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如何防止膝關節損傷(轉載)
05-25
練習太極拳如何防止膝關節損傷(轉載)
2010-08-04 13:51:26| 分類: 太極資料 |字型大小 訂閱
最近學習太極拳,感到膝蓋疼痛,特從網上搜了一篇好文,與大家分享。 主講名家:楊式太極拳名家 楊振鐸 武式太極拳名家吳文翰 陳式太極拳名家 馬虹 楊式太極拳名家 趙幼斌 記得曾經在報刊上讀到某位醫學專家的文章,認為練習太極拳雖然能夠健身,但是如方法不得當,會造成膝關節痛,長此以往,會使膝關節慢性損傷。本刊編輯部也接到過一些讀者的來信,詢問練習太極拳是否會造成膝關節損傷。就此問題,本刊也曾編髮過一些分析練習太極拳造成膝關節疼痛,以及如何預防的文章。時至今日,意猶未盡,仍然還有讀者詢問這一問題。在這一期「名家講堂」欄目中,我們邀請幾位太極拳名家,結合自身的體會談談練習太極拳如何防止膝關節損傷的問題。——主持人 楊振鐸:太極不傷身,規範是關鍵 我最近去美國訪問時,有些人也提出了這個問題,說太極拳很好,可是有人練拳後,膝關節疼。他們問這是不是練習太極拳造成的。我給他們解答了這個問題,這不是練拳造成的,而是由於練拳不規範、不正確造成的。 太極拳本身是非常科學的健身運動,它的動作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非常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和運動規律,只要正確練習,掌握適當的運動量,不僅不會造成運動損傷,還非常有益於健康。當然,練拳有個適應的過程,尤其是初學者,開始時腿都會有些疼痛。這是正常現象。這種疼痛不是膝關節的損傷造成的,屬於運動後的肌肉正常反應,要和膝關節損傷造成的疼痛區別開來。在練習太極拳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動作的規範。比如套路中的轉換步法,像攬雀尾接單鞭,轉身時身體由西向東運轉,應該是腰帶手,右腳向里扣135°,然後屈膝下蹲;下蹲時,膝蓋要向著腳尖的方向蹲下去,這樣就不會使膝關節受傷。如果右腳里扣的角度不夠,下蹲時,膝蓋和腳尖的方向不一致,就會造成膝關節損傷。所以,我們強調動作一定要規範,身體該轉多少角度,就轉多少角度。同時,還要注意腳的里外擺的角度,角度一定要合適,要使膝蓋和腳尖的方向一致,不要扭曲,這樣就不會造成膝關節損傷。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架子的高低。架子低,步幅大,運動量大,也會產生一些不適,尤其是對那些初學者或年老體弱者,低架子是不適宜的。要因人而異,初學者,架子可以高一些。等到學習了一段時間,架子可以低一些。總之,要循環漸進,不能過於勉強。過於勉強,運動量超過負荷,也可能造成損傷。 我經常強調,練習太極拳,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練習傳統套路,也可以練習簡化套路,可長可短,有時甚至只練習一個動作,經常反覆練習,也可以達到一定的健身祛病效果。比如每天堅持練習雲手能活動身體的各個關節,長期堅持,同樣能取得健身效果。 吳文翰:練習好基本功,拳架要適中 我從小練拳,小時候沒有聽說過哪些太極拳老前輩膝蓋疾病,這些年才出現了這個問題。為什麼過去的人練習太極拳沒有出現膝關節疼痛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學拳的年齡問題。現在學拳人和過去學拳的人年齡不一樣。過去,很多人是從小學拳,中年以上學習太極拳的人很少,而現在學習太極拳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人到中老年,腰腿機能退化,運動量過大會產生疼痛感,甚至受傷。這是一個原因。 其次是不注意腰腿基本功的訓練。過去學習太極拳都要練習腰腿基本功,等到基本功很紮實了,腰腿很靈活了,才開始學習太極拳。現在學習太極拳多是直接學習拳架,很少練習基本功,腰腿不靈活,基本功不紮實,這樣也會產生腿疼的情況。 第三是練習太極拳的速度問題。過去老前輩練習太極拳比較快,我看過一個資料,楊澄甫先生在北京的時候,練一趟拳架大概七八分鐘,到了上海以後,練一趟拳就增加到十多分鐘。現在練習楊式太極拳,大概得二十多分鐘。練拳的速度慢了,就增加了腿的支撐時間,加大了運動量,膝關節的負荷就增大了,這樣也容易造成膝關節過勞,進而產生損傷。 第四是拳架的高低問題。過去老前輩們練習太極拳不像現在人這樣架勢低,尤其是一些參加比賽的運動員,架勢更抵,因為架勢低得分就高。練拳架勢過低,負重腿的負重就比較大,如果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造成過勞損傷。 