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彙編》文字版 025集黃柏霖警官
所以在中國儒釋道三教它要推行社會教育多元文化的意思是講,對中國都是以積德重德來作為一個根本教育,這是根本。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你怎麼去積德怎麼樣去重德,就是必須要把習氣拿掉,把毛病拿掉,所以師父在開示裡面講你如何去把性德開顯出來,除了我們講要三個根以外,倫理、道德、因果這三個根以外,還有十善業道經以外,還有凈業三福以外,如何把德行和性德開顯出來,師父跟我們講,他說必須把習氣改掉,習氣是什麼呢?習氣就是我們的情緒,我們一般講說呢,跟著情緒走,跟著感覺走,情緒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妄想一起來其實是我們的心意識,我們的第六識分別,第七識的末那執著,第八識的阿來耶識,其實是我們的心意識在作怪。
所以師父有講過,經典上也這樣說,你還沒有證得阿羅漢的境界,你不要相信自己的心。因為你現在都是妄心在做主,所以你,我說怎麼樣,我要怎麼樣,就是妄心。那妄心主要因為你這個沒有智慧觀照嘛,你又沒禪定功夫,又沒有持戒,又沒有修六度萬行,所以你這個心粗嘛,心裡很粗,你就不會去發現,所以妄念習氣起來就跟著妄念走,就跟著習氣走,為什麼,因為跟著「我」走, 「我」就是我最大, 「我」就跑出來了,我就不喜歡他啦,我就討厭他啦,我不喜歡他我討厭他啦,那個我就跑出來了,那個「我」就是:我貪,我愛, 我痴,我慢,就跑出來,那個就是情緒。 我們為什麼會有情緒?其實,這個習氣總是無量無邊的,比如說你傲慢的習氣,比如說你貪愛的習氣,這都是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我們並沒有把它轉染成凈,我們一直要到成佛我們才有辦法把它轉染成凈,轉識成智,要到成佛,到八地菩薩的時候轉識成智。所以老法師說不要跟感覺走,不要跟著情緒走,因為那是凡情,轉凡成聖,那個轉凡成聖,那個凡,是凡夫的情緒,凡情的情緒,他說一定要把它拿掉。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那就是一種情執,所以他有這個情執的人,他就不明白,那就永遠作不了主,不能成聖,也不能夠覺悟。 那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執呢?無始劫來流轉下來,就是書上有常常說,這是因為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拿不掉,就必須通過修行、懺悔、改過。然後不斷、不斷的這樣懺悔,最後呢,那個(情執)就會淡化,就會放下來。一定可以拿下來,只是,不知道你的用功程度夠不夠。所以師父有講,佛菩薩他無我,所以他沒有自己,因為他已經破我執、法執了,他無我,所以對人能夠謙卑,對人能夠尊敬,因為他無我。所以這個是這段,師父的解釋我稍微再提一下。 再來,我們看這個99頁,第二行末後: 『心者道之體也』。心是道的本體,道是心的作用,人若能夠觀照心性,我們本具的清凈圓明體自然顯現,無為妙用自然成就,不必假借任何施設功夫,即能夠超越苦海到達涅槃彼岸。這是因為我們本性像鏡子照境一樣,本來就具足清凈光明,智慧像寶珠遍照一切,為什麼可以立即放下世間的一切煩惱諸相,因為心不染著六塵,而心緣自在,達到無身的境界,因此明心見性的人不會因為身著萬世而起心動念,也不會因境界來擾亂真心,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應對中而能契入無住生心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無上至真妙道,簡單的這樣把它帶過去解釋,等一下我再挑幾個重點來跟各位再詳細解說。 接下來我們再看最後一段100頁的第三段,講到這個『女仙』我們來朗誦這個文。 【女仙楊正見。登真有日。上帝譴其少時。父母貫錢輸稅。正見不合。擇其圓好者二文私匿之。名曰隱藏官物。更復謫留人間一年。紫虛元君與茅君。同在清虛宮。校勘天下真仙得失之事。頓落者四十七人。復上者才二人。蓋以抱淫慾之心。行上真之事。不能無過耳。夫匿錢過小。諸仙又功過相准者。尚被譴如此。況率意不避乎。今之求長生者。徒恃藏精伏氣。煉藥燒丹。便謂真仙可遇。不知此皆外道也。惟修真煉性。一切妄念。才萌即覺。才覺即滅。務令十二時中。凈如明珠。心安而虛。道自來居。延年益壽。理有固然。】 這段裡面,我們要把幾個字句稍微解釋一下。『楊正見』,她是唐代的女道士,她是四川人,她從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而且領悟力很強,她長大的時候,她父母就給她擇人而嫁,就嫁給她同鄉王氏的一個人家,王家家裡也是蠻有錢的,有一天他的舅姑在宴客,就叫楊正見到廚房去煮菜,她就叫她殺魚,楊正見本身很慈悲,她就不忍心殺魚,她就不想殺,不想殺以後就被這個舅姑責罵,責罵以後她就離開了家,跑掉了。