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韋貴康主任醫師脊柱損傷性疾病整治手法

脊柱損傷性疾病整治手法

一、頸椎損傷性疾病

1.調骨手法 適用於脊椎骨關節輕度移位者。

(1)坐位單人旋轉整復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上頸段頸椎輕度旋轉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以頸2棘突偏右為例。患者端坐位,醫者左拇指置於棘突右側,右手置於頭頂部,使頸部前屈35°,側屈35°,右旋轉45°,醫者左手其餘4指置於右側頭顳部,右手換置於左側面頜部,向右旋轉時,瞬間稍加大用力,拇指同時用力向左側輕推,常聽到「咯」小聲,手法完畢,頸部恢復原狀。

③注意事項:頸部旋轉幅度不超過45°為宜,旋轉極限時間不超過15秒為宜,以免頸部過度扭轉,使腦部缺血,出現頭暈等癥狀。

手法後2~3天不宜做頸部過度轉動,停止治療3天後可做頸後伸位左右旋轉活動,可以鞏固療效。

(2)坐位角度整復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中頸段頸椎輕度側方或旋轉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以頸4棘突偏右為例。患者端坐位,醫者左拇指置於棘突右側,使頭部前屈45°,左側屈45°,並向右側旋轉45°,右手拇指與餘四指分別置於患者兩側下頸部,瞬間稍加大用力,左拇指同時用力向左側輕推,常聽到「咯」小聲,手法完畢,恢復原狀。

③注意事項:如有頸曲反張,手法操作時,頸部屈曲角宜小,一般不超過30。手法後不宜過度做頸部後伸活動,以免頸椎再移位。

(3)坐位側旋提推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下頸段頸椎輕度側方移位者,尤其是椎間隙變窄或軟組織粘連者。

②手法步驟:以頸6棘突偏右為例,患者端坐位,醫者右拇指置於偏移棘突右側,左手掌托住下頜部,頸部前屈15°,醫者背胸部稍屈曲,使患者頭部緊靠醫者胸柄處,左側旋轉45°,左手稍用力向上提,同時右拇指瞬間用力向左側輕推,常聽到「咯」小聲,手法完畢。

③注意事項:手法關鍵在於向上提力要適當,旋轉提力與推力同時進行。手法後不宜過度做頸部前屈活動,以免頸椎再移位。

(4)坐位頭部微屈提推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頸3、4、5輕度後移位。

②手法步驟:以頸3後移為例。患者端坐位,醫者右拇指置於後移的棘突上,左手托持下頜部,頸部前屈15°,醫者背胸部稍屈曲,使患者頭部緊靠醫者胸柄處,左側旋轉30°,左手稍用力向上提,同時右拇指瞬間用力向前輕推,常聽到「咯」的小聲,手法完畢。

③注意事項:操作時向前推的力量不直過大,以免糾正過度。手法後不宜過度做頸部前屈後伸活動,睡枕不宜過高。

(4)坐位頭部後伸斜拉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中頸段頸椎鉤椎關節輕度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以頸4鉤突右移為例。患者端坐位,醫者右食指置於頸4鉤突右側,左手托持下頜部,頸部後伸15°,左側屈15°,右旋轉15°,此時,左手稍用力向左上方牽拉,同時右食指瞬間用力向左上方輕推,常聽到「咯」小聲,手法完畢。

③注意事項:手法操作時,頸部角度應適當,角度牽拉時產生的合力以到達鉤突為宜。手法後不宜做頸部側屈扭轉活動,以免鉤椎再移位。

(5)仰卧位單人旋轉整復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上頸段頸椎輕度側方或旋轉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以頸2棘突偏右為例。患者仰卧位,頭墊低枕或不墊枕,醫者左手穿過患者頸後部,觸到頸2棘突右側,右手把持患者左側面頰部,使患者頭部向右側旋轉45°,保持右旋轉並稍用力向頭部方向牽拉,同時左手食指稍用力將頸2棘突向左側推,常聽到「咯」小聲,手法完畢。

③注意事項:仰卧位操作欠方便,其偏移棘突主要依靠觸診感覺,推力與旋轉力應協調適當。如頸後肌痙攣明顯,可使患者俯卧位,用捏拿點按手法使肌肉放鬆後再進行手法,療效更好。

