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詞語解析
由於人們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所以頑固地執著自我和外部客觀世界是真實的,由此造作無量無邊的身業、口業、意業,並且受這三種業力的牽引、拖累,以致長劫地生死輪迴,經受不可言狀的種種痛苦,始終無法獲得自由和解脫。在佛教釋義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靠著無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夠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這就是本經題的深刻涵義
經文解析
昭明分品
鳩摩羅什譯本中,梁昭明太子將《金剛經》分作三十二品(章),並以副標題加以註解。
本經緣起
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跟物質和精神有關係,尤其是跟心靈和感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須菩提尊者向佛祖請教問題,如何調整與掌控這顆心呢?
修行漸次
眾生與修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眾生執著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輪迴不斷,而修行者能於佛法中逐步領悟並離四相,直至證悟原始佛性。
執著四相
執我相:因我執、貪愛執著而有自我意識、肉身的表相,進而眾生做凡事都以我為出發點。
執人相:因有我相,透過五官受外在境界影響於「識田」中映射出人的表相,進而產生七情六慾等變化。
執眾生相:因執有人相,因意識、觀念、共業相投,產生團體如家庭、國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眾生個體之間有複雜的因緣交錯(執著人相、眾生相者,為法執,意即對一切相對變化映射有所執著:我與人、好與壞、善良與邪惡、大與小、黑與白、無明與解脫、煩惱與佛法等)。
執壽者相:舉凡意識、肉體、四大元素等,皆由因緣所生而不斷生滅,可推至前無始無明與後無始無明,永無止盡(執著壽者相,為空執,意即陷於任何種類的相對變化里於前無始無明與後無始無明之間,無法遁脫因緣假合之有壽之相)。
摒離四相
佛祖對弟子須菩提的開示就是:菩薩、大菩薩們要想獲得身心安寧,首先要修福、度無量無邊眾生,雖然救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眾生的概念。也就是說,菩薩要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沒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離我相:首先必須行三大布施:財布施(施予錢財)、法布施(施予能轉化執著的出世間佛法,或能解決問題的入世間理論或準則)、無畏布施(施予能使人安心安定的各種作為),去除貪愛執著,進而遠離貪嗔痴等「三毒」,認清自我肉身與意念為空虛幻有,沒有值得執著的地方。
離人相、眾生相:修行離我相時,必須利用佛法,循序漸進破迷開悟。因此即便已經離我相,但卻會執著於用來離我相的佛法,通稱為法執,也就是執有人相與眾生相境界。佛法本質也是空虛幻有,佛法對於已見性(或可稱為已證破無始無明)的佛而言是無用處的。佛法只對尚未證悟的眾生有所用處。
離壽者相:修行離人相、眾生相時,必須以「空虛幻有」,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來對峙相對性的執著與觀念。因此即便已經離人相、眾生相,但會執著於用來離人相、眾生相的「空虛幻有」的念頭,落於前無始無明與後無始無明的一切因緣變化之中,永無止盡,也就是執有壽者相境界。要離壽者相,必須證悟與破除所有一切相對性的因緣假合,也就是無始無明,甚至包括不執「我已破除空執」的念頭,進而找回真正絕對性的原始佛性,也可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具體分析,菩薩救度眾生,就要修行「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或止觀)、智慧。首先是布施,不管是財布施、法布施還是無畏布施,都不要著布施的相,既沒有行布施的我,也沒有受布施的人,更沒有所布施的物,三體皆空,那樣布施的福德才會像虛空一樣遼闊無垠。
無相修行
佛陀提到了自己往昔修行忍辱波羅蜜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故事。忍辱仙人被節節支解,亦即千刀萬剮而能忍辱成功,關鍵是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破除四相及一切相,就要明了相狀或名相的本質是空無所有。佛說:「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再如代表智慧的般若波羅蜜(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以此類推,諸如持戒、精進、禪定,皆是名相,只有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真正地持戒、精進、禪定。
諸相非相
人們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須衣食住行交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分清他人、自己、外界、內心。現在要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並非容易。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將進入何等狀態?須菩提按此邏輯推下去,那眼前說法的佛祖也不是如來了?佛祖明白須菩提的疑惑,因此明確地告訴他及聽法的大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人們見到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幻相,當然肉眼看到的如來也不是真正的如來。而只有真正做到「諸相非相」,就可以看到真的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可以身見如來。
信者廣在
須菩提擔心未來的眾生不會相信這種深法,佛祖回應道:「須菩提,你不要這麼說,就是如來滅後五百年,還會有人相信這種說法。這些人自然不是尋常人,也不是親近過幾位佛的人,而是在無量佛前種了善根的人,他們已經破除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沒有破除四相但相信此經的人,對此經半信半疑而仍在試圖理解的人,或者雖然不明白經意卻仍然喜歡讀誦的人,甚至只是聽人說過此經的名字而生起一念恭敬心的人,他們所種的善根已經非常深厚了。
非法無得
不但要破除四相,否定俗人眼中的「佛」,還要否定佛所說的「法」,以及佛所證到的「法」。佛問須菩提,「我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所證的"法』么?」須菩提明白佛的用意,所以按照佛的說法進行了否定:「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佛進一步詢問:「須菩提啊,你告訴我,如來當年在燃燈佛的時候,是否證到了"法』?」須菩提斬釘截鐵地回答:「不,世尊,您當年在燃燈佛位所,就"法』而言,實際並無所得。「
持誦功德
