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意志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大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出自《周易》的既濟卦。意即:君子當思謀遠慮,事成之後,就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弊端,防患於未然,做好預防措施。

《周易》的既濟卦,離下坎上,水在火上。水與火相濟,相剋。水加火相濟,如烹飪則為吉,水火相剋,如失火,為災,所以要預防。既濟卦就是要人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而居安思危,必須意志堅強,這才是真的強大。

一個人的強大不是外在的物質表現,而是內在心態的體現,唯有意志的強大才稱得上是整體的強大,才能在處世時採取正確的方式和方法。

意志的強大實際上是心態的強大。能在困難面前毅然選擇去克服,那麼這個人即使最終克服不了困難,他也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已經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成功了,但由於他的力量薄弱可能還無法達成自己所想的成功。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困難面前放棄去克服的信念,那麼他雖然沒有去爭取成功,但是可以料定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他連克服困難的信心都沒有,怎麼能成功呢?

著名科學家拉法第曾經說過:「拚命去取得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成功!」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和處世,需要的正是這種心態。

《周易》中的「既濟」和「未濟」兩卦闡釋了這方面的道理。離為火,象徵永不變色的火紅之心;坎為水,象徵處世時隨機應變的諸多應對方法。只要將決心深藏在內,永遠保持不變,就能獲得「既濟」的結果;倘若把決心暴露在外,便容易產生變故,從而導致「未濟」的結局。

在處世的過程中,人們看問題的立足點不同,對成功和失敗的理解也不同。立足旁人與後人,那麼取得的成功必然會少掉許多珍愛與個性,增加許多愛戴與榮譽。立足自身,那麼取得的成功必然會少掉許多的虛偽與失落之心,增加許多驕傲與自私之心。

《周易》告誡人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時間讓人們追求成功的機會也是有限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成功者和失敗者,所以成功的帝王都被歷史的車輪輾得粉碎,所有失敗的故事都在時時提醒著現今和未來的人們,所有的成績都在被替代,所有的記錄都在被更改,所有的仇恨都在被化解……,成功與失敗近在咫尺。只要人類文明在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提高,作為人類的一員,每個人都在詮釋著成功,在創造著成功,因為追求成功的本身就是成功!只要你具有這樣的心態,你就不會為失敗感到失落,也不會為成功感到自喜。

秦末漢初時的著名軍事家韓信,就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韓信是秦末淮陰人(今江蘇清江西南),父母早喪,家貧如洗。雖有滿腹韜略卻不為人所識,求充小尚且不得,因此萬分拮据。他既不會經商,又不會務農,只好終日掛劍閒遊;他要活下去就得吃飯啊,無奈下只能靠乞食度日,人們都厭煩他。 

 南昌有一位亭長,比較了解韓信,平時很看得起他,對他十分照顧,於是韓信便常在亭長家裡吃閑飯。時間一久,亭長的妻子便不耐煩起來,蓄意設法將他趕出去。有一天,亭長的妻子早早起來燒火做飯,吃飯時也未招呼韓信。待韓信像往常一樣來吃早飯時,見什麼吃的也沒剩下,討了個沒趣兒,便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只好無可奈何地離開亭長家,另謀生路去了。 

 韓信離開亭長家後,流浪到淮陰城下,臨水釣魚。釣著魚,就大吃一頓;釣不著魚,只好挨餓。這樣,沒過多久,韓信便變得形容憔悴了。

有一天,韓信在河邊釣魚,見一位老嫗在瀕水邊漂洗棉絮,便上前問道:「老媽媽,您漂洗一天,能得多少工錢?」老嫗答道:「只有三五十錢。」「您老人家賺錢雖少,畢竟還能吃飽。我年紀輕輕,雖然持竿釣魚,常常還要挨餓,實在可憐!」說完,韓信一陣心酸。

那漂母見韓信少年落魄,形容憔悴,餓得可憐,便把自己帶的食物分給他吃,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韓信大為感動。他非常感激地對漂母說:「承老媽媽如此厚待,將來我若有出頭之日,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的恩情。」漂母聽了,十分生氣,很不高興地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天天靠別人施捨過日子,能有什麼出息。我是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豈是希望你報答。你既然這樣說,那今後就算了吧!」說完,提起棉絮走了。

一個有大本事的人,竟會為吃飯問題弄得這樣狼狽,如果韓信不是因為意志堅強,那麼秦末漢初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了。

又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一個無賴少年迎面擋住韓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說:「韓信,你平時腰裡總掛著個寶劍,能幹什麼用?別看你是高高的個頭,其實不過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弱夫。」

