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一六集)
蔡禮旭老師 2013/5/1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2-116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群書360》的課程進行到「為政」第五個綱要「教化」。我們看到教化,可以深刻感覺到它對於這個時代家庭、社會、國家,以至於世界的安定與否,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為家庭、社會,以至於國與國的種種衝突、種種問題,都跟人心有關,甚至於天災,現在這個時代的人,所謂的天災也離不開人心。就像《尚書》上講到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只要人心善良、厚道,懂得孝悌、仁愛,所有這些現階段的問題都能夠化解。
我們看到種種人與人的這些問題,看起來很複雜,只要回到人心上,回到這個根本上去看,其實問題並不是複雜的。只要人心有倫理道德,他就恥於作惡了;他懂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道理,他就不敢做惡。而他要明白倫理道德、因果這些道理,都需要透過教育、透過教化,所以教化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政」這個「政」,管理眾人之事,能夠管理得讓家庭和樂、社會安定、國家繁榮,達到這個目的,根本就是為政當中一定要重視教化。所以談到這個教育,我們老祖先五千年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經驗、方法,以至於教育的很好效果,五千年來代代都出聖賢。而教育的主要內容,有三個重要的文化組成元素,就是儒釋道三教的教誨。我們從事於中華文化的弘揚,也要很清楚儒釋道這三教的源流,我們才能慎終追遠,才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因為我們了解到這個三教的源流,就會深刻體會到聖賢、聖王們,他們對當時候的人民,以至於後代的子子孫孫,是多麼的慈悲、多麼的愛護。
我們先看兩百二十三句,談到儒家的源流。我們一起念一下: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儒家者流』,儒家這個學派。『蓋出於司徒之官』,它的源頭來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它的宗旨:『助人君』,輔助君王,『順陰陽』,順應陰陽,『明教化者也』,它提倡整個教育、教化。『游文於六經之中』,他們沉潛涵泳在六經的教誨之中,深入六經的義理。六經的義理,其實核心也在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上。而且『留意於仁義之際』,時時留意推行仁義的機會。
在《三字經》當中就有講到,孔孟是「講道德,說仁義」。所以古人有講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在《論語》當中,孔子講「仁」的次數相當多,講了一百多次。孟子闡明這個道義,從一開篇就指出來,整個國家、社會,是安定還是危亂,就是義、利的差別。假如上下都交征利,這個國就危了,甚至於是家就危險。
現在這個時代,家庭因利,兄弟相殘、父子相殘的現象,已經變得不是新聞了,所以是整個人思想觀念偏得太久了。而沒有像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以至於帶出很多的賢人來「留意於仁義之際」,真正抓住每個能弘揚仁義大道的機會。「人能弘道」,這些仁義之義理,都還是要透過明理的人,一來用奉獻的心把仁義演出來,再把這個義理向大眾宣揚。
在這個功利的時代,人與人很難相信,對方做什麼事情沒有帶任何目的、完全沒為自己想、無私的奉獻,一般人很難相信有這樣的人。我認識一位企業家,他當時候聽到朋友給他介紹,說到師長老人家一生為整個正法、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都是無私奉獻,甚至於是有一種使命,縱使喪失生命都一定要把文化給復興起來。當時候他聽朋友談到師長這些行持,他心裡是懷疑的,覺得哪有不為自己的人?後來他參與師長的課程,他本來坐在很後座,不知不覺被老人家仁慈的一種修養給吸引了,慢慢慢慢就往前坐。後來,自己長期深入師長的教誨,還有儒釋道的經典,他現在也是抓住機會,面對政治人物、面對企業界的領導者,都給他們強調教育的重要、仁義的重要。
