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雜說 97
05-25
太極雜說97太極網羅
l 心意渾圓確實屬佛門心法,不講丹田內轉、氣行脈絡、路線,以渾圓透空為始求證一直到終,這與本門意拳心法類似,薌老早期意拳正軌談養氣鍊氣,後期卻棄之不談練拳之中的鍊氣方法。心意起源於佛門。太極起源道家,一些道家心法求證過程具體較多,講氣,講丹田,講經脈,但到透空時我想可能是釋道同源。對講氣尋經脈運行,丹田內轉等練功路徑體會不深,可能各自路徑不同,並不一定就錯。l 1、「關於推手中最重要的是學會挨打,學會挨摔......。」我認為推手是「推」而不是打,是「棚、捋、擠、按」在與對手先接觸後在不同姿勢、各種角度情況下靈活、無序的具體運用,效果是將人「放出」。被放出的一方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接觸就「背勁」不得力、不得勢,勁始終被人拿住,走化不成;另一種是自以為得機得勢,放人時卻被人所放,勁始終慢了一拍,不存在打和摔的情況(打手另論)。2、「推手名為推手是為一往一反的功夫......。」這「一往一反」實際是「一來一走,一走一隨」,中間不斷勁。「走」不是走直線,應根據接觸點的實際情況或左旋或右轉,或上滾,或下翻,這就是所謂的前進後退離不開顧盼勁。如果用一往一反」,這個「反」容易產生「頂」或「別」勁。
推薦閱讀:
「在內家拳中,氣就是勁」。但氣與勁卻是內家拳中一體的兩端,氣為體,勁為用;氣為勁之質,勁為氣之形。就如氣好比是水,但或如溪之潺娟,或如湖之靜泊,或如江河之激蕩,或如海洋之汪洋恣肆,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勁力來,其形態和力量就是勁。太極拳中氣應該是一種物質,但或離心而成扌朋、擠、按,或向心面成扌履、扌采;或驚彈抖炸,或虛空鼓盪,都因其不同的用法和方式而成,拳術家稱之為「勁路」。氣和勁既要能融合為一,又要能分得清楚,譬如練氣以「養」為主,所謂「氣以直養而無害」,而勁卻要細求其路徑用法。
楊式太極拳「綿里裹鐵」,那是練拳人向住的高標,可為達到了「氣斂入骨」的境界。但練拳時氣纏於皮膚、纏於肌月里、纏於骨髓,是三種不同的境界,我練拳求實證,內氣沒有在我的脊椎骨縫中強勁清晰地纏繞運行,我就認為自己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另外有一點疑惑,骨內沒有經絡,氣如何運行?對於對太極拳典籍和傳統理論的問題,我主張像胡適先生所說的「大膽的假設,科學地求證」,一切拿來為我所用,取其精華,去其虛空玄學的糟粕。另外,馬虹先生所著洋洋洒洒數十萬言,我看確實不如沈家楨、顧留馨先生薄薄的一本小冊子,但沈、顧先生所著及陳式太極拳的經典,非尋常可比。但馬虹先生根據先師遺訓,著作中首次提出了諸如「拳走低架,襠走下弧」、「丹田內轉」,並詳細論述了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的技擊體系,這些都是獨到的新論,並不必立刻無條件的奉為真理,但絕對有關注分析、學習借鑒的地方。l 拳家云:執於推手,操拳必敗,離開推手,小乘拳法。
l 關於功力與技藝,我認為矛盾的雙方,應辯證看待。即有一力降十會,也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是相對的,以強勝弱是絕對的。同意仲先生等高手所論。對手千斤力只有是笨力、直力時,四兩撥千斤才可,如對手千斤力是以靈活多變,滔滔不絕的渾圓整力為基礎的千斤力時,則難撥,或不可撥。能撥是因為在所撥方向對手連4兩力都沒有,亦即還是以強勝弱。曾見常有雙方切磋時一方問勁發出,對手纏絲撥轉引進,發勁方也順勢一轉改變發力方向對準對手中線衝擊,順勢將對手打出。所以引進落空也要有棚勁實力和靈活的變化。l 功力是根本,功力高才能象大人打小孩,無招勝有招,才能舉重若輕,似不用力而勝緊僵用力之人。l 其實在內家中,氣就是勁,不可分開來看。人有經脈就好比大地有溝渠,在修練過程中,真氣日夜流注,工夫一到,自然就會氣斂入骨。此種人不用推手,你和他一搭手就能感受到,手很松,但卻沉重異常。好象澄甫先生所說的棉里裹鐵。拳經有云;「意在神,不在氣,在氣者滯」。
