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0)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0)

原文地址: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0)作者:林健化法、化處、化主皆無實性 上面是《化處非實》,就是佛所化的這個世界,它無實性。表示這個世界、外在的山河大地並無實性,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實性。下面是《化主無相》,化主就是佛的本身――「如來」,化主也無相。

庚三 化主無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現在很多人都在修佛的相好――佛陀觀,這個只是相。但不要執著在實有性上,它可以有某一個功用,但是絕對不要執著。我們都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相,也都會執著在那個實有感上。在這裡,佛陀告訴你,三十二相也不能執取,既然說為三十二相,就是非相,所以,只是假名施設為三十二相。

「有所說的法,說法的處所,即有能說法者,這即是具諸相好的如來」。

我們都知道,佛陀在世展現的三十二相非常殊勝、妙好,但是我們就會取著在這個相上,看到三十二相就執取了,佛陀也怕我們執取在這個相上。真正的如來是能以三十二相去執取的嗎?

「所以,佛又問:可以三十二相而見說法的如來么?在明心菩提文中,曾論過可否以身相見如來。但那是約見法即見如來說,現在約為眾說法者說。須菩提答:不能。因為如來說的三十二相,是沒有自相可得,不過如幻如化的莊嚴身相,名為三十二相罷了。

所說法,所化處,能化主,一切是無性離相,如幻如化;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即應當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到這裡為止,能破的都破了:所說的法,所化的世界,能化的化主如來都已經讓你了解都是無自性的,沒有實實在在的自性,不要去執著在這個相上,一切相都是如幻如化。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應該要這樣的如法明白它去受持才對。下面又再一次地校量功德,明白這一些的功用是怎樣的。

已二 校德

【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多」!】

前面是七寶布施,那也不過是身外物,沒有涉及到自己的身心,還能捨得下。可是這裡講的是用生命,用恆河沙那麼多的生命去布施,那比前面的七寶布施重要幾千萬億倍了,他只是在加強,眾生能捨的心為什麼能到這個程度?因為此經的功德非常偉大。

「上面校德,第一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第二以充滿恆河沙數的世界七寶布施,現在以恆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比較受持本經及為人說法的功德。

布施的精義,在犧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貴重的莫過於生命。捨財還容易,捨身可難了。財物,是生存所必須的;世人貪戀財物,本出於生存的要求。但這畢竟是身外物,施捨了,不一定影響自己的生存。身命即生命的當體,以次布施,生存立刻有問題,這大非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的,如從前有孝敬父母的,二老病了,割股療養(中國的二十四孝)。又有兄弟間互爭,願意犧牲自己,以救全兄弟的性命。這都是以家族為對象的,或進而以國家民族為先,願為國家而死的。如儒者所說『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也即是身命布施的一端。佛法以一切眾生,全體人類為悲濟的對象,所以本於慈悲的利他行――布施,不分人我,救濟一切,擴大到一切眾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這在菩薩的修道過程中,捨身利他的事實,經律中記載得很多。身命布施,除了出於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為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捨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雖比外財施大得多,但還是暫時的不究竟的救濟。受持與講說般若,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濟,能拯拔墜落的人格,開發錮蔽者的智慧,使他趨向光明,一直到究竟解脫。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無可計算了」!

其實,這個裡的校量功德跟前面的校量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讓我們明白,不管是物質的財施,或者是生命的布施,雖然是很偉大了不起,但是還是暫時的利益眾生,不是究竟的。但是,法的布施就不一樣了,因這個般若的思想,它能改變我們的觀念,提升我們的人格,成就解脫到成佛,這是徹底的救度,把一個人徹底的從輪迴中救度出來,與暫時以經濟的利益來救度相比,那了不起是一生的一個幫助而已。但是法的救度是關係到我們生生世世的慧命,所以,這個沒有辦法比較的。

丁二 嘆奉持功德

戊一 空生嘆法美人

已一 深法難遇嘆

【而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須菩提聽了佛陀開示到這個地方,非常地讚歎,體會非常地深細,於是非常地感動,掉著眼淚與佛陀說:非常希有難得的世尊那!你今天說這樣甚深的經義,是我從以前得了慧眼以來到現在都沒有聽過的。他雖然得了慧眼,但是佛陀這樣的開示,一點一滴慢慢一層層地深入地剖析,讓你深入法性空義,佛陀以前從來沒有這樣仔細地分析過,他今天還是第一次聽到,所以,非常地讚歎,因為他是解空第一,他聽得最清楚明白了,佛陀他要展現的是什麼?要讓你明白的是什麼?他在深刻地體會之中,非常地歡喜,也非常地感動,所以才來這樣問佛陀。「受持經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經無不極力稱嘆。受持,含有讀誦、書寫、思維、實行等。經中常說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議功德,因此有人專以拜經,誦經為事,以為這功德就夠很大了!佛說是不錯的,學者是多少誤會的。學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沒有理解,怎能實行?沒有讀誦,又從何去理解?不聽不見,又怎麼知道去讀誦?由見聞而讀誦、而理解、而實行、而證入,聽聞、讀誦,豈非為行證的根本嗎?所以大乘經中,都極力稱嘆讀誦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如神秘的讀誦禮拜不求解,不起行,以為功德已經大極了。甚至稱讚誦持功德,成為變相的符咒,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無量罪惡呢」!