確實,「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全然履行仁義之道的聖賢人作表率,自然會帶動起一批一批以他們的志向為自己志向的有緣人,或者是他的學生。所以我們看到夫子,他教化出七十二賢、三千弟子。可見得夫子對於當時社會、整個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那一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犧牲精神,也成為兩千五百多年讀書人的榜樣,所以都是效法孔子的精神,我們中國人稱夫子為「至聖先師」。
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句「游文於六經之中」,深入經典,理解了。「留意於仁義之際」,只要有機會,趕緊把仁義之道向大眾宣講。像我自己接觸中華文化,也是透過師長的教誨。還沒遇到師長以前,我們自己也是隨著社會的風氣在經營自己的人生,所以在這個追名逐利的大洪流中,能不隨波逐流,真的談何容易!都是覺得好像趕快多賺點錢,然後自己可以很好的去花錢、去享受。這樣的人生觀,其實不可能走向幸福的,因為享樂的人生,「欲是深淵」,這個道理,沒有師長給我們講清楚,我們根本沒法判斷,好像飛蛾撲火,都往那裡走了。
人生總在遇緣不同,因為遇到師長,所以人生改變了。「經師易遇,人師難遭」,要遇到能把人生的真理、真相講清楚、講明白的明師,確實是人生最重要的緣分。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老師給我們慧命,我們的人生才走得有意義、有價值。而且我們才真正能夠帶領我們的後代子孫,以至於生命當中有緣的人,走向正確的人生觀。不然走到享樂去,那是往禽獸的方向、慾望的方向在走了,那樣的人生是愈來愈空虛、愈來愈苦,為什麼?滿足不了,那求不得的煩惱、痛苦就愈來愈多了。所以科學家研究的結果,人是愈活愈笑不出來,因為方向錯誤了。
我們體會到明師的重要、緣分的重要,這個對我們的人生很有啟示。我們因為得明師教誨人生而改變,我們也要期許自己,可以成為別人的貴人,可以成為別人的善緣。而我們有這樣的期許,也是聖賢、祖先,也是師長他們最歡喜見到的事情。因為他們都是無求的,他們也不需要我們給他送好吃的、給他送好穿的,他們不希求這個,眾生得安樂就是他們最歡喜的。所以回報聖賢、回報師長,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的大眾。
《了凡四訓》這個理講得非常清楚:「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我們真的用愛敬的心來對待一切人,讓他們得到照顧,他們相信聖教,進而去學習,他們就得到幸福人生。人民得安樂,就是聖賢、師長他們這樣的聖哲人最欣慰的事情。所以什麼才是給師長、給聖賢、祖宗最好的供養?依照他們仁義的教誨,全心全意去做,就是最好的供養。
而自己在有機會親近師長的時候,印象非常深刻,老人家抓住每一個機緣,宣講中華文化的教誨,「留意於仁義之際」。有一次,師長有捐一筆款項給兒基會(我們中國大陸的兒基會)。希望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誨,能夠在社區裡面播放。因為一般一些社區,他們都有居民共同辦活動的空間,平常也沒有人用,就可以在那些空間、那些會議室裡面,可以播放這些教誨,讓居民們都可以常常薰習這些倫理道德。
這個捐款儀式過後,剛好接近中午用餐。我記得那一次是在蒙古廳,人民大會堂的蒙古廳吃飯。這個桌子非常長,可能也有十幾公尺。對面坐,師長坐在正中間,兩邊都有坐著人,離師長的距離也都相當遠。可能都在遠處,都有到五公尺、六公尺左右,坐的長長一排。一起用餐的人有記者、有藝術家、有官員,都是來自不同行業的,都是有一定名望的人。
大家坐下來,一開始都是在聊天,聲音也不小,看到老人家(七、八十歲的長者),坐在那裡對著身邊的人在講中華文化。那空間很大,其實講起話來是很耗氣的,可是老人家非常真誠,在跟大家分享老祖宗的文化。突然觀察到大家慢慢慢慢都不講話了,連最遠的人都在專注的聽老人家談中華文化,當場那個氣氛讓人家也很感動,所有的人專注聽老人家教誨。這是老人家的真誠、愛心跟每個人都感通,雖然是素昧平生,所以誠、真誠是能感通的。抓住這個用餐的機緣,把儒釋道這些好的教誨就供養給大家了。
