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49

太極雜說49

太極網羅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3

太極從張真人起就不是打人的,是修道的,至於王宗岳等,拳論雖被大家奉為經典,高不可攀,但極不實際,很籠統,從無一人達到拳論所說水平,但氣功感覺好的拳手會有類似感覺,但不實際。歷史上王宗岳等也沒有什麼戰績,武禹襄等也不是戰將,而是秀才,教書人,以太極求理及遊戲而為之,其拳論也是華麗而籠統。蔣發先生,是被陳家收服而為家人,太極戰鬥力也不怎樣,但太極卻是使人懂道理的拳,蔣發向陳家學陳家拳,陳家吸收太極之理改進陳家拳(蔣與陳家合影畫像時為伺立,即說明此關係),互為補充,由陳長興而集大成。陳家拳是在保鏢、保家護院、剿匪等戰鬥中打出名聲的,是可以戰鬥的。楊露禪父子以改進的陳家拳打天下,以柔化的太極拳傳天下,一為傳外,一為府內,是不同的。陳家拳與心意拳,及《紀效新書》所載拳均有淵源,是陳王庭所創。看陳長興十大要論等無不與心意(形意)相通,陳家又居河南,與少林近,受少林心意把影響並不奇怪。吳圖南等認為陳家拳不是太極也不為過,其實拳的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陳家以前從不稱自家拳為太極拳,而是炮錘(心意?),現在陳家拳融合了更多太極東西,叫太極並不為過。並且借用些其傳人的傳太極的名聲也理所應當。現在有創陳式心意渾圓太極,估計也就是陳式易於與心意融合而出新,因本源如此,其他太極就不太易於心意融合。在雖然陳式融合了更多太極東西,但技擊功能還是陳式保留最多,看當今太極擂台及在國際太極舞台,能推能打的還是陳式,什麼四大金剛、八大戰將等等。甭聽一些傳說,隱士,只要不能上擂台的都是胡扯,有人說的幾十人圍坐,一閃人就沒了,一看人在很遠處,這是江湖把戲而已,是隱身術與靈身術,蒙人玩藝,上不了擂台。有些我也會。美國一魔術師還可表演把自由女神隱身,可從中國長城穿牆而過呢,能當真嗎?現今有散打擂台、推手擂台,上面的假不了。蔣發傳趙堡拳應是改進之陳拳,但太極味多些.。

l         太極拳在形式上和架式上有大小不同,精神實質上亦有些大同小異的,太極拳十三式在架子結構上是一樣的。太極拳在形式上和架式上有大小不同,精神實質上亦有些大同小異的,太極拳十三式在架子結構上是一樣的。 架子分為六段練,第一路注重在氣功專練。務使以神滯氣,以氣運身的。 3 陳楊武三式架勢頭段的體育拳式 陳式第一路 揚式第一路 武式第一路予備式 太極起式 左懶扎衣 金剛搗碓 攬雀尾 右懶扎衣懶扎衣 棚捋擠按 單 鞭(朋字應加提手旁)六封四閉 單 鞭 提手上勢單 鞭 白鶴晾翅 白鶴晾翅金剛搗碓 左摟膝 摟膝拗步白鶴晾翅 收回琵琶 琵琶勢斜行拗步 左摟膝 摟膝拗步初 收 右摟膝 左摟膝前膛拗步 左摟膝 右摟膝斜行拗步 收回琵琶 左摟膝再 收 左摟膝 琵琶勢前膛拗步 搬攔捶 上搬攔捶掩手肱拳 如封似閉 如封似閉金剛搗碓 十子手 合 手第二步 是練習太極拳架子中六路的一路,是練習行功的氣功階段為行功中最有效驗的一段,若將上列各項重複鍛煉就等於六路全練了。

