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三陵遊記!

十三陵遊記!
[ 作者:佚名 | 

12月5日周日無事,去了昌平明十三陵。騎一輛「鳳凰」二八自行車,沿逆時針方向遊覽了其中的12座明陵,全程約200華里。

4:50,出門

一路北行,途經學院路、清河、沙河,天色由暗漸明。

7:37,昌平環島李自成銅像

銅像最初立於京昌公路小營環島處,後因修建高速公路北移至此。

遠遠望去,只覺天壽諸山峰巒奇特。細觀之,發現山頂似有兩個巨人仰面抵足而卧,一人頭向東,一人頭向西。當年明皇在此建陵,莫非真是天意?

過環島繼續向北,路西有一煤炭交易市場,不時可見運煤車來往穿梭。風吹過,捲起地上的塵土和煤渣,迷人眼目。

7:50,石牌坊

從石牌坊開始,正式進入陵區。明成祖朱棣永樂5年,徐皇后死,朱棣派人在北京近地卜選陵址。7年,陵址在天壽山選定,自此確定了明十三陵的陵區。天壽山位於北京近郊,距北京約50餘公里。北通黃花鎮,西至居庸關。陵北山脈,從昆崙山發脈而來,經太行山,蜿蜒綿亘千餘里,形成陵區的北面屏障。陵區內,東有蟒山「盤其左」,西有虎峪「踞其右」,南有鳳凰山,北倚黃花城。陵區外,西有西山,東有馬蘭峪,群峰羅列,形成「萬騎簇擁」,「千宮侍從」的格局。東西山口各有一條河流,在陵區中部交匯後東流而去。陵區內,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還有一位皇貴妃及數十名殉葬的宮人。明陵祭祀,起初沒有定製,後按明世宗嘉靖的規定,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禮陪祭,自此形成定製。

明朝時,以天壽山地近蒙古,殘元勢力時有入侵,故將環山數十里內的十數個山口堵塞,修築城垣、攔馬牆等軍事防禦工事。永樂8年,堵塞古北口的大、小關口,使僅能通一騎。嘉靖16年,塞天壽山東北通往黃花城的道路,後又在每座陵設置守備千戶五。但這些措施似乎並沒起到其應有的作用,蒙古騎兵兩次進逼京師,侵擾天壽山諸陵,皆由古北口進入;清兵占昌平州,李自成進北京,皆由居庸關入,都對天壽山諸陵造成過不同程度的損傷。

清廷為收買民心,消彌漢族的敵意,曾有數位皇帝閱視天壽山明陵,並對其加以修繕,對明皇后代封以官爵,命其世代祭祀。

石牌坊是長陵最南端,鳳凰山左右夾峙。石坊以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仿木建築結構,6柱5間,上覆大小共11座廡殿式屋頂。夾柱石上,雕刻異獸蔓草及龍、獅圖案。石坊建於明嘉靖19年,不僅有美化環境的作用,還有拱衛、屏障陵區的功能。(《明清帝王及其陵寢》,以下簡稱《陵寢》)

石坊通高逾4丈,每根石柱均重上百噸。傳說,當年修建石坊的民工們費盡氣力立起了石柱,卻無法將夾柱石架上去。交活期限臨近,民工無奈,只得燒香乞求魯班爺點化。幾天過去,不見魯班顯靈,卻來了個衣著破爛,撿糞的老人。攀談間,民工向老人討主意。老人說:「我是個土沒脖子的人了,還能有什麼法兒!」言畢自去。民工猛醒,老人是讓他們用土囤的辦法。於是先用土埋住石柱,形成斜坡,再順坡將夾柱石拉上架好,石坊終於得以按期完工。正不知老人是何方人氏,卻見天上飄過一朵白雲,上面站著那位老人。民工大悟,原來正是魯班顯靈。(《十三陵的傳說》,以下簡稱《傳說》)

8:08,大紅門(或稱大宮門)

單檐廡殿頂式,券洞3座,牆上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三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一九八一年七月立」的牌子。明朝時,因陵區南面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遂壘土石為城,綿亘40餘里,在險要之處設下10個關口,建敵樓、弔橋,派重兵把守,以保衛陵寢安全,抵禦入侵京師之敵。我今到此,見城牆已不存,只南側山上似有遺迹(《陵寢》)。

8:17,長陵碑亭、神道石像生、欞星門

碑亭為重檐歇山式建築,可見內豎龜趺神功聖德碑。據記載,碑高逾3丈,前後左右分別鐫刻有明仁宗朱高熾和清康熙、嘉慶御筆。碑亭外四角,各立有一根華表,玉龍蟠繞。石像生南端以兩根望柱為起點,向北排列於神道東西兩側,計有石獸、石人共18對。石人中又分為武將和文勛臣,明朝時勛臣分為文武兩類,這裡的勛臣是文勛臣最高級別之左右柱國。石像生北面,以欞星門為盡頭。欞星門又稱龍鳳門,明末清初坍塌,清時重建,現為紅牆、黃瓦、白柱。(《陵寢》)

石像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傷,對此當地有個傳說。相傳石像生白天在神道兩側兀立不動,至晚石人摸到附近村中調戲婦女,石獸則到處偷吃東西,為患鄉里。百姓震怒,合夥把石像生打得遍體鱗傷,傷了石像生的元氣。此後,無論白天黑夜,石像生就都不能再動,只有永遠在原位立定了。據說,還有一對石羊因傷重不能歸位,後來修路時被推到溝底,不知所終。石像生如何能動?這個傳說可謂荒誕不經,倒是另外一個關於石像生的傳說更耐人尋味。石像生中,共有12尊石人,但只有4匹馬,不夠每人一匹。傳說明宣德年間,宣宗皇帝朱瞻基曾為此殺了幾任監工大臣和工頭,因為他們誰都解決不了皇帝所出的「十二石像要備十二匹馬,而且不得在神路兩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馬」這一難題。朝廷張榜招賢,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漢子揭了榜,自稱已經解決了難題,並把皇帝等一干人帶到神路,指示天機。原來那兩個武臣的後身,各有4匹浮雕石馬,活脫逼真,與卧在神道上那4匹加起來,足了12匹的數,且沒有違背「不得在神路兩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馬」的要求。原來這漢子就是參與雕刻石像生的石匠,他認為12石人應有12石馬,並且早就雕成了四明八暗的樣式,但監工大臣和工頭以及其他工匠都沒有看出來(完工後民工都已被遣返回鄉)。後來,漢子為阻止皇帝濫殺無辜,才道破了天機。事後,他也不領皇帝的賞賜,悄然返鄉,種地去了。(《傳說》)

