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月的意象初探
05-25
來源: 蓋尾中學 編輯:晃晃內容提要:本文闡述了「月」這一意象在唐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特殊作用;從表情達意、民間習俗、神話傳說、時代背景等方面說明「月」與唐詩的密切關係。著重把唐詩中「月」的意象歸納為五種類型:邊塞意象、時間意象、愁緒意象、情愛意象、媒介意象,並分別列舉大量詩詞實例來分析佐證。關鍵詞:唐詩 月 意象 邊塞 時間 愁緒 情愛 媒介詩歌大都藉助「意象」表達情思。「意象」是我們鑒賞詩歌的一把鑰匙。何謂「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體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託著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與具體物象的融合。「意」與「象」的關係,就是「情」與「景」的關係,「心」與「物」的關係,「神」與「形」的關係。移情於景,存心於物,凝神於形,寓意於象,皆成「意象」。月在唐朝中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據學者統計。李白作詩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愛月,李白之死,就是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著宮錦袍,游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儘管後人考證此說不可信,但李白為偉大的月光詩仙,卻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潔,月里更美,人生有時,月光無極。在唐代,詩的顯赫地位實在離不開月的激揚、推動和烘托。唐詩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月的邊塞意象。丹納說,「自然界供給的比人工創造的更美」(《藝術哲學》)。月在文學作品中構成的富有美感的獨特環境,是人工做創造的環境所無法比擬的。馬克思指出,「對象如何對他來說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於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正是這種關係的規定性形成一種特殊的、現實的肯定方式。」「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好「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的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性質的制約,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唐詩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啜泣訴說,有「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後出塞五首?其二》)的慘凄寂寥,有「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沈全期《雜詩三首?其三》)的綿藐深沉,有「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悲涼凄婉。同時,唐詩人又發展了邊塞詩,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賦予邊塞詩更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雄渾蒼茫,有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塞上聽吹笛》)的開朗壯闊,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的浩渺閑雅、有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七首》)的雄心憂患。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徵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託和幻念,千里相共,願隨孤月,流照親人。詩人們利用這種情結自由地創造了月和邊塞的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閨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在這裡,詩人描繪了思婦的深思遐念和傾訴無人的隱恨。唐代詩人對月和邊塞相形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的偉大感受,已經是十分傑出的了。月是空間的,月還是文化的。從月光的浸潤和滋養伸展下,詩人與那巨大深遠的宇宙空間感 和邊塞這一獨特性風景線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詩人「願隨孤月影」為的是什麼?就是那與月光相撫相慰的一空纖塵不染的邊塞的空間意識。月明之夜,泛舟湖上,還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詩般意境。二、月的時間意象。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月有晨昏之替。曉月西沉,「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夕月半懸,「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夜月生輝,「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月有春秋冷暖,春月如花,秋月如雪,「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陰雪」 ,更有月涼似水,寒似冰,冷透薄紗帳。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光歲月的流逝。杜牧《潤州二首(其一)》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無論是南朝士人的曠達,還是東晉名宿的風流,在歷史的舞台上都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月演繹著盛衰無常的歷史。「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古人今人若流水」,興衰盛替只如過往雲煙。三、月的愁緒意象。在唐詩中,月還是情緒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因而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繫了。以月狀愁在唐代有很大的反映。有「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的凄惻孤寂;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明光如水水如天」的蘊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潸潸淚下;王昌齡「行道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的孤獨郁懷……「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張先《木蘭花》),則是傷離的愁思。