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蛇的經濟價值和人工養殖

   

蛇的經濟價值和人工養殖

中國特種養殖網  來源: 中國養殖技術網   農業aishuzhai 收錄於2011-03-26          第一節 蛇的生物學特性與蛇種          一、蛇的經濟價值 蛇是經濟價值很高的特種經濟動物,其皮、肉、血、膽、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藥用價值。特別是蛇毒是目前國內外極為短缺的動物性藥材,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液體黃金"其價格比黃金貴幾十倍,供不應求。蛇產品具有多種綜合性用途,主要表現以下幾點。         1.蛇蛻 是蛇類蛻下的皮殼。中藥稱"龍衣"除冬眠期外均可收集入葯。具有祛風、明目、解毒、殺蟲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各種頑固性疾病,如疥瘡、腫毒和帶狀皰疹等。        2.蛇膽 中醫學認為,蛇膽具有行氣化痰、搜風祛濕、清肝明目,平膽熄風的功用。可治療急性和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還能治療風濕痛、小兒驚風、老人中風等多種疾病。        3.蛇血 我國南方有些地區群眾素有飲鮮蛇血的習慣,除治療關節痹痛和變形外,還有"升白"作用。        4.蛇內臟 主要用於治療肺結核,有些地區的群眾也用薪蛇(尖吻蛇)睾丸治療梅毒病。         5.蛇毒 蛇毒製劑可治療癌腫、各種神經痛、小兒麻痹及其後遺症、椎體外神經麻痹和血友病等。        6.蛇油 多用於治療凍瘡、燙傷、慢性濕疹等。         7.蛇乾和蛇肉 具有祛風解毒、鎮靜止痛的功能,能治療風濕脾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此外兩廣、港澳地區人們有喜食鮮蛇肉的習慣;蛇皮還能制樂器琴膜和鼓皮等。          二、生物學特徵 蛇類是冷血變溫的爬行動物。所調查,我國現有蛇185種之多,其中毒蛇51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區。        (一) 蛇的形態蛇,俗稱"長蟲",身體細長,圓筒形,全身被覆鱗片,四肢已消失退化。全身可分為頭部,軀幹部和尾部。頭後到肛門前稱軀幹部,肛門以後稱尾部。頭部較扁平,軀幹較長,尾部細長如鞭或側扁而短或呈短柱狀。頭部有鼻孔一對,位於吻端兩側,只有呼吸作用。眼一對,無上下眼臉和瞬膜,只覆蓋一層透明膜。無耳孔和鼓膜,但具有發達的內耳及聽骨,對地表振動聲極為敏感。舌雖沒有味覺功能,但靠頻繁的收縮能把空氣中的種化學分子粘附在舌面上,送進位於口腔頂部的鋤鼻器,從而產生嗅覺。 此外,尖吻蝮與蝮蛇還有頰窩,它對環境溫度的微弱變化能產生靈敏反應,因此頰窩又稱熱感受器,這對夜間捕食有重要作用。有頰窩的蛇,在夜間有撲火的習性。因此,在夜間用明火照明時要十分小心。 蛇牙有毒牙與無毒牙之分。無毒牙呈錐狀,且稍向內側彎曲;毒牙形狀差異較大,表面有溝或中間空心。毒牙又分管牙和溝牙兩種,管牙似羊角狀,一對,能活動,內有管道。如蝮蛇、類吻蝮、竹葉青蛇。溝牙一般較小,呈圓錐狀,2~4枚,不能活動,不易看清,在牙的前面有流通毒液的縱溝。溝牙的著生位置不同。若著生於頜骨前端,又稱前溝牙類,如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若著生於上頜骨後端,稱後溝牙類,如泥蛇、水泡蛇等。毒牙的上端與毒腺相接,下端與外界相通。毒腺由唾液腺衍變而成,位於頭部兩側,口角上方,其形狀大小因蛇種而異。毒腺外麵包一層強韌的白色結締組織,前端有一組長管道與毒牙基部相通。由於毒腺表面肌肉的收縮,毒液便可以從毒腺中擠出,經過毒牙的管、溝注入捕獲物, 蛇類依其無毒牙和毒腺,可分為無毒蛇與有毒蛇兩大類。目前人工養殖的多為有毒蛇。它們主要區別見表2-2所示。        (二) 生活習性 蛇類喜歡棲息在溫度適宜,距水源較近、食物豐富,捕食方便、易於隱身的環境中生存。多在墳丘、石縫、老鼠或田鼠遺棄的洞穴棲息。對周圍環境溫度極為敏感,溫度在20~30℃條件下,蛇活動極為頻繁;13℃以下尋找溫暖處冬眠:30℃以上常到陰涼處棲息或到水中洗澡。若環境溫度-5℃以下或45℃以上,蛇類1小時之內就會死亡,此外,蛇類還怕風怕雨,大風天或下大雨天蛇幾乎不出洞。        (三) 食性蛇為肉食性動物。主要捕獲"活食",如蚌類、鼠類、泥鰍、黃鱔、鳥類、蚯蚓、昆蟲等。蛇食量很大,一次性可吞食自身重兩倍的食物,一次飽餐後可以10天乃至半個月以上不進食,7~9月是蛇捕食頻繁期,5月與10月是旺食期,這與進入繁殖期與體內蓄積營養越冬有關。 1.頭部2.毒牙及毒腺3.蛇身 體態班紋色澤肛門到尾部形狀4.尾5.活動狀態6.性情 毒蛇頭部是三角形者多,橢圓形多少毒牙多為1對,毒腺也多為1 對(有的3~4對毒牙)精短,體態不勻稱鮮艷者多 突然變細短而鈍,或側扁常卷出,爬行慢,安穩不驚凶 猛 無毒蛇頭部呈橢圓形者多三角形者少無毒牙,僅有鋸齒形小牙體態勻稱不鮮艷者多逐漸變細長而尖細多不卷屈,爬行快、易 驚 恐不兇猛張大至130度,能蠶食比自己頭大幾倍的食物,如鼠類、水禽蛋等。