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淺談(天文篇)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淺談
軒轅春秋文化論壇 三種不同的紅色
在很多人眼中,天文曆法是一種很玄奇、很神秘的學問,但作為一個歷史或古典文學的愛好者,天文曆法又是不得不掌握的一種知識。倘若我們不了解古代天文曆法,很多史實我們都無法弄清楚,有許多古文都無法理解。
譬如,屈原的《離騷》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詩人在講自己的出生日期,但如果不懂古代曆法,那這兩句詩真成天書矣。再比如,《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十二年十月劉邦擊敗英布,卻於同年四月駕崩。這是怎麼回事?如果不懂曆法,也是要被搞糊塗的。
所以,本文是對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所作的一點基本介紹,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上篇 天文
一、幾個重要概念
要談論天文,必須先搞清楚幾個概念。
1、天球:天球是古代天文學最基本的概念。什麼是天球呢?如果晚上我們仰望星空,就會覺得以我們觀測者為中心,整個大地都被一個球體所覆蓋,所有的星星都鑲嵌在這個球體上,這個球體就叫做天球。而日、月、行星都在天球上運動。
2、黃道:從地球上看來,太陽在天球上繞著地球運動,這個運動不是每天的日昇日落,而是地球公轉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陽正好一年在天球上運行一圈(這是當然的,因為一年恰好是地球公轉一圈嘛)。太陽在天球上的運動軌跡,就叫做黃道。
3、黃道帶:古人以黃道為中心,各自向兩邊延伸8度,一共16度寬的這一帶狀區域,稱作黃道帶。為啥要各自延伸8度呢?那是因為日、月、五大行星的運行軌跡基本上都在這個區域內(用現代天文學的話講,就是月球及各大行星的軌道都基本在同一平面)。
4、天赤道:這個很簡單了,就是天球的赤道。具體而言,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由於地球赤道平面和公轉平面有23°26′的夾角,因此天球赤道、黃道之間的夾角也為23°26′,這稱作黃赤夾角。
二、五星
所謂五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了,由於在整個星空中,平時只有這五顆星是運動的,所以它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古人將五星和日月合稱為七政(或稱七曜),據說虞舜時,人們就開始觀察這七顆星體的運動,來確定農時,安排政事,可見其於人們生活之密切。
1、金星
金星又名太白星,也就是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天宮老好人太白金星,傳說中這老頭姓李,叫李長庚,唐朝時曾被貶下凡,就是詩仙李太白,這當然是神話,咱暫且不提。事實上,長庚也是金星的別名之一——它早晨日出之前見於東方,稱為啟明星,黃昏見於西方,名曰長庚。
太白金星亮度極高,是整個星空中除了太陽、月亮之外,最亮的一顆星,因此古人又稱「明星」,古籍中往往有以明星計時的。譬如《詩經·雞鳴》:「女曰雞鳴,士日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翻譯過來,則是「妻子說:『已經雞鳴了』。丈夫說:『何止雞鳴,已經昧旦了』。『你去看看天空吧。』『哎呀,啟明星已經很明亮了。』」(雞鳴、昧旦是古代一天中的十二時段的稱呼,且留待下篇曆法中再詳細說明)。
2、木星
木星又名歲星,因為古人也用木星紀年,故此稱歲星,又稱攝提、應星、紀星等。木星運行一周天(沿黃道運行一圈,即公轉一周)恰12年(按現代天文學計算,應為11.8622年)。古人將黃道分為十二個區段,稱作十二次(西方也是將黃道分作十二個區段,即大家耳熟能詳的黃道十二宮。在這點上,東西方可稱得上心有靈犀。黃道十二次將在後文詳述),而歲星正好每年運行一次,故此古人用歲星所在段次以紀年。(歲星紀年法,留待曆法篇詳述)。
因為木星又名歲星,而「歲」又有收成、年景之意(《孟子·梁惠王上》: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故此歲星被認為主歲收。凡歲星所在,必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吳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有其吳乎?越得其歲而吳伐之,必凶。」意思就是說,歲星在越國分野,當主越國強盛,但吳國伐之,是逆天而行,故此最多四十年,越必吞併吳國。果然哀公二十二年越滅吳,據此年恰好38年。——當然,這是附會(《左傳》好做預言,其實都是後世作者故作玄虛而已。據杜預注,古人預測一國之存亡,時間不能超過歲星運行三週期,也就是36年。而此處史墨據測到40年,明顯已經超出預測界限)。
3、水星
水星又名辰星、兔星等。因為水星因為距離太陽最近,因此不容易觀測,只有日出或日落時才有可能被觀測到。觀測時,水星總在太陽兩邊擺動,但最大不會遠離太陽30度。整個周天360度,古人把它分為十二辰,每辰30度,因此又稱水星為辰星。
《史記·天官書》云:「察日辰之會,以治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陰之精。」《史記正義》注曰:「人主智虧聽失,逆時令,傷水氣,則罰見辰星也」。也就是說,如果辰星出現是該國分野,則表示人主偏聽偏信,逆時令,傷水氣。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所提到的水星,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指辰星,而是二十八宿中的室宿,室宿又名水星。《左傳·莊公二十九年》:「火見而致用,水昏正而栽。」這裡火指火星,水指水星,但又不是五大行星中的火星和水星。火指的是大火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水則是指室宿。
4、火星
火星,又名熒惑。熒,即微弱的亮光(《說文解字》:屋下鐙燭之光);惑,即迷惑。從這兩個字就可也知道,熒惑是一顆災星。《史記·天官書》云:「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饑、兵。」《集解》注曰:「熒惑主死喪,大鴻臚之象;主甲兵,大司馬之義;伺驕奢亂孽,執法官也。」也就是說,熒惑掌管葬禮、戰爭,以及進行執法。如果哪個君主驕奢亂孽,熒惑就會出現在該國分野,降下災難。
前文說過,古籍中所提到火星,基本上都不是指熒惑,而是大火星,即心宿。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經·七月》云:「七月流火」,這個火就是指大火星。
此外,古人所謂的謠讖,一般都認為是熒惑變幻成紅衣小兒,在市井中兒童之間傳播的。所以謠讖隱含天機。
5、土星
土星,又名填星或鎮星。因為公轉週期29.5年,近似為28年,恰好遍歷28宿,每年填一宿(或曰鎮一宿),故名曰填星(鎮星)。填星是顆德星,古人以為「填星主德」,《史記·天官書》:「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復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
由上述對五星的記述,可知古人常用五星運行來預測禍福,這一方面表現出了五星和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星命術是一體兩面的。它既具有科學的成分,同時也包含著甚至迷信的成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古代天文學從來都只許少數人研習,絕不允許流入民間。
三、四象二十八宿
宿,音xiù,《說文》釋曰「止也」,也就是宿舍的意思。二十八宿,簡而言之就是日、月、行星在運行途中的二十八個宿舍,事實上也就是二十八個星區。
二十八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二十八宿,僅僅是二十八個星座,而廣義的二十八宿,則是以這二十八個星座為主體的二十八個非常廣闊星域,每一宿下都至少包括了十多個星座,每個星座少則一星,多則數十星。
由於二十八宿佔據了天球的大部分,所以又被劃分成東西南北四個區域,分別被想像成四種動物,是謂四象,分別是東方青龍之象,西方白虎之象,南方朱雀之象,北方玄武之象,每象七宿。
二十八宿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夏商之前,《尚書·堯典》中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等句,鳥、火等宿名赫然在焉。西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星宿名已經大量出現。而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帶有二十八宿完整名稱的文物,說明二十八宿體系最遲在戰國早期已經形成。
1、東方蒼龍七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