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人的成功85%決定於人際溝通,只有15%決定於專業知識。

人際溝通與交往藝術

 

第一章:緒論

每一個人自誕生起,交往就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賴以繼續的一種行為模式,交往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交往使我們彼此了解,是交往使我們互通有無,是交往使我們化干戈為玉帛。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浪潮席捲中國大地的今天,無論是人際交往的廣度還是深度,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交往是人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而要達到目的,僅僅停留在交往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交往雙方的溝通。只有在溝通的基礎上,交往的雙方才能明白對方的意圖,進而對是否繼續交往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決定。例如,談判是一種典型的交往方式。但如果在談判中,雙方都採取強硬立場,互不妥協,那麼談判就會因為無法溝通而破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溝通是交往的一個間接目的,不達到溝通,交往就沒有效果。

    人人都懂得交往,但並不是人人都懂得溝通。如何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溝通,已經成為每一個現代人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本課的目的,就在於給大家一種啟發或者提示,希望能有助於各位學員交往的成功。

溝通有賴於正確的交往藝術。所謂交往藝術,是指人們在交往中對必須遵守的規則的理解、遵守和運用。一個人是否懂得交往的藝術,實則是其溝通能力(交際能力)高低的體現。如果把一個人的能力劃分一下,應該包括業務能力和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兩大類。成功學認為:業務能力是人們立足於社會的能力,而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則是人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相比較而言,溝通能力(交際能力)比業務能力更能稱之為成功的關鍵。這一觀點充分說明了交往藝術的重要性。

    交往藝術的核心在於對別人表示尊重。只有尊重自己的交往對象,交往對象也才會尊重你自己。在互相尊重的氛圍下,交往才能順利進行。許多人認為,在生意場上的交往中,交往雙方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經濟利益,沒有必要用"假惺惺"的互相尊重來掩飾自己的目的。的確,互相尊重往往只是一種形式的表現。但殊不知,這種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它在交往中所發揮的往往是"潤滑劑"的作用,從而使交往能夠在一種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最終達到雙贏的結果。

    對別人的尊重是要表達出來的。許多人認為,對別人的尊重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不需要特意表現出來。其實,任何人都是希望自己被尊重的,並且都希望自己得到的尊重為他人了解。因此,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對他的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會見領導或重要客人時,任何人都必須關掉自己的手機和呼機。如果我們在會見剛開始之際,當著對方的面關機,就會明確地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尊重。對方會打從心底里感激你的尊重,交往就會順利許多。

    尊重的表達必須是規範的。許多人希望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尊重之意,但卻往往因為"形不達意"而做無用功,甚至弄巧成拙。避免不必要的尷尬,關鍵就是應當明確表達的規範性。例如,請貴賓就座於上位是接待禮儀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哪兒是上位?這點就需要我們的接待工作者胸有成竹。如果安排錯了座位,就有可能招致對方的誤解,以為接待方故意為難或貶低自己,交往就會遇到諸多麻煩。

    總而言之,成功的交往有賴於交往的藝術,交往藝術的核心是對別人表示尊重,尊重是需要表達出來的,而表達必須是規範的。本課的重點,即在於對交往規範的探討。

第二章 交往藝術的內容與特徵

第一節 交往藝術的基本內容

  學習交往藝術,首先應當明確交往藝術的基本內容。所謂交往藝術的基本內容,是指人們在交往中尤其應當注意的、對溝通與否起到關鍵作用的要點。掌握了交往藝術的這些基本內容,我們就能在各式各樣的交往中舉一反三,靈活應對各種場景。

  一般而言,交往藝術的基本內容有兩項:形象設計與溝通技巧。

  一、形象設計

  在交往中,對自己進行必要的、適當的形象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這裡,所謂形象設計是指對自己的儀錶、服裝、飾物等進行恰到好處的修飾和選擇,使之符合自己的體表特徵和身份要求。簡而言之,就是穿著打扮的基本規範。人們常說: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只有對自己進行適當的「設計」,使自己的形象遵守一定的規範,才能使自己的交往對象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明白你對他的尊重之意。

  有的人比較保守,認為形象設計是公眾人物才做的事情,普通老百姓不需要什麼形象設計。實則不然。每一個人都要進行交往,一旦交往,你在你的交往對象面前其實就是一個小範圍內的「公眾人物」。你的形象不僅影響著你自己的聲譽,而且還直接影響著交往對象的心情和態度,進而影響交往的進程。試想,一個衣衫不整、滿身異味,走一步就掉兩塊頭皮屑的人,他怎麼能博得其交往對象的尊重與信任呢?

  有的人認為,形象設計是女士的專利,男士不能踏進這個「禁區」,否則就是「愛現」。這種觀點大有市場。平常我們經常可以看見許多男士不太注重自己的形象,認為「男子漢的美在於自然和洒脫」。這句話倒是對的,但什麼是自然和洒脫?難道邋遢的形象會給人自然和洒脫的感覺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形象,都可以通過一定的設計改善自己的形象,這是沒有男女之分的。在交往中,交往對象不會因為你是男士就容忍你的邋遢。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廣大男士不象女士那樣注重自己的形象,所以有經驗的人往往會從一個男士的穿著打扮上來觀察對方的教養和閱歷,判斷對方對自己的尊重程度和對交往的重視程度。

  例如,西方商界往往把男士的西裝當作觀察交往對象的主要依據。因為一般人看來,西裝是男人的標誌性特徵,是男人身上為數不多的可以進行設計的地方。一套穿著規範的好西裝意味著他的主人是一個有品位、有教養、有職業素養的男士,與這樣的男士進行交往是能夠進行溝通的。而在我們周圍,往往發現穿西裝的人不少,但會穿西裝、懂得穿西裝的人卻少之又少。許多人不分場合地穿西裝,有的人穿的西裝皺皺巴巴,有的人穿西裝卻套旅遊鞋,等等。這些都是不懂得形象設計的例子。這樣的男士給人的感覺就不好,又怎麼談的上「自然」和「洒脫」,又怎能贏得交往對象的信任和青睞呢?

