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一點淺談
自尊,自重,自立,自強
人必自侮而後人自侮之
政治上:孔子形容當時是:天下有道,禮樂征罰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罰自諸侯出。周天子的權力被完全破壞,就是所謂的禮壞樂崩。經濟上:是井田制度的破壞,土地兼併嚴重。沒有錢就沒有政治地位,社會地位,文化地位,沒有錢,社會制度就被一壞。
學術文化上:孔子說:吾少也賤,多能鄙事。只有有錢,有權貴的人方能讀書,自孔子後,就開始讓平民都能讀書,說明了文化下延,學術下延。導致戰國時諸子百家的出現。
這是一個前制度崩潰,新制度未建立的時期。孔子既要挽救原來的制度,又要向前走。
孔子的先祖是宋國的貴族,是殷皇室的後嗣,但思想上孔子是遵從周的。孔子是聖人,但他是紇與顏氏野合而生的。孔子三十歲時己經開始教學,真正參與政治活動是三四十歲左右,當時季氏掌握了三分一的軍權,他對季氏的違禮行為非常不滿,說士可忍,敦不可忍,這樣都可忍,還有什麼不可以忍呢?於是出奔於齊國。但齊人不喜歡孔子,於是孔子不得志,又回魯國,繼續授學,這是他教學的成功。陽貨邀他出仕,他拒絕說:君子愛財,取之而有道,不義如富貴,於我如浮雲。邦有道,不得志,是可恥的。邦無道,得志,亦是可恥的。有民事必有武備,有武備必有民事,所以說弱國無外交。所以孔子勸魯國國君會盟時帶軍隊。於是最後有歸田謝過的事。
後來孔子墮三都,再後來周遊列國,十四年後回魯國。
孔子對待問題的層面不同,有時相同,有時差異,有時是國度的問題,
郞迅國學院講述:論語中每一段叫一章。
1.2: 對父母叫孝,對兄弟叫悌。即孝悌又好犯上者是很少的,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有之也。本是基本,基礎之意,與音歟,通假字。很多人把孔子的道理解為仁,而仁的基本就是孝悌。國就是由家組成的,所以要治國就要治家。所以到漢代時很重視孝。朱熹解釋:此言人能孝悌,則其心和順,自然不好犯上,更不好作亂。與2.7,2.8相關,色難即要孝敬父母,即使心裡不喜歡,亦要和顏悅色,這是難的。
1.3說得多花言巧語的人,是不會有仁德的。
1.4曾子名曾森,考經按史記的說法是曾子所作,但現在知道不是他所作的,因為曾子出名孝,所以才說孝經是他作的。我每一日多次反省自己,三作實詞可解為每一都把以下三件事來反省自己,作虛詞解為多次。盡己之謂忠,與朋友交往能否信實,所以說以實為之信。傳是老師傳授,學是向老師學習,是一樣的。反躬自省,自己靠反省來提高自己,即靈魂拷問,自己心靈的追問。苟子說:人之性本惡,其善偽也。偽是修飾出來的意思。
1.5論治國的方法,道是管理的意思,管理有千乘戰車的地方,即中國。凡事都要恭恭敬敬,信實,節儉,使民以時就是要用人時,要不違農時,沒餚耕作,國家就沒有收入。
1.6道德文章,要有道德,方可談文章。人際關係就是以仁為最重要。有才的人就有傲,持才傲物。入就是在家中時,出就是出外時,做事謹慎而少說話,普愛眾人,親近有仁德人,有剩餘的力量才學習文獻。
1.7德是重要的,顏淵的德行好,孔子才重視他。
1.8不重,不莊重,不敦重,強調做事行為,學東西就不窂固,另一講法是固不解窂固,而解蔽。君子不壯重則不會有威嚴,即使學習就不被遮蔽。即莊重就有威嚴,學習了就不會被遮蔭。主張忠信,沒有朋友不如自己的,做錯了不要怕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此章亦出於9.25。
1.9終即死,遠即遠古的祖先。
1.10指孔子用身體力行去感染其他人。
1.11不改變父親在政治上的安排為之孝