大約十一、二年前,我游十三陵時,可從碑亭和神道自由通過。而今,它們都已被鐵柵圈住,參觀需購門票。據說這始於10年前,票價一路上升,漲至今天的12元。保護文物,發展旅遊,提供就業機會,我也無話可說,只是不願為十三陵特區做這份貢獻,只有在柵欄外眺望。沿神道東側公路北行,從樹木的縫隙中略見石像生的風采。途中,見一迎親車隊由南向北駛過。

8:43,過七孔橋

明朝時,橋下彙集陵區內各處之水(《陵寢》)。橋上石柱有精美的龍鳳浮雕,東南方可遙見十三陵水庫波光粼粼,東北方山上不時可聞開山炮聲。

9:03,永陵

一條長長的上坡路,坡不很陡,但騎行困難,最後不得已下車,推車步行。

永陵是明世宗嘉靖的陵墓。他15歲時,以藩王身份嗣皇帝位。即位之初,在楊廷和等大臣的協助之下,勵精圖治,革除前朝許多弊政,緩和了社會矛盾。時人稱新天子聖明,楊廷和功高。但他個性偏執,為他父母的名分與臣下進行了三年多的「大禮儀之爭」,破壞了君臣和衷共濟的局面。以後他也沒能堅持初政,應驗了《詩經》中的一句名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嘉靖一生迷信方術,為求長生不老,聽信方士之言,用宮婢經血燒煉名為「紅鉛」的長生藥。宮婢無法忍受摧殘折磨,奮起反抗,幾乎將嘉靖勒死。事敗,16名宮婢和與謀的王寧嬪均被處死,嘉靖僥倖撿回一命。事發在農曆壬寅年,史稱「壬寅之變」。此後嘉靖更是一意孤行,對朝政幾乎不聞不問。嘉靖在位期間,寵信奸相嚴嵩,致朝綱敗壞,政治極端黑暗。在北部邊事上,嚴嵩迎合嘉靖的民族偏見,不顧蒙古人民求和與開市的要求,幾次斬殺蒙古俺答部派來的求和使者,造成北疆烽煙不絕,直至釀成俺答汗出兵搶掠京城的「庚寅之變」,給漢蒙兩族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嘉靖時,東南沿海武備廢弛,倭寇逐漸猖獗,執掌抗倭大權的嚴嵩義子趙文華抗倭無良策,又陷害抗倭有功的官員張經致死。若非戚繼光等名將堅持不懈,抗倭戰爭幾乎毀於一旦。

嘉靖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修陵造宮,連年不斷,又兼南北兩邊烽火連綿,軍費負擔沉重,官員剋扣軍餉,致使國家財政困難,人民負擔日益加劇,形成「家家皆凈而無財用」的局面。嘉靖定天壽山十八道嶺為壽宮,並更名陽翠嶺。整個工程歷時12年才基本完工,寶頂封土直萬曆9年。陵墓建築壯麗奢侈,有很多地方超過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陵寢》)

傳說永陵琉璃瓦為紅色,與其它陵的黃色琉璃瓦不同。當年嘉靖巡視陵工時,發現窯工燒出的琉璃瓦發紅,認為失了皇家的瑞氣,一怒之下,連殺多批無辜窯工,並威脅如再不能燒出黃瓦,就要誅滅窯工九族。一青年窯工領旨燒窯,得父母指點,對嘉靖解釋瓦色發紅是寓意皇帝「洪福齊天」(「紅」與「洪」同音),且「嘉靖」與「家盡」諧音,瓦燒成紅色,是個吉兆,可衝去不祥,讓日子更「紅火」。一番話令嘉靖滿心歡喜,遂放了所有窯工,此後永陵琉璃瓦就皆為紅色了。(《傳說》)

游永陵,見大門關閉,從門縫中可見裡面享殿遺址前丹陛有精美雕刻。

9:19,德陵

德陵在永陵東側,兩陵相隔不遠,沿小路穿農田可步行到達,也可繞道走柏油路。當年我在永陵門前,遇一農家黑狗,遠遠地向我吠叫。俗語說「狗怕彎腰狼怕蹲」,我彎腰把它嚇走,以為平安無事,不想轉過彎來,那畜生正蹲踞在去德陵的道路正中等我,目露凶光,嚇出我一身冷汗,無奈只得重施故伎。待我進得陵去,那狗又圍著我的車子轉了半天,真怕它咬壞了我的車軲轆。還好,這次來沒有狗兒攔路了。

德陵是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萬曆皇帝駕崩,其生前寵愛的選侍西李為達到逼群臣封自己為太后的目的,挾持皇長子朱由校,佔據乾清宮。經群臣努力,將朱由校搶出立為太子,即皇帝位,並由朱由校下旨,最終迫使西李遷出,是為明宮三大案之「移宮案」。朱由校即位之初,革除了萬曆朝的一些弊政,重新評價了明朝歷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平反了冤情,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但他的興趣並不在處理國政上,從而釀成了太監魏忠賢專權,保姆客氏亂政的悲劇。他們迫害東林黨人,對不順其意的皇帝后妃也不肯放過。在客魏集團的專權之下,國事日非,遼東戰事也日益吃緊,主張抗敵的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人或被殺,或被革職,或引病告退,使得後金勢力日益強大,直接威脅到明王朝的安全。朝廷內外,只知有魏忠賢,不知有皇帝,但朱由校對此卻並不在意,仍縱情玩樂。他的聰明才智全用在了玩樂上,且有一手高超的木工本事。他在玩中落下了病根,兩年後因此病故,對魏氏閹黨的寵信至死不衰。朱由校一生無子,臨終遺命,以其五弟朱由檢(即崇禎)即皇帝位。