我們有緣親近老人家,看到他的行持,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分,就要學老人家誨人不倦,時時希望人能夠了解中華文化的殊勝,進而能夠有學習的機會,幫一切有緣的人造殊勝的法緣,這個都是體現出仁義的精神。我們能親眼看到,終生都不會忘懷了,也期許自己在每個因緣、在面對每個人,都能效法師父的這顆仁慈之心。
接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整個儒家的源流,他們最遠尊師於堯舜,也將堯舜的教誨以及行持加以承傳、傳述下來。而堯舜都是仁君,他們有智慧觀察到,假如人只有「飽食暖衣」,就是吃飽了、穿暖了,生活太安逸了,「逸居而無教」,卻沒有好的教育,那慢慢都是只重物質享受,這個慾望會一直擴展,則會活成近於禽獸的生活。而我們這個時代,再來讀這一段話,就可以體會到堯舜的智慧高瞻遠矚了。我們這個時代物質生活也比較充裕,飽食、暖衣了,但是他們沒有受倫理道德教化,人生沒有道義、沒有責任感,就只是要享樂,那行為確確實實會跟禽獸一樣,只求慾望的滿足而已了,甚至為了滿足這個慾望,連最親的人都會傷害,「則近於禽獸」。
我們現在打開報紙都覺得慘不忍睹,一些亂倫的現象,真的看了都會流淚。所以聖人,堯舜這些聖王有擔憂,所以命契為司徒。儒家的源流就是從司徒之官來的,它的教化的核心就是像孟子講到的,教以五倫,「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的教化。
人都懂得做人,社會才能安定。由領導者帶頭來落實、帶頭來學習,而這些深入聖賢經典的讀書人,輔助國家領導者,輔助各個地方的地方官、父母官來從事教化工作。就像中國大陸現在習近平主席,全力的在弘揚文化、恢復文化,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則。我們也了解到大陸現在各地的官員,都在學習《群書治要》,邀請很多專家、學者來授課。這個「助人君」,高到國家領導人,再推演開來,各地方的政府領導者都在學習,這是「國家將興,必有禎祥」,這都是好的預兆。幾千年來,只要是盛世,都是國家領導人帶著文武百官,聽儒釋道三教學者的報告,請學者來上課。從這部《群書治要》,之所以能夠成就,那就是唐太宗有這樣的見識,編了這麼好的一套寶書。整個從一萬四千多本經典、八萬九千多卷當中,選出了六十六本,五十卷,而且自己手不釋卷,還請這些專家學者來上課。這是大唐盛世,還是因為重視教化。最近的皇朝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的盛世,也都是皇帝帶頭學的。
所以教化要做好,領導人帶頭,讀書人要承擔起這個歷史的使命。為什麼歷朝歷代對知識分子、對讀書人這麼尊重?因為他時時想著天下的安危,他以國家興亡為自己的責任,他才值得尊重。假如知識分子每天追名逐利,那怎麼可能會受尊重?甚至於,假如我們是教授、是學校老師,每天都在炒股票,每天都為了賺錢,縱有教授、老師的身分,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學生的尊重。所以要很冷靜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職責。
企業家是商人,可是現在我們中國大陸各地的傳統文化,都是企業家出錢護持,都是企業家開車來接送這些學員,很讓人感動,所以企業家現在很受尊重。結果現在學校的教授、學校的老師,學生還叫他老闆,不稱他老師,讓人家感覺好像學校很重視收學費、賺錢。教化(傳道、授業、解惑)不夠重視,那慢慢學校老師的這種地位就不受重視、不受人家尊重,這個不能怪任何人。為什麼?「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侮辱不可能是別人給的,一定是自己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慢慢的才引來這些批評,甚至是羞辱。孔子也提醒我們「知恥近乎勇」,不要去怪任何人,提起我們的羞恥心。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知識分子最重要的是要弘道,我們要把這個本分時時不能忘懷。所以「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其實這個陰陽要順,長幼尊卑都離不開陰陽。在團體當中,君是陽,臣是陰;在夫婦當中,丈夫是陽,太太是陰。乾坤、陰陽,我們能順著這些陰陽,尊卑長幼這樣就不亂了。領導者沒有陽剛、沒有責任,下面的人以下犯上,那就亂了;丈夫對家庭沒有責任,我們看,「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個就是不順陰陽。
