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活中的地理常識

生活中的地理常識

現在的學生家庭生活條件好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動畫片、漫畫書、電子遊戲是他們的娛樂方式,對生活常識的缺失導致了他們解答地理題目的能力減弱。以下就能收集到的、地理解答題目稍有用的生活常識做一歸納。

一、服飾與地理環境:

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長南短,北寬南窄,北厚南薄。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形容和嚮往。河流密布,湖海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植物茂盛。在這種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們的服飾天人合一,環境造就,典雅別緻,小巧玲瓏,以薄、短、輕、柔、艷而著稱。

居住在雲貴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其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緊身、輕巧、利落,便於平時農業繁忙時提高勞動效率;其次無領、赤腳、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纏包頭可以適應濕潤、降水多的氣候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裝,各民族幾近一致,變化較少;再次服飾在用料上採用自織布或綵綢、運用礦物和植物染料工藝加綉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鳥、樹木等圖案,明顯體現出山鄉的蒼翠與水鄉的秀美。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們的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地區亮麗的風情線。由於這一地區地質構造複雜,山大溝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長期以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自己紡紗織布,加工洗染。這種用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又成為旅遊開發項目之一。

西北乾旱區是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荒漠區的一部分,地處內陸四周多山,夏季風的影響微弱,氣候屬於半乾旱、乾旱和極乾旱,氣候 長期乾燥,冬夏氣溫變化劇烈,大陸性氣候顯著。本區少數民族數量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這一地區服飾的共同特點在於服裝在樣式上設計簡潔,服裝飾品少,服裝面料多採用適於夏季高溫乾燥天氣的綢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裝多為裙裝,自胸間捏多褶,下裳寬大,男裝多為長褲、長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褲腿扎進長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期蘭教的禮節,如果到室外頭不戴遮蓋物就是對天的褻瀆,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頭戴的一般是最輕最小的圓帽或一塊頭巾。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繡花、坎肩,這種服裝既適宜晝夜溫差大的變化,又能在空氣濕度極為乾燥高溫的夏季充當「鼓風機」的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同新疆地區相比無鈕扣對襟長袍更容易抵禦北方的寒風侵襲。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由於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和嚴酷的氣候條件,使黃土地上人們的服裝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們穿著老羊皮襖,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兒,青布的黑夾夾兒,是這一地區典型的民族服裝。

青藏高原地區,主要人口為藏族,他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鬆,白天當衣,晚上當被。為了生活方便不論男女都將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別在腰間。

二、 飲食與地理環境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套傳統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原因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澱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多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其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

三、氣象常識

1.「重霧三日,必有大雨」

    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彆強盛。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準確性都比較高。

2.夏春兩季雷陣雨發生的時間為什麼不同?

    春天,人們多在睡夢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聲驚醒,即為「春雷驚夢」。夏天,在睡夢中是很少聽到雷聲的,因為夏季雷陣雨大多發生在午後到傍晚。那麼為什麼春夏季節雷陣雨在一天中的發生時間不同呢?

    雷陣雨是在潮濕空氣發生強烈對流運動的情況下產生的,它的發生與大氣的穩定度有著極為密切關係。

    夏天,在晴天風小的日子裡,地面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氣加熱,愈接近地面氣溫升得愈高,午後是地面氣溫升得最高的時候,也是大氣在一天中最不穩定的時期,因此強對流運動的發展在這時候最為迅速。如果這時空氣非常潮濕,水汽豐富,那麼,這一天午後到傍晚就會出現雷陣雨。這種由地面強烈受熱形成的雷陣雨,稱為熱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氣溫降得最低,大氣趨向穩定,所以熱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陣雨的發生情況不同於夏天。夏天熱雷雨多在同一暖氣團情況下產生,雷雨發生前一天天氣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發生在冷暖氣團交鋒的地帶。當南北兩股冷暖氣團交鋒時,暖濕空氣爬在冷空氣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結出來,使天空陰雲密布,連日下雨,地面上終日不見陽光,從而使白天氣溫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氣溫不能降得很低,氣溫的日變化很小。但在高空雲層的頂部,白天仍受到太陽光照射,那裡的氣溫日變化相對變大了。

    白天雲層被陽光曬得很熱,溫度容易升高,大氣頭部變輕了,穩定度增加,形成雷陣雨的可能性變小;而到了夜間,雲頂向太空散熱,雲層上部的溫度下降,特別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溫度下降得最低的時候,大氣的頭部變重,趨向不穩定,這種雲層內便發展起對流運動,形成打雷閃電、暴雨滂沱的雷雨雲。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現的道理。

四、野外生存

1.何處搭建帳篷

如果你身處較高的開闊地帶,應往下移動;如果所處之地低濕難耐,應向上移動。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可以防風防雨,山洪淹不著的較高處,而且此地不會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脅。熱空氣密度小於冷空氣,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氣聚集。氣溫較低時,很容易形成濕霧和霜降。在某些區域,沿著山坡有許多接納雨水的平台,那裡比較潮濕。山坡其他部分則相對乾燥一些。應該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山區小溪在暴雨之後幾分鐘內即可變成湍湍急流,一小時內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闊之地,洪水甚至會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無任何先兆時變成滾滾洪水向你撲來。要選擇這樣的地點--平坦無太多石塊,使你有足夠的空間發送求救信號,易於被救援者發現。

理想的地點還應離水源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別把帳篷搭建在與水源過分靠近的地方,那樣極易受到蚊蟲的騷擾,而且流水聲會干擾你的判斷,危險將至也不會察覺,或者與救援隊失之交臂。

