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賢略談《金剛經》(11-15)

普賢略談《金剛經》(11)

佛子普賢

莊嚴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一章的白話意思是: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以前我在與然燈佛會晤時,從他那兒有沒有得法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您在與然燈佛會晤時,是自修自悟,於法實無所得。」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菩薩發心從事莊嚴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莊嚴呢?」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為什麼呢?因為你所說的莊嚴,不是形相莊嚴,不過假藉莊嚴之名而已。」佛又說:「就因為如此,須菩提!所以諸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一心不亂,生清凈心,不可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否則便受六塵所蒙蔽、所束縛,妄念旋起,怎麼能清凈呢?原來清凈心,本無所住的。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須彌山王,你認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雖大,不能稱為大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滅,終受輪迴;而師父您前面說的非相法身,乃是清凈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虛,周藏法界,無相無住,豈是須彌山所能比量的嗎?這只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

「莊嚴凈土」。 這是大般若的凈土,佛的凈土,不是僅指西方極樂凈土。所謂莊嚴凈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是心清凈,心空,真凈土,俗名叫做現在的現實凈土。所以佛經上說,「心凈則國土凈」,處處都是凈土,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只要心凈就國土凈。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這是釋迦牟尼佛那自己的經歷來打比方,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原因是為了引出下面的問題。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我當年在然燈佛那裡,得了個什麼法嗎?這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個給釋迦牟尼佛佛印證的老師就是然燈佛,這個然燈佛是古佛。釋迦牟尼佛說他當年在然燈佛那裡修行,然燈佛給他授記印證,他得到了一個什麼東西嗎?須菩提說:不是的,據我的了解,您當時在然燈佛那裡,您真正的境界,了無所得,一切都空,空到極點,連有所得、無所得、空的境界都沒有了。須菩提回復到這裡,釋迦牟尼佛開始引入下面的問題。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佛說我問你,你認為一切菩薩有一個另外非常莊嚴,好看,漂亮的佛土嗎?須菩提說不是的,他否認所謂的莊嚴佛土世界存在。「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所謂莊嚴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話;「即非莊嚴」,實際上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莊嚴。我們想像的莊嚴,一定是地方清凈,一定想一個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這只是您想像的,有這麼一個境界相,已經是不莊嚴了。絕對的清凈,絕對的空,絕對不是您能夠想像的,是名莊嚴,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這裡普賢岔開一下,再來說說莊嚴凈土,因為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必須要說一下。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基督教講的天堂,其中布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都是歐洲式的,那些神也是歐洲式的,一看就是歐洲人;道教講的天宮,布置都是中國式的,那些神穿的衣服也是中國式的,一看就是中國人;伊斯蘭教講的天堂,布置都是西亞式的,那些神穿的衣服都是西亞式的,一看就知道是阿拉伯人。佛教講的凈土世界,布置都是印度式的,那些佛菩薩穿的衣服也是印度式的,一看就是印度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儘管人們把那些佛菩薩的形象往中國人身上靠,比如觀世音菩薩,一個大男人,被中國人搞成了一個古典美女,但那顆紅痣還是證明了他是印度人;彌勒菩薩是佛教中第一帥哥,被中國人搞成了大腹便便,但您看他那個耳朵,就是印度人。那麼,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其實這種現象,釋迦牟尼佛早就預料到了,他在《楞嚴經》中專門解釋過,即「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什麼意思呢?「隨眾生心」。莊嚴佛土,都是因人而異的,愛黃金的人那裡就是黃金遍地;愛山水的人,那裡就是青山綠水;愛乾淨的人,那裡就是一塵不染;愛花鳥的人,那裡就是鳥語花香;愛音樂的人,那裡就是仙樂繚繞……這叫作各如其所好。世界上一切知識的範圍,宗教哲學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靈造成的啊!「應所知量」。隨眾生心量的大小,您那個天堂,您那個佛土,也有大小。應您所知的範圍,量的大小,佛國也就有了大小。「循業發現」。幾個人同樣的學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樣,總有點不同。這是什麼道理?是個人心境業力的發現不同。「寧有方所」。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沒有一個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絕對的唯心,純粹的唯心。以前在網上看到一篇日誌,說是一個學佛的人親自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見聞。哎呀呀!相信的人多著呢!還有許多人轉載。那日誌的評論有好多條啊,一連串的「阿彌陀佛」!