《太上感應篇》在對於男女的特質,中國字這麼多,就挑兩個字來詮釋男女的特質,用得很有義理、很有味道。男人,「忠良」。「忠」,盡忠、忠誠,盡心盡力這是忠。一個男人對父母、對妻兒都是盡心盡力,他是多麼可靠、可以依賴的人。男人沒有忠誠、沒有責任感,是不可靠的。「良」,善良,做什麼事情都對得起良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才是大丈夫,所以男人屬陽剛。
「女不柔順」,女人是陰柔之美。女人假如不柔、不順,這個家庭的氣氛就很緊張了。一個女人脾氣大,孩子從小都是在壓抑當中成長,人格不可能會健康。由於女子的柔順,可以調和家庭很多的氣氛。因為一家人住在一起,就好像舌頭跟牙齒這麼近,難免都會咬傷,家人難免有所摩擦,這個時候女子柔順,可以化解、調和很多的這些小矛盾,就不會激化。可是女子假如太剛強,又很強勢的時候,那沒事都變有事,小事可能都變成大事了。所以這個「順陰陽」,這些理也要讓人明白。
男人表天,庇蔭全家,有他在,不怕天塌下來。所以父親給我們的感覺,很有安全感,我們對未來都不會有擔心。假如一個父親沒有責任感,都不去工作,我看他的孩子每天都過得很痛苦,甚至都沒有自尊心了。每一次要交什麼錢都拿不出來,孩子頭都低低的。所以父親給人安全感。母親是坤,就像大地一樣包容,孕育著家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人。
所以「明教化者也」。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這個都是學儒之人、學中華文化之人,都應該隨緣、隨分、隨力去做的事情。
「祖述堯舜」,堯舜的智慧、教誨我們要承傳;堯舜為人民、為後世子孫著想的這一顆仁愛之心,我們也要效法。所以「聖人有憂之」,敷以五教。擔憂後世的人,才把契安排來做司徒,然後把這個倫理的教化普及於天下,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了四、五千年。「憲章文武」,「憲章」就是效法、取法周文王、周武王他們的德行風範,以至於他們的這些教誨,都把它傳承下來,更重要的把它彰顯、把它力行、把它做到,這個就是在弘道了。『宗師仲尼』,他們效法孔子,並以孔子為老師,叫「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我們看到這一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可以了解到,儒家很重視文化的承傳。文化靠師道承傳,我們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孔老夫子,這個是一脈相承的道統。
而他們是用什麼態度,在把文化傳下去呢?我們以夫子為最好的榜樣。夫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對老祖宗的教誨非常佩服,決定沒有傲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沒有懷疑,完全相信老祖宗講的是真理,才能傳那麼久。「好古」那個「好」,就是決定沒有一分一秒浪費掉,一有時間趕緊學習。我們看夫子到晚年都是這個態度。「韋編三絕」,夫子學習《易經》,《易經》的經書是牛皮帶捆起來的,夫子好學到這個牛皮帶斷了三次,可見夫子翻閱經書的次數太多了。聖人尚如此好學、如此謙卑,我們後人程度不如夫子,更要學習他的態度。
現在人對於老祖宗的教誨還不夠深入,就常常有自己的創造發明,很可能自己悟的偏離了經典、偏離了聖賢的精神。所以還是要效法夫子的精神,要述而不作,不能自己有什麼創新的看法,就講給別人聽。假如所悟的跟經教不相應,可能就誤人子弟、可能就斷人慧命了。
