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十七分 講師: 林老師 記錄: 競予
上課之前, 大家互相問候,這就是學禮。所以來這裡學國學,不是要各位來聽知識,也不是要各位成為國學大師,而是希望各位做知書達理的人,能夠懂處事做人道理的人。
古代,這種人稱為「士」,也就是「士農工商」之首。你知道為什麼叫「士農工商」?,士,學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大家來這裡,最基本的是成為「士」,而終究能夠成就聖人。我們今天來這裡學道理,不是學知識性的東西,所以各位,不要有所期待聽完會成為國學大師哦。我從台灣來, 兩年前我創辦了自然風素食餐廳,自己吃素了三十幾年,過去在工廠里上班;有一天我想: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做什麼呢?然後我發現崑山還沒有素食自助餐廳,吃素的人一定有這個需求。同時我也希望把素食推廣出去。於是就開設了這家素食餐廳。說到這裡,你會以為我因為開了這家餐廳,於是就開了這個國學班,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在十六歲的時候開始吃素,吃素的原因,是因為進入國學領域,了解到「人一生當中應當要做的事情」,這個事情,不是利益自己,而是要利益大眾,那時候我就開始想要把自己了解的道理,讓更多人也能知道。所以我從台灣來到這裡,開餐廳,是為了國學班服務。餐廳我可以不開,可是國學課我一定要開,只是我開在哪裡、哪個平台而已。這就是自然風國學堂的來源。為什麼要叫「自然風」?你會想到「時尚風」「工業風」「自然風」,其實不是這樣來的。自然風這個名字,關鍵在自然。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自然就是道。風,就是一種流行。
自然風,講的就是真理的流行。我希望真理能夠散布到世界各地,所以取名「自然風」。今天第一次來上課的人很多,所以還是問一下大家:認為金剛經不難的人請舉手;認為很難的人請舉手。大部分人認為金剛經好難哦,
佛經難不難?——難!各位覺得易經難不難?上次有位林老師也說過,學易經就七個字口訣:「易經真的很簡單」。各位,經典其實都很簡單,包括大家認為的易經,還有論語,道德經,楞嚴經,等等,所有的經典都很簡單。如果你從字裡行間去了解經典,你一輩子也搞不清楚經典在講什麼。 真正的經典的真義,不在文字上面。「紙上要尋真,只是枉用功」啊!為什麼說經典簡單?你看這圖片里的書名:葵花寶典、九陰真經、六脈神劍,以及一代宗師葉問的詠春拳,你覺得哪一個功夫最厲害?如果一群人練習不同的招術,你認為哪一個的功夫最厲害?其實,重點不在於練的武功厲不厲害,在於練功的人。如果練習的人像葉問一樣,底子非常紮實,就算他練的是不出名的武功,
他也能夠打敗其他武林高手,你相不相信?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真正厲害的高手,在他本身功底紮實。有人說易經是萬經之王,有人說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有人說萬經之王是心經。——不,其實都不是,萬經之王是誰?是讀經的這個人。就好比說哪個武功最厲害?萬經之王不是經典本身,是我們的自性良心經。一個能夠開悟見性的人,了解自己本性良心、本來面目的人,
他就既能夠了解易經、論語,也能了解金剛經,也能了解道德經, 所有的經典他都能夠了解,這就是「一理通,萬理徹」。一個人能夠了解經典的道理,所有的經典就都能夠通徹無礙,所以要了解金剛經,你若是把金剛經翻遍了,背會了,各位!你就算背誦一輩子也永遠不會了解金剛經到底在講什麼。為什麼?真正的經,不在字裡行間,而在你內心當中。上次舉過一個榴槤的例子,現在假設你沒吃過榴槤,我告訴你榴槤是什麼味道,然後你去百度,你看到關於榴槤味道的說法:說像臭魚,還有說香香甜甜的,形狀、顏色等等,你全都看完了,
請問你了解榴槤是什麼味道嗎?終究一輩子你還是不了解榴槤的味道。讀經典也是如此, 如果你以為從文字可以了解經典在講什麼, 是同一個道理,你把所有的經典都看完了, 你還是不能了解。 那麼, 你要如何了解榴槤的味道?——品嘗!你打開榴槤外殼,吃一口,好,你就了解了榴槤的味道,不用看視頻也不用看圖片,不用百度,你就真真切切的了解榴槤是什麼味道。同樣的,你把經典所要告訴我們的「反觀自己,找出內心,找到自己的本性良心」,當你找到的時候,所有的經典你就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這個就是自性良心,每一個人都有。