崇禎為其兄在潭峪嶺選定陵址。因前朝幾十年的揮霍和官僚的貪污,國庫匱乏,預計200萬兩的修建費用只能撥出50萬兩,其餘只得由在朝大臣捐獻,在陵工未完之時即將朱由校入葬。陵中附葬有懿安皇后張氏,張皇后有賢名,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張在宮中自縊,後被清攝政王多爾袞入葬德陵。(《陵寢》)

我所見到的德陵,衰殘破敗,明樓看上去隨時可能倒塌。陵園內,幾隻家雞在散步。

9:44,景陵

景陵是明宣宗宣德朱瞻基的陵墓。朱瞻基幼年時,深得其祖父朱棣喜愛,在鞏固其父朱高熾太子地位的問題上,朱瞻基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即位後,平息了其二叔父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又警示了其三叔父趙王朱高燧,令其不敢再有篡位之心。朱瞻基撤回了勞而無功的明朝駐安南軍隊,赦免了抵抗明軍的黎利,立了安南國王,對蒙古貴族的南侵進行了有效的抵抗和防禦,制止了許多擾民之舉,史稱宣宗朝為「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歲不能災」。但宣宗時也有許多弊政。如終明之世始終未絕的宦官為害始自成祖朱棣,宣宗時更使宦官管理民政,在全國13個布政司設置太監進行鎮壓,賦予宦官批答章奏之權。宦官參政,釀成惡果。宣宗還課徵蟋蟀,以供宮中遊戲,致使許多人傾家蕩產,甚至因此喪生。

宣宗朱瞻基38歲病逝,太子朱祁鎮即位,為其父在黑山選定陵址,與成祖長陵相隔不遠,陵工持續28年方告完成。入葬時,有妃子數名殉葬。景陵初建時,規模很小,嘉靖年間擴大了規制。明英宗正統14年冬10月,蒙古瓦喇部也先挾被俘的英宗南侵京師,焚燒長陵、獻陵和景陵,這是歷史上明皇陵寢首次遭劫。(《陵寢》)

景陵在黑山腳下,但當地人卻說是囤山,對此,有個關於宣宗朱瞻基和民女漢久春的傳說。相傳,朱瞻基在江南被一女子美色所動,經打聽,女子名漢久春,是沒過門就死了男人的寡婦。朱瞻基命將「漢久春」(旱九春)改名「漢囤兒」召進宮來,又答應了她的三個條件,即第一不改名(漢族天下春長在),第二免其家鄉3年賦稅,第三廢除所有苛捐雜稅。漢久春進宮的當夜,趁朱瞻基不備,撞牆而死。被漢久春之死激怒了的東海龍王,和土地爺商定,讓朱瞻基在位的9年多時間裡滴雨未下,9年大旱,但地面上卻是「井水洇四十,河水洇三十,露水搭三分」,連著9年好收成。宣宗對此至死不明所以,因難忘漢囤兒,故將景陵北面的黑山改名為囤山(《傳說》)。

10:01至10:37,長陵,購票進入,票價20元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即位的建文帝為鞏固皇權,採納齊秦、黃子澄之謀,實行削藩,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燕王朱棣在北平時,曾多次出師討伐殘元勢力,聲名威震沙漠,其勢力的迅速發展也構成了對皇權的嚴重威脅。此時朱棣恐禍及於己,便以「靖難」誅除齊、黃為名,舉兵造反,3年後攻入明都南京,建文帝不知下落。次年朱棣即皇帝位,改元永樂。建文帝在位時間雖短,但他「天資仁厚」,對群臣刑寬法疏,因此贏得許多大臣的忠心。朱棣即位後,廢除建文帝時的法令,對建文諸忠殘酷鎮壓,對他們的家屬恣意凌辱。朱棣一生5次親征蒙古,使故元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位期間,命人編寫了3億7千萬字的《永樂大典》。朱棣即位不久即謀劃遷都北平,自永樂4年起,先後兩次詔建北京宮殿。18年下詔「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營建北京,使之成為明清兩朝的首都,「君主華夷」,「控四夷以制天下」的政治中心,確實功不可沒。

永樂22年7月,朱棣第5次親征漠北蒙古,病逝在榆木川,終年65歲,5個月後入葬長陵。其廟號初為「太宗文皇帝」,嘉靖年間,為彰朱棣之「功德隆赫」,改廟號為「成祖文皇帝」。朱棣死後,有16位妃子殉葬。朱棣長陵位於天壽山中峰之下,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為十三陵之首。天壽山原名黃土山,一名為康家莊樓子營,在被定為朱棣的陵址後,改名為天壽山。它北接居庸關,三座山峰拔地聳立。其中間山峰蜿蜒起伏,如御座屏風。左右砂山環抱,照壁山為案山如桌几在前,衛河、漳河眾水朝宗,「一統無外之河山」,確是上吉之壤。(《陵寢》)

傳說,天壽山長陵陵址,是朱棣和他的軍師姚廣孝一起踏勘選定的。但在此以北2、3里的地方有座「黃泉寺」,有個村子叫「黃泉寺村」,朱棣認為大不吉利,遂下旨拆了寺廟,改「黃泉寺村」為「黃金寺村」,又命姚廣孝用「移山挪海之法」把村裡所有的泉眼移到昌平馬池口鄉百泉庄去了。泉移走了,「黃金寺村」的名字卻始終沒有叫響,還是「黃泉寺村」沿用至今。

又傳說,當年劉伯溫施法,把現在的十三陵地區由汪洋大海變成一片陸地後,地面上仍留有一個九龍池在冒水,供附近村民日用。朱棣在到這裡察看陵地時,皇后聽見地下有10條龍在打架。為免「驚駕」,就命當地衙役捉拿十龍。衙役們路遇一白鬍子老人,問話數遍老人都不理會。衙役急了,大喊:「你耳朵聾啦!」老人方支吾道:「我……我實聾。」老人為恐犯忌,不敢說「真聾」(真龍),可這「實聾」卻與「十龍」同音,結果仍舊冤死衙役刀下。當地人認出老人是村裡的「石大爺—石聾子」,衙役們提著這「十龍」頭,找到九龍池,把人頭扔進去,堵住了池口,回去報功領了賞。從此「斬十龍,滅九龍」的故事就在十三陵地區世代相傳下來。(《傳說》)