社會上有些人說佛教是迷信,看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啊!光看看對那篇日誌的反映就知道,迷信的人真的是不少啊!也許有人心裡不服氣,說你憑什麼說那是假的?!那麼,儘管釋迦牟尼佛已經解釋過了,普賢再給您解釋一遍。就算您還沒有證到來去自如的境界,就算您五眼還沒有打開,就算您根本沒有得定,那麼,您總該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話吧?那篇日誌的作者是中國人吧?學佛不是佛學啊!不是搞理論研究啊!必須得真修實證!別人發揮想像力寫一篇幻想文字您就相信了?他說的都不是事實啊,不是那樣的,因為他是憑藉自己的想像寫出來的,不是親自去證得的,他所描述的景象說白了就是照著經上瞎編的,而經上釋迦牟尼佛所描述的呢,又是釋迦牟尼佛隨便說說而已的。可嘆有的人在評論中還說,他說的和佛經上說的是一模一樣的!唉,問題就在這裡啊,正因為說的一樣,所以才是杜撰的啊!您要是真去了,就知道其實二者相差很多。不過呢,裡面有些東西則是一樣的,但他卻隻字未提,因為經上沒有。在這裡,普賢也不能說出來,為什麼呢?我一旦說出來,可能又會出現類似的東西,這次就會編的比較象真實的情況了。我想釋迦牟尼佛當時不把最關鍵的東西描述出來,恐怕這也是原因之一吧。普賢在這裡向您保證: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想像得出來的。此其一。其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殊勝景象,那是釋迦牟尼佛方便說,當不得真吶。釋迦牟尼佛這樣說的目的,是為了讓凈土行人對西方極樂世界充滿嚮往、樹立信心,從而願意老實念佛,正助雙修,求生凈土,如此而已。換句話說,那個景象是釋迦牟尼佛的景象,(其實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景象,他就是隨便說說而已。)不是您的景象。如果您哪一天證到了來去自如的境界,或者開了五眼,或者得了大定,您去親自看一看,當知普賢所言非虛。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有的說他真見到某位佛菩薩了,我問他,那位佛菩薩是怎樣打扮的啊,他說的是驢唇不對馬嘴。不要以為我在前面講過佛菩薩三十二相就是三十二相啊,應該是有無數相啊,您是什麼相,他就是什麼相:您說中國話,他就說中國話;您穿什麼衣服,他就穿什麼衣服;您有不足,他就有不足;您是在家人,他就絕不出家打扮。他和您沒有分別,因為只有這樣,您與他才沒有距離,您才會不排斥他,才會受他影響,才能得到他的接引啊!您想想,您西裝革履,他卻大袖飄飄,這必然讓您產生分別心啊!我們塑的畫的那是他們的莊嚴相,是為了讓人們升起敬仰之心啊!佛菩薩無處不在啊,可惜您認不出來(這個我在《普賢談凈土》裡面講過,就不多說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釋迦牟尼佛再一次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佛真是慈悲已極啊,再三再四地教導我們。不過這是第二等的方法,因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沒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應無所住。什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凈心。比如有人講,老師啊,這兩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凈心。現在大家聽過《金剛經》,就明白了,他只要有一個清凈心,已經是有所知量,範圍很有限了。接著佛解釋什麼叫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年慧能大師初步悟道,就是這一句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因為您不明白此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畢竟空;有個空的境界,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真正的清凈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佛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彌山王就是講法身,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證到一點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無邊身。佛說,須菩提你要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我再告訴你啊!假使我講一個人,身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你說他大不大?佛告訴他最後的結論,「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擺脫了我們肉體的身見,身見就是八十八結使第一個解脫不了的疙瘩,把身見空掉了以後,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死的法身。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話,佛法只有實證,您證到了以後才知道,「是法不可說」,不可說,凡是說的都不對,這個就是法身。

感恩您的閱讀,不當之處,請多教誨,阿彌陀佛!

