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道光輝 修行二

正道光輝 修行二

  [能弘法師] 

真心清凈修 畢竟成佛道

若真修行人,首在看破;若看不破,修行無益,唯結善緣罷了。所謂看破,即觀諸法如夢,一切皆幻,緣起性空,了不可得;即觀四大非我,五蘊皆空,物質與精神(感受、想、行、識)皆緣聚緣散不實變化,由此之物質的、精神的、感情之貪戀畢竟虛幻無常,如垃圾無意義,乃至精神的某種寄託、情感的貪戀皆是束縛,而令生命不得自由,如幻如夢無常變化,脆弱不可一擊,皆缺陷不可追逐!再觀此色身變化無常,剎那生滅,行住坐卧,從內至外,從外至內,身心與外境一樣空幻無所得。不論山河大地、草木有情無情悉皆生滅無常不可恆存,如此乃至身心念念無常無住,了不可得,究竟無常。完全放下,不再貪戀,當下清凈,。此清凈心畢竟空寂,當下空明寂靜,了了分明不迷惑。此分明空寂,即是看破假相,放下執著分別的平等覺悟之心矣!以此覺悟平等之心時時觀照,不論白天黑夜莫令間斷,不要再起貪戀,不論碰到任何人、事、物,乃至種種現象、名詞、概念等皆知儘是無常變化不實之假相,畢竟了不可得,如此看破放下的智慧之心如明鏡般觀照分明,二十四小時從無間斷,再不迷惑。以此覺心、凈心觀照呼吸,了其無常,安住不迷於諸境,看破放下於時時。若心欲逃逸,妄念再起時,則又返回,依然覺照,就如牧牛,總不讓其逃逸,總不讓其吃人莊稼。一心辦道,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日日如此,時時如此,功夫純熟,妄念俱息,自入三昧矣!若然以此看破放下之心,以此覺悟不貪戀假相之心,了了分明念一佛名,則如念諸佛無量功德一般。佛佛道同,諸佛總是同樣圓滿,再無欠缺。以此凈心、覺心、空心念佛,二十四小時無論晝夜,精進無退,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念念正念,再無顛倒,再無夢想,一心專註,一心覺醒,一心無貪戀,一心清凈,此心念佛,佛即此心所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佛外無妄心,心外無別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如此覺悟,晝夜不貪戀假相,遠離慾望、名聲、虛榮、面子、財利、飲食、味道、睡眠之執著,也莫昏沉,安住清凈、覺醒、空明、無我、無人之當下,分分明明,了了無礙,再無貪戀,完全放下,絕對看破,念念正念,再無顛倒,若有妄念起時,知妄念也是緣起,畢竟了不可得,回歸正念,不令逃逸,覺照分明,無住無著,不須壓抑,妄念自滅。無論動靜總是一如,念念正念,心心佛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功夫純熟。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自然無二,當下空寂,證入三昧,悟無生忍,畢竟成就!

不論遇何境,不論遇何人,不論遇何事,不論遇何物,總不貪它、戀它;總不煩它、恨它;總不仇它,怨它。總是如此觀照它,總是看破、放下,清凈自在、空明覺悟面對它,再無錯亂,再無煩惱。若起無明,當知無明本空,了不可得,能無明者空,所無明者幻,更不著它,正念生起,當下分明。有緣皆歡喜,無緣無憂惱,如此總自知,更不用誇談,心知肚明,不被境轉,密行功德,談笑風生,任運自如,無惱無怨,自知諸智慧,不被他迷惑,把握此真心,再不落輪迴,自己心既明,秘密真用功,更不用顯示,更不用誇言。平常心是道,老老實實做人,功夫做到家,水到自渠成!

修證次第

前提:持凈戒,正見正念具足,真為生死,不求名聞利養、色、欲的享受,唯道是從,不為神奇怪異,髮長遠心、出離心,發大願菩提心、精進不息心,默默修持,遠離憒鬧。修證次第如下:

首先,須明無常苦空、緣起無我之甚深義理。起歡喜心,時刻觀照,以真理之洞察為指導,提起正見正念。觀照呼吸,順其自然,五調分明。

破執:

一、天下是是非非、擾攘不安,凡情俗見不斷,皆執「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猶疑不決,不以真理為念。洞察如此,知此等不正見皆謬執不可得,皆無常,放下……於明白間放下「我」的執著思想觀念,放下世俗間的凡情俗見的牽扯,更無執著。此是第一步,不明白者必須徹底弄明白,直至徹底放下為止,不得馬虎,不得自我欺騙,否則地基不穩,一切免談。不以真理為徹底依止,不以清凈解脫、正覺無迷妄為究竟追求,只是自欺欺人,最終皆是不離染著的。請善思念之!(此為破不正見等謬執,破我相、人相,樹正見成堅固根基。)

二、萬法分別,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種種慾望追求,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滿足皆是生死輪迴、苦惱之大患,皆是染污不盡、假相顛倒之謬妄,。明白其皆無常幻化不可執,徹底放下,發大心,發真心、出離心,真實觀照其苦惱困擾,少欲知足,必須真心實意以恬淡自在、素樸自然為本。(此乃破貪嗔習氣的執著分別,破眾生相。)

三、生死皆因緣,生而無撼,死而無悔。隨緣隨份斷惡修善,凈化身心,順其自然,不貪生怕死,不貪死怕生。了知一切皆緣,隨緣了緣無掛礙,知生死無實,無住生死,放下……(破壽者相,破生死無明。)

四、一放下,通通放下,身心內外均不可得。正念分明,無所住,空明如如。如是觀照,行住坐卧了了分明,無住無著,更無所執。(無所住,凈心正覺現前。)

五、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觀照寂靜無二無別,直至究竟,毫不放鬆。正念分明,更無顛倒,凡心死絕,謬執俱盡,真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法俱粉碎,一真本獨耀,空性大平等,瞭然無掛礙,洞見本來面目!若無上述修證純熟,妄想臆測,只是自欺欺人的笑話,終與了生脫死無關,苦惱輪迴倒有份了。(明心見性)

六、古今生滅,因緣聚散,無我、無我所、無古無今、無生無滅、無我無人,本來如是,口議心思皆戲論,長養聖胎,看住真心。(本來如此,一念三千,寂靜涅槃,了無戲論,大辯無言。)

七、隨緣自在,自在隨緣,如如不動,妙用無方。(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可得滅度。)真修行者須依《金剛經》、《壇經》、《八大人覺經》、《大念處經》、《心經》為宗旨,培養般若智慧,遠離謬誤分別,破我法二執,依善知識引導,具足凈戒、正見、正念精進不息,依八正道而修行,不執幻化假相,不求名利神異,平常心是道,如此方可說修行之事矣!真正修行、了生脫死必須先於正道的傳承上分毫沒有偏差,於文字義理、口頭傳承上必須切實把握,杜絕自以為是和模糊、含混、曖昧不清的態度,更決不能摻雜入種種邪思、邪見和外道法。不明白者切須謙虛努力地聽聞正法直到正見穩固地建立。純凈無染的正法傳承必須非常清楚,因為唯有純凈無染無雜的正法才能了生脫死,邪思邪見、外道法只能是困擾和影響了生脫死的束縛。所以必須堅決地依止善知識,直到完全無差地掌握正法的傳承,得到認可無差方可;,決不能自大、自負、自以為是地盲修瞎煉,以免誤已誤人,浪費自己的法身慧命,結果欲升反墮,豈非愚蠢可憐么?這完全關係到生死大事,決不能輕率等閑視之。一定要好好省思清楚,莫要空浪費生命,追悔莫及。一定要通過正法完全無差地傳承之後,正見已經堅固建立,那麼進一步地提起正念努力觀照,以斷無明貪愛。要明晰地、清楚地看破緣起性空、無常、苦、無我的身心世界本質,真正確實地體會到真理的殊勝不可思議,以及固有的偏見、偏執乃至貪、嗔、痴、慢、疑和不正見的禍患。由此堅定了修行解脫,轉化生死輪迴的信心、決心和毅力,毫無偏差地觀察清楚真理所揭示的深刻性。如此進一步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努力精進地觀照,改變固有的偏見、偏執,乃至一切不符合真理的思想、行為、語言,完全地與真理相應,徹底以無所住面對生活、工作、身心世界。安詳自在地生活工作,於生活工作中點滴觀照分明,遠離謬誤。不違背真理地完全地以正念來生活工作,不做任何不符合真理的傷人害已之事,戒律清凈、正念分明。如此精勤不退轉地修行,自然身心安樂,良心坦然、清凈,生命光明無憂懼,順逆無畏,自在祥和了。但必須進一步體悟真理,修行越來越精細、精深,不要執著在一時精神自在上,剛開始必須刻意觀照,功夫純熟才能達到自然而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此必須正念具足,辨識觀察力深刻無動搖才能進一步做到,直到完全照見五蘊皆空,證大解脫,此絕非文字上的敘述、記憶、想像所能猜測,必須真修實證方能徹底斷生死、無明、貪愛的命根。證我法皆空的實相,徹悟宇宙人生最究竟無上的真實,非一日之功夫矣!修行者切須努力無怠惰,破除種種障蔽,完全地轉分別心為妙觀察智、執著心為平等性智、如來藏識為大圓鏡智、眼耳鼻舌身的了別為成所作智的妙用,如此才算功德圓滿。

具體修行的次第應該請教大善知識的指導。

如何條理系統的修學佛法

人生本自圓滿,佛性本自具足,當下涅槃與佛無別,但因煩惱蒙蔽,於假相不能體真實而成就。那麼如何去妄存真打破幻夢、當下圓滿、復歸本性的清凈大解脫?這則成人生至關重要的偉大之事了!因煩惱痛苦輪迴不休本皆莫須有的事實,本來的事實卻是德行具足萬相莊嚴的。如何徹底地體認這些本質的問題,改造慣性的謬執(執假為真),提升當下的作為,復歸本來的大圓滿人格(佛)?乃是迫切之迫切。

一、認識真相:(仔細觀察洞悉才能認識深刻,沒有認識就愚痴迷昧不知真相。)二根本、三法印、一實相、中道、緣起、百法、三自性、因果業力、輪迴、苦集滅道等四聖諦、十二因緣、二諦。

二、(下手處)改造謬執:三十七道品、二入四行、一相三昧、二諦圓融、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一心三觀、圓通法門、頓契佛心、懺悔、聞思修、戒定慧。

三、提升德行:於因果上謹慎行事、孝養禮敬父母師長。三皈、五戒、八戒、菩薩戒(三聚凈戒)、具足威儀、讀誦、聽聞經法。慈悲喜舍,四攝、六度萬行。

四、復歸佛性:佛性、佛境、實相、無礙解脫、涅槃寂靜。常樂我凈、任運自在、挑柴運水、事事無礙、遊戲三昧、揮灑自如。

人之苦惱輪迴與解脫成佛的關鍵在於心性的認識上,故此明心見性也就是關鍵之關鍵。

如何念佛、靜坐證三昧?

念佛、靜坐者須了知諸法如幻,莫被境轉。凡有境相當明空性無相之理,無有執著愛惡之妄念,當下安住無分別清凈之覺性,念念佛念,分明如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儀皆明了洞達,如此方契彌陀之本心、諸佛之妙理,功夫純熟,自證三昧。切忌執著境相,分別愛惡,顛倒忘卻本心,狂妄不知究竟,如此則南轅北轍,永無寧日矣!