不適宜搭建帳篷的地方:

①有風的山頂(向山下移動,尋找背風場所)。

②谷底和深不可測的山洞--相當潮濕,若白天天氣很晴朗,夜間可能會有霜。

③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氣。

④通向水源的山嘴--常為野獸飲水必經之路

2.野外避難之策

①防颱風之準備

防颱風的先決條件是預先獲知颱風警報,在颱風來臨前就充分準備應對之策。人在颱風面前相當脆弱,建議如非得已,必須到周圍的人口聚集區停留,獲得幫助。颱風往往引發道路泥濘,山體滑坡,樹木折斷,洪水泛濫等災難性後果,不是個人能抗拒的。

防風、防雨、禦寒均是防颱風保身的基本原則。速往小屋或洞穴避難,若無此種場所時即選擇沒有土崩或洪水襲擊危險的顧慮之處,如高地、岩石下或森林中均是較安全的避難場所。若必須繼續前進時,也要彎下身體且不可冒然淋雨,受潮的衣服會奪走體溫,造成體力失衡。遇強風時,盡量趴在地面往林木叢生處逃生,不可躲在枯樹下。

②避開雪崩路線(avalanche tracks)攀爬。長長的山谷最好走南向坡或西向坡,發生雪崩的頻率較低。攀爬谷壁時,應穿越兩條雪崩路線間的樹林。 

五、天文曆法

1.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是公曆的紀元。它原是以傳說的耶穌基督誕生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紀元"。後來被世界多數國家所公用,於是就改稱"公元"。在歷史書上,耶穌誕生前的年代被稱為「公元前」;耶穌誕生那年以後的年代是「公元後」,簡稱「公元」。

「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也是從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為1世紀。以此類推,現在是21世紀中的某一個10年。比如說20世紀80年代,就是指從1980年開始的那10年。從1990年起,就進入20世紀90年代了。

2.陽曆、陰曆、農曆

陽曆(即公曆),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由「儒略曆」修訂而成。儒略曆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採用的曆法。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曆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陽曆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並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曆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曆,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曆之稱,是純粹的陰曆,我國使用「農曆」,一般人叫它「陰曆」,那是不對的。農曆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曆」。陰曆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這樣,陰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曆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陰曆作為一種曆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曆,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現在所有的農曆,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曆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曆。新中國成立後還仍然叫做夏曆,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曆」。至於「農曆」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曆法必須為農業服務。農曆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3.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六、中國部分省名的來源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

七、古詩詞中的地理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狂風在怒吼,在咆哮,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亂滾。邊塞地區——風力搬運

白居易的「一泊浪來一泊去,一重浪來一重生。相攪相掏無歇日,會教山海一時平。」(《浪淘沙》)——河流的侵蝕作用

劉禹錫的「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浪淘沙》),——揭示了金礦沉積於河床凸岸的地理規律

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外》),——反映了長江中游和下游兩岸地形的顯著差異

岑參的「北風卷地斬白草,胡天八月(相當於陽曆九月)即飛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亞洲高壓在九月開始建立並影響長城以北

毛澤東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登廬山》),——說明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洋氣團給我國帶來豐沛的降水

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講述了夏季風影響的範圍

南宋趙師秀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約客》),——描繪了梅雨天氣的特點;

毛澤東的「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沁園春?雪》)——北方河流的冰期時;

毛澤東的「夏日消融,江河橫溢」(《念奴嬌?崑崙》)——冰雪融水補給江河;

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盂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庄》)——森林美化環境

毛澤東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水調歌頭?游泳》)——長江三峽

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河流補給、水循環

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四川西部橫斷山區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毛澤東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送瘟神》)——地球赤道周長4萬千米、人坐赤道能觀察到全天得星座。

「青蓮出水,碧蓮玉筍世界」 ——桂林山水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西北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過去的河套平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長江中下游地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川盆地 

「山嶺高,山路長,樣樣東西用肩扛,半世光陰路上忙」——過去交通的困難青藏高原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瀑布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江蘇省蘇州 

「一年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昆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 

八、人民幣上的地理知識

第四套人民幣

2元幣背面是海南的「南天一柱」景觀。「南天一柱」位於海南省最南的三亞市海邊,面朝大海,背靠山岩。它是海南著名的旅遊勝地。遊人漫步茂林繁花之中,徘徊於「南天一柱」海灘之上,別有一番情趣。

5元幣背圖案是壯觀的「長江巫峽」。巫峽全長45千米,從重慶巫山縣的大寧河口,到湖北巴東縣官渡口。船行其間,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時而大山擋前,時而峰迴路轉。著名的巫峽12峰中最誘人為神女峰,亭亭玉立,令人神往。

100元幣背是井岡山主峰圖。它位於湘贛兩省邊界,屬井岡山市,在羅霄山脈中段,有大小峰巒500多座,最高山峰海拔1841米。井岡山集自然風光和革命紀念地於一體,有奇峰異石,流泉飛瀑,浮雲薄霧,高山田園,更有很多革命遺址,形成了獨特的旅遊景觀。

推薦閱讀:

王俊凱18歲生日會上他為什麼哽咽?
小狐狸
你遇到過最好的女生是怎麼樣的?
人們去博物館看真跡(尤其是繪畫)的和在書本、網路上進行研究,意義有何不同?
上海中央空調安裝公司 淺析中央空調驗收步驟流程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