很多不明這個法義的人在修行,他不知道這個實際內容,所以把一本經拿來拜,一個字拜一拜,一個字拜一拜,叫拜經,以為這個就是誦經持誦的大功德。還有的,聽到讀誦為他人說有功德,每天就一直誦那個經,不管它是什麼意思,我一天交一部或者交五部,我一年交了幾千部,在佛前誦經就好象在交功課。其實我們應該明白,誦經的目的是要我們了解它的深義,是要我們體會它的真實義,不是在形式上、外表上。佛陀說經給我們聽,今天我誦給佛聽,然後交功課,今天交給師父、老師功課,我就可以記幾功,這種觀念對不對?佛陀說經給我們聽,就是要我們明白他的內容、經義,是要我們怎麼樣去受持,身心怎樣去改造,去改變我們的錯誤觀念與行為。我們今天不在這裡下手,卻是:佛陀您誦給我聽,你講一次,我一個人回你幾千次來報答您,佛要聽這個嗎?佛不需要這樣啊!佛經的功德是很大的,佛說的是沒有錯,但是我們學者多少有點誤會了。

學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佛陀所悟、所體會的真理,我們也要去體悟;佛陀怎麼行持,我們就學他怎麼行持,這樣才能成佛嘛!既然我們悟的不是佛所悟的,行的也不是佛所行的,那我們在搞什麼?因為佛沒有拜經,我們所行的拜經就不是佛所行的。然而,如沒有理解怎能去實行,沒有讀誦,又從何去理解?不聽不見又怎麼知道去讀誦?由見聞而讀誦,而理解,而實行,而證入。如果是這樣,聽聞,讀誦豈非為行證的根本嗎?所以,大乘經中都極力稱嘆讀誦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它只是一個過程,用這個方法,讓你慢慢地去了解,讀久了慢慢會了解經文的意思。他的目的還是要你久讀成誦,誦久了去明白它的經義,而不是只是在交功課,是在方便地引入深入而已。如神秘的讀誦禮拜不求解,不起行,以為功德已經大極了。甚至稱讚誦持功德,成為變相的符咒,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無量罪惡呢!導師在這裡很嚴厲地講出來,神秘的讀誦禮拜就是在幻想中,以為這樣能得到什麼加持、感應。這樣不求了解它的法義,又不身心體會去實踐,就以為自己功德很大,每天只是早晚課,所以這樣就變成變相的符咒,這個就不是功德了,是誤解了佛法,可能還是罪惡呢。

「空生,就是須菩提,他深刻地理解到般若法門的義趣――義是義理,趣是意趣,感到法門的希有!想到過去流轉生死的情景,非常慚愧,想到如來的慈悲救拔,得以超脫而聽聞菩薩行,又是無限的感激,所以就不自覺的涕淚悲泣起來。他向佛說:希有!希有!如來所說的甚深微妙法門,我從過去所得慧眼以來,未曾聽說過這樣甚深的法門;這次竟然聽到了,是多麼的欣幸!慧眼即『知實相慧』,此慧能徹見諸法的如實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經中,稱為法眼,法即實相的異名,與此所說的慧眼同一;與大乘經中的法眼不同。須菩提所說慧眼,即指聲聞的證智。他說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經,可作二釋:一、從大悲為本,無所得為方便的菩提心行說,聲聞行者確乎不知的。二、從離相徹悟的實相說中,須菩提久已正覺,而且能與佛共論,於此般若法門,何致驚奇如此!須知這是代表一般取相的聲聞行者的」。

聲聞乘沒有跟大悲心相應,這個般若法門,是從大悲為本,無所得為方便的菩提心上來講的,所以這個菩提心為相應的般若法門,在聲聞乘是確實沒有聽過的。聲聞乘所聽的是無常的三法印,他沒有跟大悲相應,因為他是求自了。但是在這裡,卻是以空相應的大悲心為本,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聲聞乘確實是沒有聽過。第二點,須菩提的驚奇,他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整個的聲聞趨向的聲聞行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代表者而已,並不是真的沒有聽過。

「大弟子在法會中,不論是問是答,都有當機的領導作用。現在代表那些取相的眾生,特別是執有諸法實性的增上慢聲聞,所以說從未得聞。極力稱嘆深法的難聞,使他們注意而受持這離相妙悟的般若。

玄奘譯及義凈譯,將須菩提請問法門名字一段,移在本節之下。但流支,真諦等譯,又都與本譯相同。奘譯與凈譯,似乎同於世親的釋論本。而無著論的譯本,於本譯相近」。

有很多的佛弟子,有時在某一個法會中,對這一方面比較有深入體驗的,佛陀在說這樣一個相關的法時,就會以這樣一個弟子來作為當機者。當然,作為當機者,不是只有對他一個人講,他是為普遍的大眾講,藉助一個當機者來問答、籌倡、展現這個內容,使更多人的能夠明白。同樣的道理,一個當機者,一定是跟佛有心靈相通的地方,也知道佛的意思,他也會問法。所以,問法有好幾種:一種是不知道而問的;另一種是知道也要問的,為很多不知道的大眾而問的。所以,講的人會取一個當機者來表達,讓他為其它的眾生而問,因此而展現的法會就是這樣的深妙!所以,有時在問一個法,其實他是懂的,但他也會問。第一、他自己能夠更加肯定對否;第二、讓沒有了解的人能了解,沒有聽過的人能聽,沒有懂的人能懂,這個就是問法的深義。這裡,須菩提會讚歎,會非常地感動,就是基於:一、是自己真正沒有聽過這樣的方便妙法,與大悲相應的大乘般若法;二、也為取相執著的這些聲聞學者而問。所以,我們知道,問法不一定你不知道才問,有的知道也會問,為什麼?要利益其他的人。象金剛經後來也會問後五百世眾生,他不是只為現在人來問:現在佛陀你在這裡,我們大家聽得很好,那麼未來佛陀您不在時,那些所有未來際的眾生怎麼辦?他也會為未未來際的眾生而問法。

用我們一生的生命財產投入體會緣起--值! 「 須菩提又說:我能聽深妙的經典而信解受持,還不算難。當來後來世五百歲中,如有眾生能聽此經而信解受持的,那才是第一希有哩!因為,我生逢佛世,佛說是那樣的善巧,一言一語都從實悟中來,格外親切有味!所以信解領受,不足為難。佛後五百年,人根轉鈍,時間又經久了,佛法又是彼此展轉傳來。所以,那時的眾生,如能信解受持般若深法,真是難中之難!經中每勸人發願,見佛聞法,理由也在此。

後五百歲的眾生,信解受持這《金剛般若經》,為什麼第一希有?因為,這人已沒有我等四相的執取了。這可見不問時代的正法、像法,不問地點的中國、邊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眾生自己,是否已多見佛,多聞法,多種善根,是否能離四相而定」。