這個可能是她的道家因緣很深,有些人他就是什麼樣,他就是過去生的修行人再來的,所以其實嚴格地講,她比較不適合結婚,跑去結婚就走錯路嘛,所以有些人為什麼他童真就出家了,有些人他從小就不喜歡吃肉,他是素有善根,所以這個種子不昧是真的。 我以前在基隆凈宗學會講《金剛經》的時候,一個師姐她煮素食給我吃的時候,她就講她的故事,她們全家三個姐妹,她是老大,那個師姐是老大,還有一個妹妹,她們兩個從小就不喜歡吃肉,所以她們住在台北縣的瑞芳,她父母只要過年過節比較好吃的,雞腿啦或者豬肉,她們這麼小的小孩子就有這個善根,媽媽給他夾雞腿給他按著『吃吃吃』,他就把這個雞腿,看他媽媽不注意的時候,他就把它偷偷放到桌子底下,他就有這個善根,就跟她一樣,有善根因緣他就不吃眾生肉。 我們那個倓虛老法師在出家前,他還在東北那個地方跟他的父母住在一起,他出生的時候也是一樣,他一出生的時候,他也不會講『爸爸』,也不講『媽媽』,他第一句話講:『吃齋吃齋吃齋』,這就是宿世有善根,所以有些人,他有些是乘願而來的,他本身就帶著這個願力的,我們世間人講說,他是有使命的,他自然而然對這種肉食的東西他就不會吃的,而且他心地很慈悲,他也不能忍心去傷害這個動物,甚至小動物。所以說真的,人的善根它不是一生一世的,他是累世累積來的,所以我們講三善根就是無貪、無嗔、無痴。叫三善根嘛。同樣,雖然她這是道家修行的,她也是有一點善根的底子在,所以你看她給魚讓她砍,她就砍不下去,所以這個好,小孩子都要培養他這個善根,不要造這個殺業。 我們這個香積菩薩,有一位香積菩薩,他就來這邊做香積,他為什麼做香積,他為什麼去吃素,他就跟我講他要懺悔,他說因為他們以前是大家族,他說他殺過的龍蝦啦,雞啊鴨啦都算不完,他殺到後來全身都是病,差一點死掉,他後面就發願吃素,他就叫他女兒度他,他女兒也是佛菩薩派來,來度他,所以他親近三寶,親近佛法。他一個禮拜煮一次素食,平常一個禮拜煮一次,假日一個月他來煮一次,供養大家。以前他拚命造殺業,現在就拚命做善事,這是——你要講是將功贖罪也可以,這是懺悔。這個楊正見她就這樣跑掉以後就跑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就碰到一個女道人,他們道家的人一定會戴這個冠帽,他們道家的帽子會戴起來,很特別,他們都會戴這個,我這次到巴黎跟老法師去開那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我就看到前邊坐了一個道家來的,他就戴帽子。 所以這個女冠就是女道人。她就跟她講說是什麼原因她跑來這裡,女道人就說:嗯,你很有善根,心地仁慈。就把她收留了,就教她修道。這個楊正見她福德因緣不錯,因為道場的地方沒有泉水,她就去找,她去找就找得到,別人就找不到。有一天出去在挑水的時候,她就看到一個茯苓,那個茯苓就是一個菌類的物體,她就把它拔起來以後就吃了,吃了也奇怪地,也滿有神機的,吃下去以後,突然間她整個臉容貌就不一樣了。我們佛家是靠修行,修行以後修到成佛就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所以修行往往越修越年輕,像老和尚一樣,越修越年輕,他這個道家,道家他沒有說像我們佛家這樣修,把這個拔下來吃了以後,好像是仙丹妙藥馬上就改變體質了,容貌就不一樣了,就光彩攝人了,常常會有眾仙到她那邊去跟她討論道家的事情,還有天宮的事情。這個楊正見,她後來在開元21年,公元733年11月3號白日升天,白日升天就是她當仙了,以前她常常挑水的地方就在現在的四川浦江縣有一個叫『主簿化』的這個地方。 『登真』就是成仙。 『有日』就是不久。 『貫錢』古代的錢是串起來的,把三串錢串起來要繳稅,他父母去繳稅,楊正見就把它拿來兩文了。 這個『謫』是貶的意思,『輸稅』是交納租稅交納官稅 『不合』就是不應該,『正見不合』就是不應該。 『官物』就是官家的物品,一繳稅就變國家的東西啦。 『紫虛元君』她是道家的一個神仙,她俗家的名字叫『魏華存』是在山東濟寧那個地方,她喜歡博覽百家之書,尤其精通儒學五經,從小就好道家的東西,讀老莊,喜歡靜,不喜歡應酬,後來她嫁給她丈夫劉文,和劉文一起生了兩個小孩,後來修道有成,劉文死掉以後,她就覺得預知中原將發生戰亂,她就帶著兩個小孩子到南方去,到南方去以後,後來遇到這個諸真,這個諸真就是諸神仙,再度降臨,給她兩貼葯,她兩貼葯服下去以後,經過七天以後,她就拖劍,帶著劍坐化,我們用詞立化,坐化就走了,就升天受封了,封為『紫虛元君』。 『茅君』也是道家的一個名詞叫三茅真君,這三茅:茅盈、茅固、茅衷他們是三兄弟。主要是他的大哥:茅盈先成道、茅固、茅衷都是當官的,後來棄官修道也跟他們的哥哥學道以後就有成了,後來被太上道祖冊封為『三茅』『三茅真君』 ,我們一般講叫「茅山宗」就是這個意思。 『清虛宮』就是神仙所處的宮殿。 『校勘 』是核實的意思。『落』這個字,『頓落』的這個『落』就是除去,除名。 『上真』就是道家叫修成真仙,「上真」就是真仙。『相准』就是『諸仙又功過相准者』,「相准」就是相互抵消。『率意』就是輕率。『伏氣』是道家的說法,就是吐吶,用丹田吐吶,修鍊法。『燒丹』就是煉丹。他們道家用硃砂來煉藥。『外道』解釋就是心外求法。『修真』修行證真。『煉性』修鍊心性。 『十二時』就是中國的天干地支12時,子時丑時...這就是12時,以上就是字句解說。 