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練習太極拳應該學習的基本理論

下面的幾篇文章拳有們應該看看,十分有益啊。 

 1.起式口訣:

   頂懸湧泉虛,天地人一體,意氣沉丹田,起式無太極。

    2.放鬆要點:

   眼隨腰轉意為先 ,氣沉丹田頭頂懸,松肩開胯知虛實 ,三項要領宜明鑒 。

   3.上下盤練習:

  上練摸魚知輕重 ,下盤虛實貓步行。

  4.走式、定式要領:

  走勢球體求平衡 ,實腿必承重,虛腿隨腰伸到位,定式移承重,移夠是要領。

  5.虛實訣:

  四肢如輪腰為軸,輕重虛實起與休,手撫魚尾至魚頭,太極圖中品春。

  6.腰:

  凡動腰為先,欲正稍先反,左右各一半,九十分界線,腰近臨線位,手腳到落點。

  7.開合口訣:

  走勢為合定為開,開合之間氣勢來,行雲流水拳無滯,頂懸氣沉拌合開。

  8.勢與節奏:

  吸納稍疾吐宜緩,縮如嬰兒放似山,開合二字探究竟,太極無勢難成拳。

  9.對稱守中:

  虛實剛柔,快慢先後。上下內外,前後左右,對稱守中,陰陽統籌。

  10.身法:太極身法最緊要,三分手來七分腰,九節貫穿憑腰起,微風楊柳可稱道。

  11.眼法: 目隨腰轉神意現,平視左右曰顧盼,莫道三前虛似有,陰陽進退皆自然。

  12.松:文武之道張與松,松透才知霸王弓,意氣執中骨肉去,一團玲瓏通體空。

  13.經脈運行:十二經脈循環走,三陰三陽各半周,意領氣摧抽絲勁,緩緩過足胸手頭。

  14.意形要點:形把握手腳落點,意領悟三個循環。落點為循環導向,循環借落點轉換。

  15.中 :太極有五行,前後左右定。八勁旋腰起,圓轉才輕靈。任你千百動,我中分外明。十三勢精髓,妙在一個中。註:太極拳十三勢指八個太極基本勁:堋、履、擠、按、采、列、肘、靠;五行: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

  16.一字移步訣:一走一定一移步,一合一開一吸呼,一虛一實一循環,一小一大一旋圖.註:旋圖---旋轉的太極圖。

  17.左棚式:逢轉必實兩儀動,腰脊三旋是要領,黑白雙魚繞身游,一手宜輕一手重。

  18.右棚式:雙腿虛實交替行,虛足到位記分明,移身如踏蹺蹺板,權重緩緩變權輕。

  19.捋式:太極攻防在重心,雙手敷敵問敵根,腰脊旋出離心力,輕輕一捋破千金。

  20.擠式:腰脊外旋脹力大,小臂命門含對拉,前弓後蹬破敵捋,擠式開後敵勢殺。

  21.單鞭:右腿承重身左轉,雙手平捋去又還,轉腰進步長蛇起,右鉤擋敵左甩鞭。

  22.提手上式:誰欲襲我長蛇中,轉身應敵合剪攏,左擎敵腕右擊肘,伸足踏敵手送終。

  23.白鶴亮翅:頂懸氣沉勢挺拔,左采右棚藏對拉,腰脊三旋鶴亮翅,虛足探敵妝哼哈。

  24.貫穿:行拳節節貴貫穿,臂腿猶如三節鞭,輕重虛實太極走,開合三對陰陽圈。  

 

 

楊澄甫注釋《太極拳行動心解 》

發表於:2010-4-16 10:56:31 閱讀 55 次

 

  以心行氣,務令沉氣,乃能收斂入骨-

 

    心以精神意氣之總稱。乃指走架時一拳一動以精神為主動。驅使其氣,即每一開合之中,開時必須意氣達於手指,合時必須意氣通於脊背,而後之足跟。在如斯線路中,將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則自然沉著而有纏勁,其氣就自然而收斂入骨髓矣。 -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用功既久,氣能隨意而運動,則身之運動,為意之運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氣>,因以心行其氣也,所有屈伸起落,務須曲線緩和,毋使身手內發生稜角之病。是之為順遂,如此則身可從氣,而氣可從心矣。 -

 