1.12禮的作用是和為貴,禮就是要區別尊卑的制度,禮的作用就是要別異,親疏,貴賤,遠近。過份強調禮就會「禮勝則離」,所禮最重要就是和。古今的理解有兩種差異,一種是把和解釋為樂,認為在先王的時侯就要禮樂並重,用樂去調和禮,因為樂講求的就是調和,因為先王之道是指以樂治國,所以古時以樂解禮。另一種是到了朱熹時,把和解成「禮是天理之接聞,人事之儀則,和者,從容不迫之義。」禮就是順應天理,符合人間的軌跡而成的,禮是從容不迫的。
小事大事都由此而起,要以禮去控制禮,
解讀論語的方法:
1.與孔子不同的話比對:壞處是現在看到孔子的論語是中年以後周遊列國所說的話,對象不同,環境不同,所說的話也不同。
2.與相關的同期典籍比對:禮記,春秋,左傳,孟子,荀子等比對,不同的作品滲入了不同的作者的思想風格。
3.只讀文本本身:文本本身有很多異文,斷句的問題。
1.13:信是承諾,言是否復,有乎能否守信,答應別人事是有限度的。
在論語中排列越前,越重要。
一種說法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內容就是仁,另一種說說是禮。留意孔子如何看禮與仁的關係,克己復禮為仁,博我以仁,約我以禮。2.1以德來管治國家。
2.2詩經在論語中共出現了八次,詩無邪,興觀群治,孔子有很多關於評論詩的內容。詩三百是指詩經,當時的今文三家詩,是齊詩,魯詩,韓詩,韓詩是燕國韓嬰流傳的詩。都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只有韓嬰的韓詩外傳,內傳已經消失了。我們現在讀的是古文經,是毛詩故訓傳流傳下來的。一言就是一句話,思無邪,有人認為思是無義,就是無邪,有人認為是思想無邪,無邪就是歸於正,其實實質上是沒有分別的。朱熹對詩經的理解較重要,因為他寫了<<詩集傳>>。他對淫詩的理解是正面的,他說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其用可以歸於使人得之性情之正。
2.4孔子自己說的,我十五歲開始學習,三十歲而成熟,有立於世上,有人說立是懂得禮儀,與20.3相對,四十歲就智者不惑了,五十歲就知天命,錢穆認為天命就是人所應有的一切責任和所負擔的道義,知道不等於做到,認識到如何面對這種局面,就是知天命了。六十歲就耳順,一說是什麼都聽得入耳,另一說是一聽就明白別人說什麼,到了七十歲就做什麼事都符合規範了,而所有事都是從心所欲的。
2.5樊遲是車夫,孔子認為孝就是禮。
2.6孔子認為病是無可避免的,。
2.7孝就必須要敬,人可以養活父母,太馬亦能,所以必須要敬。對父母與犬馬的分別是有否敬順之心,孔子就是要正名,講明孝養之間的分別。一個孝順的人與負責任的人的分別。另一種解釋是,我們能夠養父母,犬馬亦能養父母,所以人與犬馬的分別是有敬。孟子說食而不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就是說人與動物的區別。
2.8色難指忍受很難的。
2.9孔子說什麼顏回也不反駁,但回家後他會思考的,所以亦不是愚。
2.10考察一個人,看他做事的方法,原因,安於什麼,廋就是隱藏之義。
2.11對舊的東西不忘就是溫故,對新的東西要學習,就可以為師。禮記中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能夠從舊的東西中翻出新的東西來,就可以為師。
2.12君子不會像器皿一樣,有一定的形體。
2.13先做了才說才是君子。
2.14忠信為之周,結黨為之周。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比對。