那麼接下來我再把這個內文再翻譯一下: 有一位叫楊正見的女仙人,登上仙籍有一段時間了,上帝後來就查出來譴責她在年少的時候,拿了父母的串錢中的兩文錢,那個串錢她父母是要交稅的,正見她不應該從其中挑兩文起來,私自藏起來,這個叫做隱藏官物,所以應該貶回人間一年。神仙他們也是有一個這樣的檢核,事實上我們學佛人有五戒,我們有菩薩戒,我們有戒法,有戒律,事實上我們佛門裡面不偷盜戒就是不與取。凈空法師說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孔德誠,taiwan孔氏院的院長,孔子的子孫,孔德誠在官府裡面擔任主任秘書,李炳南老居士他就是一個很踏實的修行人,他完全遵守這個戒律,他每次去庫房裡拿一張紙拿一隻筆都要向孔德誠報告,孔德誠說你不用報告你拿去用就好了。可是李老師知道因果,這個是納稅人買的東西,不能隨便用,所以他一定要孔德誠答應了可以他才能拿,我現在在辦公室也是這樣,如果是影印的東西,不管是影印佛經的任何東西我都是去買影印紙自己去影印,不用公家的東西,甚至你要嚴格的話,其實連公家的電話都不能用,這是遵守戒律。 再下來,紫虛元君與茅君。共同在清虛宮。審核天下真仙功過得失。頓落的有四十七人。能重新上榜的才二人,換句話說被刷下來有47人,重新科里再拉上的只有2人,道家修行也這麼嚴格,只是因為他們心存淫慾的心,來修持上真的事。不能說沒有過失,還是有過失,所以起心動念就隨時要觀照,她那個時候她可能也許她還有這個習氣,拿了父母的這兩文錢,其實就被刷下來,這個讓我們去想到,我們《金剛經》裡面講到,佛陀的過去生,他在當忍辱仙人,佛陀他就是能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念,他當忍辱仙人時候在山上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個國王叫歌利王,歌利王就帶著嬪妃到山上去玩樂,『歌利王』再翻譯成華文的意思是他很暴虐,他在山上他稍微有些累了就稍微休息一下,嬪妃就跑過去要親近佛陀,請佛陀開示。佛陀就跟她們講出離的方法,出離五欲之樂,結果歌利王醒來以後,就發現他的嬪妃坐在佛陀的旁邊,他就很不高興,他就跟這個忍辱仙人講:「你怎麼可以跟我的嬪妃講話」?忍辱仙人就跟他講,我沒有動意念吶!你看這個修行境界高的人他有這個禪定功夫的,甚深禪定的他就知道有沒有動意念,所以他說我沒有動意念啦,他說:「你怎麼沒有動意念」,他就把劍拔起來,就要傷害佛陀的手和腳跟耳朵,他說,我看你痛不痛,你會不會起嗔心,佛陀說:我不會起嗔心,我的意圖剛才講了,跟我沒有淫念之心一樣。佛陀就這樣如如不動,他在禪定境界裡面,你怎麼給他傷害都沒有辦法,所以讓我去想到虛雲老法師也是這樣,他也可以做到這個功夫。 虛雲老法師,在我們大陸的時候,wenhuadageming的時候,那個時候wenhuadageming嘛,這個紅wei兵就會出來,虛雲老和尚當時就有被帶去,有被帶去就問,虛雲老和尚的記錄裡面他就有提到這一段,那當時,因為人家要逼他:有沒有放什麼貴重的東西?他就說沒有。沒有當然就有被用棍子打,後來虛雲老和尚就入定了,他也沒有起嗔恨心,他入定了以後,因為定中沒有嗔恨,定中的話他貪嗔痴已經是伏住了,至少,假如說你這個修行,你如果到一定的定功的時候,它確實是可能把貪嗔痴伏住,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那個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習氣不起現行,你貪嗔痴沒有斷,可是因為你念佛念的已經到一個功夫成片的地步的時候,你遇到境界來的時候,你煩惱、習氣不會跑出來。你習氣不會跑出來的時候並不表示說你習氣已經斷掉啦,只是說你念佛功夫了得,已經到功夫成片的時候,你碰到任何一個境界,你順的境界或者不順的境界,你順的境界不會起貪,逆的境界不會起嗔,你可以做到這個地步,那麼就叫做功夫成片。那他習氣有沒有斷呢,他習氣沒有斷,他習氣他是沉澱下去而已,它被伏住了,他叫功夫成片,那是這樣就可以往生,功夫成片就拿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入門票了,有門票就(可以)進去了。 佛陀在當年做忍辱仙人的時候,他就有這個定功,所以他碰到嬪妃過來,他不會起淫慾,這叫不起心不動念,歌利王用刀子給他割,他不起心不動念,他就這個功夫,不起嗔心,所以貪嗔痴佛陀在那時候就都已經斷掉了,佛陀後來又跟他講,我真的沒有起淫慾心,我也沒有起嗔心,我將來成佛的時候,我第一個度你。還這麼慈悲,到這一世來的時候,佛陀成為釋迦牟尼佛這一世的時候,他度的第一個弟子,就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喬陳如尊者,這是他度的第一個人。所以真的大慈大悲,到大慈大悲的地步了,他就冤親平等,真的是冤親平等。我們現在說會討厭這個呢,我們說會喜歡那個呢?因為是我們的習氣未斷啦,我執未破,我們才會這樣,等到你成佛的時候,你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沒有冤親債主了,沒有仇家也沒有恩愛的,全部都平等了,那就證得真如了,證得自性了,這是念佛的好處。 