我們看夫子謹言、慎行,夫子在談話過程當中,都是述而不作的。從《孝經》我們去體會,夫子講一段道理,最後都會把相應的經句舉出來。比方「天子章」:「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最後「《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這是《尚書》的教誨。「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當一個國君的心境詮釋清楚之後,把《詩經》裡面相應的義理做總結,《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有闡述都跟義理相應,決定沒有自己的創造發明。所以世間好話、世間的真理,聖賢人說盡了,決定不能夠順著自己的意思而偏離了經典,要依法,不能依人。「離經一字,便是魔說」,離開了經典自己去創造發明,很可能就偏離掉了。所以師承,承先啟後,對於整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段表達出來的師承精神,也是我們承傳文化當中必須要非常重視的。假如我們忽略了這些關鍵,好心弘揚文化,最後可能變成誤導別人就不好了。
就好像民國初年,很多曾經讀過聖賢書的人,他沒有能理解到師承的重要,他還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慢慢的人家都看不懂文言文了。他是受益於文言文的人,最後卻反對文言文,這個就是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偏離了文化的精神,這樣雖然有影響力,卻造了很大的罪業。所以「宗師仲尼」,學習孔老夫子最重要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以重其言』,「重」就是非常崇尚,「言」就是教誨,崇尚古聖先王一脈相承的道統,「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以道作為學問的最高境界。這個最高境界,夫子講「從心所欲不逾矩」,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完全跟本有的明德、性德相應。在《易經》裡面也講到這個境界:「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他契入道了,道法自然,契入道之後都是順性德而為,性德是真誠,可以感通一切萬物。所以儒家修道都是往這個方向、目標在邁進,其實就是恢復真心、恢復性德。
接著我們看兩百二十四句,我們先把經句念一下: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這是講到道家的源流,道家學派『蓋出於史官』,應當是由史官演化而來的。既然是史官,他對整個歷史這些成敗、存亡、禍福,都從歷史當中體會得很深,所以『歷紀』,就是道家的著作記載歷代成敗、存亡、禍福的道理。而且『秉要執本』,「秉要執本」就是能抓住綱領,抓住根本,這個綱領、根本,應該是對於持家、治國,都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
我們看到這個成敗、存亡、禍福,其實都是每個人最關心的。怎麼做呢?接下來經文有提到了,『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因為從整個歷史當中了解到,比方李商隱在「詠史」當中講的一段話:「歷覽前賢國與家」,所有的家族以至於國,它們的成敗在哪裡?成,因為勤儉;敗,因為奢侈。就總結出來成敗的關鍵,在於勤勞、節儉,而不能夠奢侈。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唐太宗先生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興替就是成敗、存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身邊正直的人勸我們,我們肯聽,對自己的得失能夠了解,進而去改善。
我們剛剛講到,既然奢侈,國家會敗;勤儉,國家會興。這個奢侈就是因為縱欲。人能夠寡慾,那當然就不可能招災禍了。所以「清虛」,清淨、虛無,這個就是無欲,把慾望能夠節制,能夠慢慢放下慾望來「自守」,那當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節操、德行。所以欲不可縱,樂不可極,樂極就生悲了。縱欲,人的靈性就不斷的沉淪,所以「無欲則剛」。有欲則抵不了誘惑,名節、操守就沒有辦法保持了,所以「清虛以自守」。其實人只要明白了,萬物之靈應該恢復性德,不應該做慾望的奴隸,他就非常願意往清淨無欲的方向去努力了。
一般人他慾望很低,別人還會笑他,「你真不會過日子,真不會過生活,不然你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這種說法很多。「寧可吃得撐死,也不願餓死」,很多這種說法。其實已經明白人生的意義是靈性的提升,是智慧、德行的提升,而不是享樂、縱欲,他就會守得非常的自在,「人不知而不慍」。「卑弱以自持」,謙卑、柔弱以自我剋制。「謙卑」,謙卦六爻皆吉;柔弱能勝剛強,柔能克剛。以這個謙卑柔弱,來自我剋制習氣。剛強、傲慢也都是我們不容易克服的習氣。