現在聽聞到這個法的人,能體會到了,能悟到這個法義,就知道「我」是不可得的,了解實相就知道那個「實我」是不可得的,實有的法也是不可得的。你只有能深悟這樣的法義,才能真正地對四相不執取,所以,既然他能夠信解受持般若經義,當然是因為他對四相已經不執取了。

不管是過去的所謂正法時代,或者是像法時代以及現代的末法時代,不管是有佛法的中國,或是沒有佛法的邊地,我們能否信解這樣般若的大法全在我們自己,為什麼?緣起嘛!我們過去製造了什麼因緣,現在就會有相應的因緣,這不是沒有道理,沒有因緣沒有條件的。我們自己聽到般若的大法能否產生信解,在於過去有沒有製造因緣。如果結了很多的深厚的因緣,就有這樣智慧來體會、體解。所以為什麼有人聽了會得到大安心,大歡喜?有人聽了半信半疑?有人聽了還要毀謗?這就是在過去個人的因緣不同。能不能信解般若全在你自己,過去是不是已經跟佛常常結緣,常常親近佛?是不是常常聽聞到真正的正見正法?有沒有多多地去種善根福報?是不是能離開這四相的執取?這裡就講得很清楚:你今天能離開執取四相,能生凈信,表示你過去種了很多善根,聽了很多這個善緣的佛法么!如果你沒有這樣因緣,對四相還是那麼執著、執取,表示你過去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因緣聽到這樣的法。

「無我等四相,並非實有我等四相,而加以取消或摧毀,要知道:我等本不可得,由於眾生的顛倒,無中執有;所以無我等四相,只是顯明它的本相無所有而已」。

雖然講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相),但並不是真正有四個這樣的相,所以就不需要把它摧毀或取消。為什麼?要知道我等本不可得,由於眾生的顛倒,無中執有。我們認為有的東西,其實它本來就沒有。比喻講:我執的「我」,實有感的自性,本來就是沒有的,但是我們由於無明的實有感而妄取,執以為有而已,其實它不是本來就有的,是由於我們眾生的顛倒,在無中執有而已呀!所以無我等四相,只是顯明它的本相無所有而已。這一點很重要啊!要深入地去體會這個法的每一句,只要你聽得懂,一句就夠了。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是不是要把原來有的東西去掉或者把它取消破壞呢?不需要,只是顯明它的本相無所有而已!無我,那是本來就無我的!(輕鬆,自在的笑聲),只是因為你從來不明白,在無我中執取了我,才顛倒,才造業,才受報啊!當你明白後也只是還其本來而已,哪裡是你修來的?哪裡是你把有變成沒有的,不是哦,這句話很重要!如果它是有,你能把它化成沒有,把它取消掉,那麼,這個「無我」就是你用功把它修的。但是如果真的是有「我」,你能把他化掉嗎?真實的東西是不會變化的么!眾生的解脫是由於知道了顛倒,從而離開了顛倒,名為不顛倒,哪裡要化掉、去掉什麼?

「能離我等四相,即能離法相與非法相,所以說:離虛妄顛倒的諸相即名為佛」。

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你能離的話,那麼你就不會執取在一切法的實有法相裡面,也不會執取在非法相裡面。所以,我執破的人,法執也一定破的了,不會執取了。離虛妄顛倒的諸相即名為佛。我以前就講過,什麼叫佛?佛是覺悟了的覺者,覺就是明白、了解真相,發現了原來是這樣哦!那我請問各位:如果我們今天要成佛,要怎麼修?求得到嗎?拜得來嗎?用錢去買,買到什麼東西?注意聽,很重要哦!在那裡多執著執取一個相,那只是眾生更顛倒而已,注意聽啊!

真正的佛者,「覺」也!覺什麼?覺到真理實相是無我而已呀!沒有一法是實在的,只是緣起虛幻。而我們執取在實有,在無中起有感,在無我中起我想,在實有中才執取、貪慾,才貪瞋痴產生了造業。如果明白它非實,還有什麼能促使你要造業?從不明白到明白,從不清楚到清楚名,這個就是修行,注意聽哦!也名為解脫和成佛。那麼,我請問你:從不明白到明白,從不清楚到清楚,這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可以拜來的嗎?可以求來的嗎?可以用錢去買來的嗎?所以為什麼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多聞熏習?為什麼還要如理思維,法隨法行?這個就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次第嘛!今天你親近的不是真正的善知識,聽聞的不是正見正法,那麼種下的因就不正,不正的因能成果嗎?在那裡妄求妄取執著,求神通,求感應,那只是使我執更深,增強我執而已,這一定要明白啊!

真正的解脫是離開一切法的實有感的執取,知道它的實相是一切法的實相不可得,破除的就是自性見的執取,最大最大的生死根本就是「我執」。可是我們不知道這個我執是什麼東西?在無中生有的自以為有而已!那個「我」真的有嗎?如果有,你去得掉嗎?如果是有,你能修嗎?所以要明白唷,只是發覺它的事實真相而已,離虛妄顛倒的諸相,即名為佛。這句何等重要!我們不知道人間一切是虛妄的,包括我們的五蘊身心都是虛妄的,我們都不知道啊!都在這個虛幻上執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我」在哪裡呀,那個我執就更深固了!所以,求這個,求那個,要清凈,要偉大,要比別人好,將來就往生那裡去,到那裡享福沒有苦。我請問你:這些都是從哪裡出發的?我執啊!注意聽哦!修行就是要破除這個自性見的實有感,你今天的目標不是在這裡,反而在執取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我告訴你:你死定了!那怎麼叫修行?只是堅固我執而已,那個 「我」越來越大!我講到這裡是很慎重的,這個關鍵點如果不懂,很多法門你一執取,就不是在修行啦,你只是在堅固我執而已!注意聽哦!所以,般若的大法,就是在聲明一切法的實相是無實性可得,這樣就不會執取,這樣的一個觀念是多難體會呀!

