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對於佛教徒的四大功能
觀像念佛(資料圖)
文:曲世宇
所謂觀像念佛,外在看來就是觀看阿彌陀佛彩繪、塑造之像,目不轉睛。
觀像念佛之起源
凈土宗祖師蓮池大師曾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佛教理論及修持方法,都源自佛陀,載錄在三藏中,若三藏所無,則為後人偽造,不堪佛教徒學習和修持。
觀像念佛之法門,乃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八卷中首度提出:「然念佛一門,修行之要津,攝心之關鍵……然念佛不同,總有四種:一、稱名念,二、觀像念,三、觀想念,四、實相念。觀像念,謂觀如來塑畫等像,如《大寶積經》說:佛本因中,為大精進菩薩,因見比丘畫佛形像,發心出家。持畫像入山觀察,觀察此畫像不異如來,成就五通,得普光三昧,見十方佛等。」
圭峰宗密大師認為,觀像念佛法門源出《大寶積經》:「爾時,有一比丘於白迭上畫如來像,眾彩莊嚴,悉皆具足,持至大精進菩薩所。大精進菩薩見此畫像,心大歡喜……不食七日,光明暉悅,顏色不變,唯心憶念正遍知身,一切諸天散花供養……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菩薩如是觀如來身,結跏趺坐,經於日月,成就五通……如是觀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見十方阿僧祇佛,聞佛說法。」
觀像念佛的具體修持方法,就是在面前放置若繪若塑之阿彌陀佛形象,定睛專視,然後思考抉擇畫像本質,觀修此像之真實含義為但有假名之緣起,並非自性實有。這就是觀像念佛。
很多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但佛教中的各種佛像並非崇拜之偶像,製作佛像有幾重意義:一是讓人見到佛像心生景仰,從而植下福德種子;二是見到佛像後,便會觸景生情,憶念佛陀的功德及恩德;三是作為眾生修習禪定觀想的對象;四是令人以智慧觀察佛像的本質,從而獲得佛法的證悟。觀像念佛即屬於後者之功能。
觀像念佛之辨析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圭峰宗密大師把這種觀像念佛單獨作為一種念佛的修持方法,因為從所述修法及來源《大寶積經》所述內容來看,觀像念佛其實屬於觀修諸法的本質——緣起性空,只不過是以佛像作為例子而已,這與實相念佛並無本質的區別——都是以諸法的勝義諦本質空性實相作為主要修持內容。
也有很多人將觀像念佛理解為眼觀阿彌陀佛像,口誦阿彌陀佛名號,因阿彌陀佛像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隨身攜帶,因此將此法門列為不能隨時隨地修持之法,而將之拒之門外。這是由於兩點誤解所引生的錯誤觀念:
1.他們誤解觀像念佛就是通過眼觀佛像獲得一心不亂的方法。按照佛教傳統詮釋來說,獲得一心不亂是意識的功能,無論以任何事物作為專註的所緣對象,必定都是在意識中現起的概念或影像,並不是眼睛、耳朵等五種感官的對境。單純以眼睛注視、耳朵諦聽,是無法獲得一心不亂的內心專註能力的,這點在大小乘佛教哲學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2.他們誤解觀像念佛就是一種攝心的方法。在《大寶積經》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觀像念佛,其實就是以佛像為例,來對諸法本質和真相進行辨析修持的一種觀空修法。單純從大乘顯教來說,以佛像為例觀修空性和以石頭為例觀修空性,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這都是單純的成就佛陀法身——智慧資糧資糧的修持方式。只有在大乘金剛乘中的觀修佛身,才具有兼修佛陀法身報身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筆者看來,觀像念佛和實相念佛同屬一體,都是修持空性智慧的方法。不過觀像念佛是就其中的一種觀修方式而安立,而實相念佛則是總論修法。依照性質來劃分的話,觀像念佛並不能單獨作為一種凈土宗的修持方式,且在《大寶積經》原文中,這種觀像的修法,也並非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因此,雖然古德列出了四種念佛的修持分類,但對於追求往生凈土的凈土宗行人來說,能夠具體下手修持的只有《觀無量壽佛經》中說闡述的觀想念佛和持名念佛二種。
假名與緣起
《大寶積經》中說:「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這是修持觀像念佛獲得的最終認識,如果是概念上的認知就代表著通達了中觀正見;若是實證,則進入大乘初地。認識到諸法無非假名存在,是中觀哲學的最高境界。
諸法緣起而有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但佛教內部四家哲學緣起的認識程度有深淺之別,中觀應成派將緣起分為三種:因果緣起、相依緣起和假名緣起,而假名緣起則是最深邃的哲學思想。
因果緣起:所謂緣起,即因緣所生之意,因果緣起是指事物的存在都有相應的因果關係,這種因果關係的存在,就是因果緣起。但這種緣起只適用於有因果關係的事物,比如種子和苗芽、果實,造業與業報等,因此這種緣起關係只是詮釋了一部分事物的存在狀態。
相依緣起:一種事物的存在,必須依賴其他事物的支撐,這種相互依存的存在,叫相依緣起。這種緣起適用的範圍就比較廣泛,可以適用於一切有為法。比如生滅、來去、高低、部分和整體等,去掉任何一方,另一方都無法單獨存在,這種事物間的相依關係,稱為相依緣起。
假名緣起:認為一切存在都沒有獨立的自性,惟是依靠人們觀念的假名安立,稱為假名緣起。不但適用於有為法,而且也適用於無為法,這是一種適用一切存在的緣起法則。但經文中提到的「名字」(即假名)並非單指語言文字,從外在表述來說,就是語言文字,從內在思維來說,就是人們的世俗認知觀念。
在假名緣起的認知思想下,佛陀、涅槃等無為法也都是緣起的存在,並沒有獨立的自性,因此他們也都是性空的。空性正見本是破除一切執著的利器,但若執著空性本身是實有,則無異水中起火,無葯可治。現在有些人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典型不了知二諦的謬論。從邏輯上來說,因果也在萬法之中,如果萬法皆空,豈有萬法內之某一法不空的道理呢?若從法義而言,在世俗諦層面,萬法都是假名的存在。這種世俗諦範疇內的存在,是世俗認知下的真實存在,並非如龜毛兔角的虛無。「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句話,其實還是建立在「空就是不存在」的虛無斷滅觀念上的斷見產物。
騰訊佛學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隱僧連載——29
※我的父母覺得我信佛教 不殺生就是一種迷信,說我走火入魔,並阻止我去看佛經,我該怎麼做?
※龍樹菩薩與大乘佛教的發展作用是什麼呢?
※念珠的來歷、價格是否影響念佛持咒的質量?
※因苦生佛,佛苦共生,無苦無佛,滅苦既滅佛,何解?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