除了上述四點原因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練習太極拳要做到姿勢正確規範,這樣才不會傷害膝關節。比如做弓步動作時,由於步伐過大,前腿負重太大,後腳尖外撇,膝關節扭曲著,這樣就會造成關節損傷。弓步的正確做法是前腿小腿和大腿垂直,膝蓋不能過腳尖,要做到曲中求直;後腿的腳尖也不能過於外撇,膝窩的委中穴和腳後跟要成一條直線,腿要曲中求直。這是很重要的法則。有些人的弓步過大,失去了曲中求直,身體的重心往往集中在膝關節上而不能落到腳底湧泉穴,這樣膝關節就容易受傷。還有虛步,應該是後腦尾間和腳後跟垂直,三點成一條直線,但是,現在有的人做虛步這個步型時,尾閭超過了腳後跟,這樣就加重了支撐腿的負荷,也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 再有練拳時身體的旋轉問題也很重要。傳統太極拳是腰帶動旋轉的,也就是尾閭帶動旋轉,尾閭就像船舵一樣,決定著身體的方向。但是,假如在旋轉時不是用腰帶動身體,而是用腿帶動,那麼就很容易使膝關節受傷。還有,練拳時身體重心的掌握也很重要,重心控制不好,也會造成膝關節損傷。比如做弓步時,身體重心要前三後七,不能都放在前腿上。以上這些方面都是我們在練拳時要注意的。 綜上所述,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要嚴格按照太極拳的理論要求去做,比如太極拳論要求「靜如山嶽,動如江河」,這裡在具體操作時,就要做到支撐腿一定要穩定,要立身中正,曲中求直;同時,姿勢的高低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高,腰腿的靈活來確定,不能一味地攀比,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練拳。這樣才能做到「靜如山嶽」的穩重狀態。太極拳論還要求「邁步如貓行」,這裡的關鍵是步法要穩定,要輕靈、敏捷。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太極拳對膝蓋的要求首先是「正」——無論是實腿還是虛腿,都不能膝蓋扭曲。其次是膝關節一定要松活,不能太僵硬,要把勁力貫穿到湧泉穴。注意了這兩點,就能有效地防止膝關節損傷。 當前,大部練習太極拳的人是成年人,我建議他們最好先練習一下基本功,不要急於練拳架,等腰腿有了一定的功力後再學習拳架。練拳之前,一定要活動活動腰腿,做做準備運動,使關節活動開了再打拳。還有,拳架的高低要因人而異,不要攀比,不能過低,尤其是對中老年人來說,練習太極拳不要架勢過低,膝蓋不要超過腳尖,過去的老前輩,你看看他們的拳照,也不是像現在有些人那樣低。過去講究練拳要「膝與胯平」,這裡的關鍵不是膝蓋過度彎曲,而是胯根要彎曲。胯根彎曲後,就容易做到膝與胯平了。再有,要用腰帶動身體運動,不要用腿來扭轉。最後一點是練完拳後,不要馬上停下來休息,一定要來回走走,散散步,還可以用手拍拍腿,活動活動膝蓋,放鬆放鬆。因為練拳時,腿是彎曲的,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放鬆一下能夠舒活氣血。 馬虹:練拳三條線,立木頂千斤 一般地來講,初學太極拳都會產生腿疼的現象,這是由於打太極拳時腿是彎曲的,緊張的,還要做一些弓步、馬步、仆步動作,腿的負荷加大,腿部肌肉會產生酸痛的感覺。這是正常現象,一般堅持練習,過一段時間就會好的。我學習太極拳時,也曾經有腿疼現象。過了一年疼痛感才消失。現在我八十多歲了,練拳都是低架子,也發力震腳,但是,腿從來沒有疼過。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嚴格按照老師陳照奎先生的要求去做。 我們的老師要求我們打拳時,小腿要垂直,不能向前彎曲,做弓步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就是所謂的「立木頂千斤」——小腿垂直,這樣支撐力比較大。關於這一點,其他的太極拳流派也有這樣的要求。我看過中國台灣出版的一些楊式太極拳資料,楊班侯要求練習太極拳要有「三條直線」,就是小腿垂直、大腿放平、上身垂直。練習低架子時,大腿要放平,但是不能低於膝關節,也就是大腿和小腿夾角不能小於90°。這和我們老師的要求是一致的。有人說,練習太極拳低架子身體要貼著地面走,其實,我們老師沒有這麼要求過。老師的要求是大腿和小腿夾角不能小於90°,襠部下沉不能超過膝蓋,超過膝蓋叫盪襠,這是練習太極拳的弊病。 還有,練習陳式太極拳有震腳動作,有人認為震腳會損傷膝關節,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認識。震腳時,不要用拙力僵勁,要用整勁震腳。震腳時,一定要放平腳掌,不要用腳跟震。還有,不要在水泥地、石板地等過硬的地面上震腳,要在土地上震腳。