(6)俯卧懸位推按法

①適應範圍:用於下頸段或上胸段小關節輕度後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以頸7後移位為例。患者俯卧位,頭部中立位,下頜及上胸部置放薄軟枕,頭頸部與兩上肢懸空,醫者左手托持患者下頜部於水平位,右拇指觸及頸7後移,掌根大小魚際部置於棘突上,與床面成45°向前下輕推2~3下,手法完畢。

③注意事項:手法操作時,向前下推按的力量不宜過大。手法後不宜過度做頸部前屈後動,以免頸椎角度移位。

(7)頸椎牽引下四步整復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中頸段頸椎間隙變窄或深部粘連,或頸肌痙攣明顯者。

②手法步驟:以中頸段椎間隙變窄為例,按常規進行坐位,頸椎布帶牽引,重量為5~10kg,10分鐘後再進行四步手法: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後伸,點推風池。

每步手法做3~5遍。四步手法完成後,再牽引10分鐘。

③注意事項:牽引重量以不超過10kg為宜,各方向手法應在頸生理活動範圍之內,角度不宜過大。頸曲成角或反張,不宜做前屈手法,避免過度旋轉。反之,如頸椎前滑脫,不宜做後伸手法。

2.理筋手法 適用於無骨關節移位的軟組織損傷者。

(1)點按法 常用穴位:風池、風府、耳門、太陽、魚腰、肩井、肩髃、曲池、內關、外關、合谷等。操作時用拇指垂直點按加壓,反覆操作3~5分鐘。    

(2)疏理法 於頸、肩、上肢等處肌肉進行捏拿、揉按、斜袞、分筋理筋,反覆操作3~5分鐘。

(3)牽拉法將上肢向上呈180°內外旋轉牽拉2~3次。牽引雙手指向遠端理拔。

二、胸椎損傷性疾病

1.調骨手法 適用於脊椎骨關節輕度移位者。

(1)掌根推按法

①適應範圍:適用於胸椎中下段後關節紊亂。

②手法步驟:患者俯卧,胸前墊一軟枕,兩上肢置於身旁,自然放鬆。醫者站於患者左側,左手掌根部按壓患椎棘突,右手放於左手背上,囑患者作深吸氣,在呼氣未時,醫者手掌與脊柱呈45°方向、向前上方推按,此時可聽到「咯」的一聲,手法告畢。

(2)提拉膝頂法:

①適應範圍:適用於胸椎上段後關節紊亂。

②手法步驟:患者端坐低凳上,雙手十字交叉置於枕後。醫者雙手置患者兩肩部腋前,右腳置於低凳上,囑患者略後仰背靠醫者膝前。醫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頂往患椎棘突,雙手用力向上提拉,右膝同時往上方頂推,此時可聽到「咯」的一聲,手法告畢

2.理筋手法 適用於無骨關節移位的軟組織損傷者。

(1)輕柏法:用手掌或半握拳,於局部作輕拍3~5下。

(2)揉按解痙法:用手掌根,於局部揉按1~2分鐘。

(3)疏理通絡法:用手指或手掌,局部由內向外順肋骨行走方向推按1~2分鐘。

3.胸椎損傷性疾病整合手法的注意事項:

(1)由於胸椎間關節屬微動關節,其關節突關節呈冠狀位,兩側還有肋椎體關節與肋橫突關節,所以,胸椎活動度有限,手法宜輕、穩。

(2)手法後加強擴胸鍛煉和懸吊活動

三、腰椎與骶髂關節損傷性疾病

1.調骨手法 適用於脊椎骨關節輕度移位者。

(1)斜搬法

①適應範圍:適用於腰椎有輕度側方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患者側卧床上,位於上面的下肢屈髓屈膝80°,位於下面的下肢伸直位。醫者一手扶持患者肩前側,另一手扶持臀部,兩手用力斜搬,方向相反而力量相等,注意交叉點在患椎上,當遇到阻力時,突然加大推拉力,常聽「咯」的一聲。患者改另一側卧,按上述操作進行手法。手法告畢。

(2)雙連椅旋轉整復法:

①適應範圍:適用於腰椎旋轉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患者坐雙連椅前椅,醫者坐後椅。醫者一手拇指觸患者偏移棘突並固定之,另一手自患者腋部上肩,把握對側肩部,使患者前屈60°~90°,同側屈45°,在拇指推擠棘突向對側外上方的同時,另一手向後上方旋轉,常聽到「咯」的一聲。然後在對側的棘突定位,按上述操作進行手法。手法告畢。

(3)動態推拉法

①適應範圍:適用於脊柱側彎畸形者。

②手法步驟:以胸椎側彎向左為例。患者俯卧,用一寬頻置於其膝關節上方,固定雙腳。醫者一手置於患者側彎一側,另一手扶持固定下肢的捆帶,令患者下肢後伸30°,左手推擠彎側同側,同時右手提起下肢向相反方向擺動3—5次。手法告畢。

(4)單髖過伸整復法

①適應範圍:適用於骶髂關節後錯位。

②手法步驟:以右側為例。患者俯卧,醫者站立於患者左側,左手掌根按壓患者右側骶髂關節處,右手托起其腿膝上部,先緩緩旋轉患肢3~5次,接著用力上提大腿過伸,同時左手用力下壓,兩手向相反方面搬按,此時可聽到「咯」響聲,或手下有整復感。手法告畢。

(5)仰卧推壓法

①適應範圍:適用於骶髂關節前錯位。

②手法步驟:以右側為例。患者仰卧,助手固定其健側髂前上棘,醫者左手置於患者患側髂前上棘,令患側下肢伸直抬高30°,同時右手用力向後推壓2—3次。此時常聽到整復聲,或手下有整復感。手法告畢。

(6)側卧擠壓法

①適應範圍:多用於恥骨聯合分離者與骨盆旋轉上移位者。

②手法步驟:患者取側卧位,下位的髓膝關節伸直,上位的髓膝關節屈曲。助手把握上位的踝關節,醫者站於床邊,雙手置於患者上位的臀部外側,在囑助手反覆伸屈膝關節時,醫者用力往下壓,操作數遍。

對側再按此步驟操作數遍。最後囑患者雙手抱住下肢極度屈曲,醫者協助作起伏動作,反覆數次,手法告畢。

2.理筋手法 適用於無骨關節移位的軟組織損傷者。

(1)壓搬腰骶部:患者俯卧位,醫者一手托持其膝關節前上方,使下肢伸直位抬起20°~30°,另一手按壓下腰部與腰骶部3~5遍。

(2)點按穴位:於第3~5腰椎脊突兩側翼3cm處,點按1~2分鐘。於兩側梨狀肌投影區處,點按1~2分鐘。於委中下3cm處,點按1~2分鐘。

(3)推髂脛束:患者側卧,上位的下肢伸直,下位的下肢屈曲,醫者用掌根於髂腰脊從上至下推按1~2分鐘。

(4) 牽拉抬高下肢:患者仰卧,醫者一手把持患者踝部後側,一手扶住膝關節上方,使下肢伸直位,逐漸提高,儘可能達到70°~90°。

3.腰骶椎損傷性疾病整合手法的注意事項

(1)腰骶椎損傷性疾病的整合手法,注意使用力學的槓桿與旋轉的原理,不但省力而且容易整復。用力應適中,避免用暴力。

(2)腰推間盤突出症,手法時應避免腰部過屈活動。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髓核較大,壓迫硬膜囊>1/2時,應慎用手法治療。腰椎滑脫,手法時應避免腰椎過伸活動。骶髂關節錯位,手法影響到髖關節時用力應填重,以防止損傷股骨頸。

(3)功能鍛煉,應注意避免進行與病理相同方向的活動。如腰椎間盤突出,避免做腰前屈活動。腰椎滑脫,避免做腰後伸活動。

第五節 脊柱相關疾病對症手法

一、頸椎相關病症

適用於一些突出的癥狀與陽性體征者,進行調骨理筋手法後,根據臨床癥狀進行。

1.頭痛

(1)痛點點按:在頭皮找到2~3處痛點,作局部點按,每穴位1~2分鐘。

(2)穴位反射:於風池上lcm處,用拇指向頭痛方向點按,使頭部有「得氣」為度,反覆點按1~2分鐘。

2.頭暈

(1)頭額部輕摩法:於頭額部用兩手手指作輕摩,反覆操作1~2分鐘;