請看普賢略談《金剛經》(12)

 

普賢略談《金剛經》(12)

佛子普賢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所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一章的白話意思是:

佛說:「須菩提!如用恆河中所有的沙數來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條恆河,那麼所有恆河內的所有沙,難道你認為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恆河,河尚且就有無數多,何況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說:「須菩提,我實在告訴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當作一個世界,用充滿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世尊!」佛又告訴須菩提說:「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為他人說及此經,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這個法施所得的福德又勝過前面用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來得多了。」

「無為福勝」。 勝就是超過,超越的意思。清凈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為之福,這一章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坡,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黃河在中國的地位,甚至更高,如同埃及的母親河尼羅河,俄羅斯的母親河伏爾加河。這裡我們看到兩個觀念,第一個是佛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宇宙觀,每一個宇宙里河流有多少?佛經上說,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因為你們的知識不夠,無法了解。第二點,佛告訴須菩提,像恆河一樣的河流都多得數不清了,何況每一條河流的沙子呢?更數不清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說,須菩提,我老實告訴你:假如現在世界上有一個人,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間最貴重的七寶,裝滿了你所住的這個像恆河沙數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然後把這些七寶,都拿來布施給人家,救濟世界上所有的眾生,你想這個大好人,得福多不多?他所得的善報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人做了這樣的善事,這福報太大了。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佛說假如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對於金剛經的內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 意思是接受了,並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中間的四句偈,能夠真正領悟(有所領受,而保持境界)了,然後再來教導別人,為他人解說,這個人的福報,比前面那個人的福報還要大。

《金剛經》四句偈不止一個,這部經裡面好多句子,都是四句連起來的,沒有說究竟是哪四句偈,過去有許多大德還專門討論過。普賢以為,這四句偈,可能在《金剛經》上,也可能不在《金剛經》上,說不定指的是這四句呢?那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對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當然啰,這是我一家之言,對與不對您還得拿出您的般若智慧來判定,說不定普賢是在胡說八道呢!

這一章是說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盤,涅盤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學佛只有兩種要事,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以及所有的佛經,都是在找智慧,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資糧。智慧不夠不能成道,雖有智慧,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所以說,「皈依佛,兩足尊」。

給大家講個故事,有一個人冒充僧人在搞所謂的「給貔貅開光」行騙。稍微有點佛教常識的人都知道「給貔貅開光」是絕對不可能的。所謂開光,是指佛菩薩給我們凡夫開光,即把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之光開發出來。所以我們在舉行開光儀式時,就是給大眾講這尊佛菩薩的豐功偉績,來龍去脈,從而讓大眾升起對這尊佛菩薩的敬仰之心,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之處,心燈點亮,智慧湧出。當然,有時候我們也要示現一點神通,把我們自己的光悄悄轉移到這尊佛像上,大眾一看,哇!這尊佛菩薩像真的閃閃發光耶,顯靈了!如果自己沒有神通,也有辦法。以前有個寺院的佛像要開光,當地人請來了一位沒有神通的師父,這位師父急忙來找我幫忙,希望我能夠到現場暗助一臂之力。但我因為上班走不開,就告訴他,你把前面的事情做完後就拚命念佛,恭請佛菩薩親自幫你,只要足夠虔誠,他們一定會來幫你的,因為他們是有求必應、「無剎不現身」的。參加完儀式的信眾後來對我說,那天的瑞祥好殊勝,見到了好多光,還看到了龍的。我們這其實是在欺騙大眾,只不過其目的是為了增加大眾對這尊佛菩薩像的信心,所以不算大罪。再來說那位騙子。那天被我遇上了,我說,師父啊,麻煩您幫我解釋一下什麼叫「皈依佛,兩足尊」。結果他說,就是我們皈依了佛祖,我們的兩個腳那是尊貴無比的,所以我到你們這裡來,是你們的福氣。哈哈!他以為兩足就是兩隻腳!這個足,是具足的意思,兩足指的是福德具足和智慧具足啊!