蛇的消化能力與耐飢能力很強,被其吞食的鼠類,鳥類等除毛外,連骨頭都能消化掉。在有水無食情況下,幾個月甚至半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但無水無食耐飢時間大大縮短。        (四)活動規律蛇的活動規律因其種類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有的喜歡白天活動覓食品店,如眼鏡蛇、眼鏡王蛇等稱為晝行性蛇類;有的晝伏夜出,如金環蛇、銀環蛇、白天怕強光,喜歡夜間出來活動覓食品店,為夜行性蛇類;尖吻蝮、蝮蛇喜歡在弱光下活動,常在早晚和陰天出來覓食,稱晨昏性蛇類。 蛇類活動又隨季節變化而有差異。每年3月中旬(驚蟄至清明),由冬眠轉為復甦,反應遲鈍,動作緩慢,是捕蛇的好季節。4~5(清明至小滿),活動增強,四處覓食,是蛻皮交配的季節。但爬行速度較慢,是捕蛇的極好季節。6月份(小滿至夏至之前),活動頻繁,經常外出覓食,飲水或洗澡。7~8月份(小暑至處暑前),是氣溫最高的月份,多數早晚和夜間出來活動覓食。9~10月(白露至霜降前),又是活動較頻繁的季節,通過大量捕食來增加體內營養的貯備,為冬季禦寒或冬眠打下基礎。11月(霜降)以後,當氣溫下降至13℃以下時,蛇類陸續進洞冬眠。        (五)冬眠 由於各地氣溫不同,進入冬眠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加之性別與年齡不同,進入冬眠早晚也有差異。同一品種蛇,雌性較雄蛇先進入冬眠,成年較幼蛇先冬眠。蛇類的冬眠場院所,一般都在凍土層以下乾燥無水的洞穴或岩石縫中。有獨自冬眠的,也有雌、雄同穴的,還有三五條或數十條群居的。群居的由於保溫和維持蛇體濕潤,對提高成活與繁殖均有益處。         三、人工養殖的主要蛇種         (一)主要經濟毒蛇          1、銀環蛇 俗稱寸白蛇、48節、金錢白花蛇、銀包鐵等,是當前主要人工養殖的蛇種。由於其主要產品為7日齡的幼蛇,經過加工之後入葯,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其頭部略呈橢圓形,背鱗通身15行,脊鱗(背脊正中的一行)擴大呈六角形,體背具有黑白相間的橫紋,一般黑色橫紋較寬,白色橫紋較窄。腹部白色,尾部細長,體長1~1.5米。棲息於平原、宅舍與丘陵地帶的近水處。性情兇猛,毒性劇烈,毒型以神經毒為主。被咬傷後,傷口處不紅、不腫、不痛,僅有稍癢輕微麻木感。主要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           2、金環蛇 俗稱黃金甲、鐵包金、金腳帶,是與銀環蛇相類似的劇毒蛇。其形態特徵是,體軀粗大,通身有黑黃相間的環紋,黑環與黃環接近等寬,寬大的環紋圍繞背腹面一周。背脊隆起時呈明顯的棱脊。尾舟呈三角形,末端扁而圓滿鈍。背鱗通身15行有別於其他無毒蛇。金環蛇主要棲息于山地、丘陵近水處或潮濕地帶。金環蛇、眼鏡蛇與灰鼠蛇合稱為"三蛇",是著名食用蛇種。所謂"三蛇藥酒"就是用這三種蛇浸酒製成的。"三蛇膽"是中成藥原料。該蛇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區。         3、眼鏡蛇 俗稱扁頸蛇、飯剷頭、吹風蛇等。體前暗褐色或棕褐色,常伴有均勻相間的白色細橫紋,因頸部有一對白色眼鏡狀環狀紋顯露而得名眼鏡蛇。當被激怒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膨大,並發出"呼呼"聲音,有時甚至噴出毒液,一般體長1~1.5米,最長的可達2米以上。食性廣泛,為卵生。毒型為混合毒。常棲息于山地、丘陵、墳堆、灌木林或山腳水邊處。分布地區同前兩種。         4、眼鏡王蛇 俗稱大扁頸蛇、大眼鏡蛇、過山風等。頸部扁平膨大、前半身可豎立,與眼鏡蛇相似。但有別於眼鏡蛇地方是,體軀長可達2~3米,最長達6米左右。頸部無眼鏡狀環紋,只有"∧"形斑紋,頭背顱頂鱗之後多一對大形的枕鱗。由於局部體鱗邊緣色黑,使身體形成黑色波紋狀橫紋,體軀後半部尤為明顯。卵生、白天活動,毒型為混合型。分布同銀環蛇。但該蛇量少。廣西的河池、百色和南寧地區的邊遠山區亦有一定數量分布。         5、尖吻蝮 俗稱蘄蛇、五步蛇、翹鼻蛇等。頭部呈明顯三角形,最突出的特徵是吻上翹。此外,體軀粗短,尾短而尖,尾尖最後一枚鱗片側扁尖長,俗稱"佛指甲"。背鱗具有強棱,背面深棕或棕褐色,體背中央有一行20多個方形大斑紋。體長1米左右,最長的2米以上,粗如細鋤杠。卵生,毒型為血循毒。白天常盤卷在岩洞中或陰涼的岩石上;喜歡在久晴的雨後活動。傍晚常棲息於水邊。主要分布於北緯25~31℃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省南部。         6.腹蛇 俗稱草上飛、七寸子、地扁蛇等。頭部略呈三角形,頭背有一深色"∧"形斑紋。體背從灰褐不等,有兩色深色圓斑,斑紋變異較大。尾粗短,體長0.4~0.9米。卵胎生;毒型為混合毒。蝮蛇是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毒蛇。除青藏高原、兩廣及雲貴地區外,均有分布。        (二)主要經濟無毒蛇:         1.王錦蛇 又稱為棱錦蛇、松花蛇、王字頭、菜花蛇、麻蛇、棱鱗錦蛇、王蛇、油菜花、黃蟒蛇、臭黃頜等。