  有的人認為形象設計是必要的,但卻以為形象設計就是去美容院對自己的形體大動干戈,來一個濃妝艷抹、脫胎換骨。這種看法顯然沒有理解形象設計的真實含義。所謂形象設計,是對自己形體的適當設計,而且這種設計通常是外在的、表面的,包括儀錶的清潔、服裝的搭配和飾物的選擇,等等。形象設計的目的不是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世人矚目,而是把自己的美淡淡的、自然的表現出來。事實上,我們在講到化妝藝術的時候,就會特別提到:女士要化妝上崗,但必須淡妝上崗。對自己形象的過分「設計」,不僅不符合美的要求,達不到美的效果,而且會影響交往對象的注意力,讓人產生厭煩的感覺。

  怎樣進行形象設計?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交往對象進行交往時,對自己的形象設計也是不盡相同的。我們應當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總的來講,形象設計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例如,女士在參加宴會時往往要選擇一些首飾佩帶。如果希望在交往中給他人留下一個較好的印象,就應當遵守佩帶首飾的一項基本規則:同質同色,即所佩帶的首飾在質地上要相似,在顏色上要相近,給人以協調的感覺。另一項基本規則是「飾不過三」的原則,即女士全身所佩帶的首飾種類不應當超過三件,否則就顯得過於笨重、膚淺和炫耀。佩帶過多首飾的人往往給人以「遠看象個雜貨鋪,近看象棵聖誕樹」的感覺,十分不雅。

  形象設計不僅要求人們在穿著打扮上「有所為」,以體現自己的美,同時也要求「有所不為」,避免自己的設計有違常規。

  例如,許多女士喜歡穿皮裙,認為這是展示活力的穿著。但有一條必須要引起廣大女士的注意:忌穿黑色皮裙。因為在西方國家,黑色皮裙是「黃色娘子軍」的標誌性服裝。在交往中,尤其在涉外交往中穿黑色皮裙,顯然容易引起對方對你的身份的懷疑,進而影響對方對你的信任。

  再如,揚長避短是服飾藝術的重要規則。女士的纖纖玉指配上一枚精緻的戒指,無意會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有的女士手指長的並不好看,因此佩帶戒指時就不能選擇那些引人注目的、標新立異的戒指,否則就會吸引眾人的目光進而被「發現新大陸」。

 

第二節 交往藝術的基本特徵

交往作為人的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自然存在著一些不同於人類其他行為的基本特徵。作為交際能力之體現的交往藝術,自然也有其不同於其他行為規範的基本特徵。一般而言,交往藝術有規範性、對象性和技巧性三大特徵。

  一、規範性

  如前所述,交往藝術是指人們在交往中對必須遵守的規則的理解、遵守和運用。任何交往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範。這些規範有的是成文的,例如公司或者單位所明文規定的辦公紀律;有的是不成文的,體現為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前者因其規定的明確性而易於掌握。後者成型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之中,實際上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這些規範是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尤其在跨文化交往中,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規範,致使我們往往需要克服不同的交往規範的差異,因而面臨著較多的困難。

  對於國內交往來說,我們是有著較為廣泛的共識的。在交往中。我們對於一些中國式的規範應該是了如指掌。例如,春節期間,見到朋友拱手問候一句:「新年好!」或者來一句「恭喜發財」,都是中國式的禮節。交往中對這些基本理解的掌握是必要的。

  但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生活著56個民族的同胞,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有著不同的交往規範。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比較複雜的一個難題。對於一個交往頻繁的現代人而言,了解不同民族、地區的基本交往規範顯得越來越重要。例如,少數民族在重要的場合往往會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盛裝出席,以示重視和尊重。交往中,我們應當對此有一定的了解,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切不可大驚小怪,甚至肆意取笑。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造成了交往規範的差異。儘管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民族之間的交往規範已經逐漸趨同,但宗教信仰作為信徒的精神支柱,其不同的交往規則的差異則是相對穩定、不易改變的。我們應當對不同宗教信仰的一些規範有著較為明確的認識,在實際交往中予以嚴格的遵守。最起碼的一條,是要在交往中明確交往對象是否信仰某一宗教,進而對這一宗教的行為規範與禁忌進行了解。否則,我們就容易在交往中出洋相,甚至因得罪對方而交往失敗。

  我們的一些從事接待工作的人員經常在這方面犯錯誤。1999年7月,深圳某公司派小張去接待一個來自北方的重要客戶。賓主寒暄過後,就開赴某酒店用餐。小張深知這位客戶對本公司的重要性,因此顯得格外熱情。一進包廂,小張就拉開了嗓門:「今天您需要什麼,您就儘管點,別客氣。您來一次深圳不容易,咱們今天不醉不歸!」那位客戶趕緊擺擺手,說:「我可從不喝酒。來點飲料就行了。」小張一聽,急了:「那哪兒行!我知道北方人愛喝酒,您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小姐,先上一瓶茅台!」那位客戶也急了,趕緊解釋:「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是穆斯林,所以……」「穆斯林?」小張聽著感覺有點糊塗,「穆斯林的,就更能喝!小姐,來兩瓶茅台!」客戶一聽,臉色頓變,立刻起身走出了包廂。

  原來,穆斯林有一條嚴格的規矩:不能飲酒。儘管小張是為了表示好客之情,卻沒有想到自己已經觸犯了對方的宗教禁忌,難怪對方要翻臉。很明顯,小張沒有在接待之前先了解一下對方的宗教信仰問題,而這在那位客戶看來,充分表明了深圳這家公司對自己的不了解和不尊重。