《金剛經》經本佛祖說:「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變成一條恆河,這麼多條恆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須菩提答道:「光一條恆河的沙粒變成的恆河就無數可計了,何況這麼多條恆河的沙粒呢!」這時佛告訴須菩提:「這麼多恆河的沙粒,每一粒再變成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珍貴的七種寶貝裝滿這麼多三千大千世界,然後用這些珍寶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德多不多呢?」毋庸置疑,多得無法形容了。佛進一步講:「若善男子、善女人,即使能夠理解、接受本經中的四句偈詩,然後給別人解釋,那麼他(她)得到的福德,比布施那麼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寶的人得到的福德還要多。」
為了強調此經的重要,佛陀又作了如下比喻:「假如有人早晨用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和生命來進行布施,上午也用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和生命來進行布施,下午還用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和生命來進行布施,像這樣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那麼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真是不可思議、難以言表了。可是假如另一個人聽了這部經,完全信任,沒有懷疑,那麼他得到的福德,比前面無量億劫每天布施三恆河沙那麼多身體和生命的人所得的福德還要多,如果他再去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那他的福德就更加殊勝無比了。」 而且據《金剛心總持論》講勝如頌讀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樂極涕泣
須菩提徹底理解了佛所講的甚深涵義,這種契入經藏所帶來的歡樂使這位長者老淚縱橫,以致在佛祖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師兄弟面前喪失常態,忍不住哭泣起來,可見就是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長者來說,也被深刻地明白了佛說的甚深妙義而感到由衷喜悅。由此看來,對佛法的無上妙義,重要的還是要悟解、契入,這要以長期修行六度為前提,只能是日積月累、水到渠成,任何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長都會無濟於事,甚或會適得其反。
終極真理
佛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揭示了宇宙間至高無上的終極真理,佛告訴尊者須菩提,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佛,以及他們取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都可以自這部經所講的內容獲得。 《金剛經》的4句偈是那些 文殊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凈。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今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葯。今證心空法了。病退葯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 《金剛心總持論》
詞語解析(本文採用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本)
1、金剛:指金剛石,喻堅利之意,即以金剛之堅,喻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
2、般若:為梵語,華語當譯為妙智慧。(比世間智慧高深得多)。
3、波羅蜜:為梵語,華語譯為到彼岸。眾生因有我執,故陷於煩惱之苦海。倘能從生死煩惱苦海,渡到不生不滅、清凈安樂之地,即為到彼岸,即脫離了苦海。
4、經:經字當徑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常道也,貫攝也,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
5、頓悟:就是一聞法,就知五蘊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六祖慧能為代表)
6、漸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次第漸修,方可悟入。頓漸雖殊,而到彼岸則一也。(神秀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經藏(佛所說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論藏(所說的法相問答,及佛弟子或佛滅後,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及辯論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聞一時】 佛告阿難,結集時必以此數字冠諸經之首,如是者,表佛說皆如,所謂諸法如義,我聞是阿難自稱,以憑信實也。一時,言說法時也,佛說般若經六百卷,凡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鷲峰山七會,二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計九會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見是光者,皆得無上菩提,佛說此甚深經,獨不放光,以顯平等無相智光而眾不見也。
【舍衛國】 國名,在東天竺,有九億家,其國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國王太子祇陀有園,其地平正多樹,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須達者,家巨萬,好給濟孤獨,期買以供佛,太子戲云:卿若以黃金布地,令無空間,便當相與。須達如約布金,太子感其誠,即語須達云:園屬卿,樹屬我,我自為佛造寶門樓也。此園地廣十里,謂祇陀施樹,給孤獨施園,故得此名。
【世尊】 佛號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別名有十二,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婆伽梵。
【食時】 午時也,因佛過午不食也。又食時者,寅卯辰為天食時,已午未為人食時,申酉戌為鬼神食時,亥子丑為畜生食時。