2.15罔有解釋為罔而無所得,有解釋為無罔,殆一解是懷疑,懷疑就會缺乏信心,另一解是使人被殆,引申出危險的意思。15.31中說明學思的辨證關係,只有先學而後思的,思而不通就要學。在學習的基礎上發揮自已的才智。
2.16此句有多種異文,會導致異訓,再導致異說,因為以前是手抄留傳的,在先秦書籍,經史著作中的問題較大,要追索至今古文經。因為有差異,所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有朋」又做「友朋」,有異文,就導致異訓,另一個例子「晝寢」,孔子就罵他朽木不可雕,又作「畫寢」,即不用油寢室之牆了。又如「學易」又作「學亦」,加我以數年,五十學易無大過矣,會有很多解釋。因為是孤立的,所以無法考察。解決方法是我注六經,盡量搜索各家各說,找出接近孔子原意的解釋。六經注我,即以自己的說法為依據,自己解釋。對不同的觀點要有包容的態度,在別人的意見之上亦可有自己的意見。
一說攻是批判,攻擊,另一說是學習。異端是此端的另一端,作攻擊解是指害就停止了,作學習解,是指學習異端於己有害。
2.17誨女是希望你知道,是知也,知有人看為智,明白的事情就要說,不明白就要說不明白,不要強不知為知,這是真的智慧。另一說是知道說知道,不知道說不知道,就是真的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2.18孔子教求祿的方法,多聽少說不明的地方,自己清楚的才說出來,則少錯誤,少後悔。做事不錯,又不後悔,祿就在其中了。
2.19把正直的人放在不好的人中,民就服了;把不好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中,民就不服。
2.20不是要人怎樣,是要自己怎樣。自己做事時端莊,民就會尊敬;孝於親,慈於眾,民則忠;好人要提拔,不好的要教他,就為之勸。
2.21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當官,孔子說只需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開去,就是為政。
2.22人若無信用,就像大車,小車沒有橫木一樣,如何能行走呢?孔子說足食,足兵,民無信則不行。
2.23子張問孔子十世之後的事(禮)可知道嗎?可知,因為鑑古可以知今。
2.24不應該祭祀而祭祀就是獻諂,見義而不為就是怯懦。義大於信,仁大於信。
八佾中涉及禮的問題非常多,正如朱熹所說,皆論禮樂之事。尤其是禮制的問題,孔子是針對當時的魯國為禮的問題。3.1謂是指評論,講述之意,季氏只是當時魯國陪國執命的人。權力下移就是違禮,八佾就是八佾之武,天子是八佾,諸候是六佾,大夫是四佾,庭是指家廟,就是說祭祀,以天子之禮祭祀就是違禮,這樣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不可以忍受呢?
3.2祭祀時以雍這首詩來徹去祭品,是天子才能做的。季氏會這樣做,因為魯國是周天子之後,但他畢竟是諸侯,所以是違禮的。
3.3樂是指禮樂制度的樂。
3.4禮與其奢侈不如從儉,對於喪事,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如禮不足而哀有餘。孔子對禮的說法一是制度本身,一是情感內涵,後者比前者重要。
3.5夷狄即使有君,仍不如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有禮。
3.6旅是指祭祀,季氏祭泰山亦是違禮的,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祭的。救是指停止,難道泰山不如林放嗎?