我們會覺得:「我這個身體都是實在的么,我的喜怒哀樂都是真的么,我想得什麼,我怕失去什麼,這些都是很實在的啊,你怎麼會說它是虛幻的呢」?是啊,你不會接受:人間五彩繽紛的那些實在的東西太棒了!怎麼會說它不是實有的呢?難就難在這裡。所以,如果不從緣起的正見去看人間,看自己的身心五蘊,你用什麼眼睛去看?用這生的顛倒執取的妄相去看,那就會感到都是實有的,都會落在那邊而爬不出來。但是如果有般若的正見,懂得緣起的正見,從正見緣起的這個角度來看人間,看你的身心,你就會看透它,就會了解它的真實相,就不會落在人間的這個妄相裡面而去顛倒執取。那麼,你就知道了,學這個般若的法有多重要!沒有這個,哪一個是真的在修行?哪一個人能真正的覺悟而得成佛?

「這與上文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完全同一」。

前面有講到:見諸相非相的時候,就是見如來了。與這裡的「離虛妄顛倒的諸相,即名為佛」,這一句話是同樣意思的。知道諸相非相時,你就是如來,也就是見到如來了。那什麼叫見諸相非相?從緣起的正見看到一切法無實性就是見諸相非相,所以「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嘛!都在展現這個,這都是同樣的意思。

「離四相,或者以為與佛相差還遠。不知約覺悟實相——無分別法性說,與諸佛一覺一解脫,平等平等,也得名為佛。所以古人說:『須陀洹名初得法身』。論說:『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此名通於聲聞、獨覺及無上菩提三者」。

這句話也很重要哦!我們知道法性空寂,體會到法性以後,就能離開四相,知道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但是有人就會批評:雖然你悟到法性空寂,但是跟佛是不一樣的,還差得遠呢。其實,這個是因為他不了解,在覺悟實相(無分別法性)說,在法性的立場來講,其實是一樣的。因為佛陀所悟的法性空寂,跟我們離四相所悟的法性空寂,其實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同,與諸佛一覺一解脫,平等平等,也得名為佛。所以古人說:「須陀洹名初得法身」。論說:「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此名通於聲聞、獨覺及無上菩提三者」。這裡只是要讓我們明白,初果的須陀洹一般叫他初得法身,這個法身就是了解實相、悟入空相、空性,建立了一切法性空寂,一切法無實性,他很清楚地明白。須陀洹是不落色、聲、香、味、觸、法,為什麼能不入?因為他得到法性空寂的平等性,他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所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無自性的,因為了解了才不入,不入就是不被牽引了,不會隨波逐流了,不會在那裡執取了,不會受他左右了,這個叫不入。初果的須陀洹初得法身,表示他初得到了法性平等,所以這個法身一樣的。大論也說:佛陀,他是覺悟真實之義。真實之義是通於聲聞、獨覺及無上菩提之者。所以,從法身的這個立場來講,佛陀也是悟的是法身,獨覺也是悟的這個,聲聞悟的還是這個,這個通於三者。所以在悟入空性實相法性的立場是一樣,只要你也能體悟緣起的深義,見諸法的實相,悟入平等法性,能在這個地方明白而解脫的話,其實你所悟的法性跟佛所悟的法性是絕對一樣的,所以也名為佛!

這樣大家要了解哦!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眾生要覺悟,要得個初果,我不是常常跟你們講,其實是不難!真的不難啊!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真正的正法正見,搞不清楚理路,所以當面錯過了,眼看的,耳聽的,都當面錯過而已!所以,我常說:這個般若大法――「緣起」二個字,值得你們用一生的生命和所有的財產,所有的一切投進去,把這二個字搞清楚,值得!就是在講這個意思。為什麼?見了法性身,跟佛陀悟的是一樣的啦,也名為成佛!一定要明白!能夠覺悟而離生死得涅槃成佛的那個覺悟,用我們一生的生命和所有的財產去換來,這樣值不值得?!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真的能覺悟,真的能解脫,何止一生的財產和生命,再用千百萬倍投進去都值得,是不是?我們今天就是不知道這個法的偉大,不知道這個法的重要!我們還在猶豫、彷徨,還在那裡模稜兩可,不敢產生真正的信心而投入去明白、去解脫,這個就是在前面的講的與因緣有關哪!如果你過去深植佛的種種因緣,聽了很多正見,聽聞很多的佛和善知識所講的正法,那麼,你這一生一聽就懂,而且就能發心。不過現在也沒有關係,過去不能聽聞而發心,現在能真正地發心,真正地珍惜,真正地用心,每一個人總有一個開始嘛,即使過去沒有,現在也開始了,將來也還是有機會的,所以這個發心很重要嘛!不管過去怎樣,現在發心很重要!

畢竟空中「誰」成佛? 戊二 如來勸行嘆勝

已一 略嘆勸行

庚一 正說

辛一 略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佛陀看到須菩提這樣的讚歎,就給他印證,他說:對對呀!就是這樣,如果有人聽到這樣的般若大法,他心中不會驚疑、怖畏,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因緣的,這個人絕對是希有難得的。因為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只是「是名」第一波羅蜜。這個是人人都可以證入的,不是特殊的因緣才有的。很多人聽到般若講無我,講無實性、無自性,聽了受不了,很難過,因為在實有感里很久了:「那你這樣講的話,我們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怕落入空空洞洞的什麼都沒有了,怕落入斷滅。但是真正懂得般若緣起的人不會落入斷滅,象金剛經到後面就會又反過頭來講,前面雖然是在講本性空,後面都在講緣起有,就是不會讓你落入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的那一邊。我們在實有感里已經久了,你給他講沒有這個東西,他會受不了的。所以,你們注意看哦,現在學佛的人,你告訴他:你今天來這裡得什麼功德?你做了什麼好事,你會得到什麼,你將來可以到哪裡去享福,可以自在,可以解脫,可以見佛,可以到那裡聞法,將來都不退。大家很歡喜,他願意去。為什麼?在實有感里,那個跟眾生的心是相應的。如果,今天告訴你:那個只是佛陀的方便,先讓你進門來,慢慢才給你講真義,那個只是方便。他會聽不進去的,聽到講般若空無自性,受不了,不來聽了,一定會很恐懼的。所以佛陀就說,如果有人聽到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畏,能夠產生真正的信心,這個人才是希有。

「須菩提讚歎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為之印證,更進一步地廣說。佛說:是的!後五百歲中,假使有人得聞此經,能不驚、不怖、不畏,這的確是難得的!不但是平常人,或是世間學者,或是神教的信徒,就是佛弟子,聽了諸法畢竟空的甚深法門,能不驚、不怖、不畏,也是極為希有的」!

