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中國二十四節氣看懂曆法智慧

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評審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本屆常會上,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也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次會議從11月28日持續到12月2日。其間,會議將對5個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以及37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進行評審。

  在本屆常會上,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也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當看到我們國家的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公曆設置的,有人避免產生了疑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接著申遺的機會,來解讀一下曆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由實踐創造的與農業生產有密切聯繫的24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氣候變化的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人們又把它們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即上列的24個名稱的排列中,單數的是稱節氣,雙數的稱中氣,總稱二十四節氣。那麼為什麼有很多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陰曆的呢?

首先,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學習區分四個概念:陽曆、陰曆、公曆、農曆;再接觸個新詞:陰陽曆。

陽曆是根據太陽來的。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計算時間的單位,即一個「回歸年」,計365天5小時48分46秒,等於365.2422天。那麼這365.2422天就是陽曆的一年。在我們實際使用中,誰也不可能去過那0.2422天(想過也沒法過啊),為了使用方便,就將365天作為一年。其典型代表為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

陰曆是根據月亮來的(因為月亮又叫太陰),它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曆法。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的周期作為計算時間的單位,即一個「朔望月」,約29.53天(29.530589天)。同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與陽曆不同:陽曆是先保證平均歷年等於365.2422天,再把一年分為12個月;而陰曆是先保證平均歷月等於29.53天,再以12個月合為一年。所以,陰曆的一年有354天,比陽曆的一年(回歸年)少了近11天。這樣,相對於陽曆或節令,陰曆的日期大約每年都提前11天,造成的直接後果是陰曆有時候是在冬天過年,有時候是在夏天過年。由於太彆扭,日期與季節不對應,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農曆早就被多數民族所拋棄。現在伊斯蘭民族使用的回曆就是一種具體的陰曆(他們也同時使用陽曆)。這時有人可能要問了,陰曆這麼彆扭怎麼還能被人類最早使用呢?很簡單,古代人觀察月亮比觀察太陽省事,周期也短。還有人要問了,陰曆不就是我國的農曆嗎?其實真不是。

 除了陰曆、陽曆外,還有一種陰陽兼顧的與陰曆、陽曆都不同的陰陽曆。陽曆的平均歷年等於回歸年,但月份、日期與朔望月和月相無關;陰曆的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但日期與季節、農時不一致;陰陽曆是陰陽兼顧,既要平均歷年等於回歸年,又要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由上文我們可知,陰曆陽曆不能相互兼顧的源頭在於它們都是一年含12個月。我們知道,在人類歷史上,最早都採用陰曆,到後來,一部分民族改行陽曆。而另一些民族,如我國和古希臘等,則打破一年12個月的傳統,找到了陰陽兼顧的途徑:其代表就是我們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農曆!其實我們的農曆屬於陰陽曆的一種,而且是其中最牛逼生命力最強的一種。而我們平日里稱呼農曆為陰曆,只是大傢伙習慣性的叫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陰曆。陰陽曆首先像陰曆一樣,使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即保證日期與月相能夠對應。然後規定平年為12個月;閏年為13個月,其中包含一個閏月。這樣,平年的天數比回歸年少11天,閏年比回歸年多18-19天。只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閏年和平年相間排列,就可以在歷月等於朔望月的同時,又使歷年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我國古代人民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置閏月。再後來,閏月的設置就更精確了。這就是農曆的來由。

農曆:陰陽曆的一種,在民間俗稱陰曆,但並不屬於陰曆。農曆是我國勞動人民所創,目前最有影響力的陰陽曆。相信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提高,農曆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我相信我們農曆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日期一定會比中國男足要早!扯遠了,跑題了,現在回來:在農曆中,我們往往看到閏月有時在二月,有時在三月,似乎沒有一定規律。其實規律是有的:上面講了24個節氣分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人們把農曆的每月與每個中氣一一對應,由於陽曆比農曆一個月平均時間多一天,誤差的累計會出現某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可能,於是就把閏月放置在沒有中氣的月份中,所以農曆的閏月沒有固定的月份。