我在長陵購得《十三陵的傳說》。享殿氣勢宏偉,面闊9間,進深5間,為重檐廡殿頂式建築。殿內60根豎柱及梁枋,均是采自深山老林中的楠木。(《陵寢》)解說員介紹,這些豎柱直徑1.17米,為顯示帝王陵墓的森嚴,不飾任何彩繪,牆上也沒有壁畫。殿內的展品經重新布置,減少了原來的絲織品。大殿正中,是一尊青銅鑄成的朱棣座像,面南背北,著龍袍,右手扶腰帶,左手置於大腿之上,目視前方。據介紹,這是今世最大的銅製帝王座像,由大連某廠用一年時間鑄造完成。像高4.08米,凈重5.6噸,於去年7月1日立於此處。像前防護銅鏈,用12根高度及膝,銅製貼金的柱子連接,寓意朱棣的12個子孫(也就是其它12陵的陵主)。像前還有一有機玻璃箱,「功德無量好人平安」,內有遊人布施的錢幣無數。

登明樓,見兩旁寶城出入口柵門閉鎖,碑亭有護欄,垛口有鐵絲網圍護。

史載,明神宗萬曆32年5月23日,「雷火焚長陵明樓」。(《陵寢》)寶城內,安葬著明成祖朱棣。但據當地傳說,長陵是座空墳,陵內僅葬有他生前用過的一條丈二花槍。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奪得陳有諒之妻翁氏時,翁已懷有身孕。朱元璋稱帝,翁氏受封后不久,生下一男嬰,即朱棣。朱棣幼年,已顯帝王之象。朱元璋和馬皇后不喜,把他發往北方做燕王。他們以為當時的北方荒涼貧瘠,且又邊事不寧,朱棣到了那裡,只有一死。誰知朱棣輾轉來到北方幽燕之地,一路上歸附他的人已成一隻精兵。當時的十三陵地區是一片汪洋,名北海烏龍江,朱棣原是烏龍轉世,到此正好施展身手。他與佔據此處的北方游牧民族相遇,用劉泊溫暗中送他的一隻箭嚇退了敵方的首領。永樂末年的一次戰爭中,兩人再次戰場相遇。敵對方逃進一個山洞,朱棣的部下追進去,卻無一人出來。朱棣一怒,親自進洞殺敵。但剛一進洞,洞即閉合。部下救之不及,只搶回朱棣用的一條花槍,後來就把這條槍葬入長陵,權作了結。(《傳說》)

從拱券式門洞內下寶城,皮靴踏在樓梯上,發出悶響,咚咚。

長陵路口,距北京43公里。

10:49,獻陵

獻陵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墓。「靖難之變」中,建文帝50萬大軍包圍只有萬人戍守的北平城。當時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依靠姚廣孝等人的支持,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保全了北平這座燕王的後方根據地,又挫敗了朝廷離間燕王與世子關係的計謀。朱棣親征蒙古,奉命監國的朱高熾「誠敬孝謹」,消除了成祖的疑忌之心。朱棣的另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均因謀逆而獲罪,朱高熾歷盡艱辛,終登大寶。即位之後,力行仁政,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減輕百姓負擔,停罷下西洋之寶船,罷采民間金銀,寬刑,納諫。但作為封建帝王,朱高熾有時也拒諫飾非。朱高熾體弱多疾,在位不到一年即病逝。太子朱瞻基即位,為他定山陵名為獻陵。遵從仁宗遺詔,獻陵制度十分簡樸。因中間有道龍砂隔開,故建成兩個院落。英宗年間,獻陵享殿被火焚毀,後仍仿原有規模重建。(《陵寢》)

民間傳說似乎總愛和皇帝過不去,朱高熾是個比較好的皇帝,可在十三陵地區卻有個於他聲名不利的傳說。獻陵享殿和明樓之間的砂山(老實說,我當時沒有看到砂山)被明朝皇家稱作「御案山」,但當地人卻稱它作「遮羞山」。傳說在朱高熾做太子時,曾與比他大不了幾歲的的姨娘私通。後來他當了皇帝,有個大臣無意中說起此事,朱高熾矢口否認,並說如有此事就讓龍吞了自己。不料話音剛落,金殿屏風上一條木雕的龍就飛身而下,一口把他吞了下去。臣子們救駕不及,只搶回皇帝的一隻靴子,後來就把這隻靴子葬入陵墓。當地人因此稱這座陵墓為「靴陵」,稱砂土山為「遮羞山」。而明廷為了遮醜,就把「靴陵」改稱「獻陵」了。(《傳說》)

獻陵的大門開著,旁邊一位曬太陽的老者不讓我進去。我說這大門開著,為什麼不讓進,「誰家的門不是開著?」要進去得到設在定陵的十三陵特區辦公室開證明,開了證明哪個陵都能進。我見有一對青年男女正在往裡走,就問他們怎麼就能進去,「那是我侄女」!……

11:01,慶陵

慶陵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陵墓。朱常洛是神宗萬曆朱翊鈞的長子,其生母是宮女王氏,並不為萬曆所喜愛,萬曆的寵妃鄭氏所生皇三子朱常洵則是掌上明珠。經過長達15年皇帝與群臣的「立本之爭」,又有萬曆之母李太后的干預,朱常洛才被立為太子。萬曆死後,朱常洛即位,馬上辦了幾件為世人稱道的事情,即罷免礦稅;撥重金犒賞邊關將士;補充官缺,改變神宗時浙黨專權的局面。這些舉措,為百姓解除了一些苦難,也為朱常洛自己贏得了身後的好名聲。但由於他遵從萬曆遺命,要遵封鄭貴妃和選侍西李,給其後天啟初年的「移宮案」種下禍根。補充官缺,也造成了官員太濫的現象。萬曆43年5月初4日傍晚,當時還是太子的朱常洛所居之慈寧宮中,闖進一名手持木棍的男子,逢人便打。該人被捕後,經兩次審訊,查出案件與鄭貴妃有關。萬曆為包庇鄭氏,迫使朱常洛同意將該人以瘋癲定罪斬首,並將與此案有直接關係的兩名太監秘密處死於宮中。是為「梃擊案」。結案之後,鄭貴妃贈送朱常洛大量財物。朱常洛也逐漸縱情聲色犬馬,壯年人漸成多病之身。朱常洛即位後,鄭貴妃又向他進獻8名侍姬,再加上國事繁忙,朱常洛終於病倒。御醫崔文升違反常規,猛用瀉藥,令朱常洛身體岌岌可危。後來,朱常洛在兩次服用了鴻臚寺卿李可灼所進的紅色丸藥後,撒手塵寰。群臣認為這一切都是出於鄭貴妃的指使,上書彈劾,引發了明末的「紅丸案」。但此案尚未了結,又發生了「移宮案」,朝臣無暇顧此,只得將崔李二人放逐,草草結案。朱常洛從即位到病逝,歷時僅29天,享年39歲。(《陵寢》)

