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老法師推薦】《凈修捷要報恩談》(六)文字版(共八集)
視頻地址://v.youku.com/v_show/id_XNzk4NzQ5Njky.html凈空老法師對《凈修捷要報恩談》的開示《凈修捷要報恩談》,我們這個地方有這個光碟,大量拷貝,你們對於持戒念佛有問題,可以看這個。根性利的人一遍就懂了,你問題解決了;根性差的人,希望你看三遍,看三十遍,你問題解決了。講得好!我最近這一個星期天天在聽,還沒聽完,我一天大概只能聽一個小時,沒那麼多時間,其味無窮,法喜充滿。尤其打開電視,好像老人就坐在我們面前,他那個背景是他家的房間,那裡我去過,我跟他在一起面對面坐過,看到這個畫面,就好像他真的現在眼前。講得太好了!這是一個開悟的人,不開悟,沒有那麼簡單透徹,他講得透徹,不羅嗦,簡單扼要。摘自《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五集) 凈空老法師主講2014/10/6 講於 澳洲凈宗學院像黃念祖居士《凈修捷要報恩談》,《凈修捷要》是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作的,《報恩談》是他的講解,也就是他的註解。這份資料一共有四個光碟,經裡面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很深的義理在其中。這個小冊子、跟自了法師這篇文章,多多的念一些,你的信心就堅固了,你就不會動搖了。你不堅固,很容易動搖,這個我們能夠理解,一點都不稀奇。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怎麼會那麼容易就相信?所以不能相信、半信半疑是正常的。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九集)凈空老法師、學習班學生主講 2014/10/6 講於 澳洲凈宗學院《凈修捷要報恩談》(六)文字版(共八集)黃念祖老居士主講【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七拜)】「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剛才說了「黃金為地」是一個譬喻,在世間只能用黃金來作譬喻,才能使我們可以稍微知道極樂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乾淨、如何的整齊……。「寶樹行間」,七寶樹,都很整齊,不是雜亂無章的,一行一行都排的很整齊。這個樹都是「七寶」為樹,這個「七寶」也是形容詞,不是世間上所謂的,很機械的那些寶。所長的葉子,所結的果子……種種都是超乎世間的。「寶樹行間,蓮花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寶樹一行行,或是行走其間,或是在蓮花池內,或是在寶樓閣中……這裡是講了四個地方。在地上經行著念佛的、蓮花上坐著打座的、在寶樹行間經行的……都是發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這些人都在那裡「住正定聚」。這個「定聚」是一個名詞。有三種:一種是正定聚,一種是邪定聚,一種是不定聚。這個「聚」字就是聚合、也就是類。所謂的「正定」是指一定可以證,一定可以悟的,這是屬於「正定聚」,是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與之相反,就是必定不證悟的人,又稱為「闡提」。這種人不但不信佛法,而且還毀謗。在目前他沒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稱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於兩者之間,住「正定聚」還沒有成功,但決定會成功的,這是「不定聚」。只要大家當下真正發了菩提心,發願往生,那不僅僅到了極樂世界才住「正定聚」,在這個世界已經是「住正定聚」了。求生凈土,發大心發大願,殊勝不可思議,已經在「正定聚」裡頭了。《阿彌陀經》言:若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且不退轉,那就決定成功。這個「永不退轉」不可思議。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都是永遠不退轉,所以這就是往生的特殊含義。前頭已經說了佛的壽命無量,往生的一切人壽命無量,到了極樂世界沒有什麼再死了,這裡又強調一條「永不退轉」。「不退轉」有三個不退:一是位不退,地位不退了;二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三是念不退,起心動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位不退」,到了極樂世界就位不退,再不變成凡夫了。極樂世界的人不會再變成凡夫了。再來人,不是凡夫,稱為活佛。「呼圖克圖」乘願再來,原來的活佛不是假冒的,真的還是很可貴的。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後「倒駕慈航」再來這個娑婆世界,那也相當於「呼圖克圖」了。不會再退為凡夫了。地位不退了。「行不退」,都是發大乘心,一律都要成佛的,所以你不會再退為阿羅漢道。只願求「阿羅漢」的人沒有這個因,也沒有這個緣。要以成佛為因、成佛為緣才能行不退,你所行不會再退到二乘。而只想修證「阿羅漢」為止,只求自覺就算了,這樣的眾生難度。