接下來,談到藏匿錢是一件小事,諸仙人所行的功過又可以相互抵消,尚且被上帝譴責,何況是世人故意去做而不避開呢。如今求長生的人,只是仗著藏精伏氣的功夫,做些煉藥燒丹的事情,就以為可以修鍊成真仙,熟不知這些都是外道的修法,要修鍊成道,恢複本自清凈的自性,在一切妄念升起時,馬上要察覺,立即察覺,馬上就把它滅除,我們現在是用念佛。不怕妄念起,只怕覺心遲,你只要妄念一起來馬上轉成念佛,這個就是最好立即察覺,馬上滅除,你起了煩惱了,馬上轉成念佛,生氣馬上轉成念佛,起了嫉妒了馬上轉成念佛,你實在是壓不住趕快下去拜佛懺悔,趕快去讀誦《無量壽經》去朗誦《地藏經》,去讀誦經典。 所以隨時要養成念佛,聽佛號的習慣,聽經的習慣,尤其像現在科技很發達,你可以常常,聽凈土播經機,老和尚的《凈土大經解》的播經機,還有《科注》。你每天這樣時時刻刻的片刻都不離開這個的佛,片刻都不離開這個《凈土大經解》,你這樣的話你的覺察性就越來越高,縱使你現在在做事情,你現在還在做事情,你就把播經機放下來,你把佛號放下來,可是因為你養成習慣了嘛,事實上在你的八識田阿來耶裡面你隨時佛號都可以起來的。我有時候就會養成這個習慣,跑去開會,局長跟我講事情,我跟局長報告,報以後我就會『阿彌陀佛』,我這個習慣就出來了,就跟著『阿彌陀佛』啦,現在有時候開會,我有時候也會這樣哦,對大眾開會的時候,我們部屬開會的時候,我到最後結束的時候『阿彌陀佛』我就講出來了,後來自己,因為官場上它沒有這樣的,我們平常師兄弟啊在道場共修我們習慣了,他們會不習慣,就會說奇怪這長官怎麼這樣,對不對?什麼意思養成習慣了,習慣成自然嘛,就會跟性德相應,相應有什麼好處呢?覺察力會特彆強。就是說我們用現在的術語說敏銳性會特別高,敏銳性特別高,很敏銳,所以你功夫越成片,念佛越來越精深,清洗的境界越多,定功越來越好,你的敏銳度越來越高,敏銳度越高的時候你就容易放下來,所以這裡講說立即察覺馬上滅除,就是這個功夫啊。務必讓自己的心在12時辰中保持清凈不染如明珠,你隨時要這樣觀照,在二六時中裡面,不要讓心地得到污染,不要讓這個明珠蒙塵。心安祥如虛空,而含容一切萬物。我們這個心如果你能夠安詳自在的像虛空一樣的,它就可以包容萬物,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如果能做到心如虛空的時候,真心自然現前,這樣的話,凈空法師講的細胞排列組合會正常,所以就會延年益壽,最後證得無量光壽,也是理所當然,『延年益壽,理有固然』。這一段到這裡算是已經告一個段落。我們再回過頭把第二段裡面有比較深的地方,我來跟各位解釋一下。 這個『體夫至道』『莫先體夫至道』,到『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這個一定要證得到明心見性,但是明心見性剛才我們有講就是一定要成就這個功德,我們什麼叫功德,功德在我們凈土來講叫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的人在我們凈土叫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他就證得了功德。我們講就是三德密藏就現前,那如何去證得這個功德。我先稍微再提一下這個「福報」跟「福德」跟「功德」,因為很多人會弄不清楚,尤其世間喜歡做善事。做善事的時候,他做善的時候做得很認真,可是他習氣毛病還是很重,他貪嗔痴還是一樣沒有轉掉,所以呢他有時候我們常看他做善事,他是個好人呢,他是個好人,怎麼突然間他就往生了。有些人他就會說:學佛沒有用的啦,修行沒有用的啦,做善事沒有用啦。因為他不知道三世因果。因果有現做現報,有現做後報——現報,生報,後報;現報這世做現在報;這世做來世報,生報;這一世做,無量劫才報,後報; 所以我們都要弄清楚,一般對『福報』『福德』『功德』的差別會不清楚,我這邊再解釋一下。我們一般人都喜歡求福報,那我做善事,做善就有福報啊,可以得富貴啊,可以得怎麼樣啦,這就是要求福報,所以一般都會像有困難的時候,有難的時候,生病的時候,身體不好的時候,我們老師以前講個笑話,他說,這個人如果生病了你拿念珠給他,他天天,教他說你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好,他馬上就一直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好,這就是什麼呢,這個就是世間人這種因緣。所以有些人他,這個身體不好他感覺去放生,有些人他是要去付出一點,或得到看到果報他才要去布施,等我有錢了,我才要怎麼樣啦,這個就是世間人求財的方式,他內心的貪嗔痴沒有斷,但是他會造業,也會造業,雖然他也懂得做善事修福,但是他求來生福報,他不求出離。好,這個叫做福報,叫求福。這個求福,福不能抵業,福不能成就菩提,他只是善根福德因緣,他提升到福德。提升到福德,提升到福德,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提升到福德的層次,到福德的層次就要準備要慢慢的斷掉這個貪嗔痴了,但是有時候,我們有看到,有時候你去做善事,有些師父會跟他講:哎呀,功德無量。