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主要分布在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等省區。 王錦蛇體形較大,體長一般170~190厘米,也有長達200厘米以上者。體重1~1.5千克。生活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區,活動於河邊、水塘旁、玉米地或干河溝內,亦偶爾可在樹上發現它們的蹤跡。王錦蛇行動迅速,性較兇猛。其頭部及體背鱗片的四周黑色,中央黃色,頭部前端具呈"王"字形的黑色花紋;體前半部具30條左右較明顯的黃色斜斑紋,至體後半部消失,僅在鱗片中央具油菜花瓣狀的黃斑,腹面黃色。一般來說,王錦蛇的幼蛇色斑片成體差別很大,幼體頭部無"王"字形斑紋,往往使人誤以為是其它種蛇。 王錦蛇卵生,每年7月左右產卵,每次產卵8~14枚,卵較大,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為30天左右。據觀察,王錦蛇產卵後盤伏在卵上,似有護卵行為。王錦蛇肛腺能發出一種奇臭,故有臭黃頜之稱。 王錦蛇為廣食性蛇,嗜食蛙類、鳥類與鳥蛋、蜥蜴、鼠類與蛇類。有人剖檢王錦蛇後發現,其食物中不僅有幼鳥、鳥蛋和小型鼠類,還發現有崇安斜鱗蛇、烙鐵頭和烏游蛇。食物匱乏時,王錦蛇甚至吃食自己的幼蛇,因此養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 王錦蛇肉可食用,皮可製成漂亮的工藝品。藥用主要為蛇蛻,有祛風、解毒、殺蟲、明目之功效,主治驚癇、疥癬、目翳等症。         2.百花錦蛇 百花錦蛇是兩廣地區的大型無毒蛇,當地又稱其為白花蛇、百花蛇、菊花蛇或花蛇。僅分布在我國的廣西和廣東兩省。百花錦蛇體長一般為160~190厘米,也有的可達210厘米以上。百花錦蛇生活在海拔50~300米之間的石山腳下、岩石縫穴之中,有時水溝或小河邊的亂石草叢中也有見,甚至也可以在居室內發現它們的蹤跡。此種蛇晝夜均較活躍,但以晚間8~10時最為活躍。百花錦蛇體色美麗,頭背赭紅色,唇部灰色,體背部灰綠色,具三行略呈三角形的深色大斑塊,兩側的班塊較不小。因其部分鱗片邊比是黃白色或白色,使整體略呈白花狀,故有白花蛇或花蛇之稱。 百花錦蛇為卵生,每年7月中下旬產卵,每次產卵6~14枚。 百花錦蛇嗜食鼠類,也食昆蟲、蜥蜴、鳥類和蛙類。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膽有祛風濕、除痰之功效,主治咳嗽、風濕病等症。蛇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能,可治療燙傷、凍傷等症。蛇脫具有殺蟲等功效,可治療疥瘡等原料之一,故而重要的經濟蛇類。          3.三索錦蛇 三索錦蛇又稱為三索線蛇。分布在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和廣西。三索錦蛇體長16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400克左右。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地帶,多見於土坡、田邊和路邊。三索錦蛇在受到驚擾激怒時,常側扁頸部,身體前部呈"S"作攻擊姿態。 三索錦蛇頭背部棕黃色或灰棕色,眼後及眼下共有3條放射狀黑線狀,枕部有一黑橫紋,體前部兩側各有3條黑縱紋,靠背中央的一條最粗大。 三索錦蛇卵生,一般在7月產卵,每次產卵4~8枚。 三索錦蛇嗜食鼠類、鳥類、蜥蜴和蛙類等,有時也食蚯蚓。 三索錦蛇肉味鮮美,是我國南方著名的食用蛇。其肉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痛、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症。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和百花錦蛇配伍,合稱"五蛇",是五蛇酒的原料之一。         4.灰鼠蛇 又稱為黃梢蛇、索蛇、過樹龍、上竹龍、黃肚龍等。該蛇分布在我國的雲南、貴州、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灰鼠蛇體長70~160厘米,體重300~500克,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和平原地帶,常活動於河谷、農田、路邊和河邊的草坡、灌木林下;也棲息於樹上,能在樹梢上爬行,有時盤在樹枝上,故而有"過樹龍"之名。雨後常在近水處活動,晝夜均活動。灰鼠蛇為無毒蛇,行動敏捷,性溫順,一般不主動襲擊人。據介紹,灰鼠蛇在被捉住時,具有斷尾逃逸的習性。 灰鼠蛇頭長圓,眼大。頭及體背棕灰色,每片鱗片的中央為黑褐色,各鱗前後綴連呈黑褐色的細縱紋。唇緣及腹部呈淡黃色,腹鱗兩端與體色相同,體後部及尾部鱗緣為黑色,呈細網狀花紋。 灰鼠蛇為卵生,每年5~6月產卵,每次產卵8~10枚。卵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為50天左右。