-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使目平視,兩頭略拔,則謂虛領頂勁也。精神自然而連帶提起矣,亦即頭頂上有棚勁之謂也。頭頂上有棚勁,則可減去身之重量,其轉動自然輕靈,而無遲重之虞矣。 -

 

-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

 

    每一動作其身手均有主賓之分,如能隨機換意互為主賓,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是之謂靈,意左則左為實,意右則右為實,能如意而倒換之,意氣不滯住某一點,是之為活,內中順遂,是之謂圓,能保順遂以倒換,亦即虛實之變化也。 -

 

-    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

 

    此言凡發勁時其身平均須在棚勁中沉著行之,尤須不準發生絲毫努責作用,如無努責為之"松",體會空洞謂"凈",如斯松凈沉著之勁,而具彈性,方有發之可能也。發時雙手本系相對而相異,以求保持身體之平衡,然雙手雖由相對相異之方向而發,然發時之雙手仍應有虛實之分,須一手為主,一手為賓,即一手輕一手重之謂也。 -

 

-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    頭頂懸起為調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傾,只能支撐他之一方有棚勁,失去其餘之七方矣,故氣向下沉,則意不浮躁,而身體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來何方即可支撐之,故無論如何變化之動作,而身體均須中正內行之也。 -

 

-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人身之九曲,如拳節。腕節。腰節。胯節。脛節是也,行氣如九曲節者,乃所有之關節均須順遂圓滑如珠,行氣九節之中。即所謂節節貫串之功也,決無微米稜角致不便之處,是為至要也。 -

 

-    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

 

    百鍊之鋼,成繞指之柔鋼,"柔"非棉花之柔。可比之柔中帶鋼,外柔而內剛也,內剛柔由棚勁而產生,棚勁生於筋直之氣功。凡人運動能煉到百鍊之鋼如繞指柔時,則身內之堅塊不化之處,莫不摧去無遺矣。 -

 

-    形如捕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

 

    運動時其形狀如高空捕兔的鵠,盤旋無定,此指精神之活潑,且活潑之中而有集注,並蓄勢待發,有似伏地捕鼠之貓,運機即發之精神也。 -

 

-    靜如山嶽,動如江河-

 

    靜如山嶽,言其形沉著不浮,一靜無有不靜,如山嶽屹立,所謂神宜內斂是也。動如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間,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所謂意氣宜鼓盪也。 -

 

-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後發者,乃發由蓄生,有蓄而後有發,蓄得足而發得脆也。 -

 

-    力由脊發,步隨身轉-

 

    含胸拔背,以成蓄勁之勢,脫扣發勁,先沉其肩,勁則方可由脊背發出,此勁乃中正之勁,且為全身之勁也。步隨身轉則為功,身隨步轉則為病,凡運動之身有移動,步亦隨之,而移動為左顧在盼之步,不然成為外擺襠之步。 -

 

-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連而復斷-

 

    收,為放收。放,為收放。兩者互為表裡,如環之無端,此運動滔滔不絕之功也。蓄髮勁,其發出之勁反斷,則勁方可越出身外,所謂後連者乃糸按勁,即褶迭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斷勁,而後可以連接他人之勁也。 -

 

-    往複須有褶迭,進退須有轉換-

 

    運動至終點時,若再按之,非往即復,其往複中間必褶之,而往迭之,而復所謂意上寓下之謂也。進退之有轉換,乃足之褶迭也,故褶迭在步轉換。在步轉換者,顧盼之步也,即所謂步之進退須先顧盼二步為褶迭而後再進退也。 -

 

-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外愈柔而內愈剛者,因內有棚勁之故也,有棚勁外而極柔軟,則裡面極堅剛矣。有如彈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質剛為最堅剛也。呼吸急促則意志不清,心之氣滯矣,若呼吸深長,謂之能呼吸,則心神安寧,而轉換褶迭自然靈活矣。 -

 

-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養氣須直養<筋直>則靈活松凈而易貫串,若曲壓則滯住而動,致成努責,易生病害矣。勁須曲蓄,則彈性足,蓄之無餘,太過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謂之病矣。 -

 

-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蠹,脊為旃-

 

    心為主帥以發令,氣為傳旗如聽命,而後行腰為大蠢,巍然挺立不偏,無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閭>,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長之能也。 -

 

-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慎密矣-

 

