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月星辰繪時令:在冬至給孩子講講節氣里的天文學

倘若一覺醒來穿越回兩千多年前的古中國,手機手錶都沒帶,路標導航全沒有,不知道幾點,也辨不清方向,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問度娘...度娘還沒出生。這時候怎麼辦?首先屏息凝神,虔心默禱,等風來把霧霾給吹走,能看見太陽和星星就好辦了。

2015冬至「霧都」印象

天上有面「太陽鍾」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出現在地球上就按照「太陽鍾」的指示生活。太陽照耀房屋樹木,在地上映出長長短短的影子,日影隨太陽運動而變化,我們聰明的祖先就根據這一發現,發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計時器——圭表,用來測量每天正午日影的長度,由此定出節令和陽曆年的長度;後來又發明出日晷,利用日影測量每天的時刻。

冬至從哪來?——「立竿見影」的啟示

最早,古人在平地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太陽影子的長短,發現每日正午時日影最短,且朝向正北。後來,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圭表,記錄下每日正午表影的精確長度。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直立的標杆叫「表」,南北平放著帶有刻度的刻板叫「圭」。

*小測驗* 春江水暖鴨先知,下面哪支是冬至?

在太陽的一個循環中,人們測得正午表影最長的那一天,記為冬至日;表影最短的那一天,記為夏至日。而連續兩次測得表影的最長值,這兩次相隔的天數,就是年的時間長度。冬至與夏至之間又有兩天晝夜等長,表影適中,分別是春分日和秋分日,由此我們的祖先確定了「二至」和「二分」四個基本節氣。

想像一下,當時沒有其他計時工具,要精確測算一年的長度並非易事,需要長時期觀察比對計算,另外圭表測時的精度是與表的長度成正比的,難怪古人要耗時耗力,建一支如此「昂貴」的表。

(河南登封觀星台,由元代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建造,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個觀星台相當於一個圭表。高聳的城樓式建築相當於一根豎在地面的杆子,稱為「表」,台下有一個類似長堤的構造,相當於測量長度的尺子,稱為「圭」,也叫做量天尺,通長31.19米。)

二十四節氣正式確立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史記·太史公自序》

能測算一年的長度後,古人從中等分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合稱「八節」。

此八節——「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一年中最主要的八個節氣。

我國將「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而西方是以「二分」和「二至」作為四季的起點,這都是依據天文劃分法確定的。

人們在觀察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節氣隨之發展,到了西漢,才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西漢的《太初曆》這本書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作為曆法,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它反映氣候自然的變化,與農耕密切相關,尤其在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國將其作為補充曆法沿用至今。今天的日曆上,仍然會看到節氣的字樣。

1967年冬至 VS.2015年冬至

看過日曆,問題來了,你知道二十四節氣到底是陽曆、陰曆還是農曆嗎?

所謂陽曆,就是以太陽為根據設置的曆法。在弄清楚它的由來以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

有趣的「黃道」

中國人逢大事小情都愛擇個「黃道吉日」,而如今流行的西方占星術更是讓不少星座控對「黃道十二宮」如數家珍。黃道到底何方神聖?它其實是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名詞。

我們現在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繞一周為一年,但從地球上看,我們感覺到的是太陽位置一直在變化,所以在天文學上,當我們觀測太陽時,將太陽投影到天球上,看起來太陽就是在天球上運動,這叫作太陽的視運動。它又可分為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周日視運動就是太陽的東升西落;而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在天球上的軌跡便是黃道,它和地球公轉軌道在一個平面上。

地球公轉軌道

地球自轉的赤道面與公轉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23°26′,這個角度科學家稱為「黃赤交角」。因為這個角度的存在,地球上才有了四季變化以及熱帶、溫帶與寒帶的劃分。隨著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這是北半球一年裡黑夜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因此,冬至日也叫「日短至」。

黃道坐標系

如果是以地球為中心,可視為太陽繞地球公轉,從上面的黃道坐標系可以看出,黃道是太陽在一年中橫越天球的路徑。描述節氣時經常用到的黃經,就是太陽經度,用來確定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時刻就是按照太陽在黃道的位置來確定的。整個黃道共360°,人們把春分時的太陽黃經定為0°,每過一個節氣,太陽黃經加15°,以此類推,24 個節氣就都有了確定的太陽位置。所以當我們說冬至到來時,它是指太陽到達黃經270°的那個時間點,而非冬至日這一整天;夏至時太陽到達黃經90°,秋分太陽在黃經180°的位置。

(模擬「節氣時鐘」動態,此圖方5秒,人間已一年:)

巧合的是,與中國的節氣相似,西方占星術中的十二星座,也是以黃道為基礎來劃分的,稱為黃道十二宮。它以春分點為0°,共劃分了12 等份,每隔30°為一段,稱為一個宮,意思是太陽每個月在一個宮裡活動和停留。黃道十二宮分別是: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處女宮( 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射手宮(人馬宮)、摩羯宮、水瓶宮(寶瓶宮)和雙魚宮。

由此可見,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祖先依據太陽運行規律設置的曆法,必屬陽曆。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公曆」也是陽曆。那麼我們經常說的陰曆和農曆二十四節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陰曆:月亮的臉偷偷在改變

嚴格的陰曆,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叫作太陰曆。它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一年為十二個歷月,全年有354天或355天,比太陽年約差了11天。用陰曆的一大好處是,每天都可以確切知道月亮的形狀。