觀自在

生滅非真實相,故說無生滅,無生滅非有一個實在的無生滅,無生滅乃是指生滅的事相不真實,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獨立非因緣的東西在生滅,故說無有生滅,也即不生不滅,非外道的永恆存在一個實在的不變東西,若非說要不變的話,那麼生滅的當下即無生滅的現象即是不變的真理。悟此者當下看破放下,即身心無束縛、大自在而無苦惱矣!當下業習不斷,則得經常如此觀照、觀察、明了,不論身心概念乃至宇宙萬事萬物種種現象總是剎那生滅變異,總是因緣作用,執著當下實在的、不變的、獨一的妄想本是謬誤可笑、可憐的。當下覺醒、當下如如、當下清凈,此三為一,當下涅槃,當下放下。妄執一起,當下看破,當下放下,當下清涼。如此練習,如此薰修,久之久之,功夫純熟,自然而然,畢竟無礙而大自在,大解脫矣!當下看破即是智慧,當下放下即清涼,智慧清涼,無憂惱的覺醒;無迷惑不安之心地,即擺脫業力習慣之束縛,不於身心世界起執著分別煩惱痛苦,當下即脫輪迴之業力牽引,遠離貪、嗔、痴、慢、疑、不正見之束縛,當下如此肯定,當下如此堅決看破放下,則大善根者矣!如此覺醒無迷,不被境所憂惱之心即是佛心,也即本性之無苦狀態,如此觀照,漸轉造口業之心為慈悲愛語,如此觀照漸轉不凈之行為清凈佛子行,因明無我、空性,即須無住假相,與法相應,方真無迷矣!若然身口意三業不懂於污染中迴轉合於正道(正念、正知、正見等),則不名看破放下。六祖曰:「迷者口說,悟者心行。」故此,真看破放下者即真悟本然真相、無我空相、不住色(物質)、聲(聲音)、香(香臭)、味(味道)、觸(觸受)、法(法塵、概念、名相)等而再起執著分別,不重造輪迴痛苦之業力,而是生清凈心、覺慧心、空明心,行清凈行、慈悲行、智慧行;說清凈語、慈悲語、智慧語矣!如此三業清凈,畢竟成佛矣!如此洒脫自在,解脫無礙矣!如此則轉業力輪迴苦海,為清凈不可思議佛國矣!若然三業未轉,終是生死路上凡夫,縱然說得口沫橫飛,只不過煮沙成飯,無有是處。未脫業力、未破業力、被業力所縛、不得自在而輪迴苦惱,則也可憐!真心如然,無諸戲論,開口則錯,動念即乖,老實修行,無甚便宜,本來如此,無須擬議!

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學會捨棄。捨棄名,捨棄利;捨棄生,捨棄死;捨棄是,捨棄非;捨棄得,捨棄失;捨棄執著,捨棄分別;捨棄在意別人的稱讚,捨棄在意別人的譏笑;捨棄在意別人的毀謗,捨棄在意別人的欣賞;捨棄各種美、丑、善、惡乃至身心世界、種種慾望貪戀。「捨棄」就是「放下」,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無常苦空、緣起無我,則無正見、正念的生起,必須當下學會觀照,學會放下、捨棄所有的「在意」,與真理相應,直到一絲不掛。若還有貪戀、掛礙,絕對不能獲得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脫,毫無保留,全部放下,通通放下,連放下也放下,那就出輪迴、了生死了,大自在、大自由;若還有一絲一毫糾纏不清,那還得好好提起正見正念觀照,直到執著全無,狂心死絕,方許你大活、涅槃。內自身心、外洎世界皆是無常、無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吽!

為了得到什麼而修行,你將只會痛苦;唯有無得、無求,只有放下才是無苦的。煩惱猶如火焰,越想得到什麼,就如火上添油,煩惱的火焰只能越燒越旺。只有釜底抽薪,火焰熄滅,自然清涼自在了。

為得到而高興,為失去而哭泣,都是一種痛苦,因為你的心被這些得失束縛住了,好好思維吧!為好話而高興,為壞話而不高興也是一種痛苦,「在意」變成你心靈的繩索,捆住了你的自由,你將患得患失,不得安寧了。當你在等待、渴望、聯想、意願中的時候,你的心已無數次地煎熬、輪迴了。愚痴啊,放下吧!這就是生死流轉的十二因緣呀,觀照到了嗎?

專註的心能帶來平靜、安詳、和平、安定、坦然、智慧,明白無常、緣起性空的真理,然後放下凡情俗見的執著、分別,專註當下的行為舉止——吃飯時專註地吃飯,行走時專註地行走,禪坐時專註於呼吸(禪坐),躺下時專註於躺下,說話時專註於說話。讓心保持明晰、覺醒而不迷惑於凡情俗見,以真理的心為主,明白當下在做什麼,該作什麼不該作什麼,順其自然、輕鬆地面對一切。即使妄念生起,也不驚不慌,只要知道妄念乃是無常、緣起性空,不執著、不追隨就可以了,放下妄念,繼續保持專註的心面對一切,慢慢地心將不再急躁不安,妄念越來越少,偶爾生起,也能很快覺醒其無常、緣起,放下、繼續專註,心將越來越柔和、清凈、安寧、平和、安定、智慧、慈悲、澄明!繼續修行,直到完全斷除煩惱痛苦,斷除樂、苦、麻木的執著,根絕三界輪迴惡因,成就無妄解脫。

好好觀照,保持覺醒無迷惑的專註,乃至於能夠在起心動念,一切微細的行為上觀照,正念分明……

修行一定得在善知識的指導下才行,即使是一位出家的比丘也必須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學習。真正具足堅固無妄的正見正念,清凈的戒律,乃至於修行的次序、方法、目的都絲毫無差,而且必須明白出現偏差的時候如何對治,。他完全清楚如何對治煩惱、痛苦,切斷煩惱、痛苦,熄滅煩惱、痛苦,制止煩惱、痛苦的善法正念應該如何觀照,而且能成功地觀照,遠離當下的不正見、不正念。他應該以斷貪、嗔、痴、慢、疑、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為目的,從心地上修行。他必須具足出離心、菩提心、緣起性空正見,不以追求神通怪異為目的,不以追求慾望、貪愛、名利為目的,斷除得失、稱譏、毀譽、苦樂的心必須非常堅定。他必須明白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法義真理,然後能夠運用於時刻的修行中……總之,他必須具足正見正念的修習達五年以上,以真正的修行能夠獨立正住於世間,再無迷惑顛倒,能夠具備正見、正念,自己修行,不出偏差,如此直到徹底證悟。這樣他就可以教導眾生了。不然是會誤人子弟的,那是有過失的,。修行決不是讀了幾本書,聽了一些開示就完成。理論與實踐並不相等,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或說別人以為怎樣,必須親自真正以正見正念修行,直到以身作證,明白修行的真正過程,實踐佛陀教法無有分毫差錯方可以。

比丘尚且得如此,更遑論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乃至一切在家人了。

修行者可以隨時檢查當下是否具足正念。比如有一個人、事、物是舒適、悅目的,你當下是否產生了舒適、悅目、貪愛、佔有、憶想、聯想、保持追逐的心?如果有,那麼當下就失去正念了,苦惱已經孕育了,你忘失了無常、苦、無我(無有我和我所),忘記緣起性空的觀照了。當一個人、事、物是醜陋、不舒適,你當下是否產生了醜陋、不舒適、討厭、憤怒、嗔恨、排斥、憶想、聯想、毀滅的心?如果有,那麼當下就失去了正念了,苦惱已經發生了。你忘失了無常、苦、無我,忘記了緣起性空的觀照了。其實只要以無所執著、放下的心去面對就可以了。珍惜緣份,但知一切隨緣現起皆是幻化的,避免惡業生起,培養善業生起,斷絕惡業於當下,保持善業繼續不斷。惜福培福,而知福也是無常,得失隨緣,好好工作就可以了。當你當下認為擁有的某個人、事、物,具體如親人、財產、家庭乃至自己的身體遭遇——病、壞了、死了、遺失、遭偷盜、損壞、破壞的時候,你的當下的心是怎樣的呢?是難過、焦急、傷心、恐慌、沮喪、失望、絕望、悲慘、呼天搶地、怨恨、昏倒等等,還是隨緣,依然自在、鎮定、平常、不慌不亂呢?因為明白皆是無常緣份,根本不用傷心、悲哭,只要好好地面對、處理就可以了,知道緣起性空、無常無我、不急不躁、鎮定從容地處理、面對就可以了。看得破、放得下才是正見正念具足。這樣的事天天都有,小的雞毛蒜皮,比如幾句話、一個表情、態度、行為的得失;大的比如周遭的不測。假如具足正見正念,當下就可明白處處時時無不在顯示無常、苦、無我、緣起的真相,沒有什麼值得計較、掛懷的。身心世界了無自性,一切無住,當下赤裸裸,毫無掛礙,本來自在!更有什麼好說的?有什麼值得煩惱痛苦的?當下放下本來解脫,有什麼值得憂慮的?無所住修一切清凈行,更無須患得患失,如此正念具足,修行自然上路了。

面對身、心、世界乃至所有的一切人、事、物,要經常專心致志,精細深刻地觀察其無常、苦、無我、緣起性空的真相。若能時刻不忘地保持明察秋毫的心,那麼迷惑、顛倒、煩惱、痛苦就會越來越少,解脫的心就會越來越強,信心也會越來越堅定,無明、貪愛、嗔恨的習氣就會越來越淡,德、行、智慧、慈悲、定力就會慢慢增上了。注意時刻觀照哦!

要用深刻精微的佛法眼光來看待事物,不要用粗淺表象的感官眼睛來看待事物,這樣你就可以逐漸地遠離迷惑顛倒了。當下二十四小時都安住在這樣般若實相的觀照力中,內至身心,外至世界,都明了無迷惑顛倒,那麼心地的清凈本然就會現前了。其實一切本來就如此地呈現的,只是你當下無明迷失罷了!

不論好、壞、是、非、善、惡、舒服、痛苦、笑、哭、樂、悲、稱讚、譏笑、得、失、毀謗、讚譽,還是榮、辱等等的發生,都要隨時觀照其無常、緣起空性,明了執著在意即起痛苦,即在假相上用心,即當下輪迴生死,當下流轉,十二因緣不斷。起怖畏之心,提起正念,放下執著分別,觀照呼吸或者觀照當下的行為舉止心念,或以無執無分別心念佛,如此即能轉念,也就不被境轉。千萬不能放鬆警惕。能轉境即同如來(安於正道),被境所轉乃名凡夫(迷惑流轉生死)。能不能轉境在於當下是否具足正見正念,具足觀照力,然後在起心動念上轉變,心自然不被境轉。面對一切,隨緣起的現象,而心保持觀照的正見正念,自然隨遇而安,自在解脫了。這樣的要旨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真正修行起來卻實在要下一番功夫的。沒有決心、毅力、信念的持之以恆,決不可能成就。俗話說「堅持就是勝利,萬事開頭難」,確實如此。沒有修行的人總不知自已是妄想不斷的,真正修行才知道原來自己無始以來執著分別這麼多。不過明白這點也不是壞事,只要首先觀呼吸,順其自然,放鬆地禪坐,找有空的時候,每天一兩次乃至更多,平時則多在生活中起心動念處觀照。剛開始似乎很難真正平靜(即便靜了也不要執著,貪愛也是無常的),但慢慢熟能生巧,自然容易了。一定要順其自然,呼吸長短粗細都順其自然,只要保持明白、覺知就可以了,不要強制、故意、刻意地壓制呼吸。心跑了的話就試圖回來,依然注意呼吸,保持專心致志,聚精會神,放下雜事、閑事,最好能在不受影響的時間、地點禪坐。不要在影響別人,被影響的情況下禪坐。但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修行者應該持清凈的戒律,明白具足正見,以斷貪嗔痴為本,不求神通怪異,不著相(明白《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清凈自己的心態、思想、行為舉止和語言。這是修行的前提,沒有這些前提,不可能修行成功。若在具備這些前提的情況下就可以這樣修行。然後明了觀察身體的不凈,觀察明了感受(苦、樂、不苦不樂)的不圓滿,觀察明了自心的無常變化、不穩定,包括好壞、動靜、喜惡、苦樂等的執著分別皆是苦惱。觀察明了一切法(所有現象)的緣起無自性、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實相,只是如夢幻泡影。如此觀察思維,自然慢慢明白真理、真相,走向解脫覺悟了。但這樣修行還是必須在善知識的引領才能順利證道,因為關於修行中的次序,止、觀(定、慧)應該如何成就,都有佛陀的親證和祖師大德的明確開示,如果不經善知識引導是不可能通曉的。

修行者應該觀照一切人、事、物、情的生起、消失的狀況,包括自身心的變化無定,然後不急不躁地注意其變化,不要摻入個人的自以為是或慣性的觀念,只讓其呈現因緣的生滅,正如旁觀者般,不要加上心意識的污染,只是靜靜注意其生、住、異、滅的過程,以無所住(無執著、無分別)的心覺知就可以了。一切本來就是如此的,當下就是清凈無人我是非的本然狀態。安住此覺知(無所住的心),即使行好事,也了知其緣起生滅,坦然、安然無住如《金剛經》之所明。如此以緣起無自性的正見、無住生心的正念時常觀照,則修行自然慢慢得力了。但必須時刻記得觀照,不然初學者往往因業力慣性的緣故很容易又迷惑顛倒了。

無論什麼事都是無常,假如能明白觀照「一切都是無常的,有什麼好執著的?」那麼世間就太平安寧,當下就清凈解脫了。不論是碰到什麼,發生什麼,面對什麼,好的、壞的、美的、丑的,是啊非啊……都經常問自己:「一切皆是無常的,有什麼好執著的?」那麼心就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清凈解脫了。

修行人剛開始修行,絕不能聽一遍真理就以為明白了,須知:眾生無始劫以來,業力積累所形成的慣性是非常厲害的,若剛開始不強烈地提起正念,是不可能戰勝業力的慣性的,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起無明了。所以必須時刻注意觀照,不能大意,直到正念多妄念執著分別少,業力慣性輕了,乃至熟能生巧,自然而然的就正念具足,才算有點功夫了;但不能自滿、自大、自負,否則依然未出輪迴生死。必須達到爐火純青,完全解脫為止,究竟出輪迴生死才算修行成就,如此則可普度眾生了。永遠不會迷惑,行滿德圓則是理想完成矣!