傳說,明史上有兩個死不瞑目的皇帝,即朱翊鈞和朱常洛父子。當地人說,每到下雨天,慶陵石碑底座上4個水坑裡的水的反光,能把石碑照透,使人能從南面透過石碑,看到北面寶城上的明樓。相傳在一個陰天,鄭貴妃派一名「神醫」給朱常洛看病,神醫戴著一副面具,只露出兩個眼睛。他不理會朱常洛的大聲問話,徑自開完藥方,並留下3顆紅色丸藥(實際是鄭貴妃讓給的毒藥),要朱常洛馬上服用,說罷便走。朱常洛拽住神醫,定要他說出是誰,到此做甚。這時外面下起了大雨,神醫急著脫身,不顧一切,在雨地里拖著朱常洛走。重病之人畢竟力竭氣短,終讓神醫跑掉。朱常洛當晚斷氣,但死後雙目始終不肯閉上,顯出想繼續尋找仇人的模樣,最後就是這樣被入葬慶陵。從此他九泉有靈,每到雨天就讓雨水使石碑透明,看是否會有人來害他。(《傳說》)

我所見的慶陵,較德陵更為殘破。

11:13,裕陵

裕陵是明英宗朱祁鎮的陵墓。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初期,在太皇太后張氏和楊榮、楊士奇、楊溥的統治下,朝野上下一片安寧,社會也較為穩定。後來這4人先後去世,先前曾被張氏懲戒的太監王振便越發放肆起來。在朝中,他接受賄賂,打擊正直的朝臣,而朱祁鎮對王卻言聽計從,十分寵信。正統14年,蒙古瓦剌部分兵4路進攻明朝,王振想藉機回山西老家炫耀富貴,便極力慫恿朱祁鎮親征。朱祁鎮被「親提六師,掃蕩漠北」的虛妄幻想沖昏了頭腦,不顧群臣的反對,率50萬人馬出居庸關御駕親征。後聞陽和戰敗,又匆忙班師,退至今河北省懷來縣土木堡。又中了瓦剌部也先的誘敵之計,移營就水,結果陷入也先騎兵的重重包圍。這時,早已恨透了王振的護衛將軍樊忠高呼:「我為天下殺此賊!」一錘將王振擊斃。但在瓦剌騎兵的進攻之下,50萬明軍傷亡大半,朱祁鎮索性放棄突圍努力,下馬就擒。是為明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從九五之尊的皇帝到北國大漠的階下囚,朱祁鎮生不如死。後也先押解朱祁鎮企圖要挾明朝投降,直至兵臨北京城下。國難當頭,明兵部尚書于謙挺身而出,反對遷都議和,擁立景泰帝朱祁鈺,組織兵力,痛擊也先,經過5天激戰,終於保住了北京。朱祁鎮在被俘1年之後,被放歸京城,又在南宮過了6年的囚徒式生活,後趁朱祁鈺病重,與屬下發動「奪門之變」,重登帝位。復辟後,朱祁鎮大肆殺戮景泰帝時期的正直大臣。宦官又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權,並曾發動令朱祁鎮驚心動魄的曹吉祥叛亂。7年後,朱祁鎮在彌留之際忽然良心發現,遺詔廢除活人殉葬,這是他一生中唯一值得後人歌頌的德政。

朱祁鎮的陵址在黃土山之西的石門山,全部陵工僅歷時4個月。(《陵寢》,《京杭於公祠》)

朱祁鎮先後兩次當皇帝,年號分別為「正統」和「天順」。為何稱「正統」於史無考,而「天順」則在石門山當地人中口頭流傳著一個故事。傳說,朱祁鎮被俘後,乜先(《陵寢》作「也先」)命他放馬。朱祁鎮哪裡干過這差事,馬四處亂跑,他就沖馬吆喝。奇怪的是,只要他一吆喝,馬就會立刻倒地而死,幾天下來,他放的馬死了大半。乜先認為是朱祁鎮成心使壞,朱不認帳,說自己對此也不明就裡。乜先知朱祁鎮不是凡人,就一心要置他於死地,於是命人把他捆綁起來,放在烈日下曝晒。朱祁鎮眼看要被曬死,不由慨嘆:「天啊,我要是還能有天子之命,就讓北京和通州的松樹蔭涼罩我一時三刻。」也是朱祁鎮命不該絕,話剛說完,天上忽然飄來幾朵黑雲,正好遮住他頭頂的陽光。乜先見此,不得已把朱祁鎮放回北京。朱祁鎮被俘8年(《陵寢》說是1年),回京後其弟朱祁鈺要把皇位讓還給他,朱祁鎮推辭說:「天到午時我就坐皇位。」巧的是,朱祁鎮的話說完,剛才天上一塊擋住了太陽的雲彩就過去了,太陽出來,正好是午時。朱祁鎮無話可說,只得又坐了皇位。為感謝老天爺讓他順順噹噹做皇帝,朱祁鎮就把年號改為「天順」了。(《傳說》)騎車到此,發現左邊腳蹬子壞了。