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裡頭就哭,人家問他,活佛活佛,你在母親肚子里哭什麼?「我哭眾生難度!」。確實是難度,有的人就退了,這麼難度就不度了嗎?舍利弗就曾起過退轉之心。當年有人管他討要眼睛,他就拿眼睛布施給他,布施完之後,那人拿到了眼睛說:「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說完,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給我右眼有什麼用。」舍利本想:我有兩隻眼睛,犧牲一個,我還可以活命,我還可以看東西,沒想到他說錯了,既然想救人救到底,乾脆把另一個眼睛也挖了給他吧。於是又把另一個眼睛挖了給他。那人拿來用鼻子一聞說:「你這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葯。」往地上一扔一踩,把這眼睛踩掉了。舍利弗自感救眾生太難了!布施不下去了,於是就產生了退心。退心之後,就是「聲聞乘」了,再發大乘心就發不起來了,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才又發起了大乘心。修行到了能挖出兩隻眼睛來布施的水平,已經是了不起了,可還是退轉了。這說明要想不退轉太難了!「念不退」,這個水平更高,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和佛的智慧相契,起心動念無有不合乎般苦的時候。所以,到了極樂世界這樣的境界,都是不退轉,長壽無量,焉得不成佛!老是前進,壽命無量,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嗎!到那時一切功德都圓滿了!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容色微妙」。「容」是容顏,「色」是色相。又微妙,又極其莊嚴,是「超世稀有」的,超過世間的,極其稀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大夥都是一致的,不象咱們這個世間,這個人的皮膚,那個人的皮膚,彼此都不相同,有這個種族那個種族,互相歧視,互相殘殺,互相鬥爭,互相壓榨。而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差別相,都平等一樣。「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剛才說過,蓮花中化生,清虛之身。身體雖然是有,只是一個形色,並不是有血有肉,不象我們這樣。所以他吃飯是以意為食。由於是「凡聖同居」,所以還有吃飯的習慣。到吃飯時都給你擺到這,一看就夠了,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大小便。想吃什麼東西都來了,吃完之後,也不要洗盤子洗碗,也不用別人管,自然就沒了。「凡聖同居土」的人還有這習氣,到那還想吃一吃,這習氣很歷害,習氣只有到佛才能把習氣去得凈。所以有些大德還有些毛病、習氣。這一點我們要看到他的主流。有的屬於習氣,連阿羅漢都有習氣。佛經中曾有一個故事:一個阿羅漢被一個恆河的女神跑到釋迦牟尼佛那告狀說:「你這個弟子老罵我,他走過恆河時管我叫恆河小丫頭」,恆河女神說:「他輕慢我」。佛說「這樣讓他給你道歉。」於是見到這個阿羅漢後佛說:「人家不願意你老這麼稱呼,你應當賠禮。」於是這個阿羅漢就過去給恆河神女賠禮,他說:「恆河小丫頭我對不起你,」釋迦牟尼佛說「你看見沒有,他給你道歉,還向你叫恆河小丫頭,他並不是看不起你,這是他的習氣」。這個阿羅漢就是如此,形成習慣了。所以這個習氣一旦形成很難改正。這個「清虛之身」,沒有帶煩惱習氣,是「無極之體」,他雖有這個形象,但沒有實體存在。這裡借用了道教的話講是「清虛」、「無極」。是變化而生,不同於從父母所生的血肉之體,所以非常清凈。「清虛」就是沒有實體性的東西。「無極」就是沒有固定的結構、固定的條件……等都沒有。這些往生了的「諸上善人」,我們這一禮禮的是誰?到了這才把對象指出來,我所禮拜的是「諸上善人」。他們在什麼地方?這些「諸上善人」就在極樂世界的「寶樹行間,黃金地上,蓮花池內,寶樓閣中」。他們都是發了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住於正定之聚,不會退轉了。容色也微妙,沒有差別。都有清虛的身、無極的體。這一切「諸上善人」我才頂禮,這一拜就拜這些人。再重複一句,這些人是怎麼到極樂世界哪?對此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這些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結果。前頭不是有了發菩提心了嗎,這再著重一句,都是由於「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才頂禮,頂禮他們的功德,表示自己應當向他們學習。下面講以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中多有「阿鞞跋致」者,因此接下來我們就要頂禮「阿鞞跋致」了。【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八拜)】「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極樂世界最高的樹叫菩提樹,高大極了,功德也大極了。這個樹你見色聞聲,看見了樹,看見樹的影子,聽見它的聲音,你就觀想這個樹都得不可思議功德,可以得三種忍,甚至到「無生忍」(即「無生法忍」),所以這個樹極端殊勝。