(禪修)專註呼吸,觀照呼吸,保持清醒分明,不要強制性呼吸,只是自然而然,不論長短、冷暖、粗細、止住,保持清醒分明就可以了。不要丟失,即使丟失了也不緊張,找回心,繼續專註明覺地觀照就可以了。妄想、念頭、文字、概念等生起的時候,保持明白就可以了,讓它生起、存在、消失,任其自然,冷眼旁觀,不論好的、壞的都靜靜了知就可以了。一切皆無常的,生起自然就會消失,只要不喜不惡,冷靜知其無常、變遷不實就可以了。念頭生就生、滅就滅,不用壓制,它自然生起消逝,顯現的都是生滅的。其實當下要明白不論是物質的身或境、感受、想、行、分別皆是無常的。不論好壞皆如是,放下,無什麼好執著的。無所執著,當下即是清凈無染的。染著來自於在意生滅無常的好壞上。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生滅滅的一切現象、物質、精神、名詞概念任其生滅。心不隨其生滅,只保持覺知明了就可以了,然後專註於呼吸。萬一心走了,再尋回來,只要明白,哦!妄想生起、消失,不再追想、憶想、聯想。回來依然專註呼吸,順其自然專註就可以了。剛開始可能較困難,能有五分鐘、十分鐘分明就不錯了,慢慢修行,自然增上,但也不能著急,著急就又躁動不安了,只要經常觀照,看破、放下,持之以恆就可以了。注意:不用壓制妄念,只要冷靜地明白觀照清楚,它自生自會滅的,保持清楚,念住呼吸就可以了。不要於妄念上起愛惡,知其善惡,也不要隨著妄念繼續、憶想,保持著明白無常,看破皆因緣生滅的理智,放下貪嗔、憶想、聯想,保持無染著,清凈的一絲不掛的覺醒,念住於呼吸,專心致志,精進不懈,一心一意就可以了。每一個修行者乃至所有眾生都是無始輪迴、執著、分別,不可能一開始修行就無有妄念的,妄念是法塵現起罷了,對修行出現的身心諸境都應了知無常,緣起如幻,不再執著分別,放下,如此才是無所住生清凈心。真正要修行成就,必須先持好基本的戒律,相應的戒律是以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定期)為基礎,凈化身心的污染,捨棄基本的言行(罪)惡業。出家眾在此基礎上持守所受持的相應戒律,然後無誤地遵守八正道,實踐八正道,自然慢慢成就了。

觀身不凈的中道

明白自身不凈的真實,那麼就不會對身體的美醜而患得患失了。一切皆是因緣,身體只是在眾緣和合下呈現的生滅狀況,美醜只是人賦予的概念,是執著分別的產物。故此不必要刻意偽裝或自卑,也不必要故意地虐待它,只要保持中道就可以。如何是中道的?那就是樸素大方、自然、無執著、不過份講究、也不過份邋遢,因這兩種都是極端,都是執著。過份的講究、在意是貪愛的作祟,故意地虐待、遭蹋是嗔恨的表現,都是愚痴的。無所執著隨緣的穿衣吃飯、寡慾知足就可以了。然後隨時提起正見正念,明白身體、物質乃至一切現象皆是無常緣起的,以無所住的心面對一切,好好地生活工作也就是了。假如貪嗔痴乃至一切慾望非常強烈的話,那麼就要時刻觀照自他身體的不凈,不放鬆地提起正念,直到出離心穩固、清凈心和平等心圓滿為止。假如在不凈的基礎上,再觀照自他身體皆是四大(地、水、火、風)的因緣生滅的,無什麼好執著的,那麼心就更易平等無執了,時刻觀照吧!

若修行人觀身不凈圓滿至觀四大不實、因緣生滅成就時,修行人不可不明白「觀受是苦」。必須以妙觀察的深入、深刻來好好面對感受的實相,假如你提起正念,專註思維地觀照的話,會嚇你一大跳——原來「感受」對心的支配是如此得厲害,甚至於心、語、行的一切行為都是從我執而感受而一再發展的。假如你有細緻入微、精深確切的觀察的話,必定有深入骨髓般的體悟。當你感受、感覺到自身外境的苦、樂、麻木(不苦不樂)時,當下可能會進一步採取行動——想、行乃至識的運用,比如:當你感受、感覺到這是好的情況,舒適的時候,「受」這時會進一步作妄想,想要這樣要那樣,然後就一廂情願起來,然後就開始貪愛、渴望、想佔有,再一步就開始憶念、回味,再然後就聯想,聯想後就可能採取各種行動,得到得不到各不一樣,喜、恨、愁、憂、惱、怒、樂、哀、愛、惡、欲的無止盡展開隨各人的習氣、秉性、因緣、理智、條件,總之一大堆牽扯、困擾、哭笑、表演等亂七八糟地全出來了。得不到、愛別離、求不得、變化無常,則苦受也來了,忍耐、氣憤、麻木不仁(不苦不樂的無可奈何)的感受,然後又一大堆事情循環不息輪迴生死……眾生即眾多煩惱、痛苦(困擾)的生命,善惡、好壞循環不息。

如果真修行人應在觀察苦(困擾)的當下,明「受」生滅無常,明內外無我、無住無著、放下,當下正見正念提起,苦(困擾)當下就熄滅,時刻觀照熄滅「受」之虛幻執著,進一步「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到全方位,直至念住圓滿,證道為止。

佛陀說「觀受是苦」,真是偉大呀!用宇宙最美的詞句來讚美也是蒼白無力的。好好修行吧!

看到身體的不凈本質,由執著而生的疲累;看到執著苦、樂、麻木的困擾性;看到了念頭、心意、情緒的無常性;看到一切現象(法塵、事相)的緣起空性、無我性。看清了這些,那麼修行就容易得力了。由身、受、心、法的逐一次序慢慢清楚地觀照,是破除人我執、法我執的良好動力,是證悟的良善基礎!

在靜修中,出現任何境相,如影像、聲音、味道、文字、妄念等等,皆應明白乃是無常緣起的,好壞皆不應視為實在而起貪愛或恐懼、嗔恨,更不用去憶念、聯想,那都是愚痴執著,應該不理它、不管它、任其生滅,不跟隨、不聯想,守住真心、正念於呼吸或佛號、咒語,不起貪嗔,否則妄隨假相,追逐生死矣!故此必須一再強調的是修行人須先具備清凈戒律,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正見,然後清凈三業才可修行,而且不得以求神奇怪異、慾望滿足為目的,因為這些皆是無常、低級趣味的。修行者的目標應該是斷生死輪迴,證涅槃解脫,而了生脫死,出三界六道之流轉,必須明白眾生生死流轉的原因在於認假為真,妄執貪、嗔、痴、慢、疑、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為真實,不明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真理,故此才生死苦惱無有了期。故此修行人的真修實證乃是以真理為觀照,斷除貪、嗔、痴、慢、疑、種種不正見為過程,從而斬斷生死根本,證涅槃寂靜,後起大悲妙用度眾生,圓滿勝菩提。故此一切念佛、持咒、看話頭、觀呼吸、禮拜、讀誦皆應明白此正見、正念,此是修行的根本。若不明白根本,妄求神奇怪異、慾望、長生等等,這些皆是世俗的貪慾作怪!豈有不出偏差的道理?此皆是愚痴不明真理,捨本逐末,增長無明輪迴業力而已,焉能出離生死苦海?所謂欲升反墮,豈可不明察細思么?警惕自己落入世俗的貪嗔痴里吧!至於祥瑞感應、福報之事也只是方便而已,若貪戀追求執著放不下,那也是不究竟的,難出生死輪迴之苦海的。究竟之處在斷貪、嗔、痴、不正見,乃至無始習氣、無明煩惱,證大無礙解脫自在,修行人不可不知;而持守戒律,正見、正念的觀照,乃是必由的正道,舍此無它。所謂出離心、菩提心、正見乃是大成就的三種修行根本。

總結修行的時候,不要妄求神奇怪異、慾望,更不要隨神奇怪異、慾望,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淡然、坦然就可以了。不論發生什麼或沒發生什麼都是無常的,不要再生貪嗔痴,不要再繼續造輪迴業,好好提起正見正念就可以了。有境相是無常緣起,放下,提起正念;無境相不要求境相,不要好奇境相,明白無常緣起,放下,提起正念,這樣就是修行的正路。生活也是如此,順的、逆的,發生什麼,沒發生什麼皆無常緣起,不執著,放下,提起正念,好好生活工作就可以了。

當感受生起的時候,不論是苦的、樂的、麻木的(不苦不樂的),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已,不要加什麼意願、憶想、聯想、貪愛、嗔恨,感受就是如此地呈現,以無貪、無嗔、清醒的觀照來明白就可以了。它生起、存留、消逝,無常地變遷著。明白如此,淡然冷靜,不執著,生起的自然會消失。因緣聚散,感受是無常的,不要無謂興奮或沮喪,不為物喜,不為已悲,更不要麻木,保持覺醒,放下執著、分別,當下即是涅槃。假如加上「我」在苦、樂或麻木,假如加上心,或身在苦、樂、麻木,那麼自由就被束縛了、困擾了。感受成了困擾、苦惱在滋生,請好好觀照正思維之。唯有無所住,才是清凈、解脫的,如此才跳出生死輪迴、困擾。當下斬斷生死之根本吧!在觀照的過程,只要理智地保持明了就可以了。當感受生起知其生起、停留知其停留、消失知其消失,明白:哦,它為何生起?明白:哦,它如何不再生起?總之全過程要非常分明清楚,正見正念非常清晰,時刻觀照,不被境轉,不於緣起幻想中執著,不緊張、急躁,應輕鬆自然,從容、鎮定。好好觀照吧!