11:24,茂陵

殘破如裕陵,慶、裕、茂三陵是近鄰,但要到得陵前,需繞一些彎路,騎車上坡,費勁。

茂陵是明憲宗朱見深的陵墓。朱見深原名朱見浚,是朱祁鎮的長子。朱祁鎮被俘後,即位的朱祁鈺將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而將原皇太子朱見浚改立為沂王。後朱見濟病故,朝臣議將朱見浚複位,朱祁鈺至死不允。朱祁鎮復辟後,才將朱見浚重立為太子,並改名朱見深(《辭海》解釋,「浚」有一層意思為「深」,《詩.小雅.小弁》:「莫浚匪泉。」)朱見深在位期間,秕政甚多,他寵信太監汪直,即是其中最為嚴重者。汪直得勢,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朱見深墮其術中卻不自覺。汪直與東廠管事太監尚銘不睦,朱見深就為汪設立西廠。朱見深還佞佛崇道,造成大批寄生的僧道,大量營建寺觀,又給國家財政造成沉重負擔。朱見深生來口吃,很難說「是」字,這就給一些奸佞之徒提供了逢迎幸進的機會,以至有「兩言尚書」施純,「萬歲閣老」萬安。在這些人的逢迎之下,朱見深保住了個人的面子,但卻與群臣日益隔絕,敗壞了國家的大政。朱見深後宮寵愛的貴妃萬氏,心狠手毒,幾乎造成皇嗣的缺乏。後萬氏因怒而亡,朱見深思念萬氏成疾,不久亦死,子朱you樘即位。

朱見深的秕政,給明朝中後期的政治帶來了很壞的影響,但他也做了幾件值得稱道的事。一是不計前嫌,恢復其叔父朱祁鈺的帝號,二是他即位不久,就平反了于謙的冤獄。另憲宗初政,放宮女,毀錦衣衛,也頗有可稱之處。

朱見深陵墓,在聚寶山,位於其父朱祁鎮裕陵的右側,其制度與裕陵完全一致。建成後僅4日,天壽山即遭大雨、冰雹,陵瓦及獸吻被擊碎很多,朝野震動。(《陵寢》)

11:38,泰陵

在陵區最南端,雖殘破,但明樓尚可稱完整,環境比前面3座陵整齊一些,陵後筆架山呈三角形。

泰陵是明孝宗朱you樘的陵墓。憲宗朱見深的前兩個皇子,一早夭(萬妃所生),一被萬妃害死。朱you樘是朱見深的第三個兒子,其生母是宮女紀氏。朱you樘降生後,萬妃命太監張敏將嬰兒拋入河中淹死,但張敏暗中保住了朱you樘的性命。因紀氏無法養活自己的兒子,張敏和廢后吳氏又精心照料,朱you樘才得以存活下來。6年後,張敏抓住一個機會,把這消息告訴了朱見深,朱見深當即命人把孩子接到宮中,為他取名,並下詔立紀氏為淑妃。數月後,紀氏在宮中暴薨,張敏自盡。為防皇太子被害,憲宗生母周太后親自照顧朱you樘,使他免遭萬氏毒手。憲宗崩,朱you樘即位,改元弘治。孝宗在位18年,匡救前朝弊政,罷黜佞幸,選任賢臣,勤於政事,廣開言路,有效治理江浙水患,使得明朝在政治、軍事各方面較前輩更為清明,社會秩序也較為穩定,史稱「弘治中興」。缺失如對土地兼并的違法行為缺乏前後一貫的打擊,致人口流散,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朱you樘死後,內閣因其在憲宗崩逝後守孝甚恭,定其廟號為「孝」,以彰孝行。(《陵寢》)

朱you樘幼年的坎坷經歷,與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故事頗有幾分相似。

11:54,康陵

由泰陵向南折返約2里,從一路口右轉向西,經一上坡推車步行至康陵。

康陵是明武宗朱厚照的陵墓。孝宗朱you樘臨終前,曾說過:東宮年幼,好逸樂,即指他的兒子,當時皇位的唯一繼承人朱厚照。雖然孝宗望子成龍,但希望終於落空。朱厚照即位後,恣意玩樂,對朝政毫無興趣,國事日糜。最受他寵幸的以宦官劉瑾為首的八個侍衛,相互勾結,黨同作惡,時稱「八黨」。這八人在朱厚照的放任縱容下,橫行無忌,劉瑾更是趁機掌握了內外章奏、控制內閣的權力,從而造成了明史上最為黑暗的宦官統治時期。後來劉瑾勢敗被凌遲,有人以錢買劉瑾之肉生食。(京劇《法門寺》中,劉瑾主持斷判命案,這大概是他做的唯一一件好事)朱厚照一生嬉遊無度,雖貴為天子,卻不願稱孤道寡,不願受帝王制度的嚴格約束,結果在遊樂中生病,最後病死於供他淫樂的「豹房」,年僅31歲。與對國事的倦怠形成鮮明對比,朱厚照生前「好佛法」,以至在正德年間出現了「法王、佛子、禪師、國師之號,充滿京師」的怪現象。(《陵寢》)

康陵後五峰陡峭,形如菡萏,故又稱「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陵寢》)當地人還稱這裡是「戀花山」。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間,游龍戲鳳。據傳他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搶得美女李鳳回京,剛至居庸關,又遇上一個絕色美女,就把李鳳一人扔下走了。過了1年,李鳳在居庸關生下一男孩後,鬱悶而死。當地百姓為李在居庸關南山坡上立墳,因墳上長滿白草,故稱「白鳳冢」,至今此冢仍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京劇《游龍戲鳳》表現這段故事,劇中稱李鳳為李鳳姐)朱厚照死後無嗣,臣下想起當年李鳳的故事,遂到居庸關找到那個男孩回京即位,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這個故事就是在十三陵地區流傳了數百年的「正德無兒訪嘉靖」的傳說。稱陵後的山峰為「戀花山」,是對朱厚照生在花叢,死在花下的嘲諷,而明廷為了皇家的臉面,就把「戀花山」改稱「蓮花山」了。(《傳說》)

康陵東南面,是形如屏障的黑嶺,黑嶺障目,僅東北方可遙見泰陵。康陵處於群峰包裹之中,終年少見天日,如在井底,其所處地理環境十分惡劣。不知大明朝廷為什麼把朱厚照葬在這裡。(《陵寢》)十三陵中,德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和康陵都較殘破,陵門坍毀不存。當年我來這裡,可以徑直進入庭院,登明樓,在寶城上行走,如今這些陵墓的門口都鎖以鐵柵,我也懶得攀緣入內了。