    初步練習時,須大開大展,須全身鬆開氣達梢,功夫愈進,則求緊湊,其大圈漸進於小圈,由外顯之圈,成為內隱之圈,是可成為慎密無向之運動,方會放之則進,卷之則退,藏於慎密之義也。 -

 

-    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凡走架子以心意為本,身體為末,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謂也。身體鬆開,而腹腰存想為空洞無物,則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動,<即不亂動>是之謂靜也,此運動時不二選擇,應時時刻刻銘於心也。 -

 

-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脊背而動之-

 

    即以背為中心,乃運用離心力本也,如覺每一動作,背上之反應會繃緊,則失去此義也,統能以此行之,亦為養氣斂入骨髓之法也。 -

 

-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內固精神,則神注易得內剛之功,外示安逸,則神怡易得外在之效。邁步如貓行,乃指所有邁步須如捕鼠時的貓下伏鏟地而邁步也。運勁如抽絲之旋轉,如來福線之螺轉也。棚出為順抽絲,采入為逆抽絲,有如公母二螺絲也。 -

 

-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神則活-

 

    雖然以心行氣在意不在氣,若注意在氣,則意為氣所擊而生滯也,蓋神速而氣慢,欲練氣合神,必須意而神不在氣之本身。然後神能導引其氣變為神,則氣隨之功可得矣。-

 

-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能柔,有力者無氣,無氣者純剛,故專柔專剛均屬非太極拳。必須剛柔相濟。若力氣隱於內,則柔現於外,則剛欲求柔於外而剛於內,是之為勁。故須去力以求勁得後乃活氣,方可得氣之用,使生彈性,欲得氣活,須氣貫串遍於身軀如輪之旋轉之不休,欲得輪之旋轉,須有輪之中心有軸,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轉均以腰脊為主宰也

   

太極拳綱要說----薛蔚昌

發表於:2008-8-19 17:09:51 閱讀 126 次

 

 

 

 

 

    (一)太極拳概論

  

  太極拳的前輩宗師和經典著作講,打太極拳用的是「虛無勁」,即「意」。准此道者,謂之正路。可惜,時下少之又少。

  打太極拳用的是「習慣力」。以此行拳,謂之歧路。這成太極拳的主流。

  太極拳傳至當代,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1、對太極拳的理法不理解

  譬如,「意」,是怎麼回事?「腰」,該怎麼理解?「對稱」指什麼?諸如這些關鍵性問題,很難參透。

  

  2、對生活中的「習慣力」去不掉

  「習慣力」,屬於人類後天積習,已經習非成是了。太極理法,就在於校正「習慣力」給人體造成的弊端,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極理法恰與「習慣力」相悖。可以說,學習太極拳的過程,就是克服「習慣力」的過程,「習慣力」去不掉,就達不到太極勁道(力道)里去,就成不了太極。

  

  (二)太極拳的「意」

  

  「意」,在太極拳中是一種勁道。它已經不再是頭腦中空洞的單純的意識、思想了。

  「氣」中有「意」,「神」中有「意」,「腰脊」運作中有「意」。所以,統稱「意」。打太極拳用的就是這種「意」勁。

  「腰脊」,在太極拳中具體指什麼部分?經典著作中稱腰際、腰間、腰、腰脊,但沒見具體詮釋。在當代太極拳壇,曾有權威、名家在其書中講解過,但那是一般意義上的,與太極理法不搭界。筆者經多年習練體悟,認定「腰脊」運作,系「胸背開勢」和「頂沉對敵」,並須藉助「意、氣、神」的勁道——這才是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打法;只有這種打法,才能夠體現出「周身俱能輕靈」「遍體意氣布滿」的太極拳境界。

  「腰脊」運作,為什麼必須藉助「意、氣、神」的勁道呢?這裡,有至理存焉。在太極拳中,「腰脊」運作的對象,是四肢。四肢,要像絲連線掛在軀幹上一樣,完全處於被帶動的狀態,不自動,不真動,不妄動。可是,單單靠「腰脊」本身的機理是有限的,不能夠完全把這個任務擔當起來,這正是四肢自動、直動的根據。因此,必須藉助「意、氣、神」的勁道。「腰脊」,得到「意、氣、神」的借力,就實現了作為太極的勁道理法——「用意不用力」。

  中正松豎、內外相合、對稱對應、自然順遂。

  