(2)耳部「鳴天鼓」:兩手掌貼按兩耳,各手指置於頭頸部,中指緊貼頭皮,食指彈於中指5~7下,反覆操作1~2分鐘。

3.心驚心悸

(1)按摩星狀神經節反應點:選該反應點(即胸鎖乳突肌下1/4前2cm處),使頭部偏向同側30°,用拇指腹於局部向內按壓l~2秒鐘,反覆操作1~2分鐘,以胸部感到「得氣」為度;

(2)點按脊旁穴:於胸椎2~6棘突兩旁2cm處,選擇2~3個反應點,用拇指點按1~2秒,反覆操作1~2分鐘,以胸前「得氣」為度。

4.血壓異常

(1)高血壓:在頸上段多做點按疏理手法1~2分鐘,並於天鼎穴(相當頸動脈竇處)揉按1一2分鐘。

(2)低血壓:在頸下段多做點按疏理手法1~2分鐘,並於天鼎穴(相當頸動脈竇處)揉按1~2分鐘。

5.上肢麻木

(1)順推法:沿上肢神經走行方向,從近端向遠端進行推按,反覆操作1~2分鐘。

(2)穴位按壓:於缺盆穴、天宗穴點按,一般手部會有麻感。

二、胸椎相關病症

適用於一些突出的癥狀與陽性體征者,進行調骨理筋手法後,根據臨床癥狀進行。

1.胃脘痛:於第6~10胸椎之間,彈捶操作10~20下。

2.胸悶:用拇指於第1~5胸椎兩側棘突旁開2cm處作點按,使胸部有微脹感為度,操作2~3分鐘。

三、腰椎相關病症

適用於一些突出的癥狀與陽性體征者,進行調骨理筋手法後,根據臨床癥狀進行。

1.下肢麻木疼痛:在局部病灶處,作深部叩擊或點按5~8次。沿神經走行方向,由近到遠、進行推拿疏理法。

2.下肢腫脹:下肢腫脹多屬靜脈迴流障礙。由下肢內側從遠端向近端推按,每側2~3分鐘。

3.排尿異常:排除尿路系統等實質病變後,在腰骶部梨狀肌處進行點按疏理2—3分鐘。消除由馬尾神經或陰部神經受刺激而引起的排尿異常。

四、其他方面

(一)脊椎性伴排尿紊亂

排尿的次數、尿量、時間及控制力的異常,包括尿頻、尿急、尿量過多或過少、排尿困難、尿儲留、遺尿、尿失禁等,統稱排尿異常。脊柱相關疾病所致的排尿異常,屬於功能性排尿異常。

[手法治療]

1.腰骶部軟組織損傷手法

(1)腰臀部軟組織的松解、舒筋、推按等治療手法,可緩解腰臀部肌痙攣,促進局部血循環,改善腰脊柱動力平衡,減輕或消除對支配膀胱和括約肌神經的激壓。

(2)梨狀肌損傷治療手法

①梨狀肌松解、舒筋法:患者俯卧,兩下肢自然分開。醫者站立床沿,右手拇指(體型肥壯者可用肘關節)按梨狀肌體表投影,自內上往外下、由輕到重理按5~6次,至患肢酸脹或發熱為度。最後用掌根松解患側臀肌。

②直腿抬高內旋牽拉法:患者仰卧,醫者站立於床沿,助手按壓患者健肢膝踝關節並固定之。醫者由手握患肢踝關節後緣,左手掌扶按患膝。在反覆和緩慢抬舉患肢至50~60°時,內旋患肢,並逐漸加大患肢抬舉的角度至患者能忍受為度。

2.腰骶部骨關節損傷手法治療,糾正脊柱靜力失衡,緩解骨關節創傷性炎症對支配膀胱和括約肌神經的激壓。

(1)腰椎後關節紊亂治療手法(以腰4棘突偏右為例)

①坐位腰椎旋轉複位法之一:患者端坐,兩手手指交叉於頭後。醫者坐在患者身後另一椅,右手從患者右腋下穿過,繞頸後搭在患者左肩,左手拇指按壓腰4棘突右側。囑患者前屈35°,右側偏45°。醫者右手順勢往後上旋拉患者的同時,左拇指往左前方推按患椎棘突。此時可聞關節複位響聲,手法畢。

