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592期:體悟無極樁

作者/楊鵬 ⊙編輯/張宏婉


體悟無極樁

太極拳是以《易經》的陰陽哲學為原理,以「太極」命名的一種內家拳術,而無極則是太極之本,所謂「無極而太極」,所以任何武術都無法繞過樁功這一入門必經之路。那太極拳作為當今流傳最廣的一大武術門派,對樁功有什麼特殊要求呢?清朝王宗岳《太極拳論》表述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從傳統太極套路來看,除了起和收二勢雙重,其他動作無一例外都存在陰陽轉換、重心轉移,這些特徵,充分體現了無極生太極、動靜生陰陽、太極歸無極、生生不息、循環不斷的內涵。由此說明陰陽不偏、中規中矩的無極樁(起、收樁)應該就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樁法之一,是太極拳的母樁,是最能體現天人合一的自然樁,是修鍊太極拳的根基。筆者多次赴陳家溝拜學傳統陳式太極拳,後得到小架名家陳春生老師的悉心指教,對站樁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現結合本人多年練習體悟,談點感受,榆枋之見,方家宥之。

   

一、立身中正

   

《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立身須中正安舒之說。各家太極都把立身中正作為基本準則。中正本身沒有錯,關鍵是要科學掌握,深刻理解。在站無極樁時,中正與身體正直垂直於地面一致,但行拳過程中有的姿勢並非讓身體垂直於地面,而是斜中寓正。愚以為,立身中正應做到「兩會一點中軸線,前後輔助二直線,全身體重到湧泉,黃金分割定乾坤」。「兩會」指人體穴位「百會」和「會陰」,「一點」指兩腳「湧泉」穴連線的中點。操作上使這三點位於一條與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線上,久而自然能全身貫通。前後是指前頂穴與丹田穴成一直線,後頂穴與命門成一直線,二條直線平行於中軸線,目的是讓頭部虛虛領起,克服低頭和後仰的毛病,「全身體重到湧泉」實際是確定了身體整體重心歸屬,一般強調站樁如坐,重心落於腳跟,這是誤導,腳掌不受力,何來爪抓地?全身重心按黃金分割比例,即四六分是最妙的。在操作時,把身法調整好,用踝關節把整個身體平移向前,重心落於腳掌,做到前六後四,重心基本在湧泉穴位置,同時雙腳微微內裹,讓腳掌內側受力,即內六外四,這樣,雙腳像一個穩固的吸盤牢牢植於大地上。

   

二、呼吸自然

   

呼吸是生理現象,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規定先呼還是先吸,抬左手是吸,抬右手是呼,完全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只是擲物或瞬間用力時,必然是呼,但

這種呼是無意識動作,也就是忘息狀態。太極拳屬內家拳,不少人認為呼吸配合動作是內家拳的必然要求,刻意拉長呼吸,並樂此不疲,時間一久,內勁沒出來,問題出來了,出現胸悶氣促、橫氣填胸、頭皮昏麻、腳底發飄癥狀的不在少數,有的甚至產生了心悸、血壓升高的「太極病」。《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訣》等古典論著里均無關於呼吸方面隻字片語的記載,楊澄甫的《太極說十要》言語不詳地說動作要配合呼吸,卻沒有明確指示,是畫蛇添足之語。站樁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心氣下降養生。分神思考呼氣,則容易導致氣滯傷身。當然,逆腹式呼吸法的無極樁中對呼吸的確有要求,但這種方法是樁功的高階,不是說說就能學會的,只有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如沒有師傅指點和在松靜的基礎上進行,容易出現副作用,不宜自行深習。

   

三、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在太極拳習練中非常重要,而要養成肩沉肘墜的習慣非一日之功。初練無極樁身體僵硬,兩臂用力,抬肩架肘,不得要領。正確的做法是:雙手隨身法慢慢下落,意念完全放鬆,手掌相合,與胯同高,手臂所用力道與支撐手臂的自重相當,與重力「不丟不頂」,手臂與身體距離適當,以腋下能容自身一拳為準,肘關節末端骨節一定要有下墜之意,絕忌外翻上翹,意象肘尖處用細線縛了一個小鐵陀隨重力自然下墜,墜感最重要;肩是人體的大關節,在無極樁中肩要含、要松,肩做好了,上身就松好,胸的問題也解決了,平時我們說昂首挺胸有精神,但無極樁恰恰相反,肩不能往後仰,要往前收,往內合,以胸骨為中心,左右肩都向胸骨合攏下沉,但這種合攏絕不能用意念加力,是一種自然下沉的松合力,所以沉肩墜肘做好了,含胸自然到位。這裡要特彆強調一點的是,含胸不拔背,含胸正確,而拔背不可取,把背一拔,脊柱的努勁就出來了,這是病態。據陳氏太極第十代傳人小架太極宗師陳伯祥說,陳家溝歷代拳家從來沒有拔背之說,拔背估計是後人創造。

     

四、圓襠松胯

   

襠貴虛貴圓,胯貴松貴開。但這是個系統工程,腰襠胯是下盤功夫,胯根松不松,襠勁足不足,下盤穩不穩,直接決定太極的品質,也是站樁長功的關鍵,是太極之魂,要達到要求必須同時從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泛臀」墜腹。「泛臀」不是斂臀也不是撅臀,更不是翹屁股。字面上解釋,泛:漂浮,透出。泛臂的內在形態是尾閭上翹外泛。尾閭位於脊柱的最末端,尾閭「外泛」自然使腰椎段的生理彎曲變得更加明顯,第二、三腰椎(即命門穴)明顯向腹部方向凹進,一旦腰椎向前凹,腹部自然向前向下落,當身心放鬆時,腹部就會形成一種自然下墜的狀態,這就是丹田下沉的初始態。如果意念放鬆、心氣下沉,就會自然而然地找到氣沉丹田的感覺。

   

二是屈膝內裹。膝蓋是最脆弱的地方,也是最需要保護的地方,練拳站樁第一要務是慎用膝蓋、用對膝蓋。太極拳經講身備五弓,二腿就是二弓,膝蓋彎曲便是弓,但這個弓彎得不對會禍害無窮。很多人為了追求所謂功力,盲信樁子越低越好,膝蓋越跪越好,最後造成膝蓋半月板損害,使得行走不便,甚至終生與練功無緣,甚為遺憾。科學的方法是:膝蓋永遠只能前後以摺扇型運動,而不能做左右扭轉運動,站樁膝蓋痛就是扭膝、跪膝造成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屈膝有度,膝蓋骨前端絕不可以超過腳板的中線。同時,大腿和小腿始終要保持方向一致,這樣才不會扭曲膝蓋。大腿小腿由膝蓋相連成一整體,內嵌於髖部,髖關節是可360旋轉的關節,是人體的重要樞扭,腿部要整體以髓關節的核心,肌肉作內旋狀(內裹),也就是逆纏,結果是膝蓋微內合,髖關節向外鬆開,虛襠松胯自然成形。

   

三是雙腳平行。小架太極對雙腳平行要求甚嚴,在站無極樁時,雙腳平行、與肩同寬確實有利於意形合一、陰陽相調,達到無形無象、平和安詳的內在要求。試想,外八字腳會把位於尾椎的長強穴關閉,內八字腳會夾襠,在練習時應仔細揣摩。

   

靜是魂、松是寶,無極樁的要求也是太極的基本要求與要領,無論是在站樁還是在行拳走架時,這些基本要求永遠不敢丟,正如:行拳就是流動的樁


推薦閱讀:

TAG:無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