  在國際交往中,類似的民族與宗教差異同樣存在,而如果在國際交往中犯錯,所造成的就是國際影響,有損我國的國際形象。因此,我們應當尤其注意國際交往中類似規範的遵守。

  1997年,某阿拉伯國家的一個訪問團來中國南方某城市進行參觀訪問。訪問結束後,該市的市政府為這一代表團舉辦了歡送晚宴。在晚宴上,市長代表中方向客人贈送了一對特製的瓷瓶,上面印有一對可愛的熊貓圖樣,並用中文和阿拉伯語書寫了「友誼長寸」的字樣。中方本以為這件禮物會博得對方的喜愛,沒想到對方代表團的團長卻一臉的不高興,晚宴中甚至一言不發。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熊貓雖然是我國的國寶,但在阿拉伯地區卻不怎麼受歡迎。理由是在他們看來,熊貓長得象豬,而豬是阿拉伯人民討厭的東西,中國把兩隻象「豬」一樣的東西送給他們,當然會遭到不大不小的抗議。

  國際交往中的交往規範問題不僅產生於民族與宗教的不同。事實上,中西方之間的一些規則性差異不是由宗教或民族造成的,而是由生活習慣的差別、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或者對事物固有的看法的差異所引起的。

  例如,中國人有一句普遍的問候語:「您吃了嗎?」這就和外國人的「您好」相類似,並沒有什麼別的意思。然而在外國人聽來,就是有人想請客吃飯,於是他很可能會告訴你:「沒有,您請我去哪兒?」那你就騎虎難下了。

  而外國人見面經常誇獎別人:「您今天很漂亮。」這就和「您吃了嗎」一樣普遍。您只要一句「謝謝」就足夠了,沒有必要繼續說:「是嗎?我這條裙子是剛買的,不錯吧?」

  在國際交往中,人們常常有疑問:「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遵守國際上的一些交往慣例?外國人難道就不能遵守中國的慣例嗎?」這一方面涉及到交往中的互相尊重問題。交往成功的關鍵往往在於您比對方更早、更好地表達您對對方的尊重。我們之所以提倡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尊重對方的規範,就是希望能讓對方先感覺到您對他的尊重,從而在交往中佔得感覺上的主動優勢。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由於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我們國家在很多方面都落後於發達國家,交往規範也是如此。國際規範之所以成為國際性的,就在於它有其合理性,有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理由。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在客觀上需要我們遵守相應的國際規範。只有在保持自己傳統規則中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遵守和借鑒相應的國際規則,我們才能融入整個世界。

  例如,西裝是從國外引進的服裝,在如何穿西裝打領帶的問題上,外國人理應比我們有更多的體會和心得,因而他們的相關規範就值得我們去借鑒。我們不能隨著創造出中國特色的穿著方法,否則就會被國際友人笑掉大牙。有的男士總是留著西裝袖口的商標,以顯示其是「正宗名牌」,卻已經在無形之中給人留下了「老土」的印象。

  我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總是樂於改裝國際社會的一些規範,在讓人目瞪口呆之際卻自我感覺良好。例如,中國人從90年代以後開始形成了一種自創的喝紅酒的方式,即把紅酒和雪碧兌在一起喝。這種喝法不僅破壞了已有悠久歷史的紅酒品嘗習慣,完全享受不到紅酒真正的美味,而且還讓外國酒商痛心不已,讓外國人大惑不解。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交往藝術的規範性了解不夠、體會不深。

 

第一節 交往藝術的基本原則

   

  交往藝術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應對不同的問題時,我們都要遵守具體的交往藝術。如果按照情景學習交往藝術,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必須首先學會交往藝術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實際上是根據交往實踐所總結出來的,具有較大的普世性的指導原則。了解並熟練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原則,我們就能夠在實際操作中舉一反三,應對各種實際情況,解決各種交往問題,使交往順利進行。

  一、雙向溝通原則

  雙向溝通原則是交往藝術中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所謂雙向溝通,是指在交往中,交往雙方應當進行彼此之間的積極溝通,分別對對方有一定的和必要的了解。雙向溝通原則主張以相互理解作為交往雙方交往的基本前提,認為離開了相互理解,交往將困難重重。

  雙向溝通理論首先提出,人是需要理解的。所謂理解,一般是指對人的理解。放在交往中,就是對交往對象的理解。包括對交往對象身份、職業、性格的理解,也包括對交往對象需求的理解。這裡的需求既包括人的一般需求,例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一些特殊需求,例如在交往中對環境的一些要求,喝咖啡時對放糖量的需求等等。要使交往對象順利進行,就應當對對方的這些需求有所理解和準備。

  例如,當雙方的交談進行到一定程度,您還意猶未盡時,對方卻已感到疲憊,需要適當的休息。這時候,您就應當善於察言觀色,及時發現對方的狀態,而不能繼續滔滔不絕。如果忽略了這一細節,就有可能招致對方的不滿。

  再如,許多人對交談或者談判的環境有所挑剔。有的人希望光線能暗一些,有的人希望開著窗,有的人不喜歡在交談時有人進出,等等。為了表示自己對對方的尊重,使交往能順利進行,我們就可以在這些方面盡量為對方提供條件。

  雙向溝通理論還認為,在人際交往中,要實現對於交往對象的真正理解,就必須將這種理解完全建立於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在一般情況下,交往雙方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實現交往成功的基本前提。缺少了這種相互理解,交往也會缺少使之融洽的因素。

  例如,在宴請來賓時,既需要明白對方的飲食習慣,盡量投其所好,也需要明白自己有什麼,尤其是要讓對方及時了解自己有什麼沒有什麼,否則就會使對方感覺很掃興。為了避免雙方的尷尬,接待方就應該在徵求對方意見時採取封閉式提問,例如:「請問您需要什麼飲料?我們有檸檬茶、匯園果汁、娃哈哈純凈水和康師傅烏龍茶。」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就限制了對方選擇的餘地,以免對方提出自己滿足不了的要求。如果隨便問:「請問您需要什麼飲料?」對方一旦說出什麼接待方沒有的飲料,麻煩就大了。