②坐位腰椎旋轉膝頂複位法:患者及醫體位同上。醫者坐在患者身後另一椅,右手從患者右腋下穿過,繞頸後搭在患者左肩,左手拇指按壓腰4棘突右側,左膝頂住患者右側臀部。囑患者前屈35°,右側偏30°。醫者右手順勢往後上旋拉患者的同時,左膝往左前方頂推患者右臀。此時可聞關節複位響聲,手法畢。

3.骶髂關節錯位複位手法

(1)骶髂關節前錯位複位手法(以右側為例):患者仰床沿,兩下肢伸直。助手按壓左膝上部,醫者站立於患者右側,右手握患者右踝或小腿近端,左手扶按右膝。先屈曲右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6次,再往對側季肋部過屈右髖膝關節,趁患者不備用力往下壓,此時可聞關節複位響聲或手下有關節複位感,手法完畢。

(2)骶髂關節後錯位複位手法(以左側為例):

①俯卧單髖過伸複位法之一 :患者俯卧沿,醫者站立於患者左側。右手托患肢膝上部,左掌根壓左側骶髂關節。先緩緩旋轉患肢5~7次。醫者儘可能上提患者左側大腿,過伸患肢,左手同時用力下壓骶髂關節,兩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時可聞關節複位響聲或手下有關節複位感,手法完畢。此法適用於體弱及肌肉久發達患者。

②俯卧單髖過伸複位法之二: 患者俯卧,醫者站立床上,左足立於患者右側,面向患者下身,右足跟置於患側骶髂關節處,然後雙手過伸提拉患肢至最大限度(即患側骨盆距床板約10~15cm),並保持這一高度。右足跟猛力下蹬患側骶髂關節(此時患者腰椎由過伸位恢復到伸直位),此時可聞關節複位響聲或足下有關節複位感,手法完畢。此法適用於身強體牡、肌肉發達的患者。

③患肢牽抖複位手法(以右側為例):患者仰卧床沿,右下肢靠外側,兩手拉住床頭(或由助手牽拉其兩腋下)。醫者右腋失住患肢踝部,右手繞過患肢小腿後側搭在左前臂中段,左手緊握患肢小腿中上段,在持續對抗牽拉的情況下,用力往下牽抖患肢。此法適用於孕產婦及年老體弱患者。

3.手法注意事項

(1)年老體弱及骨質疏鬆患者,禁用腰骶部骨關節的複位手法,只宜作腰骶部軟組織的松解、舒筋手法,且力度宜輕。

(2)伴有骶髂關節錯位的孕婦,只可作「患肢牽抖複位法」予於複位。禁用腰臀部的按壓手法。

(3)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曲消失或後突以及腰椎前滑脫患者,禁用「單髖過伸複位法」。

(4)嚴重臀肌攣縮患者,慎用骶髂關節「屈髖曲膝複位法」和「直腿抬高內旋牽拉法」。

(二)顱腦外傷伴頸椎外傷後綜合征

顱腦外傷伴頸椎外傷後綜合征指顱腦及頸部外傷急性期過後,仍殘留有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煩躁、易怒、頸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等癥狀。這些癥狀主要由顱腦損傷和頸椎損傷引起,但無相應明顯腦的器質性陽性體征,可診斷為腦外傷伴頸外傷後綜合征。此病占顱腦外傷10~15%。

[手法治療]

1.頭部手法

(1)叩擊法 單手或雙手手指併攏,呈半屈曲位,用指尖輕叩百會穴、角孫穴及頭部反應點約20~30次。

(2)點揉法 用拇指指腹分別點揉印堂、睛明、攢竹、陽白、太陽、百會、角孫、風池及風府等穴各約10秒鐘。

2.頸部手法

(1)理筋解痙法

①按捏推拿法 用手掌或手指腹於頸後兩側進行柔按推拿,然後用拇指與其餘四指構成鉗形,對局部肌肉肌腱進行捏拿,形如拿物,反覆多次。

②分筋理筋法 分筋是指用指腹對肌肉進行垂直分撥,理筋指順肌纖維方向進行推按,兩者交替使用數次,以放鬆痙攣的肌肉。

③適當選用調骨手法,參見前「脊柱損傷性疾病整治手法」。

產後腰腿痛綜合證,多發生在婦女產後,由於分娩時難產或分娩後過早下地活動致下腰段與骨盆環損傷,未能及時修復以致產後出現下腰、下腹或下肢疼痛等多種癥狀。故又稱產後骨盆環損傷綜合證。