  1、中正松豎

  指的是軀幹松直,項豎頭正。身軀不偏離「身中垂直線」,不失重心,解決的是「穩」的問題,「動分靜合,隨曲就伸,無過不及」。

  只要「開胸開背」「頂勁沉氣」這兩個要領做到位了,就能夠達到「中正松豎」的要求了。

  「開胸開背」的概念,分三個層次理解。

  第一個層次——胸背平整,不凹不凸,即要校正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

  第二個層次——胸周形成氣圈,背部形成氣貼背,即「含胸拔背」。

  第三個層次——胸背不僅要「開」,而且要「開」得充分,因為「開」,是胸背帶動四肢運作的一種勁道。

  可見,胸背「開」了,軀幹就直了。

  「頂勁沉氣」,是指上與下呈反方向對拔對拉,使「開」直了的軀幹更加拔直了,對拔對拉,用的是「意、氣、神」勁道,系虛無勁,呈現松空的感覺,這樣,就體現了「中正松豎」的理法。

  

  2、內外相結

  是指人體內里和外面要合為一氣,渾然無間。

  例舉「沉肩墜肘」來講。「沉肩墜肘」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內里相應有肩沉肘墜的感覺。如果內里沒有出現相應的肩沉肘墜的感覺,說明「沉肩墜肘」做得不合規範。內里和外面是一致的,相合的。並且,「沉肩墜肘」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與「沉肩墜肘」直接相關的部分,如胸、背的「開勢(勁)」增進了;丹田的「沉勢(勁)」增進了;整個兒內外及周身都顯得協調。體現了「肘」為內里與外面、兩臂與周身相合的關鍵,這在左右雲手式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對太極拳來說,內里的感覺很重要。習練效果,首先是作為一種內里的感覺出現的。以內為主,不在外面。所以說,太極拳是內家拳。

  太極習練進入「守竅」階段,亦即能夠「拿住丹田練內功」,「內外相合」,就明顯地上了一個台階。此時此際,勁勢整,有底氣,舒展中極顯鬆柔,鬆柔中又極舒展,周身俱已輕靈,遍體意氣布滿,可以說,一應俱應,一得百得,太極大致境界,已然盡在其中。

  

  3、對稱對應

  這條理法,在《太極拳論》中,是這樣講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欲上。即寓下意」;反之亦然。「對稱對應」,本屬靜態關係,在建築學和景觀布局中很有講究,移植於太極拳中,就變成動態關係了,即「對稱對應」的部分,呈反方向對拔對位,使對稱對應部位間的肌肉、筋絡、骨骼出現一種延伸和拔長,內臟也被相應激活,周身引發出極為舒服的松空感覺。

  「對稱對應」的部分,有上與下、前與後、左與右及四隅等。其中,上與下(頂與沉),是太極整個「對稱對應」關係的「綱」,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對稱對應」部分,呈反方向運作,是太極拳特有的,是傳統太極與流行太極實質上的區分點,是人們實際生活中不存在的,是學習太極拳的難點之一。

  筆者把「對稱對應」關係,簡稱為「對稱」理法,它體現在太極整個盤架的運作和轉換中。不懂得「對稱」理法,就打不出太極拳的味道——《太極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運勁如抽絲」,即打不出「抽絲勁」,也打不出式與式在轉換中的「摺疊勁」。打太極拳用的是「虛無勁」,即「意」,一句話,「意」的勁道出不來。

  

  4、自然順遂

  這一條,是由太極拳的勁道(力道)決定的。太極拳是內家關拳,打太極拳用的是「意」。「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緩慢沉著,自然順遂,這從太極前輩先師們的教導中就可得知,如:「呼吸任自然」,「以氣運身,務令順遂」等。

  「自然順遂」對於打太極拳來說,是一種理法,也是一種要求,但是,習練達到中級階段時,就會體現為一種感覺——「自然順遂」的實際感覺。待到體現為感覺的情況下,就會理解到,太極十分神奇,奧妙無比,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是人體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

 

 

 

 

 許禹生太極拳經註解

發表於:2010-6-4 17:33:03 閱讀 54 次

 太極者,無極而生

    太,大也至也。極者,樞紐根抵之謂。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極至也。無極而生者,本於無極也。此拳重在鍛煉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甚拘於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羅萬象,故曰無極。然初學者究當就有形之姿勢入手學習,久之著熟懂勁融會慣通,始能入於神化之境。