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苦難叢生的意思,所以娑婆世界一定是有缺陷的。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如圓滿了他就必須得離開呀!所以我們看到的,通常是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書讀得好的,多半是福報差一點;命運好一點的人,多半在知識上少一點,有了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麼都歸了您,那只有成佛才行。所以說,「皈依佛,兩足尊」。

感恩您的閱讀,不當之處,請多教誨,阿彌陀佛!

請看普賢略談《金剛經》(13)

 

普賢略談《金剛經》(13)

佛子普賢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一章的白話意思是:

佛再進一步的說:「須菩提!若有人隨便在什麼地方,開示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至只說這部經的四句偈、四句等,使那些聽到這部經的人,消除妄念。應該知道遇到演說這部經的處所是十分難得的,一切世間的天、人、鬼神等對於此處,皆應恭敬供養,作禮散花,如供養佛的塔廟一般。何況是那種人能完全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當然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須菩提!你可知這種人就是成就世上第一希有的無上菩提法。因般若能趨於無上菩提,世間沒有一法可與般若相比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若是般若經典所在之處,即如有佛在,可以說得與佛弟子三寶同居,亦要宛如對佛弟子一樣的尊重。」

本章仍舊是強調《金剛經》的重要性。要「尊重正教」。這裡的正教不是我們前面說的五大正教的正教。這裡的正是光明正大的正,是正確的正,真正的正;教是指佛教的教育。因此,這裡所說的正教,是指對於信仰佛教的人的正確的教育。什麼是正確的教育呢?就是這部《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不但要不住「色身香味觸法」,也要不住一切相,連不住也不住。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為此,釋迦牟尼佛特地從三個方面來強調《金剛經》的重要性。第一,「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遇到演說《金剛經》的處所是十分難得的。為什麼難得遇到呢?事實上這兩千年來有許許多多的人研究過《金剛經》,但是研究歸研究,演說歸演說。研究的多,演說的少。為什麼演說的少呢?因為《金剛經》屬於文字般若,《金剛經》不在文字上,如果真有個無字經書的話,《金剛經》就是無字真經了。「欲從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佛教的義理分為粗理、細理、微理、玄理、妙理。粗理可以粗說,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隨便聊聊,說個大致差不多就行;細理就要細說,您看許多大德講經說法,經上一句話,經過他們細細講來,就是洋洋洒洒數十萬言了;微理已經難說了,要從根根說到枝枝葉葉,一點也不能漏掉,又是擺事實,又是講道理,又要講公案,又要講證量。到了最後,覺得意猶未盡,怎麼辦呢?再來個偈子,讓您自己去體會。這是微理的講法;玄理已經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了,但是還勉強可以用打比方的辦法來說,只不過那些比方就是比方,與真實要表達的存在距離,又或者編個故事給大家聽,希望聽的人能夠領會其中的弦外之音,這是玄理的講法;妙理呢?非常遺憾地告訴大家,妙理是無論怎樣也是用語言文字無法表達的,因為怎麼說都是不對。成語「妙不可言」就是這個意思。而這部《金剛經》就是大般若經的濃縮,是講妙智慧的,講的是佛教的妙理,所以用語言來演說,怎麼說都不對,必須得您自己去實際證得。源於這樣的因由,所以歷史上講經的雖多,講《金剛經》的卻很少,而講《金剛經》的處所就更少了。所以講《金剛經》的處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說到這裡,不得不提醒大家,您千萬別以為普賢這是在講《金剛經》,您要是這樣認為,那您就錯了。我就是隨便說說,您就是隨便聽聽,我什麼都沒有說,您也什麼也沒有聽。如此而已。