骶髂關節損傷者,多發生於單側。局部疼痛,常反射至大腿後側,仰卧睡覺不能持久,歪臀跛行。檢查骶髂關節局部壓痛,髂後上棘高隆,位置偏下為後錯位;如髂後上棘凹陷,偏上為前錯位。單腿直立或單髖屈曲內收時骶髂關節疼痛加劇,「4」字征試驗多呈陽性反應。恥骨聯合損傷者,局部疼痛,或通過陰部神經反射至會陰部引起脹痛。檢查恥骨聯合部位有壓痛,或觸及恥骨聯合間隙變寬,骨盆分離試驗可呈陽性。

腰骶關節與骶尾部損傷者,表現為腰骶或骶尾部疼痛,站立行走時局部疼痛劇增,坐蹲卧位時局部疼痛減輕。腰骶關節或骶尾關節壓痛,腰部過伸或過屈時,腰骶部疼痛加劇。

骨盆的肌肉損傷者,主要表現是髂後上棘下外側或髂前上棘前下方疼痛,多發生在一側,常放射至下肢後側或前內側。多在梨狀肌與髂腰肌部位壓痛,下肢抗阻力外旋或前屈時局部疼痛加劇。

盆腔臟器功能紊亂者,可因骨盆損傷或炎症刺激局部脊神經或植物神經,引起盆腔臟器功能紊亂而出現癥狀。如下腹脹、便秘、尿頻、尿急、排尿障礙、產後月經過早、過遲來或月經不調等。多有下腹壓痛,有時觸及小硬塊,腸鳴音多亢進,常合併附件炎。

X線攝片檢查,輕者骨盆可正常,重者可有兩髂後上棘不對稱,雙側骶髂關節間隙不等寬,或患側間隙模糊等。有的出現恥骨聯合分離,或腰骶角增大等。

[手法治療]

初以整復關節錯位為主,續施以調理手法以促進局部損傷組織的修復。

(1)單髖過伸、過屈複位法 適用於骶髂關節後、前錯位所致者,

(2)側卧位斜扳法 適用於骶髂關節錯位者

(3)側卧位擠壓法 適用於恥骨聯合分離者。

患者側卧位,下位的髖膝關節伸直,上位的髖膝關節屈曲,助手把握上位的踝關節,醫者站於床邊,雙手置於患者上位的臀部外側,,在助手反覆伸屈髖膝關節時,醫者用力往下壓,操作數遍後,對側再按此方法步驟操作數遍,最後囑患者雙手抱住下肢極度屈曲,醫者協助起伏動作,反覆數次,手法完畢。

(4)梨狀肌分筋理筋手法 適用於梨狀肌損傷患者

(5)腰骶角增大者,可讓患者取俯卧位,術者於骶骨後側將骶骨向前壓。

(6)肌肉痙攣粘連者治療手法 用分筋理筋、松解手法。

第六節 四肢大關節損傷性疾病手法

一、 肩關節三步整治法

1、適應症:肩關節周圍炎(粘連型);一般肩關節周圍炎不宜坐位整治者;肩關節陳舊性扭挫傷。

2、操作要點:

第一步:患者俯卧位,醫者站患者同側,雙手半握拳狀,於局部滾推3~5分鐘;

第二步:患者仰卧位,醫者一手握著上肢,另一手於啄突前下方3cm處(松肩穴)點按3~5分鐘;

第三步:患者仰卧位,醫者一手置於疼痛部位,另一手扶持上肢腕部,使肩關節成30~45度角,向上牽拉,逐漸拉高。

3、注意事項:

①手法操作不宜用暴力,用力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②每次肩關節能多抬高2~3公分為宜。