3.7射是指射箭。
3.8孔子將詩變詩教,詩經是教導的工具繪事後。繪事後素,一解為油畫時先繪上白色再用彩筆,另一解是畫時彩白相間,先文後質,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後。不追求共同理解,但求各有體會。
3.9杞是夏的後代,宋是殷商的後代。夏朝的禮可以說,但在杞國中不足以証。徵訓成,再訓証。文者,書籍;獻者,賢也。這兩個地方文章賢才不足所以不足以証。
3.10褅禮是天子才可以做的,一個皇死了就要拜祭,祖宗死了,亦要拜祭,左昭右穆,第二世放在左邊,第三世放在右邊,作為輔祭之意。魯國國君行褅禮,這是違禮的。灌祭又作裸祭,尸位素餐中的屍就是灌祭,以一位小孩坐在祭壇上代替祖先,天子只拜兩種人,屍和師。平民拜天地君親師。孔子不願看,因為違禮。
3.11明白禮的人就可以治天下了。
3.12祭祀時祖先就象在這裡一樣,如果不是親自拜祭寧願不祭。
3.13屋的西南邊就是奧,是尊貴的神。與其拜奧神不如拜竈神,即與其拜尊貴的不如拜親近的。如果做了壞事,拜誰也沒用。
3.17孔子重禮,這裡涉及禮制的問題,告朔就是把曆法頒布下去,要全國執行,而接受曆法的地方就要行祭祀。祭祀就是犠牲,餼就是犠牲,但跟牲不同,牲就是帶牲畜到祭廟前才殺的,而餼是殺掉牲畜才拿去祭祀。愛是愛惜,子貢愛惜羊,而孔子愛惜禮。儀式是精神的反映,雖然禮的本質沒有了,還希望有儀式。
3.21宰我是孔子的學生,社是土神的牌位。孔子責備宰我,己經成了的事情不再說了,過去的事不可再諫了,做錯了的事就不再追究了。既住不咎,下不為例。
3.24隻要有君子來這個地方,我未嘗不拜見的。二三子指學生,喪是喪失,木鐸是指木舌的鈴子,即由夫子拯救天下。宣佈民事是要振木鐸,宣佈政事時要振金鐸。
3.25韶樂和武樂都是兩種音樂,韶樂是堯樂,所以盡善又盡美,武樂是武王的樂,所以美而未盡善。
3.26在任麼時侯要做什麼事。
專,精,深,專門,精要,深刻,不要浮,泛,淺。細讀作品,發現別人未說過的東西。主要是評論人物,主要是孔子門下的弟子,主要講修養,處世,政治的問題。
5.7孔子感歎自己的道行不通,於是他就乘小木筏浮於海,離開這裡,小的木筏叫桴。子路聽到很開心,以為是真的。經典釋文,唐代有人叫陸德明,認為斷句應該是「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我作上讀是指由好勇過我,沒什麼可取材的,下讀是指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無辦法用他。材可解材,亦說裁,又說栽。這句最重要的是勇,過二字,孔子讚成勇,是見義勇為的勇,不是無條件的勇,而且是不可以過的,怎樣的勇是不過的勇呢?勇是勇敢,是需要仁義制約的,勇分匹夫之勇和仁義的勇。
5.10宰予睡覺,糞土造的牆會倒塌的,對於宰予有什麼可以責備的呢?誅是責備。開始時我對別人是聽他話就相信了就去做,現在要聽了他的話,要看看他的行為,才可以做。聽其言,觀其行。
5.13子貢讚孔子,他的文章可以看得到,而天道卻很少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人。有人解釋與為讚許。孔子說鬼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自命出。人對未知的深求,現在探求的是外太空科學,另一種是生命科學,即人本身。
5.21與5.2同讀,邦有道時則可以表現出智慧,邦無道時的愚是別跟不上的,所謂愚不可及。
5.25孔子反對巧言令色,因為是偽善。左丘明以為恥,孔子自己亦以為恥。
5.25子路說有馬車跟朋友一起坐,即使坐破也無憾,老爾認為老者得到安逸,年輕人時時想著他,就無憾了。
6.3弟子之中誰最好學?顏回好學,可惜短命,顏回早死是因為他的生存條件差,一簞食一瓢飲。遷怒就是遷怒於人,即不怨天尤人,不貳過就是不重覆犯錯,過而不改是為過也。好學都可以怒,但不可以遷怒,可以犯錯,但不可以重覆犯錯。6.7顏回這個人,三月就是三個月,或很長時間,實指和虛指之別,顏回的心長久都不離開仁,其它人只是偶然想起仁而已。
6.11顏回即使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快樂。
6.14不可以貌取人。
6.19做人應該正直,不應心存僥倖。
6.20以學習為樂。
6.21中等以上的人才可以對他說道理。
6.23仁者樂山,因為山沉穩,智者樂水,因為水機靈,智者看透萬事,所以快樂,仁者穩重,所以長壽。
6.27畔就是反叛,以仁來約束就不會反叛。