公曆:陽曆的一種,學名格里曆,也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曆法。其前身是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凱撒決定採用的曆法,稱儒略曆。公元532年,歐洲宗教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並規定歷年的年數凡能被4整除的的年為閏年,閏年有366天。不能被4整除的為平年,平年有365天。在儒略曆開始實行時,一年分為12個月,單數月為31天的大月,雙數月為30天的小月。這樣規定據說是秉承凱撒的旨意,因為他的生日在7月,要求7月為大月。按一年6個大月6個小月的設置平年就有366天,需要去掉一天。應該在哪個月去掉呢?傳說古羅馬時代的死刑都是在2月份執行的,為了使這個不吉利的月份快快過去,就決定從中減去一天。不久以後,凱撒的侄兒奧古斯都做了皇帝。奧古斯都出生在8月,而8月是小月,他就感覺沒面子,有損皇帝的尊嚴,於是下令再從2月抽出一天補在自己出生的8月里,使8月成為大月。儒略曆的歷年平均天數為 (365X3+366)/4=365.25,比一個回歸年多0.0078天。這樣,經過400年就會多出3天。公元325年,歐洲宗教議會規定春分定在3月21日,但由於上述原因,日曆上的3月21(春分)早已名不副實,真正的春分已經到儒略曆里的3月11日。因此,羅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於1582年宣布改革曆法。新的曆法稱為格里曆,這就是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公曆。

格里曆與儒略曆僅僅有兩點不同:一,規定1582年10月4日的第二天跳過10天,為10月15日,以糾正過去1200多年來積累的10天的誤差,使春分回到3月21日。二,為了今後減少這樣的誤差,公曆除了保留儒略曆中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的規定外,還對逢百之年(世紀年)作了附加規定,即在世紀年中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例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這四個世紀年,在儒略曆中都是閏年,但在公曆中只有2000年為閏年。這樣每400年中減少三個閏年,平均歷年長為365.2425天,與365.2422天已經十分接近了,要3000年才差一天。我國從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開始使用格里曆。  

現在我們來整一下24節氣是怎麼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約合360度,地球在軌道上每前進15度就算是一個節氣,這樣一年就有24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循環的周期,正是四季變化的周期--回歸年。這一點從二十四節氣名稱就可看出來。所以,二十四節氣其實就是四季變化周期中的24個標誌點。這麼一說,節氣是陽曆的就再明顯不過了。從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都很固定來看,也說明了節氣是陽曆的。以春分、秋分兩個節氣為例,在20世紀的一百年中,春分都集中在三天里:3月20日(15次)、3月21日(80次)、3月22日(5次);秋分則集中在9月23日(67次)和24日(33次)兩天。

 

但在大家印象里,為什麼節氣好像都是歸陰曆呢?

以前,我國一直使用農曆,因為農曆是一種陰陽曆,它的曆法主要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為依據的,它的日期與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沒有對應的關係,因而節氣在陰曆中也沒有固定的日期,這樣不能指導農業生產,不能反應氣候季節變化,在古代的農民兄弟就會產生很費解的疑問:「這是為什麼呢?」 因此古代人必須把節氣的日期、時刻推算出來,添注在農曆中,才有實用價值。久而久之,習慣成了自然,使得許多人以為節氣是陰曆的。另外,在古時候,每季節還根據二十四節氣有進一步的劃分,比現在複雜,現在因為有公曆,二十四節氣背後的一些內容已經被遺忘。加上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每年相差不了一二天,也沒有必要專門去添注,因此查節氣時總是到陰曆中去查,更使人誤認為節氣是陰曆的了。

推薦閱讀:

中日韓:那隻袋鼠憑啥來亞洲!?
三大問題,可能讓中國走上不歸路!
你的中國星座是什麼?
?張宏傑:中國人為何會變成今天這樣?
為何說中美俄三國早已互相依存?冷戰思維如今行不通?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