  再如,按照西餐的用餐禮儀,就餐者如果對自己所品嘗的一道菜肴不欣賞,或是不打算再吃的話,出於禮貌,一般不便在餐桌上當眾明言此事,而只需將自己所使用的餐刀與餐叉,刀右、叉左、刀刃向內、叉面向上地並排擺放在盛滿菜肴的餐盤之上即可。這一做法,在國際上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西餐用語,即告之侍者:「此菜我不想再用了,請收去。」在這種情況下,接待方就不必追問一句:「怎麼不吃?多吃,請多吃,別客氣!」這樣的話最終只會造成雙方的尷尬。

  雙向溝通理論還認為,要想在人際交往中實現交往雙方真正的相互理解,就必須建立起一種約定俗成的、相對穩定的溝通渠道。所謂溝通渠道,即交往雙方實現相互理解的一種捷徑。沒有溝通渠道,就沒有相互理解。

  通常認為,溝通渠道應當是約定俗成的。這裡的約定俗成,是指某種溝通渠道是在一定地域內,經由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逐步認定、逐步習慣,並且相沿成習的。

  例如,為了表達對交往對象的尊重之意,人們一般會在會客室擺放一束鮮花,且天天更換。賓主雙方對鮮花有著一種共同的理解,認為它是用來向人表示敬意的。達成了這種共識,交往就有了良好的開端。因此,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溝通渠道。

  溝通渠道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例如,在國內,人們往往喜歡在會客室擺放菊花。因為我們中國人普遍喜歡菊花的凌風傲雪、風霜高潔。交往對象一般也有如此感覺。然而在一些歐美國家,菊花通常意味著悲哀或者不幸,因此經常被用作喪葬、掃墓和弔唁之用。如果我們在接待歐美國家的客人時,就絕對不能在會客室擺放菊花,否則對方會認為這次交往「晦氣」。

  再如,近年來,婚紗攝影頗為流行。在結婚之際拍攝一套浪漫溫馨的西式婚紗照,已成為年輕人結婚的必要步驟之一。同時,許多已經成婚多年的老年夫婦為了感受以前沒有經歷過的幸福時光,也紛紛加入其中,希望給自己的婚姻生活增加點色彩。

  有趣的是,在選擇婚紗時,儘管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白色,但仍然有許多人受固有的傳統習慣的影響,喜歡選擇一些「喜慶」的顏色,如紅色、粉色、紫色等。殊不知,婚紗作為西方國家一種傳統的婚慶服飾,是有一定之規的。婚紗的具體色彩,是和成婚者結婚的次數密切相關的。只有那些初次結婚的女士,才能穿白色婚紗,而那些身著彩色系列婚紗的女性,則往往表明自己已經並非初婚了。

  對於婚慶顏色的認識,作為一種溝通渠道,在本國或者本地區是約定俗成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選擇的不同,則充分說明了溝通渠道的地域性。

  溝通渠道除了地域性,還有穩定性。即在同一地區,人們對某種事物的看法往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會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溝通渠道。就象歐美人對菊花的認識已經由來已久一樣。

然而溝通渠道的穩定性是相對的。有些傳統的共識,在經歷了歷史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之後,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例如,在以前,中國婦女一旦結婚,就應把頭髮盤起來,以在眾人面前表明「已婚」的身份。但在如今,這種傳統已經改變,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任意選擇髮型。如果我們還根據髮型來判斷女士的婚姻狀況,就會貽笑大方了。

 

第二節 交往藝術的主要功能

 從微觀層面考慮,我們學習交往藝術的主要目的,即交往藝術的主要功能在於使交往雙方在交往中達到溝通的效果,從而為雙方的最終「成交」奠定良好的基礎。

  但我們應當知道,交往藝術的功能其實並不僅在於此。從宏觀角度分析,交往藝術還有其他的主要功能。本節所要分析的,是交往藝術對於「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減災」功能。

  一、常規功能

  交往藝術的常規功能,即在一般情況下,交往藝術所能發揮的作用。概括來說,交往藝術的常規功能就是「內強素質、外塑形象」。

  1、內強素質。所謂內強素質,即交往藝術對於個人的發展而言,能夠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一個理解並掌握了一定的交往藝術的人,就是一個具有一定素質的人;而要成為一個有素質的人,就必須理解並掌握一定的交往藝術。

  首先,一個有素質的人,必須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這裡的「紀」和「法」,不僅指我們通常所說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條文,而且還包括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道德律令和風俗習慣。簡言之,就是用以規範人的行為的一系列成文與不成文的準則。

  而我們知道,交往藝術本身就是一系列行為準則的體現。所不同的是,它專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因此,遵守一定的交往藝術實際上就是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也就是有素質的表現。

  例如,「女士優先」是源自歐美國家的一條基本行為準則。在社交場合,眾位男士在與女士交往時,都應當遵守這條通行了數百年的交往準則。男士應當在進出門廳時讓女士先行,且為其開門和引路;在公共汽車上,男士應當為女士讓座;在危機關頭,男士應當挺身而出,象《泰坦尼克號》上英勇的男主人公一樣把生存的機會留給女士,而自己則去承擔危險、克服困難。

  久而久之,「女士優先」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判斷成年男子有無教養的一個基本標誌。如果在公眾場合與女士爭先恐後,是會遭到公眾的指責的。在我國,「女士優先」也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交往的共識。在交往中奉行「女士優先」的準則,是我國男士有素質的一種具體表現。