l 王薌齋有點像王朔,他要說事前先罵別人一通,所謂「貶低別人以抬高自己」就是指這種人,在他的著作里,此種言論到處都有,如說「我國拳術雖雜亂無章,有令人無所適從之嘆,一言以蔽之遺棄精髓,僅守糟粕而已。東洋之武士道,西歐之拳斗雖非具體,然均有獨到之處,若與我國一般拳家相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計矣,令人羞愧欲死」說到太極拳:「太極拳不過人多勢眾,擅廣宣傳,其實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太極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沒有一式一法不被執著?用這些姿勢作什麼?而精神方面牢牢綁定不可解。實為妨害神經肢體之自由,」他喜歡駁論,先否定一通再說。拳術的爭論與矛盾哪個時代都有,練成真功的少,得皮毛的多,但王薌齋所針對的卻是一群不怎麼高明的人,也許他自己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個。他的拳論,花里胡哨、浮皮潦草,他的理論,正象他的拳術把各家都湊和到一塊一樣,也是一個大雜燴。和孫祿堂先生的謙虛好學形成鮮明對比,王薌齋在其拳學理論里卻表現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個性。不幸的是,王薌齋的拳學得以謬種流傳,更不幸的是,王薌齋的這種個性也得以流傳。l 其一, 「丹田內轉」的問題。我亦知太極拳的終極境界必然是自然天成、隨心所欲,但那是蒙昧——絢爛——返璞歸真而質樸無華,所謂「百鍊成鋼」,我現正求其絢爛,故務求其理法精密。太極拳這三種境界想必每位拳友都必須經歷,所謂禪宗有「見山是山——見山非山——見山是山」的「黃龍三觀」境界而求其頓悟,所謂王國維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姍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以求索」。
其二,陳式太極拳低架的問題。楊式善談氣,求氣之圓活鼓盪,故其架高以求意氣,我以為低架對楊式非為要事;陳式尚勁,求勁之驚彈抖炸、剛柔相濟,故低架實為陳式獨擅,所謂「扌朋勁義何解,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所,次緊頂頭懸」,故必重視腰腿功夫。然當年楊露蟬號稱「楊無敵」,陳發科公亦為「太極一人」,不以是分優劣。我初習拳時,也能走低架,諸如「金剛大搗錐」、「鋪地錦」諸式也能小腿貼地,但勉強用力、難免緊張。我現在以中高架求意氣圓活、肢體鬆柔,隨功深而拳架漸低。想來總有一天,我拳架亦能再顯大鋪身法、大低架,但境界較初時不可同日而語。但綜上所述,我仍主張高、中、低架俱練而求高架之意氣、低架之勁沉,而仍應以高、中架為主,因為這裡面有個體力的問題。l 我為學太極拳在陳家溝一住就是五年,除四大金剛外,陳小興、陳世通、陳小六、陳長留,還有現在在寶應教拳的陳有芹等可以說我都請教過。而且我對每個人對我講的話都作過記錄,包括每一個動作的各式練法和說法。 五本陳氏名家語錄筆記本隨我整整十五年,直到我幾年前準備出國時才一把火全燒了。原因很簡單,那一段路我走過來了,再也不可能有人和我一樣走那條土路了,即是有,那條路要麼己是水泥路面,要麼己是雜草叢生,己不是原來的路了。 陳家溝有位不被拳界認識的人不知你聽過沒有,他叫陳小松。據我觀察他的功夫不會低於陳小旺,他只練老架一、二路。我在陳家溝時住在村南頭的一個倉庫里,出後門就是打麥場,陳小松每晚必到此地練拳。他行拳時很多動作大腿都是擦地而行,架子特低。我當時也摸仿練習,但不能的成度我無法用語言表達,直到今日,我才能下低自如走架。沒有好功夫,無法打低架。談到馬虹,他和顧留馨一樣,太極拳理論家。但他的理論似是而非,顧還講一些實質性的東西。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這話再過些年一樣管用。說多了,言必有失。推薦閱讀:
※玄門太極長生功
※我們再來聊聊「太極圖」帶給我們的~啟示~
※從陰陽角度分析樂嘉的性格色彩
※太極谷的【秘訣精髓】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