第二,「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因為《金剛經》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講,所以就要靠您自己來「受持、讀誦。」並且佛鄭重地說:「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個「第一希有之法」,也就是佛在開始時所講的第一種方法,是最上等的成就法,只不過這種方法不著文字,佛對須菩提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就是哪樣呢?佛不說。我當時給大家大概說了一下佛的弦外之意,不見得就是對的,您應該再去領悟領悟。在這裡順便說一下讀經的好處。事實上有許多人講過讀經的好處,不過那是他們講的,我只能談點自己這三十幾年的體會。這麼多年來,其實我只認真讀了《心經》的。為什麼只讀《心經》呢?是我的師父要求的。他為什麼要這樣要求呢?我想主要是考慮我當時年齡較小,還要上學等等,而《心經》呢?只有兩百多個字,既好背,背起來又不耽擱時間,一分鐘可以背好幾遍。師父當年要求我至少要背40萬遍,我時常偷懶,想起了才背一下,儘管如此,到2008年底也已經超過300萬遍了。這樣堅持下來,還是得到了不少實際的利益的。第一是我的記憶力很好,坦白說是相當的好。過目成誦辦不到,但過目不忘還基本辦得到。不過這也成了缺點,有時寫點東西,因為讀過別人的了,好多時候都覺得不大像是自己寫的了。第二,我經常提到這部經那部經的,不知道的人可能認為我可能讀過好多遍大藏經。其實說來慚愧,這些年來除了《心經》以外,大藏經中其他的佛經我都只看過一遍,還是一目十行的。就算這部《金剛經》,我也是這次才看第二遍的。所以對其他的佛經我其實並不了解,只是知道個大概意思而已。不過,就算是只知道大概意思,這也是誦經的利益。過於謙虛等於驕傲的道理我還是懂一點,坦白說,普通人要達到我這個不算什麼境界的境界,恐怕沒有幾十年的努力精進,還是不太容易達到的。

第三,「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象這樣的般若經典所在之處,即如有佛在,可以說得與佛弟子三寶同居,也要象對佛弟子一樣的尊重。佛經就算是佛啊!因為佛的肉身早就滅度了,我們要親近佛,就只有去親近佛經啊!所以對佛經要象對佛那麼敬重才對呀!有些人平常也很用功,但是時常把佛經就是那麼隨手一丟,這不是真學佛哦,說得不太客氣的話,您這是在學魔,因為您平常積累的那點功德恐怕遠遠無法與自己不敬佛經所造的罪業相抵。儒教的人都知道愛惜字紙,認為字是天地至寶,何況佛經呢?何況這部《金剛經》呢?!關於應該怎樣如法地對待佛經,今後有時間的話,再給大家談談。這是字面上的意思。「若是經典所在之處」當然還有另外的意思。什麼意思呢?這個經典所在之處未必在您的外面啰!您要是真明白了《金剛經》,並且能夠如法修持,那麼您所在之處,就是經典所在之處。您說的每一句話,就是佛法,當然啰,也不是佛法。

感恩您的閱讀,不當之處,請多教誨。

阿彌陀佛!請看普賢略談《金剛經》(14)

 

普賢略談《金剛經》(15)

佛子普賢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此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章的白話意思是:

那時,須菩提聽釋迦牟尼佛說到這裡,心中已經深悟佛理旨趣,頗為感動的流下淚來。不禁向釋迦牟尼佛讚歎了一聲:「希有的世尊!您所說這個深奧的經典,即使在從前,我雖具有慧眼,也能一聞千悟,卻是未曾聽得如此深奧的經。我既聞此經,自性清凈中,已悟有本來全真的實相。如果有人,得聞此經,而信心純正清凈,毫無塵念。而生般若真實之實相,就可知道這種人,是非常難得,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人。但是,世尊!究竟這般若實相,就是諸法空相,不是一般所說實物,但為引導眾生離開執著而找回本心,不得不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實相而已。世尊,此經我聽到這裡,已能了解其中的妙理,信奉修持,應該不是難事。倘若後世過五百年之後,是濁世末法的時候,離開師父您的時期已遠的苦海茫茫眾生,聽到此經而能信解受持的人,則此人真的是明了自性的第一人,實在難得。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頓悟真空,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因為他已經了悟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相,所以能夠離一切相,其心滅寂,就可以稱之為佛。」佛告訴須菩提說:「對!你這樣說是對的。當知後世如果有人,聽到般若之妙法而不驚駭、不恐怖、不畏懼,這種人實在是很少有的。為什麼呢?須菩提!這就是我所謂的第一波羅蜜,此人的智慧已到彼岸了。不過修持的人卻不可以對彼岸有所執著,不過為了要引導眾生修持,特別給予一個名稱,稱之為第一波羅蜜而已。須菩提!再說到忍辱波羅蜜,凡辱境之來,恬然處之,不生忿怒即是忍辱波羅蜜,但真空本來無相,外不見其辱,內不見其忍,渾然兩忘,切勿執著於忍辱,所以我說非忍辱波羅蜜,只是為便於眾生修持,特別給予一個名稱,稱之為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須菩提!就好比我的前生,被歌利王支解身體的時候,確實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否則當時我在被支解時,如果著有四相,必定心生忿恨,必成苦果。須菩提,我又想起過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修忍辱之行時,就已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由歷劫頓悟真空,可知我等所修行的,決不是一朝一夕所成的。所以說,須菩提!菩薩之修行,首當空其心,離一切相,方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此心中不執著於色,不執著於聲、香、味、觸、法,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若於六塵中,一有執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的住處。所以我說,菩薩心本來是虛而明,若住於六塵就不能覺悟,我所謂的不應住色布施,原因就在於此。須菩提!菩薩不住色布施,發心廣大,不是為己,是為有利於一切眾生,應該要如此無相布施。而我所說的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的,其實真寶的本體皆是空的,原是非相。而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度而已,其實若見本性,妄心自離而入佛境,那麼一切眾生也就不是眾生了。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皆是無上的菩提,是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如常不變,不是欺人的,也沒有兩種說法。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之法,是真如無相,無實性;是自性自足、無虛的。須菩提!如果菩薩是一心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則是未離四相,有如人進入暗室,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不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如同人張開眼時,日光四照,見種種色;其心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須菩提!當我滅後,到了後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到菩提之覺位,成自性之如來,我當知此人,也必以無上智慧照鑒之。而此人成就見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從開始到現在,我們概略談了十三品,《金剛經》雖然是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其實釋迦牟尼佛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體的修行方法。開始他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要善護「無住」的念。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實質。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盤而滅度之。這是布施,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要持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的成就;因此接下來就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這一章內容很多,限於時間關係,只能挑重點的說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須菩提聽了釋迦牟尼佛前面的諄諄教誨後,「深解義趣。」很深刻的理解到了,真正的悟到了,所以「涕淚悲泣。」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凈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有人說這就是法喜充滿,也有人說不是,以普賢個人的體會來看,應該是法喜吧?只是充滿沒有不一定,因為這個時候是很高興,但是又好像沒有高興的意思;有點象什麼東西失而復得或者是在迷茫之中突然找到一條生路的那種感覺,但是又說不出來;有點象一句詩說的那樣:「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唉,真是不好表述,當您自己證得這個境界時就明白了。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自從我有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假如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師父您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那麼「信心清凈,即生實相。」「信心清凈,即生實相。」這話怎麼理解呢?就是我們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的話,「信心清凈」是必經之路,只有達到了「信心清凈」,才可以說您進入了般若之門了。那麼什麼是「信心清凈」呢?第一,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凈;第二,信我們的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最後須菩提總結:假如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信心清凈」的程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的境界。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麼您說我們就不需要拜佛了,對吧?不對!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的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凈」,就可以「能生實相」的。在藏地,有許多磕等身長頭的,我問過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磕頭啊?他們的話很有道理啊!他們說,你們漢族人,菩薩可能是真的,但你們的心是假的;我們呢?