    案周濂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注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質之根抵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前復有無極也。此雲無極而生,究有語病。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變易物體之位置或動體進行之方向,曰動;保存或維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靜;機者,朕兆也。如陰符經天發殺機之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太極者,其樞紐機關而已。太極拳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常不靜及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未常無動於動時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極拳術之所以妙也。

萬物之生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有太極斯有兩儀,故太極為陰陽之母,太極拳著著勢勢均合一。圖形其動而陽靜而陰及剛柔進退等均與易理無異,故得假借易理以說明之,非強為附會也。

    中國舊日學說諸凡事物均以陰陽喻之,故陰陽無定位。太極拳之喻陰陽亦然,如拳勢之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出手為陽,收手為陰;進步為陽,退步為陰;剛勁為陽,柔勁為陰;發勁為陽,收勁為陰;粘勁為陽,走勁為陰;手足關節之伸為陽,曲為陰;分為陽,合為陰;開展為陽,收斂為陰;身軀之仰為陽,俯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凡此所喻,無論過如何變化,內皆含一。圖形故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動,變動也。動之則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靜之則沖漢無朕,而陰陽之理已悉其其中矣。太極拳術當行功時其各姿勢一動一靜相間,其拳術之動者,前後左右上下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故曰:動之則分。其靜的姿勢雖無痕迹可指,然陰陽虛實已具其中,故曰:靜之則合。若作運動解則太極之陽變陰合即物理力學分力合力之理也,太極拳術遇敵欲制我時,則當分截其勁為二,使敵力不能直達我身(背勁),所謂動之則分是也。若將敵粘起,用提勁陽之變也及起,須靜以定之,使不得動或敵勁落空,稍靜即發,利用合勁陰之合也。倘敵欲發,我則應中心坦然審候應機,靜以候之,微動即應,所謂後人發先人至是也。

    夫道一而已矣。當混沌未判,洪瀠未關,本無動靜何有陰陽,故以虛無為本者,無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極如是。太極拳習至極精處亦也如是也,然此指先天而言,指習拳術功深進道者而言,初學之士驟難語此也。及乾坤既定,兩儀攸分,有陰陽斯,有動靜則言太極者。不能不就有形象者以講求之。太極拳之分合動靜合乎陰陽。如動勢須求開展,運勁務明虛實,剛則化之,故曰:分,柔則守之,故曰:合。坤在靜中求動,無為始而有為終,必須伏無。乾則動中求靜,有為先而無為了,只要還虛,蓋萬物之理,以虛而受,以靜而成,天地從虛中立,極靜中運機,故混沌開而闔關之局。斯立百骸,固而無極之藏,自主無不從虛靜中來也。重陽子曰:此言大道之原,而功先於虛靜。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由是觀之習太極拳者,倘以虛靜為本,則分合變化自無不如意也。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過,逾也。不及,未至也。隨,無逆也。就,即之也。過與不及皆為失中,失中則陽亢陰睽,未能有合也。太極拳於曲伸分合等處運勁,過則生頂抗等病,不及則有丟扁等病。欲求不即不離,則應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毋固毋我,因力於敵,以中為主,而粘黏連隨以就之自無不合,所謂君子而時中也。案初學此拳者,每失之過,迨稍懂勁則每失之不及,學者宜審慎之。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人者,敵也。剛,指剛強有力而言,柔者,無抵抗也。走者,化也。柔以承之變化敵力之方向,不為所制,故也,走順者自由便利也,背者不自由不便利也,粘者取制敵人之力也。遇敵施剛力時,我惟順應其勢取而制之,使腑就我之範圍,如以膠著物,故曰粘。太極拳常以小力勝大力無力御有力、弱勝強柔制剛為其主旨。但以常理言之,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柔固難期以制剛,然雲敵之勝之制之者,必有其所以制勝之理,在蓋敵力須加吾身方生效力,苟御製得道,趁其用剛發動之始,審機應變,採取擒獲,使還制其身,則我雖弱則常居制人地位,敵雖強常居被制地位,難於自由發展。力雖區奚,益此老聃,齒敞舌存之說也。頗合太極拳剛柔之義,然非好學深思之士,未足以語此。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此言以動作之遲速當隨敵動作遲速之程度而異,但欲識敵之遲速程度,須先體察敵力之動機方能因應咸宜。何謂動機,周濂溪通書有雲,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曰機,又曰,機微故幽難識,如此設非功深不易知也。然苟得其機,敵雖變化萬端,由一本而萬殊,而我則執兩用中,扼萬殊使歸一本,審機應候,無過不及。敵運動甚遠而我應付遲緩則失之緩,敵勁尚未運到而我先逆待或加以催迫則敵反有機可乘,是謂性急其弊一也。守一以臨,純任自然無絲毫之凝滯矣,故曰,得其一而萬事畢是也。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此言習太極拳者進功自有一定之程度,而不可躇等躁進也。太極拳之妙全在用勁(註:此勁字系靈明活潑,由功深練出之勁,不可誤作力量解)。然勁為無形,必附麗於有形之著,始能顯著。言太極拳者,每專恃善於運勁而輕視用著,以致習者無從捉摸,有望洋興嘆之概,虛度光陰,難期進益,較循序漸進者,反事倍功半,不遵守自然之程序故也。昔孔子講學,常因材授教,故諸門弟子各得其益。拳術雖屬小技,然執舉塗人而語,以升堂入室之奧,未有能豁然者也。故習此拳者,應先摸仿師之姿勢。正確矣,須求各姿勢互相聯貫之精神;拳路熟習矣,須求各勢著數之用法;著熟矣,其用是否能適當用均;得其當矣,其勁是否不落空勁,不落空是真為著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勁,研求對手動作之輕重遲速及勁行之走向方位,久之自微懂而略懂,進至於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方得稱為懂勁。懂勁後,不求用著而著自合。進至無勁非著,無著非勁,漸至不須用著,只須用勁,再至不求用勁而勁自合。洵至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御,則階及神明矣。是非數十年純功,曷克臻此。