所以學道學佛,不在文字當中,其實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大家能理解嗎?自然風國學就是在講這個,讓各位能夠找到自性良心,而不是在講經典,不從文字上分析。
金剛經是梵文寫成的,大家現在讀到的中文金剛經, 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在他翻譯時,距離釋迦牟尼佛在世已經過去了好幾百年,何況輾轉當中又可能有增增減減。所以最初的梵文版本,與我們讀到的中文版本,不一樣,
所以你若再去窮究字裡行間,有意義嗎?金剛經寫成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在世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講的是什麼佛經?沒有佛經啊!我們現在讀的所有的佛經,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根本就沒有這些書籍,佛陀在世時不講佛經,哪有佛經?所有的佛經都是記述佛陀與弟子之間的對談,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一部佛經; 有人以為學佛就是學佛經,不是!佛經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才產生的,那麼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當初佛陀講的,就是在講真理,孔夫子在講論語嗎?論語是孔夫子過世以後他的弟子記錄整理出來的。 所以,很多的經典,大多都不是之前的聖佛所親寫的,都是弟子們記述的。所以我們來這裡所談的,都是真理,而不是鑽研文字上的東西。
但是,不藉由文字,我們也沒法理解經典,所以我們才要拿出經典,勉強略窺一二。
下面這張圖片是什麼情況?
這群人抱頭蹲著的樣子,讓小朋友們以為是地震了;這其實是傳銷團伙被抓捕的場面,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相不相信因果?——相信。好,前不久有一個大學女生,被騙進了傳銷窩,她拒絕去騙別人進來,自己也逃不出去。有一天外出時,不堪忍受傳銷分子的侮辱,跳河自殺了。
自殺,在無形界的罪業很大,不是一死百了,靈魂會去到地獄,每天還要承受幾次痛苦,比如跳樓身亡,肉體雖然死掉了,可是靈魂到地獄去,每天都要重複幾遍那個跳樓的痛苦,
周而復始,一直到他的陽壽終了的時候為止。為什麼自殺的罪業很大?因為有三:一是不孝,辜負父母的養育;二是不孝天地的長養,三是不孝國家社會的栽培。這個女生如果去騙別人進來,自己也許就沒事了,但她不願意助紂為虐,不為了自己去為非作歹,她自殺這個情況也算是「捨身取義」,
好,問題來了,自殺和捨身取義,如果你是閻羅王, 你判她哪一個?——自殺。七票
——捨身取義,也是七票。
兩邊似乎都有道理,這個怎麼判?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案例,因為人生當中不斷的有很多取捨,人為什麼會走錯路?為什麼有人成就聖賢,有人成就惡人?都在於取捨之間,你對事情的取捨,會決定你這一輩子,甚至是下一輩子。
最終的判定認定,依什麼為主?依她的初發心為主。當然她自殺的罪業是有的。上天對人最後的論斷,做得好還是壞,以她剛開始的那個心,就是初發心來論斷她最後的歸宿,是去天界當天人,還是去地獄枉死城受苦。以這個女大學生來講,她是以義為初發心選擇自殺,當然她也有受不了那個氛圍而自殺的心,所以這個罪也有,她選擇成就義行的善業成分更多一些。
所以講這個事例是告訴大家,人的初發心很重要。一個事情是成還是敗,這是我們以人的眼光去看的,可是上天在看的不是事情的成敗,比如世人看釋迦牟尼佛,放著榮華富貴的王太子不當,跑去出家修行,簡直是個傻子。孔老夫子離家別子,周遊列國,消跡伐壇,不被人接受。歷代的聖佛,在當時的人看來,就是傻子一個。可是他們離開人世間以後,肉體歸於大地塵土,他的精神留在人世間,
成為聖佛。所以,我們看一件事情,不是以現在眼光看有沒有榮華富貴,而是看這個人的心。所以來這裡學國學,學聖佛經典,就是看自己的初發心,至於成不成,上天自有定數。所以,學佛修道,就一件事情——找到自己。找到最原始純真的自己,不受污染的自己,而那個會跟別人比較攀比的:「人家住別墅,我住得這麼差」「我比你有錢」,這個不是真實的你自己,這只是被慾望包裹的你。所以來這裡,就是找到自己,不是學別的,更不是學神通。
