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人為什麼要滬港通不要自由行

 

 

  香港與台灣,曾經都是內地遊客成長生活中不斷聽聞和被提及的同文同種但不同制度的土地,也同樣在自由行開放後,吸引了大批內地旅客到訪。

不過,最近一年多,我們經常看到,兩地關於旅遊業報道的基調截然相反。香港的零售業寒冬、入境旅客人數下滑、反水貨客乃至變成本土反對派針對內地遊客鬧事等等狀況,幾乎每一兩個月就被媒體一再報道。而關於台灣的報道中,我們會看到新北遊樂園出現爆炸事故後,負責人在鏡頭前下跪、誠懇地雙手合十致歉,看到入台旅行人數屢創新高,各地特色旅遊項目蓬勃發展的新聞。

端午節期間,記者也曾到訪台灣。不同於香港「購物天堂」的單一化,台灣的旅遊業定位更為多元化,而且更貼近當地的風土人情。無論是時尚潮人、文藝青年、親子游、歷史愛好者、電影控、吃貨、遊學、攝影控、騎行旅客等等,都能在當中找到自己適合的路線。即使在摩登都市台北,除了101大樓,西門町,也仍然有著台北故宮、誠品書店、松山文創區、漁人碼頭等等文化氛圍濃郁的景點。而且就像很多人所說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情」,當地與旅遊業相關的從業者注重細節與承諾,服務周到,這並不是一種五星級服務那種彬彬有禮式的周到,卻是一種自來熟的家人般的「賓至如歸」。

類似的制度,同樣的歷史背景,同樣的消費群體,為什麼在旅遊業上,台灣與香港一個如白頭宮女般幽怨,一個卻彷彿始終在蜜月期?

從經濟背景看,大概是由於內地旅客自由行對於香港經濟拉動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弱了,所以香港人不再歡迎自由行卻熱烈歡迎滬港通。香港自由行施行於2003年,當時正是香港經濟最困難的時候,香港主動籲請中央批准自由行。當時香港對內地遊客的殷切態度從同期的公益廣告中可見一斑:天王劉德華領銜,與眾多明星懇切地對香港民眾說:「今時今日這樣的服務態度是不行的。」那之後的自由行極大刺激了香港旅遊經濟。

10多年過去了,銅鑼灣變成了全球租金第二貴的商圈,在全球最貴的10條商業街中,香港佔據了三條,除了銅鑼灣,中環和尖沙咀的租金分列全球第四、第五高位。但自由行旅客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訪港遊客為6084萬人次,歷史上首次突 破6000萬大關,同比增長12%。但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類商品銷售額下降13.7%,消費模式轉向中低價的趨勢非常明顯。從今年2月開始,曾經在 廣東道名店大排長龍買新款包包和名表的景象不見了,排長隊的都是大幅降價的名店。從2月開始,香港香奈兒、古馳、百達翡麗、普拉達、巴寶莉 Burberry、BV等等品牌都已經加入降價之列,打折範圍涉及全港店鋪。

十餘年來,香港零售業的繁榮主要依託高端商品市場。但隨著歐元、日元大幅貶值,更多的內地遊客轉向歐洲和日本購物;另一方面,近年來網購增長迅速,海外代購等業務也分流了部分內地遊客在香港的購買需求;而內地反腐力度加大,亦對香港高端商品的銷售構成影響。後兩項原因對香港零售業態的衝擊,已是不可逆轉。自由行開放超過十年,對於香港經濟的「輸血」效應遞減太多,香港政府在去年披露調查稱, 「自由行」的貢獻僅佔香港GDP的1.3%,而其主要貢獻的零售業,也並非香港經濟支柱。

在前期,香港沒有對自由行的人數進行控制,到了香港居民發現自由行主要拉動的是購物中心的銷售,普通人並未從這塊大蛋糕中獲益多少;許多傳統老店被迫因不斷高漲的租金遷出市中心,自由行的人數太多擾亂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節奏,特區政府才開始控制一簽多行,但為時已晚,民眾與內地遊客之間的對立情緒已經形成。

本地反對派以反水貨客為由的鬧事,讓內地旅客開始選擇其他地區。香港旅遊發展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內地訪港旅客同比僅增長1%,之前五年平均每年的增長數字則為21%。