『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這是君王,「南面」是因為君王在北面,他向著南方;我們臣子向北面,是禮拜君王的方向。所以這個「南面」指的是,他是統領國家的君王。「之術」,就是他整個治國的方法,都在「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這個精神具體舉到了堯王,堯的自我約束,『合於堯之克讓』,「克」就是自我節制,「讓」是懂得禮讓,不爭了。
其實懂得自我剋制的人,才是真正自愛的人;不懂得自我剋制,放縱了慾望,自己變成慾望的奴隸,那是不自愛了。所以幾個人懂愛呢?能自愛的人才能愛人,不能自愛焉可愛人?所以沒有經典,坦白講我們也不懂自愛。我們看到現在年輕人的身體愈來愈糟,他就是享樂,吃不正常,睡覺不正常,生活不正常,他們覺得是讓自己快樂,事實上是在摧殘自己。
所以「堯之克讓」,這是自愛,這也是懂得愛人;而且他是領導者,又做出好的榜樣,這是真正的慈愛。因為對於臣民的影響,最深遠的還是以身作則。我們下一篇「愛民」就有堯帝的風範,記載得滿仔細的。
像夏朝的開國君王大禹,他也是「克讓」做得非常好。您看他這個「克」,節制自己的嗜欲,飲食很簡單,不浪費,把省下來的錢能夠好好的供養、祭祀祖先,那必得祖先庇蔭,因為他孝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他平常在家穿的衣服也很簡約,不奢張(不奢侈、鋪張),但是省下來的錢用在他自己面對群臣,面對重要場合,他表達對臣民的尊重,所以禮服都非常的隆重,穿得非常正式、莊嚴。這是落實對人的尊重,而重視整個禮儀、禮服,那當下每一個重要的慶典,都也是很成功的教化,攝受人心。然後「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他自己住的房子也很簡陋,但是把省下來的錢,去協助人民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好,老百姓就有飯吃,他住差一點,他心裡歡喜,這是克制了自己的享樂、慾望。「讓」,謙卑,禮讓。大禹也是把皇位讓出去,但是老百姓捨不得,又去找他的兒子啟,所以才有夏朝。其實大禹是把皇位讓給益的,這些聖王確實是沒有私心。
『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嗛嗛』。整個「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這樣的治國態度跟堯的「克讓」,還有《易經》的謙卑、謙退相互吻合了。而且『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這個「謙卦」,有四個益處,在《易經》當中有詮釋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天道虧盈而益謙」,就好像月亮滿月,它已經滿了就要損,就開始從滿月減損,這從天道當中對於滿,是虧的;對於謙的,是助長它的。大地就像水,這個地方已經滿了,它就溢到其他的地方,所以「變盈」,「盈」是盈滿,流向虛的地方,所以「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看到傲慢自滿的人,都會很生氣,所以「害盈而福謙」,降福於謙卑的人,幫助謙卑的人,所以一個人謙虛,天地鬼神都保佑;在人與人當中,「人道惡盈」,討厭自滿、傲慢的人。所以曾國藩先生說,「討人厭,敗在一個驕字」,驕傲,走到哪人家都討厭。所以「人道惡盈而好謙」,喜好跟謙虛的人交朋友,一起合作。
『此其所長也』,這是道家所崇尚的。道家始祖老子(李耳),老子有講到,他有「三寶」:一慈,二儉,三者不敢為天下先。老子把勤儉、把謙退做出表率,就讓學習的人能夠守住節儉跟謙退,那他就是有福報的人,就是可以生存、可以成就的人。但違背了這個原則,可能就要敗、就要亡、就要有禍了。所以聖賢人,包含為人父母,真正慈愛,表現在教化孩子,或者教化他人,把最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觀,能夠把他們引導正確。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成為慾望的奴隸了,那是父母寵愛,不清楚應該教他們謙卑、節儉。所以「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懂了道理了,本來可以把孩子教成聖賢;結果不明白道理,反而愛護孩子,讓他靈性愈來愈墮落,這是非常可悲,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
