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爭鳴還能卷到哪裡去?
05-25
學術爭鳴還能卷到哪裡去?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從主觀方面分析,我不願意說知識分子缺乏獨立的人格而附庸政治權力,我說是附庸政治的知識分子開始缺乏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僅在中國範圍內而言)。從客觀方面分析,在我們國家,最容易搞垮一個人的手段就是從政治上否定他!這變成敏感性學術爭論中最有力的武器!
北大曾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原因就是蔡元培校長包容的思想,今天,北大耀眼的只是它的虛名,不光是因為老子英雄兒北大,不光是因為拿了金牌的運動員就可以去北大讀書,不光是因為拍片拿了獎的演員就可以去讀研究生,更主要的是包容的思想已經死了,死了,一隻"左"腳就把它踩死了!
錢理群和秦暉還好是搞文學的,文學問題爭論,小風波而已。現在我們國家提出"法治",但有多少人知道,在法學界的學術爭論中,有過多少個錢理群、秦暉!由於受蘇聯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我國法律虛無主義思潮的盛行,法歷來是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而非約束政治權力的工具,所以在法學理論中,存在著諸多的禁區,且不說建國初錯批楊兆龍教授(原國民政府總檢察長,受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感召而留在大陸)令其含冤而死,就在改革的春風將綠法學界的時候,依舊因為學術上的探討而常常引發政治批鬥,著名的有80年代初周鳳舉《法單純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嗎?--兼論法的社會性》所激起的千層浪;此後因為法的階級性問題而倍受指責的還有當時任《中國法制報》政治評論部主任的張宗厚,張宗厚和張友漁的爭論當時被稱為"兩張一席談",但到後來還是不是所謂的"談",可想而知;到了90年代,"左"的幽靈再次遊盪,"曉南風波"又另法學界以為山雨欲來。在法學理論進步的路上,"公民"、"人權"、"法律平等"、"罪刑法定"......這些原本顯而易見、不言而喻的詞語在進入中國時,每一個都伴隨著風風雨雨,甚至地動山搖。即便是"法制"到"法治",二十年改一字,其間也是坎坷唏噓幾人知。
學術討論的雙方本來應該是有所得而無所失的,但在我國,如果涉及政治敏感性問題(插一句,很奇怪為什麼我們國家總有那麼多的敏感呢?),學術討論就會變質,一些所謂的學者總是喜歡給人扣帽子,進行人身攻擊,以政治進攻彌補其學術上的底氣不足,這種行徑是下流的,卑鄙的,進入2K年,如果這種不良風氣依舊的話,我們的文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我們的人文科學還有進步的希望嗎?!我們不怕一些極左文人的唾沫口水,畢竟真理越辯越明,我們不怕極左文人的筆,我們怕的是政治權威的炮,怕的是一些官員介入學術爭論,借刀傷人,借筆傷人,怕的是政治權威給極左文人以市場,給理論探討設置人為的障礙;怕的是極左勢力令科學的每一個進步要付出無謂的代價--這個代價是整個社會來承擔的!
"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帶有革命色彩,好象"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的東西,一下子就被他搞垮掉了。......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以上這些話,是鄧小平同志說的,所以放心的引來質問一些對錢理群和秦暉居心不良的人。一位學術刊物的總編曾呼籲學術需要寬容,學術需要政治權力的寬容,需要學術權威的寬容,需要大眾的寬容。大眾是最沒用的,先不理它,只想問問前兩者,不需要嗎?
推薦閱讀:
何妨(10月13日17:51)
看看中國的歷史,看看知識分子的歷史,就該知道,除了政治旋渦,學術爭鳴還能卷到哪裡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從主觀方面分析,我不願意說知識分子缺乏獨立的人格而附庸政治權力,我說是附庸政治的知識分子開始缺乏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僅在中國範圍內而言)。從客觀方面分析,在我們國家,最容易搞垮一個人的手段就是從政治上否定他!這變成敏感性學術爭論中最有力的武器!
北大曾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原因就是蔡元培校長包容的思想,今天,北大耀眼的只是它的虛名,不光是因為老子英雄兒北大,不光是因為拿了金牌的運動員就可以去北大讀書,不光是因為拍片拿了獎的演員就可以去讀研究生,更主要的是包容的思想已經死了,死了,一隻"左"腳就把它踩死了!
錢理群和秦暉還好是搞文學的,文學問題爭論,小風波而已。現在我們國家提出"法治",但有多少人知道,在法學界的學術爭論中,有過多少個錢理群、秦暉!由於受蘇聯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我國法律虛無主義思潮的盛行,法歷來是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而非約束政治權力的工具,所以在法學理論中,存在著諸多的禁區,且不說建國初錯批楊兆龍教授(原國民政府總檢察長,受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感召而留在大陸)令其含冤而死,就在改革的春風將綠法學界的時候,依舊因為學術上的探討而常常引發政治批鬥,著名的有80年代初周鳳舉《法單純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嗎?--兼論法的社會性》所激起的千層浪;此後因為法的階級性問題而倍受指責的還有當時任《中國法制報》政治評論部主任的張宗厚,張宗厚和張友漁的爭論當時被稱為"兩張一席談",但到後來還是不是所謂的"談",可想而知;到了90年代,"左"的幽靈再次遊盪,"曉南風波"又另法學界以為山雨欲來。在法學理論進步的路上,"公民"、"人權"、"法律平等"、"罪刑法定"......這些原本顯而易見、不言而喻的詞語在進入中國時,每一個都伴隨著風風雨雨,甚至地動山搖。即便是"法制"到"法治",二十年改一字,其間也是坎坷唏噓幾人知。
學術討論的雙方本來應該是有所得而無所失的,但在我國,如果涉及政治敏感性問題(插一句,很奇怪為什麼我們國家總有那麼多的敏感呢?),學術討論就會變質,一些所謂的學者總是喜歡給人扣帽子,進行人身攻擊,以政治進攻彌補其學術上的底氣不足,這種行徑是下流的,卑鄙的,進入2K年,如果這種不良風氣依舊的話,我們的文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我們的人文科學還有進步的希望嗎?!我們不怕一些極左文人的唾沫口水,畢竟真理越辯越明,我們不怕極左文人的筆,我們怕的是政治權威的炮,怕的是一些官員介入學術爭論,借刀傷人,借筆傷人,怕的是政治權威給極左文人以市場,給理論探討設置人為的障礙;怕的是極左勢力令科學的每一個進步要付出無謂的代價--這個代價是整個社會來承擔的!
"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帶有革命色彩,好象"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的東西,一下子就被他搞垮掉了。......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以上這些話,是鄧小平同志說的,所以放心的引來質問一些對錢理群和秦暉居心不良的人。一位學術刊物的總編曾呼籲學術需要寬容,學術需要政治權力的寬容,需要學術權威的寬容,需要大眾的寬容。大眾是最沒用的,先不理它,只想問問前兩者,不需要嗎?
推薦閱讀:
※最近學術界的四車連環相撞
※說一個最近的小想法
※今日最佳:當臨近deadline時……
※就喜歡這種簡單粗暴的論文選題方法!
TAG: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