灰鼠蛇嗜食蛙類、蜥蜴、鳥類及鼠類,也食鳥卵。人工飼養條件下,常以小白鼠作為食餌,每周投喂一次,平均每條次喂2~3隻小白鼠。 灰鼠蛇肉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麻痹、癱瘓等症。其去內臟後,為三蛇酒和五蛇酒的原料之一。其膽製成蛇膽酒、蛇膽陳皮、蛇膽川貝等中成藥,具有消痰止咳作用。灰鼠蛇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蛇類之一。          5.滑鼠蛇 又叫水律蛇,水南蛇等,主要分布在我的國西藏、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湘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東和海南。滑鼠蛇是我國所產無毒蛇中較大者,體長可達2米以上,體重一般為1~2千克。生活在平原、山區和丘陵地帶。白天常在近水地的地方活動。滑鼠蛇行動比較敏捷,性兇猛,性喜咬人。當捕捉它時,能迅速回頭,只有抓住靠近頭部30厘米之內時,才能使它不能回頭咬人。 滑鼠蛇頭背部黑褐色,唇鱗淡灰色,後緣黑色。腹鱗前段後緣及尾下鱗後緣為黑色。背部棕色,體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斑,至尾部形成黑色網狀紋。滑鼠蛇卵生,每年7~8月產卵,每次產卵6~11枚左右,卵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為60天左右。 滑鼠蛇嗜食蟾蜍、蛙類、蜥蜴、鳥卵和鼠類等,有時也食蛇類。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常以小白鼠作為餌料,每周投喂一次,每次每條投喂小白鼠4~5隻。 滑鼠蛇是著名的食用蛇,其肉富含蛋白質,且肉又較多而鮮美。據報道,廣州每年有成噸的滑鼠蛇上市供人們食用。滑鼠蛇的肉還可以供作葯作用,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等症。成體去內臟,為三蛇酒和五蛇酒的原料之一。其皮可制琴膜,也可以製成手包、錢包等工藝品。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蛇類之一。          6.烏梢蛇 烏梢蛇又叫做烏蛇、烏風蛇。分布在我國的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等省區。烏梢蛇體長150~250厘米,體重0.5~1.5千克。生活在平原、山區和丘陵的田野間,常常在路邊、農田附近或近水旁的草叢中活動。 烏梢蛇是無毒蛇,性較溫和,行動敏捷,但一般不主動襲擊人。烏梢蛇體背青灰褐色,各鱗片的邊緣黑褐色。背中央的兩行鱗片黃色或黃褐色,外側的兩行鱗片黑色,縱貫至尾。身體背方後半部黑色,腹面白色。烏梢蛇卵生,每年7~8月產卵,每次產卵6~14枚。卵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為30天左右。幼蛇出殼後,性情較兇猛,愛咬人。 烏梢蛇嗜食蛙類,也食魚類和晰蜴。 烏梢蛇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多製成蛇干出口。          第二節 毒蛇的飼養管理與繁殖技術          一、養蛇場所的種類與建造        (一) 蛇場養蛇蛇場也稱蛇園。場地選擇應考慮蛇種及其野生習性等,盡量模擬蛇種野生狀態下的生態環境,便於蛇覓食、蛻皮、交配等。如養尖吻蝮,宜選擇坐北朝南、樹多涼爽、靠近水源、環境僻靜的山邊建場;若養蝮蛇、銀環蛇應選擇地勢平坦、水源方便的平原、丘陵、果園、菜園等處建場。 蛇場四周修建0.8米以上,用水泥灌漿砌成,防止老鼠打洞、蛇從洞穴逃脫。根據飼養不同蛇種的情況,可用內牆隔成數個小格,不同種類的蛇分開飼養,有些蛇種尖吻蝮與蝮蛇可以混養。牆的所有內角均宜做成弧形。圍牆大門要設兩層,內門開向場內,外門開向場外,這樣既安全,又能防止蛇逃脫。也可不設門,人員利用活動梯進出蛇場。圍牆內的設施有蛇窩(房)、水池、水溝、飼料池、假山、亂石堆、活動場、產卵室和孵化室等。 蛇窩有不同形式,修建成墳丘式、地洞式均可。一般的蛇窩可用磚石砌成,或用瓦缸作壁,外面堆以泥土。蛇窩高與內徑長均為50厘米左右,頂上加蓋防雨,並便於觀察、取蛇和清掃。底層一部分深入地下,窩內鋪些砂土或乾草,要注意防水、通氣和保溫。每窩有兩個洞口,其中一個朝南面或東南方向,令蛇能自由出入,這樣規格的窩可容納中等大小的蛇10~20條。若是30平方米的蛇園,營建5個蛇窩,大約可飼養尖吻蝮30條或蝮蛇100條。另外,也可建成蛇房。例如修建一座長5米、寬4米、高1.2米總計24立方米的蛇房。先在四周砌成20厘米厚和1.2米高的土牆,房頂上蓋一塊厚水泥板,房內中央內留出一條通道,兩側用磚砌成許多小格;每個小格的規格為20×20×15厘米,每個小格與前後左右的鄰格相通。在總的通道出口處設一扇門,門的底部留幾個小洞,供蛇進出。這扇門平時關閉,起到擋風遮雨、保溫、保溫作用。打開門,飼養員可彎腰進去檢查。在蛇窩、蛇房邊設有水溝,水溝的兩端各通向飼料池與水池。水池飲水,必須保持水質的清潔衛生;飼料池經常放養一些黃鱔、泥鰍、青蛙和水草,並安裝黑光燈誘蟲,供青蛙和蛇捕食。