平常人沒有佛法的底子,聽了能夠不驚不怖不畏當然很難得;世間的學者也沒有佛法的基礎,他能夠不驚不畏當然也難得,包括一切神教徒,他們都在上帝主宰的那個觀念之中,聽了當然也希有難得啊!那麼,為什麼說,就是佛弟子聽了畢竟空的法門,能不驚不怖不畏也希有難得?因為佛弟子也有很多不是這樣的,聽了能夠了解也是希有難得啊!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佛法都在講有一個我,清凈的我,不生不滅的我。今天告訴你――無我,大家會受不了。所以說:佛弟子聽了這個法能不驚不畏的,也很難得。

「眾生為普遍的成見——自性妄執所狂惑,聽見畢竟空,不能不驚慌而恐怖起來!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哲學家怕失去了他們所唯的物或心,學佛者怕流轉還滅無從安立,所以《智論》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中論》青目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成唯識論》說:『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捨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

這裡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境差不多都是這樣子。為什麼叫自性妄執呢?這個是眾生普遍的成見哪!也就是說,普天下的人差不多都有這樣一個觀念。所以,我曾經告訴你們:不要講過去世了,就說這一生吧,自從我們出生以來,從家庭教育到學校,到社會,到所謂的民族信仰,傳統的觀念,或者是我們接受的宗教觀念,哪一個因緣會告訴你是無我的?幾乎沒有。所以,從我們所受的熏染出發,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普遍的成見)一定會建立起自性妄執:以為有一個實在的我,都在實在感裡面,即使認識到萬法不是實在的,也會認為內在有一個實在的「我」。所以,聽到畢竟空的理論就不能不驚慌起來,不驚慌也不行,不恐怖也不行。為什麼?因為,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注意聽哦!這一句話很實在哦!但是我們了解般若的正見,了解了無我的畢竟空義,就知道能創造萬物的上帝是不存在的。

學佛者怕流轉還滅無從安立:你說畢竟空,那誰來生死輪迴?這一世跟那一世有什麼關係?如果是畢竟空,誰來輪迴?誰來解脫成佛?怕不能成立流轉與還滅,所以不許成立畢竟空,也會怕!注意聽哦!在佛學的體系裡面,只要你學的是唯識,或者是所謂如來藏的思想,就會怕這個畢竟空,怕講無我,而否定畢竟空是不了義,就是這個原因。注意聽哦,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智論》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過去的這些聲聞執取在實有里,聽到畢竟空的道理,就好象刀在割他的心一樣,很痛苦,受不了。

《中論》青目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青目在中論的注釋裡面就說:如果是真的畢竟空,福跟罪怎麼樣成立?報應要怎麼樣成立?那麼你想想看:如果是一個虔誠的教徒,當他明白這個真理,確實是破除了上帝的那種妄執的話,你說他們怎麼受得了?我怎麼樣沒關係,我的上帝怎麼可以被破壞呢?所以這裡就講: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哲學家怕失去了他們所謂的唯物或維心,哲學家最後搞到唯心唯物的立場去了。如果了解是緣起畢竟空,這個唯心唯物是不能成立了,上帝也不能成立了。注意聽哦!學佛者怕流轉還滅無從安立,為什麼講這樣一句話?我們學佛的很多部派、大的體系裡面,為了要建立流轉生死與還滅的這個內容,所以要建立一個阿賴耶識,或者建立一個自性清凈心、如來藏我。為什麼要建立這個?沒有建立這個,他怕不能成立輪迴生死,流轉畢竟空就不能立福罪,也不能成立報應。從這個就了解到他對空義不了解,對畢竟空的深義不了解,他以為畢竟空就什麼都沒有。如果什麼都沒有,這才不能成立福罪,不能成立因果報應。這是對空義不了解那,真正了解畢竟空的空義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觀念。其實,真正畢竟空才能成立因果,注意聽哦!才能成立一切的相續相哦!

《成唯識論》說:「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捨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他以為畢竟空就是一切法都非實有了,那麼菩薩還要捨生死幹什麼?還要精勤的修行一切菩提資糧幹什麼?他也是把畢竟空解釋成好象什麼都沒有,從這二句話我們可以了解了,唯識的立場跟如來藏的自性清凈心的思想,都源於對畢竟空義的沒有深切的了解。如果對空義的畢竟空深切的了解,就不會有這個矛盾,而需要建立一個什麼自性清凈心、如來藏,或者是所謂的阿賴耶識才能輪迴生死,根本不需要這樣子的。所以這一點就要明白,大乘三系裡面的三系思想在這裡已經抉擇出來了。中觀的畢竟空被誤解了,沒有深切的了解空義,反而認為畢竟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根本不懂中觀的深義,畢竟空哪裡是講什麼都沒有?!只是講無實性,無自性,這個跟什麼都沒有是不一樣的,一定要明白!