有人說開天眼讓人如何如何神通,你千萬不要去學這些東西,這些根本不是真理,佛根本沒有這些東西,你不要以為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神通,我告訴你,沒有這回事情,佛不會學這個,佛是圓滿人格的人,
不求自己安樂,但願眾生脫苦淵,他不想到自己。至於神通,那不是佛,只是小法術而已。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一旦有那些東西,你就找不到自己了,因為你會貢高自大:「我厲害哦,我能夠聽到看到別人都聽不到看不到的哦」,這時候內心的假我膨脹自大,看不到真實的自己。所以我叫大家千萬不要去學那些,你就老老實實找到自己內心就好了。接下來進入金剛經第十七分的正文。我們知道,金剛經原文沒有分章節,傳入中國以後,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把金剛經分成三十二分。
爾時:時機成熟的時候。今天有好幾位第一次來聽的朋友,你們為什麼會來這裡?不管是緣分,是恰巧,沒有為什麼,時機成熟了!就是這樣而已。有人是「我剛好過來吃飯,剛好聽說下午有課,剛好我也有空,我也想聽」,這就是時機成熟了。
須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解空第一,「解空」就是他對無形的真理的了解,一般人對看得到的東西能夠相信和了解,對看不到的東西,就不那麼容易了解。而須菩提對看不到的東西也能夠參悟體會。金剛經,就是須菩提與佛陀之間的問答
須菩提對佛陀表白: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降伏其心?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看下一頁:
大家在佛經里會看到「優婆塞」「優婆夷」,就是指沒有出家的(居士)、持戒修行的男子和女子,
十惡業,分為「身口意」三個部分。如上圖所示。
妄語:虛妄騙人的話
兩舌:挑撥是非,好像有兩個舌頭,這邊講這樣,那邊講那樣;
惡口:罵人,粗口等。
綺語:美麗的謊言,花言巧語
嗔恚:隨意動怒
不犯這十個毛病,就是能行十善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看下圖: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我們現在閱讀的金剛經有兩個版本,一是玄奘大師翻譯,一是鳩摩羅什翻譯的。普遍通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鳩摩羅什是印度人,他翻譯佛經時曾經發誓說:如果我講的沒有錯,那麼我死後,舌頭不爛。果然在他死後火化,舌頭不爛。這兩位大師對「金剛」的理解不一樣,鳩摩羅什把「金剛」翻譯為「自性」,後世也普遍承認這一個理解。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自性能夠破除所有的煩惱。玄奘大師把「金剛」翻譯為「煩惱」,認為我們的煩惱就像金剛一樣堅硬,所以要用智慧去破除。鳩摩羅什的翻譯,比較貼近佛陀的意思,所以世間流傳以這個版本為主。翻譯佛經時,有「五不翻」原則。比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直接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因為沒有先例古意可循,會令人不知所以,所以不翻。還比如:般若,如果翻譯為「智慧」,反而令人輕賤,不過是智慧罷了。般若,則令人有殊勝感。另外還有中文裡面找不到對應的,也不翻譯出來,直接用原詞。
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剛才的圖片里,大家都看到了地藏王菩薩像,地藏王菩薩的心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沒有比這個還上去的心愿了,一個人最大的宏願。地藏菩薩修行的時候,看到地獄的眾生受苦,就發了一個心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請問:地藏菩薩成佛了沒有?
王黎燁:成佛了
林老師:回答得很好。為什麼他成佛了?