蛇場的一側留一塊活動場,堆一假山或放些亂石,種植一些小灌木、雞眼草和匾蓄草,供蛇隱身、棲息、活動、交配等。此外,建一個產卵室與孵化室。         (二) 蛇箱養蛇 蛇箱可用木板製作,也可用磚石或水泥製作。其規格可大可小。一般認為1立方米體積可養1米長的蛇4~5條。一個暈箱只能養一個蛇種(雌、雄蛇可以合養)。蛇箱內壁要光滑,箱頂裝小孔鐵窗紗,再安裝一個推拉門。箱底中央固定一個短樹樁,供蛇蛻皮時蹭皮用。箱底再鋪層5~6厘米厚的砂土,箱底一角放置一個小水盤,供蛇飲水與調節濕度。蛇箱養蛇佔地少,簡單易行、便於觀察蛇的舉止行為等,但活動範圍小,不利於蛇的生長發育與繁殖。蛇箱飼養最好與小型蛇園飼養結合起來。利用蛇箱產卵、越冬及飼養幼蛇,平時將蛇養在園內。          二、飼養管理         1.食物與投餌 由於蛇種不同,對食物適口性不盡相同。每個蛇種對食物要求有一定選擇性。例如銀環蛇喜食黃鱔、泥鰍;眼鏡蛇喜食青蛙與其他小蛇;尖吻蝮愛吃蛙類、蟾蜍、蜥蜴、鼠類和鳥類;眼鏡王蛇喜食無毒蛇;滑鼠蛇喜食青蛙和蟾蜍;百花錦蛇喜食老鼠。應根據不同蛇種,結合當時當地飼料資源選擇食物,可通過捕、養、繁豐富食物來源。根據國外的經驗,把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鈣、鱗、礦物質等,鋪以維生素A、B2、調以適量水灌入腸衣,製成香腸,誘導蛇進食,為廣辟蛇的食物提供了借鑒。蛇的食量究竟有多大?目前還沒有完整資料,一般認為在活動期間,每月的食量接近自身的體重。一條體重500克以上的尖吻蝮,每月約喂餌料250~750克。餌料必須豐富多樣,這是養好蛇的關鍵所在。 在5~11月的活動期內,一般每半月投喂一次,或飼料池常備"活食",隨時吃、任意捕。多數蛇類對食物需求量最大的月份是5月、7月和10月。5月份是懷卵期,對營養要求高。7月份是產卵期,產完卵後身體虛弱,需大量進食滋補身體。10月份處於冬眠前夕,需蓄積營養禦寒和越冬。滿足這三個階段的營養需要是關係到養好蛇的大問題,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平時大不蛇應分開管理,免得出現大蛇吞食小蛇現象。投喂時間隨蛇種的活動規律而定,如金環蛇喜在夜間活動,應在晚間蛇出洞前,將餌料投在蛇窩附近,讓蛇容易找到。飼料以新鮮的"活食"為好,嚴禁喂變質的蛋類,及時清除腐敗的殘餌。          2.保護越冬過夏 蛇為變溫動物,當環境溫度低於13℃以下時,即進入休眠狀態。野生蛇類常因冬季嚴寒保溫條件差,有時越冬越冬死亡1/3~2/3。因此,越冬管理非常重要,是關係到養蛇成敗的大問題,越冬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工作。         (1)入冬前抓好蛇增膘複壯,讓蛇多吃、吃飽、吃好、體內沉積更多脂肪。不取或少取蛇毒。         (2)給蛇窩、蛇房加土加草,封閉窩房門洞,嚴防有賊風侵襲。         (3)群居過冬。把同種蛇十餘條、幾十條聚集在一起越冬,窩上蓋上較厚的土層和稻草、麥秸等保溫物,使蛇窩處於凍土層以下。群居越冬能使體溫提高1~2度。平時不要去驚動蛇群,讓蛇進入最佳冬眠狀態。         (4)窩房內放一盆清水,既可調節濕度,又可供蛇蘇醒時飲用。越冬環境的相對溫度維持在50%為宜。 採取上述綜合措施,外界氣溫在零下5℃以下的條件下,一般均能安全越冬。若氣溫更低,應進一步採取防寒保溫措施,在整個蛇窩房的頂部與四周覆蓋1~5米厚的土,或在通道上人工取暖,安置電暖氣或電熱爐等,但不宜使窩房溫度超過8℃以上,更不能使窩房的溫度驟然升高或下降,否則會使整個窩房中的蛇時而出蟄(蘇醒),時而入蟄(冬眠)而導致大量死亡。 此外,春回大地,蛇類復甦出洞的時候,也是容易死蛇的階段,特別注意防風、防寒、保溫,及時供給餌料和飲水。炎夏酷暑季節,外界氣溫超過35℃時,必須在蛇場內搭設計設蔭棚,洒水降溫。          3.幼蛇的飼養 仔蛇孵出後1~2個月,可將其飼養蛇箱、大水泥管或大缸內,蓋可用細孔鐵絲網製成,正面箱板最好用厚玻璃,便於觀察。底鋪泥砂、草皮、上面放些磚瓦,供幼蛇隱藏。蛇箱內放置溫度計,控制好溫度、濕度。再放一盆飲用人。仔蛇孵出10天左右開始第一次蛻皮。對孵出不久的幼蛇,灌喂生雞蛋、添加一定量鈣片和維生素A、D等混合餌料效果好,灌服工具可採用滴管或注射器。2個月齡後可繼續用蛇箱養,也可移到蛇園養。可投喂小蚯蚓、昆蟲、乳鼠、小泥鰍等飼料。 幼蛇死亡主要由於孵出後沒能主動攝食、飲水及越冬初期溫度偏高造成。因此,在越前採取灌喂等措施,使其獲得充足的營養。越冬溫度不宜超過5~8℃,要相對保持恆定為好。         4.其它管理要點         (1)搞好蛇園、蛇箱的清潔衛生 經常清除食物殘骸、動物屍體和糞便等。做好飼料、飲水衛生。發現病蛇要及時隔離治療。搞好安全防範措施,進行穿防護衣褲,攜帶捕蛇工具,不宜徒手捕捉。最好兩人同時進入蛇園,蛇園準備急救藥品與器材。場養或箱養都必須上蓋上鎖,經常檢修圍牆、門窗,發現洞隙應立即修補。 此外,防止老鷹、貓頭鷹、黃鼠狼子等天敵竄入蛇場,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2)一旦被毒蛇咬傷,立即急救 首先減少活動,保持鎮靜;其次立即結紮。結紮部位應在傷口以上的一個關節近方;若小腿被咬傷,就應扎在膝關節的上端,每隔20~30分鐘要放鬆1~2分鐘;接著洗凈傷口,擴創排毒。