,是醫道;在商業界,商道;在教育界,師道,每一個行業都是培養造就聖賢的因緣。兩千多員工在這樣的環境薰陶,那是真正安了兩千多個家庭了。
接著我們談第四點,對人當中要離愛憎、離好惡的心,喜歡這個人、討厭那個人,這個心要放下。因為假如這個心不去掉,我們走到哪,製造紛爭,討厭的人就對立了,愛護的人就袒護了,這樣處事沒有德行跟智慧。所以下功夫首先把憎恨這個好惡心放下來。以什麼心呢?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慈悲心。甚至於假如對人情事理更明白,離我們近的人,愈近,你要對他愈嚴格;離我們比較遠的同事,你要對他愈寬容、愛護,這是人之常情。離你愈近,你又對他很好,人家會覺得你都寵愛這些人;然後對他們又冷落,他們本來就已經覺得跟你關係比較遠,你又不主動關心他們,他們一定胡思亂想。
那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昨天晚上我們執行長約我去參加我們晚餐溝通會,我們英文組的同仁,他坐在我旁邊,「我來中心這麼久,第一次跟蔡老師一起吃飯。」害我有點快吃不下去了,很慚愧。然後另外一個也是英文組的同學說,「我也是。」幸好我已經答應下個月他們辦課程,我要去參與學習一堂課。我們同仁都非常可愛,我也是非常感佩他們。我調查起來,他們以前事業都做得挺大,或者在學校教書都表現得很好。但是捨掉這些工作來到我們這個大家庭,這都是難能可貴的因緣,我們要彼此護念、互愛,彼此成就。那我就不能偏心,要平等愛護、平等慈悲。
再來,第五點,對人有一個教誨非常好,這個是我自己提出來跟大家交流的,這沒有標準答案。你們的人生也很精彩,一定也能積累很多去供養他人的這些好的做人做事的態度。這第五是師長講的法語,「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
為什麼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他會犯錯是他沒有學過,「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所以這個是很平常的現象,他沒學就會?他又不是孔子再來。假如對別人錯還不能包容,那這個我們太苛刻了,所以別人錯的也是對的。可能有人又說了,「他都學五年了,還這樣?」人不肯依教奉行,可以出一百個藉口,一百個理由。他學五年還學成這樣,他更可憐!有沒有道理?有啊,因為他學到一個坑洞裡面拔不出來了,你不只不能跟他生氣,他都學錯了,你還跟他生氣,那我們心量不是太小?而且他學錯了,掉下去,他的名牌上面還說學《弟子規》。然後他學錯了、做錯了,人家說「你看,學《弟子規》的都這樣」,他造孽,他背因果責任。所以學愈久的人學不好,你要對他愈慈悲,要全力把他拉起來。愛敬存心,要設身處地,幹嘛跟他一般見識、跟他過不去呢?轉個念,絕對不會跟人對立跟衝突。所以「做事需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我自己的心態有沒有偏掉?
「我對的也是錯的」。我對人錯,高下的心就出來了,要去跟人爭個對錯。家裡不是爭對錯的地方,家裡人講理,講理就氣死你了;夫妻、親人要講情義,講情就互相疼。所以「我對的也是錯的」,有這個高下心,就拿道理壓人就不對了。
最後一點,對人不猜疑。人與人之間不信任,那是團體最大的危機,很容易就垮掉了。你說:「他還是有很多問題呀。」很多問題,那我們有責任讓他改過來,不要去懷疑「人之初,性本善」,不要互相猜疑,然後又去傳來傳去,這是動搖人心,最嚴重。
再來,我們去猜別人,這個都是不厚道的態度,為什麼?我們夠了解他嗎?我們對他現在辦的事情客觀了解嗎?那不是變成武斷嗎?有一位學長他的父親教導他,「你對一個人還沒認識三年,你不要隨便批評他。」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時間了解他,可能都錯怪人家了,還去講給別人聽,又障礙他跟人家的因緣,這個就造孽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最後還有對事對物,我們下個禮拜再用一個半小時把它講完。很抱歉,一直說最後一堂、最後一堂,我這個「凡出言,信為先」做得很差,請大家多多包涵。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R語言第一二章學習筆記
※四柱測算學習_排四柱_八字測算
※《自控力》讀書筆記
※大家喜歡什麼類型的文章呢?
※如何深度閱讀書籍?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