王黎燁:因為他有一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林老師:地藏菩薩發了這個心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空了沒有?沒有!可是,他成佛了沒有?他成佛了!佛號「地藏古佛」。那為什麼地獄沒有空,他卻成佛了?因為,上天看的是他的初發心!所以,你修行說「我要普度眾生,要度很多人」,其實不是你度了很多人才成佛呀,而是在你那顆心。孔老夫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三十二歲就離開人間,他也沒有度很多人,但是他成就「復聖」。所以,能夠成聖成佛,不是你真的度了很多人,
而是你的發心,當你有這顆心,你想去做,但也許時不我與,可能沒辦法做。可你擁有的這顆心,上天一樣承認。 但是各位,不要因此以為說「我要做我要做」但卻不去行,其實只是自我安慰,與真正的發心是不一樣的。真正的發心並且去做,也許壽命不長,做了不多,可是在上天看來,功德具足。?須菩提問釋迦牟尼佛,當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的時候,應該如何讓自己這佛心常駐,如何降伏其心,要如何降伏慾望的心念?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什麼是「如是心」?這樣的心,是怎樣的心?這個如是心,就是你最原始最原本的心。你看到一個老奶奶跌倒的時候,你那時候生起什麼樣的心?趕快去扶她起來——這個就是如是心。可是,當你跨出腳,又一想:別被她訛了。之前有大學生扶跌倒的老人,結果被告上法庭。你想到這裡,就變成「算了,還是不要惹麻煩」,這是一種做法。還有人趕快拿出手機拍,留下證據,以免被冤枉。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想法,就不是如是心了。你剛開始的心念,沒有想到自己,只想到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如是心。佛的心是「不願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脫苦淵」,這個就是如是心。你能夠保持如是的心一輩子,你這一輩子就成佛了。只是通常我們會有那個心念,卻很短暫,所以各位,你們都曾經成佛過,很短暫的擁有那個心念,又回復了世俗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常保那顆如是的心啊!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
佛陀說:我們應該生起那個最原始的心,我要滅度一切的眾生,而且在滅度一切眾生完了的時候,還不要有滅度眾生的心。
什麼是眾生?
眾生,歸類分為十大眾生,其實有多少眾生心,就有多少類眾生,分為千種萬種也是可能,只是大致分為十類。
眾生,又分為內眾生和外眾生。如上圖所示十大外眾生,把天地間所有的眾生歸類為十種。
其中「化生」,就是一個靈,會化成很多小生命,比如當一個人在人世間為非作歹,不具備人格的時候,所作所為跟畜生一樣,就轉世投胎做畜生。那麼,還有比畜生還不如的,這種人連投胎畜生的資格都沒有,於是一個靈,會化生一團蚊子蒼蠅之類。為什麼叫做「化生」?因為它的變化,從無中生有而產生的。
如果把一塊肉,放置幾天,屋子裡並沒有蒼蠅,肉卻會長出蛆來;同樣的,死人在密閉的棺材裡,過些日子,也會腐爛長出蛆來,這些蛆是怎樣來的?長期卧病在床的人,也容易肉腐長蛆,請問:沒有蒼蠅跑來,這些蛆是怎麼生出來的?這就要回到萬物的起源,都是無中生有。天地之間五行生剋制化,從無到有。地球原本是很高的溫度,然後溫度降下來,降到不同的溫度,就有不同的物種產生。在整個大氣當中,就具足了萬物的生髮元素,所以我們看到的虛空,不是真的空,而是萬有;雖然是空的摸不到,但是含藏著萬物的元素,在適當的溫度、水分、濕度的條件下,這個物種就產生了。蚊蚋,在適當條件具足的時候,就無中生有,化生而出來。
「非有想」和「非無想」,是比較特別的生物,例如寄生蟲,你認為它是心機深重所以會寄生別人嗎?不是的,還有杜鵑鳥鳩佔鵲巢,會去害別人,這都看起來好像它們會想,像是有心機,其實不然,它們都天生原本如此。