修行八正道,遠離邪魔外道,遠離非真理的生活,遠離魔羅的支配控制,成真正佛弟子,過聖賢清凈真理的生活。聖弟子:

一、正見:明白真理,明白聖諦,破除不符合真理的思想方式,確立堅固的對於真理的思想認識。

二、正志:有正氣浩然的理想、抱負和願力,立志成就智慧、慈悲、德行具足的聖賢人格,盡此生乃至未來際決不動搖。立下大志,堅決遠離慾望、愚痴、惡意、仇怨、傷害的一切行為,在此生乃至盡未來際,不成就決不停歇。三、正語:除了默默修行,聽經聞法,談論聖諦外,決心根除不實欺騙之語言,挑撥是非之語、唯恐天下不亂之語、惡毒傷人之語、花言巧語、不負責任之語、不認錯改過之語、不誠實正直之語,乃至一切污言穢語、無用之廢話、大話等等,決心以真誠、正直、謹慎、明因識果來說話,以關愛、包容、柔軟、清凈、積極、健康之語言來生活交談。決不做無益自他的一切語言戲論,以佛弟子的清凈語、梵行語、慈悲音、智慧聲來表達一切需要表達的意思。

四、正業:決心不做殺生害命之行為,不做偷盜搶劫之行為,不做邪淫之行為,不做無益身心之一切行為,不做無益社會、自他人生的一切行為。以慈悲、清凈、智慧、明因識果的心來慈愛眾生,布施愛心,救助苦難,濟世助人。好好地用行為來體現佛陀的清凈、慈悲、智慧,以覺悟的心來觀照行動,不妄為、妄作造諸惡業。

五、正命:以符合真理、利益自他的謀生方式來生活、工作,決不做坑蒙拐騙、害人害已害眾生的工作。即使誘惑再大,也決不昧良心地去從事無益社會人生的工作。決不以貪、嗔、痴心去花言巧語地從事騙人、害人而謀取慾望滿足的工作。決心淡泊清凈、安份、如理如法地誠實工作。盡自己的勞動、符合公理良心的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家人,誓死不出賣自己的良心和靈魂,以賢聖為榜樣認真工作。六、正勤:聖弟子決心、努力、精勤、永不後退地斷絕克服已生起的邪噁心理,克服、防止未生起的邪噁心理,決心努力、精勤不斷地培養符合於真理的良善心理,維護保持已生起的一切符合真理的良善心理。立志改惡遷善凈化身心,以達到聖賢的完美心理,盡此生乃至未來際,不成就決不停歇。

七、正念:聖弟子應該隨時隨地地以符合真理的心來專註於修行,應該念念分明、投入得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來思維真理、觀照真理,透過假相的迷惑來正念地觀察實相,放下執著。堅決地祛除世俗間的貪、嗔、痴的煩惱,杜絕不正念,以無所住的心來面對一切。放下攀緣夢幻泡影的有為法,以堅定專註的修持和身、受、心、法的觀照,明白修持,直到徹證不凈、苦、無常、無我的實相,證入不垢不凈、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法界性。

八、正定:聖弟子在修持中舍離一切執著分別,證入不可思議與諸佛無二無別的首楞嚴三昧,成就大圓滿的涅槃,安住自性三昧不可思議的解脫。

此修持八正道,盡此生乃至未來際決不退轉,必定成就;此是諸佛聖賢之正道,舍此無它。唯有此心堅定立志成就佛道,才是真正聖弟子之發心,好好努力吧!

禪修靜坐之根基

戒律:三皈五戒清凈,乃至一切相應的戒清凈。

正信:明因識果,業力可畏,不以外道為希望。

正見:離外道謬執。明緣起性空,一切法無我等聖諦。

正念:專註分明。(詳見八正道)

目的明確:斷惑、證真。即:為斷除迷惑苦惱,證真如法性、涅槃解脫為目的,不求神奇怪異、慾望滿足(權利名色)等。

五調:

調身:身體端正,不懈怠放逸,不緊張僵硬,自然輕鬆。

調心:覺醒明了,不貪不嗔,不急不躁,安然坦然,屏息諸緣,不昏沉,不妄想,然後專註、無住。

調息:順其自然,柔和不強迫,放鬆,保持明了。

調食:飲食適量,不過餓過飽,有節制。

調睡:休息適量,以一般健康需要為準就可以了。

如此修行可謂妥當。正如高樓大廈的地基,穩固與否關係到禪修是否成功。

註:若修行中入定了:呼吸(氣息)停,入於定中,不要慌亂,只要保持明白當下在定中就可,也不要執著定中之境,也不要以心等定,一切皆讓其自然而然就可。入定並不是目的,應以定力的精純觀照無常苦空的事實,隨時隨地如此,待爐火純青時,自然運用自如了。總之以無執、無住、無求、放下為原則,有所得皆是生滅,無住心方契涅槃。若護法者要讓其出定,可用引馨於其耳邊敲三下即可,切忌大喊大叫、推拖、哭喊。修行者最好在靜處,在不影響人,也不受影響的情況下修習。真正證果或爐火純青了則處處時時、行住坐卧皆定矣!覺照分明、如如不動此是後話,初修行者也不必妄想推測,水到渠成,真切修行,誠實謙虛,依止善知識引導就可以了。平時也可多讀誦《大念處經》、《佛說八大人覺經》、《金剛經》、《心經》以啟般若智慧,不走彎路、錯路。修行應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論任何境界、現象皆是緣起性空的,一切只不過是如此,無有什麼好執著的。明白如此,平時則可無所住行一切善,以圓滿菩薩四攝六度萬行矣!

若我們平時漫不經心、粗心大意,不認真負責任,浮泛於自以為是的聰明,那麼修行時就不會專心致志於正念的觀照了。養成習慣之後,就很容易妄想紛飛、躁動不安或怠惰昏沉了。這是一種心靈的慢性病,它會不知不覺地腐蝕、毀壞修行人的信念和行願,障蔽戒定慧的成就。

故此修行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專心致志,認真負責地完成每一件大小事,順其自然地努力,也不要過份的僵硬、麻木和患得患失。

應該輕鬆但不放逸,專註而不死板,努力而不僵化,放鬆而不怠惰,清醒而不昏沉,從容而不緊張,大度而不計較,開闊而不狹小,看破放下而不執著分別,鎮定而不急躁,恬淡而不勢利,穩當而不浮泛,知足而不攀緣……這樣做的話,首先是自己受益,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麼修行就容易上路了。這樣經常訓練自己,觀照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利益自己也利益別人,利益別人更利益自己,良性循環矣!

以這樣的心態為基礎來修行禪坐是非常妥善、有益的,它將能順利地提起正念,守住真心,容易修行不出偏差。為什麼呢?不要忘記了:不論是內心的觀照修行或者是外在的為人處事都同樣是心態在起作用的,內外統一,修行自易得力。世間的良好人格、心態是所有諸佛菩薩羅漢聖賢成就的穩固根基。

當修行者具備無妄無欺的目的和清凈的戒行時,以正見正念來修行。在安靜的環境中仔細明察於專註,觀照於呼吸,以輕鬆自然,不急躁放逸,慢慢地,呼吸自能由粗而細、柔、均、輕,身心也會由此而體會到尋(覺)、伺(觀)、喜、樂、心一境性的平靜,直到呼吸似乎停止,乃至入於近分定,或者初禪。這是沒修行時很難體會的。但這些過程乃是剛開始的方便,執著於定境很容易走向四禪八定的追求;但不以定為基礎,則會非常空疏,必須定慧等持。修行者應該進一步地以平靜專註的心來仔細觀察身體的真相、感受的真相、心行的真相、諸法的真相,在這些過程中,修行者始終不離戒律、正見、正念,以清凈的身語意來面對真理的觀照,無誤地以正思維的智慧來觀照修行的過程,那麼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真實將會呈現,如實地以無妄、無遮蔽的狀態呈現,戲論妄想在此完全變得非常地膚淺和可笑,如此自能最終成就智慧解脫。事實上,修行的過程是非常切實的,它不是幾句話就能當下做到的,那只是不切實際的妄想和無知,完全不能斷絕生死苦惱、不受後有的。空談往往有自欺欺人的遮蔽性,它的害處在於駝鳥式的埋頭自欺,於實際問題的解決毫無究竟的好處。唯有從心的觀照,才能建立穩固的正見、正念,斷絕無始習氣、不正見乃至一切苦惱困擾。故此以腳踏實地的心態來修行是多麼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修行中的喜、樂只是方便,最終的圓滿必須具足正念、般若,以戒定慧的圓滿成就為究竟,必須徹底地達到究竟的透徹證悟,完全放下,成就大涅槃為止,於一切時、一切處皆自在無礙為究竟,不只是在有為修行、有為的觀照的過程中執著喜樂(諸定境),這也是無常的,還必須達到證悟實相,究竟無為、無得為止,即首楞嚴三昧——一切究竟堅固成就。如果修行的一開始就能深刻地體會無常、苦、空、緣起無我、因果業力的不虛,那麼修行將非常得力;若一開始就無正見,那麼出偏、走彎路、錯路則是肯定的。由此可知,善知識的指導是多麼重要啊!

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以凡情俗見來所謂的修行。比如說:呼吸、行、住、坐、卧、做事,當下就只是呼吸、行、住、坐、卧、做事,不要加上「我」在呼吸、「我」在行、住、坐、卧、做事。只是客觀、自然、清醒地明白每一個狀態就可以了,不要加上主觀「我」、「我的」、「我所有的」的概念,不要強化這些不符合實相的概念,因為「我」、「我的」正是執著無明的開始,乃是不明真理的愚痴,是痛苦煩惱的根本。有的人可能一聞這些就嚇一大跳,他會覺得假如無我、無我的,那還能抓住什麼,那還怎麼活著?似乎抓慣了,自私慣了,突然說這是錯的,他還真嚇一大跳。故此這樣的人還是得首先明白什麼是自他身不凈乃至苦集滅道等聖諦,明白什麼是四大皆空,五蘊非我的法理、真相,最好能學學唯識法相,仔細明白後,然後發出離凡情俗見的心,發出離苦惱不再輪迴生死之心,發大悲心、菩提心、了生脫死心,才能夠在具足正信正念的情況下修行,不至於被嚇一大跳,這樣來修行就能開闊、開放地以真理為觀照了,不再(容易)慣性地以無明妄想為真了,不再容易出偏差了。即使不能馬上觀照到位,至少能經常觀照,知幻則離,也會慢慢成就的。記得應以平常心、平靜心順其自然地觀照體察一切的真相,在觀照中放下謬執、分別,注意不要強化「我」、「我的」心理暗示,也不要落入昏沉迷昧的機械運動中,一定要提起精神,時刻分明清楚地保持觀照啊!

修行必須精確、理智、毫不含糊、毫不矛盾地明白自已所修行的偉大目標是什麼,如何精確、理智、毫不自欺欺人地認清通向這個偉大目標的真正道路是什麼,毫無偏差地搞清楚如何正確無誤地行走在這個正道上,如何避免、斷除一切不符合這個偉大目標的一切錯誤、謬差的行為、語言、心理,而不管以前是怎樣的習慣這些。以精確無誤的理智搞清楚,為什麼要修行、修行所要修正的都確實是什麼?唯有如此認真、毫不含糊、不自欺欺人的態度,才可能修行得力,不然就如魚目混珠,是在自欺欺人、可笑可憐地浪費時間生命罷了!

關於昏沉

禪坐昏沉有幾種情況造成:

一、吃飯經常過飽,飯後禪坐。

二、體弱,如傷風感冒、感覺頭重腳輕。

三、坐姿勢不對,僂背蹋腰,頭習慣性低垂,壓制血液流通。

四、平時粗心大意,心浮散漫,漫不經心,缺少認真專註。

五、過份勞累。

六、不知如何提起正念,怠惰不問法、求法。

七、無信心於真理,出離心不夠,菩提心欠缺,正見不堅固,放逸。

八、慣性於無所用心。

對治的方法:

一、飯以健康所需七分飽為準,不過餓過飽,不飯後打坐,少欲知足,清淡素樸。飯後可多散步經行,也不要太劇烈運動。

二、生病、感冒引起的可問醫用藥;也應多禮拜懺悔消業障。

三、禪坐姿勢調整好,除不要太僵硬、死板,以免心火上涌外,也不要僂背蹋腰,頭過份低垂。要順其自然,以放輕鬆而不放逸、不僵硬為準,以順生理(身體)的自然生長狀態,血流順暢為準。

四、培養專註、負責任的心,立下大志、抱負、理想。不要得過且過混日子等死,不浪費生命。大事成就皆從小事認真做起,有毅力,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貪生怕死和猶豫不決,專註正念。

五、不要過份勞累。勞逸結合,安排好時間,用智慧工作,事半功倍。六、請教善知識,虛心誠實,不虛榮怠惰,應謙虛如聖人。明了之後,認真專註正念。

七、立志探討真理,不浪費生命,思維真理,擁有偉大目標,成就偉大人格,培養正見、出離心、菩提心,認真專註正念。

八、好好思維佛法難遇、中國難生、人身難得、善知識難遇,既有暇滿人生,應省思輪迴生死、苦海不盡、因果業力實實在在無欺無妄,再不努力用心修持,何時證解脫出生死,生命有限豈能蹉跎?提起正念!