最好用雙氧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反覆清洗,用消毒過的小刀等,在兩個毒牙的牙痕之間切成"-"形狀,然後在傷口周圍輕輕擠壓,最好用拔好罐吸出毒液;最後敷藥與服藥。療效很高的蛇葯有南通蛇葯、上海群生蛇葯、廣東湛江蛇葯、福建蛇等。參照說明書要求使用。若沒有治療經驗或癥狀嚴重,必須儘快送至醫院治療,切忌延誤。          三、蛇的繁殖習性與人工孵化方法         1.蛇類的繁殖習性 蛇類是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的動物。自孵化生出後2~3年性器官成熟。蛇的雌雄在外形上區別不明顯,比較容易區分的是,大小接近的同種蛇中,一般雌蛇頭部較小,尾部較短胖;雄蛇頭部較大,尾部較細長。當用兩指緊捏肛孔後端時,雌蛇的肛孔顯得平凹,雄蛇的肛孔中會露出兩根"半陰莖",即一對交接器,這是準確鑒別蛇雌雄簡而易行的方法。 蛇類在春季或秋季發情交配。在蛇的繁殖季節,雌蛇尾基部的一種腺體能散發出特殊的氣味,雄蛇憑藉這種氣味追蹤雌蛇。雄蛇有一對交接器,即所謂"半陰莖",平時收縮至易尾基部內,交配時可從泄殖孔伸出,每次交配時只使用一側的"半陰莖"。交配時,兩蛇相互緊緊纏繞如油條狀,頭部在同一方,雄蛇身劇烈抖動,雌蛇則伏地不動,射精後雌雄蛇分開。在繁殖季節,一條雄蛇可與幾條雌蛇交配。在每年的繁殖季節,雌蛇雖然只有一次性接受交配,但存於雌蛇泄殖腔內的精子在3年內仍有受精能力。因此,人工飼養中,公、母蛇比例1:8便可。 蛇的生殖有卵生與卵胎生兩種。蛇卵長橢圓形、卵殼堅硬,呈乳白色或淺黃色。卵多產在隱蔽良好,有一定溫度、濕度的草地、落葉、肥堆中。除眼鏡王蛇、尖吻蝮有護卵行為外,其他大多數蛇產完卵即離開產卵處,讓卵在自然條件下孵化。卵胎生的蛇,其卵在各自輸卵管內發育,然後產一仔蛇。          2.蛇卵的人工孵化 由於蛇卵的孵化受環境條件影響很大,為提高孵化率可進行人工孵化。根據不同蛇種的產卵期,及時檢查是否懷卵。檢查時,首先用一隻手將蛇的頸部捏住,動作要輕,另一隻手從蛇的腹部輕輕按摩滑動至肛孔。若在腹蛻措到有凹處距肛孔越近,越說明快要產卵了。必須儘快將快要產卵的雌蛇關進蛇箱或產卵了。必須儘快將快要產卵的雌蛇關進蛇箱或產卵室產卵。 產下的蛇卵生必須及時放入孵化器內孵化。孵化器採用木箱或水缸均可。孵化方法以銀壞蛇為例,先把大水缸放進陰涼乾燥的孵化室,缸內放半缸(至少30厘米厚)的半干半濕的鬆土或細砂,然後將蛇卵平放於鬆土或細砂上面。缸面上蓋有孔竹篩或鐵絲網,以防老鼠吃蛋或小蛇出後逃逸。用適量新鮮乾燥的稻草(麥秸或羊草)浸水1小時,濕透後擰乾水放在卵面上,經3~5天再將草濕透擰乾放上,以此方法調節濕度。每隔10天將卵翻動一次。整個孵化期,室溫控制在20~25℃,相對濕度以50%~90%為宜。經25~30天孵化,便可從卵殼外看到胚胎髮育情況。若卵胚中的網狀脈管逐漸變粗,逐步擴散,說明胚胎髮育良好,能孵出小蛇,若胚胎沒有肪管或脈管呈斑點狀且不擴散,說明胚胎已經夭折,則不能孵出仔蛇,需及時剔除。一般孵化期多為40~50天。仔蛇出殼時,是利用卵齒劃破卵殼,呈2~4條一厘米長的破口,頭部先伸出殼外,身軀緩慢爬出,約經過20~23小時才完全出殼。則出殼的仔蛇外形與成蛇一樣,活動輕盈敏捷。但往往不能主動攝食和飲水,必須人工鋪助喂以餌料,詳見本節幼蛇的飼養。          人工孵化成敗的關鍵有以下三點:         (1)及時集卵,儘早孵化 若卵存入過久或經陽光暴晒就會降低孵化率。        (2)卵必須平放,不能豎放 孵化過程中,每10天翻卵一次,結合翻卵檢查卵胚發育情況,及時剔出死胚卵。         (3)及時調節溫濕度 若溫度低20℃,相對濕度高於90%,孵化期會延長,孵化率降低;若溫度高於30℃,相對濕度低於40%,卵水分蒸發快,卵產生凹陷,孵化率也很低。因此,孵化核心條件是掌握好溫、濕度。當溫、濕度不正常時,應立即採取調節措施。如濕度太大時,及時打開箱蓋或缸蓋,揮發一下水分;或距卵面30~40厘米處放置一個60℃溫水的熱水袋,加速水分蒸發;或適當加大通風換氣,降低濕度。          第三節 蛇病防治          養蛇是以生產食用蛇和藥材為目的一項事業。隨著養蛇業的發展,預防和治療蛇的疾病便越來越突出。對於蛇病,應採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首先是要對蛇進行嚴格的管理,嚴格檢疫,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病情,及早診治,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蛇類在自然界中的病態狀況,一般不易被人們所注意。但在人工飼養狀態下,蛇類自身的患病狀況,便顯露在人們面前。總的來講,蛇類所患疾病的種類很多,但由於人工飼養商品蛇的歷史較短,生產規模有限,各蛇場之間在蛇病狀況方面交流不多,對蛇的疾病狀況及蛇病防治研究較少,也不夠深入。因此,有些蛇病也只僅限於預防,而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和預防與診治的最佳措施。