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閑聊五運六氣之二(五運六氣理論之源的探討)

『靈素真要』第33

||| 導讀:通過對於有關五運六氣起源的問題的探討及有關天文學知識,更有利於讀懂後面幾篇大論中內在蘊意。通過對六氣來源的探討,明確了五運及六氣陰陽是古人對天象觀察得來,並非按陰陽之氣多少來對應五行得來。如探討內容有不妥及錯誤之處望同道指正。

我們在仔細閱讀七篇大論中的內容時會發現,五運六氣理論體系形成過程中,也是經過不斷修改,演變。非一時一人所做,其中第一篇《天元紀大論》寫作方式是以黃帝與鬼臾區對話的形式論述問題,其內容相對原始,其成篇年代明顯早於後面六篇。後六篇寫作方式則是以黃帝與岐伯的對話形式論述問題,其內容相對完善及系統。為了深入了解五運六氣理論,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其理論來源。

黃帝在遇到這個問題也有相同的疑問。鬼臾區在回答五氣運行規律時則引用了古書《太始天元冊》的一段話:「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這很明顯是一段關於古天文學的文字,所以我們要想了解這段文字,我們不得不大體了解古天文學的相關知識。

九星:即北斗九星:天樞(天英星),天璇(天任星),天璣(天心星),天權(天柱星),玉衡(天禽星),開陽(天輔星),搖光(天沖星),左輔(天芮星),右弼(天篷星)。其中前七星常顯而不隱且連接起來形似舀酒的斗形,故又稱為北斗七星,前四星組成斗身,古曰魁。後三星組成斗柄古曰杓。北極星居於正北方,永恆不動,古人就以此來確定大地的方位,北極星與北斗星保持一定的距離,北斗七星順時針繞北極星一周為一年。古人有通過初昏時斗柄所指方向來決定季節的習慣。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春,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秦漢時期,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斗逐漸遠離北天極,不再充當極星,於是新的北極星「太一」被確定。此時北斗即被視為「太一」。而在秦漢時期隨著古天文學的發展,又增加斗柄所指西南、西北、東南、東北四個方位配屬二十四節氣。並將九星按洛書、八卦九宮的方法配屬九宮。並賦予五行屬性,我們在《靈樞經.九宮八風》等篇章可以看到在內經時代古人已運用九宮理論按季節及方位指導疾病預防。而在《內經》遺篇《刺法論》《本病論》雖疑非《內經》原文,但其中運用大量五運六氣知識指導疾病的針刺,預防及治療。這其中就包括通過對應九星九宮判斷疾病所在經絡並指導針刺治療。

七曜:包括日、月、歲星(木)、熒惑星(火)、鎮星(土)、太白星(金)、辰星(水)。七曜是不停運動的其運行規律張衡在《靈憲》中即有詳實論述:「文曜麗乎天,其動者七,日、月、五星是也。周旋右回。天道者,貴順也。近天則彁,遠天則速,行則屈,屈則留回,留回則逆,逆則彁,迫於天也。行彁者覿於東,覿於東屬陽,行速者覿於西,覿於西屬陰,日與月此配合也。攝提、熒惑、地候見晨,附於日也。太白、辰星見昏,附於月也。二陰三陽,參天兩地,故男女取焉。」其大意為:五星與日月右旋而成一周,木、火、土三星近天而運行慢,金、水二星遠天而運行快。古人通過觀察日月五星的運行及五星的明暗交替,確定某一年的五行屬性,及其五行屬性的太過與不及。並與五星相對應。所以在《氣交變大論》中,當歲木太過時會上應歲星(木),歲火太過,時會上應熒惑星(火),歲土太過時會上應鎮星(土),歲金太過時會上應太白星(金),歲水太過時會上應辰星(水)。再結合干支紀年的方法制定出干支紀年中天乾的五行屬性即: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整個大論篇章中提到五運時多以五星相對應。這只是提到五運的由來。那麼六氣的由來又如何呢?

