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邵逸夫銀海爭霸之三大勁敵:陸運濤

陸運濤

  邵氏電影公司是香港影壇6、70年代的霸主,邵氏電影構築了一個曾經的電影王國,而邵逸夫就是這個王國中的電影皇帝,在那段風雲的歲月中,也包含了眾多不為人知的恩怨往事——

  邵逸夫VS陸運濤:旗鼓相當的王牌對決

  邵逸夫是在1957年來港主持邵氏公司的業務,之前一直由他二哥邵邨人掌管香港的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在1957年亞洲影展之後宣布接替二哥的職務,就連邵氏公司的主管們都感到很意外,因為這樣的變更來得著實突然。邵邨人之所以提前退休,完全是因為邵氏當時得冤家對頭電懋的處處緊逼,打得邵氏全無還手之力,不得已,身在新加坡的邵逸夫才決定親來香港會一會電影巨子陸運濤。

  邵氏與電懋當時都已經發展成為香港一流的大電影公司,都在不斷地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佳作。論到藝術質量,電懋的確要勝邵氏一籌,問題的癥結不僅在於邵氏缺乏大明星,而且還有前掌舵人邵邨人是主管財會出身,獨立支撐起電影公司就不能面面俱到,很多事情都是以經濟利益出發來看問題,以致於破壞了很多導演優秀的藝術理念,致使邵氏的電影質量平平。

  邵逸夫汲取二哥邵邨人的失敗經驗,先是不惜重金從電懋挖來不少大牌明星,緊接著又在1958年於九龍的清水灣買下一大片土地,以此來興建邵氏片場,單是大型的攝影棚(當時基本都是靠室內布景拍戲)就計劃蓋六個,當這一切付諸實際行動之後,邵逸夫已經耗費上千萬港幣之巨,這對於當時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天文數字。而在邵逸夫看來,唯有這樣才能正面反擊電懋公司的進攻。

  電懋公司的老總陸運濤亦非等閑之輩,陸運濤的父親是新馬首富,家族財富之巨非常人所能想像,年盈利過百萬的電懋公司,在陸家看來不過是一單小生意而已。陸運濤不具有邵逸夫精明的商人氣質,他更像是一名藝術家,為了藝術可以不惜一切工本。

  邵逸夫與陸運濤的爭鬥主要還是集中在電影作品的成績上,不單拼票房,還要比獎項。邵逸夫當時就看出年輕的導演李翰祥不同凡響,力捧他為邵氏一線大導演,李翰祥也不負厚望的為邵氏執導了《貂禪》、《江山美人》、 《後門》的力作,特別是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1959),這部影片在當年的亞洲影展上拼下了10項大獎,打得電懋毫無還手之力,並且《江山美人》在票房上的表現也是長線飄紅,成為59年最賣座的影片。在與陸運濤的初次較量中,邵逸夫旗開得勝。

  陸運濤當然不會甘拜下風,不斷拋出大製作影片以對陣邵氏電影。為了競爭,兩家公司紛紛推出相似甚至相同的題材來互相打壓。《寶蓮燈》、《月亮、星星、太陽》、《梁山伯與祝英台》紛紛出現雙黃蛋,兩家公司的較量也發展到了惡性競爭的階段。

  經過多方的斡旋,邵逸夫和陸運濤終於在1964年宣告停戰,邵逸夫和陸運濤簽署了一項君子協定之後,承諾將會帶領各自的公司進入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中來。

  兩家公司剛剛要在香港攜手共創一片新天地之時,重大的變故又突然襲來。1964年6月20日,在台灣參加完亞洲影展之後,新婚的陸運濤夫婦和電懋公司57名高層管理人員,同坐一架飛機從台灣飛回香港,途中不幸飛機失事,機上全部乘客罹難,這對電懋公司來說,不啻於一個絕命打擊,在陸運濤逝世之後,電懋公司偃旗息鼓,完全不見往日的聲勢,而在邵逸夫主持下的邵氏公司,卻在不斷締造票房奇蹟。

  陸運濤的辭世,為香港影壇帶來了新的格局變化,邵氏在60年代以後,開始了十數年的霸主時期。

(編輯:砂糖吉吉)
推薦閱讀:

邵逸夫為什麼會被評為港媒「娛樂圈最具影響力人物」?
如何評價邵逸夫先生的家族信託結構?
從膽結石到死亡

TAG:邵逸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