③骨病禁用,骨質嚴重疏鬆、嚴重內臟疾病、婦女妊娠時、年老體弱者慎用。

二、肘關節屈伸推拉整治法

1、適應症: 肘關節陳舊性扭挫傷並關節紊亂症;肱骨外內上髁炎並肘關節紊亂症。

2、操作要點:患者端坐位,患肢伸直外展60度,醫者站於患肢外側;一手抓握患肢腕部置於醫者同側的髂前上棘;令患者放鬆患肢肌肉,此時,醫者略用力使患肘伸屈內旋活動,然後伸直位,醫者將託付肘部的手向內外推拉,常聽到「咯」一聲,手法告畢。

3、注意事項:

①醫者推拉力不宜過大,患者肘關節不宜免強過伸,以防關節扨挫傷或鷹嘴骨折;

②於肘關節上下及周圍軟織織按摩松解充分,療效更佳。

三、腕關節旋轉整治法

1、適應症:腕關節扭挫傷後,旋轉時疼痛;尺橈下關節分離。

2、操作要點:患者端坐位,肘關節半屈位,一助手扶持肘部,醫者雙手分別置於手掌尺橈側;醫者用力向遠端牽引,繼續按背伸---橈偏---屈曲---尺偏順序進行。

3、注意事項:

①做完手法,醫者一手拇食指夾持尺橈骨下端,另一手於局部痛點揉按1~2分鐘;

②如有尺橈下關節分離者,用棉布(寬5cm,長60cm)固定腕關節2~3周或保持關節位置每周換固定一次。

四、 髖關節「?」號整治法

1、適應症:髖關節陳舊性扭挫傷;兒童髖關節骨膜嵌頓;

2、操作要點:患者仰卧位,以右側髖關節為例,一助手固定骨盆,右側患肢髖膝關節各屈曲90°,醫者立於外側,左手扶持右膝關節下方,右手扶握患肢踝部,按正「?」號做旋轉手法,再做反「?」號手法。左側按相反方向進行。接上法反覆操作兩次後,將患肢置於伸直位。

3、注意事項:

①如整復不成功,可服用抗炎葯,加患肢單腿皮膚牽引3-5天後再行整復。

②治療後3-4周內避免患肢激烈活動或過度負重。

五、膝關節三步整治法

1、適應症:膝關節陳舊性扭挫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2、操作要點:患者仰卧位,醫者站於患肢外側。

第一步:松筋法,醫者於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採用點按松解,分筋理順法3-5分鐘(膝關節後側可用俯卧位);

第二步:理髕法,醫者於髕骨體上先用揉髕法(用拇指於髕骨上揉動,然後於髕骨周圍刮理);

第三步:擴膝法,醫者活動膝關節數次,使一手前臂置於膝關節後側做支點,將膝關節盡量屈曲,然後去掉作支點的手臂,再直接屈曲膝關節2-3次。

3、注意事項:

①手法從輕到重,使軟組織充分松解放鬆;

②如膝關節內外側間隙寬窄不一致,宜在牽拉位情況下用掌推變窄一側,以利調理不正常狀態;

③治療後功能鍛煉,宜在30°斜坡上下行走,多做股四頭肌收縮活動;在恢復期,不宜多走階梯或蹲下起立活動。

六、踝關節四步整治法

1、適應症:踝關節陳舊性扭挫傷;踝關節與跖跗關節錯縫;跟痛症。

2、操作要點:

①點按:於解溪穴(前踝處)、太溪穴(內踝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崑崙穴(外踝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用力點按1~2分鐘;

②旋轉:患者坐位或仰卧位,醫者一手扶持踝上部,另一手扶持足,先沿順時針方向旋轉3~5遍,再逆時針方向旋轉3~5遍;

③背伸:將踝關節背伸加壓,反覆操作3~5遍;

④叩擊:患者俯卧位,膝關節90度,醫者一手扶持患肢足部遠端,使其盡量背伸,另一手握半拳,於足底近端作叩擊5~10下。

3、注意事項:

①手法過程,如有腫脹或肌痙攣於局部揉按數分鐘;

②手法注意功能鍛煉,上下斜坡(30°為宜)行走,每次5~10分鐘,每天1~2次。
推薦閱讀:

覺得肉好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怎樣讓自己喜歡上吃肉?
風濕性心臟病是一種嚴重疾病嗎?是否可以根治?
女人人流後該如何護理?

TAG: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