「這唯有能於畢竟空中,成立無自性的如幻因果,心無所著,才能不落懷疑,不生邪見,不驚不怖不畏,這真可說是火里青蓮!信解如此不易,可見般若的究竟第一,所以說:如來說第一波羅蜜。然而,第一波羅蜜,即是無可取、無可說,也即是第一不可得。唯其離相不可得,所以為諸法的究極本性,為萬行的宗導,而被十方諸佛讚歎為第一波羅蜜」。

注意聽啊,這裡很重要!真正懂得空義,唯有能於畢竟空中才能成立無自性的如幻因果。今天佛法講的因果是講緣起呀,緣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如幻非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立一切的因果。所以,佛家講的因果叫做如幻因果――緣起無自性的因果,不是實有自性的因果。我請問你:如果實有自性的因果能夠產生變化嗎?就不能變了。所以,注意聽哦!一般社會上也講因果,但是外道的因果跟佛家講的因果絕對不一樣哦,佛家的因果是無自性的如幻因緣,如幻因果,這因果還是無實性的;但是外道的因果是有自性的,也就是定命論:過去如何如何,現在一定如何如何,未來一定如何如何,好象是公式定律,決定了就不能變化的,那個叫做宿命論。

但是佛法的因果不是宿命論,是緣起論,隨著我們現在的條件變化,因果會變化,不是固定的。為什麼?因為無自性故!無自性才會隨著因緣條件而組合變化,如果有自性他就不變了,不變哪裡能成為因果?所以有自性的實因實果都不可得。如果你們研究中論的話,就可以看到裡面在破實有因果,因也破,果也破,自生、他生、無因生都不能成立,那個不是在破緣起的因果,而是在破實有自性的因果,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所以,只要落入實有自性,因果就不能成立,所以,今天佛法講因果,只有在畢竟空中,只有在無自性的如幻因緣中,才能成為因果,注意聽哦!因為這樣子,知道一切法的如幻因果,也才能心無所著,對這個法不懷疑了,就不會生出邪見、倒見了,如果能夠這樣,才能真正的不驚不怖不畏,不然,如何能不驚不怖不畏?因為在畢竟空中了解因果如幻,心就不會執著在萬法,就不會落入實有的邪見,清楚明白了就不驚不怖不畏,這個就好比 「火里青蓮」,那樣的很難得,火里要出青蓮哪,想想看,多難!就知道這個般若真難哪!成就般若非常難,所以才說它第一。

我們在實有感裡面,落在實有自性的那個我執、我見裡面,與我見相應的,大家很歡喜,也很容易接受。破我執的就很難接受,所以叫做火里青蓮,要信解是如此的不容易呀!跟我們的傳統、習性、妄執剛好是相反的,我們難以了解的就是在這裡。所以現在只要提到緣起的空無自性,不要講外道了,連我們佛教內的很多不同的宗派,都不能接受,馬上會反駁的。他們反駁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如果一切法都不實,那你要修行成佛幹什麼?那誰來受報?誰得解脫?非得有一個「誰」得解脫,「誰」受報,就是非要有實有的一個人來受報不可,一定要實有的一個什麼東西來解脫才對。從這樣的一個反應就可以看出來了,他的實有感有多深?只要你講非實有,他就受不了:「那這樣,我們修行不是白修了嗎」?他不知道,他這樣的說法根本就是斷滅,不能解脫,根本自己沒有發覺這個問題,反而理直氣壯的:「如果一切法都無自性,都無我,那我們何必修行」?馬上就來一個這樣的否定。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那個人的自性見之深,這種實有感之深,那是沒有辦法談論的!

所以要了解空義很難。他們認為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真正的畢竟空義不是什麼沒有,畢竟空才能成立因緣果報的如幻的因果。要信解這個是這樣的難,因此般若是究竟第一,最難、最究竟、最第一的就是這個般若大法。如來說第一波羅蜜,是因為它很難,所以才說它是第一波羅蜜,是最難得的一種解脫之法。說 「第一波羅蜜」,怕眾生又執著在實有的第一波羅蜜裡面,馬上又破:第一波羅蜜即是無可取、無可說,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羅蜜也不可得。馬上又破,不要執著在實有的第一波羅蜜裡面。唯其離相不可得,所以為諸法的究極本性,為萬行的宗導,而被十方諸佛讚歎為第一波羅蜜。如果有一個第一波羅蜜可得,那這個第一波羅蜜又出問題了。所以,當我們說第一波羅蜜時,也只是假名為第一波羅蜜,因為它希有難得,真的非常難了解,很深細的,你今天能明白真是非常希有,說你是第一,但是這個說你第一也只是假名,但是眾生如果執著了,以為又有真實的第一波羅蜜,所以馬上隨說隨破,告訴你:第一波羅蜜,如來說非第一波羅蜜,就是沒有第一波羅蜜的實性,馬上又破掉了。了解沒有一個實有的第一波羅蜜,你就不會執著在實有,離開了這樣的實有的自性,你就能夠真正地名為第一波羅蜜,所以這個波羅蜜只是假名施設,是名第一波羅蜜。

真正的般若裡面,為了解釋而產生的名言,也只是假名施設,不要又把這個名言落入一個實有的什麼東西裡面去。所以,這一點很重要哦!我們說自性不可得,名為無自性,你又落在一個「無自性」,無自性也是假名,注意聽哦,不要有一個真正無自性的東西唷!假名施設的名言都無實義,只是為了要讓你明白而已,只要那分明白就好,而不要執著在一切名相上。所以,說到「佛」,也不要認為有一個實在的、不動、不變的佛,佛也是什麼?覺悟的眾生就是佛!他只是假名為佛!知道了這個,我們就不會亂拜、亂求了。注意聽哦!我講這個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明白哦!這個般若的法,層層深入,一一性相,明明白白由淺到深,從佛到菩薩,到山河大地,到四果,到法相,連講法的「法」本身都還是無實性,注意聽哦!這樣一層一層的深入,一層一層的破,破到畢竟空的程度,而真正悟入諸法空寂,這才是真正的體會到法性。所以說,這個金剛經其實非常重要!但是,注意哦!金剛經在我們中國有幾百家的解說,最普遍的有《金剛經五十三注》,裡面集取了中國大乘五十三家的思想解釋,我告訴你:沒有幾家是講對的,注意聽哦!因為他們都沒有破除我執、自性見,還是在自性見中說法的,那個都不懂得般若深義。所以,為什麼要用導師的這個解釋來上課?你們就明白了,真正深得般若深義的很少,從中國歷代以來到現在,不多。我們今天能聽到導師的這個解釋,真的是希有難得啊!