台灣開放自由行,則是從2011年開始,它並沒有迫切需要內地遊客的購買力來拯救零售業,開放自由行更多是兩岸關係轉好的一個反映。也許是從港澳地區這種從獲得了經驗。台灣自由行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簽證配額控制入境人數。

2014年大陸赴台遊客達398萬人次,同比增長38%。據調查,95%以上的自由行遊客想再次赴台觀光。除了多元化的旅遊項目之外,台灣旅客會被有效分流到不同的景區,而不是像香港人潮主要集中在港島與九龍。目前內地赴台團體遊客和自由行遊客的配額為每天5000人和4000人。此外,每月為5000名大陸遊客辦理特別簽證——此類「富豪團」會在高檔飯店就餐、全程入住4星以上酒店,且每天需消費350美元以上。

即使面對內地遊客龐大的購買力,台灣也堅持這個人數控制的大前提。以暑假期間的台灣游為例,相較於大陸暑期出境游除韓國外,各路線都火熱,進入台灣的內地團隊旅遊人數並不多,在6月中前後,台灣地區「移民署」所接受的送件審查排到7月中,非 優質旅遊團更是7月下旬,用台灣旅遊業從業員的話來說,是「消化擁擠」。

其次,台灣的旅遊項目儘力讓普通人可以參與,並且劃分了明晰的遊戲規則。這與香港自由行的效益,其實大多被地產商、購物中心業主、高端品牌商所獲得,普通人更多是感覺到熟悉的生活被干擾有很大不同。在台灣,民宿而非豪華酒店是重要的旅行體驗之一,所有包車旅遊、特產小吃,基本上都是普通當地人在運營。而在很多旅遊景點,我們會看到當地政府劃分出明顯的遊玩點與遊人不得入內的自然保護區。讓普通人分享利益蛋糕,保護好原住民的環境,這兩點說起來容易,但卻需要政府有「捨得」的智慧。反觀在香港,雖然有眾多大大小小的離島,有歷史文化遺產的建築,也有許多民俗特色,但我們很少看到政府或商家去大力推廣、改善這類旅遊線路,以至於一提起香港,內地旅客只會想到「買買買」的「購物天堂」定位,而台灣是文藝范的「小清新」。說得唯心點,不同的城市定位,吸引的客群氣質很可能也會有很大分別。

最後,台灣之所以「最美是人情」,也許是因為它是儒家文化與閩南「義氣」文化糅合,他們的心態不那麼焦慮急進;另外,即使年輕人在台北這樣的大城市不能出人頭地,他們也依然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從事自己喜歡的小情懷行業。但在香港,普通年輕人沒有退路,如果讀書不好或者畢業後的收入不夠理想,高昂的房價與匱乏的創業氛圍,只能讓他們背負沉重壓力,前路茫茫沒有目標,很容易就被本土反對派所煽 動。

不過,在制度、人才、資金方面,香港依然擁有國際吸引力。如果能放低身段,重新思考,也 許放在歷史長河中來看,也許現在香港零售業的寒冬,政改的失敗,也可以成為倒逼香港人轉型的因素。比如銅鑼灣、廣東道不再那麼唯名牌論,那麼也許本土品牌 或者創意產業可以在政府扶持下,趁租金下滑回到市中心;比如金融與零售業面臨考驗,那麼也許可以扶持創新,讓數碼港、中藥港不再是一個地產項目,也可以發 展更多元化的旅遊業。

以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深圳為例,它在2005年之前曾經是著名的山寨之都,唯香港馬首是 瞻。但是華強北的山寨機老闆,科技園裡的程序員,坂田努力的華為人,水貝的珠寶商人、地產公司里的經紀人,他們在面臨深圳被製造業內遷拋棄時堅持轉型,集 體把深圳締造為重新崛起的中國矽谷。

無論如何,香港近年來發展的關鍵詞是迷茫和停滯,而非衰退。

吳曉波   福布斯中文網

 
推薦閱讀:

清軍在這裡駐紮多年, 最後竟成為罪惡之城
請問大家對於香港的看法如何呢?
香港零團費旅行團問題上,根源在那裡?一般人可以怎樣監督這問題?
美國對香港佔中突然出手 北京祭出殺手鐧
香港風水大師蘇民峰2014年生肖運程分析(完整版)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