這裡僅就蛇類常見的一些疾病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口腔炎 蛇類的口腔類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患病後,兩頜腫脹,牙根紅腫,口腔內可見潰爛或有膿樣分泌物。病蛇一般頭部昂起,口微張而不能閉氣,不能進食,嚴重時甚至死亡。 口腔炎多發生在冬眠之後,由於冬眠的消耗使蛇的體質急劇下降,蛇體本身抵抗細菌侵染的能力極差。此時,若蛇窩內濕度過大,環境衛生條件又差,導致口腔內病菌大量繁殖,極易感染口腔炎;毒蛇采毒時,由於手法太重,傷其口腔,造成病菌侵入,也極易感染口腔炎;或捕捉蛇時,刮傷毒牙,也能造成口腔炎。 口腔炎為細菌侵染所致,故有一定的傳染性,不及時治療的話,發病率可以高達50%以上,這是造成冬眠後蛇類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此病治療可用脫脂棉揩凈病蛇口腔內潰爛的膿樣分泌物後,再用硼酸溶液沖洗口腔進行消毒。消毒後,每天用紫藥水塗1~2次,直至癥狀消除為止。或用"冰硼散"、或用"錫類散"在患處敷少許,每天敷一次,直至癥狀消失。如果蛇窩內濕度太大,則需清洗。或是在組合箱或種蛇箱內飼養的蛇,除了清洗箱外,宜將蛇箱置太陽下曝晒進行清毒。若因采毒造成的病患,今後要注意采毒手法不要太重。         二、腸炎 蛇患腸炎後,往往表現為進食困難,很少時食,甚至不進食;食態獃滯,不活動;排便甚稀、或排出污綠色糞便。致使蛇的身體消瘦,尤以尾部消瘦更為明顯,可見到皺褶。發病嚴重時,可以致蛇死亡。 腸炎是腸道內的細菌大量孳生,致使生產消化不良引起。升複合維生素B液,直至癥狀消失。預防方法是將四環素與黃連素各4~5片研碎,加硼酸10克,用溫開水500克溶解,晾至室溫後,將蛇泡在藥液中進行洗浴,也能較好地防治腸炎。 此外,蛇窩的通風、乾燥、清潔衛生等,也是預防腸炎發生所必不可少的措施。        三、肺炎 蛇的肺炎是由於肺泡發炎,出現水腫而引起蛇的呼吸困難,以致窒息而死。蛇類患肺炎後,由於呼吸不暢,多逗留在蛇窩外盤游不安。也是此期蛇類、尤其是幼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溫度高,濕度大,驟冷驟熱的劇烈變化和空氣污濁,是蛇患肺炎的主要原因。在這種環境中,體質差或產後尚未復原、或冬眠後體質較弱的成蛇的發病率較高。此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若治療不及時,有時在2~5天內便會危及全群。 蛇類肺炎病的防治著重於預防方面。首先是注意保持蛇窩、蛇運動場、蛇房等場所的乾淨整潔,空氣清新;其次是注意越冬場所或蛇窩的乾燥和穩定而適宜的溫度,避免出現高熱高濕。若是在蛇房內養蛇,當因當季室過高而採取通風降溫時,要避免冷風接吹向蛇體。再者,發現病蛇後,要及時將病蛇隔離,並在蛇類棲息活動的場所,用來蘇水等進行消毒。         四、霉斑病 蛇類的霉斑病是由於黴菌感染所致。蛇患霉斑病後,其腹部鱗片上出現點狀或塊狀的黑色霉斑,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會延伸到背部,直至蔓延全身。霉斑病可致使蛇體局部潰爛,以致由於潰爛而造成蛇的死亡。 霉斑病的發生與蛇窩內過於潮濕和不清潔、有適宜黴菌繁殖生長的環境條件而造成的。此病在我國南方的梅雨季節,或因蛇場的地勢低洼、排水不暢,蛇房、蛇窩、養蛇箱的壁面潮濕等等,使黴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又會使已感染有黴菌的蛇體上的黴菌進一步快速繁衍,嚴重威脅著蛇的生活和生長發育,嚴重時,將造成蛇的大量死亡。霉斑病的治療相對簡單一些。用1%~2%的碘酒塗於患處,每天2~3次,約一周左右便可痊癒。 霉斑病的預防是極為重要的。首先是查找蛇房、蛇窩、蛇箱等內部產後潮濕的原因,找出潮濕的根源並予以改進。其次是,經常及時清掃蛇房、蛇窩、蛇箱,經常及時予適當的通風換氣。減少蛇類棲息環境中的高潮濕狀況,可在蛇房、蛇窩、蛇箱內放入一些木炭或生石灰吸潮。當木炭或生石灰吸潮變得潮濕時,應重新換上乾的木炭或生石灰。生石灰要包在紙或紗由布中,以便於更換。         五、膿腫病 蛇類的膿腫病是由於蛇體創傷受到感染所致。蛇患膿腫病後,傷口處腫脹以致潰爛。當膿腫與潰爛擴大到一定期程度、或由於膿腫或潰爛使蛇蛻不下皮時,也會造成蛇的死亡。 蛇的膿腫病往往是由於蛇體上的創傷,如,蛇類彼此之間相互的咬斗而出現的傷口;在運輸蛇類的過程中,蛇籠等對於蛇的掛傷與擦傷;拔掉蛇體上的蛇蟎時,可能造成的傷口等等,如這些傷口未能及時處理,致使感染細菌,造成了膿腫病的發和生。 膿腫病的治療,主要是在傷口出現時,用紫藥水或1%~2%碘酒塗抹於患處,每天2~3次,至傷口癒合為止。一般情況下,約經5~10天的治療,便可以痊癒。         六、蛇類的外寄生蟲病 蛇類的外寄生蟲主要是蟎類。蛇蟎寄生在蛇皮上,以吸食蛇血為生,嚴重影響著蛇的健康。蛇蟎的種類很多,不同種蛇所寄生的蛇蟎也不完全相同。對於個體較大的蛇蟎,可以採取將蛇蟎拔除的方法。但拔除蛇蟎後,一定要在傷口處塗抹藥水或碘酒,防止傷口感染細菌而患其它疾病。 通常蛇類寄生了蟎類後,用蓖麻塗抹蛇身,可以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其原因是,蓖麻油塗抹於蛇身後,在蛇體表面形成了一層蓖麻薄膜。