  其次,一個有素質的人,應當在各種公眾場合表現出自己彬彬有禮、尊重他人的形象。而如前所述,交往藝術的核心即在於向交往對象表達自己的尊重和敬意。因此,掌握交往藝術也就掌握了向他人表達尊重的原則與技巧,掌握交往藝術的人也就是有素質的人。

  例如,在待人接物中,「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是一條耳熟能詳的交往規則。這條規則不是人們瞎編的順口溜,而是有具體含義的,其根本目的就在於向交往對象表達自己的尊重之意。與人交往時熟練運用這些規則,就是善於表達尊重之意的具體體現,也就是有素質的具體體現。

  再如,學生在上課時應當認真聽講,這不僅是學習的需要,同時也是尊重老師辛勤勞動的需要。正因為能夠在上課時認真聽講,我們才能夠說他是一個尊敬老師的學生,是一個有素質的人。而如果上課不認真聽講,東張西望、竊竊私語,甚至當堂睡覺,就是對老師極大的不敬,我們往往說這樣的人「沒素質」。

  再次,一個有素質的人,應當對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對各個民族宗教的風俗習慣有一定的認識。而交往藝術作為交往的規則,正是各個國家地區、各個民族宗教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的體現。交往藝術也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確立的。因此,能夠掌握一定交往藝術的人,必然會對各個國家、地區、民族和宗教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也稱的上是一位有素質的人。

例如,在交往中,我們應當對各個宗教的飲食禁忌牢記在心,否則就有可能引發小規模的「民族糾紛」。但世界上各個宗教對飲食都有詳細的、複雜的規定,記住這些規定,哪怕是一些最基本的規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伊斯蘭教教民不吃豬肉,印度教教民不吃牛肉,等等。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規定,甚至把這些張冠李戴,我們的交往就難以為繼。只有那些有素質、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能把這些規則掌握在心並且熟練運用

 

第一節 會客的位次

  一、正確安排會客位次的重要性

   交往藝術的核心在於向交往對象表達自己的尊重之意。而如何向對方表達這種尊重,卻是我們在交往中經常遇到的一個現實問題。

  例如,在接待本單位的重要客人時,如何讓客人感知自己對他的尊重?許多人總是在物質上予以很多的考慮,提供最豐盛的飲食,最幽雅的環境,最便利的交通,等等。這些條件是必要的,但卻往往不是客人最在意的。因為良好的物質招待並非難事,難的是在細節上「潤物細無聲」般的感化對方。位次問題就是這種最重要的細節問題。

  位次,一般是指人們或其使用之物在人際交往中,彼此之間各自所處的具體位置的尊卑順序。在正常情況下,位次的尊卑早已約定俗成,並廣為人們所接受,所看中。

   位次安排,指的是依照慣例為人際交往預先安排位次。在不同情況下,位次安排的證據體做法往往互不相同。

  位次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因為它關係到交往雙方的舒適感,而且還關係到一個尊重與否的問題。因為按照一般的交往規則,交往雙方的位次是有一定之規的。位高者坐在上位,位低者就坐在下位。而哪裡是上位,哪裡是下位,這就是位次規範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正式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對位次的安排是非常在意的。因為它是身份、職位和在交往對象心目中的地位的體現,是交往對象對自己和本次交往尊重與否的表現。如果把一個頗有身份的長輩安排在下位就坐,對方顯然會有所不滿。而如果把一位晚輩安排在上座,他就容易懷疑對方是否有什麼企圖?

  而在實際交往中,位次問題幾乎隨處可見。因此,我們通常認為,交往藝術的關鍵在於位次規範的掌握和運用。本章列舉了若干需要我們予以重視的場景,對位次問題進行逐一分析。 

 

第二節 合影的位次

  一、國內合影的排位

  在正式的交往中,賓主雙方通常要合影留念,以示紀念。尤其在涉外交往中,合影更是常見。然而,在合影中賓主如何排位,倒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正式的合影,既可以排列位次,也可以不排列位次。需要排列具體位次時,應首先考慮到方便拍攝與否。與此同時,還應兼顧場地的大小、人數的多少、身材的高矮、內賓或外賓等等。

  正式合影的人數,一般宜少不宜多。在合影時,賓主一般均應站立。必要時,可安排前排人員就座,後排人員是梯級站立。但是,通常不宜要求合影的參加者蹲著參加拍照。

   合影時,若安排其參加者就座,應先期在座位上貼上便於辨認的名簽。

   具體涉及合影的排位問題,關鍵是要知道內外有別。

  國內合影時的排位,一般講究居前為上、居中為上和居左為上。具體來看,又有單數(見圖十三)與雙數(見圖十四)分別。通常,合影時主方人員居右,客方人員居左。

  

 

 

第三節           會議的位次

 一、小型會議

  會議不同於會客。會客是少數人甚至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交往,而會議則一般是許多人甚至上百人之間的交往。因此,在會議中對賓主進行排位尤為複雜。

  舉行正式會議時,通常應事先排定與會者,尤其是其中重要身份者的具體座次。越是重要的會議,它的座次排定往往就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有關會場排座的規範,我們不但需要略知一二,而且必須認真恪守。在實際操辦會議時,由於會議的具體規模多有不同,因此其具體的座次排定便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小型會議

   小型會議,一般指參加者較少、規模不大的會議。它的主要特徵,是全體與會者均應排座,不設立專用的主席台。

   小型會議的排座,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種具體形式。

   1、面門設座

   它一般以面對會議室正門之位為會議主席之座。其他的與會者可在其兩側自左而右地依次就座(見圖一)。

  