6.28南子是一個較放蕩的女子,孔子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就發誓,如果有做錯事的話,就讓天厭惡我吧。
6.29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人們缺乏它很久了。
6.30如果要站得住,就要幫助別人,使別人也站得住。要事事都行得通,就要使別都行得通,從身邊的事開始起,就是仁了。道就在實踐中展開了。
7.2學習不厭棄,教導別人不疲倦。7.3明知該去做什麼卻做不到。
7.6志向在道,根據德,依靠仁,遊憩於六藝之中。
7.7要了付上肉,就沒有誰不教的。
7.8不到想求明白而求不到時不啓發他,不到想說又說不出時才啓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教他。
7.11暴虎馮河,這是危險的事,視死而歸的人,不可與他同行。懼不是懼怕,而是謹慎,一定要找一些面臨任務時恐懼謹慎,善於謀略的人同行。
7.15現在有一個得來不易的機會,孔子的學生想知他會否去做,於是問孔子。
7.16不義得來的富貴,於孔子來說就像浮雲。
7.18孔子用周的古音讀詩書。
7.19夫子自道,發奮讀書時忘記吃飯,快樂中忘記憂愁,不知何時衰老。
7.21孔子不語怪異,暴力,叛亂,鬼神。
7.28有些人不知而自己作,聽多見多學多,就是知的次等。
7.30仁離我們不遠,何時我們想仁,仁就來了。是道宏仁,非仁宏道。
7.35疾是很嚴重的病,子路替孔子禱告,孔子說如果祈禱有用的話,我早就祈禱了,獲罪於天無所討。
7.36奢侈就不謙遜,省儉就顯得寒酸,孔子寧可選擇寒酸。
7.38孔子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猛。
泰伯主要是講仁義道德的思想,儒家的理想國是西周。我們可以讀莊子的天下篇,講道家學派的學術大小;韓非的顯學,主要說儒家和墨家;中國人的核心思想就是兵不厭炸,中國人是全世球破壞制度最強的民族;中國人就是要混沌,七竅成而混沌死;淮南子的要略篇;司馬遷的論六家要旨;漢書的藝文志。墨家的理想國是禹夏。道家的理想世界是混沌未開時。8.2不是無目的的恭謹,而是以禮制約的,勇氣亦要以禮制約,謹慎而不知禮,就是懦弱,直率而無禮就會尖酸刻薄。如果對君主親人好,人民就會仁德,君主念舊,百性就不會冷漠無情。
8.3疾是大病,曾子要看看自己的手腳有沒有受肉刑,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不用再戰戰競競了。
8.4君子對道有可足以注視的有三種,如果你有嚴肅的樣子,離別人粗暴和怠慢就遠了。容貌端正,別人就會相信,說話時考慮自己的言辭聲調,就不會有鄙陋和錯誤。
8.7讀書人不可以不有弘大堅強的意志和持久的毅大,因為責任很重而道路很遠,以實現仁德為己任,到死才終止。
8.8詩可以使氣氛融洽,要立足有所成就要有禮,音樂使人得到成就。
8.9人民可以使他們照我們的話做事,但不可以使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是愚民政策。
8.10喜歡勇敢而厭惡貧窮的人,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的人過份痛恨的人,亦會作亂。儒家講求的是和諧社會,章竭「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8.13堅定自己相信的東西,努力學習,以生命捍衛它,混亂的國家不居住,危險的國家不進入。孔子沒有叫人去送死的。天下有道時就出來做官,政治清明時貧窮沒有做官,是可恥的,國家混亂時做官富貴,也是可恥的。
8.17學習就像追逐什麼,怕追不上,又怕丟失掉。
9.1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是孔子的學生評價他的,但事實上孔子說了利五六次,命八九次,仁隨處都是。問題出現在罕和與上,罕是不說或不想說。孔子很少說性和天道的問題,不是不說,是想說。與的意思是作為連詞,第二種解是許,是贊成的意思,孔子很少說利,但認同命和仁的說法。另一解說是孔子不會很輕易地認同某些人定為仁人,但於命,利不通,語法不合,利命仁是並列的關係的。所以與解作認同較好。9.4這都屬於歸納性的說言,是孔子的弟子評論的。孔子沒有四件事,意就是臆測,必的意思是必定,世事沒有絕對化,固就是固執,固陋,無我是不獨自尊大,不以自我為中心。