由於這種薄膜不透氣,使得寄生在蛇皮上的蛇蟎因不能進行呼吸而死亡;另一方面是,在蛇蛻皮時,這層蓖麻汕膜與蛇蛻一同蛻下,也就使寄生在蛇皮上的蛇蟎隨舊皮蛻下。從而,起到了治療蛇蟎的作用。請注意,具有蛇蟎的蛇蛻,一定要燒掉,防止蛇蟎再次脫離蛇蛻,而重新寄生在其它蛇體上。        七、蛇的內寄生蟲 蛇類的寄生蟲種類較多,如寄生於蛇肺部和氣管的鞭節舌蟲,寄生在蛇膽囊中的異雙盤吸蟲等。但由於人工飼養商品蛇的歷史較短,生產規模有限,各蛇場之間在蛇病狀況上的交流不多,對蛇的內寄生蟲狀況及防治研究較少,也不夠深入。並且,有些藥物在治療蛇的葯寄生蟲時,若是用藥量小,對內寄生蟲不起作用;若是用藥量略大一些,雖然還沒有達到內寄生蟲的致死量,卻足以使蛇致死。因此,有關蛇的內寄生蟲的治療,尚有待一步深入研究。          第四節 毒蛇的綜合開發利用          一、 產品的初加工         1.金錢白花蛇的加工 銀環蛇剛孵出7~10天的幼蛇,經過加工即為金錢白花蛇的藥用商品,是一種較名貴的藥材,加工方法是把幼蛇浸泡在60%濃度的酒精中致死,用小刀在腹部從頭到尾剖開,取出內臟洗凈,再用酒精浸泡24小時,取出後曬至半干,盤成圓形,頭在內,尾在外,頭銷翹起,將尾縮夾在蛇口內,用兩根細竹籤交叉橫穿,固定盤曲圓形,繼續用文火烘製至全乾。            2.蛇蛻的加工 蛇蛻是蛇類蛻下的皮殼。中藥稱為"龍衣",經採取後洗出泥沙,晒乾備用或出售給藥品採購站。         3.蛇皮的加工 用細繩栓系蛇頸,將其懸掛起來,用刀在頸部環割其皮,然後由前向後翻剝成一個圓筒狀蛇皮。筒內充以細沙,使皮均勻擴張、晾乾;倒出細砂後從腹面正中剪開備用。        4.蘄蛇鯗 將尖吻蝮蛇殺死,剖腹除去內臟洗凈,用竹片撐開腹部,繞成圓盤狀,在盤狀相連處,用麻線縫幾針、烘乾。埡後拆除麻線和竹片。此為蛇類出口中的代表種類。藥用價值很高。蘄蛇又是中成藥大活絡丹、再造丸的主要原料之一。         5.烏蛇干 將烏蛇處死剝皮,除去內臟和蛇膽、捲成圓盤形,置於鐵絲擰成的十字架上,以柴火熏,經常翻動,熏至色發黑,但切勿熏焦。取下,晒乾透即成市售烏蛇。         6.烏蛇肉 將烏蛇干去頭,用黃酒悶透,取出後去骨,晒乾備用。         7.蛇膽的加工 蛇膽是價格昂貴的藥材。取膽方法是:雙腳踩住蛇的頭部與肛孔處,腹面朝上,從其中段偏後處剪開3.3厘米左右長的刀口,使蛇膽露出,然後小心將膽管切斷,取出膽囊。膽囊取出後,用絲線結紮好膽囊管,懸吊陰乾處備用,或將膽囊直接浸入白酒中保存。也可用注射針頭抽取膽汁,每次抽取一部分,一個月左右抽一次。取得的膽汁放入50度以上的白酒,再把經過加工的川貝未或陳皮未分別放入,待其吸透後取出晒乾,即製成蛇膽川貝未或蛇膽陳皮未。 若取膽汁前逗引蛇激怒或飢餓一個月左右,能明顯增加膽汁含量。          二、蛇毒的採集與初步加工         近數十年來,國內外對蛇毒的研究與開發利用越來越廣泛,對蛇毒需求量日趨加大。但對於蛇毒的採集、乾燥與保存恰當與否,是直接關係到蛇毒質量的大問題。         1.采毒時間 一般6~10月為采毒期,7~8月為采毒高峰期。東北地區的采毒期為6~9月。采毒間隔時間一個月左右為好。          2.采毒方法 目前各地較常用的是雙手擠壓咬皿法。該法簡單實用,易於操作,一般由兩人操作。取60毫升燒杯一個,用膠布固定在操作台的邊緣。一個將蛇從蛇箱(籠)取出,另一人用右手輕握蛇頸部,迫使蛇張口,使毒牙置於燒杯內緣,然後令其咬住杯口。同時,用左手手指在毒腺部位輕輕擠壓,即可採取蛇毒。 采毒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採取前一周不供食,只供飲水,這樣能提高采毒量;抓蛇采毒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抓蛇要穩、准、快、輕抓輕放。 放蛇時,先放蛇身,後放蛇頭,切實做好術者自身安全;不同蛇種的蛇毒不能混合;經常采毒的蛇易患口腔炎,要及時治療。         3.影響蛇毒分泌量的因素菜 影響毒蛇排毒量的因素很多。以蝮蛇為例,排毒量最多的月份是7~8月,最少的為12月與1月。 蛇的排毒量與自身營養水平、體重大小、代謝機能等有很密切的關係,體重大、個體長的排毒量也多。體長大小接近的,雌蛇排毒量稍高於雄蛇。野外捕捉的蛇較人工飼養的蛇排毒量高。         4.蛇毒的乾燥和保存 新鮮的毒液置於常溫下很容易變質,即使放置在普通冰箱內充其量也只能保存10~15天。因此,蛇毒必須進行真空乾燥。乾燥的步驟是,把新鮮蛇毒離心除去雜質,然後放入冰條冷凍。再將放有冰凍蛇毒的玻璃移至真空乾燥中。乾燥器的底層放一些硅膠或氯化鈣作為乾燥劑,乾燥劑上面覆蓋幾層紗布,紗布上面放裝有蛇毒的玻璃皿。接著用真空泵抽氣。抽氣過程中隨時注意觀察,若發現蛇毒表面產生大量氣泡,需暫停片刻再抽,直至基本乾燥;再靜放24小時,使蛇毒徹底乾燥,變成鬆脆的結晶狀鱗形小塊或大小不等的顆粒,這就是粗製干毒。刮下干毒分裝在小瓶中,用蠟熔封,外包黑紙,註明蛇種、製備日期,置於冰箱或陰涼處保存。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這幾年褚橙越來越火?
小論經濟危機原因
Uber放棄中國市場後將何去何從?
放棄上億年薪,進入白宮!今天,他和特朗普鬧翻宣布辭職,華爾街慌了
馬雲的」中國芯「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