所以密宗很講究觀想、目的在於歸依凈。觀想很多壇城,在菩提樹下,在寶欄楯的邊上,聞到了妙法,證到了「無生法忍」,也就是證得到地上菩薩的水平。真正證到「無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薩。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覺菩薩,十二地就是佛了,也就是妙覺,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離佛就差一點點了,快並肩了。徹證「無生法忍」的是八地菩薩,但初地菩薩也可以證。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證的深度不一樣,但都可以開始證,到八地真正證了「無生法忍」,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見佛聞佛說法,聞到法音,聞到法音自己就開悟了,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不是普通的事,你馬上是地上菩薩了,那還得了!所以這是非常的「頓法」。「受用種種大乘法樂」,地上菩薩的法樂,是我們是無法想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到了地上菩薩的地步,就又有福又有慧,而到了佛的境界那就更是功德智慧都圓滿,福也圓滿,慧也圓滿了。「一生補處」,那就不是八地菩薩,等釋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之後,下面一個新的劫,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來世間成佛。現在已經在兜率等著呢。將來是舍兜率而降王宮,然後出家、得道、成佛、轉法輪,最後般涅槃。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這一切「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心想到哪裡,一動就能現前。「一生補處」如彌勒菩薩一樣。這樣的大菩薩,雖然還是菩薩,但因為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就是補佛位了。等於說你已經當選總統還沒有就職,選舉的結果是你已經當選,但還要到一定時候才能接任,總統才把職位交給你,實際下一任總統不是別人,就決定是你了。所以下一屆的佛就是彌勒,但他還沒有就職,還要等一等,這是「一生補處」的意思。怎麼成就「一生補處」呢? 「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這一生補處菩薩也由於念阿彌陀佛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把念佛看得很淺,這種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端正過來。不但是一切眾生,連一生補處菩薩都是由於念阿彌陀佛才成就的。底下我們都要講的,文殊普賢都在發願,要往生凈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師,他也發願念佛往生,還有誰的智慧能超越文殊?所以都在求生凈土,而且是最下下根的人也可以去,即使是最嚴重的病人犯了絕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文殊普賢都不屈才,也要去。什麼能夠這麼廣泛,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當老師的最怕學生水平不齊,由於水平不齊,老師講的高了,低的聽不懂,講低了,高的不愛聽……老師不怕別的,就怕學生水平不齊。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水平不齊到了極點了,但是都能救度。這就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常說,這個凈修功課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同是一個課本。只有佛法可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真的念下去就成功了,這一段就是講禮拜一生補處的菩薩。【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九拜)】這是在禮拜什麼呢?禮拜「方便、同居」兩土的聖眾。剛才都是在講「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主要是「實報莊嚴土」。這一段就要禮拜「方便有餘土」和「凡聖同居土」的那些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聖眾。我們都要觀想、禮拜,敬佩他們成就在我們之前。我們現在與這些同修先結緣。在這一世已經斷了見思惑,或者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斷了見思惑,你往生後生到的是「方便有餘土」,它在「凡聖同居土」之上,又在「實報莊嚴土」之下。「實報莊嚴土」是菩薩。菩薩要破塵沙惑,還要再破無明,菩薩在「實報莊嚴土」也部分的證入到「常寂光土」,這是最高的,真正的佛在「常寂光土」。極樂世界的四土,界限劃分得並不分明,這一點非常特殊。