如此對治,若習慣性禪坐閉眼即昏沉,可睜眼或低眉斂目觀呼吸,發熱切的、專註的、精進的大心,下定不成就不罷休之心,平時也可多經行,多於一切活動中提起專註、聚精會神的心,不論何時何地,都要明明了了當下的一切。另多禮佛,每日次數可一二三次,每次禮拜以不過分勞累為準,一般有微汗出、背發熱即可,重在持之以恆。禮拜完之後不要馬上吹涼風、洗涼水,以免感冒;孕婦則可暫時注意身體,不禮拜也可,多觀照,提正念,持聖號,聽經聞法,誦經,聽梵音,培養胎教即可;體弱過虛者禮拜也可酌量而行,可暫少禮拜或先不禮拜,問訊、恭敬如孕婦一般。若因睡眠不足引起,則可多調節補充,但絕不可過多地睡,以健康所需為準,也不要在禪坐時睡,以免養成習慣。

以上提到的幾種情況,昏沉者不一定全部都有,有一二種情況就可能造成昏沉。但若修行者明其情況,持清凈戒,具強烈正見正念,發勇猛精進心,那是完全可以根除的。至於因吃有抑鬱神經造成昏沉性的葯,則可聽從良醫指導。靜坐時須知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然後提起正念(觀呼吸,或念佛、或看話頭等),放下私心雜念,不執著分別,不攀色聲香味觸法諸緣,不急躁昏沉,自然而然,則當下清楚分明,虛靜空寂。如此無執無住,淡然坦然,則戒定慧就會慢慢成就。如能經常這樣觀照,舍諸欲貪、物質、精神上的執取,了無掛礙,如如不動,則假以時日,自能成就,但不得急於求成,否則又成執著。學會看破放下即可,直待得生死也無迷惑恐慌,徹底了無一法可得,方有個商量處。否則老老實實持戒、聞思修也就是了。切莫大話、空談,造諸生死業,到時自救不得。老實做人修行吧!須知真心是純樸、清凈、無妄的,必須如此才相應。

修行人禪坐時,不要打妄想、昏沉;但打妄想、昏沉也不是可害怕的事情,不是壓制的什麼都不想,痴痴獃獃,而是當下要非常清楚明白地專註於正念,不故意胡思亂想或昏沉,只要明了無住著即可。萬一有妄念來時,不要害怕而壓制,也不要追隨、貪著、回味;只要無所住,妄念自生自滅,只要保持明白覺察其生、住、滅就可以了,。執著、壓制、貪戀、回味都屬於「住著」了。同時保持好正念,專註於「呼吸」或「佛號」、「話頭」等,因人而異,各隨其所宜,貴在堅持。若無意妄想去了,明白是妄想的當下,要果斷地撤離妄想,堅決地提起正念,熱切地專註於呼吸、佛號等,不要怕、壓,也不要隨、貪、憶。為何要無所住生其心呢?因為具足正見的修行人完全明白妄念、妄想是生滅法,是習氣慣性的謬執,也知其無實,是無常、緣起空性。它只是法塵的顯現,是因緣的產物,是無實如幻的假相,不是永恆不變的。故此當下既不恐慌,也不貪戀,不隨不著,不故意回味,從容鎮定地觀察、清楚、洞照分明,不執著它,只明白地保持正念、提起正念即可。不論好壞的妄念、妄想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只要不住著它,自然消失,心依然是清凈的。心本清凈的,只因妄起無明,才會生死染污不清凈了。至於昏沉的對治,可見《關於昏沉》,只要正念強烈,保持覺醒、明白、無住無著的話,戒定慧自然慢慢增上的。要順其自然地提起正念,不要太過壓抑,但也不要太過放逸,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地觀照。經常警醒自已,不要陷入假相的執著分別中,一切皆是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回歸當下的平靜!

呼吸的觀照,佛陀說是甘露般的法門。我們一口氣上不來就死掉了,呼吸如此地與我們親近,但我們一直沒有發現,乃至於它在我們忘記的當下也依然在奉獻著。發現呼吸,靜靜地覺知它、看著它、聽著它、隨順它,不要壓制、不要強迫它,順其自然、保持專註就可以了。長即長、短即短、冷即冷、暖即暖、粗即粗、細即細,讓心隨著呼吸的規律而平靜、安詳、安定,以平靜、安定的心去反觀平常的身心不穩定、脆弱變化的一切,這樣智慧將慢慢增長,煩惱將慢慢斷除,這就是禪修中觀照呼吸的方便和殊勝。觀察入微、洞照分明,般若、涅槃自然慢慢現前。但即使觀照的過程中入定了,也不要執著定的境,應該以定的心境來觀照行、住、坐、卧的一切行為,應該以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法義來平靜地省思身心世界的本質,這樣才能最終徹底地明了真相。如果你習慣於念佛,那麼你也可以隨順呼吸念佛,吸的時候念「阿彌」、呼的時候念「陀佛」,重要的是要具備正見、正念,順其自然的觀照身心世界的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直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看住話頭,一念未生時,這是從心的「體」上切入禪修的主題;專註呼吸,觀照無常、苦、無我的身心世界,這是從心的「用」上切入禪修的主題。它們本質上是不二的,但功夫(此功夫不是氣功的功,指的是修行的法)上則有差別。前者直接了當,單刀直入地契入如來佛性、心之本源;後者則是從「用」上慢慢觀照,具足正見、正念,實證涅槃。對於不能一開始就體悟話頭、一念未生時的修行人來說,後者可以是很殊勝的方便,它是佛陀所開示的甘露法門,能夠以這為前方便,然後慢慢悟入佛心的話,則不至於找不到門路而無從下手了,那樣空著急或走錯路則是很可憐的,畢竟呼吸是每個人當下即有的本來現象啊!但如果能直接了當看破放下,直契佛心、本心,則是難能可貴的。總之,重要的是修行得法,不走彎路、錯路,這樣成就才有希望。不明白者,一定要請教善知識,不要浪費生命,沉淪三界哦!

專註呼吸,經常地省思無常的法義即能走向解脫。如此地以無常的法義洞照身心世界的本然面目,自然能夠看破放下。持續地觀照,最終將斷除生死煩惱的困擾。

禪修時,對身體癢、痛、麻、熱、涼等,心裡的妄念、境相乃至外境的物質、聲、香臭、味道、觸、法塵等皆不用執著,當然,沒有境相也不用執著,也不用貪戀境相、希求境相,這些都是假相生滅法,無始以來眾生就是在假相生滅中執著、分別而苦惱不停息的。真修行者明白這些皆無常變遷、緣起無我、有受皆苦,故而無所住,遠離執著分別,放下慣性的無明、貪戀、嗔心,安住無分別的覺照中,明明白白而不隨境轉(生煩惱),順其自然,了無掛礙。如此正念分明,無迷惑,不離覺照,遠離執假為真的顛倒,心無所住,則如如佛,與真理相應,與佛相應,乃名佛道。生滅無住即不生滅,日常生活、工作(二十四小時)也應如此觀照,遠離顛倒夢想、迷惑不安,脫離無明、解除困擾就在當下,如此才是功夫(非氣功的功,那是生滅法);也才能當下真正清涼自在,法喜充滿,無憂無惱。若明白時,吃飯穿衣、生病健康、如廁工作皆不礙修行。

若修行人初修階段妄念已較少,心裡已比較寧靜,這只是開始,不要執著一時寧靜而以為什麼都不做、無想就是了,此未究竟也。若執著此則易入無記空,成外道無想定。須明白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性緣起,應該正念現前,看破身心世界皆無常苦空,皆緣起無我。當下無執,精進觀照,不住動靜二相,不住一時寧靜,直須破生死無明,斷除貪嗔痴之堅固習氣,二六時中再無掛礙,行住坐卧了了分明,不為境轉,隨機接物,隨緣自在,無住幻妄方是真正功夫。佛法說,不妄想乃是正念分明的無所住著,是正思維而不執假相,不隨境轉之意;不是說暫時無想、壓制不想,變得什麼都不能做。如此傻傻獃獃不明真理,怎會是解脫呢?一切無常,妄念也無常,不隨、不貪、不嗔、不住則妄念自生滅矣!又何妨面對一切境呢?又何妨行一切善呢?不要貪著靜境而怕動,心若真靜,則動也是靜,重要的是看破放下,不要嗔恨動境而執靜境。心若真靜,又何礙動境紛然呢?動靜皆是執著分別,真正看破則是真正大靜,真正大靜即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又何礙諸動——妙用現前呢?當然初修者明白此理,但定慧未圓滿,覓一靜室修行也是有必要的,也是殊勝的方便,但切莫最後執著貪愛上了。真正正見、正念具足無迷惑則可以歷境煉心,最好還是在善知識指導下修行為要。

壓抑心意識狀態無想是不能起妙用的,真正的功夫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行一切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四攝六度。無所住、正念分明故能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壓抑心意識狀態暫時不想,不明白「想」即是無常、空性,所想的諸境也是無常、空性的,只要放下,則妄想自生自滅,不礙清凈的感受。行、識、物質也是同樣的道理。若能明白,看破內外皆空性,又何妨礙心境現前呢?心境無住,則可大起妙用,此乃真菩提。六祖曰:「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不明徹的,切須體悟《金剛經》、《心經》妙義,以便不走彎路、錯路,或者請教大善知識發明心地,不要整天貪嗔痴慢疑妄想紛紛,也不要以為如駝鳥般自欺,以為暫時壓抑就圓滿了。那都是不能究竟解脫的,那都是沒有完全看破放下的愚痴、自以為是。

七菩提分——即七覺支。譯成中文的意思是七個成就正覺的因素。此是一切佛法真修實證的條件。不論是解脫道、菩薩道還是無上道都在修行的過程中須具足的。

七覺支即:一、念住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捨棄覺支。

釋:

一、念住覺支即:時時刻刻正念分明,無迷惑顛倒,遠離貪嗔痴的執著分別。在當下以真理為觀照,無所住而生清凈心地面對一切工作生活。行住坐卧都應正念分明,不著凡情俗見,以出離心無染地安住覺正凈,自作皈依。

二、擇法覺支:詳究正法律,於佛陀的教法深刻體悟,無妄、真實、無迷、智慧地抉擇正法。安住正法,遠離一切心外求法的迷惑,堅固無動搖地明了當下因緣生滅、緣起無我的真理。於無常苦空的正法體會深刻,再無猶疑,努力深入佛陀的智慧教示。無所住修一切善法,對真理的認識清醒堅定,了無邪妄疑惑。

三、精進覺支:堅決實踐佛陀的教法,在此生乃至盡未來際,不成就決不停歇,永不後退,滿懷信心,不論艱難困苦、順逆諸緣,永無退縮,直至證法圓滿。於實踐的過程中決不懈怠反覆,勇敢、堅毅、無畏地承擔真理,盡形壽、獻生命皈依正覺、正道、正解脫。

四、喜悅覺支:以覺悟的修行者之心,排除悲觀、抑鬱、憂傷的心理狀態,也遠離盲目空想的自欺。於如實的觀照真理中法喜充滿,在暇滿人生中獲知正法的難遭難遇,於殊勝不可思議中積極向上,於修行中充溢著正法所帶來的喜悅,滿懷信心。

五、輕安覺支,也即猗息覺支:於正法的實踐、修行所帶來的身心平息的安詳寧靜體會深刻,遠離僵化、麻木、躁動不安的心態身行,身心輕鬆自如、安然、坦然。

六、禪定覺支:於當下無所住的成就中如如不動,不隨境轉,住於首楞嚴自性三昧,遠離一切邪定和流轉(生死),乃至於一切正法所帶來的定心堅固成就(如解脫道的四禪,菩薩道的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無上道的實相三昧……)。

七、捨棄覺支:捨棄即放下,完全地解脫,究竟地解脫,心無掛礙,究竟涅槃,圓滿正覺。

此七覺支應平衡圓滿。七覺支具足圓滿無偏,乃名正覺之因。如此正覺的因素乃是十方諸佛所共說,乃一切修行者在真修實證過程中的如實覺支。若欲成就者,不論何法門皆應以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為本,髮長遠心,志行高潔,意志堅強,願力宏深,真修實證,決無戲論妄想矣!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身心執著之苦惱和困擾常常讓人不得安樂自在。比如:

一、「生」:當你覺得人生非常勞累,不易生存生活時,未免會埋怨說「人為什麼會出生,父母為什麼要生我,我為什麼生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環境,人為什麼要生存生活……」,如此「生」之出生、生存、生活,人生就變成一種苦惱了。