   2、依景設座

  所謂依景設座,是指會議主席的具體位置,不必面對會議室正門,而是應當背依會議室之內的主要景緻之所在,如字畫、講台等等。其他與會者的排座,則略同於前者。

   3、自由擇座

   它的基本做法,是不排定固定的具體座次,而由全體與會者完全自由地選擇座位就座。

第四節 談判的位次

 談判是交往的一種特殊形式。由於談判往往直接關係到交往雙方或雙方所在單位的切實利益,因此談判具有不可避免的嚴肅性。

  舉行正式談判時,有關各方在談判現場具體就座的位次,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禮儀性是很強的。從總體上講,排列正式談判的座次,可分為兩種基本情況。

   一、雙邊談判

   雙邊談判,指的是由兩個方面的人士所舉行的談判。在一般性的談判中,雙邊談判最為多見。

   雙邊談判的座次排列,主要有兩種形式可供酌情選擇。

   1、橫桌式

  橫桌式座次排列,是指談判桌在談判室內橫放,客方人員面門而坐,主方人員背門而坐。除雙方主談者居中就座外,各方的其他人士則應依其具體身份的高低,各自先右後左、自高而低地分別在己方一側就座。雙方主談者的右側之位,在國內談判中可坐副手,而在涉外談判中則應由譯員就座(見圖一)。

  

第四節           簽字的位次

簽字儀式,通常是指訂立合同、協議的各方在合同、協議正式簽署時所正式舉行的儀式。舉行簽字儀式,不僅是對談判成果的一種公開化、固定化,而且也是有關各方對自己履行合同、協議所做出的一種正式承諾。

  從禮儀上來講,舉行簽字儀式時,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一定要鄭重其事,認認真真。其中最為引人注目者,當屬舉行簽字儀式時座次的排列方式問題。

   一般而言,舉行簽字儀式時,座次排列的具體方式共有三種基本形式,它們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具體情況。

   一、並列式

  並列式排座,是舉行雙邊簽字儀式時最常見的形式。它的基本做法是:簽字桌在室內面門橫放。雙方出席儀式的全體人員在簽字桌之後並排排列,雙方簽字人員居中面門而坐,客方居右,主方居左(見圖四)。

  

第五節           乘車的位次

在交往中,人們經常會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儘管人們很少把交往的正式地點放在車上,但作為交往雙方非正式接觸的地點,我們還是要講究相應的乘車規範,其中就包括乘車的位次安排。

   在比較正規的場合,乘坐轎車時一定要分清座次的尊卑,並在自己適得其所之處就座。而在非正式場合,則不必過份拘禮。

   轎車上座次的尊卑,在禮儀上來講,主要取決於下述四個因素。

  一、轎車的駕駛者

  駕駛轎車的司機,一般可分為兩種人:一是主人,即轎車的擁有者。二是專職司機。國內目前所見的轎車多為雙排座與多排座,以下分述其駕駛者不同時,車上座次尊卑的差異。

   由主人親自駕駛轎車時,一般前排座為上,後排座為下;以右為尊(具體來講見圖)。

   在雙排五人座轎車上,座位由尊而卑應當依次是:副駕駛座,後排右座,後排左座,後排中座(見圖一)。

   在雙排六人座轎車上,座位由尊而卑應當依次是:前排右座,前排中座,後排右座,後排左座,後排中座(見圖二)。

  乘坐主人駕駛的轎車時,最重要的是不能令前排座空著。一定要有一個人坐在那裡,以示相伴。由先生駕駛自己的轎車時,則其夫人一般應坐在副駕駛座上。由主人駕車送其友人夫婦回家時,其友人之中的男士,一定要坐在副駕駛座上,與主人相伴,而不宜形影不離地與其夫人坐在後排,那將是失禮之至。

   由專職司機駕駛轎車時,通常仍講究右尊左卑,但一般以後排為上,前排為下(具體來講見圖)。

   在雙排五人座轎車上,座位由尊而卑應當依次為:後排右座,後排左座,後排中座,副駕駛座(見圖一)。

   在雙排六人座轎車上,座位由尊而卑應當依次為:後排右座,後排左座,後排中座,前排右座,前排中座(見圖二)。

 

第六節           宴會的位次

在人際交往中,儘管我們一再反對鋪張浪費地請客吃飯,在飯桌上「研究煙酒」,但必要的時候還是應當安排宴席,藉以加深感情。接待方更是應當好好款待交往對象,以表示尊重之意。

  吃飯本是一件放鬆的事。許多人在正式會談結束後,更是希望在飯桌上輕鬆輕鬆,遠離公務。然而,輕鬆並非意味著隨便。事實上,人們希望受到尊重之意是隨時隨地存在的,即使是在飯桌上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在參加或組織宴會時,同樣要把對對方的尊重表現出來。宴會的位次安排就是重要的一環。

   舉辦正式宴會,一般均應提前排定其位次。宴會的排位,通常又可分為桌次安排與席次安排兩個具體方面。

   一、桌次的安排

   在宴會上,倘若所設餐桌不止一桌,則有必要正式排列桌次。排列桌次的具體講究有三。

   其一,以右為上。當餐桌分為左右時,應以居右之桌為上。此時的左右,是在室內根據「面門為上」的規則所確定的(見圖一)。

  

   其二,以遠為上。當餐桌距離餐廳正門有遠近之分時,通常以距門遠者為上(見圖二)。

其三,居中為上。當多張餐桌並排列開時,一般居中央者為上(見圖三)。

  

   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上三條桌次排次的常規往往是交叉使用的(見圖四、圖五、圖六、圖七)。

  

 

 

第五章 交往藝術中的饋贈規範

第一節 禮品概述

  在交往中,為了表達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和敬意,或者為彼此的交往留個紀念,人們通常會饋贈給交往對象一些禮品或者其他物件。饋贈與我們平時所深惡痛絕的「送禮走後門」有著截然不同之處。後者屬於違規操作,而前者則是人之常情。

  一般而言,饋贈的規範當指禮品贈送的規範。因此,我們所說的饋贈規範亦可表示為禮品規範。

  禮品,泛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為了表達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友好、愛慕與敬意而特意贈送的物品。通常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向交往對象贈送適當的禮品,可以表達自己的濃濃情意,增加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加深雙方的理解,從而促進雙方的友誼。