上次,有位同修問一個問題,他的問題與這個法義的關係很重要!我提出來談一談,大家對這個法才會更深一步地明白,這樣的舉例會使大家更懂。那次他就問:「如果一切空,那麼誰成佛」?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來講一下?因為將來你們跟別人談這個事,人家第一句反駁就是這一句話,一定會跟你問這句話:那你講一切都無實性,都空了,都沒有,那修行要幹什麼?誰來成佛?誰來得佛的果報?一句話馬上就打回來,那你就受不了了,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們覺得非要一個「有」不可,非要一個去成佛的,非要一個去受報的不可,一定會產生這樣的事,所以畢竟空的難解就在這裡。

唯有自性空,方能成立如幻因果現在我們把這個事重新提出來,讓大家更明白。從般若的角度來說:「佛」,是覺。佛者,覺也。如果一般觀念,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成就了,得到了佛的一個果位,這樣就是在實有感裡面。這二個觀念和角度哪裡不同?現在來看:佛,覺者,那麼他覺悟的是什麼?覺悟的是無我、無自性嘛!覺悟一切法的緣起非實么!這個覺,就是「破」,破了實有感,破除了自性、上帝、我執,才名為覺嘛!好,如果說佛,他覺悟、解脫了,成為一個佛果,如果有一個真正成為佛果的,那是什麼東西?注意聽哦!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一下:如果有一個實有的佛果可得(佛是果報),一個實有的受報者,這個都是在什麼觀念裡面?這個一定要明白,這個就不叫「佛」了,在實有感裡面么,注意聽哦,根本沒有覺悟嘛!所以,當一個人說:「那如果沒有一個修行的實體,沒有一個實在的佛果的話,誰來修行?誰來得受用?誰來受報?誰來成佛」?這個就已經表現他的觀念是在實有感裡面,懂不懂?就已經落入這樣的一個觀念裡面去了,一聽就知道了。如果是這樣的人,他有沒有真正體會到實相、無生、自性空寂?沒有啊!所以,經上也講:阿羅漢不會說我得阿羅漢果,沒有這種感覺;初果也不會說我是須陀洹,須陀洹是不入流,就是不落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會再被外境的六塵污染、顛倒、取著了,這才叫須陀洹;同樣的道理,佛,就是不執著這些了,覺悟了,解脫了,才叫佛而已!你今天把他當作一種果位,一種位置,一種什麼特殊的國度,在那邊享福自在,那邊好象是一種權威,這樣叫懂得佛法嗎?他能體會法的真理嗎?都沒有。所以,你們要注意聽哦!

這是我以前也請教過很多大德,目前這裡最大最大的大德我請問過好幾個,我都會問這個事呀,因為當時我對這個空義不太了解啊,當時,我就請教:導師講這個自性空,畢竟空,無自性空,一切法非實,到底與我們講的這個自性有什麼不同?照導師講的與我們說的是有矛盾了,到底是怎樣的?那些大德回答我的,差不多都是這樣的話:「如果一切都空,都非實,那你修行要幹什麼?那誰來成佛?誰來受報解脫」?我想:對呀,你講得對呀!當時我覺得他講的是對的呀,總要有一個解脫者,有一個受報者,去得到什麼好處,不然,我沒有得到好處,我去修行幹什麼?因我修行解脫了,就得到某一個好處么,有一個位置讓我坐。

一般人也是這樣:我修善有幾功,有幾果,然後我死了,玉皇大帝封我為土地、福德正神、城隍、大帝等,好象說,我死了總要一官半職吧。我請問你,這樣的觀念是不是深植在我們普遍的民間一般的信仰裡面?所以,注意聽哦,什麼叫外道的邪見?什麼叫佛法的緣起正見?在這個地方要分別清楚哦!緣起的正見,講的是緣起無自性、無我,沒有一個實性可得的,佛法的根本就在這裡,如果連佛法的這一根本點都抹煞了,連這一根本也不懂,那我請問你:他談的是佛法嗎?名為佛法,實非佛法,一定要注意哦!一定要懂哦!這裡很重要!將來你們跟人家談空義,人家說:那什麼都空,誰來受報?誰來成佛?那我們修持要幹什麼?總是要有一個受用者。你就知道這個是我執深重,難以言喻呀,知道這個意思嗎?就是這樣。所以你們要注意哦,今天要讓人家明白這個緣起空義是多難!有的人聽師父的課三,四年下來還搞不大清楚!

當時有人要我來講金剛經,我想:金剛經是很好啊,我覺得因緣成熟應該可以講了,因為有的上課已經二三年了,這時候來講金剛經就可以了解它真正的深義,不會落在自性見我執中了。沒有講緣起以前的講金剛經,怎麼講都會有一個「我」,只是那個我比較清凈而已――清凈的我、智慧的我,那個還是我啊!注意哦,我們講的般若空義是無我的,一定要明白哦!所以,有人說:「如果無我,那我們修行要幹什麼」?我告訴你:真正知道無我、體證無我的人,後面那個事都沒有了,真正證入無我、體會的人,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哪裡還有來生的事?還有來生的事,就是還有我啦!這樣知道意思嗎?還有來生好不好,我將來好不好,有得有失有求的那種心,那個都在有「我」裡面啊!真正證入無我的人所有事都解決了,沒有一點迷惑,所以才能夠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已經沒有這個事了,那還會說我來生要受什麼果、得什麼福報嗎?因為「我」本來就虛妄不可得,還求這個幹什麼?求果報,求好處,求過得好一點,有得的那個心,就是眾生的妄取、顛倒執取啊,哪裡是實相?悟入實相的人根本就沒有這個事!

般若經裡面的《心經》就說:「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可是我們偏偏要生滅,要清凈污垢,要有增有減(增減就是得失),我們都在搞那個,告訴你:真正體證無我解脫了,哪裡還有生滅的事?!沒有生滅的事,也沒有清凈和污垢的事,也沒有增減的事,沒有來生與現在的事,沒有這些事了,所以這才是真正根本的事,根本的解決了,所有事就都解決了。為什麼我們不知道這個是根本事呢?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證入過,沒有體會過。所以你就用想的:那個有「我」是怎樣的,沒有「我」是怎樣的,那沒有我是怎麼可以?我告訴你,唯一的辦法是:你先不要懷疑,先把它證入,真正體證無我,那麼後面的事都解決了,再也沒有那些事了,到時候你就知道,這個沒有騙人。如果你們今天不願去體會,不願去實踐,不願去證入,你怎麼想,怎麼討論,什麼「有我」以及「無我」都是戲論,因為你沒有辦法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解脫,什麼是諸法空寂,不懂什麼叫涅槃,根本就沒有體證,那麼這樣的討論有沒有用?「戲論」!沒有用!所以,唯一的辦法,好好用心,體證看看,當你真正證入的時候,忽然間就明白了,狂心頓歇,再也沒有事了,就知道諸佛沒有騙我們!一定要明白,很重要啊!