「方便有餘土」是斷見惑思惑;「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叫作凡聖同居凈土)。現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咱們不都是凡夫嗎?可是咱們這個世界也有聖人呀,比如文殊菩薩就在五台山。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親見過文殊,是一個福建的出家人。這是兩個人說的事不會有錯,一個通願法師,通願法師在比丘尼當中,國內是第一位的,很有道德,她那時在五台,再一位是圓徹法師,是福建人。據他們講那個福建和尚到五台的時候,很恭敬地三步一拜進了山。象他這樣修行的人現在很少了。三步一拜,要拜到五個台,他走了一半的路程,來到一個地方,一個小門上寫著「金剛洞」,他看了看這個名子,走進門一看,裡面很大,是個道場,有大殿還有藏經樓等等,還有很多很多出家人。兩種服裝,一種是和尚服裝,一種是喇嘛服裝。五台山是兩種,有和尚有喇嘛。他就走進大殿,這時很怪的事發生了:這個大殿有一個檯子,沒供佛像,因為沒有佛像,他就沒有頂禮,是空檯子。但他圍著這個空檯子轉了三個圈,這也是一種禮節,只不過沒有頂禮那麼恭敬就是了。他很奇怪,這裡怎麼沒有佛像?他預備走出來時,又到別處看看,當剛走到門口要出去時,後面出現一個小沙彌喊他:「某某法師」。叫我?他回頭一愣,這裡怎麼有人會知道我的名子呢?我剛來呀。小沙彌對他說:「我師父叫你。」於是他就跟著小沙彌走了進去。看見一個老頭,他很恭敬地給他頂禮。頂了禮之後,老和尚就說:「遠來不容易呀!」並把一個座位給他。他就跟老和尚說:「這個地方很好,我能在這掛單嗎?」老和尚說「你的因緣還是得回去,我這不能留你」。他說:「老法師,你這裡大殿上為什麼沒有佛像?」我這裡用不著。」(這是禪宗的話。用禪宗的話講就是「外求有相佛,與吾不相思」。但是現在我們還最好把佛像拿去好好去供。雖然懂得禪宗的道理還是照樣供,這樣才最高,連禪宗也不著。如果我們聽了禪宗的這樣的話後就不供佛了,那還是執偏於另一邊了。)後來,和尚不留他掛單,他就請老師開示。老法師就寫了四句話給他,他記住了。出門後繼續走,他沒有絲毫感覺任何特別,也沒拜老和尚。後來天黑了,下山太危險了,正好有一個西藏人在那住,不是出家人,於是就留他說:「你不能走了,你走了很危險,就在我這過夜吧。」他就留下來了。西藏人招待他吃晚飯、聊天。這個福建和尚就問:「你們全五台山有多少和尚?」他說:「五台山怎麼算也不到幾百人哪!有人想供千僧齋,我們把所有人都找來也湊不夠。」和尚說「不對!不對!我知道一個地方就有七、八百人,還有其它地方都有人,怎麼能湊不夠一千人呢?」「我在五台山,我怎麼不知道這事,從來就不夠那麼多人的!」。兩人還爭論起來了。和尚說:「我親眼見到的!」「你在什麼地方?」於是和尚就說在什麼什麼地方,叫什麼什麼名子。那個西藏人說「沒有這個地方,我查書給你看。」拿出五台山導遊的老的地圖,各個方面看都沒有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名稱,沒有「金剛洞」。有幾百和尚在哪?都沒有呀!怎麼回事?於是和尚耐悶了。那個西藏人忽然說了一句:「你恐怕是遇到文殊菩薩了吧!」本來他是預備在這吃飯的,這時候他卻一下子眼淚也下來了,飯也不吃了,坐不住了,於是他返回頭去找,並從頭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天都亮了,但怎麼找也找不著曾經去過的那個地方。後來,他就把這事告訴了一個福建的同鄉,這個同鄉就把這個事情告訴圓徹法師,圓徹法師也就在我這跟我說的。圓徹法師當時聽了就知道,那個出現過的老和尚絕對是文殊菩薩。看老和尚寫的那四句話,可以橫看也可以豎看,橫看是表面意思,豎看又是一個意思。豎看就是說了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事,也告訴他將來佛前要沒有燈,廟裡沒有僧……這就是見到了文殊的一件真事。現在還是這樣,文殊還是在那一接一送,去的人他都接,大家就是不認識罷了。這件事和古代事有類似之處,所以這不就是聖人跟我們在一塊嗎。雁盪山、天目山有幾百阿羅漢,雁盪、天目五百阿羅漢都多,也是聖。還不斷有佛菩薩來到這個世界來度化眾生,也是聖。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不一樣,大家不容易見到聖人,見到也不容易認得。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處都是,天天可以見面,這個是不同之處。「諸往生者,方便同居」,諸上善人共匯,「同居」只是一個方面。本質上他們是凡聖同居凈土。我們是凡聖同居,我們是穢土,污穢的「穢」,我們是凡聖同居穢土。因此我們這個往生是容易的,是從「凡聖同居(穢土)」轉到「凡聖同居(凈土)」,還是一層樓,並不是變成「方便有餘土」。但是你是從凡聖同居髒的這一頭換到清凈的那一頭了。可是到了清凈那一頭,他那塊自動的變化和這個高級的「方便有餘」、「實極莊嚴」、「常寂光」打成一片。和我們這個地球世界不一樣,所以這個搬家就容易了,不需要把什麼東西運上樓,一推一轉移就過去了,這個容易。從凡聖同居穢土還是到凡聖同居凈土。那麼我們在頂禮什麼呢?頂禮極樂世界這個「道場」之中、「樓觀」之中的菩薩聖眾。「觀」就是樓閣、講堂、精舍。「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一切往生的人在「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或者喜歡說法,大家可以湊在一起,他說大家聽;或者喜歡聽法,大家湊在一塊聽;或是現種種神通,在虛空或在平地,這個「凡聖同居」在平地的多。「方便有餘」一般都有種種神通。