  不論是國際交往還是在國內交往中,因公交往還是因私交往,人們都會經常遇到同禮品相關的問題,或是送人以禮,或是受人以禮。對此,我們都必須慎重對待,三思而行。既要使自己的好意為他人接受,或接受他人的一片心意,又要注意到自己的身份與形象,不可使自己因在某些方面考慮欠妥而遭到交往對象和其他人的誤解、指責。因此,了解和遵守有關的禮品贈送規範是十分必要的。

  禮品規範,是指在禮品的選擇、贈送、接受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慣例與規範。只有遵循禮品禮儀,禮品的效用才能發揮出來。如果違反相關的禮品禮儀,則不僅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可能弄巧成拙,妨礙公務。

  本章主要從三方面來闡述禮品禮儀的幾個基本要求與要點。

第一節 禮品的挑選

在禮品禮儀中,首先一點是要明確送禮的目的。這就要求送禮者務必在思想上正本清源,要明白送禮不是為了討人歡心,不是在盡義務,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賄賂別人。送禮在本質上應被視為向他人表示友好、尊重與親切之意的途徑或方式。只有本著這一目的,才能正確地選擇適當禮品,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意,才能使所贈禮品發揮正常功效。

  一、禮品的對象化。禮品選擇的關鍵在於使禮品「對象化」,即使所贈禮品符合贈送對象的實際需求。如果不考慮禮品的「對象化」,送一些對方不想接受、不能接受或不該接受的禮品,那麼就難以使禮品發揮作用。許多機關單位往往只準備一種用於外事接待的禮品,不管接待對象是什麼身份、什麼職業、什麼愛好,統統送上同一種禮品,謂之「以不變應萬變」,實則是不講「對象化」的典型,往往適得其反。

  強調禮品選擇的「對象化」,主要應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是明確彼此的關係現狀。在選擇禮品時,必須考慮到自己與受贈對象之間的關係現狀,不同的關係應當選擇不同的禮品。對待同事與家人,對待上司與下屬,對待中國人與外國人,對待同性與異性,等等,在選擇禮品時都要有所不同,區別對待。例如,玫瑰是愛情的象徵,是送給女友或夫人的佳禮。但若把它隨便送給一位普通關係的異性朋友,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二是了解受贈對象的需求。如果送禮者能夠根據受贈對象的實際需求來選擇禮品,受贈對象往往會大喜過望、感激不已,並會增強對送禮者的好感和信任。因為在受贈對象看來,只有了解和關心他的人,才會明白他的需求。這樣,禮品就會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用,有助於實現送禮的正當目的。

  例如,若是將一塊祖傳古墨送給一位喜歡書法的老者,不僅會使墨盡其用,而且會讓老者歡喜不己;但若將它送給一個不識文墨的人,那就無異於「暴殄天物」了。

  儘管送禮需要「投其所好」,但卻要「量力而行」。若是為了滿足對方的需求而超出個人能力或彼此關係的限度,則不僅毫無必要,而且有被懷疑別有用心的可能。實際上,只要禮品滿足了受贈對象的需求,即使再平常的東西,也有如「雪中送炭」,「禮輕情意重」。

  三是尊重對方的個人禁忌。在禮品的選擇過程中,應細緻了解受贈對象的個人禁忌,以免所選禮品猜忌而導致適得其反的作用。

  一般而言,選擇禮品不應忽視的禁忌有四類:第一,是因個人理由造成的禁忌,即私人禁忌。送情侶表給一位剛剛守寡的婦女,送一條三五煙給一位從不吸煙的長者,都會觸犯對方的私人禁忌。第二,是民俗禁忌。如法國人忌送菊花,漢族人忌送鍾、鞋,等等。第三,是宗教禁忌。第四,是職業道德禁忌。如各國均規定不得將現金和有價證券送給並無私交的公務人員。

第三節 禮品的贈送

無論多麼合適的禮品,只有在以適當方式贈送出去,並為受贈對象笑納之後,才能發揮其應有功效。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採取適當方式把禮品贈送出去,在整個禮品饋贈過程中要比禮品的選擇更為重要。禮品的贈送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贈送的時機。贈送禮品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如果時機不當,即使禮品再好,也不會取得應有效果,而且還可能適得其反。只有選准贈送時機,方能令雙方皆大歡喜。

  在一般的人際交往中,以下時機都是適宜向交往對象贈送禮品的:

  一是應當道喜之時。如親友結婚、生子時,可送之以禮表示恭喜之意。

  二是應當道賀之時。如交往對象喬遷、晉級或事業有成時,可以禮道賀。

  三是應當道謝之時。在得到別人的幫助、關心之後,可適當送禮,以略表謝意。

  四是應當鼓勵之時。當交往對象在學業、事業或生活上遭遇失敗時,可以禮鼓勵之。

  五是應當慰問之時。當交往對象遭受重大挫折,或患病卧床時,可以禮表示慰問和祝福。

  六是應當紀念之時。久別重逢、參觀訪問、臨行話別時,或是某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的周年紀念日,可通過贈送禮品表示紀念。

  適宜贈送禮品的時機雖然很多,但切不可、亦不必每逢良機便送禮,致使禮多成災。

第四節 禮品的接受

在接受交往對象的禮品饋贈時,必須嚴肅、認真地加以對待。既要遵守相關法規政策,維護自身形象和職業道德,又要防止給人以高高在上、難以接近之感。

施不力   在接受他人所贈禮品時,應從容大方、友善有禮,切不可忸怩作態或手足無措,亦不可漠然待之、無動於衷。

  在他人遞過禮品時,須表現出適度的歡喜之情和感激之意。具體而言,應立即起身站立,微笑地面對對方,神態自然,雙方接過禮品,然後抽出右手與對方相握為禮,口道「謝謝」之類的感激話語。不可單手接禮,亦不可只顧觀察禮品而不言謝語。在一般情況下,不宜拒不用手相接,把禮物推來推去。若最後還是接受了禮品,那麼之前的客氣就猶如演戲。