    陳楊武三式拳架首段的幾個重要拳式太極拳第一段,是氣功 專練的一段,首段用過的主要的拳式,以後各段不再重複應用。這是說明這幾個拳式的重要性。陳式太極拳的首段,有三個金剛搗碓,兩個斜行拗步,一個初收,一個再收,兩個前膛拗步。 先上來做一個金剛搗碓開始,到前段中再做一個金剛搗碓,等到首段收尾再做一個金剛搗碓。這三個金剛搗碓是使氣一再沉著,左手逆纏由下而上手心向上,右手由上 而下成拳 落在左掌心內,望右手舉起右足提起,右手落在掌心同時右足輕輕落地。這是在全身沉著松凈之中,周身生物電全部貫通之時。 做一個大虛大實,將身拉斜左邊,而重心安定,右手收回,右手心貼近右耳中心,在耳外轉一個圈向右開去,將身拉正,作初收名稱,不是一個拳式,是雙手相合收回了。 立身中正後,雙手從右側向面前,右手上左手下雙開前膛,左手運到左邊作左下,右手運到正中作右上,向前伸出,同時右手伸出之掌樹立,右足被提起,是為前膛拗步。揚式太極拳它將懶扎衣這一拳式,一分為四,懶扎衣棚式,捋式,擠式,按式 ,使人知道,太極拳有四正四隅運用的不同,楊式首段中心動作以五個摟膝拗步,兩個收回琵琶。揚式太極拳動作,以左摟膝,收琵琶,左摟膝,右摟膝,左摟膝,收琵琶,左摟膝作氣功鍛煉的中心。 從楊式特出四正棚捋擠按之後,才知道勁別輿擊打的不同,所以人們才專心四正的鍛練,但是專練還不夠,逐創造四正推手特練。 因此四正在太極拳中更加重要了,不過一個人單獨練習四正架子,同樣有效,就是祗能知已,不能達到知彼的懂勁而已. 武氏太極拳致力於技擊,練習功夫另立專章如行功心解X,都是武氏首創,武氏對於太極拳建立功勛甚偉。 武式太極拳,先做兩個懶扎衣,表示四正的朋捋,不做雙手的擠按,再以兩次摟膝拗步,氣達手指,兩次收回琵琶,氣回丹田,四正有單手棚捋,不做雙手的擠按也是可以的,做了兩次起達手指,兩次氣回丹田,已夠了,不必多做,可調簡而且明。武氏拳架是應用於技擊功夫,不是為了練功。所已首段動作比較少一些。(其中X字,看不請) 第三步 應聽任病人們挑選,陳楊武三種架式之一種,學習全趟太極拳架子,這是適合併完成醫療體育的整個鍛練,在練習全趟架子之先,必須對於全趟架子全部拳式的腰襠,加以整理,以提高療效 腰之要點曰擰腰,活腰,塌腰。 襠之要點曰扣襠,松襠,合襠(襠應用「月」子旁) 1 塌腰時須合,不合則氣浮。 2 活腰時襠需松,不松則氣滯。 3 擰腰時須襠須扣,不扣則氣散。 1 凡塌腰合襠者為蓄勁之架勢。 2 凡活腰松襠者為內氣之運行。 3 凡擰腰扣襠者為發勁之準備。

l         丹田總是應向兩側運動。沒有使整個丹田上下旋轉的技巧,整個丹田上下旋轉,只會影響你重心的穩定性,然而,使丹田在一側運動而另一側沉下會使你重心穩定。

l         鬆緊相互依存,正如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吾輩整日盤架子推手,即是與緊作鬥爭,以期達到大松大軟的境界.。

l         所謂「丟」,用「懈」帶代替更為準確;所謂稍節勁沒領起來,是由於沒有正確理解松,片面地追求松的結果。

l         初學者不必過分追求松,一定要追求也是追求不到的。我以為,僵勁通常還是把稍節勁領了起來,僵並不可怕,堅持練習,慢慢地去僵,於是鬆柔和勁(不是僵力)自然會出現,內氣也會有些許感覺。

l         初學者如何去僵?就是不要太用(僵)力,也不可不用力,加上用力的意思,也就是在用力和用意思之間,取其中,或者開始一段時間內用力不妨多一點,再細心揣摩,用心去感覺,這樣或許能找到比較正確的方法。

l         我經歷過不是松而是丟、不是松而是稍節勁沒「領起」的階段,這對於初學者很重要,……

l         老師在教我拳架時,要求中指領勁,俗稱瓦楞掌

l         正架從來不難懂,對拔拉伸練放鬆,正心正念出真意,苦練巧練是正統。

    楊師澄甫先生說過:太極拳練習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習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手,一轉身,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矣。我們學習太極拳,必須呼吸自然,才能不會影響身法的自然,只有呼吸自然了,才不會影響身體偏側俯仰,才能做到顧及要領,按照太極拳鍛煉的要領來指導練拳。

    有一句老話,叫做「知多為敗」。楊振基老師說過,對初學者有些要點先不講,講了反而麻煩。對初學者開始不講虛靈頂勁,只說頭正,眼平視,頭不晃動。因為往往一講虛靈頂勁,有的人頭與脖子就硬,這是「頂」字在作怪。也不講含胸拔背、松腰胯,一講了有人不是挺胸就是向後窩。一講松腰胯往往就僵硬。對這三個要求,待練習者到了一個階段後才說更好。

另外,「氣沉丹田」和「掛衣架子」,我想這是一種狀態和形狀,它不是一種練法。不提氣就是氣沉丹田,成手後的正架就是一種掛衣架子。等你練至心虛腹實,身體便有重心,無論手足如何動作,重心總在腹,加上窮研腰頂,身形順我自伸舒。比如攬雀尾接單鞭,便可以上下左右順逆正反繚繞,右手行到胸前時變為勾手,往下後上提,左掌引導肩胯膝向前,然後單鞭定勢。中青年如能行拳至此,其趣味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

太極名家弓大鵬喜收新徒
孫祿堂《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關於楊式太極拳大架步法的虛實分明問題
【太極說 | 敢問敢答】陳有華答拳友問
太極門點穴秘譜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