所以為人父母、為人領導、為人老師,首先要自己深入經藏,用智慧來教化孩子、學生,教化下屬才對。所以教化首重自我的教育,得自己先覺悟,得自己先明白人生正確的方向、正確的價值在哪,自然「先覺覺後覺」,這都是儒家特別重視的修學的次第。
道家的三寶:一慈,二儉(節儉),三不敢為天下先,這個就是謙卑。道家這個「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三寶,真正能落在每個人的心中,用這樣去處事待人,其實天下的問題、衝突,也跟著迎刃而解了。所以儒、道的教誨,都是這個世間的至寶、最可貴的寶。
所以儒家、道家、還有佛家,佛家的教誨,雖然是三千年左右在周朝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差不多東漢明帝時傳到中國來,將近兩千年,也教化了神州大地的百姓,而且跟儒家、道家融成一體。佛家的教化,它的範圍是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都包含在其中,所以儒釋道關係非常密切,密不可分。而三教聖人都是犧牲奉獻,像釋迦牟尼佛從事教化工作四十九年不中斷,每一天講經八個小時,這在全世界可能找不到這麼用功的老師了,釋迦牟尼佛也是所有教育界的榜樣。而且他確實是無私奉獻,不收一分學費的,完全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尤其儒釋道的聖人,他們都是身教,自己做到了才教育別人,所以學生非常佩服,都不懷疑,依教奉行。
所以三教聖人的風範也提醒我們,為人君、為人父母、為人老師,這個身教是最重要的。身教要做得好,要重視實修,實實在在修正自己的習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個決定不是一蹴可幾,都要不斷的突破自己,不斷的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可能才能把一個壞習氣給調伏了。比方說貪的習氣,比方說瞋恨、情緒化的習氣,這個都要下真功夫才行。真功夫要下到什麼情況?要死都不怕,就怕這些貪瞋痴的念頭起來;寧肯碎骨粉身,都不能讓這些邪念起來。人有這樣的決心意志,就能伏得住邪念,因為正念能提起來,邪念就煙消雲散。所以道業的下手處,還在起心動念。《了凡四訓》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只要我們發現自己念頭不對,趕緊提起正念就對了,不能又懊惱、又沮喪,那又是妄念相續了。
「教化」之後第六個綱,「為政」的重要綱領是「禮樂」的教化。禮樂教化這個部分,李越老師,她從事傳統文化這九年多,主要都是講「禮」的部分。所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她也很有使命,對禮樂教化特別重視,也特別用心去深入,所以這個部分的經句,就請李越老師跟大家來分享她學習的心得。
在這個「禮樂」的部分,最近剛好在跟大家課程的分享,對於兩百三十一句,自己深深體會禮樂教化的重要,以至於深深感悟到,我們的古聖先王通達人性,這個是聖人才能通達人性。實實在在講,我們一般的人,連自己都不能很好的了解,更何況說去通達人性呢?所以制禮作樂都是聖人做的事情。結果我們後世的人很狂妄,不懂得禮樂教化的深意,還批評,這個一批評就誤導了廣大的人民,結果這一、兩百年都忽略了禮教,所以天下大亂。
你看家庭裡面的衝突何其多,假如有禮教,父慈子孝,孩子都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是「兄道友,弟道恭」;都是「長者坐,命乃坐」,長者來了必起立;都有這樣孝敬的心,怎麼可能現在的家庭會變成這樣?所以禮教就好像防患洪水氾濫的堤壩。你把堤壩撤掉了,洪水焉有不氾濫的?我們把禮教去掉了,人的慾望哪有不放縱的道理?所以這個時代我們必須深深反思,靜下心來深入老祖宗這些教誨,才能明白他深謀遠慮、防微杜漸的教育智慧。
我們看到這兩百三十一句: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