  接過禮品後,如果條件允許,不妨當眾拆開包裝欣賞一番,並再次感謝送禮者,表達自己的喜歡之意。隨後應將禮品置於顯眼、適宜之處,以示重視,切不可亂扔亂放。如果當時條件不允許,受禮者無暇欣賞禮品,則應在致謝後直接置於合適位置。過後再拆開禮物包裝時,不要忘了再次致謝並對禮品加以稱道。

  對於受贈的鮮花,則應捧在胸前稍嗅其香,或者裝入瓶中。不能將其倒拎,也不能隨意擺放,甚至甩在一旁,或轉送他人。

  其三,解釋拒收。我們往往會因各種理由而不宜接受他人所贈的禮品。在拒收禮品時,仍應保持禮貌、從容、自然、友好之態,並要向對方詳細解釋原因,以免令對方難堪。

  拒收禮品時,首先要感激對方的好意,其次要說明自己難以接受所贈之物的具體原因,哪規定不容違背等。切不可生硬地阻擋禮品,或直接表示懷疑對方用心不良。

  拒收禮品應當在受贈時當場進行,盡量不要事後退還。如果當時的情況不允許當面退禮,則應在事後24小時內,或將禮品登記上交,或將禮品退還。事後退還禮品,也應向送禮者說明拒收理由,並致以謝意。

 

第五節 名片的饋贈

在饋贈中,有一種特殊的「禮品」,它雖然通常不被看成是禮品,但卻和禮品一樣表達著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和敬意,需要經過贈送與接受的相關環節,並且還具備傳遞個人信息的重要作用。這種「禮品」,即我們常見的名片。

  名片,是現代人進行交往聯絡的一種基本工具。人們在各類場合與他人進行交際應酬時,倘若離開了名片的使用或者不善於使用名片,往往直接有礙於彼此之間的溝通,而且還要有可能導致個人形象因此而受到損害。

  若要作到正確地使用名片,我們有必要對名片的製作、名片的類別、名片的用途、名片的交換等四個方面的禮儀規範,認真地加以遵守。

   一、名片的製作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名片大多需要外出製作。在訂製名片時,不僅要注意節省費用,而且還須力求使之規範實用,謹防使其被粗製濫造。

   訂製名片時,應予關注的主要問題大致有以下九點。

  其一,規格。當前,國內通行的名片規格為9×5.5,即標準的名片長為9厘米,寬為5.5厘米。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訂製的名片均應採用此種標準規格。若無特殊原因,不應有意製作規格過大或過小的名片。至於將其作成摺疊式、書本式,則更無必要。

  其二,材料。我們所使用的名片,通常應以耐折、耐磨、美觀、大方、便宜的紙張,如白卡紙、再生紙等,作為首選的材料。選用布料、塑料、真皮、化纖、木材、鋼材以及黃金、白金、白銀等貴金屬材料製作名片,毫無任何必要。將紙質名片燙金、鍍邊、壓花、過塑、薰香,也是不合適的。

  其三,色彩。名片宜選用單一色彩的紙張,並且以本白色、米黃色、淺藍色、淺灰色等莊重樸實的色彩為佳。切勿成心使名片上的色彩過多過雜,令人看起來眼花繚亂。也不要採用紅色、紫色、粉色、綠色、黑色、金色、銀色的紙張製作名片。

  其四,圖案。一般來講,我們所使用的名片上除了文字、符號外,不宜再出現其他任何沒有實際效用的圖案。將照片、漫畫、寵物、花卉以及電腦繪畫印在名片上,只會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至於印製名片所使用的紙張自身的紋路,則是允許的。

  其五,文字。我們所使用的名片,在正常情況下均應採用標準的漢字簡化字。沒有特殊原因,不要使用繁體漢字。民族工作或外事工作人員,則可在名片上酌情使用特定的少數民族文字或外語。若同時在名片上使用漢字、少數民族文字或外語。若同時在名片上使用漢字、少數民族文字或外語,應使漢字與少數民族文字或外語分別處在名片的兩面。不要把兩種不同文字相互交錯地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也不要在一枚名片上使用兩種以上的文字。

  其六,字體。不論以何種文字印製名片,均應優先選用清晰易識的印刷體字體。以漢字印製名片時,盡量不要採用行書、草書、篆書等常人難認的字體。在正常情況下,自和手寫名片也不甚合適。

  其七,版式。所謂名片的版式,特指名片上文字的排列方式。名片的版式大體有二:一是橫式。它上面文字的排列方式為行序由上而下,字序自左而右。二是豎式。它上面文字的排列方式為行序由右而左,字序自上而下。一般來說,採用漢字簡化字所印製的名片宜為橫式。另外,在一枚名片上,既可以兩面均印有文字不同而本意相似的內容,也可以空出一面,而只在一面印有內容。沒有必要在名片的一面印上名言警句。在一枚名片的兩面均印有相同的內容時,不可使其一為橫式,一為豎式。

  其八,印法。我們所使用的正式名片,最好不要隨意自行製作,也不要採用複印、影印、油印等方式製作,它們均不夠正規。一般來講,名片理當鉛印。有時,亦可將其膠印。

   其九,費用。在日常交往中所使用的名片,意在便於開展工作,而不是為了招搖炫耀,因此理當儘可能地降低其製作成本。

 

 

 


推薦閱讀:

如果輔導員掉進湖裡,如何用你的專業知識解救他?
學拉丁的你,可知道這些專業知識!

TAG:專業知識 |