般若是唯一的解脫之路 那麼,注意聽哦!如果回到人間事來,從身心到萬法,任何一件事,能不能成為波羅蜜?注意聽哦,很重要,我在講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們要在這裡提取唷!哎,一切萬法,我們現在從人的角度來看,不管你是總統,或是立法委員,你是盲人,或是企業家,甚至你是一個勞工階級,甚至是乞丐,有沒有辦法悟法?注意聽!很重要哦!每一個人,不管他是什麼身份以及他身心的條件如何,只要他能聽到正法,懂得般若空義,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環境下,都能成為波羅蜜,都能解脫,注意聽哦!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不管你現在身心,不管你的環境,不管你的條件,如果你能善於觀察,在一切法的當下,體認他的無實性,注意聽哦!它是剎那剎那地生滅,它是緣起的變化,沒有實法可住,沒有一剎那可住,慢慢地去體會,就能體會空性,注意聽哦!體會緣起,了解無實性,你就能不住,你就不會顛倒,你就不會執取哦!所以,注意聽!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般若,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有機會,問題是你有沒有聽到真正的正見?你有沒有聽到真正的法?然後你有沒有真正去觀察而證入的那種方法?很重要哦!所以,過去,很多人包括乞丐都會悟道的,不是只有皇帝會悟道哦!乞丐悟道以後,你叫他當皇帝他是不去的,我講這些話都是實在的,你們要注意聽哦!

今天我要在這裡講這個幹什麼?就是要讓你們明白: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般若,是一切眾生平等的,大家因緣條件平等,注意聽哦!只是你有沒有去接觸到?你有沒有去製造這樣的因緣?聽到了有沒有珍惜把握而真正的去體證?!這是在個人當下產生的條件不同而有所不同。為什麼從開始講金剛經到今天為止,只剩下這些人?為什麼有人聽不進去?為什麼有人不聽?以前我上課常講:要上課,我這裡沒有對你們的任何一點點條件,唯一要求的就是希望你們要從頭到尾聽,不要聽一半。為什麼?這是對你們有一個很深的用意,聽一半聽不下去了,你完了,你沒有機會了!你有耐心聽到這個法講完,慢慢地從思維到體認越來越清楚,當你明白的時候,你才知道這個法有多偉大!

一開始,跟你的觀念,跟你的過去習性是相違的,你會受不了,你會不想聽,你要保護什麼?上帝;以及過去所學的理想,那個就是「我執」啊!如果為了保持我執而不願聽下去,這個人就沒有機會了,所以要明白哦!什麼叫真正的因緣?因緣現前了你也不懂,眾生根本沒有擇法眼,因為沒有悟過嘛!從來不了解什麼是明嘛!不懂。所以,你們要想想看:即使這個人間有正見,有正法,你碰到了,你也沒有辦法抉擇,因為不明白,你不能把握,你不能珍惜,還是當面錯過了,這個叫福報、因緣。所以,為什麼我在上課,我從沒有勉強過一個人一定要聽,我不會打電話要求你們一定要來上。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因緣,我還是很隨緣的,就是在這裡。你聽得下去,能聽得懂,你會產生絕然不同的那種體會,你真的能解脫,能自在!但是你不願意學,你要原來的東西,你去搞,搞到有一天身心疲勞,為什麼?因為根本不可能解脫!為什麼?我常常講一句話:佛法的解脫只有這一條路――般若,其他沒有!我講這一句話是負責任的,這是唯一的解脫之路!離開這個,一定落入自性見,一定落入執著,那個我執不破,不可能解脫的!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各位:聽法,學法,聽出味道來,懂了,你們才會珍惜,才會懂他的奧妙。如果是讓你們歡喜,符合你們的習性,符合你們那個執取、歡喜的,你們就覺得好,這樣的佛法象氨啡他命,注意聽哦!它會讓你快樂,但是你的病會更深,你只有死路一條。這個法看起來破除你的我見,你很痛苦,你很難過,但是當你能明白的時候,那麼,「我」就會死掉,你反而就醒過來了,懂嗎?叫做真正的醒過來,真正地解脫!所以,這樣的過程是如此的不同。

我在弘法時很清楚這一點,一開始人眾再多,我說:不要高興,下車的蠻多的,因為他是必然的,注意聽哦!這個就是眾生性,一定是必然的,這個緣起的必然性就是這樣子。等一下的過程中會出現大地震,震得的那些東倒西歪的都下去了,剩下的那個才是!就是這樣子。弘法的過程已經經歷得太多太多了,都是這樣子。所以,聽說有的地方剛開始上課時一下子報名二、三百個,兩年後要畢業時剩下不到二十個。很正常嘛!眾生的習性其內在需要的是什麼?而要你解脫真正得到的是什麼?剛好相反,我們一定要明白!就在這裡。很重要哦!這個法聽得懂,點點滴滴我都點了,你們要善於思維去體會,這個點點滴滴中就在告訴你們身心的當下萬法之中,你怎麼去抉擇,怎麼樣地去體會,你都可以解脫的哦!只有上這個金剛經,在你的生命中,在你的法法接觸之中,在你的身心起落之中,都是抉擇解脫的因緣哦!注意聽哦!只要你懂得真正緣起空義――般若的空慧,人間沒有一個不解脫的!我告訴你,我講這些話都是負責任的哦!都是實在話,要珍惜!
推薦閱讀:

作業寫不完,又覺得抄很愧疚,怎麼辦?
有什麼食補的方法能治療失眠的?
第四節 羅盤的作用與使用方法
如何成為 Seasee Youl 那樣有趣的人?
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的區別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