「非無想」,例如土梟,父母養育它,它長大以後卻把父母吃掉,看起來很殘忍,它為什麼會吃掉父母?連羔羊都會跪乳,烏鴉反哺,這個土梟卻好像跟犯罪的人一樣,會有殘忍的想法。修行,不是只有度化外在的眾生,更重要是度化內在的眾生;一個人度化完自己內在的眾生,看天下就沒有眾生了。佛弟子曾經問佛陀:佛的國度,應當是沒有眾生的苦,安寧祥和的對嗎?佛陀:是的。弟子又問:可是您的世界不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嗎?為什麼充滿了刀兵戰爭不公不義?您不是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可是為什麼您所在的國土大地還充滿了這些苦?於是佛陀把內心世界示現給弟子看,弟子看了恍然大悟:真的是佛的世界!因為佛的世界就是佛的內心當中,以佛的眼光看,天下沒有眾生,只有未開悟的佛。
比如你戴著墨鏡,你看到的世界是黑色的,這世界本身是黑色的嗎?不是的,是你的眼光改變了。我們看人有好人善人、壞人惡人,可是佛的眼光看到的是佛,為什麼?因為佛看到的是他的內心世界。比如一個做壞事的人,小時候受盡欺負,心裡不能平衡,升起報復心,佛陀看到了他的內心原來是這樣,佛陀就生起慈悲心「哦,原來他有這樣的過去因緣,又不曉得真理」,
所以佛陀看到這人,不會埋怨嗔恨,而是慈悲的開示他,讓他能夠棄惡從善。這就是佛看到人內心的佛,所以佛眼觀天下,天下都是佛。我們以眾生眼光去看,就會有區別「這是好人,那是壞人,」修行,不是用肉眼去看世界,而是用內心去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內心究竟是不是還有眾生?那麼,內在有哪些眾生?內心有十大眾生:
卵生,比如一個人有一個心,就好比有了一顆蛋,這個心是積怨之心。常常覺得別人讓你不舒服,這個不舒服的心一天天的就像在孵蛋,到有一天,蛋殼破了,雞會孵出來。同樣的,一個人內心如果常常對家人、朋友、同事有積怨,雖然沒有爆發出來,但是積在內心當中,就好像在孵著蛋,會不會有一天爆發出來?會!人們說要「忍」,忍耐之心,就是積怨的、孵著蛋的心。那不忍怎麼辦?別人對我不好,我不忍,難道要直接發泄嗎?不是的,我們要「無忍」 什麼是無忍?你想想看:你為什麼要忍耐,因為你內心還有執著計較。如果你內心當中沒有執著計較,你有什麼好忍的?假如你走在路上,忽然路邊衝出來狗,狗以為你要侵犯它的地盤,所以就對著你狂吠亂叫,那你還要跟這狗對著狂叫嗎?你不會嘛,因為你知道這是畜生嘛,況且你也沒有要侵犯它。同樣的,對別人的不合理的行為,我們為什麼要忍呢?根本不需要忍!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你為什麼要忍?因為我們內心當中對這些事情很執著。當你不執著的時候,你有什麼好忍的。? 有人說:」老師,那怎麼行呢?明明我車子停好好的,就有人劃我的車,放掉輪胎的氣,這我怎麼受得了啊「。還有人說「我在家裡很辛苦,洗衣做飯,我先生就只顧自己翹著二郎腿看電視,還對我呼來呵去,我真受不了!」各位,你現在想一下自己最近的一件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好,我問各位:再過五十年,這件事情在哪裡?你現在最糾結最在意的事情,過了五十年,這個事情還在不在?早就已經不在了!譬如小朋友說:我考了第二名,比第一名只差一分,我很不開心。原來是老師算錯了,你跑去抗議,老師跟你說對不起,可是已經公布了,排名改不了了。你心裡很糾結:明明我是對的,我是第一名,老師偏偏給我弄錯了....再過二十年,你還記得小學哪一場考試考了第幾名嗎?你現在在意的事情,再過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根本就不在了,你早就忘記了。所以,人生有什麼好忍的,當你把人生看透了,還有什麼好忍的。要去「化」,根本就沒有這些你在意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要無忍。? 胎生:攀坑之心,攀上坑下;對比你好的人,你去巴結;對不如你的人,去坑害他。這就好比胎生的牛啊羊啊,會互相鬥? 修行,就是把內心的眾生度化了,外在自然就沒有眾生了;所以為什麼地藏王菩薩能夠成佛,是因為他把內心的眾生度盡了,所以他看到外在的都不是眾生,都是佛。? 剛才講到滅度一切眾生,但沒有一個眾生是他滅度的,為什麼呢?繼續看下圖: 這句話非常重要: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在講「破相」,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講的就是破這四相。那麼,四相要怎麼破?破我相,則四相破。這四相的根本原因就是我相。為什麼有人相?因為有「我」,才會有「人」「我」。
一隻恐龍大不大?一隻蚊子小不小?一隻恐龍有幾個靈性?一隻蚊子有幾個靈性?都只有一個。那麼恐龍的靈性比蚊子的靈性大嗎?不是。它們的靈性是一樣大的。為什麼這麼大的恐龍的靈性跟那麼小的蚊子的靈性,是一樣大的呢?因為靈性可大可小。靈性是無形無相的,看不見,有多大的身體,都裝得下,能產生作用,這是靈性本身具有的能力。比蚊子還小的昆蟲也好,再小的物種也好,它有多小,靈性就有多小。