震腳的力量要適度。只要動作要領正確,做陳式太極拳的震腳動作一般是不會損傷膝關節的。總之,只要嚴格按照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去做,掌握適當的運動量,一般是不會造成膝關節損傷的。 趙幼斌:科學練功保健康 練太極拳引起膝關節損傷的原因很多,如練拳前未做活動,練習時姿勢過低或運動量過大等,但主要原因還是與腿部運動姿勢不當有關,如過膝、扭膝、跪膝等。 1、過膝是指弓步膝蓋超過了腳尖。最佳狀態是膝蓋的前端垂直線落於腳大拇趾根處即可。過膝不僅勢過,而且使膝蓋前端的壓力增大,久之就易損傷。另外,定式時膝蓋不過腳尖和前進時的膝過腳尖是兩個概念,定式的膝不過腳尖是指弓步到位的狀態,進步時膝過腳尖是指前進時膝部運動的狀態,兩者同樣都要注意姿勢正確。 2、扭膝是指膝尖與腳尖不對正,不是外豁就是內扣。特別當轉換方向時,用膝蓋兩側帶動腳尖轉換方向,膝蓋極易損傷,因為膝關節只有向後彎曲的功能,不能左右彎折。現以「按勢」變「單鞭」為例說明避免膝部受扭力的做法:由「按勢」變「單鞭」仍需保持右弓步狀態,重心不後移。初動時先使右胯根微松沉坐住勁,其沉勁直接落於右腳腿跟,腳掌變虛,使其與地面沒有摩擦力(切忌做成用力使腳尖翹起),讓坐骨與腳跟形成一條合力軸線。這種狀態膝關節不受擠力,而是開力,即膝面微上綳,有微繃開的感覺。這樣右腿就是一個整體勁,即使重心不倒換,其右腿也可左右自如轉動。接下來腳尖內扣向左轉體時,腳尖及腳緣內側略抬起,勁從右腳外緣起內扣,同時兩胯相隨左轉,以順右腿內扣的動勢。這樣實腿轉體動作就圓活快捷。切忌勁從腿內側起,用膝關節向里拖轉,即所謂的扭膝。同時,做上步動作時,除了前腿重心不變外,要以腳跟為軸,勁從腿內側前貫,用襠勁向外催碾使腳尖外擺。這種無論是腳尖內扣或外擺的轉法,實際上是避開了膝關節橫向上的直接受力,避免了膝蓋受損。 3、跪膝是指在屈膝進退步時,膝關節不是保持與地面的平行運動,而是出現膝關節向下移動的現象。跪膝使整個身體的重量都擠到膝蓋骨上,膝關節局部承重過大,就會造成膝關節損傷。如白鶴亮翅重心在右腿,右腿膝關節或向下跪蹲,甚至膝頭內扣,身體重量不能直接落到腳上,就增加了膝關節的承重,若收坐右腰胯,將膝關節向後拉,由大腿承擔身體重量,就會減輕膝關節的擠壓。在接著做左摟膝拗步動作時,也不能使膝尖向下跪移上步,還是應當收坐右腰胯,左腰腿松馳地向前伸出落地,此時右膝關節不是跪著前移,而是向後綳展,產生蹬力進步,這樣膝關節就不會損傷。 總之,在屈膝運動狀態下,膝蓋負荷加大和橫向扭傷是最主要的弊病,應注意改正。也有人認為,上步向後倒重心再擺腳尖上步就會輕靈省力不傷膝關節,甚至懷疑、否定實腿轉腳上步這種練法的正確法和傳統性,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夠全面的。楊澄甫晚年的拳架多是實腿轉換,運用實腿轉腳進步或轉體的長處是速度快,勁力不懈,動作沉穩不浮,易長功夫。因此我認為,實腿轉換與虛腿轉換在傳承上不存在誰是誰非,只存在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其技術要領的問題。 有的醫生認為「長期練習太極拳會造成膝關節慢性損傷」,我想這大概是從膝關節是人體最易老化的生理角度說的,不能說沒有道理。我認為,由於太極拳是舒緩的運動,特別注重腿部的運動,如「松腰胯分虛實」、「邁步似貓行」、「力求順遂自然」等,故只要方法得當,長期練太拳不僅不會引起膝部損傷,還會增強腿部力量,延緩膝部的退化衰老。因此除了前面談過的問題外,還要從人體自然規律方面把握自我運動的方法。 我們常說練太極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不是下得越多越好,要在不同年齡段採取不同的,合理的運動量及方法進行鍛煉。青少年時功夫多下些不要緊,甚至架子低一點、快一點都可以,這有利於身體發育。到了中老年就要適當減量,架子也可高些,不能逞強。也就是說要順應人體質變化的規律,適時、適量地練習。特別中年以後開始學習太極拳的人,更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因此,我們不能因練習太極拳可能損傷膝關節就否定了太極拳的鍛煉價值,也不能不認識規律,不講求科學方法而盲目練拳。總之,不能因噎廢食,而要科學練功。 (摘自<中華武術>2009年第9期)(江西省太極拳協會)
推薦閱讀:
※Python3 Cookbook(001)
※TensorFlow的未來?2018.03.NO.1(Note )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刻意練習
※執法資格考試案例分析練習題
※太極拳練習中的「陰陽虛實,具體指的是什麼?
TAG: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