12:36,定陵

定陵是明神宗萬曆朱翊鈞的陵墓。他10歲登基,軍國大事均由其生母李太后和內閣首輔張居正共同處理。張居正既要處理國事,又要為萬曆講書。他對萬曆教育嚴格,有時甚至不惜疾言厲色,因此在萬曆心裡種下了對張仇恨的種子。從萬曆元年到萬曆10年,張居正嘔心瀝血,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對明王朝後期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張病故後,萬曆為他輟朝一日,賜謚「文忠」,贈上柱國勛位。但幼時的仇恨還是導致了萬曆對張居正的討伐。張死後的第二年,萬曆下命追奪張居正的勛位和謚號,將他的兩個兒子分別革去功名和貶為庶民,後李太后和萬曆還籍沒了張的家產。萬曆還一反張在世時的做法,胡作非為。至萬曆後期,整個國家機構陷於癱瘓。而此刻,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日益崛起,構成了對大明王朝的嚴重威脅。明廷為籌集戰爭費用,又使得百姓更加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激起農民造反。明朝與後金之間的薩爾滸之戰,以明軍陣亡4萬6千餘人的結果宣告慘敗。朱家天下,從此更加風雨飄搖。後人評價萬曆:「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定陵的陵址在大峪山,關於此地風水的爭論,持續了多年。糊塗一生的萬曆,在選擇陵址的問題上,卻說了幾句明白話。(《陵寢》)

定陵龜趺石碑的右上角,有個白圓形的東西,圍繞這個東西,在當地流傳著「定陵月亮碑」的傳說。據說,一日萬曆在昏睡中見了火神爺,說要燒了他已預先建好的定陵。萬曆和火神爺打賭,將來如定陵被火燒,就讓他現在先瞎一隻眼。火神爺大笑而去,萬曆驚覺,果真瞎了左眼,從此生病,不久即亡。萬曆死後,右眼始終不肯閉上。入葬後,右眼放出的光影投射到石碑上,就成了那個白圓形的東西,每逢陰曆月底和月初,這東西就亮如十五的月亮,「定陵月亮碑」從此被叫了開來。某月十五,烏雲遮月,火神爺趁機放火把定陵燒個精光。此後,定陵屢建屢燒,直到最後全部改為石建築,才稍為消停。但碑上的「月亮」已被大火烤死,再也不會發光了。

關於火燒定陵,在當地還有一個傳說。一日,定陵村北的石碑忽然放光,不久,碑上就出現了一個月亮形的東西。每到夜裡,它就把定陵村四周照耀如同白晝。後來,村裡來了個老叫花子,窮人見了他便給些吃食,富人則不但不給,還要把他臭罵一頓。幾天後,老人換了身乾淨衣服又來到村裡。他在街上擺攤,上面放著幾樣東西:筷子、紅棗、梨和大火燒。老人口裡喊道:「筷,棗,梨,大火燒。筷,棗,梨,大火燒。」也不理會別人的問話。一連3天,天天如此。第4天老人不見了,但碑上的「月亮」卻更亮了。村民將兩者聯繫起來,明白老人是讓大家「快早離,說話就要大火燒了。」於是窮人們紛紛離去,又過去3天,村裡只剩下幾戶財主不信傳言,按兵不動。第4天五更時分,大火果然燒起,定陵和定陵村被焚燒殆盡。窮苦百姓幾乎全部脫險,而留下的財主們則統統葬身火海。後來,這一帶的百姓們說,那老人是魯班爺。為解救百姓,施法讓石碑放光,又裝叫花子試探人心,最後用那「筷棗梨」的奇怪「買賣」提醒大伙兒及早逃生。(《傳說》)

建國後,發掘了定陵。後逢動亂,萬曆的屍骨被毀,有書《風雪定陵》記其事。定陵出土文物的複製品在長陵享殿展出,發掘陵墓的過程被拍成電影放映。我今到定陵,見大門上高懸橫幅「熱烈慶祝定陵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門票20元,我已兩次進過定陵地宮參觀,今天不進去了。

定陵面東,陵前廣場視野開闊。

13:00至13:50,昭陵,購票進入,票價20元

昭陵是明穆宗朱載厚的陵墓。朱載厚是明世宗的第3個兒子,30歲登基。即位後,對嘉靖時期的某些弊政做出深刻反省,重新召用前朝因諫得罪的大臣,或錄用其子孫,制裁宮中方士,免除明年天下一半賦稅及嘉靖43年以前拖欠的田賦,釋放了因直言而被下獄的海瑞。這一系列措施,贏得時人稱譽,並且他在位6年,基本上能保持初政,史書贊他:「可稱令主。」

朱載厚隆慶年間,還較好地處理了與蒙古部族的關係。北邊蒙古各部,一直對明王朝構成嚴重威脅。明太祖驅逐殘元勢力於大漠,此後蒙古各部時降時叛,北疆烽火一直不斷。隆慶6年,蒙古俺答部和土蠻部兩路進犯,朱載厚接受群臣建議,把譚綸、戚繼光、王崇古等幾位名將調鎮北方,使廢弛多年的北部邊防為之一改。其中戚繼光的修築長城與練兵,使軍容為之整肅,士氣大增,為防禦蒙古部族的南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朱載厚接納蒙古來使,處置破壞漢蒙關係的漢奸,對蒙古部族首領封官,滿足俺答進貢和開邊市的要求。通過這些措施,結束了漢蒙之間長期存在的戰爭狀態,開創了兩族人民和平共處的友好局面,自此之後,「三陲宴然,一塵不擾,邊氓釋戈而荷鋤,關城息鋒而安枕。」隆慶議和,對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清人魏源評價說:「不但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但作為守成之主,朱載厚無力解決權臣之間的相互傾軋。

朱載厚做皇子期間,因前途未卜,度日艱難,身心遭到極大傷害,即位後又縱慾享樂,結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其陵寢在大峪山萬曆定陵南側約500米處,啟用了明世宗為其父興獻王選定但後來又棄置不用的玄宮。工程速度快,但質量沒有保證,次年出現多處沉陷鬆動,有關責任人員遭嚴厲處分。(《陵寢》)