這個你要知道,這只是一種祝福希望他向內心求法而不要心外去求福這個意思,求福還有福報的意思。 那福德,「福德」就懂得斷惡修善了。比如說你持五戒,你修十善,你持五戒你就一定要斷習氣,就會斷貪嗔痴修十善業,來舍掉這個煩惱,來增長自己的悲心,所福德的意思是說他依五戒在修行,依十善在修行,但是他的習氣還沒有斷,他慢慢在培養這個悲心出來,培養這個出離心出來,他想出離,他起了悲心,行菩薩行,這樣的話他已經在累積這個善根福德,福德因緣,這個叫福德。所以他學佛以後,如果他真的有持戒,還有修這個福德,進而有德性慢慢開顯出來,慢慢的出來他會有包容心的,他會有禮讓心的,他會有慈悲心的,那這叫『福德』。那功德呢,『功德』就是要到開悟,明心見性,那我們凈土就是要一定要往生極樂。我們修福德,我們借修德顯性德,然後達到性修不二,這個成就修德,我們現在六度萬行用功修行,我們現在在念佛,讀誦經典,在做利他的工作,這都是都在修行,這個叫做修德。 那性德人人本具,等到你那有一天你修到因緣成熟的時候,身心脫落的時候,預知時至的時候,你自然而自然性修不二,就合二為一了,菩提就現前了。最近就有一位蓮友,他與我共修了很久——陳居士。他得癌症往生,他就是這樣,他得了癌症以後,他從發病到往生剛好一年,他往生前,他知道說已經沒有辦法挽救了,他就跟家人講說他要回去了,準備助念了,他可以回去的時候在家裡,住院的時候,他還沒有斷氣以前自己拿引擎,因為他以前就帶共修嘛,所以他自己拿引擎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他煩惱沒有斷盡,他的習氣還沒完全斷盡,但是他的悲心出來了,他的福德出來了,他的資糧就出來了,所以他回去的時候他還可以拿著引擎帶著大家念佛,念到後來『阿彌陀佛』念不下去的時候,他就斷氣舍報了。舍報的時候,我去跟他說法的時候,很好,他的瑞相很好,那麼他的家人就是在為他助念的客廳躺的地方的右側,放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他的眼就看著西方三聖,很好,佛接引去了。面對佛像,他多年來,十幾年來修行念佛的定功終於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了,就成就了這個功德。 我們前面有講『學道之士。重德為本』。在儒為四端百行;在釋為六度萬行;在道為三千功,八百行。這個我首先講一下『學道之士。重德為本』。那麼到底「道」是什麼呢?你要先知道什麼是「道」,然後才怎麼才知道什麼是性德啊,這個「道」,在我們佛門來講,就是我們佛陀講的苦集滅道,那個「道」,那這個道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個「正見」,就是正確的知見;「正思維」就是端正的思維,我們講就是你想法要正確,正思維;「正語」就是說正當的話;「正業」,要有正當的行為,身口意業;「正命」,要做正當的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叫正命。「正精進」,就是剛才我講的精進的方法那叫正精進,接下來就可以提到正念正定。這叫八正道。如果佛陀講的「苦集滅道」,這個「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以八正道為基礎,真正的大道就是我們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覺性,這是真正的道;那麼道家講道,也有一定的境界,道家老子講:「大道無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人境界是很高,道是沒辦法形容的,所以《大乘起信論》裡面講: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言說不可及,離心緣相,離名字相,離文字相不是文字可以講得出來,可是不借文字表達又不行,可以真如自性不是說文字講的這樣,是你要去體悟。 所以他說離文字相,你不能有文字的執著。離言說相,你不能夠被這個言說綁住,你那個真如自性就不能起作用。所以說,我們聽經的時候不作記錄,不做筆記,做筆記的話,你就綁在文字相,被文字綁死了,被言說綁死了,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是你現在這個心,你這個心是什麼,是八識五十一個心所,所以離這三個相,所以《大乘起信論》裡面講,離言說相,離文字相,言說不可及,所以這個道家講說,道可道,你這個道沒辦法去行,真正的非常道就是我們的無上菩提,你講不出來,我有直下會時(視頻1:02:33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嘛,就這個意思,那麼《太上清靜經》裡面講:「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個境界也是很不錯的。儒家《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儒家的說法,在講道,所以以上是學道之士這個『道』我們把他解釋出來。 