二、「老」:健壯、美貌、年輕就怕「老」。為什麼會老?會衰弱、老化、白頭髮、皺紋、乾巴、掉牙、佝僂、老花、聾、聲調低乃至一切神經、感官、器官、整個身體之變化成為一種苦惱困擾。

三、「病」:身體好、健康就害怕病,主宰不了自己,為何病?大病小病、內病外病乃至一切病皆是煩惱,越怕越煩乃至怨、恨等等。

四、「死」:不明白時,欲染多、貪生怕死,覺得為什麼會死、會過世、終止、消散、死亡、彌留、結束、五蘊分離,遷逝、灰飛煙滅,覺得什麼都抓不住,後悔、恐慌、迷茫、害怕等等煩惱皆來了,就是不明因緣生滅,業力輪迴,不明真理解脫。

五、「憂」:遭遇逆境,不順利,乃至不幸、不如意的,就憂傷、哀愁、內心憂愁、擔心、擔憂、憂患不寧。此煩惱因不明因緣果報故。

六、「悲」:在憂的情況承受不了了就哭泣、哀傷、悲泣、慟哭、大號、呼天搶地、喊爹哭娘、心理煩惱,不知無常。

七、「苦」:身體上痛苦不舒服、不自在,身體上接觸境,自身上受困擾:癢、麻、酸、疼等等而生煩惱,不明無我。並非要身如石頭,心執著身疼是貪之心,虐待自身是嗔。首先要身疼心不疼,有正念毅力,也不故意虐待身體,也不麻木不仁。

八、「惱」:心理上不舒服、痛苦、不愉快、不痛快、討厭、厭煩等等由心理接觸法塵(境——心不愉快的印象)所生的煩惱,不明緣起性空。

九、「失望沮喪」:何時何地遭遇不幸、不順、不如意、心理失望、絕望、沮喪、頹唐、消極、悲觀、失神等煩惱,不能隨緣如實觀照故。

十、「怨憎會」:碰到不想要、不喜歡、不愉快的色聲香味觸法或碰到不可靠、心懷惡意、用心不良、不喜歡、幸災樂禍、不舒服、討厭的人等。此煩惱是不明冤親平等故。

十一、「愛別離」:想要的、喜歡的、愉快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可靠的、善意的、隨喜讚歎的人乃至父母、兄弟、姐妹、親人、同事、朋友等挺要好、親熱的對象卻失去了相聚、交往、聯絡、相處的機會,愛卻別離,生離死別之類煩惱。此乃不知因緣聚散本無常故。

十二、「求不得」:好的、符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喜歡的,想要卻要不到;不想要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失望絕望等事卻現前。求不得就是因不明真理因緣果報、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有,故煩惱不已。

只要對色、受、想、行、識的任何身心產生執著即生諸煩惱。為什麼會有這些世俗間的苦惱呢?佛陀說:導致這些苦惱循環產生乃是因為「渴愛」,即「貪愛」的原故。高興、欣賞、喜悅於貪慾和樂趣,就會時時刻刻處處地地地尋找著新奇的欣賞樂趣,有三種:一、感官慾望的貪愛。二、物質存在的貪愛。三、精神狀態的貪愛。此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輪迴貪愛欣樂也。眾生即是在這裡面輪轉染著、苦樂麻木不息的,但慣於如此流轉的人是沒有智慧去洞破這些現象的,唯有大覺世尊明白地提示了這些迷夢的真相。這些貪愛的染著正是導致苦惱再生的來源,樂極生悲,互相轉化,世俗間的短淺目光、自以為是的聰明毫無覺察,對於真理來說,他們是同樣愚痴的。不明真理,不實證真理,即是無明苦惱的。因為他(她)違背真理而生活,妄行、妄為焉有不苦惱之理?那麼導致這苦惱生起的貪愛無明是如何生起的和發展的呢?

佛陀曰:執著於世俗間任何舒服、合意、愉悅的就是無明貪愛生起的地方。佛陀曰:世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神經系統覺得挺好,愉快、合意,貪愛就產生了,即當下覺得身心的狀態挺好、挺執著、挺在乎的,貪愛就不知不覺產生、滋長、發展。不明無常無我,苦惱困擾即已潛伏發生了。世間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諸境覺得挺好、實在、愉悅時,貪愛已滋生髮展,苦惱困擾也潛伏發展了。再如世間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知覺產生時覺得挺好、愉悅、舒服時,貪愛也如是滋生髮展了,苦惱困擾也潛伏滋生髮展了。如果世間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接觸外境六塵覺得挺好,舒服、愉悅、高興等貪愛染著己生,苦惱困擾也不知不覺中滋生了。然後在這種接觸中更進一步的產生感受覺得挺好,愉悅、舒服的話,那麼貪愛迷惑就進一步滋生髮展,苦惱困擾也不知不覺間潛伏滋生髮展了。如果再進一步的產生想法、意願、渴望、憶想、聯想等等而覺得挺好,舒服、愉悅時,貪愛迷惑染著就越來越深了,越來越滋生、發展了,那麼苦惱困擾就更多、更滋生髮展了,如此無常變化,好的、舒服的、愉悅的變化:因緣遷變失去時,一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失望沮喪、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執著之苦惱困擾就明顯呈現了,受不了了。其實並不是這些苦的現狀現在發生、未來發生、突然發生,而是在你執著身心外境各種發生的現狀覺得我、我所面對的挺好、愉悅、美的、樂的、高興、在意、害怕失去時,苦惱困擾早就潛伏、滋生、發展了,只是你逃避、害怕承認、迷惑昏了,不去透析它,沒智慧洞察它。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是:因為一切有為法本來就是無常因緣生滅的,本來就是如此涅槃寂靜,無須頭上安頭。這句話雖簡單,但蘊含的真理性、深刻性卻不可思議。它提示的真相卻是解脫證悟絕對覺醒的智慧,好好體會觀照吧,決不可輕易的忽略了!不論你修行的程度如何,這句話卻是具備指導性的真理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還是如此,好好體會觀照吧!只要你體會觀照明白,任何貪愛無明苦惱的地方就是涅槃寂靜的地方,因為具備正見、正念、凈戒的修持正是熄滅生死苦惱的地方。好好體會,真修實證吧!佛法並不遙遠!

受持《地藏經》的不可思議殊勝利益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地藏菩薩誓願宏深,悲心至切,曾無數次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若能懺悔業障,身心清凈,行諸善行,不為了吃肉或瞋心乃至無故殺生害命,不損人利己偷盜矇騙別人,不要有夫妻以外的性關係,不要為自己的利益而說謊騙人,不要吃酒、抽煙、吸毒,如此虔誠至誠懇切的善男子、善女人也不要吃蔥、蒜、韭菜、洋蔥、興渠(因這五辛生吃生瞋心,熟吃長淫慾。其臭穢渾濁之氣味令一切護法善神遠離不接近)。假如以上的條件具備好了之後,不論是未來或是現在的眾生,在所住的地方,於南方清潔清凈的位置,用土或石或竹或木的原料,做一個龕座,在這佛龕中能夠塑造或繪畫,乃至用金或銀或銅或鐵的原料(隨自己的最大能力,歡喜不勉強,誠心誠意做到最好的方式)來鑄造地藏菩薩的形象,時常的燒香,供養甘露凈水或水果、飲食、七寶、衣料等,經常恭敬的瞻仰、頂禮、誠到極點的念誦、讚歎地藏王菩薩。那麼這個人所居住的地方,就可以獲得十種殊勝的利益:

一者,他所在的地方肥沃富饒,衣食無憂。

二者,家中大小眷屬平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者,已亡故的祖先可以仗此地藏王的不可思議願力和親屬的至誠功德力感應祖先的善根之力而從苦趣出來,超升天上。

四者,現在眷屬皆能增福增壽,一人真心向善,全家和諧,家和萬事興。何況全部向善。

五者,一切合情合理的願求皆能遂心滿意。

六者,沒有水火的災患。

七者,一切驚恐不如意的事都得消除。

八者,杜絕一切惡夢的干擾。

九者,出入平安,有善神護持。

十者,多遇善知識、正法,多遇成聖成賢及建寺造塔的無上善因緣。

若能從此多吃素放生,不貪心過度,不噁心生氣,不愚痴荒唐,不惡言惡語,不說人壞話,不傷害人,不挑是非,不花言巧語,不欺矇拐騙害人,不詛咒人(應明白心大量大福報大),不單祈禱地藏王菩薩讓自己好,而且祈禱天下人好、冤親債主乃至無量法界眾生都安樂,如此慈心悲願,至誠真心善念為己為人,真是大福德大智慧人。(註:為何不殺生害生呢?因為四點:一、因果業力,冤冤相報何時了?二、無始輪迴以來,眾生與我等皆是六親眷屬,應報恩解怨。 三、誰也不願被傷害,上天有好生之德。發心慈悲眾生,也是為自己培養善根福緣。四、眾生與我等本來一體,皆是一真法界之幻化。傷害他人,如割身肉,於心何忍?善念為人即是為己。)

地藏菩薩的威神力量實在不可思議,如果有按照上面所說斷惡修善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部《地藏經》及地藏菩薩的名號,或者是恭恭敬敬瞻仰,經常的誠心畢恭畢敬禮拜地藏王菩薩的形象,如此至誠懇切,真心真意的用清凈善心,無惡、無虛偽的來讀誦這部地藏經,又隨自己的能力,放下自己的貪心,至誠用清凈的香花,美味清凈的不帶葷腥的素食、清凈素潔的新衣服,以及珍珠、金、銀、琉璃等寶來布施供養地藏王菩薩,就能獲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者,一切天龍護法善神都會發心來保護誠心誦持《地藏經》的人。

二者,善的果報會日日增長。

三者,能積累無上佛道的勝因種子,如印經、修繕建寺、塑畫佛像、刻錄佛經、修路補橋、放生利生之功德,善因勝緣多成就。

四者,由此真心誠意恭敬禮念《地藏經》功德,將會使得我等於成佛的道路不退轉,而向前進步。

五者,衣食豐足,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具足,五戒十善逐漸圓滿,衣食無缺,積極向善向上。