《傳說》中有兩個關於十三陵九龍池的故事,提到九龍池在昭陵西南的大峪山南坡上,泉水滋養著昭陵村附近的土地和百姓,此外沒有與昭陵直接相關的傳說。

昭陵建成後,歷經磨難。清順治年間,明樓在戰亂中被火焚毀,康熙年間,享殿和東西配殿又遭雷擊起火,陵寢建築日漸頹敗。(《陵寢》)12年前我來昭陵,看到陵寢正在復原修復中。1990年9月,修復後的昭陵作為景點正式開放。

昭陵享殿的正中為神座、神主、神位、帛金、三牲和祝文,後面暖閣中有靈座(又稱靈床),大殿左右兩側展出各種樂器、儀仗,均系複製品。寶城封土較其它各陵更為高厚,方城後增築了用於攔土的圍牆。此牆平面呈弓背形,與方城兩側的寶城牆連成一體,形成一封閉的院落,後人稱之為「啞巴院」。周圍的牆體因平面形似月牙而被稱為「月牙城」,此後的慶陵、德陵以及清代諸陵均沿用此制。

登明樓,東南方向可遙見十三陵水庫。四周群山環繞,十三陵在谷底盆地。1644年的戰火,燒毀了昭陵明樓,「聖號碑」碎作數段。今天看到的這塊碑是用黏合劑把殘碑粘在一起,並用鐵架固定。

繞寶城行走一圈。

明樓前有鞠躬坡。人由此坡上行,身體不由自主向前傾斜,呈鞠躬狀,似是「畢恭畢敬」。下行時為防摔倒,又得小步慢行,「依依不捨」。古人用意,可見一斑。

左右配殿,有「昭陵帝後史料陳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陳列」。

宰牲亭、神廚、神庫自成院落,內有戚繼光、海瑞、張居正陳列,有三人的蠟像。戚繼光陳列室中,戚繼光戎裝披掛,背景為長城,有黃崖關、八卦城、古北口卧虎山、金山嶺、司馬台障牆和天梯的照片,陳列品中還有「明人薊鎮長城圖(石塘路部分)」和「薊鎮長城志拓片」。戚繼光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給我印象深刻。

向三人拱手致敬。

14:16,在「北京市寶豐堂商貿公司」門口車攤修車。

由此向西,可達思陵,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的陵墓。

崇禎18歲登基時,明王朝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朝廷大權悉入客魏集團之手,宮廷內外,客魏黨羽密布。崇禎羽翼未豐,不得不時刻提防,靜觀其變。機會到來,崇禎果斷出手,剷除了客魏集團。他又廢除父兄時期的陋習,啟用東林黨人,準備作一番興利除弊的大事業。當時有3件棘手大事,一是朝內大臣的黨爭,二是東北後金政權的興起,三是農民軍力量日益強大。崇禎宵衣旰食,兢兢業業,頗有治世的雄心。但他以英明自許,對群臣刻薄寡恩,專門以察察為明,造成群臣離心離德。崇禎即位初期,十分重視遼東戰事,重用袁崇煥,有效抗擊了清兵的進攻。但後來,他誤中清太宗皇太極的反間計,殺害了袁崇煥,自毀長城。「松錦大戰」的慘敗,明王朝國祚危急。對農民軍,崇禎及手下剿撫並用,農民軍旋仆旋起,殺明皇宗親,焚鳳陽皇陵,給明王朝造成極大威脅。崇禎17年3月17日,李自成軍兵圍攻北京,18日晚,守城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迎接李自成進城。崇禎走投無路,弔死煤山壽皇亭,至死仍認為自己「非亡國之君」,亡國「皆群臣誤朕。」崇禎死後,在昌平州人氏捐助下,被草草埋入田貴妃墓。其廟號5次改易,清廷為他擴建陵墓,順治為他定廟號「大明庄烈愍皇帝」。十三陵中,崇禎思陵規模最小。(《陵寢》)

傳說,崇禎一日微服私訪,要為自己選定陵址。中途遇雨,久下不停,崇禎不耐煩,高喊:「還下哪!」他的意思是要老天別再下雨。可正在行雲布雨的龍王聽了,以為這位真龍天子是嫌他的雨下得少,於是抖擻精神,連下七七四十九天雨,鬧得全國到處發大水,造成一連9年大澇災。幾年後,崇禎再次出巡,在大宮門附近的「撣塵殿」休息時,聽得天下大旱不斷,又不耐煩,高喊:「還旱哪!」意思是該下雨了。可龍王爺又誤會了,收起正準備下的雨,又連旱9年。結果崇禎在位18年,澇9年,旱9年,沒一個好年頭。崇禎拆了「撣塵殿」,想用拆得的磚瓦木料為自己建陵。但他死後,草草入葬,拆來的材料也沒有用上,連清廷為他修的簡陋的陵寢建築,也早被損毀得一乾二淨,只剩下一個土墳頭。(《傳說》)

我當年初到思陵,所見陵寢凄涼,崇禎墓前,有最後跟隨他的太監王承恩的墓陪伴。崇禎墓稱思陵,但如問思陵何處,當地人可能會不知所云,因為他們更熟悉「悼陵監」這個名字。據傳在安葬崇禎時,發現他的頭顱被人砍下,結果給他鑄了個金頭隨葬。這金子做的頭引來了貪心的盜賊,終於在一個清晨,陵戶發現思陵被盜,金頭失蹤。報官也沒什麼用,案子不了了之。陵戶們為記取教訓,將原來的思陵村改稱「盜陵監」,意思是對盜賊要時刻提防,嚴加監看。日子久了,「盜陵監」被叫白了,就逐漸變成了「悼陵監」。(《傳說》)

從我修車的地方到思陵,還有較長的一段路,沒什麼好看的了,還要趕去參加聚會,走人。

15:24,朝宗橋

向南不遠即進入沙河鎮,來時一路尋找,因隔著高架橋,沒有看見。CCTV《軍事百科》曾對此橋做過介紹,是進出京城的門戶。過去附近有兵營,重兵把守。石制的橋欄,有一段損毀,據說是被過往車輛撞壞的。

17:22,禮士路,已是華燈初上

轉地鐵到石景山白金輪酒家,和正在那裡的朋友們腐化一回。

21:25,到家

十三陵之行結束。

推薦閱讀:

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TAG: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