再來我們就看99頁第二行【莫先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這段主要告訴你說,你要明心見性,你才會證道,我們《法華經》裡面講開示悟入,《華嚴經》裡面講信解行證,你如果去證道,去見道,你就是一定要了解、明乎本性,所以在佛門裡面有一個故事,梁武帝,當時南北朝梁武帝碰到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也有跟他開示,梁武帝就跟達摩祖師問:朕,就是他本人,因為他是皇帝嘛,他說我布施這麼多的供養,我蓋了那麼多的佛寺,我供養這麼多的法師,我這麼多的善事,我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就愣了一下,奇怪,怎麼會沒有功德,因為剛才有講嘛,我們一般人就會對「福報」「福德」「功德」弄不清楚,他蓋了這麼多佛寺,他以為這個就是功德,其實它不是啊,這是善事,它是福報,福德跟功德是不一樣的。所以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他說為什麼說實無功德呢,他說:『凈智妙圓。體本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凈智妙圓」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的這個智慧,他是圓滿的,遍照法界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我們這個覺性,你只要開悟了,我們講三明、六通十八不共法,所以剛才講的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可以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這就是什麼,他證得了嘛,證得了以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我們現在,我們其實我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我們還在不在?我們在,本自具足沒有失去。那是我們現在怎麼樣,我就是變成因為有三細六粗,我們有無明習氣,所以我們碰到境界來以後,我們習氣跑出來以後,我們的這個知,知見立知,就是變成無明了。我常常講這個理論給大家聽,酸辣湯理論,我們為什麼變成不知,無知呢?我們本來是無所不知,什麼都知道,可是現在為什麼變成無知沒有智慧呢?因為被那個無明障住了,因為你把那個本來的佛知佛見,你習氣毛病起來就把那個佛性障住了。 我用酸辣湯理論講,有一個人進去餐廳吃飯,他點了一個酸辣湯,酸辣湯端出來以後,那個酸辣湯是溫的,他就跟那個老闆娘說那個酸辣湯是不熱是冷的,他不吃了。其實我們這個覺性有見聞覺知的作用,所以當你的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當你碰到酸辣湯的時候,這個冷的熱的溫的,你都知道,那個知道「知」就是我們的覺知性,就是我們本來的靈知性,就是凈智妙圓的那個覺知性,但是明了以後我有習氣,不喜歡冷的喜歡熱的,所以那個念頭起心動念的時候,那個知見立知就變成煩惱,我不喜歡吃了,所以『凈智妙圓』就是講我們圓滿的智慧。『體本空寂』,就講他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就這念心,他遍照法界,我們什麼時候把我執放下,把貪嗔痴慢放下他就會現出來,所以狂心歇,歇即菩提。所以師父跟我們講,他說六度萬行其實就在一個「舍」字,你舍外財,舍內才,最後就舍這個習氣,舍這個煩惱,最後捨得乾乾淨淨的,自然而然我們這個佛性就會出來。這個叫做,要成就這個至道,一定要成就這個功德,成就功德要從法身中去求。
所以明乎本性,心則道之體,道則心之用。剛才講我們的心體,我們的相體,體相用,這個用就是我們六根的作用,道者心之用。人能察心觀性,就圓明之體自現,我們就必須要先透過觀照,開始觀察然後再開始觀照,念佛本來就是一個觀照,念佛本來就是觀照,念佛本來就是念這裡這內心,所以你慢慢念佛念得功夫越深的時候,你會越發現自己的習氣,越容易起懺悔心,越容易起慚愧心,越能夠深信因果,這就是什麼,你開始察心觀性了。這是念佛的好處,你越念的時候,你如果離開佛了,你的這個習氣就會跑出來,你那個觀察力,觀照就比較差,就沒有了,就失去了,所以如果你能夠不斷的這樣察心觀性,不斷觀察再觀照,最後就會照住,照住就是你有定功,等到你照住的時候到你身心脫落的時候,我法二執破了以後就照見了,就照見五蘊皆空,這時候就見到本性了。所以從觀察到觀照再照住,照住就是定功,我們現在是用念佛把心照住,常常這樣觀照,這樣的話圓明之體就自然顯出來。 『無為之用』,就是我們心性的妙用,它就能夠自成。在這個『不假施功。頓超彼岸』在這個地方,我想要做個比喻,不假施功。