「隨意修習,無不圓滿」在虛空之中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隨他自己的意思,想怎麼修都可以,沒有不圓滿的。這些「菩薩聖眾」,我們要注意這個地方,他沒有說別的聖眾而是說「菩薩聖眾」。凡是「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都是菩薩,不是凡夫人、不是阿羅漢,都是發大乘心的人,都是菩薩,是「菩薩聖眾」。只是現在斷惑的水平只達到這個水平,所以只能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但是都應該稱為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這一些菩薩都是因為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普禮未來的同修。【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凈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二十拜)】普禮十方的佛,不僅僅是極樂世界,在十方世界諸佛都在「示現廣長舌相」,在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中,有這個「廣長舌相」。釋迦牟尼舌頭吐出來之後,能整個擋住自己的臉。我的舅父,也就是「南梅」之稱的梅光曦居士。他就有一個異相,他的舌頭伸出來能舔到自己的鼻子尖。他一說法大家都很擁護,所以尊稱他為「南梅」(與之相對的是「北夏」,也就是夏蓮居居士)。他一生講經很多,還有著作。佛的廣長舌相就是能自覆其面。《阿彌陀經》裡頭,十方的佛現廣長舌相,這個廣長舌相就大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說,我們不一定要看舌頭有多麼大,意思是佛所說的音聲、所講法的法音能夠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的佛示現這樣的廣長舌相。聲音貫徹到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佛都沒有妄語,是最真實的話。這個「誠實言」是什麼?就是都在稱讚,「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阿彌陀佛被十方的佛都在稱讚。名聞十方,十方的佛都在十方自己的三千大千世界,為各自的世界的一切有情演說阿彌陀佛的功德。為什麼要演說呢?「欲令眾生聞彼佛名」,願意自己本土的眾生,願意十方的眾生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子。「發清凈心」聽到這個名子,大家就發起清凈的心。我們不是用染污的心不發起。「憶念受持,皈依供養」現在是聞到佛名,發起了清凈的心,「憶念受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功德,就憶念受持阿彌陀佛的功德。他有這樣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一向住真實慧,用大智慧來為眾生,救度眾生。不僅是憶念而且要「受持」(即接受、支持、修持)、要「皈依」(即依止、依靠阿彌陀佛),還要「供養」。所謂「供養」,一般人只局限在交些錢上,拿些錢買些東西上供,作為供養。但是更好的供養是「法供養」,正所謂「一切供養法供養最」。「法供養」是什麼?如實修行就是最好的供養。發菩提心是最好的法供養。所以不一定要擺一些供品。我以前在這些方面相當執著,從河南(即文革中被勞教地)回來以後就有變化了,對物的供養很次要了,重要的放在法供養上。財物供養並不是不好,如果大家把這一般的供養變成法供養,不是更好嗎!法供養的功德大得多,對阿彌陀佛也是如此,財物供養不如法供養。如實修行,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所有這些善根以至誠的心來迴向,迴向什麼?就是把我所有的一切功德迴轉向於求生極樂。求生極樂這個求,不是個人的享受。有人求佛,就是想得到佛的保佑,一切平安、一切吉祥、發財生官、死了以後也要到好的地方,活著時候更好,死的時候也要比別人好……總之,只是一個為自己打算的心,這樣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要求的是利他,我要度眾生,不是為自己。只想到自己,這樣只可以得到一點福,佛可以滿你的願,但求往生是不可能了。念佛法門是大乘法,是利他,不是阿羅漢的境界。我們為什麼要求往生?我們就是要最快最徹底的實現度眾生的願望。我們願意度眾生,但怎麼個度法?你自己還在水裡頭沒出來,而要把水裡頭的人都救出來,這不是空話嗎?所以你自己總要會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自己有了救生艇,再有大的船……這樣你才能真的救人。到極樂世界的目的就是為的這個!你很快的成功,你就有辦法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用種種的說法、施種種的救度,救度無邊的眾生,我們往生是為了這麼一個大事。再結合自己來說,多少生中我們有多少親眷,今生有親眷,過去生中也有親眷。今生對親眷的種種愛護以及你於前生中對於眷屬的愛護,不過是演戲,那場戲下了,換了這場戲,於是就把那場戲忘光了,實際是一回事。你今生如此,來生你這場戲完了之後,又換戲了,你就又全不管了。親眷中很多人在地獄中,在油鍋里受罪,他盼望他的親人來救度,我們正是他所盼望的人,別人還沒有這種可能,那我們只有很快的成功,我們才能救他,才能滿他們的願,因此我們就要精進啊!