菩薩可能是假的,但我們的心是真的。所以「信心清凈,即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但是能夠做到不著相的禮佛,畢竟是極少之人吶,因為這一念必須是至誠至純的。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學佛首先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這個舍也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內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凈,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凈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做到了此心清凈,念念清凈,不需要持戒了(您看《西遊記》裡面的悟空,到後來金箍不是自然消失了嗎?),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凈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心也很清凈,戒律也很好,但是一受到打擊,什麼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緣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什麼叫無生呢?「信心清凈」就是無生;但如果只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什麼叫法忍呢?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忍辱的忍好理解,什麼是辱呢?不見得就只是侮辱哦,從佛法上講,一切不如意都是辱,一切痛苦都是辱。比如生老病死,那都是辱啊!老病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這就是辱,這就是難堪忍。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生在地獄裡,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來修道;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因此我們才說「人身難得」啊!不得人身,是無法修行學佛的啊!再往下,是釋迦牟尼佛以自己的經歷來講忍辱、布施。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就不說了。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五個「語」,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真語,就是說真話,沒有一句假話;實語,就是說的是老實話,實話實說,沒有客套,也不轉彎抹角;這兩個好理解。那麼什麼是如語呢?如是如同實相般若的意思,如語就是不可言說。生命的本來畢竟清凈,清凈到無言語可說,就是如語。這部《金剛經》說的就是如語,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說,他說他說法四十九年,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就是如語,是不可說不可說。不誑語,是不打誑語;不異語是沒有說過兩樣的話。我們把三藏十二部經典拿來看一下,其實兩樣話非常多,尤其是般若部裡面,到處都是兩樣話。剛說了是,馬上又說不是;明明剛說了,馬上又說什麼也沒有說,這難道不是兩樣話嗎?嘿嘿!您別急,您不妨仔細研究研究,您會發現其實他只說過一個東西,沒有說過兩樣,這一個東西說了四十九年還說不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佛法;但是,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他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如語。在這部《金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像賭咒一樣,怕人們不相信,說他從來沒有說過不老實的話呢?這是要讓我們信心清凈,要切實相信,切實相信一個真正的佛法。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呢?無實也無虛。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又不是假的。所以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這就是這部《金剛經》的中心,這裡已經全部點出來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訴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但是,放下也不對。如果提得起放得下,那就是實的了,就不叫無實;可是如果提不起放不下,那就是虛的了,就不叫無虛。《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裡面的第一句話是:「老君曰。大道無形。生於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普賢以為,這個道,就是真正的佛法,無實無虛。這大概就是我們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吧。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釋迦牟尼佛進一步告訴須菩提,他說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執著了佛法的一種法就錯了。因為這樣,就相當於人閉上眼睛,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他看不見了,永遠摸不出來。假如真想明心見性、見道,一切無所住,這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放下,此人絕對可以見道。等於這個人有了慧眼,又在太陽底下,當然什麼都看得很清楚。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五戒十善,要求再高一點,那就是功德、智慧都要有所成就,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常常有一些凈土的同修說,只要老老實實地念阿彌陀佛,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嗎?!念佛法門明明是萬人修萬人去的極為殊勝的法門,那麼多的人在努力念佛,為什麼每年往生的不到百人呢(大陸)?不是這樣的啊!光念佛沒有用啊!因為往生的前提條件是,只有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啊!沒有達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怎麼念都是白費。您要真達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了,哪裡需要幾十年如一日地念啊?釋迦牟尼佛不是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向您保證過嗎?印光大師不是一再強調要正助雙修嗎?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面又告訴須菩提,將來的時代,一個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行,甚至深入義趣的讀誦,這個人就等於是佛。為什麼呢?您把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再提高一點試試?再高就叫純凈純善了!什麼叫純凈純善?福德具足、智慧具足。那您不用往生了。您已經被釋迦牟尼佛超度了。什麼叫超度?超前得度啊!因為您已經是佛了!

祝願大家早日證得純凈純善!

感恩您的閱讀,不當之處,請多教誨,阿彌陀佛!

    請看普賢略談《金剛經》(16)

推薦閱讀:

【引用】金剛經的十大要義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的「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啊?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18)
金剛經演義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