頓超彼岸,這個其實要根機很高的人才有辦法,但是我們就是以老法師的開示裡面講,叫我們把三個根紮好,把凈業三福的根做好,所以念佛人一樣可以做到佛門這個的境界,就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比如說像劉素雲居士,她十年專聽無量壽經,十年就念佛,念到後來定功現前,她的病也好了,癌症也好了,她現在說法的時候辯才無礙,在香港的時候她講說她是要表法,她要做個示現,然後我們再她的(姐姐)劉素青居士,往生的那種殊勝,這就是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所以這個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她真的做到這個境界,老實、聽話、真干。鍋漏匠念佛念三年,站著三天三夜往生也是這個意思,也是不假施功。頓超彼岸,那台南的官廟的那位老菩薩,也都是這個典型,也都是念佛成就的。所以,不下苦功是不行的,我們現在修《感應篇彙編》我們也是修三年根基,紮根的根基,這個苦功還是必須要紮下去,那麼你不這樣扎的話,根基不穩。 再下來,【非心鏡朗然。神珠廓澈。何以使諸相頓離。纖毫不染。心源自在。決定無生者哉】。 這個是說,我們的心像明鏡一樣,它本來是清澈的,這個明珠本來就是遍照的,但是因為我們現在迷了,所以不能起作用了。那麼使那個自心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著相,都能夠頓離,纖毫不染,證得這個無生。這一段的意思其實是很深,我來用一個佛門的一個公案來解釋說,怎麼樣來證得這個無生,怎麼樣可以這個達到諸相頓離,纖毫不染。 這個佛門裡面有個德山宣鑒禪師,他喜歡研讀《金剛經》,他把他寫的一本金剛經的註解叫《青龍疏鈔》,他《青龍疏鈔》,因為他當時在北方,北方是一般禪門裡面講北漸南頓,北漸就是神秀大師他帶著弟子在修行。南方就是六祖大師帶著弟子在修行,有些修行人就會說南頓北漸。實際上法沒有分頓漸,法就法,哪裡有頓漸,那是因為眾生的修行因緣不一樣,這個德山宣鑒禪師他就聽南方的人講,他說不假文字一悟即得。但是悟哪有那麼簡單,一下可以,我們不去借教悟宗,宗就是我們心地,我現在是借念佛來悟我們的心地,所以他說不講文字,一悟即然,哪那麼簡單,我讀了多少年我才寫這本《青龍疏鈔》,然後他就背著這個《青龍疏鈔》要去跟南方的修行人去對辯,和他辯論。然後在路上就碰到這個老婆婆,老婆婆是觀世音菩薩化的,這個老婆婆要考他,所以修行要經過考試,修行沒經過考試就不能證菩提,觀世音菩薩就要問他啦,觀世音菩薩當然知道他背上背的是什麼,背得金剛經註解——《青龍疏鈔》,他說那請問禪師你背的這個後面是什麼,他說《青龍疏鈔》,《青龍疏鈔》是什麼呢,他解釋是《金剛經》,她說那《金剛經》我就請教你一句話,她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你買我什麼心?』,因為她賣點心嘛,你買我什麼心啦,這禪師就還沒有一點點還沒有透露,他真的被卡住了,被問倒了,他說,唉,對喔,我要買什麼心啊,因為你有執著就有過去、現在、未來嘛,你現在講說,我的心,我的心現在已經變成過去了,分分秒秒都已經過去了,現在心馬上就變成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啊,未來是妄想啊,未來是個妄想,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馬上變過去,也不可得,過去心過去了,你要不回來,你說再活到五十歲四十歲也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所以人生不能重來,被他考倒以後,他就在那邊想啊想啊,他當場就愣住了,那後來觀世音菩薩當然就把這個點心包起來就走啦,不賣給他了。 他後來他去見他的師父龍潭崇信禪師就打一個燈,打一個燈以後,因為天黑了嘛,打一個燈呢,他的師父就把他這個燈,『噓』吹掉了,就熄掉的那一剎那,『嘣』,他開悟了!那一剎那沒有過去心,他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他見到了,為什麼見到了,天黑了嘛,他在打燈嘛,打那個蠟燭嘛,他師父就把他『噓』就吹掉了,他看得很清楚,他的見性,他的這個覺性見到了,因為你見到黑暗是那個見性,你見到那個光明,有燈打亮也是那個見性,見性沒有分明暗,我們的習氣會分別明暗,哎喲,黑漆麻烏的,你就會怕黑,其實見性沒有明暗,見性就是這裡面講的,「心鏡朗然,神珠廓澈」,就始終像那個燈一樣,一直在那邊亮從來沒有熄滅過,我們常常用這個佛性比我們的明月,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月光,烏雲把它障住了,你只要烏雲讓開月光就顯出來,他一直都是心鏡朗然。神珠廓澈,它在照啊,為什麼看不到光,因為烏雲障住了,烏雲就是我們的習氣煩惱。所以德山宣鑒禪師就這樣就開悟了,因為什麼?他見性了。原來那個見性沒明跟暗的差別,剎那就見性,真的是:「久修百千劫,悟在剎那間」。他終於吃不到點心悟到這念心吶,真的吃不到點心悟了這念心,還是值得,觀世音菩薩給他點化了。你會讀經三心不可得,你還想得,請問你買什麼心,一樣的道理。 