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雜說49
陳楊武三式拳架首段的幾個重要拳式太極拳第一段,是氣功 專練的一段,首段用過的主要的拳式,以後各段不再重複應用。這是說明這幾個拳式的重要性。陳式太極拳的首段,有三個金剛搗碓,兩個斜行拗步,一個初收,一個再收,兩個前膛拗步。 先上來做一個金剛搗碓開始,到前段中再做一個金剛搗碓,等到首段收尾再做一個金剛搗碓。這三個金剛搗碓是使氣一再沉著,左手逆纏由下而上手心向上,右手由上 而下成拳 落在左掌心內,望右手舉起右足提起,右手落在掌心同時右足輕輕落地。這是在全身沉著松凈之中,周身生物電全部貫通之時。 做一個大虛大實,將身拉斜左邊,而重心安定,右手收回,右手心貼近右耳中心,在耳外轉一個圈向右開去,將身拉正,作初收名稱,不是一個拳式,是雙手相合收回了。 立身中正後,雙手從右側向面前,右手上左手下雙開前膛,左手運到左邊作左下,右手運到正中作右上,向前伸出,同時右手伸出之掌樹立,右足被提起,是為前膛拗步。揚式太極拳它將懶扎衣這一拳式,一分為四,懶扎衣棚式,捋式,擠式,按式 ,使人知道,太極拳有四正四隅運用的不同,楊式首段中心動作以五個摟膝拗步,兩個收回琵琶。揚式太極拳動作,以左摟膝,收琵琶,左摟膝,右摟膝,左摟膝,收琵琶,左摟膝作氣功鍛煉的中心。 從楊式特出四正棚捋擠按之後,才知道勁別輿擊打的不同,所以人們才專心四正的鍛練,但是專練還不夠,逐創造四正推手特練。 因此四正在太極拳中更加重要了,不過一個人單獨練習四正架子,同樣有效,就是祗能知已,不能達到知彼的懂勁而已. 武氏太極拳致力於技擊,練習功夫另立專章如行功心解X,都是武氏首創,武氏對於太極拳建立功勛甚偉。 武式太極拳,先做兩個懶扎衣,表示四正的朋捋,不做雙手的擠按,再以兩次摟膝拗步,氣達手指,兩次收回琵琶,氣回丹田,四正有單手棚捋,不做雙手的擠按也是可以的,做了兩次起達手指,兩次氣回丹田,已夠了,不必多做,可調簡而且明。武氏拳架是應用於技擊功夫,不是為了練功。所已首段動作比較少一些。(其中X字,看不請) 第三步 應聽任病人們挑選,陳楊武三種架式之一種,學習全趟太極拳架子,這是適合併完成醫療體育的整個鍛練,在練習全趟架子之先,必須對於全趟架子全部拳式的腰襠,加以整理,以提高療效 腰之要點曰擰腰,活腰,塌腰。 襠之要點曰扣襠,松襠,合襠(襠應用「月」子旁) 1 塌腰時須合,不合則氣浮。 2 活腰時襠需松,不松則氣滯。 3 擰腰時須襠須扣,不扣則氣散。 1 凡塌腰合襠者為蓄勁之架勢。 2 凡活腰松襠者為內氣之運行。 3 凡擰腰扣襠者為發勁之準備。
l 丹田總是應向兩側運動。沒有使整個丹田上下旋轉的技巧,整個丹田上下旋轉,只會影響你重心的穩定性,然而,使丹田在一側運動而另一側沉下會使你重心穩定。l 鬆緊相互依存,正如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吾輩整日盤架子推手,即是與緊作鬥爭,以期達到大松大軟的境界.。l 初學者如何去僵?就是不要太用(僵)力,也不可不用力,加上用力的意思,也就是在用力和用意思之間,取其中,或者開始一段時間內用力不妨多一點,再細心揣摩,用心去感覺,這樣或許能找到比較正確的方法。
l 我經歷過不是松而是丟、不是松而是稍節勁沒「領起」的階段,這對於初學者很重要,……l 老師在教我拳架時,要求中指領勁,俗稱瓦楞掌
l 正架從來不難懂,對拔拉伸練放鬆,正心正念出真意,苦練巧練是正統。 楊師澄甫先生說過:太極拳練習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習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手,一轉身,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矣。我們學習太極拳,必須呼吸自然,才能不會影響身法的自然,只有呼吸自然了,才不會影響身體偏側俯仰,才能做到顧及要領,按照太極拳鍛煉的要領來指導練拳。 有一句老話,叫做「知多為敗」。楊振基老師說過,對初學者有些要點先不講,講了反而麻煩。對初學者開始不講虛靈頂勁,只說頭正,眼平視,頭不晃動。因為往往一講虛靈頂勁,有的人頭與脖子就硬,這是「頂」字在作怪。也不講含胸拔背、松腰胯,一講了有人不是挺胸就是向後窩。一講松腰胯往往就僵硬。對這三個要求,待練習者到了一個階段後才說更好。另外,「氣沉丹田」和「掛衣架子」,我想這是一種狀態和形狀,它不是一種練法。不提氣就是氣沉丹田,成手後的正架就是一種掛衣架子。等你練至心虛腹實,身體便有重心,無論手足如何動作,重心總在腹,加上窮研腰頂,身形順我自伸舒。比如攬雀尾接單鞭,便可以上下左右順逆正反繚繞,右手行到胸前時變為勾手,往下後上提,左掌引導肩胯膝向前,然後單鞭定勢。中青年如能行拳至此,其趣味可想而知。推薦閱讀:
※太極名家弓大鵬喜收新徒
※孫祿堂《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關於楊式太極拳大架步法的虛實分明問題
※【太極說 | 敢問敢答】陳有華答拳友問
※太極門點穴秘譜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