圍觀的人都哈哈大笑,而韓信像是沒有聽見那無賴的話似的,繼續向前走。

那無賴見狀,更加得意,當眾攔住韓信說:「你如果是條漢子,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如果你沒有這點勇氣,貪生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說著便叉開兩腿,作騎馬式,立在街上。

韓信默默地注視他好一會兒,他思想鬥爭很激烈:是雄起,一劍刺過去?還是妥協,與這樣不值得交手的無賴避免糾纏?韓信考慮再三,他拋棄了所謂的面子和尊嚴,忍氣吞聲地伏下身子,從那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

在場的人哄然大笑,那無賴也顯得神氣十足。但韓信卻像剛才什麼事情都未發生似的,起身而去。於是,這件事成為當時淮陰家喻戶曉的笑談。

其實,胯下受辱的經歷恰恰表現了韓信的堅強意志和大智若愚的非凡氣度。真正體現了唯有意志的強大才稱得上是整體的強大,才能在處世時採取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如果韓信去與無賴少年拚死對搏,他還會是韓信嗎?

人生在世,免不了會遇到各種難堪的局面,雖然可以不顧一切地逞強好勝,以死相搏,但是,一味地逞強好勝往往不是最好的選擇,好多時候,妥協、忍耐,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少年時的這些特殊經歷鍛煉了韓信百折不撓、虛懷若谷的性格,而這一性格成了他日後成為傑出將領的潛在條件。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縣東南)起義後,在吳縣(今江蘇蘇州)的項梁和項羽叔侄也殺掉了會稽郡的朝廷命官,起兵反秦。

已長大成人的韓信便投奔到項氏營中,做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項梁陣亡後,韓信歸到項羽的部下。韓信曾多次向項羽出謀獻策,都沒有得到重視和採納,他深感到在項羽軍中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在項羽從咸陽返回彭城建都時,悄悄地投奔了劉邦。開始,劉邦只讓他當個治粟都尉(掌管糧秣的官),也未予以重任。韓信懷才不遇,又想脫離劉邦。這時,漢相蕭何發現了他。

 原來,在西行路上,韓信有幸和蕭何交談過幾次,蕭何發現韓信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便極力向劉邦推薦。可是,數日過去,韓信見劉邦並未重用自己,心情十分苦悶。

一天夜裡,月明星稀,韓信悄悄收拾好行裝,騎馬離開了漢營。蕭何得知韓信出走,急出一身冷汗,忙跳上一匹快馬,連夜迫出100多里,總算追上了韓信。兩天以後,蕭何終於勸回韓信,並再次向漢王舉薦。

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像韓信這樣的將才,國土無雙。如果大王要想長期在漢中稱王,韓信沒有什麼用處;如果大王要奪取天下,就不能沒有韓信啊。願大王三思。」這次,劉邦接受了蕭何的建議。 

劉邦依蕭何所議,命人築了一個高台,準備拜韓信為大將,並想馬上召見韓信。蕭何見劉邦將此事看得如此輕率,就勸阻道:「大王素來不注意禮節,現在拜大將就像招呼一個小孩子一樣,這恰恰是韓信出走的原因。」劉邦恍然大悟,說:「依你怎麼辦才好?」「既然要拜韓信為大將,就必須選擇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葷戒酒,先表現出誠意。然後召集文武大臣,舉行隆重儀式,您親自登台授印才好。」劉邦點頭稱是。 

 一個平日不為人知的軍中小官,如今一下子要拜為大將,軍中上下驚駭不已。幾位跟隨漢王出生人死、身經百戰的將軍,現反倒居於韓信之下,個個被弄得莫名其妙,面面相覷。劉邦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便當眾頒令道:「凡我軍將士,今後俱由大將軍節制,大將軍當善體我意,與士卒同甘共苦,除暴安良,匡扶王業。發現藐視大將軍、違令不從者,准以軍法從事,先斬後奏!」 

 韓信受任大將軍後,劉邦對他禮遇有加,眾將領見漢王如此厚待韓信,也不敢妄言蔑視。

有一天,劉邦把韓信請入帳中,讓置上座,親切地拉著韓信的手說:「丞相極力舉薦將軍,稱讚將軍的雄才大略。我想統一中原,平定天下,將軍有何妙計助我?」

韓信沒有直接回答,卻反問劉邦:「大王要東征,奪取天下,你的對手難道不正是項羽嗎?」見劉邦連連點頭,韓信接著說道:「請問在勇悍仁強方面,大王能與項王相比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我恐怕不如項王。」