「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我們聞了佛的名,聞了佛的功德,才憶念受持。佛就是多生多劫為了眾生種種的勤苦成就的。因為我們也願意來救度,往生我們得到不退轉,一定三不退,乃至得到無上正等菩提成佛。十方的佛是這樣來勸導眾生,這些佛有恆河沙數那麼多,我們在一起一同頂禮十方的佛。所以這個法廣大,雖然時間很短,但是通過禮拜恭敬讚歎,各個方面都很重要、很深刻、很廣大。【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凈土,恆沙世界一切諸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二十一拜)】「一心觀禮」是禮恆河沙數般的一切諸佛。這些佛他們在讚歎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稱為四維。上下是屬中國「六合」之內。四方,有上有下就是六方,那麼四個角就都包括在裡頭了,就不用說「十方」而說「六方」,所以在秦譯的《阿彌陀經》里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夠了,實際印度文是「十方」。玄奘法師翻譯就是「十方」,而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時省掉了四個角而成「六方」。「六方」就是指「十方」,所以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也是保持了「六方」,沒有用「十方」。但是把「慈悲加佑,一心不亂……」這些話攝入進來了。「四維上下」稱讚本師,稱讚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稱讚什麼呢?「稱讚本師在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這個法太難信了,是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人比我們聰明得多,他也信不及,高的天也信不及,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釋迦牟尼佛「勸諸有情至心信受」。四維上下稱讚本師說這個法,這是頂禮的第一點。第二點,十方的佛都勸一切有情至心信受。因為難信的法,所以十方佛都在那幫助勸導眾生,你們要好好的信受,對釋迦牟尼佛所說要致心哪,要以至誠心來相信,來接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凈土,恆河沙世界一切諸佛。」而且這十方的佛都在護念十方念佛的眾生。所以我們在念佛時,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護念我們,你是他的好學生,阿彌陀佛也在護念你,因為你想去,你要去求學,十方的佛都在護念你,這個十方佛在護念十方念佛的眾生。只要發心念佛的人,你能得到十方佛的護念,使得你能夠成功,能夠往生凈土。所以這樣的諸佛遍滿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我們在遍禮恆河沙那麼多世界一切的佛,這就廣大了!我們就要禮拜他,和我們關係如此,他承當我們的本師,勸大家要好好按本師的教導,而且護念一切念佛的眾生,這樣行禮拜,在恭敬佛,在拜佛的功德。你只要知道這佛的功德,就能增加咱們的信心哪!我們不是孤立的!很多人總覺得我要參加到一個道場才成,因為人非常多,道場非常盛,師父又非常有名氣,很熱鬧,還有種種建築,鑼鼓喧天,香煙燎繞……其實這都不需要,你只要真正的用功去修,只是清凈,這樣才能有十方佛所護念。我們所貴在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裡頭佛法的熱鬧。所以自古以來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裡的佛法不一樣。一個就是極廣泛的結緣熱鬧,一個是清凈真修,大家要知道。正果法師有一句話:你認識一個人,他就好比在你脖子上掛一根繩。掛了一個繩後,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高興就揪這繩,繩掛太多了,這個揪一下那個再揪一下,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煩了。所以說,我們現在要避免所謂的熱鬧,當然,我們互相為了說凈土法門,為了鼓勵大家的信心,宣傳正法,這個再辛苦也是應該做的,為了這個目的,大家聚在一起,這要與想湊熱鬧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分開看待。這些事(指弘法)不是被揪,而是我主動的,盡量避免被人揪,所以不願被人拉著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計劃,這些事與我計劃相合,所以我儘力去做。因為年歲有限,跟我計劃不合的我就盡量避免,因為力量有限,所以我們只能是踏踏實實地做幾件對於佛法對於眾生有益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護持,希望能做的事情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簡單的,有好多好多的障礙。