 

    虛領頂勁。

    虛,一作須。似宜從虛。虛者,對實之稱實,即窒滯難巧也。頂者,頭頂,亦曰額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常隨呼吸顫動,道家稱為上丹田泥丸宮,蓋藏神之府也。佛家摩頂,受記道家上田練神,易曰:行其庭,不見其人(註:庭,指天庭頭頂也。行,神氣流行也,不見其人,虛也)。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註:山名,喻頭頂)。均示人修養之要訣也。夫人之大腦主思想,小腦主運動,而頭頂實首,出庶物支配,神經為主宰之樞府,其地位重要如此,宜為修養家所注重。練太極拳者,向主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與肉體二者同時鍛煉,故運勁時,必運智於腦,貫神於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不昧,所以煉神也。蓋頭為全身綱領,綱舉則目張,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逐,偶有動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後,無掣肘之虞矣。

 

    氣沉丹田。

    丹田,穴名。道家謂丹田有三,一居頭頂以藏神,一居脘以蓄無,一居臍下以藏精。此指下丹田也(註:臍下三寸)。常用深呼吸使氣歸納於此,自能氣足神旺。黃庭云:呼吸盧外入丹田,番能行之,可常存。蓋當人呼吸短促,每至中脘而回(註:中脘橫膈膜也),不能下達此處,因之循環遲緩,肺力薄弱,不足以排泄腹中炭養,血脈不能紅活,於人之壽命,關係至鉅。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蓋吐故納新(註:吐,吐腹中濁氣;納,吸新鮮空氣也),歸根腹命(註:根,根蒂,指下丹田命門,精氣也;歸,復者,以意逆志於此也)。以心意導精氣於下丹田,而施烹煉也。久之自能延年卻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術者,沉氣於此,則屹然不動,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臌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腸疝諸症邇來。日本之靜坐家剛田虎二郎,罹糖尿病逝世,議者疑係努力下丹田所致,非無因也。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偏,偏頗失中也。倚,倚賴失正也。隱,隱藏。現,表現。忽隱忽現者,神明不測也。上指身體姿勢,下指神氣運勁而言。太極,虛明中正者也。於姿勢則必中必正,於運勁若有意無意,使神氣意力全身貫澈,無過不及,忽隱忽現,令人不可捉摸。練習純熟,便易領悟幾何學定理,兩點之間只可作一直線。太極拳上領勁,下守重心,周身中正,便無不是處矣。但領守均須含活潑之意,富自然之趣。過於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呆板,運勁不能虛靈,動生障礙矣。故曰:忽隱忽現也。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此仍承上文而言。吾隱現無常,敵以吾力在左思,更加重吾左方之力平衡,吾則虛以待之,令敵力落空。敵揣吾右方有力,可以擒制吾,即隱而藏之,虛實易位,隨機善應,敵更何所施其技耶。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仰升俯降也。敵欲提吾使上,吾即因而高之;敵欲押吾使下,吾即因而降之。敵遂失其重心,反受吾制矣。因仍變遷,潛移默化,運用之妙在於一心。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進,前進也。長,伸舒也。退,後退也。促,逼迫也。吾前進時,倘敵順領吾勁時,吾則長身以隨之,便無可退避。或敵來勢前進,吾急引而伸之,使力到盡頭,自不得再逞,吾若退後,敵力逼來,每致迫促無路可逃,然退而急進,雖促不促矣。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示人遇事當積極進行,不可退縮也。太極拳雖以柔靜為主,但非務退避其佯。退者,乃以退為進,非真退也。若竟退時,倘遇敵隨之深入,則逼迫不自安矣。又敵退後時,吾進而迫之,使愈促。吾退後時,敵力跟來,吾則或俯身摺疊以促其指腕,或旁按臂彎,使敵促迫不安而不能再進,全在因勢利導,不拘泥也。