9.6在太宰的心目中聖人是不會多能的,聖人是高高在上,只懂說話;子貢認為上天要孔子做聖人,所以讓他多才多藝。孔子是心胸廣闊的人,他說自己多能是因為出身貧窮,君子是不會多能的。
9.8要把問題反覆盤問,才可知道真相。馬克思說:事實就在爭辯的反覆兩方中揭露出來。
9.11孔子越望越高,鑽的角度好像山谷一樣深,忽然在前,又忽然在後,用盡我的能力,似乎能獨立地工作,但又未知如何再向前走一步了。
9.14君子去到何處,就可以教化到何處。
9.15孔子整經詩經。
9.17人生是沒有回頭的,日子如流水。
9.18未見有愛好道德而不愛好美貌的人。
9.19如果下決心要前進,就要堅持,要有恆心。如堆土成山一樣,有恆心,一定能做到的。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問題克服了,就不是問題,如不克服,就永遠都是問題。
9.23畏是有所警愓的意思。不怕古人怕來者。如四五十歲都沒有成就,就不足為畏了。
9.36男兒當立志,是別人不可奪取的。知識,經歷,志向是別人不可以奪取的。人生不怕多經歷,成長是要負出代價的。
9.28冬天過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經歷考驗後才知道一個人是什麼人,有些人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有些人可是共富貴不可共患難。
9.30可以共學,一起追求,有些人可以與他一起做事,但遇事之後,不可以一起面對權變。權就是應變。權是仁義禮之下的權。
先進革命,最早出現於「殷革夏命」,但意思跟現在不一樣,後來引申為一個政治運動。先進亦一樣。
11.1先進於禮樂是先學於禮樂,先做官再學禮樂的人是君子,野人其實就是庶民,君子是有權位的人,野人是沒有權位的,即先學禮樂再做人。表現孔子對一般士人的看重。在整部論語中,孔子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正名,即把很多問題清楚界定。把論語綜合來看,孔子其實把仁,義,禮等等的問題界定得很清楚。
11.3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十哲。德行排第一。言語除了能言善道外,還要能夠出外應對。管理國家要有足食,足兵,民無信則不能。文學是泛指一切的文化,學術,孔子死後,傳經的責任就落在子游和子夏身上。
11.7-11.11都是講顏淵死的情況:
11.8講顏淵的死和孔鯉的死的安排,棺是裏棺,槨是外棺,外內棺擺放陪葬品。有沒有外棺是身份的規定,孔子曾做大夫,不能步行,所以不能賣車以造槨,因為是不符合禮制。
11.10我不為他傷心,能為誰傷心。
11.11顏回視孔子如父親,孔子亦視顏回如兒子,但是於禮不合,但最後他的學生把顏回厚葬了,這是孔子所不願意的。厚葬是違反禮的,違反禮就是不愛的行為,愛不是放任。
接下來的部份都跟生死有關
11.12是孔子鬼神生死的名言,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的,孔子所說是鬼神其實是祖先,與其說拜祭祖先的事,不如講人事。孔子不知道死的事,所以不說。
11.16師做事有點過,商做事有點不及,而過猶不及就是中庸之道,過與猶都是不好的。性命道德的修養和政治的建設可以是兩回事,政治實質就是利益的化身。
11.18高柴愚笨,曾參遲純,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11.23顏淵和孔子的關係在此可見一斑,孔子在匡被囚,顏淵最後才來,孔子以為他死了,顏淵說孔子未死,他怎麼敢死。
11.24孔子的門生就是做官的材料。由與求都只能做具臣,但他們還是有原則的,弒父殺君,他們是不從的,不論大臣與小臣,都是有原則的。
12.1重要在於服禮,仁與不仁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其他人。目就是眼睛,勿視是克己,非禮就是服禮。12.5子夏說生死有命,而孔子認為不是他控制的,所以他不説。
12.7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能,這是對政府向人民的承諾。
12.10以忠信為主,以跟隨義為標準,就是崇德。喜歡一個人就希望他長壽,恨一個人就希望他死,就是惑,這對自己沒有好處的。
推薦閱讀: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