秋月,尤其是中秋圓月,幾乎成了人們寄託思鄉情懷的特定物象:「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月是相同的,但詩人想家心切,硬是認為故鄉之月最「明」;「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李白愛月,在月的國度里,有著最真的李白。他是孤獨的,他邀月起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他惆悵感傷,高歌淚下,「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連」,孤寂無涯,「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知音難覓,此愁誰人可識,誰人可解?只有月能理解他,所以無月的時候,他去賒月,「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他想擁月入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在唐代詩人中,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四、月的情愛意象。月是情緒的,「月上柳梢」的纏繞,「曉風殘月」的悲涼,「月照高樓」的孤寂,情到深處,月便自然與情愛相連了。在愛情的情感世界裡,唐人的情懷、渴念,甚為壯闊、更為空靈,情愛也甚是摯熱、濃烈。「待月西廂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滿屋樑」的空虛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的痴戀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還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間。分別之後,「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縈繞著愛的惆悵和迷惘。「階下清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隱《端居》);月明之夜,風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時,該又憑添幾重愁苦!於是凄迷廣浩的月下便成下無盡的相思之時空:「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緒,李商隱就是一千次一萬次,也道不完,「欲說還休」。當然,時間的月光也許會消磨和沖淡愛情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暇《江樓感舊》)。那個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裡再可尋回?即若喚回,恐也不是彼時情懷了。好夢已去,往事如煙,空留絲絲縷縷的舊蹤裊裊飄開在愛情失落的天際。然新穎獨特,生動感人的當數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詩的巧思表現在後兩句的象徵比喻上:不直接描摹女主人公相思情深,容顏日益瘦損憔悴,卻說這就像月亮一夜比一夜減弱它的清輝,由圓月變成殘月。月圓則滿,月盈則虧,本是變化著的自然現象。詩用皎潔的明月象徵思婦情操的純潔無瑕,忠貞專一。比喻美妙,想像新穎,給人以美的感受。月已經是唐詩中夫妻之間、情人之間的情愛替身了。四、月的媒介意象。月的陰晴圓缺,是一種自然規律。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於是,月,就成了由自然而社會、由景入情的最佳媒介了。人在天涯,遙夜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有夢中可以相逢。「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溫庭筠的這首《碧澗驛曉思》便非常典型地體現了對家鄉楚國的思致和情調。因此,明月便常常成為詩人鄉情親情友情、離愁別恨甚至是兩國之間友好感情的寄託和象徵,成為詩人抒發深切關懷與真誠祝福的表徵與觸媒。「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傳達出離別之苦。王昌齡「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將眼前的情景推開,別開生面,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境界: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在瀟湘之上,孤月高照,兩岸猿啼也會一聲聲闖入夢境,使人難以成眠吧,因而在夢中也擺脫不了愁緒。由月生愁,其媒介的作用毋庸置疑。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月在這裡,已經是愛情、親情、友情的唯一依託了。作為媒介意象,月不但能寄託相思、鄉情、親情和離愁,還能成為兩國人民友好感情的見證。韋莊的《送日本國僧敬龍歸》一詩便是此中的代表作:「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風。」千年前,日本的敬龍和尚以學問僧的身份到訪唐朝,學成歸國,詩人為他送行。尾句的清風明月是詩人的想像之景,它代表著詩人殷切的情誼,詩人為臨行的日本友人送上自己的美好祝願:讓清風明月培伴著你上路,祝福你一路順風,一路平安。情致纏綿,真摯感人。唐代詩歌中,寫月的名章迥句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凡名家,必有寫月的好詩好句。浩瀚的唐詩,本身就象天上的明月,擁有這樣皎潔的「明月」,是我們生命里的幸運。唐詩中的月,是留給我們乃至我們以後的一代代人共賞的意象,細究起來意蘊竟如此的豐厚,能理解了它的深層含義,自是對唐人思想感情的一種解讀,更是豐富自我情感的過程。古今思想的打通,讓我們不會寂寞於自我的心靈,多層面的寄予,讓本就無窮的世界更是色彩斑斕,讓有限的文字更細膩的反映世界的無窮。參考資料: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3、《中國古代名句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4、《文學百科辭典》(知識出版社)5、《中國古典詩詞曲賞讀》(海峽出版社)6、《古典詩詞名篇吟誦系列?唐詩》(花城出版社)7、《中國成語典故總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8、《唐詩三百首》(北京古籍出版社)9、《宋詞三百首》(北京古籍出版社)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1、《詩歌意象論》(陳植鍔)12、《文選》卷十三謝庄《月賦》(六臣注文本)13、《摭言》(唐?王定保)14、《樂府詩集?橫吹曲辭》15、《樂府古題要解》(蓋尾中學 嚴明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慢慢讀唐詩之楊妃妒否?
※佛與鬼:王維、李賀寫詩用字分析(唐代詩人寫詩用字分析之二)
※王羲之行書集字唐詩15首
※慢慢讀唐詩之詩如其人(4):長孫皇后
※《唐詩三百首》學習筆記(3)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