【須菩提】 此雲空生,又雲善現,本東方青龍陀佛,現聲聞身,證大阿羅漢,居八地菩薩位,幻化而來此世界,助佛應化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眾生作惡,每從右,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聽者與說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啟請於佛也,有六義:一斷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義故;四不退轉;五為使眾生開幽悶,生喜心故;六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讚歎佛於無言中顯露般若妙用之機為希有也,有四義:一時;二處;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護念】 佛對大菩薩,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無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薩】 即菩提薩埵之簡稱也,言自利利他,菩薩有四:一初發心菩薩;二修行菩薩;三不退轉菩薩;四一生補處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無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覺也。佛對菩薩為無上,對羅漢為正等,對眾生為正覺。
【發菩提心】 有五:一發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賢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齣到菩提,指等覺位;五無上菩提,指妙覺位。發菩提心如破竹之初節,以下皆破,故初發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發心前之心也,有四義:一廣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顛倒心。而發此心前,有四種因緣:一見聞佛法功德勝利;二聞菩薩六度諸行藏教;三末法時,見佛法衰微,可感諸苦;四末劫時,憫眾生痴惡,而欲發心救度也。
【摩訶薩】 大也,多也,勝也。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無色】 無色界空無邊處天。
【有想】 識無邊處天。【無想】 無所有處天。
【非有想非無想】 非想非非想處天,三界眾生,此九種為攝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薩以至地獄道,皆稱眾生。
【涅槃】 了生死入清凈海也,有四種:一自性涅盤,凡聖同有;二有餘依涅盤,即二乘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三無餘依涅盤,即二乘灰身滅智,身出生死,苦無依故,此三種根本不徹底,仍為有餘;四無住處涅盤,悲智雙運,不住菩薩變易生死,不住二乘斷滅涅盤,乃真無住處,此為無餘涅盤,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盤。
【滅度】 救度之,登涅盤彼岸也。
【不住】 毫無執著也,不執著於一切法也。
【色聲香味觸法】 此外六塵也,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也,根塵相對而六識起,所謂眼識耳識等,合之為十八界也。不獨此六塵不住,凡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盤等八十一科,一切均無所住也。
【福德性】 此言無相之福德性也,以無相之清凈心為福德性也。
【身相】 有形相之報身也,報身有生滅,終必壞滅,惟有法身永無生滅,聖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別。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連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諸法,都屬諸相,都是生滅幻景,非有實體,不名實相也。
【一念生凈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無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計較思量疑惑起矣。此緊要處,在不可輕視後學,末法時代,亦有一念凈信之利根人也。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為一行,言少至一行,並非執定何四句為偈也。
【須陀洹】 聲聞乘四果之第一,正斷三界見惑盡之果位也。
【入流】 從凡夫地入聖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預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後三品猶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來】 更來一番受生,名一往來,斷盡欲界煩惱,未來世即生於色界無色界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於欲界也。
【阿羅漢】 四果中之極果也,一作殺賊,殺煩惱賊也;二作應供,應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盤,不受生死也。
【無諍三昧人中】 謂安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正定也,於無諍正定諸大弟子中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樂阿蘭那行】 言行於無諍也,樂寂靜也。
【燃燈佛】 是釋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滿時所事師也,釋迦佛獻五莖寶蓮,面得授記,佛自表五蘊已空,獲無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滿,遇寶髻如來。第三劫滿,遇勝觀如來。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廟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莊嚴】 七寶嚴飾也,有二義:一形相莊嚴,如香花供養,七寶莊嚴等;二第一義相莊嚴,以清凈為莊嚴也。
【須彌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須彌山譯作妙高,頂上為帝釋所居,半腹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萬由旬。
【恆河】 又名恆伽,為印度之大河,東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為印度數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羅】 魔道眾生也,譯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鬥諍,常與諸天戰,其福報又與天等,為六道之一。
【不驚不怖不畏】 因聞難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獵之王,表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節節支解也。
【真語者】 謂說佛身大菩提法也。
【實語者】 謂說小乘四諦法也,諦是實義。
【如語者】 謂說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無也。
【不異語者】 謂說三世授記等事,更無差謬也。
【不誑語者】 梵文原本無,羅什法師特加此句,以總說四語之非妄。
【無實無虛】 無實者,非實有為相故,無虛者,如來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無實,非可離言以求,故曰無虛。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見物也。
