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那些年:大明的結局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大明王朝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崇禎皇帝放棄了最後一線,保存江山社稷的希望,決心破釜沉舟,然而大勢已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來臨之際,崇禎皇帝做出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舉動。
準備南遷的計劃失敗後,崇禎皇帝痛下決心,要把駐守在山海關以外的吳三桂,調到關內來,讓他率領他的關寧鐵騎進京勤王、保衛京師,可是內閣首輔陳演,卻故意的拖延,導致皇上的聖旨遲遲沒法下達,時間全被耽擱了,從崇禎皇帝下決心,一直到這道聖旨正式下達,整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是在這三個月的時間內,李自成跨過黃河進入山西,佔領了整個山西,最後打到了京師地區。
吳三桂接到這道聖旨的時候,已經是崇禎十七年的三月上旬了,這時的局勢已經更加危險了,昌平陷落、保定陷落,吳三桂接到聖旨後,立刻起程,帶著寧遠城的五十萬軍民,退到山海關以內,可是這時,關寧鐵騎再想進京勤王已經來不及了,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把北京城圍得水泄不通。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從東西兩線,開始對北京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北京城危在旦夕,第二天,李自成派杜勛進城和崇禎皇帝談判,杜勛和皇上轉達了李自成退兵的條件,具體內容是:把西北地區劃給李自成,讓他在那建國稱王,如果朝廷答應這個條件,李自成就承諾為朝廷平息內亂,言下之意,李自成是要和崇禎皇帝平起平坐、共分江山。
大兵圍城,如果不答應李自成的條件,京師必然不保,大明江山將不復存在,如果答應了李自成的條件,還能保住半壁江山,將來再收復失地也不是沒有可能,崇禎皇帝當時並沒有表態,而是問身邊的幾位內閣大臣的意見,可是這幾位大臣無論怎麼問,始終都是一言不發,崇禎皇帝沒辦法,既然眾位大臣都不同意接受李自成的和平條件,只好繼續抵抗。李自成見崇禎皇帝不答應他的和平條件,立刻下令,全線攻城,這時,守城的太監曹化淳,打開了彰義門投降了,李自成的大軍,進入了北京的外城,整個外城完全陷落了,三月十八日的晚上,北京的內城失守了,李自成佔領了整個北京城。見到這種情況,崇禎皇帝連忙返回皇宮安排後事,待所有事情都安排妥當後,崇禎皇帝在一棵老槐樹上,上吊自殺了。
大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檢,就以這樣一種凄涼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僅34歲的生命,這個由朱元璋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在運轉了276年之後,宣告滅亡。 在大明王朝末年,雖然明朝經常面臨雙線作戰的巨大壓力,但是也很多次出現過勝利的曙光,袁崇煥率領的關寧鐵騎,曾經大戰八旗鐵騎,孫傳庭曾抓住了高迎祥,楊嗣昌宏達的十面張網計劃,也給李自成帶來過重創,但是崇禎皇帝卻沒能抓住,那稍縱即逝的重大轉機。
很多人就認為朱由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亡國之君,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應該是萬曆皇帝朱和天啟皇帝,正是由於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可是有三十多年不理朝政,導致朝綱混亂、朝黨矛盾、政治腐敗、邊防廢弛,讓女真族人趁機崛起,更可惡的是,還派出太監到全國各地徵收礦捐礦稅,對當時的經濟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而天啟皇帝,雖然只在位七年,可是這七年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玩,導致大權旁落,讓魏忠賢把持朝政,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更加黑暗,而崇禎皇帝一直都是勵精圖治,立志要中興大明江山,雖然中間犯過不少錯誤,但是仍然可以說是一位好皇帝。
推薦閱讀:
※使徒行者2結局怎樣?
※芳華的結局是什麼?
※《步步驚心:麗》結局是怎樣的?
※無證之罪的結局裡駱聞最後怎麼樣了?
※《天才搶手》結局為何黑化男主?
TAG: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