所以佛說人身長大,不是在講我們身體的大,是講我們的靈性。
假如一個動物,它的身體跟地球一樣大,它需要幾個靈性去操控?也是一樣,一個。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這就是指我們的靈性自性,自性,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小有多小。道,也是如此。道在天,有天之道,在地有地之道,在人有人之道,在人之道謂之性,即我們的本性良心靈性。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如果有菩薩說:我應該滅度很多眾生,那麼這個人就不應該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佛陀就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因為沒有一個法,名為菩薩。一個人說「我開悟了」,那這個人並沒有開悟,為什麼?因為他已經有我相了。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了解真理,開沒開悟,不是他自己說的。所以若菩薩說:我應當滅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菩薩就應該做這個事情。那麼這個人就不名菩薩,因為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因為他內心已經有我相了。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作是言:若菩薩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些話好像文言文繞口,其實它都是在講一個東西而已——破除我執!佛陀在講的其實就是破除「我」,我相一滅,四相皆滅。? 修行其實在修什麼?把「我」的心念去掉。你為什麼來上課?一個人若當他了解道理以後開悟了,他還要不要來上課?為什麼要?因為真正了解道理真正開悟的人,永遠不會覺得自己開悟了,永遠都是覺得自己不足,他不會認為「我已經開悟了,不用再學了」,因為這就是有我相了。? 真正開悟的人,不會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永遠覺得自己還沒開悟。佛也是如此,他不會認為「我是佛」,佛看所有人都是佛,我不是,我做的不夠。所以菩薩通達無我,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提問朱洪美:假如有人相信佛道,也持戒不吃眾生肉,但是銷售肉,同時念佛迴向給賣的肉,還把賣肉所得的錢財捐印佛經,請問老師,這個初發心好還是不好?您看這個是菩提心還是怎樣的心?林老師:好,謝謝!因果當中沒有所謂的無心之過。常常有家長說「我自己吃素很久了,可是我的小孩子我不知道要不要讓他吃素,怕不健康」,我就問他「小孩子那麼小,沒因果嗎?」有!你了解因果,就知道因果不分大人還是小孩,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因果就是因果,你造了多少善因,上天就給你多少善的回報。你造了多少惡因,上天就給你多少惡的回報。不因你是大人還是小孩,不因你發了什麼心,因果就是這樣。 剛才你說的這個人一邊賣肉,又念佛印經,這是兩碼子事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念佛只有功,還必須在你做出來利益眾生的時候才有德。所以,不是整天念念念,如果能夠這樣,我們不用修行了,我們念佛的功德誰能夠比得上釋迦牟尼佛所念的功德?在釋迦牟尼佛以前,有多少千萬的佛?歷史上有多少的佛在人世間?如果佛能夠念佛消業的話,那麼佛早就把這些事情做完了,不需要我們來做。眾生的業必須眾生自己來償還,不可能念念佛號把業消掉,沒有這回事。業,必須自己去消。念佛有功,是你內心有清淨的心,但是這個清淨你還要去做出來,利益到別人。功德功德,意味著利益到眾生。如果還沒有利益到眾生,還只是你內心一個很清淨的心而已,那還不足。天上沒有一個無功德的仙佛,都是不斷的利益眾生,不是待在家裡一直念一直念,念一輩子也不可能成佛,因為佛是要走出去,離開自己家門,不斷的去普渡眾生,這樣才可能成佛。在家自己念,可能上到天界,可能去欲界、色界、無色界,因為沒有染惡業。但是沒有功德,沒有行善積德,沒有去利益眾生,哪來的功德,只是善,這個念佛的法門沒錯。