【受持讀誦】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義,對文曰讀,暗念曰誦,欲受其文故先讀,欲持其義故先誦。受持者聞慧,誦者思慧,皆依經而有此勝德。
【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時也。
【不逆】 謂生深信心,莫逆於心也。
【荷擔】 以大乘菩薩,智悲雙運,克能負荷此如來事業也。
【樂小法者】 四諦因緣名為小法,聲聞緣覺,即是樂小法之人,因彼滯情法執,乃名為樂,故不能回小向大。
【輕賤】 不貴重也,在此當言受苦報煩惱,即是隨惡道,不必定言生三惡道也。
【消滅】 消除也,此言頓空,以罪業由心,無生處,故無滅處,當體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 在此當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後念,後念起,前念即消滅也。
【阿僧祇劫】 無央數之劫也,劫乃年時之名,多至不可計也,正言不必以時計也。
【那由他】 數名,或言萬億千億,或言數千萬不一。
【供養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諸法如義】 真如者,即諸法通義,以真如是佛故,如來即是實性真如之異名,本自不生,本自不滅,以無顛倒,故名實性,以無改變,故名真如。
【大身】 以體大故名,又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已無,故名圓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義: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異,一切眾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謂修行功德,不可思議,與大體相應,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無妄想分別之身,不見其身,安有於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達無我法者】 無我法有二種:一是眾生所有法。一是菩薩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達一切法無性,不但離人我,且離法我,是真無相無住,是真菩薩。
【慧眼】 二乘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緣空)
【法眼】 菩薩度眾,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法眼唯觀俗)
【佛眼】 具備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普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處,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無心也。。
【一切有為法】 共有九喻:一見如星;二相如翳;三識如燈;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過去如夢;八現在如電;九未來如雲。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眾也。
【優婆塞優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眾也。
著名偈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邏輯分析
鳩摩羅什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譯本中有大量的類似於「如來說XX,即非XX,是名XX」的文字,如「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等等。佛之慧眼,能看清超越實相與非相的真理。「既是實相,亦是非相;既非實相,亦非非相」,想要看清超越實相與非相的真理,先要有一個大乘正宗的境界,那就是要有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大發心或大志氣。沒有這個大乘正宗的大心量或大志氣,只是在語言文字上推理,難以真正了解其意義。
這些文字是《金剛經》的一個重要立論:即所有的東西,都只是名相而已。這種立論被稱為《金剛經》的三段論,以闡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不二哲理。歷史價值和修學方法 《金剛經》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的文字簡潔,稍微有點文言文基礎的人都可從文字上讀懂此書,只是有時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的術語及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佛教術語等。但由於該經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通過簡單的文字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經作注講解。當代也有許多大師講解和註解此經,其文字更便於當代人理解。但無論哪位大師的註解都會加入自己的思維和意識的成份,只能幫助理解,而不要機械地當做經的本意。只有真實修證的聖者,才能體悟和傳授金剛經的真實思想。比較公認的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金剛經而開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壇經》中,處處閃耀著《金剛經》思想的光輝。 《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們學習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不論何種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從金剛經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觀念意識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思想與精神。這樣才不會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讓思想從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來,見到世界的真相。利及萬代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它的中心思想、功德利益就在經名體現出來。充分流露佛陀的大慈大悲,以達到我們學習的榜樣。
一:金剛,其義有三堅固、銳利、光明也。佛陀教授我們做事要有恆心,不要一進九退才會堅固。摧折姦邪的銳利,邁進良善。為人做事光明磊落。 二:般若,智慧也。佛陀教授我們用智慧去辦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羅蜜,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 到涅盤彼岸。佛陀教授我們做事要有頭有尾,才會圓滿。要幫助苦難的人,從苦難此岸帶到快樂彼岸。(方海權著)
推薦閱讀:
※《金剛經》解讀--五重玄義之辨用
※試解《金剛經》(中)
※流傳最廣的佛經----《金剛經》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