【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憫,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第二十二拜)】「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禮拜我們這個經了。「經雲」就是「經上說」。「當來經滅」,這是指經文。以後佛經都是要滅的,《法滅盡經》中說過。所以有人說,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說,我們佛教從來沒有賴在世間不走的,佛早就說過,確實是要滅盡的。第一部滅的就是《楞嚴經》。我現在弘法是著重在兩頭:一個是要滅的;一個是最後存在的。華嚴宗在判教上分「小、始、終、頓、圓」。「小」是指以說小乘開始;「始」就是指從小乘開始說大乘;「終」指終教,即以大乘法作為終了;「頓」是指特別的頓法,剎那就可以成就了;「圓」是指圓滿的圓教。這些學者錯就錯在,他們拿「始教」(即小乘)的觀點來反對圓頓教。由於根器不同,所以說法就是不一樣。小乘不談成佛,就是最多你證阿羅漢。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闡提」(即少善根之人)不能成佛。終教就不這麼說了,終教說都有佛性,闡提也有如來智慧,闡提也能成佛。這樣一來就矛盾了。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頓教就不一樣了,頓教講剎那間就可以成佛。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什麼叫「阿僧祗」呀?……圓教更是圓融,圓含一切。因為對象不同,說法就不一樣。就象數學老師現在講「歐姆定律」,給初中生講,就是代數式,電壓電阻之比等於電流,代數式子,是常數。你要到高中講實際上就不是這樣了,是微分的式子,微分電壓除微分的電阻等於電流。都是變化的,瞬間時時在變。如果你要給剛開始學的學生講微分數,他就沒法懂。有矛盾是必然的,所以這就是教師的巧妙。你不可以根據初中學的代數式,便說大學學的那個不對,因為跟我初中學的不一樣。這些人犯的就是這個毛病!許多人犯種種的病,比如盧聖彥(編者按:此人為台灣省內人士,一位自稱得道的聖人,近幾年來於大陸內地影響漸大,信徒很多,其教論中國佛教界不予承認。)他財色的心沒斷,拿這個心出發就自然破壞佛法。呂澄他們都成了偏見,這樣的一些毛病,各個的毛病,都成為障礙。這個《楞嚴經》是要滅的,首先是有人反對,將來慢慢的越說越多了,他們這些說法佔了上峰,都說是假的誰還念哪,所以必然會滅的。這不能抬杠,不要擔心,自然的。佛早就說在前頭了,現在的趨勢也證明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一部經最後留下來的,就是我們講的《無量壽經》。我曾經懷疑過,因為《無量壽經》很深呀!這樣的經到了末法的時候,眾生只有十歲的平均壽命了。我們是減劫,壽命是在減。現在我們的壽命在增長,這是個特殊的現象。我自己這麼猜,可能是個中興的瑞相,所以人的平均壽命增長了。按減劫說,每過百年人壽減一歲,最近看來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也正好跟西藏的傳說,密宗的傳說:佛法要中興於世界。這兩個有不謀而合的地方,現在估且我們先這麼看,這是一種中興的瑞相,所以大家能夠長壽這是很重要的。在我年輕的時候,象我這樣快八十歲的人還能這麼講,沒有了!六十歲的人都是別人攙著,兩個人架著,已經成老太爺了。現在六十還當是小夥子,過去可就都當老太爺了,這說明壽命長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這個中興之相不是永久的,到佛經滅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十歲。我們將來的劫是刀兵劫。就是人和人之間不能見面,見面都是互相要殺。都是互相懷疑,我不殺掉你,你就會殺掉我,所以見面我先動手,先下手為強。每個人都是先下手為強,所以殺光,自相殘殺,殺光,所以是刀兵劫。到那個時候,最後是人類消滅。只有極少數人可以過去,等待換下面的劫了。那麼這個時候還能念《無量壽經》啊!《佛說法滅盡經》裡頭說的很好,佛說人類在這個時候,也就是「法運」到了這個時候就好象那個燈,油燈要滅的時候,臘燭要滅的時候忽然間特別亮。所以,人死的時候也是這樣,夕陽無限好,也是回光反照,特別好看,人快要死的時候,突然間神志清楚,會說很多很多話,然後他就咽氣了,也是回光反照。這時有念佛經的,也是整個「法運」的回光反照。最後這一百年,人類的聰明智慧,能接受《無量壽經》,就象臘燭它快要滅了反而比平常更亮一樣,因此他能接受了。那麼能接受就會還有很多人能得度。再往後,能念阿彌陀佛就是阿奢梨、金剛阿奢梨了 。再過後就沒人會念了,空中現幾個字,你還能念還能得度。最後都沒有了,那就「法」沒有了,「法」滅盡了!「佛以慈憫,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佛以慈悲憐憫大家,什麼經都完了,而獨留《大乘無量壽經》在人間存在一百年。時間也是不很長的,只有最後這一百年。「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遇到這個經的人,隨你的意思,你所願的事情都可以滿願。「是故我今至心頂禮」是指我們修《凈修捷要》三十二拜的人,因為這個經最後由它存在,所以我現在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這個經,而最後什麼經都沒有,就只靠這部經了,這個經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接、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難逢的法寶」。