但是要成佛,你應該離開自己的小家,不斷的度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脫苦淵。所以,因果是要各自付的。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大不大?大!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頭痛了三天,因為他在過去世的時候,是一個漁村裡的小孩,有一天,村裡的人把魚塘里的水抽干,抓出來魚王。那時候釋迦牟尼佛拿棍子打了魚頭三下,後來全村的人把魚王分而食之,唯有這個小孩沒有吃。就因為這個原因,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頭痛了三天。所以因果定律當中,你即使是佛,你的惡因還是要去償還。不會因為你是佛,功德很大,就不用償還。 善惡是分開報應的。所以他賣肉,自然有惡業,不會因為念佛修道有功德,就消了這些惡業,惡業還是一樣要償報的。所以,因果你要很仔細,善惡是條條分明的。修行的意義是什麼?修行是把惡業小報,如何小報?比如說一坨鹽,叫你吃下去,你肯定很難吃下去,太咸了。可是如果把這坨鹽投入到游泳池裡,這麼大的游泳池把鹽溶化了,這池子的水還會咸嗎?不咸。修行的意義在於雖然我們曾經造了很多惡業,由於我們不斷的行善積德,當惡報報應的時候,你感覺不會特別明顯。比如,你曾經跟人結下惡緣,這個惡緣後來變成你的小孩,或是你的先生,家裡弄得不舒服不愉快,為什麼,因為你常常要受惡報。可是除了這個惡緣之外,你還結了很多善緣,所以你的公公很好,婆婆很好,小姑很好,左鄰右舍也都很好,全都很好,只有一個不好,在很多的善緣當中衝散了惡緣。所以,善惡是分開相報的。?吳老師:老師辛苦了。我代老師關心大家是不是聽懂了,大家不只是在這個時間空間聽懂而已。老師在課程當中很多次提到我們人人都有的自性佛性,知道了還不夠,離開這個時間空間,也要記得。林老師:謝謝你的用心!我記得很多人在第一次來聽完之後,跟我說:我第一次來聽,我聽不懂。我說沒關係,很正常,你下次再來聽。下一次他還是說:老師,我還是聽不懂,我比較鈍一點。我說:沒關係,很正常,你下次再來聽。大概過了三四次,他說:老師,我聽懂了。 每一個人,不管你聽幾次,不要覺得自己怎麼聽不懂,這其實很正常,因為每一個人在累世當中,積的灰塵不一樣。有些人家裡天天擦拭,就很乾凈;有的人家裡好幾個月才打掃一次,灰塵就積得比較多。 聽得懂或聽不懂, 跟年齡、你的學歷和文化沒有關係,跟你的用心有關係。你願意把「我」放下來,就像把你已經裝滿水的杯子放空一樣,把你的心放空,「老師,我就是來聽你說的」,你很快就可能吸收很多。反過來,如果你覺得「我已經聽過,這種道理我聽太多了」,那你在這裡,可能有收穫,但就會比較少,看你的內心當中,放掉多少,你就吸收多少。所以道理要不斷的聽,不斷的叩關。 道理雖然很常聽,可是道理有很多的層次,有粗細微玄妙五個層次,我們一般聽到「壞事不能做,好事要常做」,這個是粗理,我要修行,那我修行要怎麼做?這個事情到底做了是對還是錯?我看到街上的乞丐,我給他還是不給他?這就是慢慢進入到細理;然後又再進入微理。進入玄妙之理,這就不是能用說的,而是要做,能夠感動感化別人,雖然你沒有說,可是無形當中無言之教,也是在說理。理路就是有粗細微玄妙不斷的提升,所以剛開始聽,就是一般的基礎道理,然後不斷的專研深入,在道理的層次提升了,不是知識提升了,是你的心性的提升。當你的心性提升了,你的道理理路就往上提升。 如果你今天聽我講了一天的課,你即知即行,立馬做到,你的心性就馬上提升了,你聽好幾次還不敢改不肯改,那你聽十次,你進步會很少,進不到細微之處了。進細微之處就看你願不願意用心,放下你的執著、人我之見。能夠在心性提升,你就能夠往玄妙進步。?不管各位是第一次還是來了好幾次的老朋友,祝福大家在心性上提升,聽了就即知即行,往佛道邁進。不是菩薩道,是佛道。為什麼?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佛,往菩薩道邁進,還貶低了自己。眾生原本都是佛心,本來就是佛,只是因為慾望沾染多了,才變成眾生。所以我祝各位邁向佛道,邁向聖人道。20170827推薦閱讀:
※普賢略談《金剛經》(11-15)
※雲中的世界
※《金剛經·一體同觀》白話文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的「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啊?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18)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