農曆的智慧:兼顧太陽和月亮

我國現在使用的傳統曆法——農曆(也叫夏曆、舊曆、陰曆),並不是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它兼顧了太陽曆與太陰曆的特徵,即「月」符合太陰的運轉,「年」符合太陽的運轉。具體地說,它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同時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太陽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季節(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變化特徵,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或西方普遍使用的陽曆更為實用方便。

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比如中秋節是在農曆八月十五,其實它最早來自古代「秋分祭月」的傳統,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但並不是每年的秋分都會有圓月亮,後來人們就把祭月的時間定在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的月亮總是圓圓的。

「三光者,日月星」

沿著太陽和月亮划出的時間軌跡,我們將視線轉向浩瀚的星空。從地球北半球看,在天空北部有一顆亮星位置幾乎常年不變,它就是北極星。北極星離北天極很近,正處在地軸的北部延長線上,我們知道地球是圍繞地軸自轉,所以北極星看上去是不動的,而且在我們的頭頂偏北方向,只要找到它,即使一個人身處曠野,也能清楚地辨明方向。

考考你,怎樣快速定位北極星?有個簡單易學的方法:首先找到北斗七星,也就是大熊座的七顆亮星,它的形狀像一個大大的勺子,古人把它想像成舀酒的斗形,所以叫北斗星。將勺口的兩顆星連成一條線,並向前延長5倍,在延長線終點處有一顆與它們亮度差不多的星星就是北極星。

觀北斗,知節氣

北斗星不止能幫我們辨別方向,也是為古人指示節氣的「信號燈」。早在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人們在黃昏觀察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就已經發現了它的變化規律,並在古書里記載下「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精彩描述,這是有關「觀北斗知節氣」的最早記錄。

斗轉星移的秘密

還記得前面講過太陽的視運動嗎?和太陽一樣,北斗星也有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當我們面朝北方仰望星空,看到北斗星在一整夜裡也是以北極星為圓心轉動的,方向是自東向西,就像白天的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因此在夜晚的不同時刻觀察,斗柄指向在不斷變化,傍晚日落後和清晨日出前觀察到的斗柄指向基本上是正相反的。

那麼在一年當中,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也在有規律地變化。因為歲差的原因,現在北斗七星的位置和古人觀察的已經不一樣了。古人在春分日黃昏時觀察到北斗七星斗柄指東,我們現在要推遲到晚上10點左右才能看到。此後,「東指」的時間會逐日提前4 分鐘。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時間抬頭仰望北斗星,會看到斗柄指向逐漸偏南。等到夏至日的夜空,如果也是晚上10 點左右觀察,斗柄與春分日時的角度相比剛好旋轉了90度,指向正南方。

假如這個冬至,你幸運地呆在一個天氣晴朗且沒有紅色預警的地方,請抬頭看看清澈夜空中的的北斗星,它的斗柄正指向哪邊?過上一兩個小時再看看呢?

「三才者,天地人」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一個新的節氣循環也隨之開始。所以中國人歷來重視冬至,把它當作重要的節日慶賀。

包餃子

「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冬至大如年,古人甚至把冬至與過年相提並論,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的前一日叫作「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人已經長了一歲。這一天,北方的家庭喜歡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包餃子,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剝蒜。大家吃著一起包出來的餃子,心裡也會變得暖暖的。

冬至吃餃子,奶奶說, 這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傳說,張仲景不做官後,有一年冬天回到家鄉,看到很多老百姓的耳朵都凍傷了。於是,他用麵皮包著帶有藥材的食物,然後捏成耳朵的形狀,下鍋煮熟,送給百姓吃,治好了他們的耳朵。牙牙學著奶奶的樣子,也捏了好多像耳朵一樣的餃子。

各地美食

冬至也叫「冬節」、「長至節」,古時候人們很重視這個節日,各地會吃不一樣的美食來慶祝。現在很多地方仍然流傳著不同的冬至飲食習俗,比如北方吃餃子,福建吃薑母鴨,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上海吃湯圓,台灣吃糯糕。你那裡冬至流行吃什麼?

冬九九

冬至開始入九,從冬至當天開始數,每九天為一個「 九」 , 數完「 一九」 數「 二九」 , 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叫作「 冬九九」,也叫「 數九」 。這是我國自古用來反映冬季氣溫變化的一種民間節氣。冬至一到,就進入我們常說的「 數九寒天」,數完「 九九」就算九盡了,「 九盡楊花開」 , 那時天氣就暖和了。一起來讀讀這首好聽的《九九歌》吧!

九九消寒圖

古人發明了畫「九九消寒圖」的消遣方法,來挨過漫長寒冷的冬天。首先畫一幅有九朵梅花的素梅,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從冬至這天起,每過一天就為一個花瓣塗上顏色,塗完一朵梅花,就過了一個「九」,塗完九朵,冬天就過去了。

圖文部分選編自圖畫書《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全4冊,海豚出版社出版,噹噹網持續熱銷

(此文在原書內容和導讀基礎上作適當擴展延伸,如有錯漏,敬請批評指正)

--------------------------------------------------------------------------

**相關閱讀:《圖畫書里的二十四節氣與農事,現在的孩子還知道多少》

歡迎關注 海豚動漫 微信公眾號查看

推薦閱讀:

一匙海水含5000萬病毒粒子!病毒是天體生物學的新前沿嗎?
SpaceX的新計劃:火星城市和月球基地(內含中文視頻)
NASA制定「銀河定位系統」計劃,拯救宇航員在太空中迷失方向
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從行星到矮行星
如果奮力扔出一個沙包,它會……

TAG: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