六者,惡疾、瘟疫不臨近。

七者,遠離水火災難,即使面臨,至誠懇切念地藏菩薩名號、《地藏菩薩本願經》,罪滅福生,有驚無險。

八者,禮拜懺悔,身心清凈,罪滅福生,無殺盜心,不遇盜賊難。

九者,德、行為人欽佩敬服,受人尊重。

十者,一切鬼神皆會幫助扶持,早成道業,不會有鬼神驚嚇之事,因為一切鬼神皆受地藏菩薩的行願加持。

十一者,若至誠懇切的善女人願意轉變女人態的不方便,成男人大丈夫氣概,那她將今生具足無畏勇氣,來生成大丈夫。

十二者,若此善女不願成男,那她來生也會生在社會地位如王侯的書香門第中,成為有福德又端莊,有智慧具足親和力、慈悲心、受人尊敬的大家閨秀。

十三者,無論是男是女皆在今生改變氣質,都有修養、有德行,來生成為端正相好的容貌。

十四者,就是去世了也可生在天上享用天上的福樂,不用下惡道。

十五者,或者投生人間為國主首領。因為具足智慧慈悲德行,堪能領眾為民故。

十六者,能通達前世的稟賦,過去的智慧、善業能在今生天份現前。

十七者,凡所合情合理的意願皆能遂心。過份非份例外。

十八者,善心福業感召家親眷屬和睦相處。

十九者,由此真心善念至誠懇切心,一切意外的傷身傷物之災殃會消滅。

二十者,由此真心斷惡修善的禮念地藏菩薩功德將會遠離地獄、餓鬼、畜生三罪業報,來生不受諸惡苦。二十一者,凡所去的天上或發願往生凈土的目標都非常順利,沒有障礙。

二十二者,晚上睡覺安穩,即使做夢也是安樂,不會做恐怖驚嚇之惡夢的。

二十三者,已亡故的先人,承這種血肉相連、心靈相應的功德力量的加持感應,也會離苦得樂。

二十四者,凡過去的一切福德、善根種下的功德,皆會承這真心誠意的持誦本經,在地藏王菩薩的福力加持下,將會投生天上或人間,更得享如意自在的福報安樂。

二十五者,這種至誠懇切的善心,利己利人的禮念地藏菩薩之行為將會受到一切佛菩薩的稱揚和讚歎。

二十六者,這位善男子、善女子如此經常性誠摯真心的禮拜誦念,將會越來越智慧聰明,身心清凈舒暢。

二十七者,這位善男子、善女人會越來越具足慈悲的心腸,越來越有寬恕心、同情心、利益眾生心,憐愍有情人,越來越接近菩薩的偉大。

二十八者,這位至誠真心,斷惡修善的善男子、善女人以此至誠懇切的不斷持誦《地藏經》,恭敬禮拜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將會讓他(她)畢竟在將來成就無上的佛果。若行住坐卧間至誠懇切念地藏王菩薩,念到萬罪悉滅,萬福滋生,千遍萬遍,默念心念乃至出聲念,則功德無量,吉祥安康!切記,不要吃蔥、蒜、韭菜、洋蔥、興渠,不殺生害命,不邪淫,不說謊騙人,不惡口髒話,不挑拔是非,不淫穢無聊,不貪淫想入罪惡事。讓身心清凈,那實利益無邊,常得地藏菩薩加持矣!若有昏沉愚笨者,若能真心真意,懺悔過去業障,讓身心清凈,十萬分虔誠地供養地藏菩薩,以香、花、水果、素齋、衣料、寶貝等供養地藏菩薩,按上面的要求,不吃五辛,不殺、盜、邪淫、妄語、酒煙等,以清凈善念,早晨沐手洗刷乾淨後上香禮拜,供養乾淨涼開水第一杯於佛龕前二十四小時,如此臨入口時,轉身向南方,閉目祈禱地藏菩薩加持,讓自己身心清凈,業障消除,智慧明了。如此虔誠無雜念,靜心默禱,感覺自己十萬分虔誠時,即便慢慢服下此聖水,服聖水後再禮拜謝菩薩加持之恩,若出門在外,即向南方問訊禮拜,更迴向自己及所有眾生皆消災免難、吉祥安康,有同樣病苦者皆得安樂(心大量大福報大)。注意用聖水前一定要閉目先萬分虔誠的祈禱地藏菩薩加持,用的時候一定要虔誠的念地藏菩薩聖號或地藏菩薩滅罪真言。一定要吃素忌葷腥,不殺、盜、邪淫、妄語、酒等,一心一意至誠懇切,如此則感應不可思議。如果三年至五年如此努力修行、持誦《地藏經》、禮拜念贊地藏王菩薩,將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學佛基礎,將受益無窮,實踐者自然能深刻體會。若能經常多喝水多拜地藏王菩薩,則功德不可思議,每天能一次或兩次,如此堅持幾年不斷,或外出也不斷的持聖號,每次禮拜不能著急,不能為了任務似的作樣子,應萬分虔誠,真心實意,在不影響別人也不被影響的時候,專心致意的禮拜即可。每一次不計數目,拜到有微汗出、背發熱即可迴向,讓自己乃至一切眾生皆蒙菩薩加持,離苦得樂。但不要拜的太累過度,重在質量,經常性的恆心、誠心,如此將受益無量。如此真心,三、五年乃至一生那將是不可思議的功德矣!如果在這基礎上更學佛、念佛,發出離心、菩提心,以強烈正念求了生死、往生凈土,那必滿大願矣!總之,地藏王菩薩威神願力能讓一切斷惡修

善的佛弟子們遂心如意,讓命根有者消障、離惡緣、增長諸福慧;讓命根盡者滅罪增福、往生善處,乃至求願往生凈土皆如願。阿彌陀佛!

解脫道

八正道:

正見:1.四聖諦; 2.業果;3.無常、無我、涅槃。

正志:1.捨棄;2.慈悲。

正語:不說謊、挑撥中傷、講粗話、閑聊。

正業:不殺害有情眾生,未經允許不拿取,不發生不正當性關係。

正命:不從事會傷害眾生的謀生方式。

正勤:避免貪、嗔、痴念,培養孕育不貪、嗔、痴之善根。

正念:四念處。

正定:四禪定。

菩薩道

正見: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眾生本是諸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明實相無相無不相,明真如本性。正志:無所住行一切善、度一切眾。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正語:不說謊,誠實正直,不挑拔中傷,和諧友好;不講粗話,講柔軟語、愛心語;不閑聊;讀誦大乘經典……正業:不殺生害命,救命放生吃素;未經允許不拿取,無所求多布施;不邪淫,家庭和諧,尊重一切人,行一切自利利他之行。

正命:不從事傷害眾生的謀生方式,如:販毒,賣煙酒,賣槍支,捕漁,畋獵,買賣牲口,欺矇拐騙,風水,算命,神奇怪異,裝神弄鬼,惑亂人心,擾亂治安的種種事。積極從事有利於身心生活的工作,有利於眾生的工作,無傷害社會人群的工作。

正勤: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凈化身心,時刻培養善根。時刻注意避免、斷除惡業;慈悲喜舍,四攝、六度、萬行。

正念:無所住,無所求,無所得,時刻觀照緣起性空,不住我、人、眾生、壽者相,不住諸相生心,無所住生清凈心。

正定:首楞嚴三昧(涵蓋一切三昧,一切三昧不離首楞嚴王三昧),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圓滿。

修行者能以解脫道修行必證解脫,究竟超越三界六道成阿羅漢果;以菩薩道修行者必證菩薩果位乃至無上正等正覺。菩薩道以解脫道為基礎。

如何看破放下?首先得明白名利、權勢、貴賤之假相無常,世俗政治中無益的紛爭吵鬧可笑,如此放下執著;再次明白色、聲、香、味、觸、法皆緣起無自性,非真理性,如幻如化,故此看破放下其干擾和貪愛;然後再明白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緒和感官上的執著、分別只是妄心追逐假相上造成的波動困擾,故此看破放下。乃至最後完全地看破色、受、想、行、識(物質、感受、想法、心意、執著、分別、種子集合體)皆無常緣起,統統放下,徹底放下。因此等皆顛倒謬執之假相,無常變化,生死苦惱之來源,完全無益身心的究竟解脫、自在。唯有困擾身心、束縛身心不得自由而已,修行人切須深刻觀照體悟,看破放下。此皆凡情俗見的頑固偏執,若能逐步放下,完全放下,則智慧朗然,定力精深,戒德圓滿,自然能明白清涼自在無礙的真心,徹證諸佛之正道,斷生死輪迴之苦惱!正是:身心世界盡空卻,了不可得度苦厄。本來無失真如心,朗照十方大明白!定慧圓明,戒德清凈,三學具足,盡在「看破放下」四字!努力觀照吧!

佛於阿含聖典中說:離諸欲貪者心解脫,離諸無明者慧解脫。佛陀教導之觀呼吸甘露法門若能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具足凈戒,依正道而修習,次第成就,則能最終圓滿心解脫、慧解脫乃至俱解脫矣!於修習觀呼吸的次第甘露法門中慢慢離斷貪嗔、欲染的習氣而進入各種禪定解脫,這就是證得心解脫。必須有經教、善知識的引導見證,不得自以為是,誤人誤已。證得心解脫的人脫離了世俗慾望的掙扎和痛苦,不為財色名食睡煩惱,進一步在各種禪定解脫中以七個善巧方便來觀照:一、如實的了知色(五蘊)的執著、我執。二、如實的了知緣起的真理。三、如實的了知苦惱止息的清涼。四、如實的了知止息苦惱的方法。五、如實的了知染著的現象。六、如實的了知(染著的)不安過患的狀態。七、如實的了知解脫超越的狀態。以這七個善巧了知的智慧來深入精微地觀察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的三種身心互相作用的狀態、境況,以內明的觀照、洞察的智慧、甚深的般若深入精微,徹底究竟的看破各種禪定解脫的真相,完全的沒有執著,不欣悅各種境界,徹底地悟道,不住不著,此是慧解脫者,此更圓滿。若心解脫、慧解脫皆圓滿具足,謂之俱解脫矣!

妄想無實,不執乃真;勿須無想,不隨自明;正念分明,妄想自息;看破放下,哪用壓抑?妄性本空,即是真理;心外求法,愈來愈遠;返觀自心,密在汝邊。

「具足信願,老實念佛用功夫,必然往生,此最易最穩。」話雖好說,但真能「老實」下來嗎?誰最老實?老實的有幾個?幾時老實?老實幾天?最易也最難,易雖易也不易,穩雖穩,不老實何穩之有?話雖好說,能否做到才是關鍵。話雖不錯,重在實行。若不老實做人,老實修行,我執嚴重,是非不斷,整天貪嗔痴、妄想、昏沉,喜怒無常,懈怠空談,猶疑不定,腳跟不穩,問君幾時出輪迴?幾時破生死煩惱痛苦?莫要開眼做夢,老實做人修行吧!看破放下吧!

任何六道中的眾生,不論處於何道,他(她)同時都具有其它五道的業力種子。之所以處於當下的這一道中,乃是因為此一道的業力種子強烈,暫時勝過其它道的業力種子的力量,故此受生於此一道。其它的五道的業力種子暫時被障蔽而已。等到此道果報完時,其它五道加此道的業力種子又現前,眾生即根據其中某一道強烈的業力種子又感應相應的正報、依報而受生了。當然這裡面共同的一道的眾生又因業力種子的差別,果報又不盡相同,共同中有不共同,不共同中有共同,所謂共業、別業的微妙不可思議,此即因緣果報不可思議。修行人明白此真相,則應了知自身心當下即具足六道業力種子,應該於自身起心動念中努力觀照,以凈戒、正見正念乃至八正道等等的殊勝的法義、正法來斷除業力的慣性謬執分別,破除無始以來執假為真的無明愚痴貪嗔等習氣、不正見等,轉生死流轉門為真如還滅門,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證無礙解脫,出離五蘊六道之過患,遠離煩惱痛苦的困擾,究竟清凈涅槃,不生不滅,成就以身作證,不受後有(三界六道)的偉大崇高。切莫心外求法,須知執著心中的法塵、身外的色、聲、香、味、觸乃至於外界六道的追尋皆是心外求法,只是重增執著分別的困擾,重增業障束縛罷了,毫無好處。為什麼呢?因為自身心還沒看破放下,我執頑固嚴重,生死苦惱,執自身心之實在不舍,再執外境,好奇神奇怪異,豈不是執上加執,束縛又束縛嗎?本來就生死煩惱,再加不明白內外境皆是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如此業力貪染重重,心意外流,危險至極,甚易出偏!忠言良藥,切須審慎省思啊!又應於起心動念觀照:慳貪、吝嗇、憤怒是餓鬼之本質;苦惱重重,水深火熱,憂愁鬱悶執著是地獄之本質;愚痴無智慧,無明不正念真理則是畜生之本質;執著樂境不明無常、無我、緣起,不明究竟涅槃是天人之本質;雖種福行善卻脾氣暴躁,無修心養性是修羅之本質;患得患失、堪忍生活、執假為真、著相、聰明自以為是、情緒欲染無常是人之本質,如此於自心中觀照遠離此六道業力種子現行的煩惱困擾和愚痴執著,以無常苦空緣起無我、因緣生滅無所住著的心來看待,不住貪嗔麻木,妄念生滅無所住,坦然自在分明無顛倒迷惑,隨緣做事生活,正見正念分明,凈戒圓滿,則定慧增上,解脫有望矣!切記!切記!修行人若能於念念間遠離此六道的執著分別,斷除此六道業力種子的牽扯困擾,在此凈戒、正見正念具足的情況下,以方便力隨其所宜地念佛、觀呼吸、持咒乃至看話頭等等,各各一門深入,於因地上精進努力,則能於果地上究竟成就妙果,圓滿菩提正覺。

不論行住坐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有執著分別、貪嗔痴起來,馬上要警覺:「哦!這是無常的、緣起的,沒有什麼好執著分別、貪嗔痴的!」然後放下,無所住,提起正念,於正覺、正法、正解脫了了分明,無有掛礙,這就是隨時隨地做任何事時所要修行的真正功夫。忘失正念,困擾輪迴立至。對於還沒有徹底究竟了生死的修行人,絕對必須時刻提起正念直至爐火純青,自然而然不再被生死所拘為止。這絕對不是口說心議吹牛皮所能做到,真修實證,努力精進,不要自欺欺人,枉受輪迴生死!