韓信見劉邦有自知之明,便對項羽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他說:「項羽雖號稱勇悍仁強,但徒有其名。項羽不能用人,不擇善而行,其『勇』只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表面上恭敬慈愛,談吐也算溫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備加關注,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卻有功不賞,有時官印都撫摸得沒了稜角還下不了封賜的決心,這就是所謂『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現在稱霸天下,要指揮各路諸侯,但不在關中建都,卻東歸建都彭城,顯然是自失地利。而且,他還違背楚王原約,專以親疏劃分封地,諸侯自然生怒,並且起而效尤。試看山東諸國,已開始驅逐舊王,據國稱雄,這如何致治?項王起兵以來,所過之地無不大肆殺戮,百姓敢怒不敢言。眼下人們懼怕項王威勢,不敢背叛,將來各國勢力逐漸強大,何人肯再服他?可見,項王雖強,卻是極易變弱的。現在,大王如此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謀臣勇將,何敵不得摧?率領將士,仗義東征,何地不能克?」

韓信見劉邦聽得十分專註,又分析了劉邦爭勝天下的有利條件,說:「章邯、司馬欣、董翳三王雖然阻我東征之路,但他們本是秦之降將,秦地父老十分憎恨他們,怎肯誠心歸附?而大王當初率軍進入武關之後,秋毫無犯,並廢除秦時苛政法令,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願大王治秦。」

韓信講到這兒,向前探了探身子,滿懷希望地說:「現在大王如果東入三秦,很快就能略定;三秦略定之後,便可進圖天下了!」 

韓信的這一席話,只說得劉邦心悅誠服,一再說:「我真後悔沒有早日起用將軍!今日聽了將軍的指導,茅塞頓開。此後用兵全仗將軍調度,指日東征!」韓信說:「將不練不勇,兵不練不精。項王雖有許多劣弱之點,但畢竟是百戰的勇將,不可輕視。現須加緊操練人馬,鼓舞鬥志,約過月旬,方可啟行。」漢王連聲稱好,即命韓信去布置諸將,校閱士卒。 

 這次談話,韓信初試鋒芒,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利弊得失,指出了漢軍必勝、楚軍必敗的主客觀條件,並提出了東征的具體部署,使劉邦看到了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韓信在分析形勢時,不是單純從軍事力量的對比著眼,而是把戰爭的勝負同人心的向背緊密聯繫起來,表現了超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表明的正是《周易》所謂「意志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大」。意思就是說,忍得常人之不能忍,方可成為人上之人。韓信表現出能屈能伸的精神體現的是具有大忍才是強者。

胯下之辱對一個男人來說那是奇恥大辱啊,而韓信雖然是出身於一個破落的貴族,但是他仍然是一個士啊!誰都知道一句話:「士可殺而不可辱。」韓信為什麼接受這樣一個奇恥大辱呢?他還是不是個士?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呢? 

柏楊先生有個說法很有意思,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這其中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丟掉了靈魂,「撲通」一聲跪下來,這是懦夫;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後往上一蹦——因為人只有蹲下來以後才能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將來跳得高些而蹲下來一下,這就是英雄。如果是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算是什麼?是魯莽,就像是螃蟹。

韓信肯定不是螃蟹。對這個問題,其實還可以用蘇東坡一篇文章的觀點來說明。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一篇叫做《留侯論》的文章,雖然論的是張良而不是韓信,但是這篇文章開頭的這段話是可以用在韓信身上的。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就是說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點侮辱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樣:拔刀子或者掏拳頭。這不能算是勇敢,這叫魯莽、盲動,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勇敢是什麼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麼事情,神色不變,並不驚慌失措,別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樣的人,他懷著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標,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韓信那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什麼呢?要麼殺了這個傢伙,要麼爬過去。

殺了這傢伙的結果是什麼?你也要被殺頭,將來遠大的理想還能不能夠實現呢?不能實現了。而一個懷有遠大理想的人是能夠忍受的。韓信就是一個有一個遠大理想的人,所以他「孰視之」——盯著那個無賴看了很久——思想鬥爭很厲害,最後為了自己的遠大理想犧牲了眼前的榮辱。只有意志十分堅強的大英雄,才能這樣做。

想想吧,韓信當時心裏面一定有一個聲音在對自己說,韓信啊韓信,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這就叫做忍辱負重。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韓信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著堅強意志去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這樣的一個英雄,絕不會滿足於那樣的生活,蠅營狗苟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為!

這也就是《周易》既濟卦上說的「『終』止則『亂』」。吉凶往往在一起,意識和事物的發展是有聯繫的。先進的意識可以推動事物的發展,只有正確認識事物,採取相應的處世方法,防微杜漸,才能讓事物按照自己預定的方向發展。


推薦閱讀:

我決定去過一種熱氣騰騰的人生!
如何正確理解「小人之交甘若醴」?
孔子是一位君子嗎?
「王」關於母親生命職能的推測
請問什麼是君子之風?

TAG: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