好,所以如果是你,你要怎麼講,你去了以後啊,你說老婆婆,你拿起來就吃,但是你要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的拿起來這個吃,這個就是本來的靈知性,本來的心,可是你只要一見了以後,眼見色,你這沒有撒芝麻,我不要吃,那就不是真心啦,那個就要變成無明啦。如果你拿起來都沒有分別,不夾雜、不分別、不間斷,老和尚講說不分別、不夾雜、不間斷,對不對,那個起來的心就是真如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老法師很慈悲啊,他把那個佛家裡面很深奧的道理他用很簡單表達出來,就讓我們念佛人能夠依循,所以這個就是這段,我用這樣來說明。這樣的話,你看他見性以後就「諸相頓離,纖毫不染」,一點都不污染,他恢復心源,然後證得無生,他就是蠟燭吹熄,啪嚓他見性了。 永明延壽,我們凈宗的六祖大師的開悟也是這樣,我們永明延壽禪師,我們的凈宗的六祖,我們像阿彌陀佛的辰誕,就是根據他的生日來紀念,所以凈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禪師,他從禪歸凈土,他知道禪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歸心到凈土來,叫人來念佛,他有一次經過好像是天津的橋吧,每天走不知道,每天走都不知道,每天都不知道,走走走有一天,突然走過天津那個橋的時候,人家丟一個石頭到水裡面,『撲嗵』就丟到水裡面去,那個水有石頭濺到水『咚』一聲他聽到了,我們的見性,我們的聞性,我們的見聞覺知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我們迷了以後那個無明習氣把它蓋住,我們的貪嗔痴把他蓋住了,所以聞性就被污染了,聞性就不起那個清凈的作用了,就變迷邪染了,迷要不解,對不對。凈而不染,這個永明延壽禪師他走過這個天津橋,人家丟那個石頭以後,他後來開悟的時候就寫了個很有名的謁:「撲嗵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他見到什麼,他見到法性身了,見到法身。「撲嗵非他物」,我個人沒有開悟啦哇,我的一個小小的心得是這樣,「撲嗵非他物」,這個「物」不是外來,不是一定要怎麼樣才怎麼樣,你只要放下就可以,你只要看破就可以,問題你是看不破,放不下,所以你見不到,所以撲嗵非他物,就是他從這個『撲嗵』裡面去見到自性,聞性。「縱橫不是塵」,「縱」就是時間,「橫」就是空間,「橫」就是十方,「縱」就是三世,「十方三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縱橫不是塵」,如果他能夠悟的話,三世跟十方化為一,歸成一真,縱橫不是就不是煩惱了,他就盡虛空遍法界,「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原來一草一木,一山一河都在為你說法,「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他說我們的心性所顯現出來的,所以心凈則國土凈,就這個道理。 那麼所以「明心體道之士。不以身累其性。境亂其真。隨機應物之中。自寓無生之旨。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這個真正到明心見性的人,他這個已經證得常樂我凈,他不受這些六塵的影響,老和尚講說龐蘊,龐蘊居士講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無事」是什麼,不是不要做事,「無事」是做了很多事,但是煩惱不掛在心頭,煩惱不會帶走,不會起任何煩惱,這叫什麼,他已經證得心性,自性了,這些事情不會累壞他的心情,這些境界不會搞亂他的真如,這個意思。所以,禪宗裡面講「平常心是道」。如何證得平常心,「平」就是不起波滔。「常」就是沒有生滅,沒有攀緣欺受,沒有苦樂憂喜舍,沒有貪嗔痴慢疑,所以我們現在是因為迷失的這個平常心。如果你不起波滔,你不起生滅,你現在的心就是道心。所以,我們在2013年5月21日在巴黎參加三時繫念法會,師父開示說,我們做不到《金剛經》裡面講六根接觸六塵,你做不到《金剛經》裡面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你就一句佛號把他轉成阿彌陀佛,眼見色,耳聞聲都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那麼六根接觸六塵就變成阿彌陀佛啦,這樣就可以做到金剛經裡面的境界啦。 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各位同修能夠原諒,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由於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感恩頂禮!)
推薦閱讀:
※線形文字B的破譯
※如何精鍊地用別的詞形容「刻奇」?
※就算錯過全世界我也不想錯過你
※作文太矯情怎麼辦?該怎麼拯救?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