黃帝也發出了同樣的疑問,岐伯在《太始天元冊文》給我們這樣的解答:「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這裡我們必須了解二十八星宿的一點知識。古時人民為了方便於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便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做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個星宿,春分時節在東部的天空,故稱東方青龍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個星宿,春分時節在北部的天空,故稱北方玄武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這七星宿,春分時節在西部的天空,故稱西方白虎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這七個星宿,春分時節在南部天空,故稱南方朱雀七宿。由以上七宿組成的四個動物的形象,合稱為四象、四維、四獸。古代人民用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沒和到達中天的時刻來判定季節。例如:《靈樞.衛氣行第七十六》:「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為緯,虛張為經。」這裡的「子午卯酉」指的是月份,子月為冬至,午月為夏至,卯月為春分,酉月是秋分。這段話表明太陽冬至點在虛宿,夏至點在張宿,春分點在昂宿,秋分點在房宿。在西漢初期出土的六壬式盤就是模擬二十八星宿、北斗確定季節及時辰的工具。

但是在《太始天元冊》中二十八星宿的作用並不是用來判斷季節和節氣的。因為大論應用的是干支紀年法,那就不得不說到干支紀年的起源了。干支紀年在形成以前經歷了歲星紀年——太歲紀年——干支紀年的發展經過。

歲星紀年是春秋時期,古人經過天文觀測發現木星每隔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據此古人將天區劃分為十二等分,每一分都有特定稱謂,並分屬於十二地支,每一支代表一年,其具體位置則以二十八星宿中的某些星宿為標誌:

星紀(丑);玄枵(子);諏訾(亥);降婁(戌);大梁(酉);實沈(申)

鶉首(未);鶉火(午);鶉尾(巳);壽星(辰);大火(卯);析木(寅)

星紀:鬥牛女;玄枵:女虛危;諏訾:危室壁奎; 降婁:奎婁胃

大梁:胃昴畢; 實沈:觜參井; 鶉首:井鬼柳;鶉火:柳星張

鶉尾:張冀軫;壽星:軫角亢氐;大火:氐房心尾;析木:尾箕斗

太歲紀年法:由於歲星運行方向為右旋,與古人觀測記錄天體十二辰(十二地支配二十八星宿)慣常使用的左旋相反,故而天文學家就設想一個歲星相對的投影,其運行軌跡與歲星相反,稱為太歲。仍沿用十二星次紀年法。並用十二辰的別名來定名歲陰,見《爾雅.釋天》:「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丑曰赤奮若「此即太歲紀年法。也就是歲星紀年是按上圖大圈外的運行方向紀年,而太歲紀年是按上圖小圈的方向紀年。後來經過百餘年的使用到了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發現歲星紀年存在較大誤差,每八十餘年會出現超次現象。歲星紀年已無法準確紀年,由此太歲紀年隨之失效。雖然太歲紀年法不再使用,但是歲陰之名仍然被沿用下來。針對十二周期太短,天文學家借鑒商朝時就開始使用的干支紀日遂配歲陰以歲陽,每六十年一個循環成干支紀年法。

我們現在再來看太始天元冊的內容。以木星為例: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危室二星在諏訾(亥),柳鬼二星在鶉首(巳)。與巳亥之上,厥陰主之相對應。再例如土星二十八年一周天,每年鎮一宿,古人稱為「鎮星」,黅天之氣,經於心尾角軫,心尾與角軫相差六宿,即六年。所以我們發現六氣的來源也來自古人觀察天象的結果。古人通過五星與二十八星宿方位關係並結合干支紀年,得出某一支紀年的風寒暑濕燥火的六氣屬性,並總結出規律: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在這裡。黃帝再次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六氣對應方法「不合陰陽,其故何也?「岐伯是這樣回答的: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所以六氣的陰陽並不是按陰陽之氣的多少分的,而是根據古人觀察天象而總結的規律。所以這種六氣的陰陽對應只適用於七篇大論的內容,並不能將七篇大論中的六氣與陰陽的關係用來強解傷寒論及內經其它篇章的內容。

總結:通過對於有關五運六氣起源的問題的探討及有關天文學知識,更有利於讀懂後面幾篇大論中內在蘊意。通過對六氣來源的探討,明確了五運及六氣陰陽是古人對天象觀察得來,並非按陰陽之氣多少來對應五行得來。如探討內容有不妥及錯誤之處望同道指正。


推薦閱讀:

四柱理論精品文章集萃(二十三)(三命指迷賦)
紫微斗數算命理論大全第一章斗數實例探討
摩登舞理論精選總結3
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的相關學者索引

TAG: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