締結兩姓交好的禮儀。在整個結婚的過程,每個環節它都有很深的意義在其中,可以促成兩個姓氏融為一家人。對上來講:
【上以事宗廟。】
婚姻是承先啟後,要把祖宗的家道、家業、家學、家規,傳承下來。所以是對上來說,奉事宗廟,祭祀祖先。
【而下以繼後世也。】
對下來說,傳宗接代,繼承香火,把下一代培養成好兒孫,讓孝道、讓家道代代承傳下去。
【故君子重之。】
君子非常重視婚禮。其實想到師長當時候在澳洲,去參加昆士蘭大學他們辦的研討會,就是在研究怎麼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安定和平。師長當時候就講了,要化解衝突,首先要把衝突的根源找到,就像大夫治病,你得把病根找到,才能對症下藥。沒把病根找到,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可能徒勞無功。就像聯合國開會開了三十多年,世界還是愈來愈亂。這些和平工作者,他們的存心也很可貴,但是假如沒有找到病根,那很可能無功而返,甚至於連他們都有可能,做到信心都受到動搖。所以當時候師父這麼一講,這些專家也覺得有道理。
師長就點出來:衝突的根在家庭,因為夫妻不和,離婚率太高了。孩子從小就看著父母,父母的處事待人的態度他們就學會了。夫妻衝突了,那孩子學到的是什麼?學到的是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包容,哪有他出去會跟人可以和睦相處的道理呢?但是假如夫婦和樂、互相尊重、互相感恩、互相體貼,那孩子不就學到怎麼去愛人嘛!所以《中庸》講「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一個家庭,夫婦是核心。
所以接下來,這些句子就彰顯這一點,因為有夫婦的結合才有父子、才有兄弟。夫婦不和,父子怎麼親呢?兄弟怎麼和睦呢?再推演開來,父子都衝突了,君臣怎麼會和睦呢?一個人「事親孝」,忠才能「移於君」,所以父子不和了,君臣一定衝突。父子為什麼不和呢?夫婦沒有和睦,那病根不就找到了。
為什麼幾千年來,夫婦沒有在講離婚的?可是為什麼在我們這幾十年,離婚率快速增長?有些大的城市離婚率都快接近一半了,就是結婚的人有一半是離婚的,這個是社會動亂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可是以前為什麼可以和,現在為什麼不能和?老祖宗通達人性啊!這個人性的變化在哪裡?經文裡講了:
【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
男女的職責有區別,男主外,女主內。男人扛起物質的重擔、經濟的重擔;女子扛起孝順公婆、教育兒女、祭祀祖宗的重擔。那先生一想,我就是有太太,我才無後顧之憂,能孝順我的父母,又把家、把孩子照顧得這麼好,對妻子那深深的感激,她是我傳宗接代的恩人;那太太一想,先生在外,面對這麼多的挑戰,承受這麼多的壓力,有先生才讓這個家能衣食無憂,才過得上安定、幸福的日子,打從內心感謝丈夫。所以男女有別,分工合作,不分彼此,互相感恩,延伸出什麼?夫婦有情義、有道義。夫婦有情義、有道義,都把它演出來了:
【而後父子有親。】
孩子都學到道義,怎麼父子會不親呢?那父子有親了,人就懂得知恩報恩,他到社會上去就尊重領導人、尊重國家元首。
【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
所以婚禮是禮的大根大本,也是社會安定的大根大本。現在把婚姻當作兒戲,早上結婚,下午就離婚了。不是一種責任的結合,是慾望的結合,婚姻的基礎很薄弱,隨時都有可能會傾覆。
這個『男女有別』,就把整個家庭裡最重要的兩個職責,夫婦分工了。可是現在女子都要出去賺錢,跟丈夫一樣都出去賺錢,孩子沒人照顧了,爸爸媽媽沒人孝養了,現在下一代的教育反而是僕人在教,那下一代的素質就往下降了。夫妻之間回到家裡,你賺錢,我也賺錢,光是去煮個飯、燒個水,可能夫妻都會吵架,那怎麼會「夫婦有義」呢?所以「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這些義理、這些做法對人性的影響,對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值得冷靜下來好好的去體會了。
推薦閱讀:
※如何運用反布朗運動法則來治療拖延症?
※不可匿名的問題回答
※高大上的GIF當然自己做啦!相見恨晚的電腦端GIF製作軟體推薦
※小姐姐你日子過得像風乾的閑魚
※霸皇紀有哪些硬傷?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