 

    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

    羽,領羽也。加,增之也。落,降也,著也。言善太極功者,感覺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雖輕如一羽,微如蠅蟲,稍近吾體,亦即知覺趣避而不令加著也。夫虛靈不昧之,謂神有知覺,然後能運動致虛極守靜篤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有不期然而然者。非鍛煉有素,支體軟靈,富有觸力未足語此也。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虛靜則陰陽相合,覺敏則剛柔互濟。敵偶動作,吾無不知。吾之動作,敵盡難知。拳術家所向無敵,蓋均由此。孔子曰: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又曰: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人不知我,我能知人,則所向無敵矣。

 

    斯技旁門甚多。

    泛指他項拳術而言,雖勢有區別,流派不同姿勢各異。

 

    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他種拳術重力量,尚著法而不求懂勁。故於機勢妙合,運用靈敏,以靜制動,諸訣概不過問。

 

    有力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

    謂力大與敏捷,二者均為天賦的能力。

 

    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

    非由學而能者。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註:見搭手歌。牽動四兩撥千斤),顯非力勝。

    如秤衡秤物,滑車起重,全賴槓桿斜面等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以無力制有力,與科學暗合。

 

    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力。

    古稱七十曰耄,八十曰耋,年老之人舉動遲緩。古之名將如廉頗等,雖老尚能勝眾,是必不經時,手足速快已也。

 

    立如平準。

    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得路也。

 

    活似車輪。

    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則周法輪常轉不已矣。

 

    偏沉則隨。

    偏指一端也。如吸水機,如撤酒器,使一端常虛,故能引水。如歇器之不堪盈滿,滿則自覆矣。

 

    雙重則滯。

    有彼我之雙重,有一已之雙重。太極拳以虛靈為本,單重尚且不可,況雙重乎。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古雲,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蓋言虛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無滯耳。善應敵者,常致人而不致於人,而況自為人所制乎。用功雖純,苟不悟,雙重之弊猶未學耳。

 

    欲避此病。

    雙重之病。

 

    須知陰陽。

    陰陽之解甚多,前已述之,茲不復敖。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制敵勁時,謂之粘。化敵勁時,謂之走。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即化,化即制也。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知彼已之剛柔,虛實則陰陽互為消長。以虛濟盈,而不失其機,斯真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

    反觀不懂勁,則愈練愈不精也。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懂勁後,能自揣摩,默而識之,有餘師矣。

 

    本是捨己從人。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機應便,不拘成見。

 

    多誤捨近求遠。

    不知機而妄動者,動則得咎。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區別甚微,人易謬誤。

 

    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古人云:獲得真訣,好用工。苟不詳,為辨別。則真妄費工夫矣。此論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語簡而賅,要之於太極拳之真理。已闡發無遺。原經甚多,先取此篇加以注釋,臆斷之處在所難免,閱者諒之。


推薦閱讀:

Scott H Yang live聽後感
如何開始一件新的事情?
「孩子過早的學習具體知識不好」,那麼應該如何對待孩子早期教育?
乾貨 | 免費領取與ps搭配使用的AI教程
最全的資源搜索平台匯總,秒變資源帝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