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要來頂禮這部經,最後還要來度眾生。「廣大」這個經的內容廣大,普度一切。內容廣大,上至極深的「華嚴十玄」以及娑婆世界的「人、天乘」,眾生如何造種種惡,從「人天乘」一直到圓教的「華嚴」,無所不包。救度的眾生十分廣大,許多大菩薩不聽聞此法都退了。「圓滿」,有這個經不再需要別的了,所以這一部經就夠了。有的經給你很大啟發,但是你在整個修持上不見得用得上。比如《金剛經》和《阿彌陀經》,都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知道了《金剛經》,也能夠理解,也可以隨文作觀,也可以隨著文字般苦來練習著觀照般苦,有的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眾生就辦不到的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能懂「如夢幻泡影」的理,所以把事能看淡一點,這個可以做得到。這個「無住生心」,那只有到地前菩薩才能做得到的。登地的菩薩。登地以前的三賢位,只能在無住的時候,就是只能無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時候,只能生心,不能無住。而無住還能生心,生心還無住,這隻有登地的菩薩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這個經,知道了這個殊勝,但是對於眾生來說,由這部經所得到的法益,不太容易能夠跟生活打成一片。不能一切一切隨時隨地都能用得上,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淺的一部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得如夢如幻,當然這個對於很多人就夠了。有的人這一關他都沒有破,他對一切有為法還津津有味呢。但是你把這個破了,還不怎麼樣,因為你只看到了「如幻泡影」,頂多也就是不做惡,做點善,還是不出這「六道」。你怎麼才能出六道呢?一般都是豎出,要斷見思惑那很難的,因為「方便」不夠。所以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論,又要有實際……這種種的圓滿,只有《無量壽經》做得到,它圓滿哪!而這麼一個圓滿的大法,它又是這麼的「簡易」。這個《無量壽經》它不很長,一本就完。而且你念時,只要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再簡單沒有了,小孩都能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且直接了當,你念的是什麼?就是你的自心!你念佛就是詩中所說的「此身已在含元殿」,這就是「直捷」。你就是本尊。禪宗、密宗都在裡頭了!「廣大、直捷」,這個始覺是合本覺的,是直接的呀!珠子放光還照珠子本身,多麼直接。首先燈就照到外頭去了,向外頭尋找,自己是什麼反倒都還沒有照著,外頭很亮,遠處很亮,這就不一樣了嗎。「方便」,度眾生最容易。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稱為「方便」。這是東吳時譯文的解釋。「究竟」,有的人說「方便出下流」。而這個是既方便又究竟,徹底的,不是出下流,不但不是出下流,而且是最究竟最徹底的成就。對於這部經的讚歎之詞:「廣大、圓滿、簡易、直接、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難逢法寶。」這些話都是如實說的,不是感情用事。夏老師在這「第十二拜」中用這些詞句來讚美《無量壽經》,並不是出於他自己會集了這個經,於是就用些美麗的詞句來讚歎一番,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第一稀有難逢法寶」是什麼呢?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是頂禮這部經。這個經題非常殊勝,是兩部現成的經題湊在一塊的:「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一部經,是宋譯,最後翻譯的。「無量清凈平等覺」是漢朝翻譯的名稱。所以把宋譯名稱擱在漢譯的名稱的前頭,自然而然成了這麼一個名稱。成了這個名稱之後,就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都廣泛救度了,已然不再是小乘了。「無量壽」就是我們的本體,是彼土的佛,這是人哪;「莊嚴清凈」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覺」又是佛。這個經題講起來很深。對於這一部經,是我們三十二拜頂禮的對象。所以說「經」是可以供的、可以禮拜的。在日本到處都可以看見《南無妙法蓮花經》,很多日本人都念《南無妙法蓮花經》。念經題都是有功德的,剛才是拜十方佛,這個地方就是拜這部經。這一段完了,下面拜的是五位大菩薩及一切聖眾。這個拜的法門很重要,讚歎這個法門。如果對這一段弄清楚了,我們對這個凈土法門也是「萬牛莫挽」的,一萬頭牛拉你也拉不住了。
推薦閱讀:
※拍照軟體推薦|為什麼別人拍的照片永遠那麼ha
※天天美劇上推薦的能學英語的美劇?
※值得一讀的好書有哪些推薦?
※痘肌混油皮有什麼水乳推薦?
※[男士服裝搭配] 男士休閑鞋推薦 穿出你的時髦態度 潮人的選擇
TAG: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