正念二十四小時不忘失,於四念處瞭然分明再不顛倒、散亂、昏沉,佛陀說七天乃至最遲七年即可證道;但初修行人則可能在凈戒正見具足的情況下,有一二分鐘相應的功夫,要做到二十四小時不忘失正念,絕對不是說的、想的、吹的就能做到的。真正的功夫絕對必須努力觀照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以此為前提再加緊努力才有可能達到證道。故此時刻不忘正念,實是艱苦卓絕的功夫。看破凡情俗見、生死輪迴業力之因,放下貪嗔痴的慣性業力,努力地提起正念觀心、念佛、持咒或觀呼吸、參禪隨宜一門精進吧!不要空耗生命了!眾生無始輪迴業力不是一朝一夕能轉變的,不要自欺欺人,努力精進吧!

不閑聊、不廢話、不說花言巧語、不惡口是非,因這皆無益身心,唯有遠離正道、令心散亂而已,毫無好處。無用之語皆不說,有用恰當的少說,令心安住於正道,密行功德,默默修行觀照,專註於了生死之正法,好好持咒或念佛或觀呼吸,隨宜一門精進,此乃重中之重。收攝身心,謹護三業,令心清凈,直到修證成就,再無後患,到那時,辯才無礙,隨機度生,又何曾遲了?

對於一位已經修行成功、切實無欺無偽的了生脫死的大成就者來說,當然何時何地都能夠動靜一如,不被境轉,無礙自在,任運自如了。但對於初修行人、正在修行的人來說,確實地、絕對地必須要在一定的環境中跟隨善知識聞思修佛法,藉助相對安靜的條件,在一定安靜的時間內努力修行;日常間更是應持守凈戒,具足正見正念,如實無欺地修行直至成就。這不是為了逃避,而是對於初修行人來說,是必須藉助這些勝緣,當然,最終不能執著於安靜,而忘了無常的事實,需藉助環境熏修成熟,然後大起妙用。當然,過程是不要執於順緣忘了觀照無常苦空。總之正念決不能忘失,不要動時忘了緣起無我,靜時忘了無常苦空,這樣總是兩邊、總是心外求法而已。若能明白借境煉心,觀照真理,放下貪嗔痴,提起正念用功直至功夫純熟,再於動中調心,直至動靜自如,進退無礙,乃真明白人矣!切不能一開始就夸夸其談,吹什麼動靜一如,那只是生死路上凡夫,輪迴有份;但也不要為了靜而靜,執於靜境而忘了觀照,那也只是心外求法。此兩者皆是顛倒罷了,毫無究竟好處!二頭三際斷

能觀本空寂,所觀無自性,二頭皆斬斷,中間無所得,畢竟是什麼?

告諸弟子書

實際理地,必須真修實證,明了自心,正見無差,正念分明,精進發心,不然縱說的天花亂墜,終是無關生死!真正發心還須正見具足,若然邪見滿腹,則入魔不遠矣!若然不明,總須尋那善明諸法義、善教導眾生之大善知識,親承供養,具足求法之大誠心、謙卑心,好好討教,學其德行、慈悲心、智慧、菩提心,亦步亦趨,小心謹慎,得真授受,真切修證,則可一生成辦矣!切莫浮言不實,好弄玄虛,自慢慢他,無慚無愧,習得一二章句,戲論滔滔,目空一切,裝自高明,如此終是生死路上凡夫,終無是處,更引他諸山大德見笑,落成反面教材!更莫盲修瞎煉,自誤誤人,煮沙成飯,貽笑方家,實乃可憐矣!真修道人定當一心求法,永不言敗,捨身失命在所不惜。遇大德高僧,凡有一言之教益,必銘記五內;凡有一行之示範,必五體投地;凡有一語之開示,必恭耳垂聞。如此不論人相,唯依正法;依究竟義修習無倦。眾善奉行,無住功德;不落戲論,唯證自心;密行功德,老實做人。不著情識之假相,唯依道義之深刻。一心修行,斷諸習氣,了生脫死,普度眾生,圓滿菩提,乃真出家矣!

色身:乃地、水、火、風(因緣生滅非我),賢愚、不肖、美醜,千差萬別,皆不明真心妙用,而以妄心招諸業報現前,不明者則起惑造業,以妄逐妄,輪轉不息!真心如如不動,空明不可思議,曰本性、本心、佛性等。六根對境而動生心,乃真心之用,若執動之作用(心)為「真心」,忘失真心(本心本性),以對境生之心為「真心」(我),即是以攀緣心為自性,乃顛倒不明本心,即所謂無明(不明真心自性)。忘失真心(真心不離當下,無明故迷,假名忘失),則乃妄心,妄心不明真心,迷上加迷,隨境攀緣,於塵境上妄起執著分別,不曉妄心、塵境(包括色身世界)皆是妙明真心中物,皆了無實義,又如幻現前。如此皆無明生惑,起惑造業,業招諸苦(苦、樂、不苦不樂),生死流轉,因果業報,不息不休……若明妄心本空,塵境俱息,不離真心,則六根六塵作用不離空性,當下即可在修行的觀照中。如此歷境煉心,於起心動念、行為、言語處正念分明,無諸散亂、昏沉、顛倒、迷惑,不被境所轉,乃是真正修行斷習氣的開始。悟本心乃至明妄心與塵境之實相,乃修行中之至關重要之處、楞嚴征心乃發明心地!明客塵,返聞自性,若能真正契入,乃真明白。如此持戒修行,杜絕魔事、契佛心、斷習氣,乃真修行。如此真正修行,六道三界可出,究竟成就佛果,乃至一切法門皆可隨宜修行得度。如此真修實證乃真正佛子。當下凈心正覺,持凈戒、行諸正法、離惡行,則萬德莊嚴可圓滿。一念無明,執著分別塵境,隨境生心,造諸惑業,則六道三界業報不停,分明現前矣!種子是如何,業果是如何,絲毫不爽,真不可思議!可憐眾生不明,妄作生死,業報不停,不得解脫,真大可憐憫,好好修行吧!真正修行轉分別心為妙觀察智,轉執著心為空性平等智。如此轉心,則轉境,眼耳鼻舌身皆妙用。如此八識種子薰修轉凈,則可成就大圓鏡智!此決不是吹的、幻想的、臆測、想像所可達到,皆是真從聞思修真實法義所來。如此勇猛精進,成就不可思議!

業障有深淺,惡業有粗細,粗者殺盜淫妄等,細者貪瞋痴慢疑不正見等。此皆在一心之作,故修行重在轉識、轉念,念轉則境轉,不轉念即被境轉,隨境(順、逆、無記)轉即造輪迴業,即生死苦惱。用何來轉呢?答曰:凈戒、正見、正念、正業等。凈戒者轉粗重惡業,正見者明因果業報、諦理堅定不邪見;正念者不迷惑顛倒清楚明白,正業者行為、言行無謬誤,符合佛性之凈業。是否會轉,在於認識清楚與否,在於具備無誤無欺的正見、正念與否?若正見、正念清楚無迷,才可謂持凈戒、轉念。如此轉境才是真實無欺的。

警惕魔王的五花毒箭:貪、瞋、慳吝、嫉妒、慢。

被魔王波旬的五花毒箭所射中的眾生,將遭受無量身心痛苦,但它卻是令眾生在魔王的控制中而不知不覺,讓眾生迷失本性,不能解脫出三界者。

貪:男女慾望,色、聲、香、味、觸、法。

瞋:摧毀自他內心生起的善法、功德者。

慳吝:看不破、放不下的三惡道心態。

嫉妒:對立爭鬥破壞心,不希望別人得名利、財富,口常說別人的是非過失,惡劣的卑瑣心態,很有偽裝性的醜陋人格。

慢:傲慢令自己低賤,是謙虛德行的敵人,是不能圓滿的障礙。

此魔王的五花毒箭之所以稱為「花」,乃是因為此五毒箭表面美麗悅意,其實是令人發狂墮落的無色無味隱密性非常強烈的毒藥,被射中者將會生死不得自在,唯真修行觀照、正念具足者始能摧毀其進攻,不受魔王所傷。真修行人若能時刻警惕,斬斷無明,以自性真心的覺醒破除五花毒箭的幻術,則可安住於正念(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涅槃)就能真正的行於正道,不被境轉。

你是否警惕到自己在魔網中呢?起心動念間是否是波旬的毒藥在發作呢?

唯有從聞、思、修正法中才能生死自在,不被魔惑。煩惱的產生來自於六根、六塵對境,然後以習氣(貪、瞋、痴、慢、疑)的慣性面對分別,以不正見的執著(非理不符實相的作意——注意)而生諸顛倒。

若能當下透破此三種因緣的不實幻化,即可於放下間安住於正念的修行,否則終易於無實的假相間流轉。真正的功夫就在這裡啊!

不要認妄念為真性,但也不要害怕妄念、壓制念頭,須明白波浪起伏生滅,了無自性,只是大海隨風而動的妙用,不論波浪大小,終歸生滅無常,大海如如,濕性不變。認明空心佛性,不妨礙隨緣妙用,一切銷歸自性的寂滅,妄念生滅,不隨、無住,即當下不離自性三昧、念而無念。無念不是壓制心念,而是心念生滅,無執無住,了了分明,不隨境轉。念性本空,波浪不離大海,妄念不離真心,但須明白波浪生滅,大海不變;妄念生滅,真心不變之理,如此就不會本末倒置,逐諸假相,流浪生死,以泡沫之生滅為我人之苦惱了。安住自性,隨緣做事,《金剛經》曰:住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此即楞嚴辨心論性之妙旨,也是華嚴一真法界,法華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的說法也。真明白者,當下如此觀照,乃真功夫也。捨本逐末,心外求法罷了!前念已過,後念未出時,當下明明了了,畢竟是什麼?念起即覺,念性本空,不被境轉是什麼?不是真心妙用嗎?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生滅不可得,三心不住,了了分明。如如不動,畢竟是什麼?

心逐境轉,或壓制心念不動皆是病。

生滅無住,即本如如不動也,如此者超越動靜的表象,生滅的表象,增減、來去、多少、垢凈、美醜、善惡等一切對立,絕對無分別,但卻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妙用現前又是什麼?一切表象的生滅、來去、動靜、增減、垢凈等等,只不過是幻影夢幻罷了,吽!

當下如此,正念不失,乃真功夫矣!

如此涵蓋萬象,遍一切處,畢竟寂滅,到底是什麼?若丟失正念,迷昧本心,隨境流轉,終是生死路上。若真明理,但不真正修行,終不敵業力習氣,終難出生死。

當下具足正見正念於無常苦空、因果業力、緣起無我、涅槃寂靜的觀照,完全無法自欺欺人;真實的修為就是是否具足正念,是否真正的覺醒,此決定生死涅槃的後果,其它的花樣毫無究竟。若不明真理,忘失正念,那唯有輪迴生死而已,不論平時偽裝得如何象一回事,都毫無一點用處,於生死路上,閻羅君前毫無用處,毫無著力之處!真正的功夫,就是當下不忘失正念(明無常苦空、因果業力等聖諦而不被境轉,當下轉念、斷貪瞋痴),如此修行,做到如何就是如何,毫無商量之處,看破放下了嗎?

遠離蔥、蒜、洋蔥、韭菜、興渠、肉、酒、煙;身不殺、盜、邪淫;口不惡言、是非、謊騙、花言巧語;心不貪、瞋、怨毒、欲染,如此清凈禮佛,乃獲不可思議感應。

正道光輝 生命

下一篇:正道光輝 修行一

 正道光輝 自序

 正道光輝 論述

 正道光輝 修行一

 正道光輝 生命

 正道光輝 情操

 正道光輝 雲水間

 正道光輝 甘露


推薦閱讀:

聖空法師:如何降伏煩惱?
學佛、靈修到最後看破紅塵沒有慾望,會不會感到無聊?那種狀態的樂該如何描述?和我們日常生活比有哪些好處?
修行人該如何在入世,將自己修行的智慧運用於生活中,並且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什麼是修行?
土登翁修堪布:睡覺睡到自然醒 你的人生大夢,到底何時醒來啊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